手机阅读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敦煌之行心得莫高窟(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5:03:07 页码:8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敦煌之行心得莫高窟(5篇)
2022-12-28 15:03:07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距县城55公里,固原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最早开凿的年代已无从查考。从石窟形制和造像风格判断,大约开凿于北朝中晚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据考证,到了唐代,这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称“景云寺”。明朝正统年间,高僧绰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并上书皇帝请求赐名,于是明英宗又赐名“园光寺”,这就是须弥山石窟又叫“园光寺石窟”的原因。后来由于自然与人为的破坏,特别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艺术遭到极大摧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时,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只有20余窟。它们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开凿的,并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楼、子孙官、园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

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孙官区的崖面上,从现存的造像窟来看,窟室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层开龛。这种形式的窟室,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多是一佛二菩萨:佛像较大,居中端坐;菩萨矮小,侍立两旁。但也有特殊情况,如须弥山开凿最早的第十四窟,这里的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绘的,除一个龛内为释迦多宝佛外,其余的龛内都是一尊佛像,没有旁侍菩萨。纵观这些造像,造法古朴,面形丰满,与云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处。第二十四与三十二窟开凿年代比之稍晚,但这里已是“标准的”一佛二菩萨。其造型特点,脸形清癯,体型修长,佛穿双领下垂的大袍,菩萨穿汉式对襟袖襦,与十四窟大不相同。据我国著名学者潘梦阳先生撰文介绍,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夹领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汉装,并亲自给群臣颁赐“冠服”,让他们穿戴。所以,佛像的造型和衣着特点,正是太和改制后南朝汉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流传到北方的反映。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资料《固原须弥山石窟》。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其形制多为平面方形,沿三面窟壁设“凹”字形佛坛造像,不另在壁面开龛。造像中着力刻划的是菩萨形象:脚踏莲座,身绕长巾,曲眉秀目,袒胸露臂,裙裾飘逸,婀娜多姿。由此,可见唐代文化的开放形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石窟中凡是雕塑于唐代的艺术造型,都是相当优美的,如第五十四号、六十二号洞窟内的菩萨,她们头梳唐代贵族妇女盛行的高顶云髻,身着天衣,胸挂璎珞,腕配环钏,面貌端丽,姿态秀美。唐代有“官女如菩萨”之说,其实是“菩萨如官女”,这是佛教雕刻艺术中最现主义的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一位学者说:“拜佛念经的僧侣想的是本来就没有的佛,而雕刻佛的工匠想的是活生生的人。不管怎样说法讲经,神乎其神,艺术还得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才能开出鲜艳的花朵。”此话的确说得很有道理,所有的这些佛像,对古代信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而对今天不信神、佛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凝聚着古人心血和艺术才能的珍品。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须弥山入口处高达20.6米的弥勒大座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观察,只见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层楼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但雕刻却十分的精致。专家说,这完全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雄伟气魄。唐代统治者提倡佛教,武则天曾下令全国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学者推测,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则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脚下,眼前似有云雾缭绕,耳旁隐听山泉叮咚,山石雾松组成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山水画卷。

在须弥山现存的石窟中,题刻和墨迹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却是唐“大中三年吕中万”,宋“绍圣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复陇干姚雄记”、“崇宁癸未”、西夏“奢单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各个时期的题记和碑刻。这些碑刻、题记,不仅能使我们对石窟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还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传播,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此外,国内绝大多数石窟都开在一面崖面上,而须弥山石窟却开凿在为洪沟间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

对于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游的导游,我叫殷佳怡。希望能在我的介绍下,让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还有: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是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位于敦煌市东南部,距城约25公里,洞若观火窟开在鸣沙山东的断崖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佛教艺术中心。 它的历史也很悠久,它修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这几个朝代都修建过。

现在,大家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们看,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个洞窟:西千佛洞,你们猜这个洞有多长吗?一定不知道吧,其实这个洞有2.5公里长呢!这些泥巴彩塑在这个洞里有34个呢,但是整个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个呢!

各种各样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和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画作。好了,说了那么多,我们就去参观下一个景观吧!

大家看到了吗?这个建筑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下面请大家自由活动。在活动之前,我还是那句老话:请大家保护环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仅是游览名胜地 ,还是我们中国的骄傲,让我们共同祝愿:拥有无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欢迎有机会再到这里来玩。

对于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到云冈石窟旅游观光,我是你们此行的导游,大家叫我周导游吧。今天由我来为大家提供全程的讲解服务。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我们现在位于中部的石窟。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顶布满浮雕,真是美丽极了。你们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第五窟为“大像窟”,主要造像题材是“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佛,主尊释迦牟尼高达17米,脚上站十二三个大人也不会拥挤,是云冈石窟最高的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是一条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的?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第六窟是云冈石窟中设计最精细,雕刻最华丽,内容最丰富,造像最多的一窟,称“第一伟窟”。请大家看,窟内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塔的四面是不同的佛,不知是有意设计还是巧合,光线刚好照到了佛的双眼,给人很神秘的感觉。第六窟最引人入胜的是雕刻于塔柱下层大龛两侧和洞窟四壁的“佛传故事”画面,展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经历。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好了,请大家自由在石窟里观赏,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一小时后来这里集合。但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请大家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石窟中随意触摸佛像,而且同时也要监督他人。

愿云冈石窟给各位留下深刻的回忆。再次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对于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会带领你们一起去游玩这个景点的。

在宁夏固原市须弥山南麓,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宁夏固原西北的须弥山南麓,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着“宁夏敦煌”之称.

据史料记载,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477至499年,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石窟造像媲美。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

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造像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国内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北周石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与北魏石窟相比,其最须弥山石窟大的变化是中央塔柱小龛已不见,代之以大龛及发鬓低平、面相方圆、两肩宽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给人以厚重敦实之感。

现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两窟,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以上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都是未加修饰的原作,十分珍贵。

在这些石窟当中,标码为五十一窟的北周时期所凿的高达6米的一个一佛二菩萨造像,装饰华丽,高大雄伟,实属全国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精品。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艺术的繁荣时期,无论凿窟数量,还是雕塑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窟室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三区。

须弥山石窟最著名的造像,就是景区入口处的弥勒大座佛造像。这是一尊高20.6米的露天弥勒佛坐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佛像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两人高,一只眼睛足有一人长。这尊高耸的大佛造像虽是砂崖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大佛造型比山西云冈第19窟大坐佛还高7米多,也比河南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高,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

唐代须弥山造像风格,已明显地表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即以丰满为美,以雍荣华贵为美。无论佛还是菩萨,弟子、天王还是力士,都雕凿得丰满圆润,栩栩如生,内着僧衣,衣薄透体,自然流畅。

菩萨上身袒露,斜披络涎,下着贴腿裙,腰间系带并折出大裙一角,显得体透轻纱,多姿多彩。力土袒露上身,下着短裙,采取束扎带,光脚,攒拳怒目,表现了男子的健康之美。天王身着铠甲,下着战袍,手执兵器,脚踩夜叉,显得十分威武。

对于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大家好,我是山西省金牌导游赵鑫宇,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神韵与风采。

微笑,是人类所有表情中最美丽的,也最令人难忘,我深以为然。世界上最美佛教造像的微笑在云冈石窟,我更是深以为然。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在这段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的山崖上,像蜂巢一样排列着许许多多的洞窟,现存洞窟254个,主要洞窟45个。云冈石窟是一座全世界都知晓的巨大且充满了无穷魅力的世界顶级佛教石雕艺术博物馆,是举世公认的与印度以阿旃陀石窟为代表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和阿富汗以巴米扬石窟为代表的巴米扬佛教艺术齐名的东方艺术瑰宝,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的中国石窟三圣之一。

接下来,就请各位尊贵的客人跟随我一起走进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去感受那五万余尊佛菩萨甜美夺魂的微笑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难忘与震撼。

云冈石窟第18窟是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中雕刻内容颇为丰富的一个洞窟。走进第18窟,我们所仰视的是一尊高达15.5米,左手抚胸,右手自然下垂,身披一袭千佛袈裟的释迦牟尼立佛像,他略带微笑,体态丰腴,气宇轩昂,是云冈石窟开拓者昙曜高僧精心设计的,中国乃至世界目前唯一的一尊造型奇特而优美的古代雕像。我们抬头瞻仰这尊立于莲台之上的大佛,半袒右肩的袈裟,左手抚在胸口,好像刚刚给众弟子进行了一场荡涤心灵的讲经说法,嘴角微微上扬,神态安详地凝视着远方......

再看他两旁排列的众菩萨弟子的微笑雕刻得更是夺目而传神,其中,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像头部为圆雕,上半身为高浮雕,深目高鼻、棱角分明,先辈的工匠们在他酷似西方人的脸上雕刻出了充满沧桑而又喜悦自信的笑容。

让我们不可思议的是没有留下姓名的伟大工匠们,在这雕刻中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个伟大的雕刻奇迹,迦叶那看似残缺的雕刻是工匠们的有意为之。当我们仰视瞻礼这尊雕像时,更觉得他的微笑是那么的怡然自得、灿烂迷人!难怪中国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先生在云冈石窟的第18窟前伫立良久,整整四天不忍离去,他由衷的赞美说:“云冈石窟众弟子的微笑感动人间,全世界最美的微笑在云冈!”当您漫步于云冈石窟,徜徉在五万余尊佛教微笑雕像的艺术宝库时,您会被她的微笑带进一个美轮美奂的佛国天堂!我们来看云冈石窟第7窟南壁门拱上方的这组雕刻,六位美丽动人的供养菩萨,头束高髻,佩带臂钏,斜披珞腋,体态优美动人,从她们虔诚的眼神,恬静的微笑中,散发出女性超凡脱俗的美……是的,这就是被誉为“云冈六美人”的云冈石窟最美丽动人的雕像。

公元20__年春节过后,云冈石窟第8窟后室南壁明窗西侧的这尊菩萨造像更是“一笑而惊艳了大同”。这尊雕有两个漂亮酒窝和雪白牙齿的“萌”菩萨一时间红遍了华夏大地,被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笑面菩萨”。

第20窟的主像是被誉为云冈石窟外交官和形象大使的露天大佛,佛像高达13.7米,圆润的发髻、宽阔的额头、丰腴的面庞、纤细的长眉、方直的鼻梁、垂肩的双耳都雕刻得极其自然。特别是佛像那略含笑意的薄薄嘴唇以及仔细观察才能看到的微微上翘的唇髭都雕刻得那样迷人。佛像那双充满了无穷智慧的双眼又是那样的安详和宁静,这尊佛像脸部的雕刻既有犍陀罗造像的风格,又极具古希腊雕刻艺术的神韵,而那宽厚的双肩、右袒的袈裟、伟岸的身躯则令人想到了中国秦汉以来传统的大写意的雕刻技艺。因此,中外学者、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尊佛像优美的雕刻艺术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完美地展现了世界雕刻艺术的巅峰水平。请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赏这尊佛像,从正面仰望,大佛似乎在沉思;从右侧看,大佛好像在启齿讲经;再换一个角度凝望,大佛又在向您微笑......这尊佛像在端庄之中含着俊秀、在慈祥之中藏着威严、在智慧之中又露着敦厚。总之,亲切、善良、平静、祥和、宽厚、慈悲、仁爱、博大等许多人类美好的情感都融在了这尊佛像的面部表情之中。我们称这尊精美绝伦的佛像为妙相之佛、传神之佛一点也不过誉。

千百年来,这尊佛像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中国台湾著名雕塑家李再钤先生在大佛前驻足良久,发出了“云冈石窟,不见你死不瞑目”的由衷感慨。我们面前的这尊佛像,虽历经了千年沧桑,却仍然保留着丰腴的容颜,深邃的双眼是那样的安详善良,作为云冈石窟5万余尊佛像的代表,他不辞辛劳,年复一年地接待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根据专家的考证,云冈石窟开凿于公元460年,距今已有1560年的历史。1560年前,来自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畔的鲜卑拓跋皇族集结了全世界先贤的智慧,在武州山麓,举皇家之力,劈山凿洞,以佛陀的悲悯救世之心,用巧妙的构思,圣洁的双手,一斧一凿地打磨出了石破天惊的绝代微笑。这微笑,刻骨铭心,烙印在你我心中;这微笑,惊世骇俗,温暖了千载炎黄;这微笑,还将千年永恒,源远流长!在此,我衷心地祝福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世界都充满微笑。而这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文化自信最好的表达吗?云冈的微笑,凝固已千年,当属天下大同之微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