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范文(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8:12:57 页码:13
最新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范文(汇总14篇)
2023-11-21 18:12:57    小编:ZTFB

我从心得体会中懂得了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精神。写心得体会时,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或事例,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在这里,小编分享了一些关于如何写好心得体会的经验和技巧,大家可以学习借鉴。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一

敦煌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素有“艺术宝库”之称。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亲身走进了这个神奇的地方,感受到了敦煌独特的艺术魅力,领略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这次旅行让我对敦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敦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艺术体验。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内,我看到了那些千百年来依然保留完好的壁画和雕塑,真实地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壁画,给我带来了一种饱含着生命力的艺术感受。同时,我也在莫高窟的壁画上看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历史变迁,深深地被其所吸引。还有,在敦煌的文物博物馆中,我看到了丝绸之路上的各种文物和历史遗迹,这些都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敦煌的艺术世界。

其次,敦煌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曾经是东西方文化和贸易的枢纽。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不禁想象起过去商队来来往往的繁忙场景,思考着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交流和互动的。在敦煌的文化活动中心,我看到了当地居民演出的舞蹈和戏曲,这些活动传承了敦煌的历史文化,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我还参观了敦煌研究院,了解到他们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使我对敦煌的历史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再次,敦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自然美感。敦煌位于沙漠边缘地带,周围是浩瀚无垠的沙丘和蜿蜒曲折的河流。我登上敦煌的鸣沙山,看到了那无边无际的沙漠景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巨大力量。同时,我也参观了敦煌的月牙泉,这里是一个湖泊,形状像一弯新月,清澈的湖水和周围绿意盎然的风景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这些自然景观与敦煌的艺术之美相映成趣,使我在敦煌的旅程中享受到了别样的美感。

最后,敦煌让我思考到了人类的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它见证了人类的交流和文明。而如今,敦煌又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我不禁思考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是如何从古代走到今天的,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敦煌的文化街上,我看到了现代商业和文化的交融,我思考着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传统的文化艺术。敦煌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给我带来了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发展的启示。

总的来说,敦煌这个神奇的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艺术体验、历史感受、自然美感以及对人类文明和现代社会的思考。我相信,未来我将继续关注敦煌的发展与变化,并将自己所学与所思融入其中,为保护和传承敦煌的宝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二

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敦煌石窟。

导游词。

大家好!我就是本次“敦煌之游”的导游,我姓肖,大家叫我肖导好了。今天,我就带大家游览誉满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1920xx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1920xx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密封的呢?一说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时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圣经典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下面我带大家去参观328窟,这个洞窟的精彩所在为塑像,在进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上麦秆、谷草、芦苇、麻丝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绘画的。塑像主要有四大类:(1)佛像,包括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供养菩萨等;(3)弟子像,包括迦叶、阿难;(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风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吴带当风”等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维。

时光飞逝,我的讲解完毕了。下面请大家自由活动。在活动之前,我还是那句老话:请大家保护环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仅是游览名胜地,还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好,12点到这里来集合。我们到旅馆去吃中午饭。

游客们,你们好!

今天有我周导游来为大家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三大石窟。首先我为大家来介绍的是敦煌石窟。据说公元366年,有位行德行高尚上的僧人路过敦煌上的鸣沙山时,看见鸣沙山在一片金光笼罩之下出现了千佛的形状。于是他无比真诚的凿了第一个石窟以供奉佛像。以后,人们又继续在敦煌开凿石窟。现在敦煌近500个洞窟中,有2400多座彩塑,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5座唐宋木结构建筑。介绍完了敦煌石窟,我再给你们介绍龙门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它共有10万多尊佛像。主佛卢舍那大佛,身高17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是龙门石窟中最高最大的佛像。他面容端庄娴雅,表情温和亲切,被誉为“东方维纳斯”。

同样山西大同的云岗山石窟也是在北魏时期开凿的。著名的露天大佛有13。7米高,端坐在危崖绝壁中。在这里还有一尊释迦尼坐像高17米,脚长4。6米,是云冈山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最引人注目的是云冈山石窟的佛雕以连环画的形式叙述了释迦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云冈山石窟是我国古代人名的智慧。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有机会你们再听我解说!

大家好,这里是敦煌莫高窟景区。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龚,大这可以叫我龚导。

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大家向下望,四周丰满沙丘,再抬头望一望,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大家可以想象,修筑这宏伟的敦煌莫高窟的人民多么不容易。为了保护这些遗产,请大家在内不扔垃圾,不拍照敦煌莫高窟导游词敦煌莫高窟导游词。

现在我闪已经到了彩塑展厅。这里的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精妙绝伦。我左边这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萨,右边这尊是威风凛凛的大王;右上方这尊是强壮勇猛的力士。最宏伟的是我身后这尊卧佛了。它一共有16米长,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祥。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禁不住啧啧赞叹。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壁画展厅。这里的壁画有很多,内容丰富多彩。

我左边是记录佛教故事的描绘神佛形像的,右边的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和描摹自然风光敦煌莫高窟导游词导游。大家知道我身后的壁画是什么吗?对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飞天。这一个飞天臂挎花篮,采摘鲜花;这一个飞天怀抱琵琶,银拨银弦;这一个飞天倒悬身子,自天而降;这一个飞天彩带飘拂,漫天遨游;而这一个飞天舒展双壁,翩翩起舞。你们看了这些壁画是否觉得进入了艺术殿堂?是的,我告诉你们,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好了,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请大家细细游赏,有什么问题可以来问我。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三

这一天,我来到了莫高窟。这是我们旅游的第四站。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与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与其它三大石窟相比,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来到莫高窟,我们首先观看了电影。影片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

它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尽毕生心血,建成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石窟前。

莫高窟坐落在断崖绝壁上,远远望去,大大小小的石窟就像无数个蜂窝孔镶嵌在悬崖壁上。莫高窟一共有735个窟,每个石窟里都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佛像和壁画。据说,一千年以前,有一位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敦煌,他看到鸣沙山上金光万道,好像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出现,于是就请人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在石窟中修行。在此之后,人们不断地在崖壁上开凿石窟,一共修建了一千多个石窟,所以的,莫高窟又被称为“千佛洞”。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八个石窟。每个石窟的风格都各不相同,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彩塑和精美绝伦的壁画。这些彩塑真人大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座莫高窟第一大佛,高达三十三米,我们只能从底下向上仰望,非常雄伟壮观。除了佛像,石窟里的壁画也非常精美,有些是描绘自然风光的,有些是讲述佛教故事的。

导游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每一个石窟的故事,我也听得入迷了。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经典的洞窟——藏经洞。据说,一百多年前,洞窟的看守人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了很多经文、帛画,他为了自己发财,把这些经文帛画偷偷地低价卖给了外国人,导致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如今,这个洞窟里什么都没有了。听到这个故事,我心里非常的遗憾。

莫高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一千年的历史,无数默默无闻的建筑师,雄伟精美的佛像壁画,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神的历史,我为我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四

同学们: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代表着宗教文化,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所以,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敦煌莫高窟,以免再遭破坏。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倡议人:xx-x

2015年×月×日

2011年2月27日至28日,我来到了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体验敦煌艺术晶亮,广泛而深刻的,深感震惊,对中华民族骄傲的艺术创作。

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和慈善家,我们应该对敦煌做什么?

在敦煌,我得知莫高窟是人类文明宝库,现有的750个洞穴,4.5平方米的壁画,超过3000的身体画雕塑,许多文物和周年的文物,是名副其实的“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和“长城博物馆”。

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家的支持,changshuhong,duanwenjie,fanjinshi代表敦煌研究院员工,莫高窟在保护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事实上,他们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国家文化脉络,在每一个后代对我们作为一个孝顺的祖先。

然而,莫高窟大规模、悠久的历史,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保护和研究任务是极其困难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我认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出于这个原因,我郑重呼吁:整个社会更加注重敦煌、理解敦煌,保护敦煌付出爱保护敦煌莫高窟倡议书。

特别是与强度,富有远见的企业家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工作,祖先遗传对我们宝贵的遗产给孩子们,未来后代。

敦煌壁画已经给喂养老虎的故事,我将会在这,跟你说,为了自己的贡献,从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敦煌研究院继续做莫高窟保护和研究工作,使敦煌伟大的遗产人类文明的永久保存,可持续使用,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并培养更多的深厚的文化根脉。

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石窟。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国社会史。

所以、佛教史,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

所以!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石窟。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国社会史。

所以、佛教史,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

所以!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石窟的所有文化:

石窟艺术代表着宗教文化,以免再遭破坏,只要我们坚持保护石窟。

所以。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那么我们将失去这 珍贵的资料。

所以,我倡议,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读书倡议书精选范文

保护土壤的倡议书

保护石窟倡议书

创建文明城市倡议书范文

环保倡议书范文精选

做文明市民倡议书

退休人员太极拳倡议书

退休职工捐书倡议书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五

生活在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里,不乏缺少值得和朋友分享的事物。对于这类事物,某些人将其据为己有,那么快乐永远只存在固定的空间里;而有的人把快乐与人分享,让“快乐花园”得以芬芳千里。

“我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再来看它。”这位孩童的话触动了我的心弦。诚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快乐的本质不在于占有,相反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才是获得快乐的关键。

分享是世界各国文明交往的纽带。纵观历史,在15世纪中后期,西欧掀起了开辟新航路的热潮。新航路的开辟使得由原来单一的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密切了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欧洲商人开始奔走于世界各地,他们在将本国的文化传递到各地的同时,也从其他地方带回了各种特色的文化,以此补充本国文明。正是这种文化与文化间的分享,形成了流光溢彩的世界。

是分享创造了快乐,快乐使世界人们内心的隔阂涣然冰释。可见,分享的力量是巨大的。

分享是社会的基石。在我国,每年“两会”如期召开。这是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的体现。会上,各级人大代表,百家争鸣,积极反映百姓的心声,这样政府作出的决策才更能集聚民智、体现民生。这其实是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分享”。政府各部门的决策通过人大代表告知群众,群众通过人大代表将民心反映给政府。这种似乎看似繁琐的分享的方式,却使我国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并且,对推进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的意义重大。

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为人民与政府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以上说明,分享创造了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快乐。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六

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敦煌旅游,欢迎来到莫高窟。

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8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项高窟俗称千佛洞,“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许多佛教塑像、壁画的洞窟,所以俗称为“千佛洞”。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说菲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记载,唐代沙州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称,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

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

大家看前边有绿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窟区南北全长1600多米,现存洞窟492个,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密布崖面,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

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

现在我进入洞窟参观,首先我们去参观有名有“藏经洞”。这个洞窟位于系统工程号洞窟甬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西都僧统洪的“影窟”,有碑文载这一事实。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秘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加之王圆录的愚昧,使这些珍贵的文物遭到了帝国主义分子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劫。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批文物。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数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在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盗走约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藏经洞”发现的这些文书内容包括宗教经典和多种文字写的世欲文书,它涉及到许多学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资料,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开拓出一门全新热门的学科--敦煌学。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七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亲爱的游客们大家上午好!我代表中国山西国际旅行社欢迎大家到山西旅游观光,预祝大家旅行愉快,身体健康。我叫李明昊,是山西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员。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在山西省的大同市。大同市坐落在一个山间盆地,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城市,说它有名,因为它历史悠久,古代三个朝代的皇帝都在这里建过都呢。

当时北魏皇帝信仰佛教,城内有寺庙100多座,和尚,尼姑3000多人,念经信佛的人很多,真热闹啊!可惜,由于时间久远,古时候这里经常打仗,一座寺庙也没有保存下来。但是在大同西郊的武周山下,有一个名叫云冈的地方,它便是我们要游览的景点。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云冈石窟的入口了,请大家下车。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进入景区游览吧,请,请。请大家顺着我的手势往这边看,这高耸的崖壁上留下了大大小小53个石窟,东西延绵1公里。里面有51万多座佛像,都是北魏时期雕刻的,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了不起的的古代艺术宝库。

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的四大石窟。

据史书记载,云冈石窟原来的规模比现在大几倍,东西连续有几公里长,后来由于风化和战争的破坏,大部分的洞窟已经消失踪影了,如果都保存下来,这里就是最大的石窟群了。

古代的雕刻家很会找地方,这里的岩棉有几十米厚,可以尽情雕刻。石质是长石,石英砂岩,里面长石和石英的含量差不多,长石软,石英硬,雕刻出来的佛像不仅形象突出,棱角分明,还能不费力地刻凿出细致装饰的花纹,所以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很高。

大家看这个露天释迦牟尼坐像,高13。7日,两个膝头上可以坐100多个人,一根中指也有几米长,如果它站起来就更高了。它是这里最大,雕刻最好的佛像,也是云冈石窟的象征,印在了许多图片和邮票上,说不定你早就见过它的容貌呢!

好了,我的讲解暂时结束了,请大家自行游览吧,注意不要破坏公物,随地吐痰哦,下午两点大巴车门口见。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八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至今,为敦煌研究事业奉献49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感到很为难:一面要让更多游客观看、一面是承载量有限,如何平衡,着实难解。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现实的情况是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旺季游客数量经常在每天5千人以上,“有时候6千、7千向上冒,去年十一黄金周有两天甚至超过了1万人,看着这个数字,我心里真的直打鼓。”樊锦诗说。有人不解,游客的增加可以为敦煌莫高窟带来更多的门票收入,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樊锦诗为何还不乐意。“送钱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不能为了钱不顾敦煌的安全啊,知道么,这是个矛盾。”在樊锦诗看来,游客过量对敦煌壁画和洞窟的伤害并不能马上显现出来,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年两年也不容易发觉,但时间长了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拿出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仔细比对一下,就会发现在颜色等方面就会有细微的变化。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一般比较小,大的才20平方米左右,小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游客的增多,带来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不断变化,都会影响壁画和洞窟。为了保护,樊锦诗甚至抵制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樊锦诗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相关部门甚至提出了要将敦煌莫高窟上市,进行充分的市场开发;还有部门甚至提出意见,将敦煌莫高窟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开,等等。

但是在樊锦诗的努力之下,这些方案和建议都被有惊无险地破解了。“这是绝对不能上市的,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就没有上市的;我们国家也是有规定的,《文物法》修改后,也有规定,文化遗产不能用于经营,因为一旦进入市场,就会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到时候何谈保护。”但是并不是说,为了保护敦煌,就不允许游客观看。经过仔细测算和研究,樊锦诗认为莫高窟每天接待3千游客是最合理的数值。超过这个数量,对于洞窟和壁画等就会有伤害。但考虑到地方政府要发展,樊锦诗迟迟没有对外公布这个数据,但是她明确告诉记者,“这个数字我是一定要向外公布的,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尽量保护敦煌这个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樊锦诗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在洞窟里安装从美国进口的最先进传感器,随时测算洞窟内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一旦超标,马上关闭,让这些洞窟能够得到必要的休息。

为了减轻洞窟和壁画的压力,目前莫高窟还在修建数字的游客中心,让游客可以通过球幕等立体、三维图形观看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画,在开放洞窟的同时,分流游客。这个项目将于底完工。“到时候,一天最多就可以接待6千游客。”“我们希望大家能理解,全世界就一个敦煌,她不能超负荷运转,这样很不利于保护,是要完蛋的,为了让她能够持久地利用,同时留给子孙后代,我们要适度保护。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九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位于莫高窟,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于1992年2月开工,1994年3月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友好的象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至今,为敦煌研究事业奉献49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感到很为难:一面要让更多游客观看、一面是承载量有限,如何平衡,着实难解。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现实的情况是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旺季游客数量经常在每天5千人以上,“有时候6千、7千向上冒,去年十一黄金周有两天甚至超过了1万人,看着这个数字,我心里真的直打鼓。”樊锦诗说。有人不解,游客的增加可以为敦煌莫高窟带来更多的门票收入,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樊锦诗为何还不乐意。“送钱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不能为了钱不顾敦煌的安全啊,知道么,这是个矛盾。”在樊锦诗看来,游客过量对敦煌壁画和洞窟的伤害并不能马上显现出来,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年两年也不容易发觉,但时间长了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拿出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仔细比对一下,就会发现在颜色等方面就会有细微的变化。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一般比较小,大的才20平方米左右,小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游客的增多,带来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不断变化,都会影响壁画和洞窟。为了保护,樊锦诗甚至抵制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樊锦诗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相关部门甚至提出了要将敦煌莫高窟上市,进行充分的市场开发;还有部门甚至提出意见,将敦煌莫高窟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开,等等。

但是在樊锦诗的努力之下,这些方案和建议都被有惊无险地破解了。“这是绝对不能上市的,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就没有上市的;我们国家也是有规定的,《文物法》修改后,也有规定,文化遗产不能用于经营,因为一旦进入市场,就会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到时候何谈保护。”但是并不是说,为了保护敦煌,就不允许游客观看。经过仔细测算和研究,樊锦诗认为莫高窟每天接待3千游客是最合理的数值。超过这个数量,对于洞窟和壁画等就会有伤害。但考虑到地方政府要发展,樊锦诗迟迟没有对外公布这个数据,但是她明确告诉记者,“这个数字我是一定要向外公布的,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尽量保护敦煌这个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樊锦诗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在洞窟里安装从美国进口的最先进传感器,随时测算洞窟内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一旦超标,马上关闭,让这些洞窟能够得到必要的休息。

为了减轻洞窟和壁画的压力,目前莫高窟还在修建数字的游客中心,让游客可以通过球幕等立体、三维图形观看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画,在开放洞窟的同时,分流游客。这个项目将于20xx年底完工。“到时候,一天最多就可以接待6千游客。”“我们希望大家能理解,全世界就一个敦煌,她不能超负荷运转,这样很不利于保护,是要完蛋的,为了让她能够持久地利用,同时留给子孙后代,我们要适度保护。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从内地去的僧人在此开始了石窟的营建。公元六世纪末,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由于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在吐鲁番统治时期(公元1516--1720xx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内塑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本世纪初,帝国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按照开凿时间划分,十六国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开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为供僧人居住、修禅的禅窟,带中方柱的塔庙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种。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并画出木结构和卷草形式;后部为平顶,也绘有木结构形式,并缀以飞天等图纹;四壁绘有表现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一时期的塑像,本尊以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为主,组合一般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一佛、二天王,也有个别是单独一躯佛或弥勒像的。佛像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佛像身着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红色僧伽梨,但过分强调了衣饰的装饰色彩,仅在细节上有一些现实性手法。虽然佛和菩萨都来自异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着等都有严格规定,但中国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这些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将他们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罗艺术风采外,带有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后期,佛像的造型趋于更加丰腴浑厚,面相圆润俊秀,修眉细目,面带微笑,具有相当的人性化。由于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属玉门系砾岩,极其粗松,便于开凿洞窟但不宜于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占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摆脱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此时期石窟的代表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敦煌艺术的鼎盛时期,开凿的洞窟数以千计,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个。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袭了北朝的前后结构,但龛略深,置一佛、二罗汉(迦叶、阿难)、二菩萨,有的还有天王和力士形象。由于龛室的加深,罗汉及菩萨像已经不再都是贴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脱离壁面的"圆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趋世俗化,但雕塑艺术中的立体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此时期的代表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为正方覆斗状顶的殿堂式,后壁开一大龛,深宏如厅堂,中置须弥坛,上设佛像。塑像组群一般为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二供养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于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显,体态丰腴,面容慈祥,结跏趺座;头梳螺髻,手作说法印或无畏印,身着土红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线条流畅优美,尤其是下摆摺纹生动刻划出丝织袈裟的柔软光滑并透露出衣饰下的肌体美,使塑像的内在与外涵得以完美统一,充分显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萨、供养天均为少女形象,温柔典雅,显得既妩媚艳丽而又高贵、不容亵渎;罗汉像为一老一少,即迦叶和阿难,生活气息浓厚形貌和性格特征显著多样;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严整,力士像凶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现出一种力量的美。这些雕像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准确地统一在一个鲜明的题材下,丝毫不显杂乱。此时期的雕像,普遍进行了彩色金箔妆銮,被称为"彩塑",与周围斑斓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场景。这时期的代表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

由于"丝绸之路"趋于冷落,敦煌地区的开窟造像活动也日渐冷落,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并无长足改进,甚至显得僵硬空虚。持续至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地处内陆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兴盛,开窟活动也逐渐终止了。现存的此时期洞窟有145个。敦煌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即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并逐渐演化为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汇合地。敦煌石窟系统地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间佛教塑像的发展序列,和敦煌壁画、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独立学科-敦煌学。因此,敦煌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十

同学们:

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代表着宗教文化,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所以,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敦煌莫高窟,以免再遭破坏。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倡议人:xx-x

2015年×月×日

在敦煌,我得知莫高窟是人类文明宝库,现有的750个洞穴,4.5平方米的壁画,超过3000的身体画雕塑,许多文物和周年的文物,是名副其实的“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和“长城博物馆”。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家的支持,changshuhong,duanwenjie,fanjinshi代表敦煌研究院员工,莫高窟在保护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事实上,他们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国家文化脉络,在每一个后代对我们作为一个孝顺的祖先。

然而,莫高窟大规模、悠久的`历史,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保护和研究任务是极其困难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我认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出于这个原因,我郑重呼吁:整个社会更加注重敦煌、理解敦煌,保护敦煌付出爱保护敦煌莫高窟倡议书。特别是与强度,富有远见的企业家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工作,祖先遗传对我们宝贵的遗产给孩子们,未来后代。敦煌壁画已经给喂养老虎的故事,我将会在这,跟你说,为了自己的贡献,从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敦煌研究院继续做莫高窟保护和研究工作,使敦煌伟大的遗产人类文明的永久保存,可持续使用,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并培养更多的深厚的文化根脉。

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石窟。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国社会史。所以、佛教史,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所以!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石窟。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国社会史。所以、佛教史,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所以!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石窟的所有文化:

石窟艺术代表着宗教文化,以免再遭破坏,只要我们坚持保护石窟。所以。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那么我们将失去这 珍贵的资料。所以,我倡议,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措施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措施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针对某种情况而采取的处理办法。那么措施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保护敦煌石窟的措施,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至今,为敦煌研究事业奉献49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感到很为难:一面要让更多游客观看、一面是承载量有限,如何平衡,着实难解。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现实的情况是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旺季游客数量经常在每天5千人以上,“有时候6千、7千向上冒,去年十一黄金周有两天甚至超过了1万人,看着这个数字,我心里真的直打鼓。”樊锦诗说。有人不解,游客的增加可以为敦煌莫高窟带来更多的门票收入,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樊锦诗为何还不乐意。“送钱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不能为了钱不顾敦煌的安全啊,知道么,这是个矛盾。”在樊锦诗看来,游客过量对敦煌壁画和洞窟的伤害并不能马上显现出来,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年两年也不容易发觉,但时间长了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拿出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仔细比对一下,就会发现在颜色等方面就会有细微的变化。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一般比较小,大的才20平方米左右,小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游客的增多,带来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不断变化,都会影响壁画和洞窟。为了保护,樊锦诗甚至抵制了来自各方的压力。樊锦诗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相关部门甚至提出了要将敦煌莫高窟上市,进行充分的市场开发;还有部门甚至提出意见,将敦煌莫高窟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开,等等。

但是在樊锦诗的努力之下,这些方案和建议都被有惊无险地破解了。“这是绝对不能上市的,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就没有上市的;我们国家也是有规定的,《文物法》修改后,也有规定,文化遗产不能用于经营,因为一旦进入市场,就会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到时候何谈保护。”但是并不是说,为了保护敦煌,就不允许游客观看。经过仔细测算和研究,樊锦诗认为莫高窟每天接待3千游客是最合理的数值。超过这个数量,对于洞窟和壁画等就会有伤害。但考虑到地方政府要发展,樊锦诗迟迟没有对外公布这个数据,但是她明确告诉记者,“这个数字我是一定要向外公布的,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尽量保护敦煌这个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樊锦诗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在洞窟里安装从美国进口的最先进传感器,随时测算洞窟内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一旦超标,马上关闭,让这些洞窟能够得到必要的休息。

为了减轻洞窟和壁画的压力,目前莫高窟还在修建数字的游客中心,让游客可以通过球幕等立体、三维图形观看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画,在开放洞窟的同时,分流游客。这个项目将于20xx年底完工。“到时候,一天最多就可以接待6千游客。”“我们希望大家能理解,全世界就一个敦煌,她不能超负荷运转,这样很不利于保护,是要完蛋的,为了让她能够持久地利用,同时留给子孙后代,我们要适度保护。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十二

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石窟。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国社会史。

所以、佛教史,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

所以!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国家号召我们要保护石窟。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是研究中国社会史。

所以、佛教史,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

所以!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石窟艺术代表着宗教文化,以免再遭破坏,只要我们坚持保护石窟。

所以。

石窟艺术又是佛教艺术、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去保护它,那么我们将失去这珍贵的资料。

所以,我倡议,让我们一起保护石窟吧!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更多相关阅读: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十三

2月27日至28日,我来到了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体验敦煌艺术晶亮,广泛而深刻的,深感震惊,对中华民族骄傲的艺术创作。

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和慈善家,我们应该对敦煌做什么?

在敦煌,我得知莫高窟是人类文明宝库,现有的750个洞穴,4.5平方米的壁画,超过3000的身体画雕塑,许多文物和周年的文物,是名副其实的“东方艺术珍品”、“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和“长城博物馆”。

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家的支持,changshuhong,duanwenjie,fanjinshi代表敦煌研究院员工,莫高窟在保护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事实上,他们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和国家文化脉络,在每一个后代对我们作为一个孝顺的祖先。

然而,莫高窟大规模、悠久的历史,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保护和研究任务是极其困难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

我认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出于这个原因,我郑重呼吁:整个社会更加注重敦煌、理解敦煌,保护敦煌付出爱保护敦煌莫高窟倡议书。

特别是与强度,富有远见的企业家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工作,祖先遗传对我们宝贵的.遗产给孩子们,未来后代。

敦煌壁画已经给喂养老虎的故事,我将会在这,跟你说,为了自己的贡献,从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敦煌研究院继续做莫高窟保护和研究工作,使敦煌伟大的遗产人类文明的永久保存,可持续使用,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并培养更多的深厚的文化根脉。

敦煌石窟的心得体会篇十四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从内地去的僧人在此开始了石窟的营建。公元六世纪末,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由于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即已有“窟室一千余”。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在吐鲁番统治时期(公元1516--17),莫高窟,尤其是窟内塑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本世纪初,帝国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按照开凿时间划分,十六国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开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形制分为供僧人居住、修禅的禅窟,带中方柱的塔庙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种。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并画出木结构和卷草形式;后部为平顶,也绘有木结构形式,并缀以飞天等图纹;四壁绘有表现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一时期的塑像,本尊以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为主,组合一般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一佛、二天王,也有个别是单独一躯佛或弥勒像的。佛像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佛像身着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红色僧伽梨,但过分强调了衣饰的装饰色彩,仅在细节上有一些现实性手法。虽然佛和菩萨都来自异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着等都有严格规定,但中国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这些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将他们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罗艺术风采外,带有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在北朝后期,佛像的造型趋于更加丰腴浑厚,面相圆润俊秀,修眉细目,面带微笑,具有相当的人性化。由于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属玉门系砾岩,极其粗松,便于开凿洞窟但不宜于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占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摆脱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此时期石窟的代表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敦煌艺术的鼎盛时期,开凿的洞窟数以千计,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个。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袭了北朝的前后结构,但龛略深,置一佛、二罗汉(迦叶、阿难)、二菩萨,有的还有天王和力士形象。由于龛室的加深,罗汉及菩萨像已经不再都是贴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脱离壁面的“圆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趋世俗化,但雕塑艺术中的立体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发挥。此时期的代表为第206窟。唐朝的洞窟多为正方覆斗状顶的殿堂式,后壁开一大龛,深宏如厅堂,中置须弥坛,上设佛像。塑像组群一般为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二供养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佛居于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显,体态丰腴,面容慈祥,结跏趺座;头梳螺髻,手作说法印或无畏印,身着土红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线条流畅优美,尤其是下摆摺纹生动刻划出丝织袈裟的柔软光滑并透露出衣饰下的肌体美,使塑像的内在与外涵得以完美统一,充分显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萨、供养天均为少女形象,温柔典雅,显得既妩媚艳丽而又高贵、不容亵渎;罗汉像为一老一少,即迦叶和阿难,生活气息浓厚形貌和性格特征显著多样;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严整,力士像凶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现出一种力量的美。这些雕像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准确地统一在一个鲜明的题材下,丝毫不显杂乱。此时期的雕像,普遍进行了彩色金箔妆銮,被称为“彩塑”,与周围斑斓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场景。这时期的代表为第322、220、328、46、45、130、194、225、158等窟。

由于“丝绸之路”趋于冷落,敦煌地区的开窟造像活动也日渐冷落,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并无长足改进,甚至显得僵硬空虚。持续至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地处内陆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兴盛,开窟活动也逐渐终止了。现存的此时期洞窟有145个。敦煌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即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并逐渐演化为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汇合地。敦煌石窟系统地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间佛教塑像的发展序列,和敦煌壁画、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独立学科-敦煌学。因此,敦煌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