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法律执业意识心得体会报告 律师依法执业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20:05:22 页码:10
法律执业意识心得体会报告 律师依法执业心得体会(二篇)
2022-12-28 20:05:22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法律执业意识心得体会报告一

您好!

我是20xx毕业的法学毕业生。请原谅我冒昧给你写这封信。看了你的文章,我有太多的话要告诉你。感谢您听取了一位新法律人的感谢和我对您的执业理念和律师行业的拙见。

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进入律师事务所,参加司法考试13年、14年、10年。20xx年底,我以400分结束了持续数年的拔河比赛。我不是很高兴,而是有点失望。在律所工作两年多,深知选择律师的艰辛。通过考试只是一个起点,我成长为一名律师。

20xx年12月离开律所,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和职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冷静下来,才能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思考,我逐渐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我是一个外向、热情、追求自由的人,我的人生被准确定位为服务型。明确了这些之后,我加强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我想成为一名律师,心中有正义,用我的知识和热情帮助有需要的人,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结论还是很粗糙甚至理想化的,但是看了你的文章,真的明白律师的定义了。律师不是铜臭的棍棒,而是高贵的使者,用自己的专业精神和努力,辐射出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别人。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希望大家给点建议。

1、包容是伟大的,要有一颗豁达包容的心。

包容不仅仅是包容别人,更是包容自己。首先,与人相处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通过对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我了解到人有很多种心理机制,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从每个人的心理机制来看,自己的答案是符合自己内心的原则的。所以,当你按照自己的原则想出一个答案,并且认为这是正确答案的时候,其他的一切都是错的,你就陷入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困境,你就看不清楚,你不能抛弃自己,接受别人,这样你才能站住脚。对于别人的不同意见,我们要尽量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这样既能理解和尊重别人,又能开阔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看事情更全面客观。其次,在与自己相处的时候,也要包容自己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自己,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勇敢承认自己的缺点,勇敢面对并改正,不要因为自己的缺点而批评自己,甚至自卑。凡事都有两面性。是缺点让我们看到了努力的方向,通过不断的努力改正缺点,让我们成长为更完美的人。

"见圣贤思气,见圣贤自省."孔的话在你的文章中被多次引用,我经常用这些话来提醒和督促自己。要做到这一点,真的需要一颗豁达包容的心。虽然一直达不到这种状态,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实践,最终会一步一步走向更完美的自己。

2.如果你是盈利的,合法的新人一定是空杯心态

“水善,治水不能事事争”,文章中多次提到“水”的高贵品质。你所在的学院甚至提出了“以法信天下,以水为善”的训练,真的让人神清气爽。现在社会上的人急功近利,逆流而上,失去了真正的生活方向。他们知道如何顺流而下,这是人生的伟大境界。当然,这只是我的拙见。希望老师不要笑。

对于刚进入法律界的新人来说,不仅要学习“水”的品质,更要知道“萧条赚钱”的道理。作为一个新的法律人,经过几年的法律专业学习,通过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司法考试,必然会情绪高涨,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成功律师的基础。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合适的时机。这显然是一个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幼稚的人,从一个新的法律人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执业的律师,再成长为一个成功的律师的不切实际的梦想。是一个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空杯心态,积极学习法律实务,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才能成长,才能真正做到“盈利”。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没有正确的思维和写作技巧,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文书只能成为你掠夺和占有财富的战争工具,而无法升华你的人生。”引用《思考的笔迹》一书作者高云的一句话,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个新的法律人才能有勇气以优秀的人格品质去面对律师在成长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才能在得意时不得意忘形,在落魄时不气馁。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会像灯塔一样指引新法律人成为真正的律师。

“穷对你好,对你好对世界好。”我以此为人生和事业的座右铭,希望自己能做好自己,在这个社会大熔炉里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这条路上,你无法避免贵人的引导,比如你的老师。不知道能不能得到你的指导。

1、幸福的定义

最近在哈佛公开课学习快乐,在哈佛教授轻松幽默的教学中,在不失专业严谨的教学中,我对快乐的定义逐渐清晰。幸福其实是人内心的感知,这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关注的东西。通过一些调查研究,老师得出结论:外部环境、居住地等对幸福感指数的增加影响不大,即外部因素,包括但不限于金钱、地位、名誉等,可能会暂时提高一个人的幸福感。然而,当喜悦的感觉消退时,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会回到原来的标准。真正提升自己幸福感的关键是去发掘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认知和心境,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解读等等。具体途径是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品质,学会感恩,多做善事等。,并把自己放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这样自己的幸福指数就会不断增加,这样自己就会长期生活在一种幸福中,这是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状态。

2.律师的幸福在哪里

经常有人问我在哪里工作。我在律所回答的时候,下一个提问的人会说,一定很赚钱。现在的社会形态是金钱和物质至上的社会。也许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期需要经历的社会。人们关注的终点与金钱和物质有关。人有钱就羡慕,甚至以为有钱就幸福了。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不再赘述。

刚毕业的时候,我就立志从事律师这个职业,甚至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这个不稳定不确定的职业。我内心的期望其实是和利益挂钩的,总觉得自己努力了一定会赚很多钱,会让人刮目相看。但是随着对这个职业的深入了解和自己内心的逐渐探索,还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只是选择的动机没有那么肤浅,也更加坚定。

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可能从事过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当事人脸上的笑容,我觉得那一刻我是幸福的。精神愉悦比物质享受更能产生快乐。

根据我目前自己的认知,律师的快乐和业务量并不是绝对挂钩的,还和做每一个案子时的内心状态有关。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个案件,争取当事人的满意,我相信,以这样的心态从事律师工作,会让律师感到更轻松,更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自己工作的价值。金钱对于维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很重要,有时候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但当你努力增加当事人的满意度时,客户的积累和财富的最终形成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一个新的法人来说,他的力量是弱小的,他的生存会成为一个问题,就像一滴小雨滴,如果他不努力流向河流,最终会蒸发。所以,知道他要去哪里,然后找机会融入一个他可以存在和成长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能读到目前为止,我想感谢你的耐心。虽然你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是有很多事情想告诉你。不知您能否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如果能向你学习法律知识和生活准则,那将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事。

祝你和你的家人元宵节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求职者:xxx

20xx年xx月xx日

描写法律执业意识心得体会报告二

xx年2月22日,我旁听了一起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审理。

早8点在县级人民法院开庭,去了在一件普通的办公室里面见到了法官和原被告双方。书记员还没有到之前,法官再详细的了解点关于纠纷的详细内容,并试图调解双方(这种努力自始至终都没停止)。

书记员到后正式开庭,先有原告陈述案情:在保险公司工作期间为被告垫付保险费,一年后被告退保,违约损失却不予赔偿给原告。并拿出保险公司开具的被告退保证明。有法官查看,书记员记录后,被告发言:投保乃被原告纠缠无奈,退保时又没有详细说明损失额度,不相信会有近万的差距,要求原告拿出保险公司的详细账目材料以及正式法律证明。

保险公司不属于国家机构,其资金详细计算方式方便随意对外公开,所以原告无法出具更有效证明,法官马上给该保险公司客服打电话,却被告知:除非本人亲至,否则难以提供详细账目。

法官提议由双方各处3百保证金,然后雇车去该保险公司(在外地)查账,再根据原告出具证据的是否有效来决定退还谁的保证金。被告不愿意,说自始自终都没有见过一分钱,一分实利,现在反而要投钱进去,他是无辜的,怎么可能还要损失呢?不了了之,等法官庭下询问相关专业人士后再择日开庭……

整个审理过程双方随未其争执,但长达五年的接触已经使其冷面相对。导致审理过程也充满了火药味,法官在明知被告理屈情况下,主动偏袒,为的就是在本地好做人——中国人情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由于原被告的法律知识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很多地方法官都要不停的给双方普及法律常识,例如“谁反对谁举证”什么的,这应该与国人教育程度,以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关。

原被告在审理过程中都有些许无奈和自卑感,缘由不外是把上法庭解决问题当作了很羞耻,丢人的事,毕竟“打官司”这有悖于中国传统观念习俗,很没面子的。

重要的法律核心:

一,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样的经济纠纷案件?

本案开始时被告由于人情关系才“被迫”购买了原告推销的保险,这样就产生了纠纷的隐患。如果我们做事情都能够顺着自己的心思,那以后出了问题也不太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纵使后悔也就不需要去打官司来解决。所以我们的法律是不是可以把人情味给考虑进去呢?这里说的“人情味”其实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的那种“人治”——他们一个县城也就靠十几个衙役来管理,说到底也就是灵活运用法律,依靠上位者(就是现在的公务员)来判断具体情况。向我上文所说的法官为什么要一直试图调节原被告双方呢?判案肯定会使有一方受损,如果能调节成功,那他所受的指责就可能少一点,至少本乡本土的不会太惹人,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可像是美国的法律在运用上比较灵活,而且重案例,但这种情况本来就容易产生自相矛盾的情况,可是如果像现在法律那样把所有的罪行以及惩罚都规定得死死的那样死板的条律恐怕也不能对灵活中国人产生足够好的效果。这样的法律问题恐怕还得专家来掌握这个“人治”与“法治”的度量。

二,在审理过程中怎样做到公正和有效?

所谓公正,也只不过是以大多数的利益来考虑的,所以这样一来,必然会有属于少数派的不心腹,被责难也在所难免,“清官难断家务事”恐怕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下的极端例子。这起案件中法官试图采用一种“和稀泥”的方式来“善了”此事,虽未成功,但似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现行的道路:尽量减少直接冲突,有问题以协商解决——法院在怎么说也是第三方,给出的结果必然不如当事人双方自己协调出来的完美。

而有效则是指像上文叙述中,很小,很简单的一点事情,就占用了四人(“法官,书记员,原告和被告)的一上午时间——浪费之极!据我观察其中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1,当事人反复叙述案情,企图博得法官好感;2,双方对峙,甚至有起冲突的可能,主要是因为文化素质,以及当时情急,都很冲动的缘故;3,法官不断给双方“普法”——法律常识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4法官个人因素——一个性格比较软弱的人作为法官不免有点婆婆妈妈,这个与国家选择公务员考试的时候的评价标准有没有涉及个人情商有关系。针对以上四点,我想完全可以把该审理过程压缩到一小时以内!

中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有这很详细的针对性条文,讲究“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即“给与恶人以惩罚”,企图以此恐吓其他人不再行恶。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开车闯红灯屡见不鲜,为什么?被逮着必然没有好果子,但马路那么多,交警能够逮住几个,就像开彩票一样,谁都不会相信自己就那么“幸运”能够中到头奖!同样类似的问题比方说盗窃,偷税等等,很令人头痛。

对于这种法不达人的情况,我们一是期望技术进步,让国家机器的监控力度能够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这样以来,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又如何去保证?二则是加大惩罚力度,像秦朝法律:随意在马路上倾倒垃圾——斩!随意砍伐屋前树木——斩!真正震慑了保有侥幸心理的人!我们虽然无需如此残忍,但完全可以“量出为入”,比方说控制闯红灯的成本完完整整加载在犯事之人身上。这个计算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每年国家为此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而又能够抓到多少肇事之徒——以概率来平均结果,最后或许可以得出一个在利益方面使国家不受损,而公民又会完全受到威慑的答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