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 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作文(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05:48:12 页码:10
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 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作文(9篇)
2022-12-29 05:48:12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1.实验目的

(1)练习组装滑轮组。

(2)学地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器材。

滑轮、组绳、钩码、弹簧称、刻度尺、铁架台。

3.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称测出钩码重力g

(2)按图组装,滑轮记下钩码位置和绳子自由端的位置。

(3)用弹簧称匀速拉动绳子到某一位置并记下该位置及钩码位置。

(4)量出钩码移动高度h,人和绳子自由端移动位置s

(5)计算w有用w总及η填入表格。

(6)改变绳子绕法或增加滑轮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目的

(1)学会计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2)学会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2.实验器材

长木板、木块(2块)、弹簧称、刻度尺

3.实验步骤

(1)用弹簧称测小木块重力g。

(2)搭建斜面,在斜面底部和顶部的合适位置各面一条线作起始点和终点,并测出两条线之间的距离l及高度h

(3)用弹簧称拉动木块匀速滑动记下弹簧称的示数f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项目名称excel综合实验班级与班级代码 实验室名称(或课室)专 业任课教师 学 号:

姓 名:实验日期: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 制

姓名 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一、实验目的

考察学生综合应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 1. excel工作簿的建立、保存、打开; 2. 各类数据的输入和编辑; 3. 工作表的各种基本操作; 4. 工作表的格式化设置;

5. 利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的计算;

6. 综合应用各种数据管理操作,如排序、筛选、汇总、统计等; 7. 图表的创建和编辑。

二、实验设备

? 硬件:pentium 4 以上的微型计算机。 ? 软件:windows xp、excel 20xx或以上的版本

三、实验步骤

1、

打开“”文件,在“期末与总评成绩”与

“平时成绩”工作表中拆分“姓名”一列,将准备好的学生姓名复制粘贴上去。 2、

在两个工作表中分别拆分“平时成绩”一列,在“平时成绩”工作

表中,点击单元格e2,输入公式:=c2*40%+d2*60%,再往下拉至单元格e22,计算出平时成绩。再通过外部引用方式把平时成绩复制到“期末与总评成绩”工作表中的平时成绩一列。 3、

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拆分“总评”一列,点击单元格f3,输

入公式:=d3*30%+e3*70%,往下拉至f22,计算出总评成绩。

4、 拆分“绩点”一列,点击单元格g3,输入公式:

=if(f3=60,1,if(f360,1+(f3-60)*0.1,0)),往下拉至g22,计算出各个学生的绩点。 5、

拆分“奖学金等级”一列,单击单元格h3,输入公式:=if(g3=4,"

一等",if(g3=3.5,"二等",if(g3=3,"三等","无"))),往下拉至h22,计算出奖学金等级。 6、

拆分“名次”一列,单击单元格i3,输入排名函数:

=rank(f3,$f$3:$f$22),往下拉至i22,计算出名次排名。 7、

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选中“总评”一行,选择“格式”→“条

件格式”,选择“单元格数值”和“小于”,在第三个方框中输入60,再单击“格式”,选择“加粗”,“红色”字体,将总评不及格的分数用红色加粗字体标示。 8、

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a24:k26的区域中输入总评分数区间

数据,合并好相应单元格,单击b26,输入公式:=dcount($a$2:$i$22,,b$24:c$25),向右拉至k26,统计出各分数区间的人数。 9、

将统计出来的各分数区间人数输入“考试成绩统计表”中,单击单

元格h30,输入公式:=average(f3:f22),计算出平均分;单击i30,输入公式:=(b30+c30+d30+e30)/20,计算出合格率;单击b31,输入公式:=b30/$g$30*100%,拉至f31,计算出各区间人数的百分比。 10、 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选中a29:f30的区域,单击“制图”图标,选择“饼图”,在“图标选项”中,标题输入“考试成绩人数统

计图”,数据标志勾上“类别名称”和“值”,单击确定,再调整图表大小和位置。

11、 在“期末与总评”工作表的a40:c43区域中输入相应数据,选择“数据”→“筛选”→“高级筛选”,选中“将筛选结果复制到其他位置”,“列表区域”选择为a2:i22,“条件区域”选择为a40:c43,“复制到”选择为a45。单击“确定”按钮。

12、 适当调整“期末与总评”工作表中各数据的大小和位置,使之能在一张a4纸上打印出来。

13、 在“期末与总评”和“平时成绩”工作表中分别选择“视图”→“页眉与页脚”,自定义页眉和页脚分别为“12新闻1班 蔡晓童”和“第1/2页,共2页”。

14、 最后对工作表进行适当的格式化设置。

四、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页所示。

五、实验分析与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发现要熟练地运用好excel这个软件,必须多多练习,在掌握好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多多上机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同时在函数的输入过程中要注意绝对地址、相对地址和混合地址的不同应用场合。这样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重复输入。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

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2、实验方面: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演示、学生两人分组实验。

3、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案导学。

宗旨:将课堂还给学生。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质→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由na2o2的性质,分析用途。

一共分为四个阶段,引入探究阶段、总结归纳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及课后巩固阶段。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据情景设疑:“为什么能够着火?”唤醒学生旧知识中关于燃烧三要素的认识,并以此展开后续教学。

情景化设疑:如果我们有了燃烧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该怎样去生火呢?学生发展思维。从而引出吹气是否能够生火?

对比实验验证猜想:未经处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着火,加点固体物质,再吹,通过现象“生火”,从而引出吹气能让棉花着火的神奇物质:过氧化钠及其物理性质。

新疑问:有了过氧化钠,吹气是否就能够生火呢?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引出必定为人呼出的气体与na2o2作用生火。

新疑问:人呼出的气体有co2、h2o、o2、n2,到底是谁的作用呢?

学生讨论引出:空气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气中,不能生火,从而引出生火的原因应是co2、h2o与na2o2作用生火。

过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见的灭火材料吗?又如何去生火呢?

探究co2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一:

向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结论:co2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出产物na2co3;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co2能够生火,水不是能灭火吗?它在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入到对水的探讨。

探究h2o与na2o2作用是否能够生火。

学生演示实验二:

滴水生火

结论:h2o与na2o2作用能够生火,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引导分析:如何符合燃烧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通过对燃烧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与h2o反应的可能产物有o2,继而分析得可能产物naoh;通过对着火点的分析,推出这个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过渡:是否真是这样呢?

探究na2o2与h2o的反应

学生根据现有仪器设计实验方案,师生互动讨论出方案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同时,以实验报告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由观察到的现象去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能够将实验与理论相结合。

本节课中,我是一步一个台阶的由旧知:燃烧的三要素、co2、h2o能灭火引出新知na2o2与h2o、co2的反应,从而达到攻克难点。

学生自主总结完成对na2o2知识的整理。

以一首小诗来完成对na2o2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激发学生研究化学的兴趣。

小诗

过氧化钠色淡黄,与水反应可生氧;

强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红后退场;

二氧化碳也反应,密封保存记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潜水受赞扬!

设置了不同难度的习题,以基础的实验现象,提升至双线桥法表示电子的转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过氧化钠粉末,振荡,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a、溶液仍为无色

b、溶液最终为红色

c、有气泡产生,溶液最终为红色

d、有气泡产生,溶液先变红色最终为无色

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co2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求出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原子个数之比。

【课后巩固】

1、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设置课后习题巩固知识。

课本:p31页一、填空题:1二、选择题:1、2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见证过神奇的吹气能让棉花着火,必然对na2o2有着浓厚的兴趣,顺势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科普小论文,比拼“谁的na2o2更精彩”。

在这里,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生产与生活。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1、实验题目

编组

同组者

日期

室温

湿度

气压

天气

2、实验原理

3、实验用品试剂仪器

4、实验装置图

5、操作步骤

6、注意事项

7、数据记录与处理

8、结果讨论

9、实验感受(利弊分析)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2、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

3、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如:ca2+,mg2+,so42— 等.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然后蒸发水分得到较纯净的精盐。

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璃棒,药匙,普通漏斗,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火柴,蒸发皿。

试剂:粗盐、蒸馏水。

1、溶解:

①称取约4g粗盐

②用量筒量取约12ml蒸馏水

③把蒸馏水倒入烧杯中, 用药匙取一匙粗盐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一直加到粗盐不再溶解时为止.观察溶液是否浑浊.

2、过滤:

将滤纸折叠后用水润湿使其紧贴漏斗内壁并使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溶液液面低于滤纸上沿,倾倒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慢慢倾倒液体,待滤纸内无水时,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滤液仍浑浊时,应该再过滤一次.

3、蒸发

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蒸发皿.把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4、用玻璃棒把固体转移到纸上,称量后,回收到教师指定的容器。

粗盐溶解时溶液浑浊,蒸发时蒸发皿中随着加热的时间的延长,蒸发皿中逐渐析出晶体。

结论:过滤可以出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1)加深对基尔霍夫定律的理解。

(2)学习验证定律的方法和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

基尔霍夫定律是集总电路的基本定律,包括电流定律(kcl)和电压定律(kvl)。

基尔霍夫定律规定了电路中各支路电流之间和各支路电压之间必须服从的约束关系,无论电路元件是线性的或是非线性的,时变的或是非时变的,只要电路是集总参数电路,都必须服从这个约束关系。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节点,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i=0。通常约定:流出节点的支路电流取正号,流入节点的支路电流取负号。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沿任—回路有∑u=0。在写此式时,首先需要任意指定一个回路绕行的方向。凡电压的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一致者,取“+”号;电压参考方向与回路绕行方向相反者,取“一”号。

(3)kcl和kvl定律适用于任何集总参数电路,而与电路中的元件的性质和参数大小无关,不管这些元件是线性的、非线性的、含源的、无源的、时变的、非时变的等,定律均适用。

(1)验证(kcl)定律,即∑i=0。分别在自行设计的电路或参考的电路中,任选一个节点,测量流入流出该节点的各支路电流数值和方向,记入附本表1-1~表1-5中并进行验证。参考电路见图1-1、图1-2、图1-3所示。

(2)验证(kvl)定律,即∑u=0。分别在自行设计的电路或参考的电路中任选一网孔(回路),测量网孔内所有支路的元件电压值和电压方向,对应记入表格并进行验证。参考电路见图1-3。

表1-1 线 性 对 称 电 路

表1-2 线 性 对 称 电 路

表1-3 线 性 不 对 称 电 路

表1-4 线 性 不 对 称 电 路

表1-5 线 性 不 对 称 电 路

注:1、usa、usb电源电压根据实验时选用值填写。

2、u、i、r下标均根据自拟电路参数或选用电路参数对应填写。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1)自行设计的电路,或选择的任一参考电路,接线后需经教师检查同意后再进行测量。

(2)测量前,要先在电路中标明所选电路及其节点、支路和回路的名称。

(3)测量时一定要注意电压与电流方向,并标出“+”、“一”号,因为定律的验证是代数和相加。 (4)在测试记录表格中,填写的电路名称与各参数应与实验中实际选用的标号对应。

(1)什么是基尔霍夫定律,包括两个什么定律? (2)基尔霍夫定律适用于什么性质元件的电路?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1.熟悉windows xp的文件系统。

2.掌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在windows xp资源管理器下,对文件(夹)的选择、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的操作方法。

1.启动资源管理器并利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文件。

2.在d盘创建文件夹

3.在所创建文件夹中创建word文件。

4.对所创建文件或文件夹执行复制、移动、重命名、删除、恢复、创建快捷方式及设置共享等操作。

(一)文件与文件夹管理

1.展开与折叠文件夹。右击开始,打开资源管理器,在左窗格中点击“+”展开,点击“—”折叠

2.改变文件显示方式。打开资源管理器/查看,选择缩略、列表,排列图标等

3.建立树状目录。在d盘空白处右击,选择新建/文件夹,输入经济贸易学院,依次在新建文件夹中建立经济类1103

4..创建word并保存。打开开始/程序/word,输入内容。选择文件/另存为,查找d盘/经济贸易学院/1103班/王帅,单击保存

5.复制、移动文件夹

6.重命名、删除、恢复。右击文件夹,选择重命名,输入新名字;选择删除,删除文件

7.创建文件的快捷方式。右击王帅文件夹,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8.设置共享文件。右击王帅,选择属性/共享/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确定

9.显示扩展名。打开资源管理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高级设置,撤销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

(二)控制面板的设置。

1.设置显示属性。右击打开显示属性/桌面、屏幕保护程序

2.设置鼠标。打开控制面板/鼠标/按钮(调整滑块,感受速度)、指针

3.设置键盘。打开控制面板/键盘/速度(调整滑块,感受速度)、硬件

4.设置日期和时间打开控制面板/日期和时间

5.设置输入法。打开控制面板/区域与语言选项/详细信息/文字服务与输入语言

(三)windows附件的使用

1.计算器。打开开始/所有程序/附件/计算器/查看/科学型,

2.画图。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画图/椭圆/填充/选定

3.清理磁盘。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清理,选择磁盘,确定

4.整理磁盘碎片。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碎片整理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和上机,我掌握了包括文件的管理、控制面板的设置、windows

附件的使用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让我对计算机有了初步认识。

六、实验心得

对文件的管理、控制面板的设置、windows附件的使用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学习,让我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简单操作有了熟练地掌握,使我对计算机的运用充满好奇与热情,也为我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计算机技术,更好的让计算机服务于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老师辛勤教导下,在我的努力学习下,我一定能够让计算机及其运用技术创造我们更好的明天。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1、知识目标: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解所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质疑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用水的好习惯。

重点: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纵使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补票问题。

难点:在纵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解所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具:实验报告单、纸杯、矿泉水瓶

学具:每组一装满500ml自来水的矿泉水瓶、纸杯、量杯、大头针、计时器、计算器。

1、出示楼兰古国的复原图和现状图各1张,对比,它发生什么巨大变化?(缺水,导致沙漠化)

2、生活中,我们节约用水了吗?出示滴水的水龙头图片(没有)那这样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今天,让我们来做这个滴水的实验,板书课题。

1、出示问题:水龙头平均1分钟滴不多少克:

2、小组讨论:在课堂上,时间较短,你准备设计什么实验测出1分钟滴水多少克?

3、设计活动方案

(1)各小组汇报、汇总:用盛满水的一次性杯子在杯底扎个孔代替水龙头,用量杯盛滴出来的水,计算这纸杯平均1分钟滴掉多少水,然后再算一算1年会滴掉多少水。

(2)实验要求:需要哪些数据?怎样测量这些数据?准备测量的工具。

小组分工,按实验步骤进行。

(3)教师说实验工具,各组学生依次摆好。

4、动手实验

(1)各组领实验单,记录员负责填写实验单(每6人为1小组)

(2)教师巡视,各组人员相互合作,进行1分钟滴水实验,并记录下数据。

(3)交流汇总:大约2秒钟滴1毫升,1分钟滴30毫升。但有些小组的数据偏大或编小。

(4)请操作一次性成功,操作两三次才成功的小组各派代表,谈谈怎么做实验的?讨论发现:未能严格操作计时器,计时时间偏长;扎孔大小不一样,水量大小不同等。

(5)通过这个实验,你了解到什么?

(6)小结:实验应严谨,应做好合理分工,规范操作。

5、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即1个水成头平均1分钟滴水3克,请计算1年会滴多少水?

(1)计算时,需注意什么?指名回答(小时、天、年),每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不同。

(2)计算器计算,指名反馈:3×60×24×365=1576800克

(3)把得到的数字分级,读一读,算出的数字大不大?你想说点什么?

6、补充资料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包含外,每天饮水1400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那么,按1个水龙头平均1分钟滴水3克来计算:

(1)一年滴掉的水可供一个人大约饮用多少天?(指名反馈)

1576800÷1400≈1126(天)

答:一年滴掉的水可供一个人大约饮用1126天,即三年左右。

(2)全校师生按1000人计算,这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用

多少天?(集体反馈)

1576800÷1400÷1000≈1(天)

答:这个水龙头1年浪费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用1天。

7、在这次活动中,你的表现怎样?请参照教材90页“自我评价”栏,评一评吧!

阅读教材第90页,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是全球13亿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再现楼兰古国的现状图片,为了恢复楼兰古国的古文明的欣欣向荣景象,我们应该怎么做?

1、留心观察身边的水龙头是否关紧,是否滴水,应及时处理。

2、列举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建议。

3、在校园内举行第一次“节约用水”宣传,并在班级制定宣传栏。

对于实验课抓老鼠心得体会如何写九

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单质的金属性强弱。[)

金属钠、镁条、铝片、砂纸、滤纸、水、酚酞溶液、镊子、烧杯、试管、剪刀、酒精灯、火柴。

1.实验步骤

对比实验1

(1)切取绿豆般大小的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

现象: 。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

现象: 。 然后加热试管,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对比实验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一小块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mol/l盐酸2ml。

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论:

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有哪些?

2.元素金属性强弱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