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 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2:15:19 页码:11
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 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悟(九篇)
2022-12-29 12:15:19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党风廉政建设时,多次提到家风建设,“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从大的方面说,中国人讲“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承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永葆初心的必修之课。从小的方面讲,家庭是我们的第一学校,家长是我们的第一老师,子女是我们的第一学生,良好家风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是家庭真正的“传家宝”。作为党员干部,我们除了自身加强道德修养,注重品行提升,争做具有高尚情操的共产党员之外,还要肩负着用良好言行去教育家人、引领身边人、影响更多人的职责和使命。今天我就以“用良好家风涵养初心使命”为题,谈一谈自己对家风建设的几点认识。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成长成才的必备途径,我们常说“书香门第”“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不仅让人静心踏实,培养人的气质,而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进步、获得知识、获得能力,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与社会的尊重。一个家庭如果书案枕边多放几本好书好报,饭桌上家人经常交流的是读了几本好书,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写字,整个家庭就会充盈着学习氛围和知识气息,可以很好地塑造一家人的学习能力,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这一点我们身边看到很多案例,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化和知识高速更新的时代,学习是进步最好最稳的路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习能力也将成为最基础最核心的竞争力。所以,党员家庭,特别是党员干部家庭,要注重通过学习让家庭充满“三气”,一是树正气,丰富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让人正气凛然,可以塑造人的道德感和正能量,塑造人的阳光心态和心理健康。二是长志气,学习可以帮助人树立远大理想,提升思想境界,拥有长远眼光,不会人云亦云急功近利,尤其通过艰苦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锻造一个人攻坚克难的强大意志力和抗压能力。三是增才气,学习不仅可以涵养琴棋书画等方面的才艺,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上的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往往得益于家庭长辈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

感恩是一种境界,也是我们应保持的一种心态,也是家庭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美德。在我看来,懂得感恩就是最重要的情商,也是一个人有家教的重要体现。感恩的人会倍加珍惜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更不会因为某种欲望没有实现而怨天尤人。感恩的家庭成员互相尊重,互相提醒,各负其责,相敬如宾。感恩的人懂得自省和反思,乐于承认并修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对于党员干部的家庭,我觉得要做到“三个感恩”,一是感恩党。党员干部和家人要懂得,个人的知识水平再高,能力再强,没有党组织的培养,没有党组织给予的机会,本事再大也没有实现的平台,一生也将碌碌无为。二是感恩人民。对群众要有爱心责任心,党员干部出身于群众,依靠于群众,也终将回归于群众,必须要珍惜人民给予的一切,用手中的权力尽心为人民谋幸福,对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立足自身岗位职责和金融职能,为职工谋福祉,为单位谋发展,为广大客户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办好事。三是要感恩家人。对父母要孝心,对爱人要暖心,对子女要关心。家庭是我们的避风港,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心无旁骛干事业。幸福,不是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也不是没有艰难曲折、没有失败,而是识于微时、相互扶持、不忘初心、共同成长。

良好的家风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讲排场讲文化、不求气派求廉洁。好的家风勤俭节约、知足常乐,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跟风不攀比。组织上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成长为一个干部也很不容易,需要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不同岗位的摔打磨炼,付出很多心血、时间、精力,此外还需要机遇和家人的牺牲等等,好不容易拥有自己干事创业的一方平台,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但如果你因为自身的贪婪,至党纪国法于不顾,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使自己身败名裂,而且还连累家人,都会跟着遭罪,受到牵连。所以党员干部的家人,尤其是配偶,既要做好贤内助,也要当好廉内助,用“三廉”家风筑牢党员干部廉洁防火墙。一是知廉倡廉,当好宣传员。党员干部家属要常念“廉政经”、常吹“廉政风”、常算家庭“廉政账”,引导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积极培育崇尚廉洁的良好家风。二是思廉崇廉,当好监督员。积极提倡勤俭节约、不慕奢华的优良传统,帮助党员干部坚守底线、慎待亲情、管好子女,保持高尚情操,抵制不正之风,培育高雅情趣,远离低级趣味,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家庭文化。三是践廉守廉,当好守门员。廉洁门第福常在,清正人家天伦乐,党员干部家属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德,坚守家庭美德,培养个人品德,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自觉做到非分之礼不收、不义之财不取、分外之物不拿,筑牢家庭“防火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党员干部也是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正常人,除了有单位的工作责任,也有照顾家庭的责任。诚然,党员干部要干的事情很多,工作很忙,加班加点是常事,但这不能作为家庭缺位的借口,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我认为要做到“三多”。一是多沟通交流。党员干部要经常和家庭成员进行谈心交心,把思想说通、把顾虑扫清,要经常向家庭成员说明自己的抱负和追求,把原则讲明、把道理讲透,对他们传播主旋律,释放正能量,使他们理解党员干部秉公用权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进而认同和支持自己的工作,进一步增进共识、促进共勉、形成共振。二是多陪家里人。家庭是家人共同承担的,每个人都有为家庭负责的义务,平时党员干部要增强干事本领,在单位提高效率干好工作,留出时间陪伴家人,关心子女,分担家务,参加家庭活动,增强家庭幸福感,经营好自己的大后方。三是多说开心话。当前,我们的党员干部,既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赶超进位的压力,又面临着防范化解风险、高质量发展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心情不好,有时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庭,回家就一肚子牢骚,引起家庭纠纷。党员干部要经常告诉自己,只要下班走出单位,就想想回家以后该做的事,让自己的大脑被家务、书籍或运动中的快乐占据,暂时放掉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在家里多和家人说开心话,让自己能享受家庭温暖时光,既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也能调整好情绪状态,为明日繁忙的工作而蓄力薄发。

优秀党课:家风家训家庭教育廉政党课讲稿集合

同志们: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家,给人以温暖。它是人们的唯一定所,是人们的避风港湾。但是,家要有家的样子,不能乱七八糟,没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规则,只有溺爱与包庇,那请问这是一个家吗?家原本是一棵参天大树,是一座巍然耸立的大山,万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请问,这是谁造成的?是我们。爸爸没有威严,妈妈全是溺爱,我们变成一个个蛮横无理的人。家这棵参天大树一倒,大山塌了,我们后悔了,懊恼了,可惜晚了。

我记得寒假临近过年时,伟德视上出现了一种许久未听过的新词"家风"。这一词是伟德联播上所播出的,他们派出记者,随机提问,"家风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是好是坏。我认为我家的家风是热情,爽快和执着,因为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热情好客,遇到困难不退缩,说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认为是家人的素质,是深是浅。家人如果不学习,将得不到知识,学不到文明。伟德,是尤其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伟德我们要认真做事,知错就改。现在老师教导我们分清黑白,认真做人,踏踏实实。将来,会是社会伟德我们坚持不懈,守法牢记。每一天,我们都学到东西,学到知识,学会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训,我认为是家人的教训,是严是松。如果每个人都官官相护,隐藏事切,我认为就要使用杀手锏了。如果每个人都坦诚相待,大公无私,我认为规则没有必要了。家训,该用的时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该时千万不要用,否则会铸成大错。

一个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它就像春风吹人、下雨淋人一般滋润,影响着人们。

说起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对别人热情爽快,做事遇到困难时有执着性、不食言,这些都能算得上是家风。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不在于一时的富有,也不在于财产的多少,而在于家风的好坏。家风靠的是家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一家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才是最重要的。有良好家风的一家人就会懂得勤劳是一生中的第一目标。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能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是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

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家风和家训。而良好的家风家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共筑,只有严格筑好家风家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人间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那微波荡起的水花,孩子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多么温馨与幸福啊。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爱,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

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 “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家庭伟德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伟德,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伟德、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伟德。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独具特色的优良的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继承人立身于社会,让后代继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形成优良家风,“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者必继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这使得优良家风能够经久不衰,这是传承家风的'核心内容。子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父亲,为人父要关爱伟德儿子,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风,这也是构建和谐家庭达成“家和万事兴”的基本途径。

百善孝为先。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家风主要是伟德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 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它就像春风吹人、下雨淋人一般滋润,影响着人们。

说起家风,我认为是家里人的一种行为,对别人热情爽快,做事遇到困难时有执着性、不食言,这些都能算得上是家风。一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不在于一时的富有,也不在于财产的多少,而在于家风的好坏。家风靠的是家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一家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才是最重要的。有良好家风的一家人就会懂得勤劳是一生中的第一目标。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能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是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导师。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们定为家训,是为了让下一代牢记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璀璨,我会努力做到,同时也会影响周围人,让他们也做到。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家风和家训。而良好的家风家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共筑,只有严格筑好家风家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尊敬的朋友: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是“从优秀家风家训看传统美德如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调研组,为做好本次调研,特邀请您参加本次问卷调查。您的意见将是我们统计的最原始资料以及深入研究的原始依据,它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和您的身份保密,请不必顾虑。因此,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谨请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完成全部题目。衷心感谢您的合作!

q1.您的性别

a.男b.女

q2.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b.18—35岁c.35—50岁d.50岁以上q3.您的受教育程度

a.中专以下b.中专c.大学本科d.本科以上学历q4.您的家庭结构

a.独自居住b.夫妻二人c.与子女二代d.与父母二代e.三世同堂f.四世同堂

q5.您有听说过“家风家训”这一说法吗?

a.有b.没有

q6.您觉得需要家风家训吗?

a.需要b.不需要

q7.您觉得重提家风家训的必要性大吗?

a.大b.不大

q8.您觉得有明确家风家训的必要性吗?

a.有b.没有c.无所谓

q9.您的家庭有家风家训吗?

a.有b.没有

q10.您觉得重提家风家训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作用吗?

a.有b.没有c.不知道

q11.是否了解以下古人的家风家训?(可多选)

a.朱熹b.曾国藩c.诸葛亮d.颜之推e.司马光f.陶侃g.谢安h.张绪i.欧阳修j.都不了解

q12.是否了解以下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训?(可多选)

a.毛泽东b.周恩来c.朱德d.贺龙e.陈云f.习近平g.都不了解

q13.是否了解以下名人的家风家训?(可多选)

a.鲁迅b.郭沫若c.万里d.黄炎培e.钱学森f.陈伯吹g.姚明h.都不了解

q14.如果您的家庭有家风家训,您的家风家训是体现在哪些方面的?(可多选)

a.为人处世b.思想精神c.教育学习d.生活习惯e.尊老爱幼f.爱国护家g.其他

q15.您觉得家风家训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a.改善社会风气b.弘扬传统文化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d.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

e.没什么意义f.其他

q16.请您简述您的家风家训(若没有请填写“无”)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家风家训是什么?“温州一家人——家风·记忆征集活动”在引发老百姓关注的同时,也唤起大家对当下家风家训传承的思考。

恋家不守土的温州人,对家风家训有着怎样的理解?小家庭、小时代的家风家训有哪些新变化?日前,记者通过网络和街头采访,对125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受访者中既有八旬老者,也有初长成的“00后”少年,其中“80后”“90后”占到了六成以上。调查中近半数受访者遗憾地表示,家里缺失家风家训;超过九成市民支持在新时代重倡家风家训传统。

家风家训是什么?

六成家庭家风淡化

春节期间,央视关于“家风”的调查引发市民热议。家风,一种无言的教育;家训,一种有言的记忆,是否仍在潜移默化感染温州人?

当被问及“您知道什么是家风家训吗”,67.2%的受访者选择“知道”,“不太了解”的人群则接近四分之一。追问受访者对哪些家风家训有所了解时,曾国藩家训成为市民认知度最高的名人家训,有27.7%的市民表示知道,其次认知度较高的名人家训为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

普通温州人家风家训传承情况如何?情况并不乐观。在调查中,选择“没有整体性和明确的家风”、“对家风没有印象”、“没有家风”等选项的受访者占到50.9%,接近六成。仅有18.5%的市民认为家里家风传承很好,能代代传承;有30.6%市民评价自家家风传承较好,仍发挥着作用。

家风家训淡化的背后,显示着家风家训教育和传承正在弱化。调查显示,市民对目前家风家训教育现状并不满意,更多市民支持重提家风家训。超过87.2%的市民支持重视家风家训,有85.6%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对社会风气影响比较大。而少数认为重提家风家训意义不大的市民则提出,他们最怕家风家训的简单提倡陷于空洞口号,希望教育能有实际意义。

家风传承怎么样?

年轻一代更陌生

是什么让家风家训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和记忆?在采访中,我们听到市民的感慨:时代变了。

在问及“家风家训是否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时,有70.4%的受访者表示肯定,16.8%的市民则称不太确定。

时代对家风家训的传承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家风家训的记忆随着受访者的年龄段而变化,年轻一代新人类对家风家训更显陌生。

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市民普遍都知道什么是家风家训;知晓率到“70后80后”降低了12.8%;“90后”知道家风家训的人群仅占66%;“00后”的中小学生中,接近60%的孩子选择“不知道”。

对家风家训教育满意度同样随年龄改变而变化。其中“70后”、“80后”是受访者中满意度最低的人群,仅有四分之一的“70后”认为自己家的家风家训传承“很好”或“较好”;这一数字到了“80后”再降低了2个百分点。在其他年龄段,选择传承“很好”或“较好”的市民则超过七成。

为什么“70后”“80后”对家风家训现状最不满?“我们有了家庭、孩子,才发现怎么教育孩子是个难题。”80后孙小姐接受采访时说,把孩子送去读国学、读朱子家训就是为了能更好接受传统教育。“我们小时候家长还忆苦思甜,让我们刻苦努力,现在的小孩养尊处优,一点都不努力。”70后的陈女士正替青春期的孩子着急,她略感自责没有言传身教把好传统传下去。

家风家训最重视:

勤俭宽厚诚信

传统依靠言传身教的家风家训正受到新时代的挑战。“小时代”“新时代”该如何重倡家风家训呢?

调查中,超过六成市民认为家风家训很重要,不仅影响个体,也将反作用于家庭和社会,让家庭更有凝聚力,弘扬社会正气。85.6%的受访者相信家风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或“比较大”。当回答家风家训的积极意义时,76%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教育有利于个人品行塑造,68.8%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有助于孩子家庭教育,66.4%的市民相信重视家风家训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半数受访者认为传承家风家训能增进家庭成员和睦、保留独特家庭文化。

哪些家风家训是咱们“温州一家人”最重视的品格?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宽厚待人”、“刻苦勤勉”、“自强独立”等选项中,“勤俭节约”被最多温州家庭奉为准则,有接近57%的市民回忆,自己的家风家训与勤俭节约相关。温州人同样重视宽容待人、吃亏是福,有54%的市民认为从小家里人教育“宽厚待人”;有47%的受访者认为“诚实守信”是家人最重视的品格。

面对家风家训逐渐淡化的尴尬,现代家庭该如何培养家风、传承家训?接近七成的市民认为,好的`家风家训应该建立在家庭成员经常交流的基础上,有47.2%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不失时机教育孩子,有40.8%受访者认为应注重分享家庭的独特记忆。此外,两成市民赞成可以借鉴名人典故进行教育。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谢谢大家!

有关家训知礼守礼心得体会及收获九

家风家训是什么?“温州一家人——家风·记忆征集活动”在引发老百姓关注的同时,也唤起大家对当下家风家训传承的思考。

恋家不守土的温州人,对家风家训有着怎样的理解?小家庭、小时代的家风家训有哪些新变化?日前,记者通过网络和街头采访,对125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受访者中既有八旬老者,也有初长成的“00后”少年,其中“80后”“90后”占到了六成以上。调查中近半数受访者遗憾地表示,家里缺失家风家训;超过九成市民支持在新时代重倡家风家训传统。

家风家训是什么?

六成家庭家风淡化

春节期间,央视关于“家风”的调查引发市民热议。家风,一种无言的教育;家训,一种有言的记忆,是否仍在潜移默化感染温州人?

当被问及“您知道什么是家风家训吗”,67.2%的受访者选择“知道”,“不太了解”的人群则接近四分之一。追问受访者对哪些家风家训有所了解时,曾国藩家训成为市民认知度最高的名人家训,有27.7%的市民表示知道,其次认知度较高的名人家训为朱子家训和颜氏家训。

普通温州人家风家训传承情况如何?情况并不乐观。在调查中,选择“没有整体性和明确的家风”、“对家风没有印象”、“没有家风”等选项的受访者占到50.9%,接近六成。仅有18.5%的市民认为家里家风传承很好,能代代传承;有30.6%市民评价自家家风传承较好,仍发挥着作用。

家风家训淡化的背后,显示着家风家训教育和传承正在弱化。调查显示,市民对目前家风家训教育现状并不满意,更多市民支持重提家风家训。超过87.2%的市民支持重视家风家训,有85.6%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对社会风气影响比较大。而少数认为重提家风家训意义不大的市民则提出,他们最怕家风家训的简单提倡陷于空洞口号,希望教育能有实际意义。

家风传承怎么样?

年轻一代更陌生

是什么让家风家训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和记忆?在采访中,我们听到市民的感慨:时代变了。

在问及“家风家训是否会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时,有70.4%的受访者表示肯定,16.8%的市民则称不太确定。

时代对家风家训的传承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家风家训的记忆随着受访者的年龄段而变化,年轻一代新人类对家风家训更显陌生。

上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市民普遍都知道什么是家风家训;知晓率到“70后80后”降低了12.8%;“90后”知道家风家训的人群仅占66%;“00后”的中小学生中,接近60%的孩子选择“不知道”。

对家风家训教育满意度同样随年龄改变而变化。其中“70后”、“80后”是受访者中满意度最低的人群,仅有四分之一的“70后”认为自己家的家风家训传承“很好”或“较好”;这一数字到了“80后”再降低了2个百分点。在其他年龄段,选择传承“很好”或“较好”的市民则超过七成。

为什么“70后”“80后”对家风家训现状最不满?“我们有了家庭、孩子,才发现怎么教育孩子是个难题。”80后孙小姐接受采访时说,把孩子送去读国学、读朱子家训就是为了能更好接受传统教育。“我们小时候家长还忆苦思甜,让我们刻苦努力,现在的小孩养尊处优,一点都不努力。”70后的陈女士正替青春期的孩子着急,她略感自责没有言传身教把好传统传下去。

家风家训最重视:

勤俭宽厚诚信

传统依靠言传身教的家风家训正受到新时代的挑战。“小时代”“新时代”该如何重倡家风家训呢?

调查中,超过六成市民认为家风家训很重要,不仅影响个体,也将反作用于家庭和社会,让家庭更有凝聚力,弘扬社会正气。85.6%的受访者相信家风对社会风气影响“很大”或“比较大”。当回答家风家训的积极意义时,76%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教育有利于个人品行塑造,68.8%的市民认为家风家训有助于孩子家庭教育,66.4%的市民相信重视家风家训能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半数受访者认为传承家风家训能增进家庭成员和睦、保留独特家庭文化。

哪些家风家训是咱们“温州一家人”最重视的品格?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宽厚待人”、“刻苦勤勉”、“自强独立”等选项中,“勤俭节约”被最多温州家庭奉为准则,有接近57%的市民回忆,自己的家风家训与勤俭节约相关。温州人同样重视宽容待人、吃亏是福,有54%的市民认为从小家里人教育“宽厚待人”;有47%的受访者认为“诚实守信”是家人最重视的品格。

面对家风家训逐渐淡化的尴尬,现代家庭该如何培养家风、传承家训?接近七成的市民认为,好的`家风家训应该建立在家庭成员经常交流的基础上,有47.2%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不失时机教育孩子,有40.8%受访者认为应注重分享家庭的独特记忆。此外,两成市民赞成可以借鉴名人典故进行教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