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9:19:02 页码:13
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6篇)
2022-12-29 19:19:0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2万多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8%,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多。据关岭、紫云等县的初略统计,他们外出的农民工每年仅从邮局汇回的钱就相当于全年县级财政的总收入。有的县初略估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总收入要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部分乡(镇)、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了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年总收入大大超过乡(镇)财政年总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但体现了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助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长远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趋势将会持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将会越来越多。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还留在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亲友等照料,少数的由哥哥姐姐带着。据统计,全市1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计71075人,绝大多数在当地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初中就读。另外,尚有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分散在各县(区)的学校就读,少数夫妻双方外出务工将子女带到外地就读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统计。据平坝县关工委统计,全县“留守儿童”9265人,占儿童少年总数的24.3%,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4%;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85%,托付亲朋好友监护的占10%,和兄弟姊妹一起独自生活的占5%。普定县“留守儿童”在中学读书的占中学生总数的15%,在小学读书的占小学生总数的22%。镇宁自治县有留守儿童7322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3177人,单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学就读的1254人,在小学就读的4898人,1-6周岁的尚有1170人。关岭自治县有留守儿童9079人,流动人口儿童134人,孤苦儿童526人,就读初中的2834人,就读小学的5852人,在学前班或幼儿园的882人,在关索一小特教部(残疾和聋哑)就读的有33人。紫云自治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19%,隔代监管的占71.36%;亲朋好友监管的占8.85%,尚有2748人与兄弟姊妹同住或独自生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

儿童,这是一个需要成年人帮助的群体。孩子们的成长,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对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这些留守儿童被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带来的诸多难题,为社会所牵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亲情缺失,普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儿童”编有山歌对唱,甲唱“太阳出来红彤彤,父母打工在广东;半夜梦里来相会,醒来眼前一场空。”乙对“月亮出来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渐江;半夜梦里来相聚,醒来两眼泪汪汪。”这就是他们思念父母的真实写照。平坝县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通信率达不到每月一次。多数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水母小学学生李康艳、石林等,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等。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平坝县一个姓王的小学生,是个很听话又节俭的乖孩子,有一段时间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迫王某索要“保护费”,王某只有硬着头皮一次次向爷爷要,直到爷爷产生疑心,跟踪去了学校,这才发现他要钱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

(二)家教缺失,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控。在各县(区)的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习成绩一般都处于中、下等,与一般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习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平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习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据平坝县一些学校调查,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淫秽印刷品和音像制品,而幼小的心灵无法抵御其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水母小学学生石××,学习上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淫秽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据调查,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如火花小学有二名学生经常在夜间串到农户田间偷西瓜、玉米、白菜等。

(三)监护缺失,生活的负担加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各县(区)的调查统计“留守儿童”80%以上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属隔代监护,20%左右托亲朋寄养,属代理监护,少数与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或独自生活,处于无成年人监护状态。由于监护不到位或无法定监护人,致使生活、安全等出现诸多问题,使之成为不法分子侵害对象。据平坝县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由于监管不力,致使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加之受不良网络游戏和影视的影响,在一些不良青年的拉拢引诱下,他们极易成为违法犯罪的参与者。有的在学校闹事,欺压、抢劫低年级同学,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打架斗殴等。平坝夏云小学调查,留守儿童独自在家玩耍,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火灾和触电事故时有发生;放学后在回家路上逗留或下河洗澡,交通事故和人生安全都潜存隐患。普定马场中学留守学生吴××下河洗澡不幸溺水死于大河之中,教训惨重。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 门齐抓共管,各级关工委积极协调配合,对“留守儿童”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作法和经验是:

(一)党委、政府重视。“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此项工作。紫云自治县县委书记辛卫华亲自调研,并在常委会上研究全县“留守儿童”工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向全县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单位提出要求,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这些“特殊群体”捐资助困,奉献爱心。县委、政府为此专门制定实施方案下发,规定副县级以上在职干部年捐款150元以上,认养1-2人;科级干部年捐款100元以上,认养1人;其他干部、职工年捐款50元以上,鼓励认养。目前,县、乡两级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救助基金,已集中捐款20多万元,对1762名留守、孤残、特困儿童建立了档案,逐步落实救助计划。西秀区党委区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工委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要进一步重视和做好“特殊群体”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要求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帮助和解决好进校读书的具体问题。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余显祥、区长张本强先后在区关工委成立20周年座谈会、区关工委二届四次、五次全委全议上都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关工委主任苟海明多次听取区关工委对“留守儿童”调研情况的汇报,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全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保障。普定县马场镇、马官镇党委、政府的党委书记、镇长对“留守儿童”情况亲自调研,掌握实情,解决问题。马场镇党委每年对特困“留守儿童”解决500元生活补助费。马官镇成立了帮扶“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张发刚同志亲自任组长,制定帮扶“留守儿童”实施意见,下发各村、校和有关部门执行;请省心理专家曹维希作“留守儿童心理畸形发展不容忽视”的专题报告;组织对全镇“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档案;鼓励全社会捐资对特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建立心理咨询室,举办代理家长培训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各级关工委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各级关工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党委、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见到了较好的成效。在检查验收农村开创“三无三有”先进村时,把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实处。村级关工委把“留守儿童”上学问题落实给“五老”队伍中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身体较好、又有威望的老同志具体负责,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西秀区七眼桥镇关工委成员张德林同志,家住八角村,发现有两个小孩整天在小烟酒店附近玩耍,经过询问,发现他们是兄弟俩,分别上三年级和五年级,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外地,其父常年打工在外,两个随爷爷生活,张德林同志把他们送到学校,找校领导说清此事,将自己的手机号留给学校,并说,“如果这两个孩子不来上学就打电话告诉我,由我负责他们读书”。事后,在村关工委的统一安排下,张德林同志主动做了这两个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各县(区)各级关工委在认真排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按照党委、政府的安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有的县(区)、乡(镇)、村各级关工委还采取了“一帮一”、“一帮几”的作法为“留守儿童”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等。

对于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市关工委要求全市各级关工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关爱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今年四至五月,市关工委又组织2个调研组,6位同志(每组3人)到全市县(区)、乡(镇)、村、校进行专题调研,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有关同志一起,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作法和经验、对策和建议等再次进行认真研讨。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2万多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3.8%,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多。据关岭、紫云等县的初略统计,他们外出的农民工每年仅从邮局汇回的钱就相当于全年县级财政的总收入。有的县初略估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总收入要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部分乡(镇)、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了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年总收入大大超过乡(镇)财政年总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但体现了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助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长远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趋势将会持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将会越来越多。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还留在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亲友等照料,少数的由哥哥姐姐带着。据统计,全市1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计71075人,绝大多数在当地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初中就读。另外,尚有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分散在各县(区)的学校就读,少数夫妻双方外出务工将子女带到外地就读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统计。据平坝县关工委统计,全县“留守儿童”9265人,占儿童少年总数的24.3%,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4%;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85%,托付亲朋好友监护的占10%,和兄弟姊妹一起独自生活的占5%。普定县“留守儿童”在中学读书的占中学生总数的15%,在小学读书的占小学生总数的22%。镇宁自治县有留守儿童7322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3177人,单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学就读的1254人,在小学就读的4898人,1-6周岁的尚有1170人。关岭自治县有留守儿童9079人,流动人口儿童134人,孤苦儿童526人,就读初中的2834人,就读小学的5852人,在学前班或幼儿园的882人,在关索一小特教部(残疾和聋哑)就读的有33人。紫云自治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19%,隔代监管的占71.36%;亲朋好友监管的占8.85%,尚有2748人与兄弟姊妹同住或独自生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

儿童,这是一个需要成年人帮助的群体。孩子们的成长,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对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这些留守儿童被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带来的诸多难题,为社会所牵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亲情缺失,普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儿童”编有山歌对唱,甲唱“太阳出来红彤彤,父母打工在广东;半夜梦里来相会,醒来眼前一场空。”乙对“月亮出来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渐江;半夜梦里来相聚,醒来两眼泪汪汪。”这就是他们思念父母的真实写照。平坝县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通信率达不到每月一次。多数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水母小学学生李康艳、石林等,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等。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平坝县一个姓王的小学生,是个很听话又节俭的乖孩子,有一段时间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迫王某索要“保护费”,王某只有硬着头皮一次次向爷爷要,直到爷爷产生疑心,跟踪去了学校,这才发现他要钱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

(二)家教缺失,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道德行为失控。在各县(区)的调研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习成绩一般都处于中、下等,与一般正常家庭的学生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有的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习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平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习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据平坝县一些学校调查,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淫秽印刷品和音像制品,而幼小的心灵无法抵御其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水母小学学生石××,学习上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淫秽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据调查,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如火花小学有二名学生经常在夜间串到农户田间偷西瓜、玉米、白菜等。

(三)监护缺失,生活的负担加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各县(区)的调查统计“留守儿童”80%以上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属隔代监护,20%左右托亲朋寄养,属代理监护,少数与兄弟姊妹共同生活或独自生活,处于无成年人监护状态。由于监护不到位或无法定监护人,致使生活、安全等出现诸多问题,使之成为不法分子侵害对象。据平坝县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由于监管不力,致使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处事往往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加之受不良网络游戏和影视的影响,在一些不良青年的拉拢引诱下,他们极易成为违法犯罪的参与者。有的在学校闹事,欺压、抢劫低年级同学,有的小偷小摸,有的打架斗殴等。平坝夏云小学调查,留守儿童独自在家玩耍,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火灾和触电事故时有发生;放学后在回家路上逗留或下河洗澡,交通事故和人生安全都潜存隐患。普定马场中学留守学生吴××下河洗澡不幸溺水死于大河之中,教训惨重。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 门齐抓共管,各级关工委积极协调配合,对“留守儿童”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作法和经验是:

(一)党委、政府重视。“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和关心此项工作。紫云自治县县委书记辛卫华亲自调研,并在常委会上研究全县“留守儿童”工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向全县领导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单位提出要求,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这些“特殊群体”捐资助困,奉献爱心。县委、政府为此专门制定实施方案下发,规定副县级以上在职干部年捐款150元以上,认养1-2人;科级干部年捐款100元以上,认养1人;其他干部、职工年捐款50元以上,鼓励认养。目前,县、乡两级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救助基金,已集中捐款20多万元,对1762名留守、孤残、特困儿童建立了档案,逐步落实救助计划。西秀区党委区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工委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要进一步重视和做好“特殊群体”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要求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留守儿童”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帮助和解决好进校读书的具体问题。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余显祥、区长张本强先后在区关工委成立20周年座谈会、区关工委二届四次、五次全委全议上都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区关工委主任苟海明多次听取区关工委对“留守儿童”调研情况的汇报,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全区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保障。普定县马场镇、马官镇党委、政府的党委书记、镇长对“留守儿童”情况亲自调研,掌握实情,解决问题。马场镇党委每年对特困“留守儿童”解决500元生活补助费。马官镇成立了帮扶“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张发刚同志亲自任组长,制定帮扶“留守儿童”实施意见,下发各村、校和有关部门执行;请省心理专家曹维希作“留守儿童心理畸形发展不容忽视”的专题报告;组织对全镇“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档案;鼓励全社会捐资对特困“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建立心理咨询室,举办代理家长培训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各级关工委高度重视。去年以来,各级关工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党委、政府作了专题汇报,同时做了大量的工作,都见到了较好的成效。在检查验收农村开创“三无三有”先进村时,把做好“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基层关工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实处。村级关工委把“留守儿童”上学问题落实给“五老”队伍中文化素质高、责任心强、身体较好、又有威望的老同志具体负责,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西秀区七眼桥镇关工委成员张德林同志,家住八角村,发现有两个小孩整天在小烟酒店附近玩耍,经过询问,发现他们是兄弟俩,分别上三年级和五年级,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外地,其父常年打工在外,两个随爷爷生活,张德林同志把他们送到学校,找校领导说清此事,将自己的手机号留给学校,并说,“如果这两个孩子不来上学就打电话告诉我,由我负责他们读书”。事后,在村关工委的统一安排下,张德林同志主动做了这两个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各县(区)各级关工委在认真排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按照党委、政府的安排,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有的县(区)、乡(镇)、村各级关工委还采取了“一帮一”、“一帮几”的作法为“留守儿童”办了很多实事、好事等。

对于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 指导思想

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 活动内容

(一)目标任务针对我村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二)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村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针对留守儿童在家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村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 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1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1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2月中旬

4、实施活动计划 3月

五、活动的效果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对于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对于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活动成果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与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现撰写出调查报告。

xx年8月17日—8月22日,我们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舜陵镇九嶷洞村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开展了本次调查。宁远县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南部,辖17个乡镇(其中少数民族乡4个),4个国有林场,68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498平方公里,总人口77.8万,外出打工人员接近30万。其中调查走访的九嶷洞村,人口1390人,396户人家中有200多户有青壮年外出打工,正是由于此地农业人口多,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经济发展较缓慢,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宁远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棉薄之力。

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农村之事,更不是农民工的家庭‘私事’,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情感教育明显缺位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其中:

留守儿童”面临五大问题

一是生活问题: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比如,在九嶷洞村留守儿童能够按时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有些孩子进城后跟不上学习进度,不得不返回农村;有的由于家长不断在农村、城市之间变动,孩子也会随之由“留守”到“流动”再到“留守”,不能及时接续学业。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初中阶段则呈明显下降趋势,辍学率比较高。更可怕的是,竟在走访中有监护人说出“不可能也没能力让孩子上高中”的话语。

对于农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

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习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

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近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

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