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2河南濮阳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20:22:27 页码:12
2022河南濮阳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2-12-29 20:22:27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河南濮阳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一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被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公元前1320xx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从"奄"迁到"殷",共经历8代12王,共254年。这里成为商代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由于黄河每年都要涨水,黄河水逆洹水而西,使洹水沿岸变成一片水乡泽固。水退后,沉积一层厚厚的泥沙,年久日长,殷墟也在底下世层沉睡3020xx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又被人们发现。1961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苑"。从此,殷墟也以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闻名天下 首先就是甲骨文。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就是仿照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建造的。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一种中药,叫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由于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只好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殊不知,这么宝贵的东西都被病人喝到肚子里了。不过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买回,恰好他又对这些甲骨上的文字非常感兴趣,便仔细进行了研究,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家今天能有幸看到这些宝贵的文字,应当好好谢谢这位老先生了。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 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为便于

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其铸法先进,青铜器配方之科学,令当今冶金专家为之叹服!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的经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这件巨大的青铜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隶制的发达和人民高度的创造能力。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的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这种宫殿建设格局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和审美意趣,我想,对建筑感兴趣的朋友也许会有意外的发现哟!

大家请跟我来这里,这里是殷商车马坑殿厅。华夏幅员广袤,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献中说夏代就发明了车,但是至今未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殷代车马坑不仅展示了上古畜力车制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它是国人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再现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

丁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由于连年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坚执锐,威风凛凛,显示了华夏最早的巾帼女将的英姿和风采。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武艺超群,力大过人。古代的斧钺主要用于治军,"钺曾是军事统率权即王权的象征。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殷墟的讲解到此结束,现在我们有两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两个小时后,我将在停车场恭候大家,请大家注意安全,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集合时间和地点,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2022河南濮阳专家讲座心得体会范本二

想必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中关羽以他一生践行的“忠义仁勇”的传统美德和凸显的人格魅力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10月27日,30多名小记者们来到了旅游景区“关林庙”进行参观。

到了关林庙门口,解说员阿姨笑嘻嘻的接待了我们,并且对关林庙做出了简单的介绍:它位于洛阳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望熊耳青黛,东傍伊水清流,是武圣关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国唯一的“林、庙”合祀的古代经典建筑,始建于汉代,重修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亩,现存明清殿宇廊庑150余间。

在关林庙大门的上方有“关林”二字,解说员阿姨说:“为明末清初洛阳有名书画家王铎老先生书写。远看这两个大字,其笔力刚劲,又不乏俊美之感,其神韵深透于匾外,颇有独到之处,令游人叹为观止。这是唐朝的一位书法家王轩亲笔题写的,因为他的笔法奇特所以人们叫他‘神笔王轩’”,“ 站在仪门的正下方,我们仰头可以看到一块大匾,上书“威扬六合”,是慈禧皇太后题写的。六合,指的是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这块匾是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光绪帝率后宫奉慈禧皇太后懿旨逃往陕西,第二年九月回北京时路过河南,前来瞻礼关公,看到关帝庙破旧不堪,想到大清江山,不禁圣容黯然,回北京后即发帑银两千两,命河南太守文悌修葺关林,并书“威扬六合”,意在宣扬关羽威镇天下,远播宏宇的美誉。

大殿的前面是一条长廊,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石狮子,分列两旁,个个神态逼真,惟妙惟肖,有的怒目圆睁,有的笑容可掬,石狮子上挂满了红红的彩带,活像两条火龙。,大殿前方有两棵树,一棵是龙首柏,一棵是凤尾柏,龙首柏从上往下看,好像一个龙首;凤尾柏的根部凤凰的尾巴,所以叫凤尾柏。

进入了第一大殿,看见了一座雕像,正中为“关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关公头戴12冕旒,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版,身边分别是周仓、王福和关羽的弟弟关平,解说员说:“关羽被百姓们称为平安神和财神,可见关羽在在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

第二座财神殿有一把高3·5米,重3·8斤的明月刀,只有关羽才能有。在此我们会看到一块说明牌,讲述了关公作为财神在洛阳地区显灵的传说:道光初年,洛阳潘村村民毛存仁准备到外地做生意,临行到关林上香,祈求关公保佑其贸易成功,并许愿灵验后在关林大门前竖旗杆颂扬。岂料来年果然生意兴隆,天遂人愿。毛存仁便到关林来还愿,于大门前竖旗杆一对,并刻石铭记。如今旗杆已不在,旗墩却保存了下来。时至今日,民间仍保留着商铺开业要到关林拜谒,在神像前焚香祷祝的习俗。他的旁边是周仓、王福和两位老板,一位打着算盘,以为拿着称,表示,做生意不仅要精打细算,还要有诚意,这样才会生意兴隆。

到达第三座娘娘殿,中间坐着的是关羽的妻子,左右两边分别是关羽的女儿与关羽的儿子,象征着女子也能打天下的道理。

最后一座殿——春秋殿,解说员阿姨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在关羽刚刚来到曹操的阵营时,关羽和他的嫂子住在一间十分渺小的屋子里,只有一根蜡烛,关羽的嫂子体弱多病,而关羽又热爱读书,所以关羽决定将蜡烛分为两半,一半给自己体弱多病的嫂子,一半留给自己读书用,曹操知道了,十分敬佩他,于是就造出了关羽睡姿的雕像;他身上的棉被是老百姓的一针一线编织出来的,表示百姓对关羽的爱戴,关羽的床头上第一层有四条大龙,中间有一颗龙珠,代表真龙天子,下层有九条小龙在嬉戏打闹,代表儿孙满堂。

在关林庙的后院有一座碑亭,因为碑亭台基为八角形,所以我们也叫它“八角亭”。亭里有石碑一通,立于康熙五年。碑额是九叠篆书“敕封碑记”,碑阴记载的是修建关林的情况,碑的正面是“忠义神武灵估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明清两朝对关羽的最高封号。解说员说,关林的“关”字大家都知道,是关羽,“林”是皇家人世的葬身之地叫做林,这座碑代表了百姓对关羽的思念。

小记者们跟随解说员来到碑的后面,那里有一个像石门一样的东西,解说员说,这是祈福门,只要往里面投一枚硬币,如果听到“当啷”一声,就说明你们的祈福有用。我们每个人都试图的投进一枚硬币,硬币打在地上的声音好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在不断的敲打着。

最后。我们遇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树有几十米高,几个人都抱不过来,听讲解员说这棵树活了一千多年了,可以给人们带来齐天的洪福,很多人都往树上挂平安符,我们也挂了,祈求着来日的吉祥平安!

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关林妙的由来,目睹了关羽的风采!理解了“忠义仁勇”的真正含义!真是受益匪浅的一次活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