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 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0 01:13:59 页码:11
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 福建考察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九篇)
2022-12-30 01:13:5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一

据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济世,丹成跨鲤升仙,九鲤湖因此得名。

千百年流传的何氏九仙传说,吸引了无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前来观光、祈梦,留下许多珍贵的诗文佳作和摩崖题刻。

九鲤湖荡青漾翠,碧澄一泓,是个秀丽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融林、瀑、水、石之胜景于一处。

湖的上游,坦荡的水底岩石上,遍布如臼如樽、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有的深不可测,相传为九仙炼丹的遗址。

在山间林野有着无数奇岩怪石,诸如蓬莱石、瀛州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枕流石、天然坐等。

这些奇石留下不少历代名人的题刻,如宋代兵部侍郎陈谠的“天子万年”、明代林有恒的“第一蓬莱”和李翔书的“观瀑”等,字体古朴大方,潇洒自如。

九鲤湖九级瀑布群驰誉海内外,是九鲤湖自然景观的主体。

上游溪水奔腾而来,自雷轰祭入湖,溢瀑布、悬珠帘、挂玉柱、叩石门、回五星、跨飞凤、过棋盘、谒将军,峭壁千仞,古木参天,奇胜不可名状。

徐霞客曾到此游历,赞曰:“即匡庐三叠,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著名的九漈飞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入湖,水石相激,轰鸣如雷。

鲤湖飞瀑按每次落差分为九漈,名曰:雷轰 漈、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石门漈、五星漈、飞凤漈、棋盘漈、将军漈。

各漈独具特色,瀑布大至一百多米,小到三、四米。尤为壮观的是瀑布、珠帘、玉柱三漈。

瀑布漈高达百米,气势磅礴,珠帘漈从刀削斧劈般的千仞巨石上齐刷刷地滑下,形成万斛水珠,宛若垂帘,颇为壮观;珠帘漈之东侧,水从盘龙山顶贴着石壁滑下,形成两股晶莹的细流,妙似玉琢的双柱。

这就是玉柱漈。

珠帘、玉柱同注一泓深潭,它虽小于九鲤湖,却是九漈最佳处,徐霞客盛赞“峻壁环锁,瀑流交映,集奇撮胜,唯此为最”。

九漈飞瀑全长十余公里,沿途悬崖夹峙,蜿蜒曲折,奇胜不可名状。

九鲤湖现列为福建省重点旅游开发区,全面启动了东崐凤古寨、云居探幽、石门索桥、迎宾山门、九鲤山庄、霞崐客广场、观光果林、通讯基站、生态综合服务区等十大重崐点建设项目,将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娱乐、购物、朝圣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她将以丰富的内涵和宏伟的气魄展示给中外游人。

九鲤三洞:

化龙洞在古梅洞西向三五步处。传说古时有一病人向仙人 求药,仙人给他药吃,顷刻间雷电交加,病者化成一条龙飞走 了,留下这个石洞,称为“化龙洞”。

白云洞位于珠帘漈旁的悬崖处。珠帘水雾如云,缭绕洞口 。崖险洞僻,人不易到。

桃源洞在石湖西南向的丹崖之上。传说古时有游人进入洞 中,豁然开朗,见到万树桃花,落英缤纷,故名桃源洞。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二

如果说鼓浪屿是个海上花园,那么菽庄花园可称得上园中之园,它始建于19xx年,是园主人林尔嘉以他的“叔臧”的谐音命名的。林尔嘉原籍福建龙溪(现为龙海市)。1874年,他出生于厦门,并在此度过其少年时期。19xx年起,任厦门保商局总办、厦门总商会总理。他对厦门的贡献是:发起创办了电话、电灯、自来水等公共事业。19xx年,任厦门市政会会长,曾多次发动华侨及各界人士捐资兴建中山路等市政设施。日本侵占厦门后,自庐山移居香港,1945年以后回中国台湾定居。1951年,病逝于家中,享年77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割让中国台湾给日本。林维源父子不愿当亡国奴,遂举家迁回鼓浪屿定居,林尔嘉长大后,因为思念中国台湾的家园,便仿造板桥别墅兴建了菽庄花园。

现在我们已站在花园入口处,花园由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组成,各造五景。藏海园五景为: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园五景为: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藏海就是把大海藏入园中,隐含把山河揽入祖国怀抱、切莫再任人宰割的意思;补山就是以人工构筑补缀天然景色之不足,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在这里,园主人的爱国之情跃然于表,待会儿我们将身临其境去领略其奥妙。

菽庄花园有三个显著特点,可归纳为“藏、借、巧”三。请看我们前面,一堵高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和去路,眼前只有一些花草盆景,待各位走出圆拱门,看!!我们的视野一下开阔起来,万顷碧波早已静候在眼前,悠悠碧波豁然开朗,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花园“藏”的妙处,原来这堵墙只是个屏障如果进门见海一览无余,便会失去韵味,显得平淡无奇。现在,请看我们左手边的建筑物--眉寿堂,又名谈瀛(ying第二声)轩,门对海滨浴场,过去是园主人品茶吟诗作画的地方,现已辟为商场和餐厅。这里有一个水池,水池右边有一闸门与大海相连,将海水引入园中形成桥畔外池,再经左边那个洞口通向内池,洞口上刻“止水”两,取海水到此不再扬波之意,这样,藏海园就构成了三个景区:大海、外池、内池,由大到小,由外及内,很自然的把海藏入园中。

现在请往右边看,这座长桥叫四十四桥,可为什么叫四十四桥呢?你看它从亭畔延伸入海,全桥长约100多米,凌波卧海、宛若游龙,设计者能因海构园,就势取景,使小巧的花园一下拓展了数倍,此乃花园“巧”的体现。

好了,各位请随我向前,在我们面前有块天然巨石,上刻“海阔天空”是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书,背面是园主人林尔嘉亲题的“枕流”两。

现在我们行走在全园游览主线四十四桥上,各位是否已经猜出四十四桥的来历呢?其实很简单,因建桥时正值园主人四十四岁。各位,这半月形的亭子就是渡月亭,皓月当空,游此最佳,各位若有幸于中秋之际来厦游玩,不妨来此观渡赏月。

这是壬秋阁,因建于1920xx年农历壬戌之秋而得名,他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一半建在陆上,一半支在水中,垒台建亭,围池砌阶,联以曲桥;其东南两墙各开一个圆拱门,坐政治阁中,可以同时看到两侧的风景。而从窗台眺望,四十四桥蜿蜒曲折,真率亭、千波亭、渡月亭有的呈菱形、有的为扇形,形态各异,别有韵味。

各位团友,我们继续吧!这折扇型的招凉亭地处原来花园的尽头,因招来阵阵凉风而得名。绕过招凉亭,我们就到了补山园,前面这朱瓦别墅式建筑是听涛轩,在此可尽缆天风海涛。现在听涛轩已经改成了钢琴博物馆。它收藏着旅澳华人胡友义先生提供的钢琴73架。胡友义先生出生于鼓浪屿,从小就生活在悠扬的琴声中,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源。在澳大利亚,他又不惜重金收购古钢琴。1999年,他怀着赤诚的爱国爱乡之心,千辛万苦,远涉重洋,将这些钢琴运回故乡,开辟钢琴博物馆,并于xx年1月8日正式向游人开放。这些钢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如今仍完好无损的送到胡友义先生的故乡来,成为厦门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一起融入“钢琴之岛”鼓浪屿深刻的文化内涵之中。大家也都看到了这里除了钢琴以外,还有很多的烛台,其实这些烛台也是胡友义先生从澳大利亚带来的,共有50多盏精致的烛台,这些烛台大多是百年前欧洲出品的,与这些古老的钢琴放在一起,可谓是珠联璧合。前不久,胡友义先生又从澳大利亚运来了四十架的钢琴,也于前不久供游人开放。现在我们看到远处的那幢红色建筑是顽石山房,原为园主人读书的地方,现以开辟为招待所。我们面前的这座假山就是“十二洞天”,它由各种砂石、页岩、火山石构筑而成,是人工凿垒的假山连环洞,俗称“猴洞”,内有12个洞室,以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编列在石墙上,各动互相连通,宛如一座迷宫,又称“迷魂洞”,是孩童玩耍的好场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去转了,请各位随我往下。右边这座人物铜像就是园主人林尔嘉先生的全身塑像,这原是私家花园,林先生去世后,他的子孙将其献给国家,我们才有幸得以一见。

好了,我们已经绕了一圈了,想必各位已经领略到菽庄花园她独特的风格,正因为她“藏”、“借”、“巧”的特点,才能在这有限的面积中造出无限的空间。整个花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辅相成,和谐一体,辨证统一。林尔嘉对此也颇为满意,这从他写在亭子上的楹联“有襟海枕山胜概,以栽花种竹怡情”可见一斑。美丽的菽庄花园令人品味无穷,流连忘返!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三

各位朋友,武夷山的各大酒店都座落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从度假区到星村码头约需20分钟的行程。首先我简要地介绍一下九曲溪的概况:世间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这条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全长约9.5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游人乘坐宽约2米,长约9米,从远古小舟脱胎而来的竹筏,冲波击浪而下,不仅能领略到有惊无险的情趣,而且四面无遮无拦,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角清流。古人游九曲溪,是从武夷宫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开通后,游人则是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这样随波逐流,飘然前行,更加轻快、迅疾。

各位朋友,左边的图片是九曲溪码头。我简要介绍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按六个人乘坐一张竹筏,大家自由结合;二、上竹筏请不要争先献词后,注意横踩二根毛竹。以免滑落水中;三、竹筏行进中,要听从筏工指挥,请不要随意从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随意走动。

各位朋友,竹筏现飘然前行在九曲溪平川一带。右侧这座山与云齐,叫齐云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称火焰山。民间传说,古时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这个村庄着火,乡民们一次次遭灾毁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于是这个村庄便有“新村”的称号。后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术在山前凿开一条江墩溪,从此村庄安宁,日渐繁荣,万家灯火犹如天上点点繁星。从此村庄改名为“星村”。

左侧这座山峰叫白云岩,又名灵峰。白云岩重岩耸叠,巍然云际,每当拂晓,常有白云在岩的半腰飘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云岩。白云岩上现遗有几堵残垣颓壁,是白云庵的旧址。在庵的后壁上,有一岩洞,称白云洞。我国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道人乔坤,就曾在此修养,自称是武夷山白云洞“散人”。后因协助姜子牙破阵有功,受封为“夜游神”。岩的北面有一个轩敞的岩洞,人称“极乐国”。其进洞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这里上下都是绝壁,壁间只有一线横坳,是进洞的唯一途径。人们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岩缝进入洞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我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就曾半历其境,并在《武夷山日记》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惊险的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站在白云岩巅,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畴沃野,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

竹筏驶上浅滩,右边这座山峰名仙岩[图],请大家注意看,岩上这一块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紧邻仙岩的这三座山峰,中间像不像个球,两边山峰犹如两头雄狮,俗称“双狮戏球”。溪右边这块岩石嘴尖腿细,背上布满藤萝、花丛、俗称“孔雀开屏石”。

过仙岩脚下的白沙潭,竹筏始进入九曲。白云岩在左边这座形似鼓的山峰,称鼓子峰。峰前这座山岩因形似乌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又形似笔架,继而又见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称品石岩。品石岩左边是环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头小猫,正伸出头扑食面前那块“猪肝”。浅滩将尽,大家看左岸边这块巨石,像不像水牛把头栽进水中,仅露出一角一眼,俗称“牛牯石”,石下深潭称牛牯潭。过牛牯潭,岸右边这两块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称磨墩岩。南宋宰相李纲游九曲溪时,称其为大小廪石。磨墩岩对岸对岸这块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见,左边眼睛睁着,右边眼睛闭着,俗称人面石。人面石右边这两块巨石一前一后,前面一石顶上光秃像不像和尚,后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当地百姓戏称为“和尚背尼姑”。相传武夷山有个好心的和尚,见尼姑要过溪到磨墩岩磨豆浆给“童子”吃有困难,就主动提出背尼姑过溪。这虽说有违佛教戒律,但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感动了位于一旁的人面石。见此情景,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筏过浅滩,拐个弯便进入八曲。

八曲,夹溪两岸,奇峰环拱,怪石嶙峋,状如动物,素有“水上动物园”之称。溪左有卧狮笑猴、上下水龟石[、猫儿石、鱼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骆驼峰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关于上、下水龟石,还流传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南宋淳熙10年(1184年),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隐岩下的茶洞旁著书讲学。一天黄昏,朱熹正对着满天的晚霞吟诗作赋,忽听门外传来:“先生,先生。”的呼唤。朱熹出门一看,只见茶洞外正笑吟吟走来一位相貌端庄的姑娘,便问:“你是何人,家住哪里,为何来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丽娘,家住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您为师。”朱熹见女子端庄识礼,又求学心切,就收留了她。从此,丽娘风雨无阻,每天晚上都来到朱熹的书房。她读遍了四书五经,替朱熹眷写了大量的诗文。丽娘的才学、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温暖与欢乐。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摆渡的乌老头两口子。乌老头对朱熹说:“看你气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书房的女子是谁吗?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谋你的才学,夺你祖传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惊,心里直纳闷:好端端一个正经女子,怎会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着时,看看有没有双玉筷从她的鼻孔里伸出。”回家以后,朱熹心如乱麻,一连两个夜晚不能入眠,丽娘温存地相陪着。到了第三个夜晚,丽娘实在困极了,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四更天时,朱熹打个瞌睡醒来,顿时被眼前一片光亮惊呆了。果然,一双碧绿透明的玉筷从丽娘的鼻孔伸了出来。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闪出了一只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丽娘醒来,顿觉天悬地转,痛苦地说:“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炼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来陪伴。不料平林摆渡佬,那一对害人的乌龟精,想谋先生玉碗和丽娘的玉筷,曾跟我斗法输了,被贬在那儿摆渡。他们就恶语中伤,拨弄是非,迫使我俩分离。先生啊!如今丽娘玉筷离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该到南螟靖里长眠去了。”说完,泪水涟涟,与朱熹难舍难分。忽然空中轰隆滚过一阵闷雷,在一阵旋风里闪过一对黑影,丽娘忙指着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们毁了丽娘,拆散我们之间的情谊呀!”朱熹气得咬牙切齿,浑身打打颤,抄起朱笔就往窗外扔去,只见朱笔就像一只燃烧的箭直向这一对黑影刺去。两个摆渡佬立时现出乌龟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狮旁,就再也爬不动了,变成了一对石龟。请大家注意看,左岸边这座横亘的巨岩,称鼓楼岩,岩石像不像一童子在跪拜。岩后有紫芝峰。在峰的半腰有一座岩石像观世音菩萨,这一景叫“童子拜观音”。前面跟大家说,尼姑磨豆浆,就是给这位童子吃。位于紫芝峰后的并列两峰像不像一对硕大的乳房,俗称“双乳峰”。有一外国小朋友观赏双乳峰后天真地说:如果妈妈的乳房也有这么大,那天下的小孩子就不愁没有奶吃了。

舟过湍急的芙蓉滩,是为七曲。溪右边的这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耸立于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称“城高岩”。其半腰有门可见,那是攀登城高岩的唯一石径。岩上松竹环簇,满坡滴绿。在始建于明代的城高庵旧址。岩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节,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设坛祈祷,放生鱼潭内。从那时起九曲溪禁止捕鱼,相沿成为习俗。

筏下獭控滩,便进入了六曲,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游峰乃“武夷第一胜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题诗赞道:“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如刀切斧劈的岩壁,就是晒布岩。神话传说是赤脚大仙晾晒帛绵的,晒布岩又高又阔,又平又险,宽约800米,高200米,似一张巨大的屏风,把武夷山景区隔为溪南山北。岩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名士留下的题刻二十余处,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图]题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区内所能辨认的400多处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由于此处题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来诸多凡夫俗子到此评头论足,观赏一番。他们高一声,低一声,闹闹哄哄有时还加上过往竹筏工的山歌和号子,既给游人助兴,又给评论众士添烦。时间久了,那些生长在九曲溪的筏工,都惊奇的发现,无论山歌还是号子,对歌还是呼喊,都能引发出阵阵空谷回声,招至从近至远此起彼伏的声浪,真是唯妙唯肖。一些文人墨客便给这块本不起眼的巨岩取了个“响声岩”的雅名。响声岩前这块巨石叫目鱼石,大家看其形,像不像个新鲜饱满的目鱼。

筏过老雅滩,是为五曲。诸曲唯五曲地势宽旷。左侧这座山峰是隐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右侧这座山峰是晚对峰,峰的石壁上镌刻有出自清乾隆状元马易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个足有三米见方的大字。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闽学鼻祖游酢和杨时一道前往河南颖昌(今许昌)拜大理学家程颢为师。二人到程家时,恰遇老先生正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惊扰,恭立门外。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待老先生醒来时,门外积雪已达尽余,故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二人诚心拜师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尽全力教诲这二位学生。时至学成,程颢送至大路口,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回闽后极力传播程氏理学,相继涌现出罗从彦、李侗、朱熹等闽学先贤。尤其是朱熹,这位理学集大成者,在武夷山亲手创建武夷精舍聚众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出了大批理学人才,如蔡元定、游九言、黄干、真德秀等。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南宋时期,武夷山五曲一带书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相继还有游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沅的“咏归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南方理学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称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大家请看,前面右边这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炉岩,一座是仙迹岩。前者因颇像传说中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而得名;后者山岩上有两个圆石窝,相传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窝,故又名“仙膝岩”。溪边的这两个岩洞,一个叫米仓,一个叫盐仓。再往前走,扑入眼帘的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称“酒坛峰”。传说在一次瑶池的蟠桃会上,李铁拐不屑于王母娘娘所赐的“仙酒”,却端出一坛从武夷山山民家里讨来的家酿米酒,咕嘟咕嘟大喝起来。不料想,醇郁的酒香四处飘溢,众仙们便纷纷丢弃“仙酒”,来抢喝铁拐李的武夷米酒。铁拐李眼看酒被指抢光了,一气之下,便举起拐杖向酒坛击去,酒巴坛便不偏不倚地落在更衣台旁的九曲溪边。请大家注意看,它的半腰有遭击的杖痕。连着天柱峰这座山岩是更衣台。相传武夷仙人魏王子骞是在此更衣登天柱峰成仙,故名。登上更衣台,五曲山水一览列遗。

过五曲大桥,右折,便进入四曲。溪南这一片空旷的平地,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园的遗址。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有蒸焙后研碎而塑成团状的“研膏”茶制造,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咏茶诗中赞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武夷岩茶的入贡,始于宋代。色、香、味俱全的武夷岩茶入贡,立即受到朝庭上下的喜爱。为极大地享用武夷岩茶。元大德六年(1302年)便下令创办武夷御茶园。据《武夷山志》记载,御茶园初创时,曾盛极一时。园内建筑布局是前在仁凤门,中有拜发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还有碧天桥和通仙井。御茶园设场官2名负责管理,每年交贡茶360斤。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下同)县令张端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个茶场。至顺三年(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又在通仙井旁筑一高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为“喊山台”。台上有亭,名为“喊泉亭”。所据说每年“惊蛰”这天,崇安县令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当县令拈香跪拜,念罢祭文后,隶卒就鸣金击鼓,同时高喊:“茶发芽了!茶发芽人!”举行过仪式,尔后开山采茶。武夷岩茶的入贡,给武夷山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茶园官吏为完成上交贡额,便对茶农进行敲榨勒索。茶农不堪其苦,被迫四处逃亡。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这个有着250多年的历史的御茶园便被子废弃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与御茶园隔岸相对的这个渡口,就是平林渡。这是古时候上云窝、天游峰的必经渡口。渡口石壁上镌刻有“庞公吃茶处”和“应接不暇”这两段有趣的题刻。庞公是明代福建建州太守,即现在的地区专员。一天这位闽北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微服私访到此,见僧人正忙着以茶待客,顾不上招呼他。他等了很久才品了茶,于是写了“宠公吃茶处”放在桌上。事后僧人察觉怠慢了太守,赶忙将“庞公吃茶处”刻在石壁上,旁边加上“应接不暇”表明歉意。太守没有摆架子唬人整人,和尚不卑不亢,彼此心领神会了。渡口边斜倚一石,石上裂开一罅,如同利剑所劈。相传是武夷控鹤仙人试剑之处,故名“试剑石”。溪流穿过试剑石,可见石上有峭壁、穹崖、裂罅、洞穴,几竿翠竹低垂于水面,乘筏洄洑其中,好似在九曲溪里漂流一样,故人称“小九曲”。

过小九曲,经题诗岩,前面这座壁立万仞的山峰为大藏峰。后面那座是鸣鹤峰,相传曾有白鹤翔集,仰天长唳而得名。大藏峰横亘数百丈。山巅耸拔如檐,岩溜滴落水中,叮叮咚咚敲击水面,大家是否感觉到有如悦耳动听的琴声。筏过其下,但觉“日午吹阴风,昼气暗若夕”,不知大家有否这种感觉。请大家抬头看,大藏峰半壁有两个洞穴,一上一下,相去不甚远。上为鸡窠岩,洞内一团稻草,不知何时搁此,至今录腐不朽;下为金鸡洞。峰顶有超真亭、仙史馆,今已废圯。请大家坐稳,现在我们筏下的这个潭,名卧龙潭,深达30多米,是九曲溪内最深的水潭。关于这个深潭的来历,有着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这潭里曾潜伏着一条恶龙,它时常带领八条小龙张牙舞爪,追逐嬉戏,搅得天昏地暗,溪水泛滥。有一天,一位仙人途径此地,见恶龙作怪,便拔出宝剑,将8条恶龙斩死在潭中,唯有一条小龙摇尾乞怜,苦苦求情,愿意改邪归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护佑武夷山。从此,这潭便有了“卧龙潭”之称。如果有缘,大家到武夷山观光时说不定还可以看到小龙出游的情景。西游记中小白龙腾出水面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与大藏峰相对的这座山岩叫仙钓台。请大家注意看,岩壁半腰相距不远的两个石隙里,插着三根不朽的木器厂杆,相传是姜太公的钓竿。

从卧龙潭前行,过仙游岩,便进入了三曲。仙钓台旁边这座山峰是仙游岩。紧挨着仙游岩的是上升峰。三曲的这个滩叫雷磕滩,滩前这个山岩名车线岩。车线岩背后这座独立的峰岩,叫升日峰。每天清晨峰顶映日,色彩艳丽,故名“升日”。竹筏前移,大家再回头看这座山峰,像不像个猿人,故又称“猿人石”。

溪右边这座陡峭的山峰,是小藏峰,又名仙船岩、船场岩。请大家注意看,小藏峰的千寻绝壁隙间纵横交错地插了许多木板,木板上搁着形似小舟的棺材。半在隙内,半悬于空中,风雨不毁。当地人称之为“虹桥板”和“架壑船棺”。经考古工作者考察,所谓“架壑船棺”是古代聚居在这一带的闽越族葬俗的遗物。船棺外形分为两类:一类为两头翘起如般形;一类方形其状如盒,俗称“函”。所谓“虹板桥”,也就是用来支架船棺或架设栈道的木板。经碳14测定,架壑船棺历时已在3800多年。按史籍记载,闽越人通常聚居在溪谷间,习于水斗,善于用舟。因此反映到思想意识上,船被认为是最珍贵的的东西;用“船”作葬具,是十分隆重的。而利用悬崖绝壁上岩穴来藏棺起先很可能是为避免遭到野兽的侵袭和外人的损害,久而相沿成习,形成一种葬制,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在家也许会问,三千多年前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又很落后的情况下,闽越人是怎样把一具具船棺放安放在悬崖绝壁的岩洞中?是啊!这个问题有过许多解释,但至今仍未解开,仍然是个迷。

筏下雷磕滩,是为三曲。前面这座形状如柱,兀立挺拔数丈的山峰,就是玉女峰[图]。玉女峰是武夷山景区最著名的景观,是福建旅游的标志。著名作家刘白羽在《武夷颂》中写道:“我曾仰望长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怅,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诗玛而慨叹,但我以为武夷山东的玉女峰的确是美得惊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飘逸,当我们的竹筏已浮游而过,我还屡屡回顾,它使想到我在巴黎罗浮宫中默默观赏维纳斯那一时刻我心中所升起的亲切、喜悦、完善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庄严的向往。”“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玉女峰与雄峙一曲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好像一对恋人。左边这座山峰称“铁板嶂”,横亘两峰之间,好像故意遮断作梗。也许是寓情于景,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一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百姓辗转沟壑,无以为生。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个小伙子,目睹这一惨境,便带领大伙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来的砂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有一次,天上玉女出游路经武夷山时,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于是她便偷偷下凡留在人间,并爱上了这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不幸此事被铁板鬼知道,他就从中作梗,将此事密告发玉皇。玉皇大怒,便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一定要与这小伙子结为夫妻。玉皇无奈,只好将他们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讨好玉皇,也变成一块大石,插在他们中间,日夜监视他们的行动,他们只好凭籍镜台,彼此泪眼相望。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四

各位朋友,武夷山的各大酒店都座落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从度假区到星村码头约需20分钟的行程。首先我简要地介绍一下九曲溪的概况:世间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这条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全长约9.5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游人乘坐宽约2米,长约9米,从远古小舟脱胎而来的竹筏,冲波击浪而下,不仅能领略到有惊无险的情趣,而且四面无遮无拦,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角清流。古人游九曲溪,是从武夷宫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开通后,游人则是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这样随波逐流,飘然前行,更加轻快、迅疾。

各位朋友,左边的图片是九曲溪码头。我简要介绍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按六个人乘坐一张竹筏,大家自由结合;二、上竹筏请不要争先献词后,注意横踩二根毛竹。以免滑落水中;三、竹筏行进中,要听从筏工指挥,请不要随意从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随意走动。

各位朋友,竹筏现飘然前行在九曲溪平川一带。右侧这座山与云齐,叫齐云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称火焰山。民间传说,古时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这个村庄着火,乡民们一次次遭灾毁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于是这个村庄便有“新村”的称号。后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术在山前凿开一条江墩溪,从此村庄安宁,日渐繁荣,万家灯火犹如天上点点繁星。从此村庄改名为“星村”。

左侧这座山峰叫白云岩,又名灵峰。白云岩重岩耸叠,巍然云际,每当拂晓,常有白云在岩的半腰飘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云岩。白云岩上现遗有几堵残垣颓壁,是白云庵的旧址。在庵的后壁上,有一岩洞,称白云洞。我国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道人乔坤,就曾在此修养,自称是武夷山白云洞“散人”。后因协助姜子牙破阵有功,受封为“夜游神”。岩的北面有一个轩敞的岩洞,人称“极乐国”。其进洞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这里上下都是绝壁,壁间只有一线横坳,是进洞的唯一途径。人们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岩缝进入洞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我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就曾半历其境,并在《武夷山日记》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惊险的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站在白云岩巅,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畴沃野,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

竹筏驶上浅滩,右边这座山峰名仙岩[图],请大家注意看,岩上这一块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紧邻仙岩的这三座山峰,中间像不像个球,两边山峰犹如两头雄狮,俗称“双狮戏球”。溪右边这块岩石嘴尖腿细,背上布满藤萝、花丛、俗称“孔雀开屏石”。

过仙岩脚下的白沙潭,竹筏始进入九曲。白云岩在左边这座形似鼓的山峰,称鼓子峰。峰前这座山岩因形似乌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又形似笔架,继而又见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称品石岩。品石岩左边是环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头小猫,正伸出头扑食面前那块“猪肝”。浅滩将尽,大家看左岸边这块巨石,像不像水牛把头栽进水中,仅露出一角一眼,俗称“牛牯石”,石下深潭称牛牯潭。过牛牯潭,岸右边这两块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称磨墩岩。南宋宰相李纲游九曲溪时,称其为大小廪石。磨墩岩对岸对岸这块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见,左边眼睛睁着,右边眼睛闭着,俗称人面石。人面石右边这两块巨石一前一后,前面一石顶上光秃像不像和尚,后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当地百姓戏称为“和尚背尼姑”。相传武夷山有个好心的和尚,见尼姑要过溪到磨墩岩磨豆浆给“童子”吃有困难,就主动提出背尼姑过溪。这虽说有违佛教戒律,但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感动了位于一旁的人面石。见此情景,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筏过浅滩,拐个弯便进入八曲。

八曲,夹溪两岸,奇峰环拱,怪石嶙峋,状如动物,素有“水上动物园”之称。溪左有卧狮笑猴、上下水龟石[、猫儿石、鱼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骆驼峰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关于上、下水龟石,还流传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南宋淳熙10年(1184年),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隐岩下的茶洞旁著书讲学。一天黄昏,朱熹正对着满天的晚霞吟诗作赋,忽听门外传来:“先生,先生。”的呼唤。朱熹出门一看,只见茶洞外正笑吟吟走来一位相貌端庄的姑娘,便问:“你是何人,家住哪里,为何来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丽娘,家住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您为师。”朱熹见女子端庄识礼,又求学心切,就收留了她。从此,丽娘风雨无阻,每天晚上都来到朱熹的书房。她读遍了四书五经,替朱熹眷写了大量的诗文。丽娘的才学、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温暖与欢乐。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摆渡的乌老头两口子。乌老头对朱熹说:“看你气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书房的女子是谁吗?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谋你的才学,夺你祖传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惊,心里直纳闷:好端端一个正经女子,怎会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着时,看看有没有双玉筷从她的鼻孔里伸出。”回家以后,朱熹心如乱麻,一连两个夜晚不能入眠,丽娘温存地相陪着。到了第三个夜晚,丽娘实在困极了,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四更天时,朱熹打个瞌睡醒来,顿时被眼前一片光亮惊呆了。果然,一双碧绿透明的玉筷从丽娘的鼻孔伸了出来。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闪出了一只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丽娘醒来,顿觉天悬地转,痛苦地说:“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炼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来陪伴。不料平林摆渡佬,那一对害人的乌龟精,想谋先生玉碗和丽娘的玉筷,曾跟我斗法输了,被贬在那儿摆渡。他们就恶语中伤,拨弄是非,迫使我俩分离。先生啊!如今丽娘玉筷离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该到南螟靖里长眠去了。”说完,泪水涟涟,与朱熹难舍难分。忽然空中轰隆滚过一阵闷雷,在一阵旋风里闪过一对黑影,丽娘忙指着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们毁了丽娘,拆散我们之间的情谊呀!”朱熹气得咬牙切齿,浑身打打颤,抄起朱笔就往窗外扔去,只见朱笔就像一只燃烧的箭直向这一对黑影刺去。两个摆渡佬立时现出乌龟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狮旁,就再也爬不动了,变成了一对石龟。请大家注意看,左岸边这座横亘的巨岩,称鼓楼岩,岩石像不像一童子在跪拜。岩后有紫芝峰。在峰的半腰有一座岩石像观世音菩萨,这一景叫“童子拜观音”。前面跟大家说,尼姑磨豆浆,就是给这位童子吃。位于紫芝峰后的并列两峰像不像一对硕大的乳房,俗称“双乳峰”。有一外国小朋友观赏双乳峰后天真地说:如果妈妈的乳房也有这么大,那天下的小孩子就不愁没有奶吃了。

舟过湍急的芙蓉滩,是为七曲。溪右边的这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耸立于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称“城高岩”。其半腰有门可见,那是攀登城高岩的唯一石径。岩上松竹环簇,满坡滴绿。在始建于明代的城高庵旧址。岩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节,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设坛祈祷,放生鱼潭内。从那时起九曲溪禁止捕鱼,相沿成为习俗。

筏下獭控滩,便进入了六曲,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游峰乃“武夷第一胜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题诗赞道:“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如刀切斧劈的岩壁,就是晒布岩。神话传说是赤脚大仙晾晒帛绵的,晒布岩又高又阔,又平又险,宽约800米,高200米,似一张巨大的屏风,把武夷山景区隔为溪南山北。岩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名士留下的题刻二十余处,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图]题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区内所能辨认的400多处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由于此处题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来诸多凡夫俗子到此评头论足,观赏一番。他们高一声,低一声,闹闹哄哄有时还加上过往竹筏工的山歌和号子,既给游人助兴,又给评论众士添烦。时间久了,那些生长在九曲溪的筏工,都惊奇的发现,无论山歌还是号子,对歌还是呼喊,都能引发出阵阵空谷回声,招至从近至远此起彼伏的声浪,真是唯妙唯肖。一些文人墨客便给这块本不起眼的巨岩取了个“响声岩”的雅名。响声岩前这块巨石叫目鱼石,大家看其形,像不像个新鲜饱满的目鱼。

筏过老雅滩,是为五曲。诸曲唯五曲地势宽旷。左侧这座山峰是隐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右侧这座山峰是晚对峰,峰的石壁上镌刻有出自清乾隆状元马易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个足有三米见方的大字。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闽学鼻祖游酢和杨时一道前往河南颖昌(今许昌)拜大理学家程颢为师。二人到程家时,恰遇老先生正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惊扰,恭立门外。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待老先生醒来时,门外积雪已达尽余,故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二人诚心拜师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尽全力教诲这二位学生。时至学成,程颢送至大路口,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回闽后极力传播程氏理学,相继涌现出罗从彦、李侗、朱熹等闽学先贤。尤其是朱熹,这位理学集大成者,在武夷山亲手创建武夷精舍聚众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出了大批理学人才,如蔡元定、游九言、黄干、真德秀等。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南宋时期,武夷山五曲一带书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相继还有游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沅的“咏归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南方理学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称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大家请看,前面右边这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炉岩,一座是仙迹岩。前者因颇像传说中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而得名;后者山岩上有两个圆石窝,相传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窝,故又名“仙膝岩”。溪边的这两个岩洞,一个叫米仓,一个叫盐仓。再往前走,扑入眼帘的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称“酒坛峰”。传说在一次瑶池的蟠桃会上,李铁拐不屑于王母娘娘所赐的“仙酒”,却端出一坛从武夷山山民家里讨来的家酿米酒,咕嘟咕嘟大喝起来。不料想,醇郁的酒香四处飘溢,众仙们便纷纷丢弃“仙酒”,来抢喝铁拐李的武夷米酒。铁拐李眼看酒被指抢光了,一气之下,便举起拐杖向酒坛击去,酒巴坛便不偏不倚地落在更衣台旁的九曲溪边。请大家注意看,它的半腰有遭击的杖痕。连着天柱峰这座山岩是更衣台。相传武夷仙人魏王子骞是在此更衣登天柱峰成仙,故名。登上更衣台,五曲山水一览列遗。

过五曲大桥,右折,便进入四曲。溪南这一片空旷的平地,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园的遗址。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有蒸焙后研碎而塑成团状的“研膏”茶制造,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咏茶诗中赞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武夷岩茶的入贡,始于宋代。色、香、味俱全的武夷岩茶入贡,立即受到朝庭上下的喜爱。为极大地享用武夷岩茶。元大德六年(1302年)便下令创办武夷御茶园。据《武夷山志》记载,御茶园初创时,曾盛极一时。园内建筑布局是前在仁凤门,中有拜发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还有碧天桥和通仙井。御茶园设场官2名负责管理,每年交贡茶360斤。泰定五年(1328年),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下同)县令张端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个茶场。至顺三年(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又在通仙井旁筑一高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为“喊山台”。台上有亭,名为“喊泉亭”。所据说每年“惊蛰”这天,崇安县令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当县令拈香跪拜,念罢祭文后,隶卒就鸣金击鼓,同时高喊:“茶发芽了!茶发芽人!”举行过仪式,尔后开山采茶。武夷岩茶的入贡,给武夷山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茶园官吏为完成上交贡额,便对茶农进行敲榨勒索。茶农不堪其苦,被迫四处逃亡。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这个有着250多年的历史的御茶园便被子废弃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与御茶园隔岸相对的这个渡口,就是平林渡。这是古时候上云窝、天游峰的必经渡口。渡口石壁上镌刻有“庞公吃茶处”和“应接不暇”这两段有趣的题刻。庞公是明代福建建州太守,即现在的地区专员。一天这位闽北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微服私访到此,见僧人正忙着以茶待客,顾不上招呼他。他等了很久才品了茶,于是写了“宠公吃茶处”放在桌上。事后僧人察觉怠慢了太守,赶忙将“庞公吃茶处”刻在石壁上,旁边加上“应接不暇”表明歉意。太守没有摆架子唬人整人,和尚不卑不亢,彼此心领神会了。渡口边斜倚一石,石上裂开一罅,如同利剑所劈。相传是武夷控鹤仙人试剑之处,故名“试剑石”。溪流穿过试剑石,可见石上有峭壁、穹崖、裂罅、洞穴,几竿翠竹低垂于水面,乘筏洄洑其中,好似在九曲溪里漂流一样,故人称“小九曲”。

过小九曲,经题诗岩,前面这座壁立万仞的山峰为大藏峰。后面那座是鸣鹤峰,相传曾有白鹤翔集,仰天长唳而得名。大藏峰横亘数百丈。山巅耸拔如檐,岩溜滴落水中,叮叮咚咚敲击水面,大家是否感觉到有如悦耳动听的琴声。筏过其下,但觉“日午吹阴风,昼气暗若夕”,不知大家有否这种感觉。请大家抬头看,大藏峰半壁有两个洞穴,一上一下,相去不甚远。上为鸡窠岩,洞内一团稻草,不知何时搁此,至今录腐不朽;下为金鸡洞。峰顶有超真亭、仙史馆,今已废圯。请大家坐稳,现在我们筏下的这个潭,名卧龙潭,深达30多米,是九曲溪内最深的水潭。关于这个深潭的来历,有着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这潭里曾潜伏着一条恶龙,它时常带领八条小龙张牙舞爪,追逐嬉戏,搅得天昏地暗,溪水泛滥。有一天,一位仙人途径此地,见恶龙作怪,便拔出宝剑,将8条恶龙斩死在潭中,唯有一条小龙摇尾乞怜,苦苦求情,愿意改邪归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护佑武夷山。从此,这潭便有了“卧龙潭”之称。如果有缘,大家到武夷山观光时说不定还可以看到小龙出游的情景。西游记中小白龙腾出水面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与大藏峰相对的这座山岩叫仙钓台。请大家注意看,岩壁半腰相距不远的两个石隙里,插着三根不朽的木器厂杆,相传是姜太公的钓竿。

从卧龙潭前行,过仙游岩,便进入了三曲。仙钓台旁边这座山峰是仙游岩。紧挨着仙游岩的是上升峰。三曲的这个滩叫雷磕滩,滩前这个山岩名车线岩。车线岩背后这座独立的峰岩,叫升日峰。每天清晨峰顶映日,色彩艳丽,故名“升日”。竹筏前移,大家再回头看这座山峰,像不像个猿人,故又称“猿人石”。

溪右边这座陡峭的山峰,是小藏峰,又名仙船岩、船场岩。请大家注意看,小藏峰的千寻绝壁隙间纵横交错地插了许多木板,木板上搁着形似小舟的棺材。半在隙内,半悬于空中,风雨不毁。当地人称之为“虹桥板”和“架壑船棺”。经考古工作者考察,所谓“架壑船棺”是古代聚居在这一带的闽越族葬俗的遗物。船棺外形分为两类:一类为两头翘起如般形;一类方形其状如盒,俗称“函”。所谓“虹板桥”,也就是用来支架船棺或架设栈道的木板。经碳14测定,架壑船棺历时已在3800多年。按史籍记载,闽越人通常聚居在溪谷间,习于水斗,善于用舟。因此反映到思想意识上,船被认为是最珍贵的的东西;用“船”作葬具,是十分隆重的。而利用悬崖绝壁上岩穴来藏棺起先很可能是为避免遭到野兽的侵袭和外人的损害,久而相沿成习,形成一种葬制,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在家也许会问,三千多年前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又很落后的情况下,闽越人是怎样把一具具船棺放安放在悬崖绝壁的岩洞中?是啊!这个问题有过许多解释,但至今仍未解开,仍然是个迷。

筏下雷磕滩,是为三曲。前面这座形状如柱,兀立挺拔数丈的山峰,就是玉女峰[图]。玉女峰是武夷山景区最著名的景观,是福建旅游的标志。著名作家刘白羽在《武夷颂》中写道:“我曾仰望长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怅,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诗玛而慨叹,但我以为武夷山东的玉女峰的确是美得惊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飘逸,当我们的竹筏已浮游而过,我还屡屡回顾,它使想到我在巴黎罗浮宫中默默观赏维纳斯那一时刻我心中所升起的亲切、喜悦、完善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庄严的向往。”“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玉女峰与雄峙一曲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好像一对恋人。左边这座山峰称“铁板嶂”,横亘两峰之间,好像故意遮断作梗。也许是寓情于景,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一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百姓辗转沟壑,无以为生。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个小伙子,目睹这一惨境,便带领大伙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来的砂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有一次,天上玉女出游路经武夷山时,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于是她便偷偷下凡留在人间,并爱上了这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不幸此事被铁板鬼知道,他就从中作梗,将此事密告发玉皇。玉皇大怒,便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一定要与这小伙子结为夫妻。玉皇无奈,只好将他们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讨好玉皇,也变成一块大石,插在他们中间,日夜监视他们的行动,他们只好凭籍镜台,彼此泪眼相望。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五

各位朋友,武夷山的各大酒店都座落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从度假区到星村码头约需20分钟的行程。首先我简要地介绍一下九曲溪的概况:世间中山水幽奇以武夷山为第一,武夷之魂在九曲溪。这条发源于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西南麓的溪流,澄沏清莹,经星村镇由西向东穿过武夷山景区,盈盈一水,折为九曲,因此得名。九曲溪面积为8.5平方公里,全长约9.5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游人乘坐宽约2米,长约9米,从远古小舟脱胎而来的竹筏,冲波击浪而下,不仅能领略到有惊无险的情趣,而且四面无遮无拦,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溪声,伸手能角清流。古人游九曲溪,是从武夷宫按由一曲逆流而上的。自崇(安)桐(木)公路开通后,游人则是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这样随波逐流,飘然前行,更加轻快、迅疾。

各位朋友,左边的图片是九曲溪码头。我简要介绍一下乘坐竹筏的一些注意事项:一、按六个人乘坐一张竹筏,大家自由结合;二、上竹筏请不要争先献词后,注意横踩二根毛竹。以免滑落水中;三、竹筏行进中,要听从筏工指挥,请不要随意从坐椅上站立照相,更不要在竹筏上随意走动。

各位朋友,竹筏现飘然前行在九曲溪平川一带。右侧这座山与云齐,叫齐云峰,因形似火焰,故又俗称火焰山。民间传说,古时候火焰山的烈焰常使山下这个村庄着火,乡民们一次次遭灾毁屋,一次次又被迫再建新屋,于是这个村庄便有“新村”的称号。后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武夷十三仙人下凡施法术在山前凿开一条江墩溪,从此村庄安宁,日渐繁荣,万家灯火犹如天上点点繁星。从此村庄改名为“星村”。

左侧这座山峰叫白云岩,又名灵峰。白云岩重岩耸叠,巍然云际,每当拂晓,常有白云在岩的半腰飘悠,忽聚忽散,分合不定,故名白云岩。白云岩上现遗有几堵残垣颓壁,是白云庵的旧址。在庵的后壁上,有一岩洞,称白云洞。我国演述周武王伐商的古代小说《封神演义》中提到的道人乔坤,就曾在此修养,自称是武夷山白云洞“散人”。后因协助姜子牙破阵有功,受封为“夜游神”。岩的北面有一个轩敞的岩洞,人称“极乐国”。其进洞路径之险,可谓武夷第一。这里上下都是绝壁,壁间只有一线横坳,是进洞的唯一途径。人们一定要伏身蛇行,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岩缝进入洞中。明万历四十四年(1620xx年),我国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首次入闽武夷山时,就曾半历其境,并在《武夷山日记》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惊险的历程:“余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上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站在白云岩巅,南望九曲溪上游,平畴沃野,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的诗句,描写的就是这一带的景色。

竹筏驶上浅滩,右边这座山峰名仙岩[图],请大家注意看,岩上这一块巨石像不像一把芭蕉扇。紧邻仙岩的这三座山峰,中间像不像个球,两边山峰犹如两头雄狮,俗称“双狮戏球”。溪右边这块岩石嘴尖腿细,背上布满藤萝、花丛、俗称“孔雀开屏石”。

过仙岩脚下的白沙潭,竹筏始进入九曲。白云岩在左边这座形似鼓的山峰,称鼓子峰。峰前这座山岩因形似乌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竹筏前行,回顾纱帽岩又形似笔架,继而又见三石分立,象“品”字,故又称品石岩。品石岩左边是环佩岩,岩上有一巨石像不像头小猫,正伸出头扑食面前那块“猪肝”。浅滩将尽,大家看左岸边这块巨石,像不像水牛把头栽进水中,仅露出一角一眼,俗称“牛牯石”,石下深潭称牛牯潭。过牛牯潭,岸右边这两块相迭在一起的巨石像不像磨墩,因而俗称磨墩岩。南宋宰相李纲游九曲溪时,称其为大小廪石。磨墩岩对岸对岸这块巨石像不像人面,眼睛鼻子都清晰可见,左边眼睛睁着,右边眼睛闭着,俗称人面石。人面石右边这两块巨石一前一后,前面一石顶上光秃像不像和尚,后面一石像不像尼姑帽,当地百姓戏称为“和尚背尼姑”。相传武夷山有个好心的和尚,见尼姑要过溪到磨墩岩磨豆浆给“童子”吃有困难,就主动提出背尼姑过溪。这虽说有违佛教戒律,但助人为乐的精神还是深深地感动了位于一旁的人面石。见此情景,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筏过浅滩,拐个弯便进入八曲。

八曲,夹溪两岸,奇峰环拱,怪石嶙峋,状如动物,素有“水上动物园”之称。溪左有卧狮笑猴、上下水龟石[、猫儿石、鱼磕石、海蚧石;溪右有象鼻岩、骆驼峰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关于上、下水龟石,还流传这么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南宋淳熙20xx年(1184年),朱熹辞官回到武夷山,住在清隐岩下的茶洞旁著书讲学。一天黄昏,朱熹正对着满天的晚霞吟诗作赋,忽听门外传来:“先生,先生。”的呼唤。朱熹出门一看,只见茶洞外正笑吟吟走来一位相貌端庄的姑娘,便问:“你是何人,家住哪里,为何来到此地?”姑娘答道:“我姓胡,名叫丽娘,家住五曲河对面。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特来拜您为师。”朱熹见女子端庄识礼,又求学心切,就收留了她。从此,丽娘风雨无阻,每天晚上都来到朱熹的书房。她读遍了四书五经,替朱熹眷写了大量的诗文。丽娘的才学、多情,使朱熹感到了温暖与欢乐。一天傍晚,朱熹在五曲平林渡口遇到摆渡的乌老头两口子。乌老头对朱熹说:“看你气色不好,定是中邪了。你可知道每晚至你书房的女子是谁吗?她就是武夷山的狐狸精。想谋你的才学,夺你祖传的玉碗!”“啊!”朱熹不禁大吃一惊,心里直纳闷:好端端一个正经女子,怎会是狐妖?“如果你不信,不妨待她睡着时,看看有没有双玉筷从她的鼻孔里伸出。”回家以后,朱熹心如乱麻,一连两个夜晚不能入眠,丽娘温存地相陪着。到了第三个夜晚,丽娘实在困极了,就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四更天时,朱熹打个瞌睡醒来,顿时被眼前一片光亮惊呆了。果然,一双碧绿透明的玉筷从丽娘的鼻孔伸了出来。他慌忙之中,碰落了玉筷,闪出了一只狐狸的影子,一晃就不见了。丽娘醒来,顿觉天悬地转,痛苦地说:“先生,我是武夷山修炼千年的狐狸精。因仰慕先生的才学,知道先生寂寞,才每晚渡河来陪伴。不料平林摆渡佬,那一对害人的乌龟精,想谋先生玉碗和丽娘的玉筷,曾跟我斗法输了,被贬在那儿摆渡。他们就恶语中伤,拨弄是非,迫使我俩分离。先生啊!如今丽娘玉筷离身,千年道行已破,我该到南螟靖里长眠去了。”说完,泪水涟涟,与朱熹难舍难分。忽然空中轰隆滚过一阵闷雷,在一阵旋风里闪过一对黑影,丽娘忙指着窗外的黑影喊道:“先生,它们毁了丽娘,拆散我们之间的情谊呀!”朱熹气得咬牙切齿,浑身打打颤,抄起朱笔就往窗外扔去,只见朱笔就像一只燃烧的箭直向这一对黑影刺去。两个摆渡佬立时现出乌龟原形,慌忙向五曲上游爬去,但爬到八曲上水狮旁,就再也爬不动了,变成了一对石龟。请大家注意看,左岸边这座横亘的巨岩,称鼓楼岩,岩石像不像一童子在跪拜。岩后有紫芝峰。在峰的半腰有一座岩石像观世音菩萨,这一景叫“童子拜观音”。前面跟大家说,尼姑磨豆浆,就是给这位童子吃。位于紫芝峰后的并列两峰像不像一对硕大的乳房,俗称“双乳峰”。有一外国小朋友观赏双乳峰后天真地说:如果妈妈的乳房也有这么大,那天下的小孩子就不愁没有奶吃了。

舟过湍急的芙蓉滩,是为七曲。溪右边的这座山峰,四面峭壁,宛如耸立于水中的巍峨的石城,俗称“城高岩”。其半腰有门可见,那是攀登城高岩的唯一石径。岩上松竹环簇,满坡滴绿。在始建于明代的城高庵旧址。岩下的潭,名放生潭。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端午节,山中道士曾奉旨在此设坛祈祷,放生鱼潭内。从那时起九曲溪禁止捕鱼,相沿成为习俗。

筏下獭控滩,便进入了六曲,诸曲唯此曲行程最短,然天游峰乃“武夷第一胜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题诗赞道:“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筏至六曲,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块如刀切斧劈的岩壁,就是晒布岩。神话传说是赤脚大仙晾晒帛绵的,晒布岩又高又阔,又平又险,宽约800米,高200米,似一张巨大的屏风,把武夷山景区隔为溪南山北。岩壁上有宋、元、明、清历代名士留下的题刻二十余处,其中朱熹的“逝者如斯”[图]题刻,是迄今武夷山景区内所能辨认的400多处摩崖石刻中最早的一幅。由于此处题刻又多又雅,故而常常引来诸多凡夫俗子到此评头论足,观赏一番。他们高一声,低一声,闹闹哄哄有时还加上过往竹筏工的山歌和号子,既给游人助兴,又给评论众士添烦。时间久了,那些生长在九曲溪的筏工,都惊奇的发现,无论山歌还是号子,对歌还是呼喊,都能引发出阵阵空谷回声,招至从近至远此起彼伏的声浪,真是唯妙唯肖。一些文人墨客便给这块本不起眼的巨岩取了个“响声岩”的雅名。响声岩前这块巨石叫目鱼石,大家看其形,像不像个新鲜饱满的目鱼。

筏过老雅滩,是为五曲。诸曲唯五曲地势宽旷。左侧这座山峰是隐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右侧这座山峰是晚对峰,峰的石壁上镌刻有出自清乾隆状元马易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个足有三米见方的大字。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闽学鼻祖游酢和杨时一道前往河南颖昌(今许昌)拜大理学家程颢为师。二人到程家时,恰遇老先生正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惊扰,恭立门外。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待老先生醒来时,门外积雪已达尽余,故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二人诚心拜师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尽全力教诲这二位学生。时至学成,程颢送至大路口,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回闽后极力传播程氏理学,相继涌现出罗从彦、李侗、朱熹等闽学先贤。尤其是朱熹,这位理学集大成者,在武夷山亲手创建武夷精舍聚众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出了大批理学人才,如蔡元定、游九言、黄干、真德秀等。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南宋时期,武夷山五曲一带书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相继还有游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沅的“咏归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南方理学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称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大家请看,前面右边这二座山峰,一座是丹炉岩,一座是仙迹岩。前者因颇像传说中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而得名;后者山岩上有两个圆石窝,相传是武夷仙人跪拜皇太姥留下的膝窝,故又名“仙膝岩”。溪边的这两个岩洞,一个叫米仓,一个叫盐仓。再往前走,扑入眼帘的这座山峰是天柱峰,俗称“酒坛峰”。传说在一次瑶池的蟠桃会上,李铁拐不屑于王母娘娘所赐的“仙酒”,却端出一坛从武夷山山民家里讨来的家酿米酒,咕嘟咕嘟大喝起来。不料想,醇郁的酒香四处飘溢,众仙们便纷纷丢弃“仙酒”,来抢喝铁拐李的武夷米酒。铁拐李眼看酒被指抢光了,一气之下,便举起拐杖向酒坛击去,酒巴坛便不偏不倚地落在更衣台旁的九曲溪边。请大家注意看,它的半腰有遭击的杖痕。连着天柱峰这座山岩是更衣台。相传武夷仙人魏王子骞是在此更衣登天柱峰成仙,故名。登上更衣台,五曲山水一览列遗。

过五曲大桥,右折,便进入四曲。溪南这一片空旷的平地,就是元代皇家御茶园的遗址。武夷山产茶历史悠久。据《崇安县志》记载:唐贞元年间(785-820xx年)武夷山一带已有蒸焙后研碎而塑成团状的“研膏”茶制造,这便是最早的武夷岩茶。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咏茶诗中赞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嘉。”武夷岩茶的入贡,始于宋代。色、香、味俱全的武夷岩茶入贡,立即受到朝庭上下的喜爱。为极大地享用武夷岩茶。元大德六年(1320xx年)便下令创办武夷御茶园。据《武夷山志》记载,御茶园初创时,曾盛极一时。园内建筑布局是前在仁凤门,中有拜发殿、清神堂。四周有思敬亭、焙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等。此外,还有碧天桥和通仙井。御茶园设场官2名负责管理,每年交贡茶360斤。泰定五年(1320xx年),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下同)县令张端本于园之左右各建一个茶场。至顺三年(1332年),建宁总管暗都刺又在通仙井旁筑一高台,高五尺,方一丈六尺,名为“喊山台”。台上有亭,名为“喊泉亭”。所据说每年“惊蛰”这天,崇安县令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开山仪式。当县令拈香跪拜,念罢祭文后,隶卒就鸣金击鼓,同时高喊:“茶发芽了!茶发芽人!”举行过仪式,尔后开山采茶。武夷岩茶的入贡,给武夷山茶农带来深重的灾难。茶园官吏为完成上交贡额,便对茶农进行敲榨勒索。茶农不堪其苦,被迫四处逃亡。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这个有着250多年的历史的御茶园便被子废弃了,只留下一口水味清甜的通仙井。

与御茶园隔岸相对的这个渡口,就是平林渡。这是古时候上云窝、天游峰的必经渡口。渡口石壁上镌刻有“庞公吃茶处”和“应接不暇”这两段有趣的题刻。庞公是明代福建建州太守,即现在的地区专员。一天这位闽北地区最高行政长官微服私访到此,见僧人正忙着以茶待客,顾不上招呼他。他等了很久才品了茶,于是写了“宠公吃茶处”放在桌上。事后僧人察觉怠慢了太守,赶忙将“庞公吃茶处”刻在石壁上,旁边加上“应接不暇”表明歉意。太守没有摆架子唬人整人,和尚不卑不亢,彼此心领神会了。渡口边斜倚一石,石上裂开一罅,如同利剑所劈。相传是武夷控鹤仙人试剑之处,故名“试剑石”。溪流穿过试剑石,可见石上有峭壁、穹崖、裂罅、洞穴,几竿翠竹低垂于水面,乘筏洄洑其中,好似在九曲溪里漂流一样,故人称“小九曲”。

过小九曲,经题诗岩,前面这座壁立万仞的山峰为大藏峰。后面那座是鸣鹤峰,相传曾有白鹤翔集,仰天长唳而得名。大藏峰横亘数百丈。山巅耸拔如檐,岩溜滴落水中,叮叮咚咚敲击水面,大家是否感觉到有如悦耳动听的琴声。筏过其下,但觉“日午吹阴风,昼气暗若夕”,不知大家有否这种感觉。请大家抬头看,大藏峰半壁有两个洞穴,一上一下,相去不甚远。上为鸡窠岩,洞内一团稻草,不知何时搁此,至今录腐不朽;下为金鸡洞。峰顶有超真亭、仙史馆,今已废圯。请大家坐稳,现在我们筏下的这个潭,名卧龙潭,深达30多米,是九曲溪内最深的水潭。关于这个深潭的来历,有着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相传在很早以前,这潭里曾潜伏着一条恶龙,它时常带领八条小龙张牙舞爪,追逐嬉戏,搅得天昏地暗,溪水泛滥。有一天,一位仙人途径此地,见恶龙作怪,便拔出宝剑,将8条恶龙斩死在潭中,唯有一条小龙摇尾乞怜,苦苦求情,愿意改邪归正,仙人便留下它,命它在此护佑武夷山。从此,这潭便有了“卧龙潭”之称。如果有缘,大家到武夷山观光时说不定还可以看到小龙出游的情景。西游记中小白龙腾出水面的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与大藏峰相对的这座山岩叫仙钓台。请大家注意看,岩壁半腰相距不远的两个石隙里,插着三根不朽的木器厂杆,相传是姜太公的钓竿。

从卧龙潭前行,过仙游岩,便进入了三曲。仙钓台旁边这座山峰是仙游岩。紧挨着仙游岩的是上升峰。三曲的这个滩叫雷磕滩,滩前这个山岩名车线岩。车线岩背后这座独立的峰岩,叫升日峰。每天清晨峰顶映日,色彩艳丽,故名“升日”。竹筏前移,大家再回头看这座山峰,像不像个猿人,故又称“猿人石”。

溪右边这座陡峭的山峰,是小藏峰,又名仙船岩、船场岩。请大家注意看,小藏峰的千寻绝壁隙间纵横交错地插了许多木板,木板上搁着形似小舟的棺材。半在隙内,半悬于空中,风雨不毁。当地人称之为“虹桥板”和“架壑船棺”。经考古工作者考察,所谓“架壑船棺”是古代聚居在这一带的闽越族葬俗的遗物。船棺外形分为两类:一类为两头翘起如般形;一类方形其状如盒,俗称“函”。所谓“虹板桥”,也就是用来支架船棺或架设栈道的木板。经碳14测定,架壑船棺历时已在3800多年。按史籍记载,闽越人通常聚居在溪谷间,习于水斗,善于用舟。因此反映到思想意识上,船被认为是最珍贵的的东西;用“船”作葬具,是十分隆重的。而利用悬崖绝壁上岩穴来藏棺起先很可能是为避免遭到野兽的侵袭和外人的损害,久而相沿成习,形成一种葬制,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崇敬。在家也许会问,三千多年前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工具又很落后的情况下,闽越人是怎样把一具具船棺放安放在悬崖绝壁的岩洞中?是啊!这个问题有过许多解释,但至今仍未解开,仍然是个迷。

筏下雷磕滩,是为三曲。前面这座形状如柱,兀立挺拔数丈的山峰,就是玉女峰[图]。玉女峰是武夷山景区最著名的景观,是福建旅游的标志。著名作家刘白羽在《武夷颂》中写道:“我曾仰望长江上的神女峰而惆怅,我曾凝眸石林中的阿诗玛而慨叹,但我以为武夷山东的玉女峰的确是美得惊人,它不但婀娜多姿,而且神情飘逸,当我们的竹筏已浮游而过,我还屡屡回顾,它使想到我在巴黎罗浮宫中默默观赏维纳斯那一时刻我心中所升起的亲切、喜悦、完善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庄严的向往。”“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玉女峰与雄峙一曲的大王峰隔溪相望,好像一对恋人。左边这座山峰称“铁板嶂”,横亘两峰之间,好像故意遮断作梗。也许是寓情于景,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民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武夷山是一个洪水泛滥,野兽出没的地方。百姓辗转沟壑,无以为生。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个小伙子,目睹这一惨境,便带领大伙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水患。被疏通的河道就是今天的九曲溪,挖出来的砂石,便堆成了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有一次,天上玉女出游路经武夷山时,被武夷山的美景迷住了。于是她便偷偷下凡留在人间,并爱上了这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不幸此事被铁板鬼知道,他就从中作梗,将此事密告发玉皇。玉皇大怒,便下令捉拿玉女归天,玉女不从,一定要与这小伙子结为夫妻。玉皇无奈,只好将他们点化成石,分隔在九曲溪两岸。铁板鬼为讨好玉皇,也变成一块大石,插在他们中间,日夜监视他们的行动,他们只好凭籍镜台,彼此泪眼相望。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六

漳州中国台湾路、香港路明清历史街区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千年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芗城旅游。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明清历史街区。

首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历史街区的概况:漳州香港路?中国台湾路明清历史古街区是闽南传统街区建筑的典型代表作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域,其范围北至市区中山公园,南到修文路,东到延安南路,西至青年路,包括香港路、中国台湾路府埕和文庙等,是反映明清时期漳州文化特色最为集中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占地26公顷。街区不仅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街格局和民居特色,而且拥有不少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如“尚书?探花”、“三世宰贰”两座石牌坊和漳州文庙,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漳州府衙旧址、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旧址、嘉济庙碑、王升祠、比干庙、太平天国侍王府等,均是著名的文化古迹;曾在明代风靡一时、被誉为国内三大著名年画的漳州木版年画,也出在这一街区。

香港路古称南市街,唐时已有,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香港路北段(修文西路―中国台湾路)长仅100米,但却集中了整条街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和众多历史建筑。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民居等历史遗存,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由“漳州石牌坊”、“王升祠”、街区小庙和民居建筑所围合成的街道空间,尺度亲切,历史文化气氛浓厚。

中国台湾路古称府前街,也叫府口街,有“残石牌坊”、“天益寿”、“徐氏家庙”等历史建筑,具有闽南特色和明显的中西合璧风格。街区内现存有“有大道华洋杂货”、“锦兴漆庄”、“商务印书馆代理处”等老字号,体现了街区的历史变迁。府埕、文庙片历史街区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核心。街区内的始兴北路俗称“府埕”,北面的中山公园是古代漳州府的府衙。“府埕”两边建筑原为1919年陈炯明主政时建成的“迎宾旅馆”,历史上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手抓面、干拌面、豆花粉丝、锅边糊、五香、果条、卤面、粽子和三角饼等小吃花样齐全。街区内的始兴南路是市区唯一现存的石板路。

漳州明清历史古街区的整治效果得到广大市民的赞誉和名城保护专家的肯定,20__年9月1日荣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__年4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参赞理查德?a?英格哈特先生特意莅临漳州颁奖,从而为漳州古城延续历史文脉增光添彩。

说话间,我们已来到了历史街区。现在,我们先游览中国台湾路,请跟我来。中国台湾路全长近300米,沿街140间店面,整条街充满“古街古店红瓦花窗木门”的古韵。其走向为东西向,在上个世纪初,这里雨伞店云集,专卖雨伞;延安路西边则是中国台湾路的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一派“南洋风情”;由中段再

往前为中国台湾路的西段,是闽南风格民居,有天益寿老药铺、大同文具店、金可行布鞋行等各类老字号。现在我们主要游览中国台湾路的中段和西段,请大家跟我来。

在古时,中国台湾路叫“府前路”,顾名思义,是因为这条街位于古时漳州府衙前而得名,如今街区内的众多遗存,见证了这里的百年繁华,时至今日,中国台湾路仍是漳州老城区的商业黄金地段,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以经营百货和文具为主。

现在,让我们顺着中国台湾路的小巷徐厝巷,去看看中国台湾路7号徐氏家庙。徐氏家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为二进房屋。一进是一厅抱四房,为接待徐氏后裔的地方;二进是一厅抱二房,供奉着徐氏祖宗的灵牌。因有徐氏家庙在小巷内,故小巷得名徐厝巷。传说:徐氏祖先徐国海原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部下的一名将军,随陈元光入闽后在南靖县雁塔村定居,繁衍后代。徐氏家庙是雁塔村徐氏后裔上京、上省城或乡试时来祭拜祖先,落脚的地方。现居住在中国台湾桃园的徐氏后裔回雁塔村寻根祭祖,也来到芗城徐氏家庙祭拜。

中国台湾路上最吸引人的还数各式各样的百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经风沐雨,至今仍保存完好。中国台湾路141号,是老字号店铺天益寿药店。该店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药店创始人姓陈,系漳浦县赤湖镇人,14岁来漳(义和团时期)在青年路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后娶店老板的女儿为妻,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主要销售片仔癀、龙胆丸、药酒及中西药。陈老板去世后,其4个儿子秉承父业,认真经营,使药店生意逐渐红火,后出资投建崇成、崇进学校(现芗城区实验小学)。抗战后,又与金可行布鞋行合资投建光明戏院(今大众电影院)。解放初期“天益寿”公私合营,以后为国营企业药店至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现有200多人,一部分居住在芗城区,一部分散居在港台及东南亚一带。金可行布鞋行,其创始人蔡居安,系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人氏,清末时期来漳谋生,在双门顶补鞋,而后在中国台湾路155号旁开一间补鞋店,经几年努力,买下中国台湾路136―140号店面开创金可行布鞋行,产品为各种布鞋,销往漳浦、广东一带。现漳南道巷1号大宅居住着蔡居安后裔,还有部分后人散居在美国旧金山和我国的台湾省。中国台湾路作为一条保存有明清至民国时期风貌、具有丰富民俗和旅游价值的老街区,是研究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文化交流史和商业交流史的重要史证。

与中国台湾路交叉的这第二条路就是香港路。从唐宋一直到明清时期,香港路一直是整座漳州城的城市中轴线。优越的市中心位置,与九龙江水运相去不远的优越交通条件,使香港路成为当时漳州城内繁华、热闹的商业街。

大家是否注意到:香港路沿街两边全是上为住宅、下为商铺的民居,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这使香港路在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中国台湾路和香港路,古风古韵,保存完好,有多部电影、电视剧慕名来此拍摄,

说不定您哪次来游览的时候,没准还会碰上拍摄组,碰上影视明星呢。

现在我们正走在市区的修文西路。街区内的漳州文庙始建于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文庙位于漳州古城中轴线东侧,中国台湾路、修文西路、新华南路、始兴南路所围合的街坊内,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占地约1.2公顷。旧时孔庙主要用来祭孔和讲学,据《漳州府志》记载,文庙不仅有戟门、泮池、杏坛,还有训导署和学舍,曾是宋朱熹亲临指教之所。府学是旧时政府教育部门办公的地方,主要建筑为藏书楼和明伦堂,以及乡贤祠和名宦祠,是当时漳州府的文化中心。文庙规划宏伟,反映了当时闽南一带较高的石雕技术和建筑水平。庙里廊柱为盘龙石雕,刀法细腻。文庙的精华在大成殿。大成殿内部结构和细部装饰均为宋代遗物,所以文庙大成殿是全国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目前文庙大成殿和两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牌坊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存的是民国时期蒋鼎文修文庙时重建的。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

游客朋友们,漳州明清古街区就游览到这里。谢谢大家!其实,古街区的风雨沧桑一时是说不完的。千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里的每一块石板,这里的每一片瓦砾,都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七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0_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丰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时期的海棠花式柱、圆柱、方柱。楞梭柱、蟠龙柱等。尤其是殿后廊檐间那对16角形辉绿岩石柱,雕刻着古印度和锡兰流传的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24幅,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主印教寺移来的。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x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0_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前几年,大风将树于从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们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公元1020_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0_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按《南山图经》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后经元、明多次重修,现存建筑是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攒尖式结构。坛顶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叠上收,如蜘蛛结网,似回纹织锦,结构复杂而精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铺作间24尊“飞天乐伎”,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它们与百柱殿的频伽一样,既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音与南戏十分宝贵的形象资料。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0_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缗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x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我国珍贵的佛学典籍。除此之外,藏经阁还保存有从盛唐至民国的历文物。其中各玉、铜、瓷、木质的大小佛像、菩萨、罗汉、天王、神将等32尊。明大书法家张瑞图及现高僧弘一法师等名家的字迹和木板楹联也珍藏在这里。一楼大厅里还收藏有12口南宋以来的方钟,其中特别有价值的是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钟上铸有与泉州通商的鹿港郊46家商号的铭文,是研究中国台湾与泉州经济史的很有价值的资料。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x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20_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1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东塔已于1997年人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梁贞明三年(公元920_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公元1120_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有高僧:唐开山祖匡护大师,五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八

说到福州,就不能不提及鼓山。早在东晋时期,福州民间就流传“右旗左鼓,八闽二绝”的风水之说,这左鼓即指鼓山,耸立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分为鼓山、鼓岭、鳝溪、磨溪、凤池白云洞五大景区。自宋朝至今皆为游览胜地,鼓山就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它与福州旗山遥遥相峙,重峦叠嶂、终年苍翠,山上处处有奇岩,峰峰有洞府,风光旖旎,主峰海拔900多米,对福州风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的地位。

青龙鼓山佑民安康

自古以来,福州百姓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而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比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的构造)。 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在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山的左右为青龙白虎(比如说福州的以金鸡山为青龙,大梦山为白虎,于山、乌山把住南门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比如说福州青龙之侧的护山的鼓山;白虎山之侧的旗山)。案山之外的朝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外的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

由此我们可知,鼓山为作福州的青龙山,守护着福州这块难得的宝地,保佑着有福之州风调雨顺,人民安康。

鼓山之“鼓”意义非常

鼓山为作福州的青龙山,自有神奇之处,由其顶峰有一如鼓巨石而得名。相传这支鼓是天上的擂鼓将军为了镇住恶龙特地留下的。每当风雨交加,石鼓便有簸荡之声,那就是鼓将军在鼓山顶面对海上龙王进犯而击鼓,号召三军准备战斗。

鼓,在易经中为震、为东方。易经云:震者亨。震来,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其意思是重雷发向,千里传声,有惊无险之象,亦有变动之意。

易经《震卦》象征震动的鼓声:可致亨通。当惊雷鼓动的时候,天下万物都感到恐惧,然而君子却能安之若素,言笑如故;即使雷声震惊百里之遥,作为君子却能做到从容不迫,表示大丈夫威武不能屈,所以能成就大事。鼓山顶峰的石鼓亦在点醒居住福州的人们,匹夫兴亡人人有责。每当国家风云变幻之时,应该走出去,为国效力,由闽化龙之意。

九座山亭有玄机

坐落在鼓山的涌泉寺更为名扬天下,其位列闽刹之冠,是福州的骄傲,素有“既来福州,必游鼓山”之说。

涌泉寺寺院和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山坡里原有的山泉、峭壁怪石都被巧妙地镶嵌其中,寺庙前后左右环抱着苍郁的古老大树林,可谓“进山不见寺,入寺不见山”,宛如这寺院是盘古开天地就有,是上天降落在此处。这一典型唐代建筑,坐北朝南,以三级宫殿群,顺山势而上。迈过高高的门槛,一阵佛门清静的淡雅清香就会扑面而来。很多人走进殿内,烧上一炷香,虔诚地祈祷、祝福,让人徒升心安平静之感。

建造这所寺院的开山祖师神晏更具有传奇色彩。由于寺院建造在鼓山的燕窝穴上,燕窝发燕仔燕孙,所以涌泉寺能居僧干众,蒸蒸口上。相传当时涌泉寺建成后鼓山香火愈来愈旺。为了让香客们上山方便,寺院僧众决定修条上山道路。历经七七四十九天努力,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山道,从鼓山脚下一直铺到涌泉寺的大门。

开山祖师神晏看见这条石砌大道,心里很高兴。可过了几天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条石砌大道寺院的僧众,病的病,死的死,香客们也闻知涌泉寺发生瘟疫,也不敢上山来了。一时间,鼓山涌泉寺僧侣四散奔逃,香客稀少,冷清寥落。

神晏心中好疑惑,为探明原因走到鼓山白云峰顶朝看石道。远远望去,隐隐约约中,他发现整条石道一股凶气缭绕不散。他连忙再仔细一一辨认,这才惊骇得他几乎失去控制喊叫出来。这条从山脚铺到涌泉寺大门口的石道,弯弯曲曲就如一条巨大蟒蛇蜿蜒而上,岭道上的一块块石头板就如蟒蛇身上的鳞甲一片片。那蛇的头对着涌泉寺大门正张着血盆大口对着燕窝吞吃出门的燕子,这石道分明是“蛇窜燕窝”!这明摆着涌泉寺的风水被这石条道破坏了。

好在神晏不愧为一代大师。他返回涌泉寺,召集众僧在新修的这条上山石道上建造了九座山亭,从山脚到山门。这条“蟒蛇“变成的石头道路中间的九座山亭,依次为闽山第一亭、东际亭、仰止亭(今已废)、观瀑亭(又名石门亭)、乘云亭、半山亭、茶亭、松关亭、更衣亭。这九座山亭像九根大铁钉,牢牢地钉在这条蟒蛇变成的石道上,把这“蟒蛇”斩成七段,使它不能再作怪。之后又从喝水岩修建一条石道,用条石铺设,直达山门。该道为蜈蚣岭道,意为蜈蚣叮七寸。蛇怕蜈蚣,这样这条毒蛇就不能复活了。蜈蚣岭道铺设完,上山道路变得四通八达了。

这一来,蟒蛇不能动弹 了。而化成蟒蛇的那条石道,永远僵死在那儿,被千人万人踩。此后,涌泉寺渐渐香火旺盛了,僧众越来越多,涌泉寺越来越闻名于世终于成了南方著名的佛教圣地。在鼓山其摩崖石刻也很闻名。

最新福建期间讲话心得体会书实用九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陈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