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 阅读科研文献的心得(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0 14:54:43 页码:11
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 阅读科研文献的心得(八篇)
2022-12-30 14:54:43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1、熟悉检索语言,了解图书分类法。

2、学会利用图书馆目录。

二、实习内容

1、利用图书馆分类目录检索出10种本专业的图书。

2、利用图书馆书名目录检索出10种本专业的图书。

三、实习要求

1、将检索结果分别按索书号、书名加以排列。

2、写出检索步骤。

四、体会与存在的问题。

实习指导

检索步骤:

1、在目录检索室通过《中图法》使用指南,找出本专业图书所属分类号;利用分类目录查出所需图书。

2、利用书名目录检索图书。如:欲查有关“高等数学学习指导”方面的图书,按书名的笔划找到“高等数学”,然后依次可以查得“高等数学习题指南”、“高等数学问题与思考”等等。

排列:如按索书号排

o13/045:1高等数学

o13/045:2高等数学

o13-44/031高等数学习题指南

o13-44/033高等数学问题与思考

按书名排

0151.2030线性代数

013/045:1高等数学

0172/017微积分

实习二文献检索数据检索事实检索

1、了解检索工具、参考工具书的。有关情况;

2、学会利用各种检索工具与参考工具书进行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

实检索。

二、实习内容

1、了解图书馆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的收藏情况;

2、利用检索工具(如《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日用化工文摘》、《全国报刊索引》、《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经济管理文摘》等)和参考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百科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机械工程手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等)进行检索。

三、实习要求

1、写明检索词条的出处;

2、写出检索途径、检索步骤。

四、体会与问题

实习指导

例:

1、词条:电影《钢铁战士》的导演是谁?

检索:《钢铁战士》为中国故事片,利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通过索引查出,在169页介绍了该部影片,导演为成荫。

2、检索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论文。

利用《全国报刊索引》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在f279.24类目下,查出“国有小型企业的困境与发展/赵玉阁//求是学刊.1997(1)”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文献检索报告:

多用户多方式随机交通分配模型的优化

(2008级经管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刘金行)

1. 摘要:

为了实现交通网络混合交通流随机平衡分配,分析了广义费用下多用户多方式的路径选择机理与网络平衡条件及信息条件下多用户多方式对路径选择的影响特征,运用数学规划理论,建立了基于信息条件的随机混合交通平衡分配模型,并证明了模型解的等价性与唯一性。

自1956年backman提出等价的交通流分配模型以后,对交通网络平衡模型的深入研究就越来越成为交通网络平衡配流的热点,所建立的模型也越来越客观。传统的路径选择行为假设网络上只有一种车种,或认为网络上所有出行者在选择路径时所遵守的准则是一样的;而现实中的交通网络是一个高度混合的网络,不仅有着多种多样的交通方式存在,对于每个出行者,其出行路径选择的依据也不一样。如有的出行者由于安装有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其能够很准确地知道网络上的交通阻抗,这些用户在选择路径时始终是选择最短的出行路径;而对于没有使用atis的用户,其是按照经验随机地进行路径选择的。当考虑实际交通网络上存在多种交通方式情况时,交通网络平衡状态必然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中的交通网络。文献分析了在信息条件下两种准则的配流问题,其中的核心假设就是认为使用atis的用户按照确定的用户最优配流原则分配流量,而未使用atis的用户按照随机配流原则分配流量。本文认为无论是网络上的用户使用atis还是未使用atis,他们都不能够准确地知道网络上的交通状况。当然使用atis的用户对网络交通信息的掌握程度比未使用atis的用户高,其在路径选择时也会更加精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将网络上的用户种类分成两种类型,并且进一步考虑这两种用户分别使用公共交通方式与使用私人交通方式时的情形,建立相应的随机混合交通配流模型。

2. 关键词:交通网络;信息条件;多用户多方式;交通分配

key words:traf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onditions; multi-user and multi-mode; trafficassignmen

3. 检索过程及路径:

概念的界定:交通信息系统、交通方式、随机分配

3.1 书库查询:

1.王英杰等编著《交通gis及其在its中的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10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1/w432

2、 邵春福主编《交通规划原理》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4

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1.1/s325

3.毛保华等编著《交通规划模型及其应用》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90301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3

4.陆化普编著《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3

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1.1/l844

5.陆化普, 石京编著《交通规划习题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1.1-44/l844

6.王殿海主编《交通流理论》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8

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1.1/w142

7.高自友, 任华玲著《城市动态交通流分配模型与算法》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1.1/g218

8.朱顺应《交通流参数及交通事件》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5

种类:中文图书 索书号:u491.1/z878

3.2中文数据库检索:

3.2.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3-2009):

篇名/关键词/摘要: 交通信息系统,命中408篇;

交通方式,命中254篇;

随机分配,命中47篇。

(cnki知识网络服务平台kns4.0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3.2.2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03-2009):

篇名/关键词/摘要:交通信息系统,命中112篇;

交通方式,命中427篇;

随机分配,命中83篇。(维普资讯)

3.2.3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2009):

中文题名:交通信息系统,命中118篇;

交通方式,命中28篇;

随机分配,命中3篇。

3.2.4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2009):

中文题名、关键词:交通信息系统,命中2篇;

交通方式,命中1篇;

随机分配,命中2篇。

3.2.5部分检索文献(论文):

优秀硕士论文:

1、 浅谈交通方式构成与交通衔接设施规划的关系王蓉蓉; 袁振洲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2006-07-05

2.巢式logit模型在交通方式选择行为中的应用刘振; 周溪召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10-24

3.基于生态交通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研究管菊香武汉理工大学2008-05-14

博士学位论文:

1、 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李海峰东南大学2007-03-06

2、 多信息融合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曾锐利天津大学2008-11-19

报刊文章:

1、 周华,陶志兴 从交通方式结构探讨福州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福州市规划院交通所;2008-07-16

2.葛亮,王炜,邓卫,王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客运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研究公路交通科技, 2004,(08)

3.李亚军,杨忠振。 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交通方式结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4.陆化普,殷亚峰。 规划理论的非集计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公路交通科技, 1996,(01)

5.李军,朱顺应,王红,李安勋,严新平。 基于rp/sp联合数据的非集计模型应用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7,(01)

6.项贻强,王福建,朱兴一。 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j]华东公路, 2005,(04)

7.贾洪飞,隽志才,张枭雄,倪安宁。 高速公路后评价油耗指标的确定与对比[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2)

8.吕慎,田锋,李旭宏。 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发展模式研究——应用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组合评判法[j]土木工程学报, 2003,(01)

9.王正,刘安,郑萍。 广义logit交通方式划分预测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3)

10陆化普,王建伟,张鹏。 基于能源消耗的城市交通结构优化[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3.3 外文查询:

3.3.1网络google学术 搜索:

标题、英语、pdf――

traffic network:英文 网页中,约有 8,770 项符合 在标题: traffic network 的查询结果

information conditions:英文 网页中,约有 1,830 项符合 在标题: information conditions 的查询结果

multi-user and multi-mode:约有 724 项符合 multi-user and multi-mode 的查询结果

3.3.2数据库springer link搜索:

关键词(期刊文章以及图书章节)——

traffic network:共 24,481 条

information conditions:共 436,059 条

multi-user and multi-mode:共 38 条

3.3.3部分期刊论文:

1.enabling components for multi-standard software radio base stations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volume 13, numbers 1-2 / 2000年5月

2.project-driven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support for virtual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volume 17, number/ 2006年12月

3.challenges of higher speed wireless internet access ahmad bahaithe international series in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wireless multimedia network technologies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

甲方: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

为了充分利用各单位丰富的文献资源,提高图书馆文献服务保障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本着自愿合作、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双方同意协作开展两馆之间的文献传递服务业务。

1.服务范围:甲方作为馆际互借服务的医学中心馆为乙方服务,本协议服务范围仅限于非返还式文献传递服务,主要指文献复印、传真、邮寄、电子邮件传递、扫描传送(ftp)等方式。文献提供内容包括图书、期刊、报纸文章、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告等文献复制件。

2.服务方式:本协议不直接面对个人读者,只限于馆与馆之间的服务。乙方向甲方通过信函、传真、e-mail或馆际互借系统提出申请,甲方负责接受申请、查询文献、计算相关费用并负责将查到的文献通过各种形式送达乙方。传送方式由乙方选择传真、邮寄、特快传递、电子邮件传递、扫描传送(ftp)等方式,传送费用由甲方依据乙方要求的方式向乙方收取。

3.服务时限:接到申请后甲方馆在一天之内(如遇周末顺延)反馈确认信息,并对申请情况给予答复,如文献是甲方馆内所有三天之内送出文献,如果甲方需向其他馆进行馆际互借所需时间视其他馆对甲方的回复而定。

4.操作模式:此项服务操作模式根据甲方管理方式和设备的实际情况,以及依据乙方的要求运作,可提供以下几种模式:

(1)纯手工操作:复印——邮寄

(2)半手工操作:复印——传真

(3)自动化操作:文献下载/文献扫描——电子邮件/ftp传送

(4)使用________________的传递系统。

5.文献传递收费标准:制定文献传递收费标准如下:

(1)_______文献传递收费=复制费+(加急费):复制费:¥_____/页(指复印+扫描+普通传递);加急费:_____元/篇。

(2)_______代查外馆文献:医学中心文献传递收费=实际付出的费用+代查外馆资源手续费:代查外馆资源手续费:_________网内服务馆收藏的文献:_________元;国内图书馆收藏的文献:_________元;国外图书馆收藏的文献:_________元;费用结算时间:一年两次,每年6月和12月为服务费用结 算时间。

6.乙方享受的优惠方案详见《________________》,甲方负责对优惠方案进行解释、说明。

7.本协议执行过程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后,另行修改或解释。

甲方(公章):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

馆长(签字):________

馆长(签字):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

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协议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经典文献(10条)更多 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邓宏钟 李孟军 迟妍 谭思昱2013, “慕课”对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启示《 继续教育 》王蓁 田佳欣2013,(7)慕课来了《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 晚霞 》邓宏钟 李孟军 迟妍 谭思昱2013,(19)慕课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湖南教育(上旬刊)》夏菊萍2013,(25)新型交互技术加速大学教育模式变革《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21)(11)

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

中国大学到了自我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李曼丽 张羽 黄振中 《 中国青年报 》(2013年05月23日 03 版)

“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被译为“慕课”)将炸开大学的围墙,炸醒昏昏欲睡的课堂,把老师和学生炸到世界几百年来最深刻的教育变革浪潮中去跳舞。”大学教育的炸弹来了!这是在危言耸听吗?2012年开始moocs的井喷现象持续发酵, 对于我国乃至全球高等教育革新而言,将不再是儿时伴随我们睡觉的枕边小故事。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最苦恼的问题是什么?一是教育质量,毋庸讳言,即便最顶尖的大学也在被人诟病,有人认为即使最好的大学可能也在某种程度上用“水”课挥霍着学生的青春;二是教育公平,不同大学之间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巨大差异,使得大部分教育资源薄弱学校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大学教育;三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欠缺,大学毕业生在创造力上的表现远远不能满足雇主的需求。上述问题源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创新体制的僵化、以及大学质量评估和管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坦率地讲,这几个问题也是国内外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但是在我国转型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这些问题造成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使得它在中国的特殊性、迫切性更为突出。

2012年慕课在美国顶尖大学中迅速发展起来,可以初步判断,2013年如果中国高校也能采取行动赶上这趟前所未有的教育变革高铁,今后一代大学的景象会有不同!

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

网络学分获得了美国大学的承认

慕课是什么?所谓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首先,它不同于传统的透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近期兴起的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就目前看到的“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包括coursera、edx等)而言,可以发现,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与上述形式相比,慕课的特点是:它是由精英大学首先促动的以着力于“学习的革命”为目的的高深知识传播体。它会不会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为什么有人认为它一定能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

让我们分析一下目前能够观察到的慕课的井喷现象及其基本特点。

从2008年第一个慕课的2300个注册用户,到目前主要几大慕课平台的数百万。短短几年间,慕课就经历了从悄然无声到井喷的变化。这场“风暴”始于2011年的秋天,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注册了斯坦福大学1门《人工智能导论》的免费课程,这后来孕育了目前的三大平台之一的udacity;11月另一重要平台、由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创办的coursera成立;12月麻省理工启动了mitx项目,以此为基础后来哈佛与mit合作组建了edx平台,发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同时,三大平台获得了数千万的投资支持,推出了近百门课程,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慕课的多种形式的实践中。

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11月13日,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同意对coursera上由顶尖大学提供的几门课程进行评估;而在今年2月,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进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可获大学的承认。这一事件标志着慕课正式进入了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与coursera合作的已有全球60余所大学、提供5种语言的300多门课程。

高等教育将翻天覆地

学生用脚投票来评估教学质量

对于慕课风暴,嗅觉灵敏的人一定会洞察到与以往的广播电视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程相比,它即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源于三个特点:

首先,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基于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受众非常广泛。所谓“大规模、开放式”,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学习者的数量不受限制,除了特定的证书或学分外,学习者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课程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时空和经费对人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其次,前所未有的透明性。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自己的时间需要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甚至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在线课程直面学生、市场的考量与选择,教学质量评估在自由选择的市场环境中变得简单而公正,学生用脚投票来评估教学质量变得通行无阻。在线课程让某一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不再是单一校园内的事情,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透明、具体。

最后是前所未有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对于学习者而言,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

这场深远的教育变革挑战了谁

大学中照本宣科的课程将被取消

首先,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因而学习者的学习会更加有效。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高效专注时间长度在15~20分钟左右,慕课课程内容通常按照这个时长编排视频,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学生如有疑问,可反复观看视频直到理解为止,这在面授课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线观看视频时,经常会有插入的随堂测试题检验学习者的理解程度,而课后的在线测试可以及时对学习者的答题情况进行反馈,这是符合学习理论中反馈律的要求的。当然,这种近乎充分自由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这对于在应试教育中长大的、习惯被动式学习的中国大学生来说,慕课的学习或许真的是一场挑战。

其次,慕课对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可能。

大学教师可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在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

毫无疑问,慕课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学评价与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当学生能在网上找到内容相同、上课时间灵活并且费用同样低廉乃至免费的课程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了学生选择的重要指标,包括内容是否有用、丰富,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课程节奏是否合理等等。如果有一天学生可以用“脚”投票,没有人选择教学水平差的教师,这将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准备课程。即便是现在没有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可能预先或同时在线上学习一门同样的课程,这也是对现实课堂上教师的无形压力。这种评价是公开而透明的。

可以想象,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大学里许多基础性的、不需要师生点对点互动的课程将会被取代,甚至很多低水平的、照本宣科式的课程也将消失。当然,这对于很多得过且过的教师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于高校教学和学生来说,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难道美国大学在自掘坟墓吗

这事关大学存亡

再次,慕课对大学机构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这一点也是我们认为是高等教育革新的关键所在。很多人会指出资本力量在慕课井喷中的关键作用,也有很多人会因认为慕课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对其未来提出质疑。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大学自身、尤其是世界顶尖大学正投身于这股热潮当中。

难道他们都在自掘坟墓吗?显然不是。大学正是看到了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的变革。这种力量还不甚明朗,但却有潜在的结构性。一方面,慕课在美国已经初步得到了正规教育的认可,另一方面,慕课平台也正尝试覆盖高等教育“出口”,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整合高等教育生态链,如coursera就已开始提供就业匹配服务——这对于大学可能的冲击也是显见的,一旦雇主认可慕课的学分认证和推荐的学生,那么更多的学生就会选择更多的参与慕课的学习,而放弃部分大学学分甚至退出现在的大学。

这事关大学的存亡,与其在未来仅仅依靠校园生活这样的田园牧歌来吸引学生,不如现在就直面挑战、争取主动,推动自我的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慕课的大规模开放特性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提供者——教师和学校的影响力。教师在一门课程上所面对的学生常常数以万计,这可能远远超过了他一辈子在面授课堂上所教学生的总数。对于学校来说,它们的名字有可能传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也有机会基于慕课平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择到更优秀的学生。

除上述两点之外,从高校管理而言,慕课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例如,可以更好的解决课容量限制的问题;可以为教学评价提供新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评估深入教学研究,并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推荐人才„„

“常青藤”不再封闭,将走向大众。对于慕课掀起的这场在线教育风暴,我们不能肯定大学是否会因此消亡,我们也不希望如此——当大学自身奋勇向前之时,“慕课是否会取代大学”就成为了一个问题。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变成怎样,唯一能确定的就是大学必须作出回应,必须改变。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

2013-09-30 10: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有话说有9人参与

9月23日起,北京大学推出首批七门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音译为“慕课”)。10月,清华大学也将陆续推出系列“慕课”。上海交通大学紧随其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风潮在我国高校掀起。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说,2012年是全球“慕课元年”,2013年则是中国“慕课元年”。一些学者认为,对我国内地高校来说,这不仅揭开了课程全球化的崭新一页,甚至意味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慕课”将对我国大学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中外学者。

或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种场景在一些高校的课堂上并不少见。当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将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免费送到学生面前的同时,也催生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达到中国思想家梁启超所说的“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的效果?

张杰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国外大量优秀教育资源的同平台展示,将打破传统的教学垄断,从而带来良性竞争压力,提升教学质量。“‘慕课’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革。”

“慕课”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在课程中嵌入随堂测试,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同时,“微课程”适应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歆杰认为,“慕课”首先是教学手段的革命。它将学生从课堂解放,将知识传授从校园拓展开来,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革命。教师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再次是学习方法的革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不再像以往那样,必须跟着教师的节奏学习。最后,“慕课”使得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实质上拆除了大学的围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极大范围内共享。

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学院院长刘戟锋表示,“慕课”使学生的自由度提高了。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听课。同时,学生的选择面也拓宽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名师的课程。

难以取代传统高等教育

尽管“慕课”极大地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也应当理性分析它的利弊。

张杰认为,“‘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于歆杰认为,交互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或是受众比较小的课程就不适合进行“慕课”教学。除此之外,学生上大学,学知识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与教授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这一点是“慕课”无法实现的。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计算机教授理查德·德米罗则表示,“慕课”技术本身还不成熟,是试验性的,现在尚无研究表明在线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一样有效。

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终身教授汉斯-马丁·萨斯认为,“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对于化学、数学等学科足够,但对于诸如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不够,因为这些学科更为复杂,需要多维度的观点讲解。另外,如果只通过网络授课获取知识,也容易错失很多东西。坐在电脑前与置身现实课堂的感觉是远远不能相比的,前者容易成为网络授课的附庸者,一味跟随授课者的节奏,缺乏灵活性。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社区大学研究中心助理主任莎娜·贾格尔斯强调,“慕课”比较适合于为了个人或职业兴趣的学习。如果学生为得到课程学分、获取学位而注册学习,风险就比较高。特别是那些低收入或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在线学习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他们需要个别的鼓励和指导,当把课程融入学生自己的社区、群体和生活环境时学习效果会更好。而这是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无法做到的。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等问题,未来大学完全靠‘网络课程’是不可能的,‘慕课’不能完全替代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我更看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质量保障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

很多学者表示,“慕课”并非万能,“慕课”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慕课模式+课堂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分成面授课程、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三个层次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之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不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课下研讨和答疑,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让学校教育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动态智能教育。”陆昉介绍说。

打造中国自己的“慕课”

如何面对国际“慕课”的冲击?一些学者认为,在此方面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坚持中国特色,完善之后再“走出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教授说,中国以后会出现与国际“慕课”相提并论的平台,就像中国百度对美国谷歌一样。

在陆昉看来,借助席卷全球的“慕课”风潮,推动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好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才是立足之本。他说,“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利用国际上‘慕课’技术平台来发展完善上海自己的高校课程共享平台,通过课程的共享来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这样才可能推动中国的大学教育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都必须进行转变。这是我们建设中国‘慕课’的发展思路。(本报记者 方鸿琴)

探索“中国式慕课”

2013-10-09 21:59:06 来源: 新京报(北京)有2人参与

分享到

宾夕法尼亚大学mooc课程录制现场。图/ic 国内高校的“试水”

“没有字幕,中文授课,在edx网站注册时还不顺利”,9月25日,听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要在edx上开课,田先生兴致勃勃地想尝试一下,“起初,我用了国内电子邮箱,一直没收到激活链接的邮件,换了hotmail,终于收到链接并注册成功。点开《民俗学》,网页很久都打不开,才想起来edx的视频是放在youtube上的,总算还有放在网易的介绍视频,以灰姑娘的故事引出,语速不快,背景是迪士尼的相关动画片,挺短的,还看不出特别之处。”

9月23日,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4门课程在edx上线,成为第一批尝试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发布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而根据清华官网发布的消息,清华大学也将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与edx对接,前期将选择4门课程上线,面向全球开放。而在未来,清华大学将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

“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重大变革,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如此表示。

毫无疑问,moocs的到来让国内高校感受到了危机和挑战。但国内高校的“试水”收获如何还有待考验。对像田先生这样英语不太好的在职人士而言,清华、北大加入国外在线平台为他提供了将来能够参与mooc学习的机会。但对于不少英语水平较好的大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在清华、北大和哈佛、mit之间做出选择,则意味着国内高校还得在课程内容、质量等方面多花心思。

中国式moocs的探索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国内高校也在努力尝试着中国式moocs的探索,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上海高校联合成立的高校课程中心。

“为了应对国外网络的免费课程对中国高校的教学挑战,在上海市教委的牵头下,30多所上海的高校联合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推动各个学校优质的课程向其他的高校学生开放。参加的学校包括986、211的大部分的市属高校,还有部分民办高校。从运行情况来讲,第一学期运行有2400多个学生在7门课上进行了学习,而现在第二学期的课程量翻了一倍,达到14门,选课人数将近三千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教授介绍。

在复旦,选好课要“拼人品”;在上海交大,选好课要“秒杀”。在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看来,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得课堂越变越大,而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却是课堂越来越小,使学生能有更多的讨论,这才是大学学习的方式。

因而,在高校课程中心推出的共享课程里,课堂讨论是课程设计和质量考核中都重点关注的内容,与传统moocs相比,上海高校的中国式moocs希望通过混合教学模式真正助力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

■ 2013大事记

3月

上海高校共享课程陆续开课。

5月21日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

7月8日

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分别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率先加入该联盟的两所中国内地高校。7月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c9高校以及部分985高校宣布,将在“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建设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逐步将平台课程资源向国内外开放。

9月23日起

北京大学在edx上的四门课程陆续上线。

9月29日

中国式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俗称慕课)长三角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 案例

上海高校共享课程

混合教学突破传统mooc

“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是爱智之学;是对隐藏在艺术和宗教中的无限心的自觉表达。哲学是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你们能够想象把自己的心安顿在管理学吗?要不安顿在经济学里?或者法学里?”2013年3月5日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212教室,被学生誉为“哲学王子”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为本科生上了《哲学导论》第一课。而当“哲学王子”在复旦开讲时,上海市30多所高校里选这门的学生也在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网站同步收看他的授课。

就在这一周,上海高校共享课程陆续开始试讲开课,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正是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推出的第一批共享课程。与高校以往的普通课程最大的不同是,作为共享课程,《哲学导论》的课程教学内容将主要由视频而非面授来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它与我们已经熟悉的那些网络公开课不一样,在共享课程里,不是高校的名师大牛们“一个人在战斗”,听课的学生也不是带上耳朵就行。在共享课程所采用的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们讲究的是团队作战,比如在《哲学导论课》里,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教学点负责教师、助教组成,作为主讲教师的王德峰需要“指导教学团队,掌握各教学点讨论课情况,集中回答学生提问,在有些教学点开展面授,确定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评定”,来自复旦大学的胡志辉、陈果、上海海洋大学曾誉铭、华东师范大学蔡剑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孙晓艳、上海杉达学院严国军、上海商学院姚朝华等共7人则分别负责管理小班,引导助教开展工作,管理所属小班讨论课;此外,还有数名助教每人负责1-2个讨论班,组织小班讨论。

而对学生而言,要想上好这门课,拿到2个学分,却并不轻松。按照教学过程设计,会有教师面授2次(所有教学点现场直播),其余时间为学生自行观看视频教学,共开展4次小班讨论课,就课程单元内容进行讨论。每个教学点的选课学生中,每25人组成一个小班,定期参加讨论,而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讨论和presentation的质量是重要参考,这意味着学生不仅得认真地在网上听课,还得在线下的讨论课中多花心思。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很多学生觉得这种上课形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非常大的方便,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公开课的兴起,使全球学习者拥有共同的学习交流平台。图/gettyimages 北大网络公开课

校外学生可获北大mooc证书

9月23日,北京大学四门全球网络公开课程《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在edx平台正式上线。这也是中国大陆加盟edx平台的高校中发布的首批网络公开课程。

近日,记者通过注册,登录edx网站,体验了由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王娟讲授的《民俗学》。王娟以灰姑娘的故事开篇,讲到最早的书面版本则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继而提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讲述同样的故事,民俗学便由此引出。预告片中,动画、视频、图片全面运用,整体风格轻松、有趣。

“《民俗学》这门课我开了近20年,也做过很多网络课程,比较有经验。而且我这门课属于素质教育通选课,可以作为普及性课程。”王娟说,这次课程被选为北大首批全球网络公开课,是教学方法的一次新尝试。

王娟也表示,网络授课和平时上课有比较大的区别。平时讲课随机性大一些,要考虑学生的反应。网络授课看不到学生,要严格按计划来,每小节课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这短短的十几分钟里,教师提供一些知识重点,如果不能全部展开,就要提供阅读材料链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会让学生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性。“我从8月开始准备课程,最开始的时候一周都做不出一节来。”

“以前的网络公开课都是三四十分钟的连续视频,跟讲座似的。‘慕课’则是根据知识点把视频进行分割,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记忆曲线。再在其中插入练习和讨论,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北大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开放课工作组成员冯雪松老师指出,由于网络开放课程刚起步,教师要按照“慕课”的特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将知识点打散,再进行串联。

据了解,北大edx平台的网络开放课程每门课将一周更新一节,持续一个学期。每门课都有作业、期末考试等考核方式。在校生可通过校内的选课系统选修这些课程,通过考核能获得相应学分,而校外人士通过网络平台注册学习后,可获得北大mooc统一证书。

“这学期的课程学生都是上学期期末选的,所以目前还没有在网上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但已经有大四学生向我提出,实习比较忙,可否通过网上学习来修这个学分,我是鼓励的。但要注意的是,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和课堂是不完全一致的。”王娟设想,如果今年学生对网上课程比较满意,可以考虑以后偏重网上授课,课堂上可以偏重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也能让学生多自主学习,激发他们更多的思考。

■ 热点问答

混合式教学更重交流

●陆昉,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质量保障委员会主任

q 共享课程通过哪些标准进行筛选? 陆昉:一般通过这样几个途径。第一是学校推荐,首批7门课程大部分是学校推荐的,学生的推荐我们也会比较关注。还有一些是教师自荐。推荐后,会有一个专家委员会进行遴选,看这门课是不是符合整个共享平台的要求。然后,由卓越公司负责建设课程,拍摄。按照现在的模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拍摄过程,更多的是怎么通过组织,把它变成一个网上授课。第二步,会有科学性的评审,即请该学科领域的专家,对整个课程进行评估,看学术层面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此外,还有教学方法、模式的评审,有的课程可能是不错的,但是不适合在网上教学。第三步,对教师包括助教进行培训、上网,然后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q 讨论课对学生如何进行评价?

陆昉:每个班讨论都由助教在组织,关键是看学生在上讨论课前期是否有准备,以及在讨论中是否确实有收获、提高,这主要是通过看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参与程度。我们更注重学习的过程,我们不是希望把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追求的主要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很好地完成课程要求,一般可以得到相应学分。我们会在整个设计中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很好地参与讨论。

q 共享课程未来是否会对社会开放?

陆昉:说实话,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计划。这次我们的目标是针对在校生。关键在于对学习过程如何掌控,学生学完后要想获得学分,该如何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些问题通过现在的网络技术是无法实现的。针对在校生的学习过程有一个严格把控,即一定是有面授、讨论的过程,我们可以直接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此外,现在即使针对在校生,任务也非常繁重,很难推广到社会。我们希望借此提高在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通过这种学习,真正有所受益。

q 为什么共享课程要采用区别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陆昉:如果仅仅是把课程放到网上,组织一些网上的答疑、互动,还不能达到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效果。我认为,仅靠现在这种mooc是无法撼动大学教育的。大学教育的改革一定是要借助于其本身的内涵,以及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这两个特点,即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mooc,也不是简单的研讨型课程,而是要把这两种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实现优秀资源、课程共享化,另一方面又能够得到小班化的研讨型讨论,人文科学精神的体验。教学是一个方面,教育是更重要的方面,而教育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老师来传递的。所以,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建立了这样一种混合教育模式,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北大5年内争取开放100门课 ●汪老师,北大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q 你是怎么看待北大网络开放课的?

汪:北大的网络开放课程对校内、校外来讲,都非常有意义。对校外来讲,北大把好课共享,体现了北大服务社会的功能和责任。对校内来讲,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对课程进行定型。另外,高等教育正在发生变化,网络已经成为重要资源,北大也是顺势而为,实现双赢。

q 北大网络开放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样的?

汪:网络开放课程和视频公开课、传统教学也不一样。全球第一批做“慕课”的教师,大部分也没有网上教学经验。所以目前来讲,北大和全球其他高校没什么差距。北大是今年才开始研发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能上这么快、有这么多课程,是因为我们有基础,有专门的教育技术设计团队作支撑。之后我们也考虑网上授课和面授教学怎么有机融合,具体学科和课程都在摸索。

q 针对网络开放课,北大有什么规划吗?

汪:根据学校规划,北大五年内争取建设100门网络开放课程。而今天,北大在coursera平台上发布的3门课程《生物信息学:导论与方法》、《计算概论》和《大学化学》也将正式开课。

■ 技术链接

以数据终端影响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国内高校在引进一些新兴技术改变课堂的教学的同时,也尝试使用一些实时数据终端来加强教学与实践的关联,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把彭博(bloomberg)彭博终端作为教学工具。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史安斌教授看来,“现在的记者已经不只需要传统新闻采写的能力,也要注重技术,具备‘全媒体’的能力。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的启动是对传统新闻教学的颠覆,让新闻教学跳出文学的范围。” lee 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外籍教授,他主讲的《公司策略》和《数据挖掘》课程中,都会把彭博终端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在其中运用案例、实时数据来训练数据挖掘和财经新闻采写的能力。

miller为记者演示了如何利用彭博终端来教学。他以国外某知名服装公司为例,在彭博终端中输入该公司名称,就可以马上查到这家公司的简介、管理层、股票情况、增长潜力等等。还可以看到这家公司在世界服装公司中的市值排名以及众多分析师对该公司股票的看法。输入该公司老板的名字后,可以看到其老板在彭博每日更新的富豪榜中已超越巴菲特,位列第三位。miller说,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做一则财经新闻。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1].博客——网络社会形态下的新型设计展示部落.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钟砚涛.王小妍.

[2].浅析设计成果展示的教学特点.

《美与时代(上旬刊)》.2014年4期.徐云飞.叶森.

[3].浅析jnby品牌的橱窗陈列设计展示特点及体现的文化内涵.

《卷宗》.2013年8期.张妍.

[4].地铁线路设计展示系统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年20期.任碧能.

[5].展示设计与设计展示: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

《新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9年1期.张菁.杨颋.罗佳.冯江.

[6].边缘/价值·设计/展示·回顾/反思——访2013深港双城双年展广东浮法玻璃厂改造建筑师刘珩.

《新建筑》.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2期.汪原.

[7].目标教学法的新尝试.

《中外企业家》.2015年29期.戴春山.

[8].让课堂成为学生“设计”展示的舞台.

《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11期.干家翠.

[9].成都鞋业要向产业高端发展:设计、展示、品牌和营销是抓手——与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富豪面对面.

《四川省情》.2014年11期.严文杰.

[10].新型太空太阳能电站设计展示.

《太阳能》.2012年24期.李忠东.

[1].产品设计作品的数字展示中的交互设计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胡薇.设计艺术学广东工业大学2012(学位年度)

[2].虚拟家居系统中约束求解的研究和实现.

作者:王征.软件工程湖南大学2005(学位年度)

[3].超大空间智能移动展示车的关键技术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陆新娟.机械电子工程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

[4].论世******展示设计的多维表达.被引次数:2

作者:胡以萍.设计艺术学武汉理工大学2012(学位年度)

[5].基于互动技术的裸眼3d珠宝设计展示研究.

作者:褚福锋.中国美术学院2014(学位年度)

[6].2012中国设计创新展展示与影像设计.

作者:生曦.艺术学湖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

[7].家居概念设计展示系统中草图交互方式的研究与实现.

作者:武汇岳.计算机应用技术首都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8].web课程设计展示平台.

作者:单文盛.电路与系统湖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9].探索和研究二维设计在展示空间中的表现.

作者:******妮.视觉传达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2008(学位年度)

[10].移动平台上的家居设计展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任童童.计算机应用技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学位年度)

三、设计展示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上海世******城市未来馆灯光设计展示.

翁正灵,20102010上海世******照明应用论坛

[2]国际车展的品牌沟通基于上海车展的展示策略研究.

李凝,2014首届全国会展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

[3]试析博物馆室内展示设计的人性化趋向.

宋晓东,2005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5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

[4]纺织品印花流行图案创新设计与展示.

鲁东明.吴英飞.潘云鹤,20012001年海峡两岸家用纺织品行业合作研讨会

[5]应用昆虫饲养技术于台北市立动物园昆虫馆之新展示.

吴怡欣,2005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

[6]展示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化”展示.

范寅良.马赛.史习平,20092009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

[7]展示陈列中面向儿童教育的设计研究.

宋昱旻.胡杰明.余晓璐,2014首届全国会展专业研究生教育论坛

[8]浅析商业展示空间的照明设计以品牌专营店概念设计为例.

王超琼,2014第五届中国光文化照明论坛

[9]面向用户虚拟体验的服饰展示系统的设计.

石娟娟.聂茜,2012第七届图像图形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

[10]pla在展览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曲延瑞.彭艳珊.苏文,2013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sun jiaguang, yang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5.26~28(in chinese)例:

〔2〕skolink m handbook〔m〕。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

〔3〕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3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例:

〔5〕odoni a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in: odoni a r, szego g,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berlin: springer-verlag,1987.269~298 4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

〔6〕金 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5 科技报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例:

〔7〕kyungmoon 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zzy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录格式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

〔9〕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06 8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

〔10〕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16/1998-10-0说明:

① 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物,按在论著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② 参考文献中外国人名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姓用全称,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不加缩写点(见例2)。③ 参考文献中作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 al”(见例3)。④ 在著录中文参考文献时应提供英文著录,见例1、例3.⑤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1,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2.⑥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为: 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表1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标识

参考文献

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表2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科技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功能与作用

(1)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而且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2)论文作者在其课题的选题论证、实验研究、以及总结和书写论文的过程中,都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科学文献,由于作者在撰写论文时,不可能将所有引用前人成果都详尽地复述,只能将其主要引用文献注明出处列于文后。

(3)参考文献注明了被引理论、观点、方法、数据的来源,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没有参考文献的科学论文,应视为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科学学风和 态度的欠缺。

(4)引用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既表明学科的继承性和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 为编辑部、审稿专家和读者提供了鉴别论文价值水平的重要信息。

(5)参考文献为读者和审阅专家提供了与论文有关的文献题录,便于检索,以达到共享信息资源和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6)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信息人员进行信息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参考文献著录的一般原则

2.1 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参考文献

著录的文献要精选,仅限于著录作者在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

2.2 只著录公开发表的文献

公开发表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报刊或正式出版的图书上发表。在供内部交流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和内部使用的资料,尤其是不宜公开的资料,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著录。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一般也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

2.3 采用规范化的著录格式

论文作者应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顺序编码制

国标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规定:“引用文献的标准方法可以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一出版年制。”《中国公路学报》与全国大多数科技期刊一样,采用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是按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在文中参考文献的序号均置于方括号内,并视具体情况把序号作为上角标,或者作为语句的组成部分。应注意:凡不是句子组成部分的文献序号及其方括号,须作为右上角标处理。引用多篇 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在起止序号中间加“~”。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各条文献按序号排列,序号编码不再加方括号。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4.1 连续出版物

序号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2 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的起始或起止页码

4.3 论文集

序号作者.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所在起始或起止页码

4.4 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题名:〔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4.5 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4.6 技术标准

序号起草责任者.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一发布年标准名称.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4.7

会议文献、科技报告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均可按专著著录参考文献著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个人作者(包括译者、编者)著录时一律姓在前,名在后,由于各国(或民族)的姓名写法不同,著录时应特别注意。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但不加编写点(·)。

缅甸、印度尼西亚人名多为一个字,如 sukarno(印尼)文献著录为(以下用“→”表示)sukarno。缅甸人名前的“吴”、“德钦”为尊称,书写时为“吴努”,西文为u nu,u thant→nu u和 thant u。

姓前名后:见于中国人(汉族等),日本人(但用拉丁字符转写时常用名前姓后的写法)、朝鲜人、越南人、匈牙利人。名前姓后:见于原苏联人、英国人、捷克人、丹麦人、芬兰人、意大利人、挪威人、波兰人、瑞典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埃及人、阿拉伯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巴西人等。

英国、美国、加拿大人。如j c smith→smith j c;连姓如 e. c. bate-smith→bate-smith e c;父子、几世如 f. w. day,jr(小)→day f w jr,a.b. tollⅲ→toll a b ⅲ。

法国人姓前有冠词ie,la,les或前置词de,du,de la,des,文献著录时放在姓前。如 jules legoff→legoff j ; guy de maupas-sant→de maupassant g。

德国人和荷兰人姓前有词头、词组或其缩写词,应写在姓前。如 paul von hindenburg→von hindenburg p; hans zurhorst-meyer→zur horst-meyer h。

葡萄牙人和巴西人姓前有词头 do,da,dos,das,应写在姓前。如 silvio do amaral→do amaral s.西班牙人名常包括其父母姓,书写时父姓在母姓之前。如 casimir gomez ortega→ gomez-ortega c; juan perez y fernan-dez→perez y fernandez j;gonzalo ley h(higo,“其子”之意)→ley g h。

埃及人和阿拉伯人,姓前有前缀或其变体,如 ed,ibn,ahedl,abdoul,abu,abou,aboul或el,文献著录时用连接号与姓相连。如 aly abdel aziz→abdel-aziz a; kamel el metwali→el-metwali k。无前缀或其变体者,如 hassan fahmy kahlil khalilh f。

泰国人,如 somsokdi duangjai→duangjai s。(2)作者(主要责任者)为3人或不多于3人应全部写出,之间几“,”号相隔;3人以上只 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相应的文字如“et al”,“等”或“et al”前加 “,”号。(3)每篇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宜超过8条。

(4)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时刊名不用书名号(《》)。参考文献的核对

为了使文内引文标注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标准化和规范化,可按下列项目检查核对,以免发生遗漏或差错;

(1)参考文献格式是否合乎要求?

(2)正文引文的标注方法是否正确?

(3)是否采用连续编码制,其编码是否按顺序出现,有无缺漏?

(4)正文引文与参考文献表是否对应?

(5)参考文献表中各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是否齐全?有无缺项,排列是否符合规定?

(6)作者姓名是否姓在前,名在后?

(7)题名、刊名(或书名)有无遗漏或书写错误?外文应大写的字母是否按规定书写?

(8)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是否齐全准确?

(9)标点符号是否合乎标准规定?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七

单位代码 03

学 号

080245514

分 类 号

c93

密 级

毕业论文

企业文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商贸学院管理系

工商管理

2012 年 5 月 10 日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1 页

文献综述

引言

21世纪的人才思想意识活跃,企业应该更多地要求员工用头脑创造性地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会保持强大的竞争力。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不断优化组织结构与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营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通过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精神,培育市场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文化的力量、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开拓的精神探寻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推动矿井的长足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和阿索斯、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80年代,对它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如企业文化的概念、要素、类型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关系等。

进入 90 年代以来,国外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展,企业文化研究在80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企业文化应当把对人的研究,如何重视人,以人为本的研究放在首位,以区别于那种忽视人,以物的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文化模式。(2)企业文化应与企业经营业绩相联系,应把对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作为验证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志。(3) 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和风格,作为企业文化的研究内容。 2、国内研究现状:

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传入我国以后,我国企业界、文化思想理论界和社会有关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2 页

人士,逐渐开展起企业文化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模式,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的创建和形成过程包括是一个由浅及深的企业文化创建过程。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共同的深度模式和共同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于企业现代化。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探索时,莫不是出于企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市场开放化的今天,企业现代化的程度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国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都有明确的企业目标。二是企业文化建设特色化。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如儒家学说、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三是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时代的鲜明表征。亦即追求和体现爱国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的时代目标。其中突出的两条经验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尊重企业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四是行业化与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模式。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活动的独立经济核算单位,所以,企业形态是各种各样的,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宗旨、重点、目标也就有不同的对象和内容。

总而言之,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缺乏严谨、科学、务实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在落实过程中又不能很好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广泛来看,企业文化建设并没有对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2.企业文化研究人才断档改革开放和中国进入wto以来,我国的确涌现了一批有胆有识的企业家,在学界也有一批经济学者,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述。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中,尚且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门学院,经济类院校对于企业文化的教育也非常缺乏。甚至在各大图书馆中,也鲜见关于企业文化有着权威性论述的国内专著。这种状况从而进一步导致企业文化研究衰退,研究人员断档的恶性状况。 3、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六大发展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3 页

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的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2)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 (3)将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 (4)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5)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更重祸于人

著名学者杨振宁说:“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况且,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4 页

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 4、总结

很多人说企业文化的建立需要花很多钱和精力,其实不一定需要花很多钱的,很多公司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就是员工着装统一,印一些宣传资料。另外,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平时工作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体现,也不见得非得花很多时间专门建立企业文化,关键是企业应该花点时间想明白,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想明白了然后就结合日常的工作,传达下去,传递下去,慢慢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

黄河科技学院毕业论文 第 5 页

参考文献

[1] 权汉川: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 2003 [2] 李 强:刍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 经济师,200407,179-297, 《商场现代化》2007年6月(下旬刊)总第 507 期

[3] 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4] 孙静,郑琳娜:《浅谈新创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企业观察》,2010 [5] 崔元丽,董瑞兴:《论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改革与开放》,2010.7 [6] 刘思强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初探》,湖南社会科学,2002 [7] 程全性等,《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3

对于文献选题学习心得体会及感悟八

学习网络信息检索这门课程后,对其应用有了学习、熟悉的过程,从中得到了很多体会与心得。

通过对信息检索的学习,不仅让我真正懂得了信息检索的深刻涵义,更了解到怎样选择正确的检索词来构成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在实际检索过程中,仅需一个检索词就能满足检索要求的情况并不很多。通常我们需要使用多个检索词构成检索策略,以满足由多概念组配而成的较为复杂课题的要求。对于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关键词的选择,即检索词和检索策略的选择。检索词选的精确,不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检索速度,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结果的质量,更容易找到自己所需数据或文献资料。

书本检索工具具有查阅方便的特点,但有时受出版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反映最新的资料。期刊式检索工具能反映最新的资料,但由于篇幅的限制,又不能全面反映资料的历史内容。查找学科方面的专题资料,首选的是专业性检索工具,因为它反映的。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文献,专指性强,能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也要注意配合使用综合性检索工具。综合性检索工具能反映各个学科的内容,开拓知识面和视野。

现代学科之间的渗透很多,查阅综合性检索工具有时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国内的一些检索工具,往往采用分类进行编排,一些跨学科的文献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类目中,因此更要注意利用综合性检索工具。在检索中要注意将专题书目与综合性书目、专题索引与综合性索引、专业数据库与综合性数据库等配合起来使用。中文检索工具,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只能反映国内的研究成果,要注意充分使用外文的检索工具如ebscohost—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springer—verlag,worldscinet(wsn)全文电子期刊,获得世界上最新的研究动态。只有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才能使论文具有较高的水平。

学了信息检索后,我对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来源都有了了解,在生活中,我能通过信息检索查到我想要的资料。这门课程真的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工具,还是一种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很好的文化素质!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上了一个学期的“文献检索”的课程了,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对今后生活很有用处的知识。我前后一共学到了cnki、维普数据、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专利信息网、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springer、oclc、ebsco、ei、sci这十一个数据库的应用,学会使用这些数据库对我以后在查找文献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身边有着成千万上亿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速的。我们如何能准确而快速地找到我们想要查找的信息呢?通过所学习的数据库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数据库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想要熟练地使用它还是要进行认真学习的,因为我们在查找有用信息的同时还要摒弃那些无用的信息。在学习之前,我也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搜索过一些东西,认为搜索文献很简单,但是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我知道我先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利用数据库检索文献是要了解很多事情的。例如:要知道各个数据库都有自己的那些特点,要抓准关键词,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准关键词,因为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检索出来的文献会相差很大,关键词选正确会大大提高检索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快速而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就一定要选好关键词,所以选好关键词是使用数据库首先应该学会的。

我通过学习和上网了解到,在中文检索中维普中文范围要小一些,主要就是期刊;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此数据库的论文质量都比较高,检索结果也十分详细,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导师、单位、分类号、关键词、文摘等等;超星电子图书是非常有用的,很多很经典的图书,都可在超星图书馆上找到;中国专利信息网则是查找各项专利的有关内容的非常有用的数据库;在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中,使用者可以查看到所检索内容的全文,以便使用;ebsco是美国的一家私人公司,是全球最早推出全文在线数据库检索系统的公司之一,可以提供100多种全文数据库和二次文献数据库:academic source premier(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usinesource premier(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ource premier(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世界最大的综合学术性跨领域数据库,提供近4,700种高学术水平出版物全文,其中包括3,600多种专家评审刊物。收录范围横跨近乎每个学术研究范畴,提供的信息可回溯至1975年。此数据库通过ebscohost每日更新;sci则是国际知名并且权威的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我们可以查到各个领域的论文,研究成果,方便我们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sci是非常有用的一个数据库,它收录了世界上基础学科里最好的文章。springer出版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德国出版公司,其网上出版系统springer link,该数据库收录期刊、丛书、图书、参考工具书等文献类型。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及经济、法律等学科,其中许多为核心期刊。

总之,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文献检索这个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如何选好关键词这个重点、难点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信息,尽可能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所以掌握数据库的应用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会很有好处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