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明朝的灭亡听课心得体会报告 明朝的灭亡教案优质课(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08:52:56 页码:8
明朝的灭亡听课心得体会报告 明朝的灭亡教案优质课(三篇)
2023-01-01 08:52:56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明朝的灭亡听课心得体会报告一

于谦,不是那个说相声的于谦,而是打了北京保卫战,拯救明朝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个于谦。上部书土木堡之变皇帝朱祁镇被抓以后,瓦剌首领也先各种要挟明朝,想狠狠敲诈一笔,奈何明朝就是不买账,皇帝你扣着吧,这边再立一个就是了,于是出现了两个皇帝同时在位的搞笑情况。

被忽悠的惨了的也先一气之下冲到京城想要打一仗,这个时候的明军刚经历土木堡之变精锐部队二十万几乎全灭,毫无招架之力,也先3万铁骑已经要兵临城下,京城的9个门随便哪个门只要被攻破就完蛋了。

如此严峻形势,战斗还是转移南京,关系着国家命运,战斗不一定能赢,而转移则是直接丢了半壁江山,于谦给出了答案:“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挽狂澜于既倒,于谦扛起了国家兴亡的大旗,保住了半壁江山。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不得善终,真的是让人扼腕叹息。

王阳明,这位一心想要做圣人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从小就励志要做圣贤,被他爸打了也不改志向。后来创立了心学,对后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而最让我佩服他的是,他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造反。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呢,宁王造反买通当地所有官员,没买通的也被宁王干掉了,朝廷根本没人知道宁王开始造反了,而王守仁是死里逃生跑出来的,造反已经开始了,等着朝廷知道这事情派兵前来,宁王都造完反南京登基称帝了。

没有指望,没有援兵,没有希望,只有他一人。

孤身一人,聚集兵力,宁王有八万兵力,王守仁8千兵力都没有,怎么赢。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王守仁凭借着他的智慧召集民兵,安排战术,平叛了宁王。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传奇了,明朝的历史还在继续,不同的人物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璀璨着这个时代。

最新明朝的灭亡听课心得体会报告二

一向以来,我读的历史书籍不多,王教师的推荐下,好好读了一下当代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感触还是比较多的。

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获得胜利。其实我一向有个疑问,为啥奸臣那么多,为啥总是屡屡得逞(奸臣成功的难度很大,感觉可参考“三国杀”的桌游),难道皇帝都是蠢货吗?

而古代当皇帝是淘汰率最高,风险最大的职业,能够做到那个位置,绝不会是一个完全的蠢材。皇帝并不傻,只可是并不是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对或者错,而是从皇帝个人角度看是否有利。

贪污或者其它坏行为其实并不关心,所以不管是忠臣还是奸臣了,最终被扳倒的罪名,往往是“意图谋反”或者“占了有王气之地”等等。

“本质”是什么?如何拨开云雾看到事物的本质呢?每条路都看起来差不多,那么哪条路是陷阱,哪条路是康庄大道呢?为什么同样的事情有时候做就是对的,有时候做就是错的?

为什么有的人用孙子兵法打了胜仗,有的人反其道行之也打了胜仗,还有人完全不懂兵法打了胜仗呢?为什么有时看起来是好事,却起了坏效果,而看起来是坏事却有好效果呢?

以上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发现并不清楚答案。可是以下这些感悟,可能在我应对类似问题的时候,更加接近正确。

1.做事情要贴合“事物发展规律”。就像一次次农民起义,以及明朝300年气数已尽,其实蕴含着很多“社会规律”;例如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因为万有引力,这是“自然规律”;纸币多了钱自然不值钱,这是简单的经济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对于未来而言就是“趋势”。

2.沉下心来,专注。想看清所有事物的本质,基本不可能。专注于某一领域,才能有更好的成就。要避免在一无所知的情景下,贸然在不懂的领域行动。例如“土木堡事件”中,那个太监明明没本事压根不懂军事,一通瞎指挥结果把自我和皇帝都搭进去了。

3.“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学习精髓,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古代信息闭塞很多时候勾心斗角很有效,太监蒙皇帝也就骗了,而此刻要想更好的成功,需要同心协力,合作共赢。

4.打破惯性思维,打破思维误区。“好”和“坏”并不来自于主观确定,而是来自理性分析,克服人性弱点才能发现“真实”。崇祯皇帝就做了很多看起来是很好,实际却很糟糕的事。

5.“人”是最重要的因素。类似于打仗之类的,很多时候需要极高的天赋。例如戚继光打倭寇,不胜都难,每次战损比为“1:30”,杀死穷凶极恶的倭寇几千人,自我仅损失几十人。

我投资方面实在没什么天赋,能够得到王永山教师指点以及帮忙,规避风险,实在是一件幸事。

最新明朝的灭亡听课心得体会报告三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朝明月(石悦)的成名作,此书从发行至今销量超过千万册,是名副其实的畅销书。认真一字一句读完此书,个人认为这本书不负盛名。

这是一本用当下语言描写纯正历史的书籍。它以直白、诙谐、甚至还夹杂着流行网络词汇的笔法,以明代政治历史的发展为线索,还原了整个明代近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以真实的历史资料,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明朝的认识。

小时候,学历史课本,得到对明朝的认识大多是:奸臣当道,朝廷昏庸,闭关锁国,严重制约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及至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明朝不仅不闭关锁国,还相当的开明,开化。朝廷不是皇帝老子说了算,需要大臣们的认可才能执行政令。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率无敌舰队,九死一生,促进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使很多国家前来依附朝贡、相互交流,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当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细读此书,发现明史人物有三类:好到极点的人,如于谦、海瑞;坏到极点的人,如严嵩等;特立独行的人,如徐阶、张居正。而撑起大明江山的是这些特立独行的人,因为有本事,不容易受他人控制。明代的政治体系有点接近于现在西方的三权分立,权力被分别掌握在皇帝、内阁大臣、言官的手中。不管上报、下传,必须要这三方一块儿认可,虽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数如此。皇帝、内阁大臣负责政务,言官负责在这些政务里挑毛病,弹劾大臣,甚至皇帝。

之所以大明出名臣,还是因为明朝皇帝不专权,基本上都能做到全面放权,重用能人,还让大臣们相互制约,不至于独权。崇祯亡明,是因为他事必躬亲,不信任任何人,频繁更换内阁首辅,导致臣子顺从皇帝意志,一言堂,君臣离心离德,再加上内忧外患,最终致使明朝灭亡。

在整个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可以说,明朝是可以与盛唐相提并论的一个朝代。文学方面,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明代占了三个:《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经济方面,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边境相对安宁,名将辈出,国库充足;科学技术方面,李时珍编篡了《本草纲目》,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吴有性的《瘟疫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这些明朝科学家几乎都是明朝有功名的士子。总之,明朝时期中国科技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在造船、天文、医学、数学和化学及农学等,均对世界产生莫大贡献。这不能不说明朝是一个进步发展的朝代。

纵观明史,跟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兴衰过程差不多,由盛至衰,所谓创业艰难守业更难。而明史跟其他朝代又不同,明史中的人物除了为数甚少的极好和极坏的名人,其他人说不上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个复杂的人。他们不怕丢官丢命,敢于直言,为了权力利益也不择手段,在爬上权力顶端之后,务正业,干正事,这也是明朝得以延续兴盛的原因。

套用明代才子杨慎的一阕词,作为此文结尾,不是我偷懒,是这阙词很适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