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想 乘法和除法教学反思(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16:01:29 页码:7
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想 乘法和除法教学反思(3篇)
2023-01-01 16:01:29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平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习环节: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推荐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它是在第十册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以及本册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使学生对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明确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①提高分析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生年纪不大、经验不多,但他们天真、好动,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学法的采用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教师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析问题,从思考中学。

只有思考,才会有所得。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有所想,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3、促进参与,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越来越需要交流与合作。本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和讨论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分析问题:

1、现在比原来降价 。

想:这句话把( )看作单位“1”。

( )是( )的 ;

也就是( )是( )的 。

数量关系式:原来的价格×(-)=现在的价格。

2、今年产量比去年增产 。

想:这句话把( )看作单位“1”。

( )是( )的 。

也就是今年产量是( )的( - )。

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产量

学生运用分数的有关知识,根据以上条件说出是以哪个数量为单位“1”的。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复习了分数及单位“1”的有关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组合应用题及进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打下基础。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

二、导入新课

我们复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通过上题发现,有很多题的叙述形式很相似,但解题方法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对比、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题。(板书在黑板上)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自己分析解答。

在这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情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条件进行组合,培养他们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集思广义,在组合应用题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到各种分数应用题的不同的解题思路。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打下基础。

(2)学生汇报。让学生自己说解答过程。

(3)学生观察这些应用题,小组讨论:哪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应用题的不同解题思路。

(二)。分析比较。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2)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时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3、教师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进行对比,学生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于问出心中的疑惑;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这样,数学课堂就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信息多向交流和反馈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活动方式。就学习而言,已有认知结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每个学生总是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使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也可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合作与交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有杨树25棵,杨树比柳树多 ,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杨树有25棵,柳树比杨树少 ,柳树有多少棵?

通过学生对条件的选择,培养了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并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渗透思想教育。

四、小结知识,概括方法。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通过本节课学习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现时的价值,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有长远的价值。

五、课堂作业。

教材第39页练习十第3~5题。

六、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在例题4小题的贯穿之下,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识主动性,密切联系数学与实际的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开放,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

德江县青龙镇第五小学 宋琳

10月25日

推荐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78~80页例(1)、(2)及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有关的多媒体课件,卡片

本节内容是新课程义务教育第七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第1课时。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口算除法以及估算,有关整十、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由于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学习笔算除法的基础,也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打基础,所以,这部分知识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数,分析、讨论,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例(1)

1.结合主题图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推向主人的地位,让他们真正参与学习活动,并从情境中抽取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让学生自已独立列式解答、思考,并和同桌交流口算过程,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用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一)根据乘除法关系用乘法想除法。(二)、用表里除法进行计算。

4、教学两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出示两道除法估算式题,让学生知道题目要求的是估算,接着让学生试估算,并说出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学生交流,归纳两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

5.做一做

用金鱼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口算,并说出思考过程,学生学习兴趣相当高。

(二)教学例(2)

1.创设教学情境,从情境中取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并说一说口算的思考过程。

2.引导学生归纳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出示两道除法估算式题,让学生运用前面的知识自已估算,并说出思考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除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3.把算式写在灯笼图片上,让学生口算,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活跃。

4.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

让学生把图上提供的信息编成完整的应用题,然后独立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5、找朋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由发言,师再小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