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国史大纲导读心得体会和方法 国史大纲观点(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1 18:01:23 页码:13
国史大纲导读心得体会和方法 国史大纲观点(2篇)
2023-01-01 18:01:23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国史大纲导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砥砺奋进的70年

根本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衰落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引领改革开放航船驶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在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加快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开启新纪元到开辟新时期,从进入新世纪到开创新时代,7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取得成功,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创造奇迹的70年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年筚路蓝缕,40年接续奋斗,“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了主人,真正掌握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在经济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从1978年开始,40多年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经济迅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不断健全,文化领域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全面从严治党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

以经济发展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45亿元、2018年的900309亿元;195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2017年提高到15%左右,1978—2018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2%,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奇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进出口的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不止一次地感叹:中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富国,也不是强国。汽车也不能造,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所以,全国各界都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探索道路的7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几代人上下求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人民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历经70年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强国史。70年来,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勇于解放思想、冲破旧的思想束缚,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的最深刻的变革,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既是70年来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是中国人民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上下求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的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新中国迅速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壮丽、最华彩的篇章。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论和必然趋势。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领导人民“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事实证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拓展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展现出光明前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改天换地的70年

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改天换地70年的发展变化,不仅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拓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中国经验,为优化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为绘制包容共生的世界文明图景作出了中国贡献,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中国力量,为改写“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提供了中国样本,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比如,“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

再比如,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依靠自力更生,不靠殖民掠夺,取得了旧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增速并率先回升。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这个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居首位。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70年来,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又比如,中国以全人类福祉为目标,彰显国际主义情怀,团结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价值观念差异、文明模式冲突、社会制度矛盾,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从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提出“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到倡议“一带一路”等,在处理国际关系、国家统一、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上,中国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

中国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扮演了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角色,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从落后于时代到赶上时代、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完成了从世界体系边缘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华丽转身。7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砥砺奋进的70年

根本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不断衰落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亿万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励精图治、革故鼎新,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引领改革开放航船驶向21世纪。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在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加快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从开启新纪元到开辟新时期,从进入新世纪到开创新时代,70年砥砺奋进,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取得成功,从根本上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创造奇迹的70年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年筚路蓝缕,40年接续奋斗,“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了主人,真正掌握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在经济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从1978年开始,40多年改革开放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经济迅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对外经济日益活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不断健全,文化领域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民生领域制度建设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全面从严治党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

以经济发展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45亿元、2018年的900309亿元;195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很小,1978年才达到1.8%,2017年提高到15%左右,1978—2018年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2%,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增长奇迹。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进出口的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不止一次地感叹:中国是个大国,但不是富国,也不是强国。汽车也不能造,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所以,全国各界都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和接续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探索道路的70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几代人上下求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中国人民的命运从此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历经70年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强国史。70年来,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勇于解放思想、冲破旧的思想束缚,不断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了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的最深刻的变革,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既是70年来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是中国人民创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发展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的现代化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上下求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断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的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新中国迅速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壮丽、最华彩的篇章。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论和必然趋势。党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相统一,领导人民“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事实证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拓展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日益展现出光明前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改天换地的70年

为解决人类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改天换地70年的发展变化,不仅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拓展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提供了中国经验,为优化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为绘制包容共生的世界文明图景作出了中国贡献,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了中国力量,为改写“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提供了中国样本,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比如,“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开创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变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成功道路和制度体系。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为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提供了具有充分说服力的道路和制度选择。”

再比如,中国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依靠自力更生,不靠殖民掠夺,取得了旧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高增速并率先回升。2013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这个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居首位。中国经济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70年来,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中国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又比如,中国以全人类福祉为目标,彰显国际主义情怀,团结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价值观念差异、文明模式冲突、社会制度矛盾,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从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提出“一国两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到倡议“一带一路”等,在处理国际关系、国家统一、区域发展等重大问题上,中国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

中国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探索更好社会制度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扮演了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角色,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最新国史大纲导读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 新 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但是,这“四史”在 时间上 跨越500多年;在 内容上 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 大容量。既然如此,有 效推进“四史” 学习教育,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花真功夫 下大力气,要抓住重点 区分层次。这第一步就要搞清晰“学什么”。从基本要求看,“四史” 学习教育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 历史经验 历史精神 历史方法这四个方面展开,大体也就是在 认知 情感 意志 行动这四个层面着力。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就是过去,它可能是实存的,也可能是被记载或重构的。历史至少是文字记载的历史,通常是以时间 事件 人物 关系 环境 思想 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也是如此,其 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 解 掌握和认知。

国家都不能没有 历史,民族不能没有 记忆,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自己。“四史”的 学习教育,首先是要 学习其 中的重大历史节点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历史环境 历史思想 历史影响等。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的 学习,就少不了 莫尔的[乌托邦] 巴黎公社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党史和新 中国史的 学习,就少不了 新文化运动 1921年党的创建 1935年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 1949年10月1日新 中国建立 “一五”计划等;改革开放史的 学习,就少不了 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 经济特区 浦东开发开放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加入wto等。

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 其特色 有 其“知识”,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 割裂的。通过 学习教育,既要清晰党史 新 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 历史 理论 实践逻辑上 的密切关联。这种关联可简单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十月革命给 中国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 新国家”的历史;以1949年为起点的新 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 新 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 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坚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的历史。这样联系起来 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 新 中国来之不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更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 往哪里去。

假如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形成“一条一条” “一面一面”的,就构成“一部一部”的历史。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 升,在 人类从民族史进入到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 不断熟悉历史规律 总结历史经验 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 ,蜿蜒前进的历史。在 这个意义上 ,“四史” 学习教育 中,比知识重要的,是基于知识 学习,更清晰地洞察历史发展 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这当然是“高标准”,那“低要求”就是吸取历史教训,在 前进的道路上 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至少是历史上 发生过的悲剧不要再折腾 再上 演。

“四史” 中蕴含了 很多规律 经验,当然也有 不少教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明,超越了 空想社会主义,也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苏联建立 建设社会主义取得了 重大进步,并在 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照 中彰显了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不能随着时代与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导致体制僵化而又无力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背离了 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 国家解体的悲剧。这被认为是20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 现代国家建设史上 的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在 历史上 也犯过错误,在 探究 中也有 过失误,但善于在 历史 学习 中总结经验 熟悉规律,不断前进。这表此刻 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 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熟悉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现代国家管理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这正是党领导人民创新“两大奇迹”,并实现了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的要害。这样的 学习教育,也就是以史明志 以史为师 以史为鉴,是 学习历史大道 把握历史大势,是基于历史经验 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有 助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自觉性。

虽然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但党历来高度重视精神力量与精神建党。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与党共同发展,融汇于党史 新 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 建设 改革的历史进程 中,并成为一种独特政治优势。如革命战争年代锻造的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苏区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抗美援朝精神 大庆(铁人) 精神 雷锋精神 焦裕禄精神 红旗渠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开放时代孕育的小岗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抗击非典精神 奥运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一道构成共产党的 国家的精神谱系,要传承好 发扬好。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阐释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邓小平说:“要懂得些 中国历史,这是 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假如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 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 局限的,那么历史精神则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 学习传承。他强调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 近期调研考察 中,他又提到了 “西迁精神” 延安精神 “右玉精神”等。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 陶冶人 教育人,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担当 情怀 责任 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恒奋斗,这正是“四史” 学习教育的精髓所在 。

比较而言,树立正确历史观 学好历史方法论,是“四史”的知识 学习 经验和规律 学习 精神 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 学习教育的最高要求。在 学习教育 中要逐步形成 深化巩固这样的历史观:首先,历史是持续的,不是简单的“断代”史。因此,党史 新 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 学习教育要结合起来,并与上 海地方史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穿起来。通过 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要更深刻熟悉到“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 新 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等被历史证明的事实 被事实证明的历史,更深刻地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 掉下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新观点新论断。其次,历史是整体的 多彩的,不可能完美无缺 没有 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通过 学习教育,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 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 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 人民军队历史的言行。再次,历史是合力形成的 “多线的”。通过 学习教育,要全面 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历史问题,即使是历史失误 挫折,也要在 历史的环境下 方位上 ,正确看待 认真分析,尤其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等,要有 清醒熟悉,做到政治清醒 道路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最后,历史是通的,世界是“平的”。虽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 历史必定性,但这并非是当下现实性。虽然目前世界呈现了 一些“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但在 世界历史条件下,全球化不可逆转,自我封闭必定落后。特殊是,在 “一球两制”长期共存的环境下,要树立“长线历史观”,既反对“崇资病”,也反对“恐资病”,正确熟悉并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共产党与其他国家的政党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要交流沟通 取长补短,推动文明对话 互鉴,充分汲取和借鉴人类文明创新的一切成果。假如通过“四史” 学习教育,党员领导干部能够确立 巩固并用好这些历史观,那就是最好的成果。

“四史” 学习教育,不能为了 学习而 学习 为完成任务而 学习,而要在 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 ,学会历史思维 培养历史视野 增强历史担当。在 学习教育 中,要历史结合现实学 理论联系实际学,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 工作摆进去 责任摆进去,能够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环境,在 上 海落实“三大任务” 持续打响“四大品牌” 加快“五个 中心”建设等实际工作 中,运用历史方法 历史智慧 历史经验,破解发展难点 民生痛点 管理堵点,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 人民城市管理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有 更多获得感 安全感 幸福感。这是“四史” 学习教育的最“硬核”的要求,也是其落脚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