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初中物理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09:51:26 页码:14
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 初中物理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七篇)
2023-01-02 09:51:26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关键词:热敏电阻、非平衡直流电桥、电阻温度特性

1、引言

热敏电阻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电导率与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而制成的一种器件,其电阻温度系数一般为(-0.003~+0.6)℃-1。因此,热敏电阻一般可以分为:

ⅰ、负电阻温度系数(简称ntc)的热敏电阻元件

常由一些过渡金属氧化物(主要用铜、镍、钴、镉等氧化物)在一定的烧结条件下形成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作为基本材料制成的,近年还有单晶半导体等材料制成。国产的主要是指mf91~mf96型半导体热敏电阻。由于组成这类热敏电阻的上述过渡金属氧化物在室温范围内基本已全部电离,即载流子浓度基本上与温度无关,因此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考虑迁移率与温度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迁移率增加,电阻率下降。大多应用于测温控温技术,还可以制成流量计、功率计等。

ⅱ、正电阻温度系数(简称ptc)的热敏电阻元件

常用钛酸钡材料添加微量的钛、钡等或稀土元素采用陶瓷工艺,高温烧制而成。这类热敏电阻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主要依赖于载流子浓度,而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相对可以忽略。载流子数目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载流子数目越多,电阻率越校应用广泛,除测温、控温,在电子线路中作温度补偿外,还制成各类加热器,如电吹风等。

2、实验装置及原理

【实验装置】

fqj—ⅱ型教学用非平衡直流电桥,fqj非平衡电桥加热实验装置(加热炉内置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以及控温用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线若干。

【实验原理】

根据半导体理论,一般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 和绝对温度 之间的关系为

(1—1)

式中a与b对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为常量,其数值与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因而热敏电阻的电阻值 可以根据电阻定律写为

(1—2)

式中 为两电极间距离, 为热敏电阻的横截面, 。

对某一特定电阻而言, 与b均为常数,用实验方法可以测定。为了便于数据处理,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1—3)

上式表明 与 呈线性关系,在实验中只要测得各个温度 以及对应的电阻 的值,

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图,则得到的图线应为直线,可用图解法、计算法或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 a、b的值。

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 下式给出

(1—4)

从上述方法求得的b值和室温代入式(1—4),就可以算出室温时的电阻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 在不同温度时的电阻值,可由非平衡直流电桥测得。非平衡直流电桥原理图如右图所示,b、d之间为一负载电阻 ,只要测出 ,就可以得到 值。

当负载电阻 → ,即电桥输出处于开

路状态时, =0,仅有电压输出,用 表示,当 时,电桥输出 =0,即电桥处于平衡状态。为了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之前,电桥必须预调平衡,这样可使输出电压只与某一臂的电阻变化有关。

若r1、r2、r3固定,r4为待测电阻,r4 = rx,则当r4→r4+△r时,因电桥不平衡而产生的电压输出为:

(1—5)

在测量mf51型热敏电阻时,非平衡直流电桥所采用的是立式电桥 , ,且 ,则

(1—6)

式中r和 均为预调平衡后的电阻值,测得电压输出后,通过式(1—6)运算可得△r,从而求的 =r4+△r。

3、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研究

根据表一中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之电阻~温度特性研究桥式电路,并设计各臂电阻r和 的值,以确保电压输出不会溢出(本实验 =1000.0ω, =4323.0ω)。

根据桥式,预调平衡,将“功能转换”开关旋至“电压“位置,按下g、b开关,打开实验加热装置升温,每隔2℃测1个值,并将测量数据列表(表二)。

表一 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之电阻~温度特性

温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电阻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表二 非平衡电桥电压输出形式(立式)测量mf51型热敏电阻的数据

i 9 10

温度t℃ 10.4 12.4 14.4 16.4 18.4 20.4 22.4 24.4 26.4 28.4

热力学t k 283.4 285.4 287.4 289.4 291.4 293.4 295.4 297.4 299.4 301.4

0.0 -12.5 -27.0 -42.5 -58.4 -74.8 -91.6 -107.8 -126.4 -144.4

0.0 -259.2 -529.9 -789 -1027.2 -124.8 -1451.9 -1630.1 -1815.4 -1977.9

4323.0 4063.8 3793.1 3534.0 3295.8 3074.9 2871.692.9 2507.6 2345.1

根据表二所得的数据作出 ~ 图,如右图所示。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所得的线性方程为 ,即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的电阻~温度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

4、实验结果误差

通过实验所得的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根据所得表达式计算出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测量值,与表一所给出的参考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下表所示:

表三 实验结果比较

温度℃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参考值rt ω 2700 2225 1870 1573 1341 1160 1000 868 748

测量值rt ω 2720 2238 1900 1587 1408 1232 1074 939 823

相对误差 % 0.74 0.58 1.60 0.89 4.99 6.20 7.40 8.18 10.00

从上述结果来看,基本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值变小,但是相对误差却在变大,这主要是由内热效应而引起的。

5、内热效应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利用非平衡电桥测量热敏电阻时总有一定的工作电流通过,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大,体积小,热容量小,因此焦耳热将迅速使热敏电阻产生稳定的高于外界温度的附加内热温升,这就是所谓的内热效应。在准确测量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时,必须考虑内热效应的影响。本实验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6、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很明显的可以发现热敏电阻的阻值对温度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而且随着温度上升,其电阻值呈指数关系下降。因而可以利用电阻—温度特性制成各类传感器,可使微小的温度变化转变为电阻的变化形成大的信号输出,特别适于高精度测量。又由于元件的体积小,形状和封装材料选择性广,特别适于高温、高湿、振动及热冲击等环境下作温湿度传感器,可应用与各种生产作业,开发潜力非常大。

参考文献:

[1] 竺江峰,芦立娟,鲁晓东。 大学物理实验[m]

[2] 杨述武,杨介信,陈国英。普通物理实验(二、电磁学部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大学物理实验》编写组。 大学物理实验[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4] 陆申龙,曹正东。 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实验教与学[j]

关于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提升学校初中部的品牌质量和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材施教,分层辅导,促成本年级整体实力的均衡提升,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添砖加瓦。

二、职责分配

协调、奖评:姚启田

考核、督促:董永辉

具体执行:张康、汪萍、张宏军

三、具体办法

1、对象:(1)培优:年级前150名(动态);

(2)补差:年级后51-150名(动态)。

2、做法:(1)数据分析。用excel找出每个学生的相对薄弱科目,建立个人相应的培优、补差成长档案,并分类编班,实施有针对性的培优工作;

(2)分类编班:a.培优班额控制在25人以内;补差在控制在约15人每班。

b.班别:上学期拟设数学、物理和英语三个科目的两种班级;

(3)频度:每周每班拟进行两次培优或补差。

3、教师:原则上根据每次数据筛选的结果,入选学生比例的相关班级的相关教师主要承担,由相应备课组统一协调;

4、配套机制

(1)备课督促:

a.每位承担教师提交学情分析报告,以及相应的针对性的培优或补差设想或计划;

b.教师提前至少一天向所在备课组提交一周培优或补差的教案或材料交备课组备案审定和备查;

(2)效果评测:

a.通过阶段性的统考数据变化测评实际效果;

b.学生座谈反馈。不定期召开相关学生座谈会,了解培优、补差的情况;

c.推门听课:年级主任和备课组长不定期走进相应课堂,掌握第一手资料;

d.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引入对于此项工作的监督。

(3)奖惩设想:

a.设立基本工作补助(执行学校相关标准),实行有劳有酬;

b.依据上述综合测评的结果,实行优劳优酬、无效劳动不酬的原则;

c.奖惩将依据实际数据和事实,坚持公正公平、不违背学校的相关制度和纪律,在一定程度上照顾班级均衡的原则。

关于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初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如:力、加速度等。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初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速度的概念中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曲线运动的速度等。

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教学中要把握好进度。其次,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时较注重对条件的判断与分析,不只是套公式。

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原本就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所以我们不仅应重视对教师教法的研究,更应重视对改善学生学法的探讨。那种把教学方法只理解为教师的教法和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对指导学生学法的探索的现象,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是极为不利的。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一、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设计学法

备课的实质,就是一种教法设计。所以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其特点,在备知识、备教法的同时,也备学生的学法,在设计教法的同时也设计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材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法上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也要考虑在这种教法下,学生应当怎样学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得设计具体的学法。

二、在实施教法之中教授学法

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是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模式,而教师熏陶学生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方面就要考虑如何教给学习的方法。

(1)教学生学会听课。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听课是他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获取各门知识,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这一形式。所以会不会听课,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高中学生自上小学以来,虽然已经听了初二、初三年老师的讲课,然而究竟如何听好老师的讲课、如何听好某一科、某个老师的讲课,却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问题。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哪些特点、某个物理教师的讲课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应如何抓住其特点适应他的教学,听好他的讲课,就更少有人研究了。

通常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遵守纪律。但我们却常常发现,有这样一些学生,脑子正常、智力不错,遵守纪律、专心听讲,但就是学习成绩上不去,每每提问,则一问三不知。仔细推敲,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听课,抓不住老师讲课的要领。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火候”,结合知识教学有机地讲述:

①高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授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学科有些什么不同。

②高中物理各种类型教材,在讲授方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③自己讲物理课有哪些习惯,学生应如何做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听好课。

(2)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牢牢抓住基本概念。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教师的思路是按照教材的系统,依据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展开的,所以要教会学生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跟上教师的思路的展开而展开,这样就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能力。

学习高中物理,掌握基本概念是关键。要教会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抓住:

①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②了解概念的表达方式。

③弄清怎样使用这一概念进行计算或解决实际问题。

④搞懂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条件。这样学习基本物理概念,就算抓住了要领。学习物理基本概念,还应从反面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

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除了课堂上的讲授、示范外,在课后的辅导中,再在学法上给以指导和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我认为主要应抓住如下四点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加强记忆,战胜遗忘。

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一切学习活动。物理课学习,是接受、整理、消化和贮存知识的过程,记忆则是重要的手段。然而,对于物理课的学习,老师们常常强调注重理解,反对“死背硬记”,这是对的。但却常常被一些学生误解,把必要的认真阅读教材、对物理定律、公式的记忆,都说成是“死背硬记”。一概抛弃,头脑里只有一点似是而非的、模模糊糊的轮廓。所以我认为在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中,除继续强调注重理解、反对死记硬背外,还应抓好两点:

①充分认识记忆在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正确区分在理解基础上的必要的记忆与“死背硬记”的界线,提倡认真记忆。

②教给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为提高记忆效果,战胜遗忘,必须帮助学生在认识记忆和遗忘的生理过程及性质、加强记忆力的心理要素的基础上,逐步练习应用系统记忆法、直观形象记忆法、辨别特征记忆法、及时记忆法、分布记忆法、交替记忆法等有效的记忆方法,与遗忘作斗争。

(2)在指导学生做习题中,引导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三步走:一是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分清问题的属性,弄清哪些是直接可知,哪些是间接可知,哪些是显性未知,哪些是隐性未知。二是认真分析题意,学会两种分析方法,即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及所用公式、规律等。三是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想?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给学生留思考题,埋伏笔。把教材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和争论,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4)要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列内容提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较好形式,关键要持之以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看书和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

关于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1、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素质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尽可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3、教材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同时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6、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7、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持启发式教学,反对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四、具体措施:

1、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2、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3、及时布置作业,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4、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5、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8、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关于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一、 物理复习指导思想

1、全面复习,打好基础,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2、指导学生,学会复习,提高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3、强调创新,质疑并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物理知识的应用。

4、严格规范,认真审题,减少失分,学会考试,提供学习成绩。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学习能力: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三、复习进度

高三物理复习从今年的8月份开始到次年的6月份结束,共8个月多的复习时间,大概35周的时间,根据复习的指导思想已经学生的现状,特将高三物理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称为基础复习阶段,计划从8月份开始到下年3月份结束。在这个阶段,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种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这轮复习的主要对象就是基础知识,主要强调“全面”、“系统”两点。

学生复习中的障碍主要有:概念不清、公式不会运用、计算不准、原理模糊等等。因此,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复读课本这一环节,要逐章逐节、逐篇逐段,甚至逐字逐句地复习,做到毫无遗漏。

(1)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

(2)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

(3)全盘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懂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理解会更深。让学生切忌急躁、浮躁,要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循序渐进、巩固基础,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只有这时候把边边沿沿、枝枝杈杈的地方都复习到,才能在今后节余出更多的时间去攻克一些综合性、高难度的题目。

要求学生全盘通读课本,通过全盘通读,才能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才能明白每一学科的内在联系,才能使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当然,在复习的同时最好做好学习笔记,这样的笔记不仅使复杂的知识系统化,而且记忆的效率也提高许多,运用起来也得心应手。记笔记让学生最好不要抄书上的原话,要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如果自己的话与书上的话有出入,再进行修正。这有点儿像记忆中的心理预演或尝试回忆。

附:第一轮复习周次课时安排(略)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阶段称为专题复习阶段,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

1、要把整个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有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疏理出知识结构,把握知识模块,将知识进行专题整理

2、针对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补缺补差。

3、总结考试中出错问题和作题中的共性问题,对问题进行集中整理、集中强化训练与矫正。

4、归纳解题方法,归纳题型。

5、训练如何分析物理过程,如何寻找陌生题的突破口,如何提高熟题的解题准确率。

6、回头是岸,注重双基,熟透知识,题型,方法

7、积累解题,应试经验,对每次考试都写出书面总结分析

篇二: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宗旨

1、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建立并完善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系统知识网络;

2、深化概念、原理、定理定律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培养物理学科科学方法。

3、结合各知识点复习,加强习题训练,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解题规范

4、提高学科内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与技巧,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处理现实问题。

二、复习具体时间安排

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上旬。

三、复习具体措施

1、第一轮复习中,要求学生带齐高中课本,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复习,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知识结构。

2、注重方法、步骤及一般的解题思维训练,精讲多练,提高学生分析具体情景,建立物理图景,寻找具体适用规律的能力。

3、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平时多交流,多听课,多研究课堂教学。

4.提高训练的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心设计,训练题全收全改,有针对性地做好讲评.

5.典型的习题,学生容易错的题目,通过作业加强训练.

四、复习策略

(一)去年可借鉴的经验

1、滚动式复习,反复强化,逐渐提高

2、限时训练:留作业限定时间,课堂训练限定时间,指导学生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3、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4、在复习过程中抓住六个环节:读、讲、练、测、评、补

(二)今年在吸取去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从以下几方面操作

1、综合科目的考试主要是学科内的综合,以新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线索,以考试说明中的知识点作为重点,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复习,复习中要突出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把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

2、认真备课,精心选择例习题,做到立足课本,即针对两纲,针对学生实际,紧抓课本,细挖教材,扎实推进基础知识复习工作.高考立足课本考基础,于变化中考能力。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就是研究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洞察命题者的命题思路。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比较、创新,体会高考命题的技巧与方法,有利于指导复习备考,

3、课堂教学以学生实际掌握的质量作为标准,认真落实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坚持以中等生可接受为教学起点,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基础。做到低起点、小台阶,逐渐提高。据大纲要求,对内容进行细而全的实行地毯式、拉网式清理,覆盖所有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4、精留作业,严格要求。作业设置针对性要强,全批全改,重点目标生作业经常面批面改。督促目标生独立、认真、保证质量完成作业,以保证当天内容得到消化和巩固,通过批改作业反馈学生情况,共性问题课上集体订正,个性问题通过面批面改和辅导解决。

5、坚持天天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主动找目标生辅导,指导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辅导、谈心,摸清学生在各方面的情况。

6、学法指导:第一,指导好学生听课方法,改变被动去听的做法,正确处理好听与记的关系。第二,指导好学生作业训练方法,克服不良习惯。第三,指导好课堂记物理笔记,即典型题解题心得,解不出的原因,和老师一再强调的物理解题方法和解题思维方法。

7、集体备课,分工协作,精心挑选各地各类训练试题。

高三物理复习计划(二)

关于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1选择实验仪器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关于物理同课异构的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