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鉴赏诗歌的方法或心得体会总结 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有哪些(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16:13:31 页码:13
鉴赏诗歌的方法或心得体会总结 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有哪些(3篇)
2023-01-02 16:13:31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鉴赏诗歌的方法或心得体会总结一

1、诗歌的形象表现为对意象、意境、象征和隐喻等的解读。

2、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3、意象:诗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构建形象的主要因素。

4、意境: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

1、语音上:音乐之美。

2、语义上:精炼、形象、情意之美。

3、语法上:语序颠倒,词语错位,语句跳跃、成分省略等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4、语言风格和意义性: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情奔放、直朴清纯、典雅文丽、轻灵飘逸;表层义、深层义(语境义、特殊义)

1、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委婉含蓄、欲扬先抑、照应、象征、衬托、比兴、联想和想象。

2、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方法及典故。

3、直接抒情: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

4、间接抒情: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

形象即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熔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故应注意诗中选取的事物。

重点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间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

感情语言:独、飘渺、恨、寂寞、冷

象征语言:拣尽寒枝不肯栖

意境:孤独、凄凉但又有坚定的信念。

修辞、衬托、情景关系、对仗等。

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和作家的风格有关。

诗词曲;古体诗和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豪放:恢宏阔远、博大新奇

雄奇:雄伟劲健、奇绝峭拔

沉郁:深沉蕴积

直率:奔肆率直

婉约:曲柔细密、情调缠绵

含蓄:藏而不露

清新:清秀奇丽

风趣:幽默诙谐

对比比较;映衬比较;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寓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用典故、以古说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白描勾勒、浓墨重彩。

辞格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

句式的特点:倒装、省略等

喜悦、甜蜜、愉悦、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

对于鉴赏诗歌的方法或心得体会总结二

授课年级 高一

授课人 星空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

主要教学内容

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

重点和难点

《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等。

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丝竹相和》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了解古城苏州。

(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

(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

三、作品鉴赏

(一)《中花六板》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2、教师点评。

江南丝竹。其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

3、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江南丝竹。

流行于上海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通常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铃等。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

4、引导学生学说苏州话。

5、复听,结合苏州话的特点,体验音乐风格。

(二)《娱乐升平》

1、简介。

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风格的差异以及所含乐器。

3、学生交流后阅读书本50页第二段文字。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流行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高胡、扬琴是主奏乐器。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名家有严老烈、丘鹤寿等。

5、观看粤剧片断,感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丝竹鉴赏活动

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

(1)《三六》 江南丝竹

(2)《旱天雷》 广东音乐

(3)《行街》 江南丝竹

(4)《步步高》 广东音乐

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

四、归纳概括

1、请学生归纳两种丝竹的音乐风格。

2、请学生归纳有关音乐知识。

五、课堂小结

让一名学生谈本课主要收获。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当地丝竹音乐的文字、音响资料,将其记录下来。

教后感

1、为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教师不妨跟大家谈谈苏州的概况,拓展欣赏苏州评弹以及广东的粤剧。。

2、要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加深体验,做到感性和理性相结合。

对于鉴赏诗歌的方法或心得体会总结三

摘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与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同时结合相关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以此来对两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应用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xx)05-0102-02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种类非常多元化,特别是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更是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提供了自主学习、写作探求等。然而在实际的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在诸如情景教学策略、现行组织策略、演示策略、练习策略、小组讨论策略等手段中进行任意组合、排列,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便出现无限种可能。

下面以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为案例,结合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进行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促进高中生在鉴赏能力与鉴赏方法运用水平上不断提升。每一名高中美术鉴赏教师都必须要意识到美术鉴赏活动并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更多情况下它将会对学生日后的鉴赏行为、艺术品位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必须要学会独立的鉴赏方式与鉴赏手段,真正地成为一名具有生活品位、艺术品位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更是将信息技术更广泛、深入地融入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美术鉴赏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手段等发生重大变化。

由于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更多时候是平面而又枯燥的。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则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学信息容量的扩充、教学信息网络化的传输,赋予这门课程全新的生命。多媒体教学不仅弥补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而且能够巧妙地帮助学生将原有认知与新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从削弱获取新知识的消耗这一认知资源的角度来减轻学生负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感染力强、形象直观等特点,同时,它的展示不受空间的限制,且信息资源丰富多元,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机互补,在调动学生感官刺激的同时,实现多元器官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将艺术作品的美感通过较多的层次展现在他们面前,从而最大限度调动高中美术课堂的氛围,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改变教师单纯的灌输教学手段,而且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引导与启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将课堂的主体地位归还给他们。由于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从直观体验开始的,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是顺应了这种认知规律,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同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多媒体教学完成了师生角色之间的转换。传统的美术教学更加强调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甚至一些教师还在扮演领导与家长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言堂的权威象征。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重要性,仅仅将他们视为被动而又消极的接受者。可以说多媒体教学走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后,学生不再仅仅只能通过教师讲授来获取知识,教师更多时候更像是一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设计者、参与者,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来主动探索知识,不断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多媒体与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有机融合,不仅为新课改下的高中教学带来多样的教学模式,而且将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媒介,更好地搭建在学生与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之间,为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提供了保障。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含义在传统的美术鉴赏课上,教师主要通过板书展示、口传身授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辅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通过传递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微软公司的ppt软件来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提高教学的传递性与有效性。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基于多媒体教学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堂通过灵活运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实现多层次、多角度的感官冲击,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以此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运用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欣赏《蒙娜丽莎》这幅名作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事先准备好的ppt演示来让作品动起来,同时结合历史课上所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领悟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教師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对整个知识进行一种自主构建,通过由浅入深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对名作的欣赏与认知。

3)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待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对新知识进行转化,学生不仅能够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拓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感悟与分析提升对作品的认知,真正地做到举一反三。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美术鉴赏课堂上,还可以充分利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展开教学工作,以此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到极致,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来拓展创新思维。可以说,与传递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对学生合作、自主、探索等意识的放大。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特征探究式教学模式必须要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这个知识点不仅需要结合课本情况制定,而且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及认知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脑互联网来展开分析,通过一种“侦探式”的探究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鼓励学生通过深刻思考来开展鉴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传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将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做得过于花哨,否则会对学生的注意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整个艺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无法得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在实际的美术鉴赏课堂中,笔者更建议通过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的支撑,以小组作为讨论单位进行鉴赏方式的学习。如在欣赏凡·高系列作品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通过选择一些内容相关的音乐进行播放,同时配合一些艺术馆、博物馆的视频录像,让学生首先对油画艺术有所了解,随后可以拿出诸如《罗纳河上的星空》《凡·高在阿尔的卧室》《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等几幅凡·高大师的名画展开内涵讨论,甚至可以通过有趣的角色扮演,对画中的人物、场景、环境等进行还原,以此强化美术鉴赏课程的趣味性。相信通过这些手段,在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一定会得到激发探究动机的技法,同时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如面对著名抽象画派大师蒙德里安作品欣赏的时候,高中美术鉴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诸如composition a(《构成a》)《红黄蓝的构成》《百老汇的爵士乐》等大师著名的抽象作品,并让学生猜一猜:大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物品、什么环境?为什么这些场景会有这样的艺术变形展示?如果你是蒙德里安大师,会如何展现这些场景?同时可以邀请几名学生走上讲台,站在画板附近进行同名作品的创作。在对蒙德里安大师的作品進行观摩、分析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几幅油画作品的图片来让学生猜一猜:哪些是蒙德里安的作品?它们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等等。

实践证明,在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如果能够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那么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于艺术鉴赏的识别度以及参与度,在高效交流的课堂中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达成。但在这种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多媒体的特征进行有效认知与识别,不断拓展其声像同步、画面动态选择以及直观性等教学优势,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融会贯通,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鉴赏品位。

[1]周艳慧。多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两种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xx.

[2]曾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xx(10):144.

[3]万云鹏。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高中美术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之路[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xx(3):46.

[4]许海燕。关注绩效增进融合技术助力课堂变革:杭州市西湖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工程”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16):9-10.

[5]李顺。鲁西南地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现状与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xx(8):119-120.

[6]董文,闫正洲,谯石,等。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现状分析及培训对策[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xx(3):84-8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