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 化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13:48:09 页码:11
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 化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7篇)
2023-01-03 13:48:09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题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1. 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 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实验原理:

主要的副反应:

实验步骤及现象记录:

实 验 步 骤现 象 记 录

1. 加料:

将9.0ml水加入100ml圆底烧瓶, 在冷却和不断振荡下,慢慢地加入19.0ml浓硫酸。冷至室温后,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后在搅拌下加入13.0g研细的溴化钠,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热,烧瓶烫手。

2. 装配装置,反应:

装配好蒸馏装置。为防止产品挥发损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 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并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刚好浸没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热石棉网上的烧瓶,瓶中物质开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状物质逐渐蒸馏出去,约30分钟后慢慢加大火焰,直到无油滴蒸出为止。

加热开始,瓶中出现白雾状hbr。稍后,瓶中白雾状hbr增多。瓶中原来不溶的固体逐渐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3. 产物粗分:

将接受器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分层后,将下层的粗制溴乙烷放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浸于冰水浴中冷却,逐滴往瓶中加入浓硫酸,同时振荡,直到溴乙烷变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层分出(约需4ml浓硫酸)。用干燥的分液漏斗仔细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层,将溴乙烷层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馏瓶中。

接受器中液体为浑浊液。分离后的溴乙烷层为澄清液。

4. 溴乙烷的精制

配蒸馏装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热,蒸馏溴乙烷。收集37-40℃的馏分。收集产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却。无色液体,样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样品重9.8g。

5.计算产率。

理论产量:0.126×109=13.7g

产 率:9.8/13.7=71.5%

结果与讨论:

(1)溶液中的橙黄色可能为副产物中的溴引起。

(2)最后一步蒸馏溴乙烷时,温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产量因而偏低,以后实验应严格操作。

化学实验报告范文之溴乙烷的合成实验的总结,在上面文章中我已经为同学们带来了整理。希望你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好好利用我们带来的实验格式。

主题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一、指导思想

我们带着希望和憧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本学期理化生教研组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齐心协力,落实好学校制定给我组的各项工作,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使每位教师在科研的同时提炼自身的教学水平,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分析: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四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0%,学习发展生占50%。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九年级才接触化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目标任务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方法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

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4、讲究“巧练”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6、跟踪检查。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日期 课时 教学内容

1 2.23-3.1 3 1、溶液的形成2、溶解度

2 3.2-3.8 4 1、溶质的质量分数2、第九单元复习

3 3.9-3.15 4 1、常见的酸和碱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3、第十单元复习

4 3.16-3.22 4 1、生活中常见的盐2、化学肥料3、第十一单元复习

5 3.23-3.29 4 1、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测试2、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6 3.30-4.5 4 1、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2、有机合成材料3、第十二单元复习

7 4.6-4.12 4 中考复习一、物质的化学变化

8 4.13-4.19 4 中考复习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9 4.20-4.26 4 中考复习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10 4.27-5.30 五一放假

11 5.4-5.10 4 中考复习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12 5.11-5.17 4 中考复习四、化学与社会发展

13 5.18-5.24 4 中考复习五、化学计算的应用

14 5.25-5.31 4 中考复习六、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

15 6.1-6.7 4 综合练习

16 6.8-6.14 4 综合练习

17 6.15-6.21 4 综合练习

18 6.22-6.28 2 查漏补缺

主题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前几周我们班进行了一次白糖加热的实验,此刻我来帮同学们回忆一下白糖加热这个实验吧。

做这个实验得先准备好材料。白糖加热少不了的就肯定是白糖啦,有了白糖,怎样加热呢?我们能够用身边的蜡烛来担当火源。哦,对了,还要准备好一只长柄汤匙,为的是在加热过程中盛白糖。可是,要是烫到手怎样办呢,那就再准备一副手套吧。

材料都准备好了,该做实验了。先把手套戴好,再拿着汤匙,要拿在汤匙较上头的部分上,因为这样就不容易被蜡烛燃烧起的火烫着。然后再把白糖倒在汤匙上,至于白糖到多少,没有规定,我提议倒半勺。我认为倒少了不容易观察记录,而到满满一勺的话,也许在加热的过程中会溢出来。此刻就把蜡烛放在桌子上,桌上最好铺上报纸或抹布,因为同学们都明白蜡烛燃烧后蜡油会滴下来,所以先铺上一些东西比较好。这是,再把蜡烛点燃,把汤匙放在蜡烛上方,进行加热。然后我们就要做观察记录了。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白糖先是由固体变成液体,这样的现象是属于物理变化的,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糖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褐色,并且如果凑近一点去闻白糖,还能够闻到一股淡淡的香味,这种变化是属于化学变化的。那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还没有加热过的白糖是什么样,首先它肯定是固体,如果我们用放大镜来看,还能看到它是有规则图形的物质,所以它也是晶体,其次,白糖肯定是白色的。而加热过后,白糖不仅仅变了色,气味儿也有了改变。加热过程中白糖还在冒泡,这充分的说明了白糖加热的过程中,不仅仅产生了物理变化,还产生了化学变化。

白糖变化奇妙趣味,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化学变化,比如下头为你介绍的小苏打的化学变化。

其实需要的材料并不多,既然是小苏打的化学变化那么小苏打是肯定少不了的;再来就是白醋一瓶啦,还需要一片玻璃,这是为什么呢?原先,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气泡,需要一块玻璃来遮挡,把这些气体“困”在反应容器中;除此之外,自然少不了杯子。接下来为大家有请我们俩的好伙伴——杯子小姐来为大家介绍这个实验吧!

大家好,我是杯子小姐,接下我将带领大家进行一次小苏打化学之旅。首先放大约2克的小苏打,可千万别太多,不然待会的实验可能会出现小意外哦!接下来是关键,一般来说白醋的瓶盖都差不多大小,将白醋倒满在瓶盖里,然后细心翼翼地把白醋倒入我的“肚子”里,之后就立刻盖上先前准备的那块玻璃,你会发现小苏打与白醋产生了剧烈地变化,你能够明显观察到我的“肚子”里正在发生变化,有不明气泡在不停地往上涌,一层雾铺在玻璃上。你将双手放在我的身上,啊呀!不错,是凉凉的,这种感觉很奇妙吧!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这种新物质到底是什么呢?这种气体形态的新物质到底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紧之后进行了下一个实验。我看尽大家点燃了一根火柴,他们将燃烧的火柴放进我的“肚子”里了,可是不一会儿这种不明气体就将燃烧着的火柴熄灭了,问题接二连三地来了,同学们的问题也随之增加,一种求知的欲望覆盖在同学们的心上,可是有力的证据显然不足,最终我们的刘教师公布了答案,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从实验中大家得知二氧化碳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能够经过实验来验证真是太有意思了!

同学们,这个实验可真是有意思,不仅仅观察到了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产生的变化,还了解到了二氧化碳的一种特性。时间不早了,杯子小姐要跟你说再见了!我们有机会再见。

其实这些化学变化只是科学世界里的一小部分,神秘的科学世界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

主题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二两个理科班化学老师。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高二化学选修4的教学工作,为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面临新课改,对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课改就出现新的教学理念,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虽然班级较多力求做到全批全改。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未抓在手。由于本学期理科学生面临会考文科压力,学生对理科的学习比较松懈。特别是后进生而言,会考对他们而言难度较大,无暇顾及其他高考科目。

5、教学反思不够。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主题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高中新课程的化学是一门实用性的基础学科,是高中生基础扎实不可缺少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化学产生兴趣,学好这门课,为高三冲刺打好基础,是我们高中化学组老师经常研讨的话题。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场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存在一些与新课程不协调的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导致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下降。基于此,本人结合课堂教学体会,针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

一、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

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也必须随之改变。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过程的优质化、教学原则的科学化、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教学评估的规范化;有针对性的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必将引起作为教者的更多的思考与投入,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的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主题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1) 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2) 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3)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4) 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

(5) 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实验编号 实验现象 现象解释

(1) 木条不复燃

(2) 木条不复燃 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

(3) 3h2o2产生大量气泡 木条复燃 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

(4) 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 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

(5) 5mno2的质量不变 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

主题化学与人类文明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学习重结晶法提纯固态有机物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抽滤操作方法;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们相互分离;

一般过程:

1、选择适宜的溶剂:

① 不与被提纯物起化学反应;

②温度高时,化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室温或低温时溶解度很小;而杂质的溶解度应该非常大或非常小;

③溶剂沸点较低,易挥发,易与被提纯物分离;

④价格便宜,毒性小,回收容易,操作安全;

2、将粗产品溶于适宜的热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如溶质过多则会成过饱和溶液,会有结晶出现;如溶剂过多则会成不饱和溶液,会要蒸发掉一部分溶剂;

3、趁热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如溶液颜色深,则应先用活性炭脱色,再进行过滤;

4、冷却溶液或蒸发溶液,使之慢慢析出结晶,而杂质留在母液中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的化合物则留在溶液中;

5、过滤:分离出结晶和杂质;

6、洗涤:除去附着在晶体表面的母液;

7、干燥结晶:若产品不吸水,可以放在空气中使溶剂自然挥发;不容易挥发的溶剂,可根据产品的性质采用红外灯烘干或真空恒温干燥器干燥,特别是在制备标准样品和分析样品以及产品易吸水时,需将产品放入真空恒温干燥器中干燥;

乙酰苯胺(含杂质):灰白色晶体,微溶于冷水,溶于热水;

水:无色液体,常用于作为溶剂;

活性炭:黑色粉末,有吸附作用,可用于脱色;

含杂质的乙酰苯胺:2.01g;

水:不定量;

活性炭:0.05g;

m乙酰苯胺=2.01g

m表面皿=33.30g

m表面皿+晶体=34.35g

△m=34.35-33.30g=1.05g

w%=1.05/2.01*100≈52.24%

1、水不可太多,否则得率偏低;

2、吸滤瓶要洗干净;

3、活性炭吸附能力很强,不用加很多;

4、洗涤过程搅拌不要太用力,否则滤纸会破;

5、冷却要彻底,否则产品损失会很大;

6、热过滤前,布氏漏斗、吸滤瓶要用热水先预热过;

7、当采用有机物来作为溶剂时,不能用烧杯,而要采用锥形瓶,并且要拿到通风橱中进行试验;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2

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

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1.尿素(熔点132.7℃左右) 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 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 (沸点较低72℃左右) 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 未知液体

温度计 玻璃管 毛细管 thiele管等

1.测定熔点步骤:

1 装样 2 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3记录

熔点测定现象: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 2.之后有液滴出现 3.全熔

2.沸点测定步骤:

1 装样(0.5cm左右) 2 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

冷却) 3 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1 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2第二次测量要等温度下降30摄氏度。

3 b型管不要洗。

4 不要烫到手

4 沸点管 石蜡油回收。

5 沸点测定是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蒸发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