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 历史情景剧感悟(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3 21:18:33 页码:11
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 历史情景剧感悟(六篇)
2023-01-03 21:18:33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设计的,在建筑造型上继承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我们主要参观的是陕西古代史陈列展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3000多件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文物珍品,按历史顺序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部分。参观完陕西古代史陈列这部分展览大约需要走1.5公里的路程,那么现在请大家作好准备随我一起出发吧!

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序言大厅,墙上的巨幅照片展示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和广阔的黄土高原,这是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华夏文化,奔腾咆哮的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及不断进步的动力。大家来看大厅中央的这头巨狮,它最早是立于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母亲的顺陵前,是一个有庄严气度的走狮的形象,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被成为“东方第一狮”,我国古代石狮及狮子雕刻艺术是由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巨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合壁的见证。

了解完了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来让我们看看在陕西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处于史前时期,这一时期的跨度为距今约115万年至公元前21世纪。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蓝田猿人的头骨化石复制品和发现的石器,是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是目前已知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所以陕西也是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继蓝田猿人之后,这块于1978年在我省发现的距今约20~18万年的大荔人头骨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8000~7020xx年的老官台文化是我省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里最著名的就是距今约7000~5020xx年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因为最早在河南仰韶发现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最著名的代表要属西安半坡遗址了,这个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在物质发展的同时,人们开始了精神的追求,这是半坡出土的陶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早期文字的萌芽。大家看到的这把石斧能充分反映出半坡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初步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律性,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改造自然。到了距今约5020xx年前,我们踏入了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晚期,这时的人类进入了父系公社时期,这个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并取代了仰韶时期的彩陶。生活在距今约4700多年前的杰出的父系氏族部落首领黄帝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父系社会里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奴隶社会的形成。

我们从原始社会进化到了奴隶社会,这个展厅展示的是陕西古代历史的第二部分——周。这里介绍的周,包括从公元前21世纪形成的周族到周方国和西周王朝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周族是龙山文化后期由生活在泾、渭河流域的若干部落融合而成,以善于农耕而闻名,这里展出的炭化的高粱是在我省长武县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高粱,这是陕西农业悠久历史的证明。考古学家把周族时期的文化遗存称为先周文化。到了公元前16世纪,周族为了躲避一些游牧部落的侵扰,迁移到了扶风、歧山一带建立都城,设立官制,并得到了商王朝的承认,被封为“方国”,其都城就是今天著名的周原。到了公元前11世纪,商王朝灭亡,西周王朝取而代之。众所周知,我国的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而周代是我国青铜时代繁荣兴盛的顶峰。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仅这座博物馆中就收藏了20xx多件,在这里展出的不过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精品,包括有礼乐器,生产、生活用具,也有实战兵器。青铜器在当时是礼器更是权利与等级的象征。大家现在看到的狮胸虎足圆鼎,逝代的一种炊具,用来烹煮肉类,就象现在的锅,但在夏商周三代,铜鼎不仅仅是炊具,更大的意义是作为礼器,在奴隶主贵族祭祀、饮宴等活动中才使用,而且只能用与主人身份级别相符的青铜礼器。在当时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这里展出的一套五鼎四簋是属于卿大夫一级的,这些鼎造型庄重,纹饰精美,有些还铸有文字。我国还流传下来了很多与鼎有关的成语,比如说:一言九鼎、三足鼎立、楚王问鼎、鼎鼎大名、钟鸣鼎池等等,足以看出古人对鼎的喜爱和推崇了。来看这件牛尊,它通体作牛形,膘肥体壮,蹄腿柱立,造型别致,纹饰生动,它显示了西周高超的青铜铸造水平。这里还有西周时期使用的贝币、玉器、车马器等,用以说明西周商品交换,制玉和造车手工业及交通的发达。

西周末年,由于周幽王的昏庸导致了西周的灭亡,秦襄公因为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为诸侯,在今陕西风翔县建立雍城,秦人逐渐在陕西兴起。秦国的社会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这里展出的大量铁农具可以证明。这件金釭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用于连接房屋木构架的金属建筑构件。再来看这个墓的模型,是秦公一号大墓的模型,考古学家推测墓主可能是秦景公。秦国经过几代的发展,不断强大起来,秦穆公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再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用十年的时间灭了其它六国,结束了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王朝,他不仅统一了国土,还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大家看到的这个圆形方孔钱就是秦半两,这是秦统一后全国通行的货币,外圆内方的形状使钱币不易磨损又能穿起来便于携带,以后历代的铜钱都仿照秦朝的式样,一直到清末沿袭了20xx多年。这件是两诏铜椭量是秦二世胡亥时的量具,为什么要叫两诏呢?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已经规定了这样的量具,到胡亥即位又重新下诏改了这样的量具标准,在它的内壁上镶嵌有两次诏书的内容,是非常珍贵的史料内容。

秦代末年,民不聊生,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而在起义中,又有一位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他所建立的汉朝从公元前220xx年至公元220xx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而我们汉族也是这时正式形成的。汉朝自建立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汉长安城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汉代除了大力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之外,在冶铁、纺织、造纸等手工业的规模和技巧上都超过了前代。大家请先来看这件国宝级的文物——皇后玉玺,它是在距刘邦和吕后的长陵一公里处发现的,印文是“皇后之玺”四个字,极可能是吕雉生前所用。这件茂陵出土的华丽的竹节熏炉是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的陪葬品。现在大家看到的雁鱼灯可称的上是我国最早的环保灯了,这件灯整体呈鸿雁回首衔鱼形,灯盘圆形,一侧有直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灯罩可左右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灯的亮度,灯点燃后,烟尘通过雁颈导入盛满清水的雁腹,使烟尘得到了净化,灯就不会冒黑烟了。再来看这些1957年在灞桥出土的西汉纸,别看它是残片可又是一件国宝哟,它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20xx年,它的发现将我国的造纸时间向前推进了200多年呢。大家都知道,汉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展出的丝绸残片就是在丝绸之路沿线发现的。汉武帝当年开通“丝绸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西域良马,当找到“天马”后,汉武帝下令铸造的“马蹄金”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纪念币”了。还有这些在咸阳杨家湾出土的彩绘俑和在汉阳陵出土的裸体陶俑,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比较一下汉代兵马俑和秦代的兵马俑有什么不同。

所谓天下合久必分,在经历了秦、汉时代的大一统,到了公元220xx年至公元581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我们可以从在歧山五丈原古战场上发现的铁锅和这件据说是诸葛亮发明的铁蒺藜上依稀看到古代战争的影子。南北朝时期的关中属于北朝,这一时期先后有前赵、前秦、后秦、大夏等少数民族在陕西建立,这一时期的陶俑、武士俑数量相当多,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及浓郁的军事气氛。从展厅中间的这几尊佛像可以看出宗教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盛,因为人民在这期间饱受战乱之苦,希望能在求神拜佛中得到解脱,长安也是西来佛教和本土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当然在大动荡中,也有民族的大融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这张《少数民族姓氏演化表》上看看自己姓氏的族源,现在陕西许多汉姓实际都是由少数民族姓氏演化来的。现在请大家来看这件多面体煤精组印,这是个有意思的艺术珍品,这个印的主人的身份更奇特,他叫独孤信,鲜卑族人,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的明帝(鲜卑族),隋文帝(汉族)和唐高祖的父亲李昞(汉族,唐高祖曾尊他的父亲为世祖,元皇帝),三个女婿分别是三个朝代的皇帝,这样尊贵的老丈人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样的事情也只能发生在那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年代。

天下分久必合,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古代历史的黄金时代。唐代的鼎盛与繁荣我们不仅可以从唐代疆域版图中看出来,还可以从各个文物来反映。展出的这些瓷器说明唐代瓷器制造业非常发达,并远销国外,使中国开始有“瓷器之国”的美誉。再来看这件鸳鸯莲瓣金碗,是属于国宝级的文物,于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的,它运用了多种工艺手段,反映了唐代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这件五马衔杯银壶也是一件文物珍品。这里展出的这么多的金银制的日常生活用具,也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生活的富庶和国家的富强。这些铜钱是“开元通宝”,它不仅在流通中起货币作用,还可以做为重量和长度的单位,一个开元通宝重一钱,十个就是一两,十个开元通宝排成一排是唐代的一小尺,十二个排起来就是一大尺,“开元通宝”四个字出自欧阳询之手,有些人把这几个字念做“开通元宝”,元宝这个词也是由这里得来的。由于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生活丰富,对外交流频繁,因此隋唐时期的服饰色彩斑斓,样式众多。这一组三彩女俑的衣着非常开放,是受到胡服的影响,当时长安城的妇女以穿胡服为时尚,这体现了大唐王朝的开放性和世界性。唐代的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我们可以从这件三彩驼载乐舞俑和打马球图中看出。打马球是当时最时髦的体育活动,相传杨贵妃与唐玄宗都是打马球的高手,这幅壁画出土于乾陵的章怀太子墓,有二十多米长。这幅《客使图》反映的是其他国家的使者出使唐朝的情况,可见唐朝的对外交流也是十分广泛的。这是兽首玛瑙杯,是利用玛瑙的天然纹理加工,呈牛角状,一端雕以牛头,牛头上又雕出两只羚羊角,牛嘴部镶以金帽,取下金帽后,杯中的液体就可以流出,这件文物从造型和工艺上都具有典型的中亚风格。

安史之乱后唐代逐步走向衰败,到朱温胁迫唐昭宗到洛阳,整个中国的重心东移,从宋代以后陕西失去了京都的地位但仍然是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的中心。最后这个展室系统地展出了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文物精品。这是宋代铜质的象棋子,数量和名称与我们现在的象棋完全相同。从我省甘泉县出土的宋代秧歌画像砖说明,在宋代就有了扭秧歌这样的活动。这件交钞铜版是金代用来印刷纸币的,使用纸币是货币发展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元代在陕西设立中书省,陕西就是由这是开始称省的。大家来看这件铁板幻方,是1957年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发现的,上面铸着36个阿拉伯数字,这36个数字排列成方阵,横、竖、对角的6个数字之和是111,古人认为奇妙莫测,所以称幻方,压在房子的地基下,作为辟邪、防灾的物品,这件文物是我国数学上应用阿拉伯数字最早的实物资料。公元1369年,明朝攻占陕西,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是西安得名的开始。这件万历九年的鱼鳞册,是明代的一份土地丈量记录,这是目前见到的年代最早的鱼鳞册实物。想必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科举制度,可有谁见过真的科举试卷呢?来看这件光绪年间陕西的一份乡试题,清朝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但有特殊情况有额外开恩加试的,叫“恩科”,这份试题上有恩科的字样,是为了庆祝光绪皇帝登基大典而举行的加试。大家再来看这些宋代至明代的陶俑,它们的服饰造型各异,具有各个不同时代的特征。而这边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俑群,是明代秦王朱樉的陪葬品,这个俑群的发现填补了明代陶俑艺术的空白。我们中国以瓷器闻名,宋代至清代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八大窑也是这时形成的,我们陕西铜川的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宋代最为兴盛,这件青釉提梁倒流壶是北宋耀州瓷的代表,它的盖子是象征性的,不能打开,提梁为一凤凰,壶嘴上是一对母子狮,壶的四周雕刻的是牡丹花,壶底中心有一孔,灌水时将壶倒持,当水从壶嘴流出时表示水已灌满,再翻过来后壶嘴可正常出水而壶底不漏,它是利用连通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制成的,而这个壶的装饰上采用了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的图案也说明它的等级和档次之高。

我们走出展厅的这扇门,就从古代又回到了现代,我们也结束了陕西古代史的参观,谢谢大家。

关于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5)、(7)、(8)班历史科教学,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5)(7)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8)班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大史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关于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本学期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更好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我们高一开展了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内容的历史第二课堂活动。为更好的总结经验现总结如下:

1、以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内容。为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使学生能把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学生的讨论和交流,我们把“身边的历史----曲江历史”作为高一历史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各个老师能积极准备,按要求学好开题报告指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并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归纳分析整理资料,以各种方式展示成果。特别是何主任亲力亲为进行指导得到学生的好评。

3、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历史兴趣又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历史的分析方法和学习方法。历史素养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1、高中生活的学习和教学任务非常的繁重,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它会与学生和老师日常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问题。

2、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准备不足流于形式的问题。以后要不断克服以获得更大的进步。

关于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20_年11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在烟台二中参加了山东省初中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作为一名中青年历史教师,任何一次外出听课都是我学习的大好机会。25位参赛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对新课程、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变化

1、思路设计上的板块化与专题性特征十分突出,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条理清晰,主题鲜明、任务明确,彰显了历史课堂的文化品味和教育功能

来自青岛五中的董蕾老师在讲《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时,分为四大专题:兴起篇——草原雄鹰羽翼丰,和战篇——干戈玉帛兼有之,感悟篇——以史为镜鉴古今。

来自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的刘伟伟老师,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设计为:第一板块——漫漫古丝路,第二板块——铮铮英雄行,第三板块——悠悠驼铃声,第四板块——绵绵古道情。

济南稼轩中学的程涛老师,在讲《美国的南北战争时,以林肯的一生为线索引领全课,趣味性十足:家族洗钱、南下谋生、就职前后危机重重,解放黑奴转败为胜、船长殉难精神永驻。

2、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绝对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包办,让学生“动”起来,主动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水平的提高,才是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情。

二、教学设计更科学、操作更实用、效果更突出

1、紧扣课标、深挖教材,教学目标制定明确,问题提出恰当、实用。

2、课件制作注重实效性,各种教学素材的运用有趣且趋于理性。恰当的选用背景音乐、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实物资料、文本资料,化繁琐为简易,变抽象为直观,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直观了解和感悟,有又有效的烘托起历史探究的氛围。

3、、预设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年龄特征及心理需求,用各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迎合学生的口味,使得教与学相得益彰

4、关注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指导,比如论从史出,更具历史味。

5、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出事件,巧妙处理学生的思路与教师思路间的冲突。

三、地方史与历史教学有效结合

将地方史与国家历史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贴近学生生活,尽显亲切自然,既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又开拓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新途径。

日照市北京路中学的李淑娟老师,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课的“九章算术”时,特别挖掘出了该著作的编纂者之一徐岳——这个烟台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

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的刘伟伟老师,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则挖掘到了她们淄博市的地方名吃——周村烧饼,作为礼物赠予学生品尝,同时巧设悬疑开启本课:周村烧饼是从胡饼发展而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胡饼是怎么从西域传递过来的吗?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了解古丝绸之路的求知欲望。

四、适当的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选的许多老师都注意通过适当的课外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拓展和延伸,不仅提振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还有效的强化了课本主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泰山区实验中学张淼老师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时,大胆创新:一是张老师亲自动手准备了实物教具龟甲和竹简,让学生触摸历史、体验历史,具体的感受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好处,印象特别深,效果出奇的好;二是张老师亲自指导并摄制的一段学生探究实践的dv视频,让上课的学生直观的看到了蔡侯纸制作的'完整过程,感同身受,极大的调动起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使我想到,德国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的一句名言: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能不感叹于张老师对这一理论你的具体实践,让他所教的的学生启发并感动了另外一处学校里的学生。

菏泽市的李红梅老师在讲《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丝绸之路的昨天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交流的桥梁,哪丝绸之路的今天和明天哪,会不会更加辉煌,发挥你的想象,设计一期板报,发到老师的qq邮箱。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课堂架构科学、实用,凸显了历史课堂的灵活化、趣味化。

五、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组织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并完成相关的学习目标任务

教师主导课堂不应该是包办课堂;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有活动的时间,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合作学习水平的顺利发展;让学生开开心心的学习,是为了扎扎实实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日照市的李淑娟老师,在讲《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时,就给学生留下了宽松的选择空间:先用大屏幕展示出四组图片,它们是造纸术的发明、数学专注《九章算术》、地动仪、五禽戏和《伤寒杂病论》。四组图片,四类成果,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最想了解的历史知识。学生按自己的喜好顺序自由的选择了自己最想了解的内容来探究学习,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学生甲选了《九章算术》,接着学生乙则选了地动仪,后来学生丙选择了造纸术,最后接触学习的则是医学知识。这种结果,就完全打破了课本内容的编排顺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六、教师的基本功普遍提高

在这次活动中,参赛的教师特别追求了教学素养的整体呈现。他们似乎并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是不断的完善,不断的超越,立足精益求精、美益求美。如果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教师们精湛的教学基本功的话,那就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尺刀。

他们以渊博的专业知识、优美的教学语言、完美的板书、精美的课件,无一不让学生陶醉,让听课的老师艳羡。一节节的课堂上,我享受着美的浸润,同时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可是“人们只惊羡于鲜花盛开的美丽,却不知道当初的芽儿浸透着奋斗的泪水和汗水”,是到了我们好好学习提高的时候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来自青岛五中的董蕾老师,用醇美、真挚的语言不断地去触动学生们的心弦,描摹出一幅又一幅的历史画卷——从冒顿单于驰骋于塞外大漠草原到匈奴的兴起,从汉高祖挥师北上遭遇白登之围到屈辱和亲,从卫青霍去病漠北大捷匈奴流离西迁到昭君出塞,不断的启迪着学生的心灵、陶冶着学生的民族情操,使学生的情感沉醉于其中而又升华于其上。

课件制作亦美不胜收,详实、丰富的资料为课件锦上添花,不断冲击着学生们想象的视界,使学生感同身受,有效的提振了课堂学习的氛围和效果。

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观自己,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并且在备课时尽量地让我们的历史贴近生活。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听课学习的时间虽然是短暂的,但我的学习、反思的热情一直都受鼓舞于选手们的高超教学技能和完美的教学思路,张弛有度、开合有法,新颖的教学视界带给我的绝对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和情绪上的叹服,我想,保留这份热情并将它融入进自己的历史教学工作之中才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最后借屈原的一句话来自勉吧——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于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在这个学年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七年级113班的班主任工作和七年级113班及八年级11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同时兼任了文科教研组长、图书管理员、多媒体室管理员、收发员。一学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七年级113班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

二、其他管理工作

本人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圆满完成了本年度的教研工作、图书管理工作、多媒体管理工作、收发工作,顺利通过了教育局的年度评估。参加了局里举办的图书管理员培训,参加了局里组织的听课活动。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其中杨剑老师的公开课《自己去吧》,充分利用多媒体,在ppt中运用flash动画,教学效果良好,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教育需要个性,没有个性就无所谓教育。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方法等等,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教育的魅力就在于个性的独特性,越有个性的教育就越美,越能发现独特的美的人就越有教育能力,越有创造力。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在进行历史思考时充分得以自由地运用。

四、第二课堂的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

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发掘有历史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写作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把他们分为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学生经过一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其它工作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我还积极地尝试网络写作。

在这一学年的工作中,通过和同事共同的努力,提高了我校的文科水平,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寄望于下一学年度为提高我校学生的文科水平,营造校园的文化气氛,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作更大的努力!

关于历史情景剧模拟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我叫,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政法系历史专业。毕业前曾做为实力派选手到牡丹江市重点中学——实验中学实习。实习伊始便从教导主任手中接过了8个班的教学工作。一个半月的实习中校长主任都曾深入班级听课,课后给预了高度的评价。实习结束时校长找我谈话:问我毕业去向有何打算?。我坦然相告:城市人才济济,有无我都无足轻重,但农村却不同,有了我可能日月换新天,没有我就可能永久的愚昧。假如我留在城市,可能只是一支默默无闻的蜡烛而已,而在农村则可能成为太阳照亮希望的田野,照亮孩子的心,为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做贡献,当然在农村也可能实现我人生的最大价值。(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天真,十足的傻冒)

于是,1996年我被分配到繁荣乡中学,1998年调到龙安桥中学。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毕业以来告别历史专业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教了4年初一后跟班到了初三。由于所学非所用,在教学上走了不少弯路。虽说是文史不分家,但毕竟是隔行如隔山。为了能胜任这份工作,我不断的充实自己,查阅资料,钻研教材,向老教师请教,并自费订购与教学有关的刊物。六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虽说是不算丰硕,但也很可喜。在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中,被授予“四项全能”称号。并荣幸手到邀请参加“获奖 成果报告会”。经我指导的郑英姿、李翠铃等同学多次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在国家赛事上获奖。

在告别繁荣第一届迟疑学生时学生在临别的赠言中写到:“我很荣幸成为您的学生,我在您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是‘渊博’”。在告别最后一届初三的学生时(我被专业对口的理由改教历史)学生给我写到:“此时此刻,我喜忧掺半,喜的是我曾经被您教过,忧的是您没有能把我带到毕业......有首歌唱到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我觉得,我能给学生留下如此的感觉,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最大的收获。

xx年10月份,我通过了全省申请学士学位的俄语四级资格考试,xx年我开始和初一学生一起学习英语,学生们知道我俄语过了四级又学习英语时,脸上充满了敬佩之情,有一名学生还悄悄的对我说:“老师,你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学无止境。”

xx年暑期我从语文战线上撤下来,奔赴历史前沿,据说这是教改的结果,专业对口,大势所趋,我不古哦是先行者。(其实我心理明白的很,这是我曾经跟现任的主任在语文试题上较真,让他大失颜面的结果)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历史专业上有了打展身手的天地。我通过精心研究教材,结合一些教改信息尝试了一种独创的教学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历史。目的是让我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双重提高,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方面均有收获。我运用探寻式、研讨式和情景再现法与学生一起根据史料追寻历史、研讨历史、感受历史,并运用移时换位法去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借以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情感价值的教育目的。这样,每堂课,同学们都能用心去品味历史的沧桑巨变,无论是哪一类学生都能在态度和思想上有所收获。一学年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在期末的全镇统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有两个班的成绩创造了全优的记录。而且在本学期还成功策划了依次全校的诗歌朗诵会。

我在和孩子们一起研讨历史的同时也在教会孩子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孩子们通过各种文献资料、文物、去探寻分析历史,从而总结经验,结合时事为己所用。培根曾说过:史鉴可以明智。我或古人也说过: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毛泽东与蒋介时在重庆谈判前偶遇每人手中一本史书就足以说明这点。我要让我的学生走 上社会都能成为人中之杰。

有许多人认为历史是小学科,无关痛痒。我却不敢苟同。我想历史是以其博大精深承载着哺育国民灵魂的精髓。和数理化相比,它也许知识性不强,但其字里行间所显现出来的民族辉煌与自豪及其所激起的爱国热情是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述职人:

x年xx月xx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