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 德育课程培训心得体会(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06:44:30 页码:13
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 德育课程培训心得体会(7篇)
2023-01-04 06:44:30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有关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一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全面贯彻县教育局20xx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全县中小学校长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为中心,以教研为先导,以改革为动力;强化管理,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中心任务,以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健康快速地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初中教育。

强化目标管理,进一步建章立制,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强化学校常规管理,争创我县校长规范管理示范学校。以巩固“两基”成果为基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为动力,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心任务,以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完善和补充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不断提高我校毕业班的升学率,争办农村管理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办学条件一流学校。

① 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针对以往业务学习流于形式,领导和教师不十分重视业务学习的情况,从本学期开始,我校要把教师的业务学习当作一件大事来抓,针对人们普遍存在的惰性心理,我们实行强制性业务学习,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由专门的领导班子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主要学习我校教师征订的继续教育相关教材;同时,开展各种形式,如:座谈会、交流会等,从而达到真正是教师在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都有真正地提高。

②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抓好新课程的教师培训。

几个学期来,我县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并不断在教学中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新课程的实施最关键的因素在教师,因此,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重视对新课程教师进行培训,首先,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其次,切实组织和开展好我校的校本级培训,校本级培训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过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我们组织我校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师转变观念,树立科学、正确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再次,搞好城乡对口交流活动,我们还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和引进外地的先进经验,从而使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教学平台。目前,我校已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并通过卫星天线设备,接收了大量教育教学资源。各个教师都积极的运用这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收到较好的效果;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广阔的。为了保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最大限度的应用,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在本学期加强我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工作,力争使我校的教师人人都能用微机办公,前勤教师人人都能制作教学课件,都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继续坚持依法控辍、改革控辍、管理控辍、扶贫控辍,①是进一步宣传《义务教育法》增强家长和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②是签定控辍责任书,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和教师控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作好控辍工作;③是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他们进行理想道德教育,使他们端正学习目的、动机,教师有计划地对后进生进行文化课补差工作;④积极开展特困生的帮扶工作,对贫困内宿生给予生活补足,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春蕾工程”等活动;⑤是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积极探索分层次教育模式,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⑥是改善住宿条件,降低伙食收费标准,保证学生能吃好穿暖;⑦是加强学籍管理,严格履行学生转出、转入、休学手续,及时填写表册,坚持实行流失生月报告制度。

初三毕业班的升学质量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尤其重视我校的毕业班的各项工作,目前,我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学生的基础较差,好学生外流,这是客观的现实,但是,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我们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是加强管理,全力提高升学质量,为此,我们打算做以下几方面:①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从而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思想教育。严格教学过程管理,认真检查和督促教师,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加强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③组织教师研究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把握趋势和动态,同时,精心选择试题,强化训练。

本学期我们将要在教科研方面加大力度,教研组长是我校的基干力量,而教科研活动能否得到切实的实施,与教研组长的职能作用和带头作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一方面给教研组长加担子,给他们落实任务,要他们积极带动本组教师参与教科研,另一方面,我们十分重视对教研组长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如: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定期开交流会、座谈会等,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我校的教科研活动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教研组长的职能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的工作开展与班主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仍十分注重选拔班主任,我们重点选拔事业心强、师德高尚、能力突出、能得到学生和家长认可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我们更加注意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为此,我们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座谈会,定期组织班主任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育策略等,力争在使用班主任的同时,帮助他们不断地提高,从而,使我校的班主任工作有明显的转变和进步。

新课程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实验必不可少,我校由于资金短缺,因此,在实验器材方面补充的很少,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但是,学校想方设法,补充一些实验器材,力争保证能够满足实验课的正常教学。

,充分发挥教导处的检查、指导和监督作用。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也是一个学校生存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为此,教学管理必须严格起来,本年度我们制定科学的考核措施,严格教师考勤制度,狠抓教学管理,严格教育教学秩序,突出抓好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重要环节。突出检查的频率,及时提出改进的要求和办法。

认真落实体育、卫生工作,上好两课、两操。开展好二课活动。进一步加强音、体美、劳绿证和综合实践课的教育工作,保证上课时间和上课质量。

加强卫生室的管理,充分利用卫生室的设备,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工作,尤其是继续做好预防“非典”的各项有关工作。

1、德育工作的首位意识,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巩固和发展德育成果,努力开创管理科学化、内容系列化、活动规范化、措施具体化的德育格局。

2、增强德育工作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认真贯彻落实《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进一步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开展“三观”教育。宏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校园文化建设,完善育人环境。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德育氛围。

5、爱祖国、爱生活、爱科学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对理想、对科学、对未来的美好追求。

6、开展好课外文体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7、探索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强化教师的人格作用,克服思想工作的简单粗暴做法和短期行为。

8、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有计划地组织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加强针对性,提高认识性,壮大青少年组织,并起到应有的作用,办好板报,坚持升旗制度,有效的利用好国旗下的讲话这快德育主阵地。

9、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有计划地召开学生座谈会,目的搞好家长学校,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使其配合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是我校的德育工作再登新台阶。

10、“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大力推进法制建设。

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做好教育普法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加大对违反教育方针、损害师生身心健康和其它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重树教育形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和教育公示制度。坚持“收支两条线”,杜绝乱收费、教师乱办班、学校乱订资料等不正当的做法和行为。

1、强化学校安全工作。以创建和谐校园、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为载体,以法治教育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重点,以校园及周边整治为突破口,以“健全责任制、构建防范网、提升自护力”为主要内容,积极打造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校园。

2、继续做好校园卫生工作,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创设一流环境。

3、加强校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完善校产管理责任制,提升后勤管理水平。实现财务、财产管理规范化。加强后勤队伍建设,以“服务育人”的观念统一后期人员思想,坚持为教学一线服务,为师生服务,明确岗位职责,严肃劳动纪律,提高后勤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加强锅炉等供热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5、做好放火、防盗、防破坏的管理和维护

6、加强学校备品的管理和维护,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的思想建设,搞好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帮助和培养党的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壮大党支部的基干力量。

开好职工代表大会,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是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发挥工会的集体作用,关心职工生活。

续加强团委建设,搞好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委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优势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内容丰富的团队活动,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得到更进一步。

积极完成乡党委、政府、县教育局、和上级各相关行政部门布置安排的各项工作。

有关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二

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今年的“教育管理年”活动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市、区两级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把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与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提高业务能力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新型教师观、“敬业爱生”的新型学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依法执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新型育人观。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上,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努力探索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的结合点,创建“东边出太阳,西边圆月亮,千秋万物安康,人人有方向”的和谐有为的工作氛围。今年先后派出十余名教师外出参加各学科的教育年会,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将所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以及自己的心得,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向全体教师分享,力求把学习成果化。学校在全体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观,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今年我们还安排两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在洛阳师院举办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此外学校还组织绝大部分教师参加了第三轮继续教育培训;并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各学科教学培训。

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导处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新上岗教师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针对我校教师严重缺编,青年代课教师多,变动频繁的校情,学校不等不靠、不怨天忧人,而是积极想办法,为了更好的调动一切力量投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认定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好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为校级骨干教师,同时聘请了学校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担任学校的教学顾问,动员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共同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来,形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合力。同时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活动,让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担任指导教师,青年教师采用自己拜师与学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师傅”。为了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我们继续开展“拜师结队传帮带”活动,并积极发挥学校指导教师团队的作用,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则负责从学科教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教学中的常见的难点问题、学生及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指导教师则从备课、上课、作业、学生辅导、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细节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在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教导处坚持对青年教师采用听推门课与自己申报课结合的培养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要申报上两次汇报课,听指导教师及同学科教师8节课,并写出听课点评,每月上交一份学习心得。在工作中我们、加强分析和反思、认真参与督导,适时调整,使年轻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平时“练兵”的好处,都不同程度地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每月还抽出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的情况同时给青年教师明确思路和方向,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成长。

二、以教研组为校本教研单位落实教研促教

在校本教研方面,学校推进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建设学习型学校”工作为重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的主阵地。我校分设语文、数学和科任三大教研组,各组有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由教导处引领组长主抓各组教研活动。每期各组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教研及教育科研工作计划,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期初把好计划关,期末把好总结关。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三定制度,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议题,本学期仍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周二下午第三节为固定研讨时间;本期我们组织教师继续深入钻研教材,要求教师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同时我们要求各教研组针对教学中热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进行了教学经验转项交流传递活动。同时我们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读书交流“三分享”活动,即内容、感想和实际应用的分享,并组织教师人人参与,“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每位教师心中,教师的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不同程度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在教研组工作方面,我们还十分重视交流学习,先后三次派出组长学习、培训教研组工作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及时调整工作。

在教师教育科研方面,我们牢固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课”的思想,以“研究促质量,研究求效益,研究创特色”为宗旨,兴科研强校之风,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的定位,壮大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加强教育科研交流,充分认识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确定教科研在当前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科研意识,目前我校已结项课题7项,其中一项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立项正在研究课题10项,基本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有十余名教师的论文获省级奖励;有五名数学教师获“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以教学常规为中心规范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的根本

我校一贯重视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如组织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活动、教学比赛、学生竞赛、作业检查、教案检查、资料归档等工作,一贯认认真真、从不懈怠。在今年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的新形势下,我校结合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常规手册》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本学期学校对备课、作业等进行严格要求和检查。两次检查各有重点,每次都及时小结反馈,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因此教导处对教师进行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并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等各方面的情况。

本学期教导处还组织了偏重于单项技能的教学抽测调研,使校内调研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同时进行了体卫艺术工作的自查和迎检工作,以及一年级的招生分班工作和毕业班的前期工作。本学期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的各项教育教学业务活动,师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在市教局十月份的“规范化学校验收”和十二月的“常规教学调研”中,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均受到了好评。

四、以校内教学比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每学期一次的教学比赛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他们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本学期教导处组织进行了“示范课观摩”和“四十岁以下教师公开课比赛”活动,成立了比赛评委小组,并制定比赛方案,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力求突出两个特点:新:授课教师观念新,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有创新;实:教学过程要真实,体现老师教学真功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鼓舞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教导处及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后的调整建议。

五、以参与学生竞赛为形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本学年教导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活动中,我校有一百多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十几名教师获得辅导奖;学校获得省集体二等奖。在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获得二等奖。在省市“小学生计算机比赛”中,我校宋景芸、陈佳雯同学分别获得省一、二等奖,另有五名学生分别获得市一、二、三等奖。在市第三届牡丹杯才艺大赛中,我校有十八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市“奥体花城”杯书画大赛中我校又有九名学生获奖。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把握机遇,营造明天,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六、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

以现有的名师、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培养更多的名师及骨干教师;在现有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理思路,深化特色教育,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在新课程形势下,努力探索德育、教学、家庭教育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模式。

有关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三

在和谐德育课题引领下,我校精心策划组织各种活动,开创班级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和谐的良好氛围。

1、学子当家自主行。成立校长学生助理团,志愿者协会;建立了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示范和带头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制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方案和实施细则,开展校园“十佳星级”学生表彰活动,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

2、主题活动成序列。结合重大节日,我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法制安全教育、生态环保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诚信教育、尊师爱生、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得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

3、社会实践出品牌。连续8年不断优化,已成为我校德育活动的精品之作。通过班集体建设,学习方法指导,专家、优秀军人、科学家报告,与学长互动,远足,各种比赛、拓展活动,军事训练及生活管理等,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交往协作能力得到提高。

4、国际交流大视野。我校开展了“中俄文化交流周”活动、中荷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连续九届中美文化交流夏令营活动,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结交外国朋友,增进世界团结。派出学生到台湾、美国进行学习交流。这些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家校携手显合力。开设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编写家庭教育小报,通过家长接待日、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通过成人仪式,誓师大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开创“同频共振、良性互动”和谐共育的良好局面。

7、导师伴行有规划。在起始年级实施导师制,每位教师和职员认领一个亲学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行为全程、全方位导航;在高三年级发挥《成长手册》的作用,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与失。学校开设《高中生生涯规划》课程,助力目标定位,实现梦想。

8、艺体特长显优势。我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因材施教,特色办学。成立了体育、美术特长班,激发学生的不同潜能。每学年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进行诗歌朗诵、演讲、舞蹈、书法、绘画等比赛,举办形式多样的球类、拔河、体操等运动比赛,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多元发展让学生收获了成功,三年来,学校艺体特长生175人升入大学本科。

有关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四

一、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今年的“教育管理年”活动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市、区两级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把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与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提高业务能力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新型教师观、“敬业爱生”的新型学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依法执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新型育人观。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上,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努力探索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最佳结合点,创建“东边出太阳,西边圆月亮,千秋万物安康,人人有方向”的和谐有为的工作氛围。今年先后派出十余名教师外出参加各学科的教育年会,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将所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以及自己的心得,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向全体教师分享,力求把学习成果最大化。学校在全体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观,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今年我们还安排两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在洛阳师院举办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此外学校还组织绝大部分教师参加了第三轮继续教育培训;并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各学科教学培训。

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导处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新上岗教师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针对我校教师严重缺编,青年代课教师多,变动频繁的校情,学校不等不靠、不怨天忧人,而是积极想办法,为了更好的调动一切力量投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认定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好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为校级骨干教师,同时聘请了学校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担任学校的教学顾问,动员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共同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来,形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合力。同时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活动,让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担任指导教师,青年教师采用自己拜师与学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师傅”。为了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我们继续开展“拜师结队传帮带”活动,并积极发挥学校指导教师团队的作用,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则负责从学科教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教学中的常见的难点问题、学生及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指导教师则从备课、上课、作业、学生辅导、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细节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在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教导处坚持对青年教师采用听推门课与自己申报课结合的培养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要申报上两次汇报课,听指导教师及同学科教师8节课,并写出听课点评,每月上交一份学习心得。在工作中我们、加强分析和反思、认真参与督导,适时调整,使年轻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平时“练兵”的好处,都不同程度地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每月还抽出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的情况同时给青年教师明确思路和方向,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成长。二、以教研组为校本教研单位落实教研促教

在校本教研方面,学校推进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建设学习型学校”工作为重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的主阵地。我校分设语文、数学和科任三大教研组,各组有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由教导处引领组长主抓各组教研活动。每期各组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教研及教育科研工作计划,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期初把好计划关,期末把好总结关。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三定制度,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议题,本学期仍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周二下午第三节为固定研讨时间;本期我们组织教师继续深入钻研教材,要求教师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同时我们要求各教研组针对教学中热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进行了教学经验转项交流传递活动。同时我们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读书交流“三分享”活动,即内容、感想和实际应用的分享,并组织教师人人参与,“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每位教师心中,教师的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不同程度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在教研组工作方面,我们还十分重视交流学习,先后三次派出组长学习、培训教研组工作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及时调整工作。

在教育教育科研方面,我们牢固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课”的思想,以“研究促质量,研究求效益,研究创特色”为宗旨,兴科研强校之风,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的定位,壮大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加强教育科研交流,充分认识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确定教科研在当前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科研意识,目前我校已结项课题7项,其中一项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立项正在研究课题10项,基本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有十余名教师的论文获省级奖励;有五名数学教师获“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三、以教学常规为中心规范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的根本。我校一贯重视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如组织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活动、教学比赛、学生竞赛、作业检查、教案检查、资料归档等工作,一贯认认真真、从不懈怠。在今年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的新形势下,我校结合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常规手册》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本学期学校对备课、作业等进行严格要求和检查。两次检查各有重点,每次都及时小结反馈,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因此教导处对教师进行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并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等各方面的情况。本学期教导处还组织了偏重于单项技能的教学抽测调研,使校内调研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同时进行了体卫艺术工作的自查和迎检工作,以及一年级的招生分班工作和毕业班的前期工作。本学期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的各项教育教学业务活动,师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在市教局十月份的“规范化学校验收”和十二月的“常规教学调研”中,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均受到了好评。

四、以校内教学比赛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每学期一次的教学比赛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他们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本学期教导处组织进行了“示范课观摩”和“四十岁以下教师公开课比赛”活动,成立了比赛评委小组,并制定比赛方案,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力求突出两个特点:新:授课教师观念新,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有创新;实:教学过程要真实,体现老师教学真功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鼓舞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教导处及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后的调整建议

五、以参与学生竞赛为形式促进学生综合发

本学年教导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活动中,我校有一百多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十几名教师获得辅导奖;学校获得省集体二等奖。在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获得二等奖。在省市“小学生计算机比赛”中,我校宋景芸、陈佳雯同学分别获得省一、二等奖,另有五名学生分别获得市一、二、三等奖。在市第三届牡丹杯才艺大赛中,我校有十八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市“奥体花城”杯书画大赛中我校又有九名学生获奖。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把握机遇,营造明天,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六、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以现有的名师、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培养更多的名师及骨干教师;在现有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理思路,深化特色教育,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在新课程形势下,努力探索德育、教学、家庭教育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模式。

有关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五

本学期,在新军屯镇中心学校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我校把“知礼仪、懂孝道、创和谐”设定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本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结合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全校上下,共同行动,思想重视,扎实推进,师生互动,重在体验,创设氛围,评价激励,将礼仪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尊重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德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工作实效,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1、完善文本教材的修订与编写工作。

首先要抓紧一切时间尽快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为任课教师提供坚实可靠的教学文本保障。在戴金玲校长的带领下,我校自己编写了教材《知礼仪,懂孝道,创和谐》。

2、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师形象、教师礼仪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全校教师礼仪意识和礼仪水平。

3、让每一位学生亲身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开礼仪的活动中,亲历转变过程,注重情感体验,逐步将礼仪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4、全校创设“人人讲文明,班班重礼仪”的浓厚氛围,在全校大力宣讲礼仪,学习礼仪,通过值周小组、值周教师巡查等方式,在校园提醒检查,教育不文明行为,让不文明行为在校园无处藏身,举全校之力争创“文明礼仪示范校”。

5、充分利用思品课、周会课学习“文明礼仪知识”,让“文明礼仪知识”进入课堂,以保证“学习礼仪”的时间和质量。

有关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六

在今年的“教育管理年”活动中,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市、区两级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学校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把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与进一步加强教师素质、提高业务能力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新型教师观、“敬业爱生”的新型学生观以及“以人为本,依法执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新型育人观。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上,我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努力探索规范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最佳结合点,创建“东边出太阳,西边圆月亮,千秋万物安康,人人有方向”的和谐有为的工作氛围。今年先后派出十余名教师外出参加各学科的教育年会,外出学习教师返校后将所学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以及自己的心得,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向全体教师分享,力求把学习成果最大化。学校在全体教师中树立终身学习观,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今年我们还安排两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市教育局在洛阳师院举办的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此外学校还组织绝大部分教师参加了第三轮继续教育培训;并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区教委组织的各学科教学培训。

我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是提高师资素质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教导处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工作重点,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提高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新上岗教师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素养。针对我校教师严重缺编,青年代课教师多,变动频繁的校情,学校不等不靠、不怨天忧人,而是积极想办法,为了更好的调动一切力量投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认定了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好的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为校级骨干教师,同时聘请了学校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担任学校的教学顾问,动员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共同参与到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来,形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合力。同时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活动,让这些骨干教师和教学顾问担任指导教师,青年教师采用自己拜师与学校分配相结合的方式,都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师傅”。

为了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我们继续开展“拜师结队传帮带”活动,并积极发挥学校指导教师团队的作用,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则负责从学科教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教学中的常见的难点问题、学生及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加以指导,指导教师则从备课、上课、作业、学生辅导、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等细节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在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教导处坚持对青年教师采用听推门课与自己申报课结合的培养制度,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要申报上两次汇报课,听指导教师及同学科教师8节课,并写出听课点评,每月上交一份学习心得。在工作中我们、加强分析和反思、认真参与督导,适时调整,使年轻教师在做中学,在实践中领悟,走上学习中研讨,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成长历程。他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平时“练兵”的好处,都不同程度地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每月还抽出时间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的情况同时给青年教师明确思路和方向,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的成长。

在校本教研方面,学校推进以新课程为导向,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建设学习型学校”工作为重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校本教研制。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最基层的组织,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研究的主阵地。我校分设语文、数学和科任三大教研组,各组有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其他教师共同组成,由教导处引领组长主抓各组教研活动。每期各组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教研及教育科研工作计划,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期初把好计划关,期末把好总结关。我校建立校本教研的三定制度,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议题,本学期仍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周二下午第三节为固定研讨时间;本期我们组织教师继续深入钻研教材,要求教师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明确重、难点,搞清疑点,把握关键。同时我们要求各教研组针对教学中热点问题确立研究专题,进行了教学经验转项交流传递活动。同时我们重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读书交流“三分享”活动,即内容、感想和实际应用的分享,并组织教师人人参与,“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深入每位教师心中,教师的知识得到长进,理论得到提升,不同程度地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在教研组工作方面,我们还十分重视交流学习,先后三次派出组长学习、培训教研组工作理论和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及时调整工作。

在教育教育科研方面,我们牢固确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课”的思想,以“研究促质量,研究求效益,研究创特色”为宗旨,兴科研强校之风,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明确教育科研工作的定位,壮大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加强教育科研交流,充分认识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先导作用,进一步确定教科研在当前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化了科研意识,目前我校已结项课题7项,其中一项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立项正在研究课题10项,基本形成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有十余名教师的论文获省级奖励;有五名数学教师获“中国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

教学常规是教学工作的根本。我校一贯重视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如组织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活动、教学比赛、学生竞赛、作业检查、教案检查、资料归档等工作,一贯认认真真、从不懈怠。在今年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开展“教育管理年”活动的新形势下,我校结合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常规手册》文件精神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加强了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在宏观上体现管理的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微观上,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本学期学校对备课、作业等进行严格要求和检查。两次检查各有重点,每次都及时小结反馈,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教师,每位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积极从教材中挖掘出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建立教学上的最佳工作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因此教导处对教师进行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并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了解反馈教师课堂教学等各方面的情况。

本学期教导处还组织了偏重于单项技能的教学抽测调研,使校内调研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同时进行了体卫艺术工作的自查和迎检工作,以及一年级的招生分班工作和毕业班的前期工作。本学期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的各项教育教学业务活动,师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在市教局十月份的“规范化学校验收”和十二月的“常规教学调研”中,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均受到了好评。

我校每学期一次的教学比赛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他们互相学习切磋,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本学期教导处组织进行了“示范课观摩”和“四十岁以下教师公开课比赛”活动,成立了比赛评委小组,并制定比赛方案,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力求突出两个特点:新:授课教师观念新,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有创新;实:教学过程要真实,体现老师教学真功夫。评出了一、二、三等奖,鼓舞了老师们的教学热情。教导处及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以后的调整建议

本学年教导处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比赛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学校”读书活动中,我校有一百多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十几名教师获得辅导奖;学校获得省集体二等奖。在市“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获得二等奖。在省市“小学生计算机比赛”中,我校宋景芸、陈佳雯同学分别获得省一、二等奖,另有五名学生分别获得市一、二、三等奖。在市第三届牡丹杯才艺大赛中,我校有十八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市“奥体花城”杯书画大赛中我校又有九名学生获奖。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把握机遇,营造明天,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以现有的名师、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培养更多的名师及骨干教师;在现有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理思路,深化特色教育,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在新课程形势下,努力探索德育、教学、家庭教育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模式。

有关德育课程心得体会总结七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