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地理事件的心得体会高中如何写 地理事件的心得体会高中如何写范文(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09:48:40 页码:13
地理事件的心得体会高中如何写 地理事件的心得体会高中如何写范文(二篇)
2023-01-04 09:48:40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地理事件的心得体会高中如何写一

一、试题分析和评价

试题结构:试题结构没有变化,必答部分有选择题11道(44分):非选择题36题(22分)、37题(24分)共46分;选答题在选修模块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中任选一题作答(10分),总之题型体量试题结构都没有变化。

1、客观题(选择题)部分 【难度变化】下降

今年的高考试题仍然采用五组材料展开,分别为城市区位、世界区域地理、地球运动(仅第4题一道)、地理新概念理解(“蓝水”和“绿水”概念的判定)、地理环境整体性、气候成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整体难度较低,题目综合性好,知识点考察范围广。选择题题组数量增加,共5组,每组题的数量减少,这样变化使得命题涉及到更多的知识点。今年的选择题整体偏简单、都是基础知识,考察以世界地理基本常识为主,基本没有“陷阱”型问题,难度较20xx年、20xx年高考题简单。

2、主观题(综合题)部分 【难度变化】简单

第36题考察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从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地理生物入手,难度较低,几乎都是讲课过程中的答题模版,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容易拿到高分。 第37题考察中国东北商品农业,特别是三江平原的农业类型,都是答题模版,直接套用就可以了,只是出题形式略有变通,没有直接考察农业区位选择,而是以“环境质量优良”、“病虫害少”、“化肥使用量少”这种原因描述的形式出题而已,基本答题模板基本没变。

3、选修题部分

【难度变化】持平

选修地理中“旅游地理”考察老工业区的资源化转变,发展旅游业,出题形式较新颖,必修三区域地理中“德国鲁尔区的老工业改造”有知识重叠的部分,是今年高考地理试卷中个人觉得出的最好的一道题。“自然灾害与防治”考察地质灾害类,以福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切入点,难度低。“环境保护”考察生物多样性问题,比较难答。

总之,20xx年地理试题在变化中保持了稳定,重能力考查,起点低,贴近生活,巧妙地设计和隐藏了难度但没有回避难点,侧面考查了热点。更符合课改的趋势,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

二、复习备考经验总结

面对今年的高考试题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有一丝丝的欣慰甚至是一丝得意,令人欣喜的是一方面我们在复习备考中给学生进行了准确有效的指导,起码没有误导学生;再者是学生的成绩很令人满意,不少学生考下来说地理做的很有感觉,出错很少。地理学科再不是制约文综的瓶颈反而成了学生的得分学科。回顾一年的工作觉得我们比较可取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精细制订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高考复习内容

一进入高三我们就纵观全局制定全年的复习备考计划,高三地理复习为三个阶段:第一轮3月初完成,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到4月底结束,第三轮5月初开始大概用两周到三周时间,最后留一周多时间学生自主复习。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课时安排比较紧,以往有些老师四月份一轮复习还没有结束,二轮只是象征性的讲几个专题就匆匆结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三轮四轮复习。根据我们的经验必要的轮次一定要做全做实,一轮复习重要,二三轮更是必不可少,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知识的重复和老师的总结都很有必要。到后期可能学校安排的各种考试比较多,学生和老师都开始着急,可以按照计划结合实际进度适当调整,但是必须把该做的轮次做好,既不能过于拖拉也不能跳跃式前进。

2、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做实备、讲、练、批、辅等教学常规环节

备课方面:在集体备课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每一位教师从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既发挥集体的优势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彰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

讲课方面:高三的课堂追求实效和高效,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所以课堂上“精讲”讲要讲的透彻,“精练”练要练的有效,结合学校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我们钻研每一种不同课型的上法: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试卷讲评课等。

练习方面:认真编写和筛选课时练、周练、月考试题;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尤其是后期的二轮三轮练习是老师们自己精心筛选和编写的,以求有的放矢。

辅导方面:①辅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②辅导学生有效做作业③辅导学生及时总结。

总之教学工作看似周而复始却是充满艰辛,没有华丽的语言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一个环节,只有做好这些常规工作、只要做好这些常规工作我们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3、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内容、要求和方向

面对今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禁窃喜,其中对试题难度的把握、对地球运动部分的预测、对区域地理的分析、对试题题串的估计无不与我们的预计相符合,所考的考点也是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重点。所有的这一切应该归功于我们平时展开的教学研究工作为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正确的导航。

我们教研的主要途径有: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包括考纲考试说明的学习和解读;学校间组织的教学交流活动;自己平时积极主动地收集高考信息;做近几年高考试题和分析高考试题;参加省上等上级单位主办的高考信息发布会,利用一切学习的机会积极的学习。

4、胆大心细合理取舍、勇于创新

胆大源自于对考纲的准确解读、对教材的悉心参透,心细源自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强悍的业务能力。教学不是墨守成规,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人云亦云,高考复习备课更是对教师业务能力、敬业精神极好的锤炼和检验。在教学中我们大胆取舍,深切领悟新课改精髓,对于老旧知识进行舍弃,对非重点知识适当提及,对重点知识精讲细讲。到后期的二轮三轮复习没有现成的教材,主要靠老师的经验和智慧,合理地重组知识、整理专题,复习中我们打破陈规依据大纲要求参照高考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取舍,力求高效。比如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是按传统的地名加矿产的教法需要记忆大量的东西,给学生造成沉重的负担。我们深刻领悟高考能力立意的精神,不让学生过多地去死记太多无用的东西,侧重区域分析的方法。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效。

三、今后复习思路

1、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

2、高三复习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

3、针对试题难度降低的实际平时训练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多抓基础,避免偏难怪题 4、加大区域地理复习力度

5、地球运动部分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避免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6、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的一个亮点,继续开放性试题的训练

7、人都有惰性哪怕是高三的学生也不例外,布置的各种任务要勤督促抓好落实,只有抓住学生才能出成绩。

2022地理事件的心得体会高中如何写二

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样养育着我们,但我们对它的认识有多少呢?它的地表和地下又是由什么来构成的呢?它在宇宙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进行课的内容部分:

1、请大家看图(ppt托勒密在2世纪的地球地图)当时的人们受科学技术的制约,才会得出这样的结果,慢慢的人们认识到地球其实严格来说,不应该叫地球,而应该叫“水球”。经过科学测量(数据)得出结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附陆半球和水半球ppt图)

2、建立起初步印象之后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提问)地球的地表都有些什么?(学生一起回答),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

大陆:陆地面积较大的(比格陵兰岛大);半岛:一面与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的附近岛屿合起来(全球分七个大洲);海洋:洋是海洋的主体,洋的边缘部分叫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世界地图ppt展示)请学生找一找格陵兰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

过渡 我们了解了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洋、海、海峡这几个基本概念后,我们现在来认识一下七大洲。

⑴大洲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平均海拔最高)、欧洲(平均海拔最低)、大洋洲

(图)读p8各大洲面积轮廓图,比较一下谁最大、谁最小(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学生回答。找出它们面积次序规律: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那么七大洲的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呢?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七大洲的轮廓有什么特征?请大家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来认识大洲的轮廓。(就近四位同学相互讨论并记忆)

(ppt分别展示各大洲轮廓图,要求学生按所给图形次序说出大洲名称) ⑵大洲的的分布及位置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请同学回答。

既然我们回忆起了半球的分界线,那么我们刚才我认识的大洲它们分别处于什么半球呢?

教师提问 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北美洲)(南美洲全部) 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北美洲、亚洲、欧洲)(欧洲北美洲是全部)

主要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南美洲 南极洲 大洋洲 非洲有一部分在南半球)(南极洲全部)

那么如图上我们所看到的,大洲与大洲之间是相连的还是不相连呢?它们以什么为界线分开的呢?

⑶大洲的分界线(ppt展示,同学生一起找出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与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

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穿过大洲的特殊纬线:

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洲:

北回归线:非洲、亚洲、北美洲

南回归线:非洲、大洋州、南美洲

北极圈:欧洲、亚洲、北美洲

南极圈:南极洲

根据特殊纬线与各大洲的关系判断各大洲所处温度带

欧洲:北温带、北寒带

亚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北美洲;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非洲:热带(大部分位于热带)、北温带、南温带

南美洲:热带、南温带

大洋州:热带、南温带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寒带

上面我们学习了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分布、分界线以及在地图上标出各大洲位置,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世界地图,我们发现各大洲之间除

被它们的人为分界线分开之外,还有大量的海洋分布,它们又是什么呢?(ppt展示)

同学习大洲一样,我们先了解一下各大洋的名称(学生回答分别有哪四个大洋)

教师引导 我们知道四大洋的名称后,我们还应了解大洋的什么呢?(位置)教师追问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直观的描述大洋的位置呢?(学生讨论回答)(相对位置)

教师讲解 我们要看某一大洋的位置,应该看某大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就是我们常说的相对位置,例如(指示ppt北极地图)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之间。

⑴大洋的位置

那么太平洋位于哪些大洲之间呢?大西洋呢?印度洋呢?(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点评正误

太平洋: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

大西洋: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非洲,欧洲,{亚洲(地中海东岸就是亚洲,地中海是属于大西洋的海)网络争论部分,用海和洋的关系先给学生讲解} 印度洋: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北冰洋:亚洲,北美洲,欧洲

教师启发 我们除了用相对位置描述各大洋的位置之外,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大洋的位置呢?(方位描述)比如说北冰洋位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以北,那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又如何描述呢?

教师启发 反之,我们也可以这样描述,如: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监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那么我们能不能在刚才我用的主要纬线所穿过的大洲轮廓图中标注出各大洋的位置和名称呢?

⑵大洋的面积、水深关系

2太平洋:18000万km 平均水深:超过4000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

深达1103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

2印度洋:7500万km 平均水深:3897米

2大西洋:9300万km 平均深度:3575.4米,最大深度9218米

2北冰洋:1300万km 平均水深:约1200米

⑶主要纬线穿过的大洋:(学生看图找出结果)

1、北极圈: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

2、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描绘出各大洲和大洋(如简单的三角形)

a、世界地表海陆分布情况: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b、(ppt图)学生看图读: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名称、面积大小深浅次序。

c、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

d、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及其作用

e、[南北回归线、赤道]在世界轮廓地图中的位置。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我们习惯了传统世界地图,那么我们这幅地图的认识有多少呢?是不是只有在深化记忆了各大洲大洋位置后,才能对这幅图有所了解(附ppt) (另附)

教师启发 今天的我们一起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知道了各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分界线等一些知识,希望他

们下来以后呢,要抽时间去复习一下,那第,今天我们所见的大洲和大洋它们的位置是不是由古至今都是这样的呢?或者说它们的位置是不是永远都是这样的呢?请大家抽空预习后面一节《海陆变迁》

1.本节知识是学生学好世界地理的关键,是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2.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3.存在的问题:知识量太多,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较少,没考虑学法如许多问题应该有学生分组讨论,而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没进行分组讨论,以后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尝试更新学生的学法这方面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世界的海陆分布》这一节时,我就深有体会。在备学生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

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在备教材这一环节上,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