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 我与责任共成长作文(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13:41:56 页码:10
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 我与责任共成长作文(六篇)
2023-01-04 13:41:56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我的双眼直盯着日历,无奈的发现,我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14个春秋。我脱下了陪伴我3个月之久的毛皮大衣,穿着短衬衫,行走在绿道之上。

很高兴能再次遇见你,亲爱的春天。当树上开满五彩缤纷的鲜花时,当地上长满鲜草时,当燕子掠过我的头顶时,我便知道,这是我和你的第十四次约会。我很高兴,你准时的赴约了。是你,驱除了我心中的寒意;是你,再次使我感受到了温暖的感觉。你隐藏在微风之间,而我,迈着轻快的步履,追踪着你那若隐若现的身影。

再次望见长满“头发”的大榕树,我那幼稚的脸庞浮现出灿烂的笑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你,再也逃离不出我的眼睛了。

给我一首歌的时间,让我歌颂你的美丽。我“牵”着你的手,一路穿梭在城市路口。你所到之处,受尽烟熏寒冷的小树,重现出了生机。冰雪覆盖的林间小道,再次显现出真正的面目。茉莉花开的香气,遍布在大街小巷之间。但你的眼神,似乎微微掠过了一丝忧伤。我一再被提醒,童年的森林早已失去,取之而代的,是充满窒息感的高楼大厦。他们感受不到你的香气,使我们看不见你的美丽,使我那幼稚的脸上,再也感受不到春风的魅力。而我,只能站在高楼之间,在孤独的风景之中,寻找着你的叹息。

我用黑板上的日期,倒数下去寻找你。

回想起,坐在窗边的我,对着电脑朗诵着一口不流利的英语。而你,调皮的击打着窗户,想引起我的注意。你的调皮似乎起效了,我的注意力,慢慢离开充满马赛克的电脑屏幕,望向右边的窗户。从那一刻起,我便被你深深吸引住了。

到处盛开的花朵,向我诉说着你的到来。一颗颗饱经风霜的苍天大树,向我讲述着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而我,只是微笑着点点头,只因为,我想遇见的是你。茉莉花的香气,屏蔽住了你的气息。一棵棵大树,遮挡住你的身影。一棵棵小草,隐藏住你留下的踪迹。你以为,你真的能逃离我的——明亮的眼睛吗?

回归现实,三个月的时间早已飘过。我一个人站在绿道上,悄悄和你定下约定:在365天后,我希望能和你再次相遇。但到了故事的尽头,你还是说了拜拜。但我不会沮丧,因为,我和你的故事,在下一年的今天,还会继续上演。

第十五个约定,我会耐心等待,自己到你再次到来。

关于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我叫xx,今日很高兴,能站在那里给大家做这个演讲,我感到极其荣幸。我能在xx集团,首先要感激我们的人事经理x总,技术经理x工,是他来到了我们江苏,来到了我们学校,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今日我演讲的主题是:我与xx共成长。

光阴荏苒,岁月从指间悄然流逝,一转眼快三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第一次踏进xx的大门,是陌生,是茫然。虽然从x总那,我对这份工作已经有了些许的了解,可是青春年少的心依然充满了不解和疑惑。

那时的我们在车间里实习了近一年的时间。是车间实习让我快速的认识了公司的产品,是车间实习让我学习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突然发现,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在实践面前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挫败感也油然而生。尤其在二楼装配,一张接线图,就成了我工作的全部。下线,打线号,号线,固定,安装,每一步都需要认真,细心。而如何将线接得整齐漂亮是需要时间磨练的。看着师傅们熟练地接线,仿佛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在这不到一年的实习时间里,我变了,我成长了,我不在是一个幼稚的学生,我要做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我从一无所知到熟知产品,逐渐了解工作资料,经历了活力,迷茫,忍耐与坦然,所有这些变化都是第一次经历。而如此丰富的收获如何不让这一年的时间漫长而厚重。

此刻我作为公司技术部的一员,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有着重视、关心我综合素质提高的企业;公司多次的培训,让我快速的成长。有着手把手教我经验和帮忙我成长的同事;有着彼此相携、同舟共济的和谐氛围。还有有着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我知足了。

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我真实体会到我们的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当从b栋换到e栋时,谁都能看出来,我们矿用的这只船更大了。发展的步伐更快了,我们仅有常怀感恩之心,立足本职,脚踏实地,从做好每一件小事着手,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才能为xx的发展贡献自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与xx共同成长。

还记得刚进技术部那时,我们恨不得立刻能为公司做点事,但我们发现不懂的太多了。xx给我们小任务来练手,那时候我们就想打了鸡血一样的,几乎每一天晚上都加班,从那不熟练cad练起,再到三维实体设计,反复的练习。每一天都过的十分的充实,欢乐。之后我选择了做组合开关的电气控制,我明白这份工作还是有挑战性的。可是我不怕,我坚信我能够,我能做好这份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辛苦工作积累起来的是经验,但更多的职责和使命。

还记得我第一次出差售后的时候,那时我很紧张,害怕,焦虑。因为有太多的第一次,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售后服务,第一次下矿井,我不明白我是否能顺利的解决问题,我不能在客户面前丢公司的脸。我细心翼翼的反复的分析问题,查找问题。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顺利的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矿上认可,同时还向矿上介绍了公司的其他产品。我很开心,我之前的担心都是剩余的。我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我成长了。我要为xx争光,我以xx而自豪。在数次的出差维修后,我深刻的了解了各产品在井下如何实际工作的,我总结了问题,并且在领导的帮忙下,努力的改善产品硬件,优化控制程序,使产品更加可靠稳定。并且见识了好多新的产品,和学到了在公司学不到的一些知识。好多产品公司还在完善,对我有很大的帮忙。

此刻产品已经十分好了,产品的成长是公司成长的一部分,员工的成长也是公司成长的一部分,其实是相互的,我们个人的成长都在为公司的成长做贡献。个人的发展得依托于公司的造就、领导的栽培,当我们学会规划自我,把自我的职业规划同公司的长远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那我们就必须能取得成功并顺利实现个人梦想,在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同时成就个人,与公司共成长。

就我而言,自从我加入到这个公司以来,就将这个大家庭当成了我生存的基础,大河里有水,小渠才不会干涸;企业兴旺,员工才有可能受益。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持久良好的工作,为了我们能有一个完美的明天,我要努力奉献自我的每一份光和热。

此刻煤炭行业整个大环境都不景气,销售额上不去,我们的大小领导第一时间作出了调整,在经营模式转变上快人一步,把市场与售后分片区管理,拓展市场空间;在产品设计研发上优人一步,在不断的优化产品、完善产品的同时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增加利润空间。为公司发展指明道路,使公司业绩得到很大的上升。

所以我相信,公司的发展必须会更加蓬勃,我也必须会更加的努力,脚踏实地的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

最终衷心的感激领导能给我这个站在台上发言的机会,同时,也很感激如此多的同事在认真地听我的演讲。十分感激!

谢谢大家!

关于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岗位,我与企业共成长》。

祁连巍峨,守护着大漠苍凉;泉水不息,滋养了绿洲生灵。丝路驼铃,谱写了悠久历史;飞天故里,传扬着酒泉美名。建行酒泉支行就扎根在这片热土,不懈追求,不断成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的群众路线,它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而“一切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成果惠及员工”是一个企业发展永不停歇、永不止步的根本动力。

一切为了员工,就是把绝大多数员工的最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的做到为员工谋福利求发展,这是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依靠员工,就是团结和凝聚所有员工的力量,让员工对企业有更强的归属感,积极参与和推进企业建设,将企业做大做强;成果惠及员工,不仅让员工得到了实惠和尊重,更得到了理解和公平,而且让员工有更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从而具有和谐发展的凝聚力。

长久以来,建行的企业精神鼓舞着我们,建行的企业文化滋养着我们。在建行酒泉支行有这样一个领导班子,他们勤奋严谨、求真务实,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奉献社会,造福员工”为宗旨,始终不遗余力地推进分行的建设,他们以身作则、躬身垂范,为每一位员工树立了榜样。建行酒泉支行给我们每一位员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一直践行着“一切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成果惠及员工”的思想。做为员工,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不为之倾心竭力,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名在前台工作的员工,我深知服务就是一切,我也深知只有用心才能做好服务工作。营业前台是建行服务的窗口,而我们将最直接的展示建行的形象。在工作中,我们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时时敬业、处处真诚、事事严谨。在服务过程中坚持使用十字文明用语,实行微笑服务,积极、主动、热情的接待每一位客户,用自己热忱的心展示 “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用心服务,用爱经营”,正是这种情感使我们的精神凝为一体,使我们的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督促我们积极进取,不断开拓。

今天付出的努力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今天获得的成就是出发而不是到达。在今后工作中我和我的同事们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自律的行为,更加创新的思想,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建行酒泉分行的明天谱更加辉煌的篇章。

关于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一)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及其主要作品;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理清两部分内容要点,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及母亲的情感,认识生命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及其苦难的感悟,体会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认识。

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

体会作者对生命、母爱的思考与感悟

(一)问答法

(二)点拨法

2课时

(一)导入

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而有这样一位青年却在“21岁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他在地坛经历了什么?又思考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史铁生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请大家翻开课本45页。

板书课题我与地坛

(二)作者简介

下面,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本文的作者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课文讲解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自己不懂的字词的读音记下。

1、宿命(sù):

2、坍圮(pǐ):

3、玉砌雕栏(qì):

4、亘古不变(gèn):

5、颓墙(tuí):

6、肆意(sì):

7、隽(juàn):

8、恪守(kè):

9、捋(lǚ):

10、熨帖(yù):

2、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去地坛?请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

明确:(1)近。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的理解。

“我家离地坛很近”显示出“我”的主动性,表明“我”对地坛有特殊的情感。

(2)宿命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为什么说是宿命呢?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说说现在的地坛是什么样的,而四百年前的地坛有是什么样的。

明确:现在的地坛是荒芜的:“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高墙”等;“散落”了“玉砌雕栏”(板书:荒芜)

四百年前的地坛是金碧辉煌的“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高墙”;“玉砌雕栏”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宿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明确:

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狂妄”,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吗?(板书:失魂落魄)

这是一种缘分,“我”一进入地坛就对它产生了依赖感;这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一起。

(3)思考

明确:“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作者想看到自己的身影,那么证明他想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思考也是他去地坛的一个原因。

(4)生命的暗示

明确:作者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在他失魂落魄,需要思考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安排好了的。那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作者在前面说的: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的是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5)逃避

明确:作者说他忽然之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所以他要逃避到另一个世界中去。这里的两个“世界”分别指现实中的世界和作者心中的世界。他想逃避现实,所以他到地坛去。

小结:作者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然残废了双腿,所以他要逃避现实,去宁静地方思考问题,他选择了和他有着宿命的缘分的地坛,在那里思考问题。

2、那作者是不是就此沉沦下去了呢?我们来看第五自然段,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够代表地坛景物特点的句子。

明确: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那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请大家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1)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解读:荒芜的、古旧的,被人遗弃但生命依然顽强。“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解读:“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这句话说明它虽然是荒废的故园的园墙,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用自己的残躯为过往的行人斜切下了一溜阴凉。

学生发言时,教师作点评,最后小结: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诉说生命的美丽。(板书:荒芜不衰败)

3、同学们,我们前面说过,作者和地坛有着共通点,有着相似的命运,那面对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事实,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板书:身残志不残)

4、作者在园中思考,那他首先思考了什么问题呢?我们来看第六自然段,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好,那么,作者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他得出结论了吗?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作者想通了,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活下去;既然死是必然会来临的,那么,就应该想想应该怎样活下去。

5、那究竟应该怎样活下去呢?我们来看第七自然段。

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大家把读一段课文,从开头读到“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学生读完后教师提问:关于怎样活这个问题,作者一下子想清楚了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没有,他说这不是一瞬间能想明白的事,所以在十五年当中,他不断地去地坛里思考。

6、那,在这十五年当中,地坛遭遇了什么?

明确:被人肆意雕琢

地坛被人肆意雕琢,但是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这里的“有些东西”指的是什么?

(1)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2)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3)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4)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5)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6)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那现在大家来看一下这些景物有怎样的共同之处?

明确:六个譬如所描写的景物大多都有某种不好的境遇,但他们却能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板书:形体改变、精神不变)

解读:从“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这句话可以看出落日即将隐入地平线,但它仍然集聚浑身力量,向人们展示最后的辉煌;从“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可以品出红叶虽落却依然保持美丽的姿态,生命虽逝,却能换来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因此它安然。这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和落叶都证明了这院子里还有生命的气息。面对这样的一个古园,作者从中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从古园的遭遇中,作者悟出面对苦难要勇敢地活下去。(勇往直前敢于抗争)

三、总结

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在被人们肆意雕琢后仍然精神不变,作者从地坛那里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在地坛里进行了对生命的思考,但是,关于应该怎样活下去这个问题,在这一节中作者并没有很明确地给出答案,而这个问题,也不是由作者一个人解决的,在他思考生命的真谛的时候,有一个人,始终站在他的背后,支持着他,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那么,关于自己的母亲,作者有做了怎样的描述与追忆呢?我们下节课将一起学习,请同学们回去之后预习第二节的内容。下课。

四、板书设计

地坛荒芜不衰败形体改变精神不变

我与地坛

我身残志不残勇往直前敢于抗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母爱,是天地间一种至真至纯至深至厚的感情。古今中外抒写母爱、赞颂母爱的作家不胜枚举,作品也层出不穷,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现的是一位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担心,那么史铁生又是如何表现母亲对自己的爱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二节。

板书课题

板书我与母亲

(二)讲解

1、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作者以前的行为到底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呢?我们来看一下第二自然段,请大家仔细阅读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确:

这是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母亲疼爱儿子,担心儿子,但同时她又理解儿子,面对儿子说承受的痛苦,他想问却又怕会触碰到儿子的伤口。

2、那面对这样的苦难,母亲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我们来看第三自然段,请同学们从中找出答案。

明确:

她思来想去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她自己的,如果他真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由我来承担。”

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3、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疼爱并理解儿子。

其实,在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作者给自己的母亲做了一个评价,这个评价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读出来。

学生齐读:“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请大家来说说,为什么,史铁生觉得他的母亲是活得最苦的一个母亲?

学生回来,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母亲不光是会疼爱儿子,而且她理解儿子,她知道儿子心里的苦,但是儿子却不理解她的爱,她整日活在痛苦与担心当中。

4、作者说,他当年不曾想为母亲想过,那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去思考母爱,感受母爱的呢?他又用了怎样的方式?

明确: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才有余暇设想。

在母亲猝然去世之后,作者才开始去领悟、去理解母亲对他的爱,所以,他只能用回忆和设想的方式。

5、作者通过回忆和设想体会到了母亲的爱,在课文中有三个情节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了母亲的爱,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些情节是怎样表现了母亲的爱。

明确:

(1)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母亲在儿子走出家门后还在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久久不去做别的事情,证明他对儿子爱得深沉,又害怕儿子这一次出去会不会出事,所以她就一直保持着面对儿子离去的方向的姿式,内心矛盾交织,才会对我的回来“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2)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有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担心,她始终不放心刚刚经历如此巨大打击的儿子,总害怕他会出事,所以她就去寻找儿子,但是她又理解儿子,她觉得应该给儿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她思考问题,所以在确定儿子没事之后她又悄然离开。

(3)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表明母亲的爱,一个很大的园子,母亲不怕累,在焦灼的心情里一遍又一遍地寻找她的儿子,证明她的爱的深沉。

总结:从这三个情节,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爱的深沉与理解,也就是作者在前文说到的: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的理解儿子的母亲。并且他希望儿子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板书:理解和希望

6、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写了他与疑问作家朋友的一次谈话,讲到了写作的动机。同学们仔细阅读以下这一段,作者从中透露出自己的写作动机了吗?

明确:有,他通过写朋友写作是为了让母亲骄傲来告诉我们他也想通过写作来使自己找到生活下去的路,也就是母亲一直希望他能够找到的一条幸福的路。

7、我们来看下一段,在这一段中,作者说,在他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时候,他多么希望他的母亲还活着,所以他又跑到了地坛去思考,这一次,他思考的是什么呢?

明确: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的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

那作者的出结论了吗?

明确;:“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好,作者思考的结果是,母亲太苦了,所以应该早点到天堂享福,可是,对于这个结果,作者说,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请大家说说,为什么,这个安慰是一点点的?

学生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明确:

现在作者还是希望母亲能够看到自己现在自立自强的模样,希望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

8、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作者在这里提到了母亲的爱给自己的启示,请大家集体朗读出来。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请同学们说说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明确:对待生活给予的苦难,我们要坚强面对。

9、现在,请大家看到最后一句话: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请同学们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母亲的爱伴随着作者在地坛中感悟生命,母亲的爱支持着他走过人生最苦难的阶段,使得他对苦难有了深刻的理解。

板书:追忆与痛苦

总结:

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好,我们这篇就讲到这里,请大家回去之后预习下一篇课文《花未眠》。

关于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难度又比较大,因此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全文。

教学过程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1、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关于我与责任共成长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中考后的暑假,时间仿佛一下子就闲置了下来。独自一人在家的那些夜晚,寂静的仿佛令人心神不宁的时刻,习惯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我与地坛》,不知疲倦。那样的感觉仿佛是在看海。回首那些悠闲的平静遥远的岁月,在霓虹映照的点点星光下,在夏蝉耀武扬威的鼓噪声里,在台灯渐渐微弱下去的光线中,我总是一手撑着深不可测的夜,一手记下那些足以感动我的话。

在那些浑浊的白天后的黑夜,和那些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我将史铁生文字中的妙笔警句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守望那段看海般的阒静的青春彻底流失。

彼时我开始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地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集,也是流传最广远的一部作品。。“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作者习惯于在地坛中琢磨生命的本质,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最后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命运对待史铁生其实是很不公平的,让他在“最狂妄的年纪忽的失去了双腿”,然而作者本人却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这并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作者说“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似乎已经看透了生命的本质,看透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所以说,对于史铁生的人生,我能够说的永远不可能是同情。我对他,近乎是一种崇拜的心态。

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地坛的感情,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愧疚,一字一句,感人泣下。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似乎把地坛和母亲同时虚化了,也就是说,地坛在某种意义上即是母亲,而母亲也就是作者心中永远的地坛。那么,作者所描绘的静静等待他的地坛,不也就是为了儿子痛苦的生活了一生的母亲么。这么说来,在母亲去世后,作者习惯到地坛坐坐,无非也是那种凄清的环境更能让作者回忆起母亲罢了。然而,整部作品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母亲到地坛寻找儿子的情景,佝偻的背影几度让我潸然泪下。儿子的倔强一点一点击垮了母亲的信心,我无法想象母亲找不到儿子时的心情以及转身离去时的悲哀。然而我更不能想象的便是母亲所承受的痛苦,为了儿子,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能够选好路,母亲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作者的笔无法描绘的,也是我表达不出来的。我所敬仰这位母亲的是,无论儿子的身体怎样残疾,她终究给了儿子一段饱满的人生,这便是她唯一的骄傲。当作者终于认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时,一切似乎已经来不及了。作者笔下的地坛,永远都是静默的,像极了母亲隐忍坚强的样子。又或者那原本就是母亲。

我想,作者心中的地坛大概就是他想要守护的一片净土吧。

有些时候我也总在想,自己的生命中会不会也有一个想要用心守护的地坛。母爱在作者的笔下是伟大的,那么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同样也存在这样伟大的爱。也许吧,也许是母亲付出了太多,让我习惯成自然,渐渐忽略了它的存在。然而读完《我与地坛》后,我总觉得,不应该再这样了,“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想,作者这样卑微的愿望,大概永远也不会实现了吧。等到失去后,无论怎样想珍惜,也没有用了。

现在的我,已经学会注意到母亲为我所做的事。

深夜里为我亮起的灯光,是母亲的等候;疲倦时桌上的牛奶,是母亲的关怀;入睡前细细的耳语,是母亲的体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虽然说不如史铁生母亲的爱那般沉重厚远,但我懂,我会知足。

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我心中所想要守护的地坛,无非是母亲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