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西巡视工作综述心得体会简短 山西巡视工作综述心得体会简短范文(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8:24:26 页码:13
山西巡视工作综述心得体会简短 山西巡视工作综述心得体会简短范文(三篇)
2023-01-05 08:24:26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山西巡视工作综述心得体会简短一

主要的山石景观有: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九龙出洞、石象守山、天壶倾露、石羊朝圣、石龟下蛋、石虎、石蛤蟆、龟蛇斗智等。最令人称奇的是“龟蛇斗智”奇观,相传神龟和青蛇不安心修道,互相格斗,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麈战,神龟节节败退,青蛇步步紧逼。其时,恰逢真武大帝返宫,见状,轻轻用手指一点,龟蛇便动弹不得,从此永久停留在这里,成千古一绝——“蛇石”虎视眈眈,“龟石”尾临悬崖,万斤重石,峭立崖畔,用力一推或经风一吹,便摇摇欲坠,令人心悬,所以又称风动石,为我国罕见的景观之一。

主要的奇松景观有:鸳鸯松、迎客松、托天松、母子松等。最使人叹为观止的是“擎天探海松”,其松立于石阶半道,树身技分两杈,一直刺青天,一枝瞰群峰。近金顶登南天门石阶,旁边陡崖上刻有“乔松”二字,据载为清代道光年间永宁州牧王继贤手迹。现存乔松树桩直径近一米,可以想见其昔日雄姿。

主要的悬崖峭壁有:千仞壁、舍身崖、鹰嘴崖等。还有呈垂直分布的植被,其色彩和花期随季节变化,给北武当山披上了“春粉、夏艳、秋红、冬白”的盛装。登临武当之巅,一览众山,但见远山苍茫,近日含黛,松风扑面,白云飘逸;只闻松涛阵阵,山泉潺潺,鸟语唧唧,似琴弦轻拨;夏秋之季,如晴空万里,金顶之下,丛林景观相间,似七彩织锦;白云远处,群山连绵,犹如万龙翻腾,极为壮观。

北武当山不仅自然风光绝妙,而且渊源悠久。据对现存的《永宁州志》考证,北武当山在唐代以前就已形成一处具有道教色彩的朝拜圣地,山顶建有玄天大殿。至于唐之前何时而建,尚待稽考。以后随着岁月嬗递,多数庙观都经过多次毁坏和修葺。其中仅明万历年间,就曾进行过两次大修,当时汾州府庆成王尤敬真武祖师,不惜花费巨金将登山道路改造成石阶,并将早已圮毁的玄天大殿修复一新,龙王山遂改称北武当山,一时鼎盛。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四日,玄天大殿被毁。雍正二、三年(1724—1725),在山头建无梁砖窑一眼(即正殿)。乾隆二十三年(1758),又事修葺,两年内山上玄天庙、老母殿、龙王庙、灵宫庙和山下太和宫相继落成。道光二十八年(1849),金顶南天门修整一新,并在大门上刻了“武当山”三字。以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又数次修葺。由此可见,北武当山的道教庙现建筑群,是经历了长达一千余年风雨变化遗存下来的,尽管现有建筑多系明清或近代遗物,但其表现了古老的历史渊源。

其主要建筑有:对万神庙、灵宫庙、山神土地庙、二龙庙、乔松室、三官庙、火神庙、龙王庙、黑虎庙、玄天大殿和太和宫等。1984年 5月,方山县人民政府为开发武当胜景,保护文物古迹,着手开发建设。1990年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1994年公布为国家第三批风景名胜区。近年来,上级有关单位多次拨款,社会各界纷纷募捐,北武当山的制高点和道教活动的中心玄天大殿已修葺一新,檐牙高琢,铁瓦覆顶,新铸真武铜像威严端坐。此外,对万神庙等庙宇与石阶进行了维修,重塑神像,并新开辟了一条循环小路,入山口新建了一石牌坊。目前北武当山建筑群已初具规模。

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开放以来,先后有许德珩、启功、周而复、方毅、臧克家、溥杰、冯其庸、王朝闻、吴冠中等名人学者,题词作画,纂述作文,留下千古佳作,更添武当风采。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为北武当山古庙会期。其时,玄天殿前,香烟缭绕,风景区内,游人如云。据史载,唐朝时就“朝山进香者年复一年,久盛不衰”。近年来,随着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游人更是络绎不绝。

北武当山道观现有道人十多个,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当代文人学者登临此山,无不题词作画;香客游人游历此山,无不流连忘返。

北武当山下的曹家沟村至峰顶这段路,在当地有这样一句俗语,叫“五里黄土五里沙,五里石磴往上爬”。

抬头向远处看,那就是有名的“夫妻迎客松”,又名“鸳鸯松”,他们正摇动着身躯欢迎客人们的到来。这两松生于同根,出土后一分为二,粗细高低相同。它们横柯上蔽,疏条交映,相依相偎,酷似热恋的情人。

不远处从悬崖峭壁中伸出一修长的树干,像一只巨手横指胜景深处,导引游人往上攀登。这就是“仙人指路松”,游人在仙人的指引下,定会领略到胜景的真谛。

在五里沙路的西侧,有一石丛陡坡,叫“接神坡”。坡前有一巨石,酷似一颗古猿头,高3米,宽4米,坐西向东,静卧在花草丛中,石猿头枕青山,眼望蓝天,疑似自语,形态逼真,这就是“接神坡古猿望日”。

说到此石的成因,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当年唐僧在取经的路上,遇到一个成精的六耳猕猴,后来被观音菩萨收走,可是猕猴手下的一个小猿精却得以逃脱,一直逃至东胜神洲的北武当山脚下,抬头一看,好一座奇山秀峰,心想:何不就此独占山头,永世为王?可此时正好是净乐王太子玄元修道成真,登上北武当山前坡,巧遇天神点化之际。这小猴一见天神降临,以为是观音又来收他,便慌忙藏于坡前花丛之中,不料天神在坡前却将玄元太子封为真武大帝永镇此山。小猿精目睹此情,没了主意,欲出来占据山头,自知真武不容,逃往别处,又舍不得此山景。思之良久,主意拿定,还是静卧此处,伺机而动,只要真武神外出行游一走,即刻出来占据山头。第二天,果然真武离山出巡,小猿精偷看了好长时间,不见真武返宫,高兴异常,心想,真是天助我也。于是抖起精神,将头直起,伸出花丛之上,仰视天日。正当它举头望日,万分得意之时,真武大帝突然出现在它眼前,举手一指,这猿头即刻变成山石,一动不动了。从此古猿仰天望日,历经千年的沧桑风雨,在此做着自己未圆之梦。

北武当山海拔1437米,景区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栗子、苹果、柿子、核桃及橡、槐、漆等树木遍布山野。山中还有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材,如何首乌、当归、荆芥、薄荷、山参、红花、枸杞等。 传说,此处为真武大帝二次修炼羽化脱身之处。因此深受道家敬爷。真武大帝修炼成仙后,来到了北武当。恰逢此处有怪蟒作恶,当地百姓如入火炕。真武大帝立即斩杀怪蟒。两年后,怪蟒复又作怪而且功力大增。真武大帝便二次羽化,终成正果,杀绝怪蟒。现有舍身崖记录了当年发生的故事。

北武当山原是“五里黄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阶往上爬”。现公路已开通,乘车可达万神庙,上山石阶有1455级,山体由整体花岗岩组成,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化浸蚀,造成今日之岩石裸露,主峰突起,巍峨挺拔,四周几乎都是悬崖峭壁,如神工鬼斧削劈,其自然景观奇峻秀丽。

北武当山尤为可观的是那些千姿百态的奇松和栩栩如生的怪石。满山遍野苍翠葱茏的古松,有的高大参天,有的低矮匍地;有的探身危崖,有的置身峭壁;有的同根而生,有的枝杈相偎;有的壮如武夫,有的娇小玲珑……姿态奇妙,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鸳鸯松、给游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受。更让游人惊叹不已的是那些天然雕饰而成形态逼真的怪石,如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九龙出洞、石象守山、石羊朝圣、石龟下蛋、石虎……,最令人称奇的是“龟蛇斗智”,“蛇石”虎视眈眈,“龟石”尾临悬崖,万斤重石,峭立崖畔,一不经意,便摇摇欲坠。

北武当山 据现存碑刻资料讲,此山早在唐宋时已有道教活动。山名本作龙王山。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一通名为《龙王山新建玄天上帝宫记》的碑刻中,称此山为“北方之伟观也。中一峰孤峻,上有玄帝庙一楹,肇创始末无所稽”。玄帝庙应该就是真武庙,而所谓“肇创始末无所稽”,则说明北武当山的真武庙同样有可能始创于明成祖永乐年间。万历二十五年这次所谓“新建玄天上帝宫”,事实上是把原来的玄天庙扩建为更大规模的宫阙形式。为什么要扩建?此碑刻中说:“成祖文皇帝武当山建宫崇报事宜,益信玄帝为北极正神。”而北武当山“自开辟以来,俨然几立一旦英爽之气,明演而照,不假募化而乐施者万万,无待劝诱而趋事者源源”。讲到当时山上建造宫庙的形势,碑刻中又形容说:“葺造观者罗列星布,皆鸿材钜植,金碧辉煌,虽不能与南顶方轨交迹,即规模壮丽、制度宏敞亦足以妥神灵,而耸其瞻矣,噫噫岂偶然哉!”

这里真正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撰此碑者不但将当时北武当山建玄天宫的事同样直接和明成祖笃信“玄帝为北极正神”的事情联系了起来,而且湖北武当山称作为“南顶”。我们还在清雍十二年(公元1734年)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发现当时西北一带的百姓已普遍又把北武当山叫作“北顶”。原来,无论是湖北的武当山,还是山西的北武当山,其主峰均被称曰为“金顶”。所以,“南顶”和“北顶”就成为明清之际人们对南北两处武当山最简明的俗称。现在,北武当山上仍然保留的明清两代存的“北武当”石坊和“玄天”石坊,以及山下曹家沟旧有格局基本完整并经过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太和宫(俗称真武行宫),这些不但可以作为我们考察北武当山历史的实物坐标,而且可以证实,山西的北武当山与湖北武山一样,无疑同样都是名符其实的道教历史名山。

山西的北武当山不但史出有名,而且自然景致极有特色。我国著名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两次登上北武当山,他认为北武当山上的花岗岩小圣石与奇松,无论其自然造型或是天然的分布章法,都应该属于黄山一族。我国当代的旅游地学理论家北师大教授卢云亭先生则认为北武当山兼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以及峨嵋之秀和青城山之幽。北武当山金顶正南对面有一山峰,峰顶天然生成两块巨石。西边一块蠕蠕似动形状酷似一头巨龟,东边一块隐身昂首颇像一条长蛇。每当山头云海浮动之际,这一对天然、龟蛇”更显得活龙活现,逼真生动。凡来北武当山旅游的人们都对着它们长 目,啧啧称奇,这无疑正应了道教中“天之北方七星形似龟蛇,亦即玄武”的典故。许多专家以为,北武当山上的“龟蛇石”应该堪称为我国近千处名山自然肖形石中的一流珍品。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看到北武当山上的“龟蛇石”的这座山峰命名为“水火峰”,这就更符合道教教义且有文化色彩了。

北武当山也叫真武当。相传,净乐王太子玄元14岁时诚心修道,经过42年风风雨雨的磨炼,在湖北武当山修成正果,被封为北方正神,这就是道教尊奉的神——真武大帝。被封为北方正神之后,真武大帝就决定在北方寻找一座山作为行宫,为了寻觅这座山,他先后99次游历北方,当他第99次游历北方时,一日他驾祥云来到吕梁地区的关帝山区,发现有一座山雄踞于群峰之间,顿时心中一亮,赞道:“好一座奇山秀峰”。但是,又感到主峰略低了一些,于是便用两手指捏住顶峰,微微向上一提,峰顶顿时就升高了99丈,远远高于四周群峰,他高兴地说:“又一武当山兮!”从此北武当山正式得名,并一直延用至今。

老均州(今丹江口)的节庆,除传统节日外,本地的主要节庆有三月三、九月九庙会和一年一度的武当国际旅游节。武当山镇每年举办的武当武术交流活动,使武当山镇成为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同时,在节日期间举办的旅游风光图片展、书画展、根雕奇石展、武当文物展、旅游产品展示会和经贸洽谈等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推荐山西巡视工作综述心得体会简短二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县,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个景区,总面积300平方公里。五老峰在中条山上,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五老峰史称东华山,历史上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山上岩洞幽深,庙宇甚多,双瀑飞流,昔为旅游胜地。

黄河滩岸有约6700公顷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湮没一千多年的古蒲津桥畔的4尊铁牛 和4尊铁人已于1988年8月重现于世。铁牛各重3万公斤,铁人各重2吨,铁人代表维吾尔、蒙古、藏、汉上个民族、象征民族团结,蒲津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大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大桥,公元720xx年,唐玄宗李隆基降旨,在今永济县境内将原有的竹索浮桥改为铁索链浮桥,并铸4尊大铁牛和4尊大铁人,分置黄河两岸。后因洪水泛滥,黄河改道,桥毁船腐,铁牛和铁人却抵挡了洪水冲击等灾难。不锈不腐,光洁完整。

《虞乡县志》记载:“王官峪,地名。在王官古城之侧,因以为名。”

《虞乡县志》载:王官谷有十大奇景:“天柱擎天、东瀑飞泻、石岩喷雪、奇石珠帘、百二盘旋、明镜映天、休休古亭、贻溪映绿、点石成金、恐龙化石”。登上西瀑巅顶可探幽深莫测,捕捉迷离的地下迷宫大世界----黄沙溶岩洞群。景区内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石佛坐岭、金龟望月、双人施礼、雄狮观瀑、石抱翠柏、人面石侣、关公刀痕……”

它为历代游人所瞩目,主要还因为唐末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曾隐居于此,才使王官谷地以人传,名震河东,吸引着各方游客。《虞乡县志》记载,谷傍有其先人别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绿树合围,风景独秀。当我们按照志书上的记载,寻找它的遗存时,却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变迁之中而沓无踪迹了。入谷有一石径小道,盘山而进,曲折回环,似有“曲径通幽”之感。谷内有天柱峰、东西瀑布、贻溪清流、奇峰珠帘、明镜映天、百二盘山、休休亭、三诏堂等自然胜景和古建遗存。

五老峰 风景秀丽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造就了许多罕见奇观,具有雄、险、奇、秀、仙之特点。《水经注》称:“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山中有9泉、12洞、362擎,盛时曾有64观庵庙宇,嶙峋翠巍,秀甲三晋。目前,景区内配套设施完善,有可容纳百余人住宿、餐饮、会议的三星级宾馆——云峰阁;有惊险刺激的滑道、滑索和铁索天桥;有轻松便捷的登山观光索道;有集消暑纳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秀丽景点“北方水乡”——锦绣谷.

五老峰由玉柱峰、东锦屏峰、西锦屏峰、棋盘山和太乙峰组成,高海拔1993.8米。主峰玉柱峰又名云峰、灵峰,恰似一根 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又如亭亭玉立的天官玉女下凡,在全国的名山大川中,玉柱峰绝无仅有,称为天下奇峰。其它四峰罗 列四隅,远望犹如五位彬彬有礼的老人,列座厅堂,侃侃而谈,故 称“五老峰”。这里层层峰峦,森森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

主峰玉柱峰,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3000平方米的坦地,北高南抵,有七大人文景点:南天门、灵宫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

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31座,或作仙女弄姿,或像猿猴仰视,或如椽笔耸天,或若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共占地有50平方公里。

其间寺庙观宫分布其间有64座,洞穴有12个,源泉有9处。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造幽静,形状各异,对地质学、成因学、气象学、水文学、生物学等分支学科和考古学都很有研究价值。泉水清纯甘甜,川流不息。有明眼泉、玛瑙泉、芙蓉泉等,又有神奇的一碗泉,只有一碗大小,却舀之不尽,涌而不溢。这里的山奇水秀,无处不绿,还有松涛、云海、奇石、怪崖、松翠、流泉、飞瀑等景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游人到此,恰似在神奇的图画之中。

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的石雕佛像,有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说明古代五峰山早为游客的留连忘返之所,更是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之地。

龙头山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还有唐代柳宗元的故里,均较闻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 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其故址位于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岸畔,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由于楼体壮观,结气势宏伟,风景秀丽,唐人留诗者甚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登楼赏景留下得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该楼历唐经宋,元初(公元1272年)毁于战火。

1997年12月,鹳雀楼复建工程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该工程历经几年建设,于220xx年9月26日主楼竣工,对游人开放,新建鹳雀楼系仿唐形制,四檐三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韵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

鹳雀楼景区位于永济市西南20公里处,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现有面积1640亩,景区内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式分布,形成“四区十二点”的空间结构,式一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鹳雀楼内部陈设于20xx年7月底完成,陈设内容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采用各种形式说明黄河式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在这里您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感悟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不久的将来,鹳雀楼将会成为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典范。

普救寺 坐落在永济县城西12.5公里处,始建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因我国古典戏剧《西厢记》而闻名遐迩。寺内的舍利塔,创建于隋唐迄今1300多年。明喜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七年后,明世宗诏令重建寺院,重建寺塔。到了1920xx年,寺院又不幸遭到一场大火。198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开始拨专款修复普济寺。莺莺塔在原基础上重修13层,高50米,时人有诗赞云“缤纷五彩似飞虹,八面凌空八面风。一十三层冲霄汉,琉璃宝塔冠寰中。由于人们对莺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便顾不得佛门的规矩,口碑相传把它改称做了“莺莺塔”。舍利塔原名反不为后人所知了。

莺莺塔为世界奇塔之一。她和我国北京天坛回音壁、四川石琴、 河南蛤蟆塔同属四大回音建筑,以莺莺塔声学效应最为显著,其回声 机制主要在三方面:

1、 塔内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层听上面人说话,由于声学反射 效应,声音好像从下面传来;

2、 塔檐上的复杂结构有反射作用;

3、 墙壁反射。而天坛回音壁主要是通过墙壁反射。所以在塔的 四周击石拍手,均可听到清晰的旺音回声;随着位置的变换, 这蛙音回声也可以发生从空中或地面传来的变化。

推荐山西巡视工作综述心得体会简短三

女土们、先生们:

周末闲暇时,您是否常与家人、朋友到公园游玩呢?今天,我将带大家到别具特色的森林公园去一游,相信您一定会体验到以前所未曾体验到的乐趣。

老顶山森林公园位于长治市东北部,距城中心约7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该园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8公里,森林覆盖率为68%,公园内有五峰,俗称五顶,由北向南依次为老顶、梳妆顶、玉皇顶、奶奶顶和新顶。五顶之中,老顶海拔最高,为1378米,由此冠称“老顶山”。这里属暖温带气候,自然资源丰富,辟有老顶山风景旅游区,神农峰名胜旅游区,林业科研考察区和动物养殖观赏区四大景区。有的景区正处于开发建设之中。1983年被确定为山西省省级森林公园,1993年又被划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无论四季与朝夕,这里都各具气象,各有情致,冬春瑞雪纷飞青山素裹,秋夏千林尽染百草峥嵘。一会儿,我将带大家一同走进美丽的森林公园,去领略它的绚丽壮观,它的雄奇多姿。

进入园区,青松翠柏,果树连片,山花烂漫。森林中植物种类繁多,药用、经济、油料植物应有尽有。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属国家保护鸟类有游隼、苍鹰、红腹角雉等,这些小生灵,为公园增添了许多的野趣和勃勃生气,但愿我们能多碰到些可爱的小动物。

各位朋友,我们首先要登500米长的台阶到新顶半山腰的南崖宫参观一下。南崖宫依山而建,其门为阁楼式,栩栩如生的彩龙盘旋于四根丹柱上,双层斗拱四挑,施琉璃脊兽。请大家随我走入这一天然岩洞中,它宽24米,深15米,高6米,正面塑吕祖像,两侧为罗汉众神像。沿着洞旁的台阶,我们可以走上一座二层六角秀美玲珑的亭子,小超一下。再往上走至新顶之巅,是风雨楼,俗称观景楼,青石座台,共3层,上下有石阶相通,二、三层楼上前后各有大红明柱八根,周围砌有石栏,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气势宏大。风起云涌,松涛怒吼时,站在这里,你会真切地体会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境界。再看四周这石刻天成的黑虎卧岗以及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峰峰岭岭,你会觉得平日的忧郁烦恼及尘世纷争全都没有了,有的只是透心的清爽和舒畅,仿佛所有的意念刹那问全都融入了眼前这美不胜收的风景之中,融入这大自然毫无雕饰的温馨之中了。

在碧霞峰以西的山场,建有滴谷寺,也称神农庙,始建于东晋,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寺周围原有5座寺院,后被毁,院内散存宋、明、清柱基、经幢等。今天,这里已成为老顶山林场办公之所。在办公楼西墙下,有一景点为古寒泉。石砌券洞护住泉眼,额嵌楷书“古寒泉”三字,泉水从雕刻的石龙嘴中流出,下有圆形石凿小井。相传,在建造寺院时,石龙嘴里昼夜不停地往外滴谷,更为奇妙的是,龙嘴里流出的谷子随寺院人员的增减而增减。在快要竣工时,每天在龙嘴旁接谷的小和尚,嫌谷子的流速太慢,就拿起木棒在龙嘴里捅了几下,谁知这一捅捅出了麻烦,龙嘴里钻出一对白鸽向远方飞去,龙嘴里也不再滴谷,而流成泉水了。这泉水富含矿物质,清凉甘醇,舒肺爽口,您不想尝尝吗?

最后,我们到百谷山的主峰玉皇顶参观炎帝铜像。相传,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这里“尝百谷、制耒耜,教民耕种”,首先在这里完成了人类由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重大变革。老顶山有关炎帝的传说及炎帝活动的遗迹很多,以炎帝为中心的开发,使者顶山成为始祖之山,其文化源远流长,吸引了海外侨胞前来寻根祭祖,可与山西洪洞大槐树相媲美。为纪念炎帝,文物管理部门投资500多万元,塑造了炎帝铜像,总重量100吨,由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设计,1990年9月1日奠基,1995年10月安装完成。

请看铜像左侧这一巨型石碑,它长6米,高3米,携刻着关于炎帝在此创立光辉业绩的碑文。放置铜像的平台用汉白玉栏杆围绕,四周砌有护坡。铜像总高39米,其中,像高25米,基座高14米,宽24米,长29米。基座又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三层,每层高2米,表面为白色花岗岩贴面,有台阶相通;第二部分为展厅,外高8米,红色花岗岩贴面,正面镶着长8米,高5米的铜板敷设的牛头浮雕。您知道为什么要刻牛头吗?因为炎帝氏族是以牛作为他们的“图腾”,也就是他们的氏族保护神的,这里也隐含着炎帝驯养家畜,开创农业的不朽贡献。基座上的炎帝铜像为全身站立像,披发、赤臂,上身着兽皮,下身以树叶相遮,微微抬起的双手捧着一捆谷穗,其面部神态庄严肃穆,气度非凡,是以一个神化了的人的形象设计,突出体现了对先祖的崇拜和敬仰。铜像面向着长治市区的方向,仿佛我们的祖先炎帝仍在关切地注视着他的子孙后代。

我们由基座后的台阶进入展厅。这里以图片、文字说明、实物等形式,展示了炎帝在此开创人类古代农业文明的伟大贡献。炎帝铜像中间是空的,沿旋梯可上至炎帝胸部谷穗处,这里是一个可容纳20人站立的观景平台,站在如此高度,上党盆地远近景物,尽收眼底,城廓、农舍、高楼、田园,可谓气象万千,让人油然而升腾出一种伟大而谦恭的情愫,一种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各位朋友,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让我们再看我们的祖先——炎帝一眼,让我们这些有着相同血缘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把我们的祖国母亲装扮得更加美丽。欢迎您再来游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