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2:51:57 页码:12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9篇)
2023-01-05 12:51:57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包钢,全称是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始建于1954年。它是集矿山开采、钢铁冶炼轧制、稀土科研和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工、发电等配套企业于一体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在全国各大钢铁企业里排名第12位,总资产达到355亿元。公司主厂区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目前拥有包钢股份和稀土高科两个上市公司,具备年生产商品坯材70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可生产63个品种,1970个规格的钢材产品。产品广泛用于冶金、建筑、石油、化工、航天、造船、铁路、汽车、国防等行业。包头钢铁(集团)工业旅游区20__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我们现在路过的这条河叫昆都仑河。河上有三座桥都可以进入包钢厂区,我们过的桥是中桥。大建设时期曾经有一部影片叫《草原晨曲》,所讲的就是我们包钢人的工作和生活,其中的一些场景和片段就是在这里拍摄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包钢企业象征的雕塑“双翼神马”,《草原晨曲》的主题曲也有双翼神马(唱一段歌词),现在《草原晨曲》的主题曲已经成为包钢的厂歌。请看,前面就是包钢的信息大楼,是一座20__年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建筑造型的主题突出了“品”。它代表的正是我们包钢生产的产品、产品的品质、钢铁的品位、包钢人的品格。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包钢炼铁厂的四号高炉。要想出钢先要出铁。包钢炼铁厂现有五座高炉出铁,总容积为9880立方米,现在六号高炉正在筹建。我们要参观的是四号高炉。它的总容积为2200立方米,是1995年11月投产的。那是1959年1月15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包钢为一号高炉提前出铁剪了彩,是他为我们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们已经完全抛弃了过去人工上料、人工冶炼的原始时期,现在高炉的冶炼全部采用电脑程控自动化皮带上料,技术人员只要在监控室内按一下电钮,检查一下电脑上的数据就可完成高炉冶炼的全过程。炉体高大、炉火正红,洁净的偌大个炉台上只有一两个人巡视。

四号高炉采用四座外燃式热风炉皮带上料,炉顶引进了卢森堡无钏布料器,炉前是环形出铁口,炉内采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计算机控制系统,通过触摸式控制台使高炉冶铁实现全部自动化操作。

下面参观四号高炉的主控室。

大家请看,四号高炉每天流出四五千吨铁水就是这些电脑完成的。

1号屏幕是喷煤系统,2号、4号是上料系统,3号是炉顶系统,5号、6号是高炉核心,7号是热风系统。

上方的1号摄像头,是渣铁运输线路。2号皮带上料,3号运焦皮带,4号主皮带(皮带通廊)。5号、6号、7号、8号出铁口,9号炉摄像,10号、11号、12号是渣铁运输线,日产铁4400~4800吨左右,全年可产生铁170万吨。

这就是从铁矿石到铁水的整个生产流程,高炉冶炼的基本过程就是铁氧化物的还原过程。好,通过对四号高炉的参观我们可以了解到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下面到包钢薄板坯铸连轧厂参观。

包钢的钢铁产业目前已形成一、二炼钢两大体系,板、管、轨、线四条精品线的生产格局,我们现在参观的是其中的一条精品生产线。薄板坯铸连轧厂是我国第一套采用当今世界钢铁制造前沿技术建设的csp生产线。是由铁水预处理、210吨大型转炉、炉外精炼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先进工艺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csp生产线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98万吨,现已达到290万吨(简介生产工艺流程)。

热轧薄板的先进之处是因为它的连铸连轧机一气呵成,免去了在运输过程中热能的消耗。整条生产线于20__年底开始试生产,20__年底达产,创造了世界同类生产线达产速度第一的纪录。20__年3月成为德国西马克公司csp技术在亚洲第一家、世界第二家培训基地。 下面我们要去的是天诚线材有限公司。

包头天诚线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1日,年生产能力为38万吨,可生产光面圆盘条和带助螺纹盘条,产品可满足金属深加工、工业建筑、民用建筑等行业。其主体设备技术总负责及总设计为美国摩根公司,线材生产线整体生产过程全部是由计算机控制,设计速度为132米/秒,保证速度为105米/秒,可生产的钢种有低碳钢、中高碳钢、冷镦钢、工具钢、焊条钢、不锈钢产品,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还出口印度尼西亚、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是一个技术装备先进、自动化水平高、人员精干、机构简练、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型企业。20__年经过线材厂全体职工不懈努力,年产已达到67.35万吨,超出设计能力176%。

短短几个小时,我们游览了包钢几条主要的生产线,使大家对包钢的基本情况和“拼搏、奋斗、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有了些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能再一次到包钢来!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游览呼和浩特市区内外某些景点后,大家一定感触很深。这会儿,也许有的朋友还在感叹五塔寺独特的建筑,回味“昭君出塞”那民族友好的动人故事,或沉浸于草原上碧野连天的美妙境界和喇嘛教召寺的虔诚氛围中。现在,我将带领各位到被人们誉为“塞外西湖”的旅游胜地、国家3a级旅游区——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去揽胜观光。首先让我把哈素海的概况、历史、旅游项目给大家介绍一下。哈素海,蒙古语意为“墨玉之海”,是一个天然的淡水湖泊,面积约30平方公里,约是杭州西湖的五倍大,远离大海的内蒙古人称之为“海”。哈素海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3米,蓄水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它位于土默川中部,距已故蒙古族革命家、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的故居仅20公里。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布赫的故乡就是乌兰夫故居所在地——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

为什么呢?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知,布赫是乌老的长子。哦,土默川可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啊!哈素海东距呼和浩特市73公里,西距包头市80公里,京兰铁路、110国道和呼包高速公路在它的北侧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哈素海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宛如一块美玉镶嵌在土默川上。这里碧水青山相映成辉,芦荡鱼跃,野趣横生,更有“澄波落照”、“烟波渔歌”、“芦海探幽”,“云川郁秀”等几大景致。不管是它的面积,还是它的景致,都堪称土默川上第一湖。著名的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就建在湖(海)的东畔,到这儿旅游度假的游客可以充分享用哈素海水面及水上的游乐设施。朋友们,刚才我几次谈到“土默川”这个名称,它是有来历的。大家听说过“敕勒川”这个名称吗?我想大家是一定知道的。南北朝时东魏、北齐民歌《敕勒歌》唱道:“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y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这脍炙人口的诗歌使敕勒川名扬天下,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幅无比美丽动人的北方草原风光画卷。一千四五百年前的敕勒川就是明朝以来的土默川,也就是今天中国地图上的呼和浩特平原。阴山下的这片土地,水草肥美,是我国历代北方各族人民繁衍和劳动生息的沃土,伴随古代王朝的更替,这片沃土亦有它不同的雅称和美丽的传说。早在战国时,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并在这片平原上设置了云中郡,修筑了“云中城”(故址在哈素海东南30公里左右的托县古城村)。从此,这一地区以“云中”载入史册并被后人称作“云川”。从东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隋统一的三百多年里,北方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中,鲜卑族与敕勒族(附属于鲜卑族)、突厥族先后占据这片平原。北魏时,鲜卑拓跋部于公元386年在呼和浩特南近40公里的盛乐(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建都,自此这个民族开始由牧转农,筑城定居,制律治国,这一带便逐渐成为鲜卑族的重要基地和一度较稳定的政治中心。5世纪初,北魏把南迁的敕勒族安置在漠南一带,从此,呼和浩特的大青山以南的平原,也就是阴山中段以南地区便有了“敕勒川”之称。因北接阴山白道岭,隋唐时称作白道川。

15世纪中叶,被史学家称为“蒙古中兴英主”的达延汗统一了漠北、漠南。明朝嘉靖年间,达延汗之孙阿勒坦汗,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首领,率领蒙古土默特部在这曾称为“敕勒川”和“丰州滩”(因辽、金、元历代在今呼和浩特东郊白塔村一带设丰州州治而得名)的平原上,与明王朝中原地区展开互市,并接纳大批内地来的汉人“开云田丰州万顷,连村数百”,使这里的农牧业更加繁荣,商业贸易更为活跃。从此,这一带就以“土默川”著称于世。“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朋友们,请大家把思绪从古代拉回到现实中来。看窗外,古代天阔地广的茫茫大草原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碧绿的林带、茁壮的庄稼、现代化的工厂、高速公路的蜿蜒伸展。……如今的“土默川”(“敕勒川”),时代已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这里的蒙古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建家园。我相信,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土默川永远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首雄壮的歌。

也许是秉古代草原及各少数民族之灵气吧,哈素海美的背后,总有深深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哈素海的形成有许多传奇的故事。相传在大青山脚下,美丽的土默川平原上,有一处和平幸福的牧民浩特(“浩特”蒙古语就是城镇的意思),这里世代传用着一只宝玉碗。这只玉碗玲珑剔透,碗内的水甘甜醇美,永不干枯。牧民们把它视作生命之源,奉若神灵,宝物的名声也远传千里。某一时期,这只宝玉碗由一位脸膛黝黑、武艺高强、勇猛无比的蒙古族少年哈拉乌素保护着,个别眼红而起掠夺歹念的坏人不敢轻举妄动。但终于有那么一天,一伙强盗来劫夺玉碗。为了保护这宝玉碗,哈拉乌素与强盗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搏斗中,宝玉碗不幸打碎了,碗里的水顿时化作一片大海,浪潮不仅吞没了强盗,而且也吞没了英雄少年——黑小子哈拉乌素。自此以后,这里出现了一处烟波浩淼的海子。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勇敢的少年,就将海子命名为哈素海。因为“哈拉乌素”蒙古语意为“黑色的水”,哈素海的原意也就自然是“墨玉之海”了。现在,称哈素海为碧玉之海,是最恰当不过了。〔度假村门前广场及游船码头〕朋友们,经过了90分钟的行驶,我们已来到了目的地。请大家随我先到码头,乘船去游览哈素海。入海前,我要先宣布几条注意事项:1.请将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好或存放在售票亭。2.您在乘、驾游船或快艇时,请注意游区水域界限标志,严禁越超界限。3.您上船后,不要站立、打闹,以免发生危险。4.请您将吃剩的果皮和废弃物放入船上的卫生袋里,不要丢在船上或海里,以免污染环境。〔乘船入海游程中〕哦,对了!这波光粼粼的一湖碧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从哈素海的成因讲起:土默川东北高(海拔1060米),西南低(海拔990米),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

哈素海就位于西南部的低凹地区。许多年前,哈素海北部的大青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中有几道源源不断的沟水,如芦房沟、背锅沟、古雁沟、柏树沟、白只户沟等。这几道沟水从山上流下,汇集到平原的低凹地区,就形成了哈素海的雏形。1960年引黄河水入哈素海,使哈素海的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成了一个风光秀丽的湖泊。哈素海究竟美在哪里?它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概括地说就是自然美、人文美的融合及其独特的物产。哈素海自然美的最突出特点是湖水中亭亭玉立的一丛丛茂密翠绿的芦苇。如果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是西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么与碧水回环相连的茫茫芦荡就可以说是哈素海一绝了。正是这占湖面五分之一的青青芦苇,把哈素海点缀得如诗如画。大家看,在广阔的湖面上,自然错落而生的苇丛使空间流通,视觉舒畅,隔而不绝,层次丰富;湖中芦苇迷离摇曳,远空蓝天白云飞游。这自然天成的景色,让人看不透也望不够。一位旅游界的诗人赞誉哈素海的苇荡景观曰:“土默川中,大海玉海,阴山南麓。碧水扬波,渔舟点点,游艇伴鸥鹭;连天芦荡,绿荫环抱,塞外江南顿悟。怡情望,无边秀色,醉人心脾肺腑。”

全国人大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同志曾题诗哈素海曰:“马达声响水鸭惊,船行推波摇山影。遥望海面连天碧,水畔萋萋芦苇葱……”。可见,哈素海的芦苇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哈素海的芦苇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据统计,哈素海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芦苇4000—5000吨,因芦苇骨硬而富有弹性,被用作编织和造纸的上等原料。好!朋友们,现在我们所乘坐的船已徐徐驶入芦苇深处,请大家抓紧时间欣赏。请注意芦苇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可不要错过。这些露出水面的芦苇大都2米多高,船进入芦苇丛中,就像进入青纱帐里,让人自然地联想到水泊梁山和白洋淀中的天然屏障。

〔游船返途中〕游完芦苇荡,我们的船将慢慢返回。再过一会儿,我们将看到岸边的水榭。这座水榭三面临水,是哈素海又一自然美的代表——“澄波落照”的最佳观赏地点。水榭入口的门檐牌匾上书写着“澄波落照”四字,进入大门,穿过绿苇环抱的九曲桥,便到达了有曲折游廊的水榭。水榭的四方平台舒展着铺在水面上。游人面海而坐,静静地听着涛声,任清爽的风吹过,大有舟行碧海似的惬(qiè)意。傍晚,当夕阳西下,彩霞染红半边天、半边“海”时,忽思古诗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似乎专为此情此景而作,美丽壮观得很,不同的只是江“海”之别了。晚上,皓月当空,水榭又成为赏月的好去处。各位如有余兴,傍晚和晚间不妨到水榭上走一趟,保你获益匪浅。

哈素海自然美景观还有一处,那就是“烟波渔歌”。哈素海的清晨就像新生的婴儿,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水面和空中的水鸟欢鸣着,似乎在无尽地享受着大自然给(jǐ)予的恩惠;渔船沐浴着晨光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行进,渔夫们不时撒下巨网,当鳞光闪闪的巨网拉起时,悠扬的渔歌就会从湖面上飘飞而来。哈素海的鸟类很丰富。每到夏天,成群的鸟儿来到这里栖息生活,场面宏大。芦苇荡是鸟儿们的水上乐园。据《土默特志》记载:“海区的鸟类有孤丁、水鸭、天鹅、蓝靛、红脖儿、雨燕、翠鸟、大雁、鹌鹑、鸿雁、金雕、海鸥”等。请朋友们往湖面上看,那不是一只水鸭吗?看它悠闲自得的样子,一定活得很潇洒。相看两不厌,自有潇洒人。我们来哈素海潇洒走一回,真是互有促进,不虚此行。〔离船上岸后〕朋友们,哈素海之所以出名,还因为哈素海的鱼很有特点。与其他地方产的鱼相比,哈素海的鱼通体明亮有光泽,鳞片晶莹发亮,肉质紧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当然吃鱼能让人变得聪明,还能降低胆固醇,有一些“美食家”不辞劳苦,专程赶来尝鲜。本来是上等好鱼,再经名厨那么一烹,就怪不得那么多人垂涎争至,“愿者上钩”了。

哈素海不仅是呼市地区最大的灌溉水源,滋润着灌区内30万亩农田,而且是呼市地区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草鱼、鲤鱼、鲫鱼、鲢鱼、河蟹等水产品35000公斤。现在又人工放养了甲鱼、武昌鱼、鲶鱼、水蛇、鳜鱼、鳝鱼和河虾等,可谓种类丰富。朋友们,说到人文之美,就要说说哈素海亲密的伴侣——哈素海旅游度假村的食宿建筑设施和游乐设施了。1993年,内蒙古信托投资公司看中了哈素海这一片修身养性、独具清幽色彩的风水宝地,投资兴建了哈素海旅游度假村(五年间投资近3000万元)。如今度假村与哈素海相依相伴,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998年,便获得了内蒙古十佳旅游景点“亚军”的荣誉,而且又是中国’98华夏城乡主题活动游指定的民俗风情村。20_年,哈素海旅游度假村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区。究竟度假村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是不是名副其实,一会儿我们将去一睹它的风采。

〔度假村大门前〕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位于哈素海东畔的哈素海旅游度假村大门前。与大门并排的这座船型建筑是度假村的金山玉海楼餐厅,可容纳600人同时就餐,环境清洁幽雅,各类佳肴工艺考究,档次较高。这里的哈素海全鱼宴、古式蒙古烤全羊、手把肉等特色菜肴远近闻名。就说全鱼宴吧,什么龙舟献宝、绣球鱼丸、红油松籽鱼、干炸鲫鱼等不同味道的鱼肴就有40多种,可以说,到哈素海旅游不吃全鱼宴,就不算真正到过哈素海。那些哈素海鲜鱼的忠实食客,只要提起金山玉海楼的全鱼宴,就直咽口水呢!〔木屋区〕度假村地面建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来到了三部分之一的木屋区。木屋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建设者们为了满足游客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将茅草盖顶、木板作墙的一幢幢欧式小屋错落有致地安置在这片青草地中,用白桦树围栏将木屋围成了一个个小院落。院内满是花草,院外垂柳环绕,几条小径穿插其间,欧洲乡野气息十分浓厚。夜晚,小院内的鸣虫不停地欢叫,早晨,“海鸟”在木屋上空盘旋,伴随游客度过美好时光。整个木屋区有23套别墅客房和30间欧式小木屋,10座蒙古包,一间能容纳120人的高档会议室,还有供娱乐的标准网球场,500平方米的露天舞场等。

〔娱乐区〕离开木屋区,经过大花池,便到了三部分中面积最大的娱乐区。娱乐区内有十多种大型的现代娱乐设施,您亲自参与这些娱乐项目,会使您的旅游记事簿翻开新的一页。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激流勇进”、“水上世界”和“迷宫赛车”,这三种游乐项目也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激流通进”的乐趣在于惊险,要求游客具有劈波斩浪的勇气,只有勇敢者才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其他的游乐设施有“摩天轮”、“疯狂老鼠”、“双人飞天”、“自控飞机”、“碰碰船”等,别忘了,还有一个以洗浴为主营项目的“娱乐城”在期待着朋友们的光临。走进娱乐城,走出一个欢乐的你。

〔草原区〕草原区再现了昔日敕勒川草原的辽阔景象,空旷却有情。草地中靶场和走马场似乎在向游客挑战:你是神箭手还是“靶中无”?你是勇敢的骑士还是马背下的懦夫?完全野外的布置,让人跃跃欲试。〔结束语〕好了,女士们、先生们,希望这次哈素海旅游能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我陪同大家去别墅客房休息,中午我们将在金山玉海楼品尝新鲜的鱼宴,晚上我们参加篝火晚会。最后,祝大家吃得尽兴,玩得开心!明天早餐后我们赶赴包头游览市容,而后作鄂尔多斯响沙湾和成吉思汗陵之旅。预祝大家旅途快乐、收获多多!谢谢大家的配合,再见!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说的正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因宫帐众多的成吉思汗陵在此地区而得名。鄂尔多斯,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集的资源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是“河套人”的发祥地;鄂尔多斯,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灵柩的供祭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诱人魅力。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2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处黄河“几”字型湾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地理坐标,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鄂尔多斯市北隔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毗邻。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周边五个大中城市的民航机场与正在建设的鄂尔多斯机场将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鄂尔多斯市下设七旗一区,东胜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20--年末总人口151.45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主要以煤炭、化工、天然气、畜产品、建材、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以煤为能源的电厂在鄂尔多斯星罗棋布。据说,北京五个灯泡中,就有一个是鄂尔多斯点亮的。有世界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鄂尔多斯闻名全国,走向世界。鄂尔多斯市是正在建设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迅速崛起,以煤炭、羊绒、化工、电力、天然气、建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与呼市、包头并驾齐驱,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自然条件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从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起,直到距今七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大地上恐龙空前繁盛,主宰着这片土地,今天在鄂托克旗境内保留着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区。全市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南北较低之势,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北部黄河沿岸为冲积平原;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纵横;西部为鄂尔多斯草原,北部和西南部横亘着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景观异彩纷呈。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150-350毫升,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市内河流多属黄河流域,并分布着许多天然湖泊。植物景观以温带干草原为主。市内的“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湾海子湿地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珍稀的动植物为世人瞩目。

历史沿革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套人”在萨拉乌素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就有土方、鬼方、犭严狁、戎狄、林胡、楼烦、匈奴等古代游牧部落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此修筑长城,现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统一全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北地郡和云中郡、九原郡的属县。其时,鄂尔多斯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史称“新秦中”。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包头九原郡的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顷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过黄河北去,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西汉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到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经过几十年战争,最终汉朝在鄂尔多斯设立上郡、西河郡、五原郡属县,管理鄂尔多斯地区。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汉朝时期,鄂尔多斯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公元420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西南部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遗址位于今乌审旗和陕西靖边县交界处靖边县境内。

隋朝时期,在鄂尔多斯设置榆林郡、五原郡、朔方郡等。唐王朝视鄂尔多斯为“国之北方”、“边之要地”。在鄂尔多斯地区及周边设胜州、丰州、夏州、宿州、灵州和盐州等六州。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中原政权和各少数民族政权群雄并立,相互征战,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各政权纷争逐鹿的地方。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元朝先后在此设立宣尉司与行枢密院。明朝建立,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卫所辖。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即“八白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入。鄂尔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时的宫殿。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由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五百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

清初,鄂尔多斯部归顺了清朝,实行了盟旗制,清廷分封鄂尔多斯部为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六旗共建一盟,会盟地点在伊克昭(俗称王爱召),故名“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区在清顺治年间被划分为六个旗,乾隆年间又划分出一个旗(扎萨克旗),成了七个旗。公元1920年,清政府实行“旗厅并存”的政策,在郡王旗境内设东胜厅。

民国时期,仍沿用原有的盟旗制度,将东胜厅改为东胜县。1949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成立。从此,鄂尔多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翻开鄂尔多斯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在这块有着远古“河套文明”的土地上,汉族和几乎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衔接地带。历史上,和平时期的商贸流通和战争时期长城两岸的烽火,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区域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发展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河套人”文化遗址、鄂尔多斯青铜器、古长城、秦直道、昭君坟、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遗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藏传佛教寺庙准格尔召等,全市现有五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成吉思汗陵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同时,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元朝的皇室封地,使鄂尔多斯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构成了鄂尔多斯浓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浩瀚的民俗风情。鄂尔多斯

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神奇的响沙湾、沙漠绿洲、沙湖、草原、温泉、阿拉善湾遗鸥保护区、晋蒙黄河大峡谷等。鄂尔多斯的现代工业旅游资源有神东煤海、准格尔露天煤矿、万家寨水电站、鄂尔多斯绒纺城、苏里格天然气田、达拉特电厂、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区等。

鄂尔多斯市旅游业是从1984年、1985年响沙湾、成吉思汗陵的相继对外开放而起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鄂尔多斯市旅游业也经历了以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主到发展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重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政府主导和社会联动的发展政策,编制旅游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办旅游业的积极性,使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度开发。全市现有各类景区(点)35处,其中成吉思汗陵和响沙湾、恩格贝生态旅游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是国家4a级景区,鄂尔多斯世珍园和巴图湾是国家3a级景区,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和神东煤海是首批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工业旅游示范点。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旅游线已成为自治区西部旅游黄金线路,主要产品以成吉思汗陵、民族风情、沙漠生态和草原风光为主。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现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5家;现有旅行社3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 家;a级景区13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随着市场的不断开发,客源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全市旅游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居全自治区第一。20--年1-12月,全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8亿元。

面向未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的发展战略,建设旅游大市,围绕“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整体旅游形象,着力打造鄂尔多斯旅游知名品牌,构建“五区两线一中心”的旅游发展格局,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突出“天骄圣地,蒙古风情”这一主题产品。库布其沙漠生态旅游区(主要景区有响沙湾、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其百里响沙带、七星湖、夜鸣沙等),突出沙漠风光、沙漠探险娱乐、沙漠度假主题产品。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伊和乌素温泉、包乐浩晓温泉、恐龙足迹化石、阿尔寨石窟等),主要以“古老物种,神秘传奇”为主题,发展科考、访古、草原温泉度假产品。“河套人”文化旅游区(主要景点有大沟湾“河套人”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等),主题形象为“访河套人文化遗址,看塞上江南美景”,发展草原观光、科考、水域度假产品。东鄂尔多斯旅游区(主要景点有:黄河大峡谷、万家寨水电站、准格尔露天煤矿、油松王、准格尔召等),以“黄河壮丽峡谷,蒙汉民歌摇篮”为主题,发展黄河峡谷风情旅游产品。两线为北京——鄂尔多斯市——银川旅游线和西安——鄂尔多斯市——包头旅游线。一个中心是将鄂尔多斯市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旅游功能。重点推出祭祀文化、民俗风情、沙漠游乐、生态科考、产业观光、水域度假六大类旅游产品,全力打造“成吉思汗魂归地,鄂尔多斯蒙古风”的整体旅游形象,将鄂尔多斯市建成自治区蒙古族文化旅游的代表性地区,成为享誉世界的游牧民族风情旅游区,成为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和自治区旅游强市。

亲爱的朋友,下面我向大家推荐几条旅游线路:

一、包头—响沙湾—东胜—秦直道—九城宫—成吉思汗陵—世珍园—恩格贝—包头

二、包头—响沙湾—东胜—成吉思汗陵—世珍园—鄂尔多斯草原—夜鸣沙—七星湖—恩格贝—包头

三、包头—响沙湾—东胜—成吉思汗陵—神东煤海—红碱淖—榆林

四、银川—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城川民族学院旧址—河套人文化遗址—巴图湾水库—成吉思汗陵—东胜

五、银川—大汗行宫—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区—包乐浩晓温泉—百眼井—阿尔寨石窟—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蒙西工业旅游区—乌海

六、呼和浩特市—黄河峡谷—油松王—准格尔召—成吉思汗陵—东胜—响沙湾—包头

亲爱的朋友,到鄂尔多斯旅游,去拜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体验鄂尔多斯蒙古族神秘的祭祀文化;观赏《圣地古韵》、《鄂尔多斯婚礼》,领略鄂尔多斯独特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饱览大漠风光,聆听响沙奇妙的声音,沐浴沙湖的凉爽,乘“沙漠之舟”去探险;观赏草原风光,感受游牧民俗风情,到温泉度假;参观世界最现代化的矿井和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企业,尽情感受鄂尔多斯的魅力吧。愿鄂尔多斯之旅给您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亲爱的朋友,欢迎您来到美丽神奇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说的正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的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因宫帐众多的成吉思汗陵在此地区而得名。鄂尔多斯,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集的资源著称于世;鄂尔多斯,是“河套人”的发祥地;鄂尔多斯,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灵柩的供祭地;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区;鄂尔多斯,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诱人魅力。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2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位于中国正北方,地处黄河“几”字型湾与明代万里长城的怀抱之中,“黄河环抱,长城相依”的地理坐标,使年轻的鄂尔多斯市在中国的版图上显著、夺目。鄂尔多斯市北隔黄河与“草原钢城”包头市相望,东临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山西、陕西接壤,西与宁夏毗邻。交通通讯便捷,京包、包兰铁路围绕周边,包西铁路贯通南北,109、210国道贯穿市域,并与周边的110、107国道相连成网,周边五个大中城市的民航机场与正在建设的鄂尔多斯机场将形成便捷的区域航空网络。鄂尔多斯市下设七旗一区,东胜区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鄂尔多斯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20--年末总人口151.45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主要以煤炭、化工、天然气、畜产品、建材、药材、旅游等资源为主。有世界级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以煤为能源的电厂在鄂尔多斯星罗棋布。据说,北京五个灯泡中,就有一个是鄂尔多斯点亮的。有世界级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有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加工基地。一句“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使鄂尔多斯闻名全国,走向世界。鄂尔多斯市是正在建设的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鄂尔多斯市的经济迅速崛起,以煤炭、羊绒、化工、电力、天然气、建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盟市之一,与呼市、包头并驾齐驱,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三个火车头之一,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 自然条件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从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起,直到距今七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大地上恐龙空前繁盛,主宰着这片土地,今天在鄂托克旗境内保留着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区。全市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部隆起,南北较低之势,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之间。地貌类型多样,北部黄河沿岸为冲积平原;东部为黄土丘陵,沟壑纵横;西部为鄂尔多斯草原,北部和西南部横亘着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自然景观异彩纷呈。

鄂尔多斯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6.7℃,年降水量150-350毫升,夏季凉爽,是理想的避暑之地。市内河流多属黄河流域,并分布着许多天然湖泊。植物景观以温带干草原为主。市内的“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和“阿拉善湾海子湿地保护区”,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珍稀的动植物为世人瞩目。

历史沿革

亲爱的朋友,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套人”在萨拉乌素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河套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就有土方、鬼方、犭严狁、戎狄、林胡、楼烦、匈奴等古代游牧部落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在此修筑长城,现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统一全国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置上郡、北地郡和云中郡、九原郡的属县。其时,鄂尔多斯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史称“新秦中”。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包头九原郡的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顷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过黄河北去,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

西汉初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鄂尔多斯地区。到汉武帝时,汉匈之间经过几十年战争,最终汉朝在鄂尔多斯设立上郡、西河郡、五原郡属县,管理鄂尔多斯地区。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汉朝时期,鄂尔多斯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北方各民族纷纷南下入居中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的局面。公元420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在鄂尔多斯西南部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大夏国,其都城统万城遗址位于今乌审旗和陕西靖边县交界处靖边县境内。

隋朝时期,在鄂尔多斯设置榆林郡、五原郡、朔方郡等。唐王朝视鄂尔多斯为“国之北方”、“边之要地”。在鄂尔多斯地区及周边设胜州、丰州、夏州、宿州、灵州和盐州等六州。五代十国和宋、辽、金时期,中原政权和各少数民族政权群雄并立,相互征战,鄂尔多斯地区成为各政权纷争逐鹿的地方。

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元朝先后在此设立宣尉司与行枢密院。明朝建立,鄂尔多斯地区属东胜左卫所辖。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即“八白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入。鄂尔多斯部源自成吉思汗时的“斡耳朵”,即成吉思汗时的宫殿。成吉思汗去世后,立“八白室”为成吉思汗陵寝,由鄂尔多斯部达尔扈特人专司祭祀。五百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

清初,鄂尔多斯部归顺了清朝,实行了盟旗制,清廷分封鄂尔多斯部为左翼前旗(准格尔旗)、左翼中旗(郡王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中旗(鄂托克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六旗共建一盟,会盟地点在伊克昭(俗称王爱召),故名“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地区在清顺治年间被划分为六个旗,乾隆年间又划分出一个旗(扎萨克旗),成了七个旗。公元1920年,清政府实行“旗厅并存”的政策,在郡王旗境内设东胜厅。

民国时期,仍沿用原有的盟旗制度,将东胜厅改为东胜县。1949年,中共伊克昭盟盟委、伊克昭盟自治政务委员会成立。从此,鄂尔多斯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

翻开鄂尔多斯的历史,它告诉我们,在这块有着远古“河套文明”的土地上,汉族和几乎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鄂尔多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衔接地带。历史上,和平时期的商贸流通和战争时期长城两岸的烽火,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区域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文化、祭祀文化和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发展鄂尔多斯旅游业的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内蒙古大草原之旅的导游张萌,今天我要带你们参观一下美丽的大草原,希望大家今天玩的开心!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我们的草原之旅啦!

看,这是内蒙古大草原的小丘与平地,小丘与平地全都是绿的。这里的空气比别处更清鲜,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天然氧吧。你再看一看温顺的小绵羊,还有高大的蒙古马,骑上去试跑几圈,你就不忍心下马了。有人说内蒙古草原到处绿色,可实际不是这样,看看河岸边吧!有小花,有红的,有蓝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白的,有粉的,五彩缤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开放,还有明如玻璃,清澈见底的小河,小河上倒影着五颜六色的花儿,花儿上沾满了河水,其真是别具特色,美不胜收的奇景,内蒙古大草原有多么美,大家知道了吧?

现在我们来到蒙古包里,大家可以品尝品尝内蒙古的特色手抓羊肉,还有加有羊奶酿的奶酒,和奶豆腐,我来介绍一下手抓羊肉,奶茶,还有奶豆腐。这三样蒙古族同胞的重要食品,手抓羊肉,咱们的蒙古族同胞习惯用刀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到割,用手抓。奶茶可不是我们常喝的珍珠奶茶,而是掺和着牛羊奶的茶,是内蒙古同胞招待客人,敬客最重要的饮料。奶豆腐,当然也不是豆腐了,,它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品,盛在盘子里用来当招待客人的点心,比如奶酪,它也是叫奶豆腐的。这些东西都是内蒙古同胞的特色食品。

内蒙古草原的导游词范文五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欢迎到呼伦贝尔观光游览!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呼伦贝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日以继夜,长途跋涉寻找妖魔。由于劳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风沙中受煎熬。贝尔醒后,用水浇灌,呼伦恢复了人身,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他(她)们,就把这版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面积为250.557平方公里,现有266万人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满、俄罗斯等36个民族组成。呼伦贝尔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称之为“绿色净土”。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你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闹市,走进了草原,你看,草原犹如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往远看,草原上盛开着无数种野花,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马群、牛群、羊群飘来飘去,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年羊”的优美景象。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您好!)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想体验一下吗?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纳”和“乌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勒勒车“吱呀呀,吱呀呀”碾过的辙印究竟有多长?年代有多远?现已无法考证。勒勒车是以桦木为造车原料。车瓦、幅条、轮心、车轴、车辕、车架全用桦木做成,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勒勒车车轮又高又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草原上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浓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由于车轮高大,能避免陷车,畅通无阴。牧人倒扬(搬家),前边载人,后边拉货。勒勒车是草原牧人必备的家当和亲密的伙伴。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6、7月间举行。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头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草原辽阔,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敖包”,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垒石成堆,当做标志。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的祭礼活动。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育经念咒。人们都要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迎的阶段。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兴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各位尊贵的客人,我们在草原上有过这样一段体验,可能使各位对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民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吧,对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可能也有了一些感情。同样,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也很欢迎大家,她将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各位再次光临。

女士们、先生们,让你我能的机会再次相会在草原,在呼伦贝尔。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就是让人敬仰的昭君墓。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为了汉匈之间的民族和平,自愿下凡来到民间,与单于结为夫妻,造福人民。历史上的王昭君,真名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兴山县),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选入后宫,为汉元帝待诏。公元前33年,在汉匈两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平的形势下,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嫁匈奴,做了单于的阏氏,促使汉匈两族之间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相处。匈奴境内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王昭君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个献身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

两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xx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泼浓墨的迷人景色,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琵琶一曲弹至今,昭君千古墓犹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名扬世界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还有鸟语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其诗情画意,令人流连。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纳”和“乌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勒勒车“吱呀呀,吱呀呀”碾过的辙印究竟有多长?年代有多远?现已无法考证。勒勒车是以桦木为造车原料。车瓦、幅条、轮心、车轴、车辕、车架全用桦木做成,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勒勒车车轮又高又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草原上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浓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由于车轮高大,能避免陷车,畅通无阴。牧人倒扬(搬家),前边载人,后边拉货。勒勒车是草原牧人必备的家当和亲密的伙伴。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6、7月间举行。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头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草原辽阔,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敖包”,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垒石成堆,当做标志。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的祭礼活动。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育经念咒。人们都要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迎的阶段。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兴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欢迎大家来到内蒙古!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一般选用草原上膘肥、体重40斤左右的绵羊宰杀后,去毛带皮腹内加葱、姜、椒、盐等佐料整体烤制成。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据传,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人民已经开始用火来烧食猎取整只野兽,大草原要民特定的游牧生活方式,使这种食用方法延续至今。

精通汉、满、达斡尔语言,并懂得俄、英、日、蒙古文,潜心研究蒙古和达斡尔族历史的蒙古人阿勒坦噶塔,在其所著的《达斡尔蒙古考》载道:“餐品至尊,未有过于乌查(烤全羊)者”。烤全羊蒙语称“昭木”,据史料记载,它是成吉思汗最喜爱吃的一道宫廷名菜,也是元朝宫廷御宴“诈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是成吉思汗接待王宫贵族,犒赏凯旋将士的顶级大餐。

内蒙烤全羊,以前只供蒙古贵族享用,是上层人士在逢年过节、庆祝寿辰、喜事来临时常烤全羊用以招待尊贵的客人的珍馐佳肴,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的烤全羊。如今,随着旅游业、交通业、商业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更加便捷,烤全羊已成为内蒙人民招待外宾和贵客的传统名肴,已成为内蒙古草原饮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绚烂的明珠。

内蒙烤全羊外焦里嫩,皮脆肉滑,色泽金黄,鲜香异常,吃起来肥而不腻,稣脆香美,与平时吃到的本地羊肉有很大的不同。内蒙古自治区山脉蜿蜒数千里,河流湖泊星罗棋布,有著名的沙漠旅游风景和平原美景。到内蒙古旅游的人们不仅随处可以欣赏到如画的美景,感受少数民族不一样的风情,更可以随处品尝到当地特色的美食。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内蒙烤全羊。内蒙古有广阔的草原,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闻名于世,赤峰市(原昭乌达盟)、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兴安盟等,都是盛产优质羔羊肉的产地。

烤全羊要选择膘肥体壮的1~2周岁左右的绵羊作原料,制作出来的烤全羊是公认的味道最美的,肉不仅嫩而且营养价值高,嚼在嘴里满口香,用较老的羊做材料是不适合的。近些年来,内蒙推行小尾寒羊与大尾羊(乌珠穆沁大尾羊、阿勒泰大尾羊)进行杂交,肉质肥瘦适宜(小尾寒羊肉质瘦,大尾羊肉质肥,杂交后肥瘦合适),是制作烤羊肉的好原料。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朋友们,锡林浩特市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的中部,是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所在地,为全盟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锡林浩特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素有“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之美誉。

“锡林”,蒙古语意为“丘陵”;“浩特”,蒙古语意为“城”。可见,锡林浩特是以牧草丛生的丘陵命名的。

锡林浩特市有蒙、汉、满、达斡尔等19个民族,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新兴草原城市。锡林浩特市原名“贝子庙”,已有250多年的历史。这里原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后裔之领地,明代属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别勒古台十七世孙诺比特默克图的游牧地,所部号为“阿巴哈纳尔”(蒙古语意为“叔叔们”)。康熙四年(1665)设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康熙六年(1667)设阿巴哈纳尔右翼旗。乾隆八年(1743)建贝子庙,亦称“贝子旗”或“贝子庙旗”。新中国建国后,于1953年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镇。1983年撤阿巴哈纳尔旗设锡林浩特市。市区丘陵广布,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7℃,草场覆盖率90%。境内有自治区六大油田之一的乌兰图嘎油田和储量丰富的二连油田。

锡林浩特亦有十分丰富的自然及生物资源。水资源主要是锡林河及锡林河水库。畜产品有肉类、奶类、羊绒、羊毛、驼毛、马鬃、马尾、皮张,各种肠衣等;土特产品有苦杏仁、发菜、白蘑、香蘑、黄花;药材类有牛黄、黄芪、黄芩、防风、知母、柴胡。野生动物类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天鹅,属三类保护动物的地甫鸟(bǔ)、灰鹤、鹰、猫头鹰。肉食动物有黄羊、野兔、山鹑、野鸭子;皮毛动物有狼、狐狸、沙狐、艾虎、旱獭;药用动物有獾、蛇、刺猬。

作为“草原中的城市”,锡林浩特市有着十分完善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是锡林郭勒盟的旅游接待中心。市内设有锡林郭勒盟宾馆、广厦宾馆、交通大厦、草原明珠宾馆、锡林白马饭店等11家星级酒店,住宿条件比较完善。锡林浩特市交通便利,航班可往返北京、呼和浩特,集(宁)通(辽)铁路横贯南北。公路客运直达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到了旅游旺季,这里还有直达大连等地的旅游临时航班。

锡林浩特市有许多旅游胜地:市内有贝子庙、蒙元文化苑、额尔敦敖包、锡林广场、恐龙博物馆等著名景点。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驰名中外的古刹——贝子庙。它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与百灵庙、西拉木伦庙、五当召齐名,并称内蒙古草原四大庙宇。此外,在锡林浩特市周边还有草原奇观平顶山、九曲回肠锡林河、碧波万顷灰腾锡勒、锡林河草原旅游度假村、白音锡勒旅游区、草原景观度假村、葛根敖包、锡林水库渔村等景区景点和10多家原汁原味的“牧人之家”旅游点。这些景区凸现出的古朴民族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锡林浩特市成为众多游客神往之处。

进入现当代,锡林浩特市还曾是建国前的中共锡察巴乌工委所在地,今贝子庙西大殿即为锡察巴乌工委的办公旧址,已辟为盟市两级红色旅游重要景点。

朋友们,愿锡林浩特之旅给您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

有关内蒙古固阳行心得体会及收获九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讲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阴山以南的黄河冲积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一带的平原,南北朝时称“敕勒川”,五代时叫“丰州滩”,明朝以后称“土默川”;后套平原指乌拉山以西至巴彦高勒的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内蒙古磴口与宁夏青铜峡之间的“西套”,即通常所说的银川平原。现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银川平原。银川平原和青铜峡以南的中卫平原则合称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又称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又称河套地区。

黄河在此先向东北流,后转向东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乎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春秋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朝统一中原后,派蒙恬率十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秦末移民都返回中原,

西汉时,前120_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大臣主父偃上疏建议在河套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今包头西)。前120_年置西河郡(今陕西府谷西北)。河套地区还包括之前的云中郡和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

东汉时,归附汉朝的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光绪年问形成八大灌渠。解放后,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糜黍、胡麻、甜菜、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