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实用 红楼梦感悟与思考(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13:24:24 页码:13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实用 红楼梦感悟与思考(2篇)
2023-01-05 13:24:24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实用一

《红楼梦》犹如一场声势浩大的梦,指引着我一次次不可抗拒的走进,在一处处美奂绝伦的场景中穿梭,以探索之眼观看每一丝飘过大观园的微风,也怜惜每一轮皎月下的花影,每一位倾城的红颜……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它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机智干练,阴狠毒辣的凤姐;有气质脱俗,坚韧干练的探春;多愁善感,心性高洁的黛玉;同情心强,平易近人的宝玉;大方得体,圆滑隐忍的宝钗……

木石前盟是前世的机缘,神瑛士者无心之举结下了一段风月奇案,说是前世注定,只怕造化弄人,有缘无份,有缘无份,亦未可知,毕竟,这“宝玉”本是顽石不通灵,“假作真实真亦假”,这其中的前缘种种,谁人辨得清?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宝玉初见黛玉,一眼相知,便勾起了这段前尘因果,两人相识,相知,自有一段奇妙的情缘,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互生爱慕,尽管宝玉如何疯如何闹,黛玉如何哭如何怨,那又如何?他们还是抵不过一纸父母命,一句媒妁言。那个时代,世道固然,奈若何?只叹制度封建,荼毒人心……

书中是这样形容薛宝钗的,“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美丽,人谓黛玉所不及。”“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她,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是长辈们喜爱的孩子,他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行诸生色;可喜之人,亦未见亲密之情。能审时度势又能善待众人,这是宝钗得力之处,也是我敬佩之处。

宝钗恪守礼教,在自己的心魂世界里,犹如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无垠的沙漠艰难前行,她本是十六七岁的妙龄少女,应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奈何罪恶的封建礼教将她培养成世故圆滑,看他人眼色生活的封建女子。

她的情,本在胸膛中炽热的燃烧着,在生活中强烈地显现着,在那个时代强烈的迸发着,然而,她硬生生地抑压着青春的萌动,极力掩藏着,最终将自己塑造成冰冷的时代产物,宝钗表面虽冰冷,但内心是柔软的。当她看见宝玉挨打,黛玉哭得梨花带雨,宝钗又何尝不是心如刀割;明知宝玉爱的是林妹妹,却义无反顾地在贾家败落之际嫁给宝玉,只为与他同守贫贱,抚平他内心的创伤……用情如此之深,却仍未得到爱情,落了个红颜薄命的结局!令我心痛不已,感慨万分,都说“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我宁愿你不那么懂事,自私一点,多爱自己一点,也不至于此!

红楼没有如果,一切是天定,世道之下亦如此,奈何卿命薄如此,只道造化弄人,亦无奈。

2022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实用二

我小时候经常听爸爸妈妈给我讲四大名著的故事。但是,对于《红楼梦》,我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他俩谁是男的,谁是女的,我都有点分不清了。

我以前抱起红楼梦《红楼梦》没看一两回,总觉得太琐碎,情节也不够吸引人,总觉得读不下去。

但这一次《红楼春趣》读下来,感觉作者在用词和写法上都已经出神入化了。

比如,当宝玉的“美人”风筝放不起来时,急得头上出汗,众人又笑。这时作者描写宝玉的反应是“恨得掷在地上”。好一个“恨”字,把宝玉的那种尴尬、愤恨、还稍微有一点自我埋怨的神情,刻画得淋漓尽致,非常有画面感,活生生一个贾府少爷形象。这种写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用一个象声词就很贴切地写出了一个人的动作和神情。

作者在描写风筝飘走时,用的写法是“那风筝飘飘摇摇,只管往后退了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转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再转眼便不见了”。这让我感觉好像到了现场似的,好像亲眼看到那些风筝一点一点飘没了。代入感特别强,引人入胜。

作者在写人物性格方面,也是手到擒来。简单的几句话就能把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交代”得比较清楚。比如,作者在描写宝玉看到丫头们抬来那个“美人”风筝时,是这样描写他的反应的——“宝玉细看了一会儿,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还有在描写宝玉掷在地上的风筝时,指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些语言和小细节的描写,突显出了宝玉有一些花心和怜香惜玉的性格特点。

关于探春的性格特点,作者在这也有批露。当宝玉要放那个大鱼风筝时,丫头去了半天,空手回来说:“昨天晴姑娘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

从这我能体会到探春的情商很高,她是在给在场的所有人找台阶下。这是一种让周边人都很舒服的说话技巧,值得我在以后人际交往中采用和学习。

《红楼梦》总共有一百二十回,第七十回中短短一段放风筝的情节描写,就能把一个“放晦气”的民间习俗,讲述的很形象,还有人物性格的突显,人物情商高低的展现。《红楼梦》博大精深,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绝非徒有虚名。看来《红楼梦》我是读定了。

《红楼梦》你好,我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