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范文(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0:14:19 页码:14
2023年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范文(汇总8篇)
2023-11-20 10:14:19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成长和变化。在撰写心得体会时,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背景,使文章更具实用性。如果你对心得体会的写作还有困惑和疑惑,不妨参考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启示。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一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读过《红楼梦》的全本,深受其思想内涵和文学艺术的熏陶。在阅读中,我深入思考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描绘,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更是对人性、封建制度和人生哲学的思索。下面,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探讨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为什么《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我认为是因为它刻画了极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深厚的人情世故。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和饱满的命运。例如贾宝玉,他是一个情感丰富、善良而敏感的人,对世间的痛苦和善良有着深刻的感受;而林黛玉则是一个才情出众、独立自主的女子,她对于世俗习俗的反叛和对爱情的无能为力让人动容。这些人物形象细腻入微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性,使得作品在读者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为一部史诗性的小说,《红楼梦》在情节上展示了极富张力的发展。作品中充满了悲欢离合、争斗和嬉笑的情节,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跌宕起伏的阅读体验。通过巨细无遗的描写,我们见证了贾府的兴盛与衰落,观察了人性的种种表现。尤其是作品后半部分的“梦幻辞章”,更是创造了独特的文学形式,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性,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可以说,《红楼梦》以其独特的情节发展吸引着读者,使得作品才能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第三,作为一部描绘社会现象的小说,《红楼梦》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的种种弊病。通过对贾府和王府的描写,作品展现了封建家族生活的种种特点。这些家族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情节,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严重后果。此外,小说还通过林黛玉的形象来批判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林黛玉是一个自由思想者,她对于世俗习俗和婚姻制度的反叛,引发了她与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通过这些描写,《红楼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第四,作为一部探讨人生哲学的小说,《红楼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都极富象征意味。通过贾宝玉的消沉、林黛玉的凄凉和薛宝钗的平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真相。正是这种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索,使得作品在读者面前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不禁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最后,作为一部经典之作,《红楼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文化和艺术的宝库。作品中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无论是作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养分。因此,《红楼梦》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越了它自身。

综上所述,《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展现了深厚的人情世故;以描绘社会现象和反映封建制度的弊病,批判封建制度;以探讨人生哲学的方式,引人深思。它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无论是从艺术层面还是从思想层面,它都是一部值得我们多次品味和品论的经典之作。读完《红楼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也对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二

最近迷上了红楼梦,以至于连看了两遍,总的算来,这是第三回看了。第一遍的时候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还不懂事。光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就让我晕头转向,真正谈得上读的,是最近读了毛泽东同志曾说:不五读红楼梦不要作评论。如此说来我是没有评论的底气了。兴趣是的老师透过最近的拜读。心里还是有些写文字的冲动,还是写出来罢!免得憋坏了自己。且不作为什么评论,只当是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宿命总是难免要掺和一下。古代的爱情也好,美也罢,似乎都有离合,悲欢,都有残缺但一切。都难逃宿命。西厢房的张生与莺莺约出了梁祝的十八里相送,送出了千古传诵;。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不完整的社会百科,这种不完整,结局不免扑朔迷离。于是有红学诸位的争论。但在判词中又似乎都有宿命的交待。

红楼梦中人,有人说最漂亮的是秦可卿,但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胜西施的姿容刻画的淋漓尽致。宝玉见到林妹妹时“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比喻更是让人对林妹妹柔弱的娇美以无限想象。

林黛玉非但外表秀美她才华横溢对诗对词无不让人钦佩《葬花吟》以及同史湘云对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尤为经典在对菊花诗中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林妹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事有一说一分寸得体但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有时不免还语中带刺、有点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正是林妹妹不计较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

然而黛玉的泪与病是最让人心生爱怜的其因离家投亲而母亲嘱其“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倍加善感开始她为宝玉的不理解而恼后又为一些误会而恼。而这些恼皆因她对“洁”之追求她追求爱情的洁但宝玉青春年少虽然对林妹妹情有独钟但不拘一格贪玩博爱让林妹妹心生蒙影;她追求心与心的洁但贾府上下许多人都城府甚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就连花开花落她也追求洁生恐“污淖陷渠沟”。史湘云将其比戏子她恼人晴雯不开门她恼人。最为高潮的是葬花的一段看小说原著也好看央视87版电视剧也好都不免让人落泪。尤其是几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让人读了心都跟着碎了。《葬花吟》真实地展露了林妹妹充满痛苦矛盾而又追求高洁、至死不渝的内心她的壮美与崇高油然而生。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三

《红楼梦》这本名著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贾宝玉非常顽劣而且屡教不改,整天不好好学习就知道玩,不务正业。林黛玉虽然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却很爱哭,时不时就会痛哭一阵。王熙凤伶牙俐齿、机敏善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使许多人都很怕她。妙玉美丽聪颖,心性高洁,很尊重贾母她们,却看不上普通人民,遭人嫉恨。正是因为这些人物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她们悲剧的命运。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扣人心弦,作者的写作功底真的是不容小觑。

红学里有很多分枝和学派,有人研究《红楼梦》的历史的轨迹,探秘《红楼梦》里说的是哪朝哪代的故事;有人研究《红楼梦》里面描写的食物,做出了美味的红楼美食;有人认为高鹗补的44回《红楼梦》曲解了曹雪芹的本意,又自己续写了《红楼梦》……我想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本不一样的红楼梦吧。

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了。据说曹雪芹花了十几年,共增删了5次,才写成了这部文学名著,所以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他字字斟酌的结果,有的诗代表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其中有《红楼梦》中的开头诗:“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有讲述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的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都让我记忆深刻。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红楼梦》”。是的,《红楼梦》是一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好书,是一本每个年龄段都可以去读的好书,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好读书”!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四

暑假妈妈和爸爸陪我一起去买书,妈妈那个狠呀,一下子就给我买了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我随手拿起《红楼梦》这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则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里面写的贾氏家族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造成的,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佬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我花了五天时间囫囵吞枣的把《红楼梦》给解决了。想起来这本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五

红楼梦,本就人生如梦,一生走完,一场梦焉。大观园中的女儿过于悲惨,反照的是当时每个女儿的命运。

对于黛玉,我更多的是怜惜哀叹。她对宝玉坚贞不移的爱我以前一直无法理解,她明知道大观园的勾心斗角,为何偏要还宝玉一生泪水?她死前,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我一直没听懂听透。我知道她恨宝玉太无情,也知道她纯洁透明的心容不下那些奸诈,可为什么,为什么她还要爱。偶一次看到一句话:“爱本身就是幸福的。”我彻悟,黛玉虽恨,痛,但爱过,她便无悔。爱情竟是如此轰轰烈烈,荡气回肠!

可惜,黛玉过于小气,不登大雅之堂。多疑,是她的性格,亦是她的个性。她刻薄,尖酸,给别人带来不快,从而给自己带来怨气。但连这样一个她,我也是喜欢的,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林黛玉,真实的赌气,不会把什么都压在心里,也只有这样一个她,才“够格”还宝一生泪水吧。

“冷美人”薛宝钗却令我赞叹不已。懂小礼,识大体,典型的“谦、恭、礼、让”,是那个时代被大众认可的女性,连小丫头都喜欢和她玩。她懂得“笨拙”,王熙凤也评价她是“一问摇头三不知”。她不会让自己过于显眼,不该过问的事一律不多管闲事,去遭人怨恨。她也明白,光是老太太、王夫人需要她讨好,连下人也需要顾忌。八面周旋,薛宝钗确实是活的很累。

可宝钗未免过于冷酷。在“金钏投井”之事中,她虽然不避忌讳地拿出自己的衣服,但是“不过是个丫头,兴许是贪玩失足掉下了井,太太不必伤心”的冷漠安慰实在令读者心寒,一缕香魂逝去,她却这样劝王夫人,在王夫人听来很顺耳,但别人看来,宝钗过于无情,她的“停机德”也不值得赞赏了。

提起史湘云,我嘴角就不仅上扬,这是多么灿烂的女孩子啊!如此豪放,不拘小节,性格已经十分接近现代人了。她从不顾虑什么总是按自己想的去做。在读到她醉卧于赤芍之上时,不禁私自揣测,她就是如赤芍般艳丽灿烂的女子,近似国色牡丹,却有独特的野味。她不像黛玉自寻烦恼;不似宝钗处处周旋;不如熙凤心急偏多;不比妙玉不沾尘。她爱疯,爱笑,开开心心,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地活着,这是宝钗、黛玉二人望尘莫及的。

湘云和宝玉纯洁的兄妹情也是令人称赞的,这样一个女子,毫不避讳,那般依恋“爱”哥哥,却又没有超越兄妹情,单纯美好得使人羞惭。

倾国倾城的容貌,欢天喜地的性情,谈诗论画的才赋,好一个史湘云!

大观园中,真正的英杰是探春,论诗书,不及宝钗;论才情,不及黛玉;论爽朗,不如湘云;论心计,不如熙凤;论温和,不比迎春;论高洁,不比妙玉。但她懂诗书,有才情,具爽朗,富心计,性温和,品高洁。样样不十分突出,却样样俱全。诗书,虽被宝钗、黛玉、湘云三人压下,可比起别人,也算杰出。才情,虽不比黛玉婉转悲凉,却也不错。爽朗,当然不及湘云,却离“沉闷、冰冷”是十万八千里。心急,倒没为自己赚到多少,但也把大观园打理得井井有条。温和,虽然不会处处理让,却也不会轻易发火。高洁,当然不是寒梅般清傲,但也大义灭亲,不怕得罪人,行事严谨正当,别无邪念,如此看来,竟是一个难得的全才!

《红楼梦》中的女子个个精英,令人艳羡,却有着令人哀叹的命运。一朵朵娇花,无辜的被那个腐败无能的“大清王朝”,被那个尔虞我诈的大观园摧残,狂风催花,真的不是花不坚强,是风太凶残。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六

红楼梦,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巨著,被誉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深深地吸引着无数读者。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曹雪芹的惊人才华,还让我思考了人生、爱情、家族等许多重大主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红楼梦所传达的思考,以及自己在阅读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红楼梦提供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作为一个衰败的庞大家族的背景下,红楼梦展示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和无常。作品中的人物经历了一系列的荣华与富贵,挫折与苦难,从而引发了对命运与人生意义的思考。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红楼梦对于人性的揭示也使得人们思考着自己的人性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各种人生困难。

其次,红楼梦让我重新审视了爱情这一永恒话题。小说中充满了爱情的味道,主要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纠缠不清的感情。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爱情的种种面貌,使得人们对爱情的理解更加丰富和深入。阅读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爱情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甜蜜的,还包含了相思、牺牲、嫉妒等各种情感。红楼梦也让我明白了,爱情并不是简单的追求和欢愉,而是需要承受痛苦和牺牲的。

第三,红楼梦对于中国传统家族观念和家族结构的揭示也使人深思。小说中,贾府以及其他几个大家族的生活场景令人叹为观止。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和利益纷争等都体现了传统的家族观念。而这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确实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红楼梦让我重新反思了现代家庭关系的价值,人们应该尊重彼此、和谐相处,并铭记家庭的重要性。

此外,红楼梦还引发了我对于艺术的反思。小说中让我深感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美感。作者巧妙地使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和意象,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情节的设置,使得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阅读红楼梦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力量,它可以超越现实,让人们体验到更深刻、更高尚的情感。同时,红楼梦也教会了我如何欣赏和理解艺术,让我品味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内涵。

总结起来,红楼梦是一部思想深刻的文学巨著,它对人生、爱情、家族和艺术等诸多主题进行了探讨,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心灵的触动。通过阅读和体味这部作品,我更加明白了人生的复杂性,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重新审视了家庭的价值,也对艺术有了全新的理解。红楼梦让我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和人性的智慧,也使我更加珍视生命、关爱他人。我将永远把红楼梦视为我人生的指南针,继续探索其中的智慧和真理。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七

最近挤时间阅读了《红楼梦》,感受颇深。让我更深地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王、史、四大家族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的一系列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描绘,牵涉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家法、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醉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惨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初读《红楼梦》是觉得很深奥,看不懂,说以我就连续看了几遍。在我看第三遍的时候,终于开始懂了。《红楼梦》其实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在《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们离红楼儿女们的故事是多么遥远。我们淋浴在党的春风中,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所以,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发奋图强、努力向上学好知识,将来做个国家的有用人才,为国争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最凄凉的一句联,也是林黛玉对自己结局的最为精准的预测。《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剧中的每个人都被牢牢困在命运的蛛网上。有的人在奋力挣扎,筋疲力竭。有的人早已放弃抵抗,迷迷糊糊地等待毁灭的到来。他们的悲剧并非巧合与偶然,而是与整个社会的沉沦密不可分的。预言从一开始宝玉梦游太虚时就得见端倪。不然,高鹗何以续作后四十回?何不续出大团圆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宝黛二人是天上仙灵转世,死后自会还化作仙灵重归天界,可那些血肉之躯呢?还是一朝春尽,终归尘土。《红楼梦》是悲剧,但在人类对美好的人性、人情和美的追求上确实胜利的。它集中了人性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心灵也是脆弱的,就如林黛玉那样。“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如此美人,最终却落的个忧郁而死,只因她一心追求爱情的永恒与唯一。可想而知她是一个多么固执的人。

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爱情既是生活中的幸福之源,又是逃避人生的避难所。在《红楼梦》里,爱情是宿命的,爱情本身就是悲剧,是人的悲剧,是人的世界的悲剧。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只不过是两种悲剧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理想追求与现实世界的相互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活在由情感的锁链所组成的世界,而在情感的锁链中,必不可少的是爱情这个环扣。在红楼梦,在大观园里,爱情是永恒的,永恒使我们选择了它,永恒的爱情成了可塑性的话题。它引起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

人活在世上,虽然有许多烦恼和痛苦,但是我们却从没有放弃过追求理想和美,曹雪芹是这样,我们也应该是这样,历史正因为这样而继续向前发展。

红楼梦思考与心得体会篇八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梦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可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梦想的、非下头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并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期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我的感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