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3:33:55 页码:10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优质11篇)
2023-11-20 03:33:55    小编:ZTFB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注重反思和总结,分析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给出合理的建议和见解。以下是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12号8日,学校为全体教师举办“国学智慧与师德修养”为专题的精彩的讲座。主讲嘉宾为肇庆学院文学院的陈明华教授。

陈明华教授分别从以古鉴今,启迪人生;拓展学识,净化心灵;丰富感情,提高能力;何为国学;为什么学习、弘扬、复兴方面向我们教师们讲解国学与师德师风建设。他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用唱、读、讲、传等方式将原来燥乏味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讲得声情并茂,让教师们耳目一新。

本次讲座,主要分四个方面来展开此次的讲座。在讲座过程中,不断地引用经典国学来开拓我们的知识面,净化我们的心灵。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精髓,我们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传承下去,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同时还要传承传统文化。《论语》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之一,古人都说“半篇论语打天下”,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陈明华教授在本次讲座中也详细地讲解了有关国学知识,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学习,如何做人的道理。何况我们是教师呢?同时引用了苏东坡等人的经典来诠释。特别针对古诗文,陈明华教授教会了我们一个好办法,就是用熟悉的歌曲旋律来配合古诗文的词进行歌唱,不仅唱的津津有味,而且很容易让大家记住古诗文的词,真是一举两得的事,使原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古典国学知识用歌曲的方式来表达出来。通过此次的讲座,可以看出陈明华教授是一个对自己自尊、自爱、自信、对他人宽容、幽默、智慧;对事业的投入无怨无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幸福的教师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

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应该明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现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应该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而贡献力量。对我们人民军队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切实完成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的人立志不可谓不高远,但就是不愿意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付出自己的艰苦努力,不能把个人理想融入党的最高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如果只在口头上讲“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行动中却自私自利,不愿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点爱心;一心要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不肯一点一滴地学习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本领;整日想着成为名扬天下的英雄,本职工作却做得一塌糊涂,那么,再远大、再崇高的理想也只能归之于想入非非的空谈妄想。

为了适应现今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我在党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党性修养教育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定要注重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准则,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两年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性作为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公仆本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一方稳定和谐、关系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在领导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永远站在世界前列。

加强党性修养,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既干事,又干净,既要干成事,又干实事。我们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在提升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建党到现在,我们党都是极力号召全党为人民服务的,我们要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向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简单的爱,也没有简单的恨”,人民群众为我们提供衣食,他也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人民群众这样服务我们,我们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群众永远是鱼和水的关系。也只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会稳步快速的发展。古语说的好:“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为人民服务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从点滴做起,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付出。雷锋同志曾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为了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经常性的自我批评、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党性修养,除了在工作中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理论素质,关键是提高我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重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指导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执政兴国能力,同时不能放松或忽视了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这是党性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这两年的学习中,我们不仅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党性分析,不断查找自身的问题。应该说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的分析,都要有一个新的高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是一句老话,又永远是一句新话。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客观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实际上我们的主观世界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一些在新的情况下出现的、需要我们警惕或者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现在我们碰到了、遇到了,必须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学习期间,我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党性分析,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有所升华,巩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建设。

我觉得两年的党校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使我学会了党性修养的正确途径,即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觉悟,克服缺点,增长才干。还要做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党性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贵在实践,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必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自我批评、自我检查、自我激励,严格按照党性原则办事,不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作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好公仆。

2

页,当前第。

2

1

2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和灵魂。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国学的研究更具意义,它不仅可以用于学术研究,还能够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实际的指导。在我个人的学习与体验中,我深信国学对于人生的启示不可忽视。本文将以“国学与人生”的主题为中心,探索国学在人生中的体验与所得。

首先,国学对于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在国学的研究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例如,儒家的仁爱、孔子的中庸之道、老子的无为而治等,这些都是国学研究所涉及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体验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而国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思想供我们借鉴。这些思想使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周围的事物,从而塑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国学在人生中还能够引导我们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是国学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修养目标,它着重强调个人品质和修养的提升。国学推崇君子的道德规范,倡导在思想、品德、礼仪等方面追求卓越。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的典籍,比如《大学》、《论语》等,来培养自己的内心和修养。《大学》中有言:“修身而天下归仁”,这句话表明了个人修身养性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通过学习国学,我们明白了力求做一个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是值得追求的目标,这对于提高我们的人生质量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国学教育纠正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观。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然而,功利主义教育观给人们灌输了一种利益至上的思维方式,过于强调个人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国学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国学教育强调个人的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养成,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通过学习国学,我们理解到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远不仅仅是功利一面。

进一步,国学教育推崇学习自然,与天地沟通。国学注重与自然的沟通和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国学秉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主张阴阳五行的平衡和调和。在今天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学教育通过引导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醒我们珍惜自然资源,提高我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当我们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不仅能够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平和,也能够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国学在人生中的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指引着我们明辨是非与价值观念,还具有深远的道德、精神层面的引导作用。通过学习国学,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养分,修身养性,改善自身的人格素质。国学教育也有助于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教育观念,追求人文关怀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此外,国学教育还能够引导我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心怀国学,我们就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通过本次网络学习,我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身学工科的我,平时是很少看国学方面的材料,所以在网络学习中选择了平时很少涉及的国学方面来学习,真是受益匪浅!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通过对曾国藩的人物分析,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在用人、识人的时候其实已经具备了社会学上的系统论意义,这比中国古代简单的“唯才是举”论要进步。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好学善思有关,曾国藩关组西学,他引导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去学西方社会科学,一个去学西方自然科学,他的分析眼光也在这个过程自然受到了西方社会学的影响。所以他的人才论才会有了经典的社会学意义。

从曾国藩识人的口诀中,我们能看出他选拔人才的高明之处,“广收”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慎用”强调合理利用人的长处,避其短处。因为有才不用,固然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至于小材大用,那就会对事业带来危害了,这样反而还不如不用。“勤教”体现了曾国藩他自己就是一个“身到、心到、口到、眼到”的勤于实践的人。“严绳”是对人才的管理与驾驭。从曾国藩的这些智慧,我们不得不说他能够成功的领导了人才济济的湘军团队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用人原则的,这些原则直到现在也被广泛应用。

听翟教授讲解《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的启示》,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理论家和战略家,一生当中十分重视史学方面的学习,并觉得对历史的学习有利于军事方面的分析。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十分关注历史上治国安邦的重大政治谋略;关注历史上政治人物的得失成败;关注对故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这些评价形成了他自己的理念。《二十四史》也成了陪伴毛泽东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的枕边书,这说明《二十四史》对毛泽东政治生涯的影响力。

从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学习,使我对这个神秘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知道了中医会运用到这些知识。了解到五行与身体部位的对应关系,这些都是很新奇的知识,在我的生活里从未出现过,虽然学习还不是很深入,但这一点点的知识已经让我觉得到了其中的博大精深,让我激动不已。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刚刚升入高中,正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正是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由注重外部世界转向注重思考、注重精神素质培养的所谓“危险”时期。因为这时期是人生观的奠定和形成时期,它将影响人的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在进入高中科学文化学习的同时,认真考虑和探讨人生观的问题是非常有意义而饶有趣味的。

木桦的小说《无名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晚,一大学生去听音乐会。舞台上,一位身穿白色连衣裙,表演小提琴独奏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了他。会后,大学生壮着胆子向姑娘献上了一束鲜花以表钦佩之情。从此,大学生向姑娘不断地大献殷勤。一段时期以后,他以为她也爱上了自己,于是,决定向姑娘表露心迹。

他对姑娘说:“我非常爱你,特别爱你的无名指……”

姑娘愣住了“为什么?”

“右手执弓的时候,通常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弓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而人们欣赏到优美的姿势却是弯弯翘起的无名指。”他得意地解释说“无名指不需要付出却能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我特别爱你的无名指。”

不由姑娘分说,大学生随即掏出一个礼盒送给她。

“我不能收你这么贵重的礼物。”姑娘打开一看,是金戒指。

“你不用马上答复我,”大学生按住她的手说“我等你的消息。”

一天两天过去了,没有回音;第四天,他等来了一封信。他捏着鼓囊囊的来信,一看娟秀的字迹就知道是姑娘写的。突然,“当”的一声,从信封里滚落一枚金戒指。信上只有一句话:

“我不想做生活中的无名指!”

同学们,这就是人生观,这就是由于人生观的冲突而使他们不能相爱。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在他的小说《游哉悠哉》里,也表现了两种人生观的冲突:

一天清晨,记者来到海岸沙滩,面对大海美丽的风光,他情不自禁地“咔嚓”“咔嚓”地拍起照来,实在是太美了,他想着,举了相机。他又“咔嚓”。正当他再准备咔嚓时,镜头里出现一个衣衫褴褛的渔民,他用一顶破草帽遮住脸,正优闲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记者的咔嚓声把他吵醒,正坐起来掏香烟准备点火,热情的记者走过来“咔嚓”一声帮他把火点着。于是他们聊起来。

“先生,天早得很,为什么不出海?”

“我巳出过海了,”渔民优闲自在地说。

(1)。

“那你可以把明天甚至后天的鱼捕完,不是很好吗?”记者不理解地问,从。

内心轻视而同情起他来。

“我巳捕得够多的了,有几筐鲟鱼,还有两只大龙虾。足够我几天吃的。”

“可是,你为何闲着,本可以捕更多的鱼,将来可以买一艘机帆船……”

渔民专注地望着他,等待着他的下文。

“你赚了很多钱,在靠海岸区建一座鱼产品加工厂……”

“那能怎么样?”

“你可以将你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赚很多很多的钱。”

“那又怎么样?”

“那你可以买一架直升机,到人们不能去的海域侦察鱼群,”记者滔滔不绝道“打更多的鱼,发更大的财,你将是世界上有名的富翁,”

“然后呢?”

“然后?然后你就周游世界,或者躺在沙滩上优哉游哉地休息,晒晒冬日的太阳。”

“是的,我巳经这样做了,”渔民得意地说“是你的咔嚓声打断了我的梦境,不是吗?”

曾经,记者都有点瞧不起这位渔民,可现在,他无话可说,带着一种嫉妒的心灰溜溜地离开了那渔民。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渔民和记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他们有着不同的追求。记者所希望的人生是不断进取,不断追求财富。这种人生观代表了绝大多数人,是人们所赞赏的;渔民所希望的人生是不做财富的奴隶,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恬淡,不为物所累,轻松自在,我们不能说这种人生观不对。所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潜语)前者虽然是人们所向往的,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是一回事,实际的成功与否又是另一回事。从古到今,成功者、卓越者毕竟是少数;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人不能算是卓越者。当然,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出人头地,关键在于生命的价值。从小说《无名指》和《游哉悠哉》中可知,两篇小说都有相似的精神冲突,但它们所体现的价值并不同。一句话,“相似的精神冲突”和“迥异的文化价值”是这两篇小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项目的丰富和拓展,记者所持的人生观虽然为人们欣赏,但不一定大多数人会持这种人生观而孜孜不倦的追求;也许渔民的生活态度更切合大多数人的实际。人们在符合自己实际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可能反而会成功。毫无疑问,那位大学生的不劳而获似的人生观是遭人们唾弃的,但这种人也不在少数。这就要我们明辨良莠,向一切美好的人物和事物看齐。我们向往美好,追求卓越,不一定非要成功不可,因为这种追求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向着美好的境界迈进,只要努力了,既使达不到目的,也不会后悔。“是为钓,并非为鱼。钓胜于鱼。”

(2)。

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是先挑所剩下的最好的吃,另一种人是挑所剩下的最差的吃。照理是第一种人幸福,其实不然,因为第二种人有的是美好的希望,而第一种人有的只是回忆。”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从窗口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他还能穿呢!”显然,老人的行为巳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我们都有过对某种重要的东西失去的事,且大都在心理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而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而懊恼,不如考虑怎样才能重新获得。且看,我们从老人的行为中,不是也看到了一种人生观的具体体现吗?!这对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不也是一种启迪吗!

生活确实是个万花筒,许多时候是不能按常规去理解的:有些人生活富庶,他却向往穷人的自足;有些人身居高位,他却羡慕平民的朴素;有些人荣誉缠身,他却喜欢凡人的轻松。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烦恼,不要总是认为别人都比你生活得好,说不定,你的生活方式还是他们的追求的目标呢!这就象高考局内的人一样。高考落榜的'同学总是羡慕考上大学的同学,尤其是那些考上明牌大学的同学。谁都知道,那是他们经历了多少个苦读苦练的昼夜洒下多少辛苦的汗水得来的。很明显,任何成功都很辛苦,都要付出代价的。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但谁也不会因为辛苦,要付出代价就放弃努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努力争取考上大学并且争取考上重点大学的意义所在。同学们,现在我提出一个问题,让你们来思考,你会如何看待呢?假如有两条生活道路让你来选择。一条已知当时是轻松而幸福的,一条是暂时还看不到希望但能磨炼人的艰苦的道路。许多同学现实一点可能会选择前者,也许有一些具有好胜心且有顽强意志的同学偏偏选择后者。但是为什么呢?也许各有各的道理。然而成功心理学的某些知识告诉我们:当你选择了一条轻松而平坦的幸福路,可能将来你会走得越来越感到沉重艰难;当你选择了一条艰难甚至充满荆棘的路,可能将来你会走得越来越轻松而幸福。

有一个寓言故事发人深省:两个强盗路过一个绞刑架。一个强盗叹息道:“假如这个世界没有绞刑架和监狱该多好啊!”另一个强盗骂道:“笨伯,绞刑架,监狱和警察是我们的朋友,假如世界上没有它们,那我们就干不成强盗这个行当了。”是啊,没有法律的制裁都去干强盗,那谁是真正的强盗呢?困难、挫折和逆境常常是我们的朋友,它们造就人才,创造历史。英雄是以战胜困难为条件的。成功也是在失败,在战胜困难和痛苦,在犯错误和黑暗中探索的前提下完成的。(德国)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英国)戴维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说得妙极了!

在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椰子壳。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小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个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球后更卖劲了。圣诞节到了,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他祈祷吧。”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铁铲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

(3)。

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一个人,问小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球星--贝利。

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一定会产生类似的联想。这里除了汗水还不够,还要有爱心。也许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除此之外,你一定不会忘记“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语)。

我们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不能抱侥幸心理,你可以选择,也可以用一种人生观来调整自己。用生活中的许多美好的东西来激励自己,但无论如何,生活是光明而美好的,但生活中可能充满荆棘,困难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战胜痛苦,人生才能走向辉煌!

祝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成功!

祝同学们刻苦玩强,爱心无限!

(4)。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国学与人生修养是两个紧密相关的概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两个概念日渐被人们所重视,甚至被人视作一种时尚,然而,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个人精神层面的修养似乎变得越来越被忽略,人们渐渐地忘记了,我们探求的不仅仅是世界的真相,更是自我人生的意义。国学的传承,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对自我人生的意义进行清晰的认识和深度的思考,本文将通过我的心得体会来介绍国学与人生修养之间的紧密关系,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国学,顾名思义,是指国家文化发展史的整体与体系,包括文字、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美学等各个方面,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底蕴。人生修养则是以人的生命为主题的人生哲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完善自身的一种修养方式。在国学中,一个人无论是在个人内在的修养,还是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都是有讲究的,它反映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脉络,传承着文化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人生修养方面,可以从人们的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等方面来进行修养。在人的一生中,人生修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整个人生过程中的认知和修炼。

国学和人生修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后代的品德修养和思维方式。国学尤其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强调人性中崇高、优美的品德,以及心灵的平衡与协调。国学文化历来是重视和鼓励人的道德品质,鼓励人们要有恒心、信念、勇气、智慧、谦卑。同时,在人生过程中,人生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人内心更加的安定和平静,让人在取得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懂得品味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

第四段:个人经历及感悟。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对国学和人生修养一直都很感兴趣。从小到大,我都在学习一些基本的国学知识,比如四书五经、史书、诗歌、词曲等等,这些知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在人生修养的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始终保持一个得失心不惊的态度,既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保持一份礼貌、尊重和宽容。同时,我也认为,做人要懂得恒心,时刻保持对生命的追求,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这样,才能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影响或帮助到城市乃至国家社会的发展。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国学和人生修养虽然不是完全一样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追求,同时也要注重精神上的修养。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个人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环境和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改变自己,才会影响和带动社会的发展。在今后的生活中,让我们一起坚持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个人人生修养,做一个心中有爱、品行高尚的人。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诗、礼、乐等多个领域,深受历代经学家、文化名人、民间百姓的喜爱和传承。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散发出精深博大的智慧,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博大精深的学问,更在于其对人生的修养和提高上起到的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国学修养与人生修养的关系,分享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国学教益。

国学以其精深之学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改变。首先它从道德和文化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众多成功、真理、美德、信仰的模范。国学中蕴含着很多哲学和人生智慧,比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勉励我们做一个宽容、善良的人;《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国家、世界和平息息相关。另外,国学对于人生规划、人际关系、公司管理等方面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和建议,能够指导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

国学教诲与人生常识息息相关,教育我们如何规范自己的心态、行为与社交,从而更好地舒缓压力,获得精神安宁与身心健康,让我们更有智慧做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的贡献。

其次,国学则又引导我们摆脱单纯的人际交往,具有了良好的诗文教化,学习诗文是了解古代文化、传统美学的有力方法。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包含着感悟自然、人情社交、心灵教化等方面的内涵,通过学习和阅读古诗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人文素养,更好地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塑造自我形象,达成自我价值。

第四段: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国学。

想要实践国学的精神和理念,最重要的是学学习和体验。首先,应该多阅读和学习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视野;其次,可以参加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名家讲座,与国学界的名家们互动沟通,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再者,平时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道德,尊重他人,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量。

第五段:结语。

总之,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于当代人生活和人生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国学教育对于人们的成长、修养和发展都有着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在追求更高品质生活质量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研究国学,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生修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不断发挥个人的智慧与素养,与社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自从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师德这个词让人听起来挺俗气的,但每次学习都有不同的想法,使我感受颇深,下面谈一些我的看法。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因此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昨天,唐副校长在课堂上与我们分析的几个案例:[案例一]课桌上的水、[案例二]你确定是他的问题吗、[案例三]他为什么没有站起来等等包括书里的其他案例中都与我们师德修养中“爱”字有关。我记得有这么一句歌词: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美好的人间。是的,有一种爱叫做忘记。有一种爱注定成传奇,却想寻找一个答案,真的好累。

有一种爱叫忍让忍让也是一种爱,以爱的方式善待对方的缺陷,用包容的胸怀宽恕自己爱的学生,给他一个悔悟的机会,留一个自省的空间于平平淡淡中演绎经典,在无声无语中融洽爱心,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回答: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不是吗?除了学校我们要到哪里去看人多的场面呢?文娱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玩耍的欢乐声我们又能在哪看到呢?除了与学生们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开怀大笑呢?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孩子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始终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已关心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热爱学生这种态度和行为,本身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陶冶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才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从教师这方面来说,他除了从学生那里有各种所得外,他自身的许多良好言行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教师热爱学生这种态度和行为就能对学生为人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热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说明了这种态度和行为对于育人多么重要。热爱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的动力。现代教育极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动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可能,就不会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对学生的热情期待也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来源。它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热爱学生有利于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另外,教师还应具备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影视文化、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己应该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使社会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最终随着水涨船高,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文档为doc格式。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应该明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现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应该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而贡献力量。对我们人民军队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切实完成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的人立志不可谓不高远,但就是不愿意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付出自己的艰苦努力,不能把个人理想融入党的最高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如果只在口头上讲“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行动中却自私自利,不愿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点爱心;一心要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不肯一点一滴地学习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本领;整日想着成为名扬天下的英雄,本职工作却做得一塌糊涂,那么,再远大、再崇高的理想也只能归之于想入非非的空谈妄想。

为了适应现今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我在党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党性修养教育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定要注重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准则,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两年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性作为政党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政党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公仆本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一方稳定和谐、关系党员干部的成长进步。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按照党性原则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使自己的党性得到增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共产党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在领导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永远站在世界前列。

加强党性修养,要做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既干事,又干净,既要干成事,又干实事。我们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在提升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建党到现在,我们党都是极力号召全党为人民服务的,我们要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向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的力量是无穷大的。曾经有人说“世界上没有简单的爱,也没有简单的恨”,人民群众为我们提供衣食,他也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人民群众这样服务我们,我们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和人民群众永远是鱼和水的关系。也只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会稳步快速的发展。古语说的好:“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在为人民服务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从点滴做起,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付出。雷锋同志曾说过:“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的光辉永远照耀着我们。为了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经常性的自我批评、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党性修养,除了在工作中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理论修养,提高理论素质,关键是提高我们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重视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党的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指导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执政兴国能力,同时不能放松或忽视了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这是党性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在这两年的学习中,我们不仅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党性分析,不断查找自身的问题。应该说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的分析,都要有一个新的高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是一句老话,又永远是一句新话。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客观世界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实际上我们的主观世界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一些在新的情况下出现的、需要我们警惕或者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现在我们碰到了、遇到了,必须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学习期间,我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并进行党性分析,真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有所升华,巩固了自己的思想、理论建设。

我觉得两年的党校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使我学会了党性修养的正确途径,即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觉悟,克服缺点,增长才干。还要做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党性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贵在实践,是党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党员干部,我必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自我批评、自我检查、自我激励,严格按照党性原则办事,不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作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好公仆。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党员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地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学党性修养树立人生观。

欢迎大家阅读。

在建党九十五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回顾党和人民在上世纪的奋斗历程,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展望党和人民在新世纪的伟大征程,我们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力量。对一个走过95年光辉历程、拥有近8000万党员、在世界人口最多国家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党员的自身修养问题,是一个决定其生机与活力的重大问题;而对每位共产党员来说,在新时期,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也是一个伴其一生的“必修课”。通过学习,我对党员的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那么,新时代里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怎样加强党性修养?我深深地认识到: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与学习,是一个伴随终身的长期过程。修养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党员能否坚持不懈地进行修养。只有一辈子坚持不懈地进行修养的党员,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远站在时代前列。

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就更要适应新的形势,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带头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对党绝对忠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党保持一致,跟党同心同德,听党的话,做党的事,坚决跟党走;要增强组织观念,自觉维护党的团结,保持党的政令畅通,使党的意志和要求得到全面落实;要自觉参加组织生活,经常开展认真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自觉主动的加强党性修养;要正确看待成绩,名利和地位,树立正确人生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保持党员先进性,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使广大党员要始终保持先进性,确保党的肌体不受腐蚀,党的战斗力不受削弱,党的形象不受损害,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结合工作实际,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坚持党性修养和学习,体现在工作、学习及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语言传递了知识,教师的行为传递了态度和方式,而这知识、态度和方式的接收者是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如果教师党员通过自身的党性修养和学习,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把远大理想扎根心底,踏实地为实现党的阶段性目标而不懈努力;进一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学生及社会的“满意”与否,把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作为根本出发点,立志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扎实苦练内功,无论专业素质还是管理能力逐步提升,为教书育人奠定坚定的基础;进一步体现教师的开拓创新意识,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尝试,推进教学体制改革。那么,教师党员的先进性将会得到充分体现,进一步树立起教师在广大学生、学生家长及在整个社会中的良好形象,推进学校培养社会主义综合型人才的进程。

其次,我要牢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教师高尚品格的形成,来自于他平时很微小的表现。身处象牙塔里,教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很平凡的。可能校园角落的一张纸屑,就是考验你是否‘善小’的一个试题。天下的大事,都是由无数的小事积累而成。集许多小善就是将来的大成。所以作为党员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首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在工作中,我总是告诉自己要有一颗爱心,要让学生知道你是真心关心他们,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沟通学生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想要管理好班级,必须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若无适当的教育方法,对老师及家长的教育可能会出现逆返心理,所以在学生教育上,首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以朋友式的说服教育,才能对学生思想及人生观产生影响。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提出,“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革命实践,不能脱离广大劳动群众的、特别是物产阶级群众的实际革命运动。”对于我个人来说,就是不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实践,不能坐而论道;要在工作中提高党性修养,以党性修养促进工作,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特别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向先进、优秀的领导和同事们学习,尽力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不断塑造完善人格形象,用自己优异的行动为党争光,为党旗争辉。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有的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

我们平时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目标和追求,活着只是为了吃饭,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只能是行尸走肉,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无魄有体就像稻草人”。有的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人们都注重物质利益,讲理想信念不实惠。于是舍“义”取“利”,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冲在前面,对自己无利的事则躲得老远。殊不知,不讲理想信念,只讲实惠,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动力,我们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旗帜和灵魂。也有的人很有“理想”和“志向”,但他们的“理想”始终围着“我”字转,事事以“我”为中心,搞自我设计,打个人的小算盘,时刻想的是“我”要当多大官,“我”要发多大财。为了自己“目标”的实现,不惜违犯党纪国法。其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胡长青、成克杰、李真之流的堕落,就是很好的例证。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蜕化变质的开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坚定理想信念心得体会。作为军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地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听从党中央、和指挥不动摇,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听党的话、跟党走。

2

页,当前第。

1

1

2

国学与人生修养的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很荣幸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修养”的问题,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熟悉。“修养”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一贯之传统,在中国古代文化各家各派当中,都有很多关于“修养”的讨论,除了儒家之外,道家和佛家当中也有很多关于“修养”的思想。不仅如此,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面,有关“修养”的理论非常丰富,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甚至阴阳家,里面都包含有关“修养”的思想。所以,“修养”的问题,并不是每一家、每一派单独所倡导的理念,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诸子百家学问共同贯穿的一种基本思想。

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修养问题?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总是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修养不好,一方面他自身活得不会很幸福,在成功的道路上可能会有很多的坎坷和曲折,他可能接受不了来自于外部的挑战;另外一方面,对别人可能也会带来伤害和负面的影响。我们今天想先跟大家简单地说一下,《国学智慧与身心修养》这个题目当中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国学”,第二个是“修养”,这两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含义。

一、何谓“国学”?

族服务。国人的国家观念跟今天也不一样。学问是为全天下服务的,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决定了古人没有“国学”这个概念。不使用“国学”这个术语,就好比今天的英国人不会把流动力学称之为“英国学”,德国人不会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称之为“德国学”,更不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是“德国学”,因为它本身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是为哪个民族服务的。

(一)“国学”概念的形成。

文化的强大冲击,强调日本的民族性,所以,把自己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或者传统文化里面的一部分称之为“国学”,这种“国学”概念是带有强烈的日本中心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在里面。中国人把日本人建立起来的“国学”概念挪运到中国,二十世纪初开始被中国人广泛地接收。“国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区别于西方的学问,也就是中国人学问的研究方法,人们发现它跟西方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称之为“国学”。所谓“国学”,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固有的学术,或者是研究中国固有学术的学问。胡适甚至把“国学”称之为旧学或者国固学。

(二)“国学”的几种概念。

除了这两种不同的“国学”概念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国学”概念,就是把“国学”理解为一种相对比较狭义的,或者说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为重心的学术思想,同时把诸子百家的学问,当成是依附于儒家思想,或者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们构成了一种边缘的学术思想的整体。

有这么几种观点,比如马一浮,他认为“国学”就是以六艺或者经学为核心的学问,甚至可以说国学就是六艺之学。这是马一浮先生的说法。

章太炎生倾向于把“国学”理解为是包括经学、小学、子学、史学和文学等在内的学问,也就是说以经、史、子、集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体系。子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小学是指文献考据和考证为内容的学术思想。方克力先生总结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四部及其相关的学问。其“国学”概念是在章太炎先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佛学,以及清代的考据学,诸如此类,统统属于“国学”。这样的理念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国学”的,不是以哪一家、哪一派作为中心,凡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人的思想体系、思想学说称之为国学。这一种“国学”概念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国学”这个概念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理解,其中第三个理解相对更狭义一点,是以儒学为线索,或者说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各种学术思想潮流为线索来理解国学的概念。这是国学的问题。

二、何谓“修养”?

(一)从文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修养”这个词,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巨著当中是什么意思?严格说来,“修养”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巨著当中并没有直接出现。

“修”和“养”这两个字的含义应当是有重要区别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修”代表一种强制性的或者说人为刻意的、带有一定造作性质的努力。就像我的头发很乱,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标准,一次性的、强行地把它梳理整齐,而不需要去尊重头发本身的意愿,头发本身完全受我们支配和控制。这是“修”,是一种强制性、人为的,完全按照主观标准来改变一个对象。

“养”是有所区别,“养”是强调一种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尊重事物自身的规律和成长的法则来改变一个对象。

“修”和“养”都是对对象的一种改变,但改变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我们把“修”和“养”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术语来理解,所谓的“修养”,是指对人的改变,既包括强制性的、人为的改变,也包括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充分尊重和理解我们自身生命成长的法则、规律来改变自己。这两者结合到一起,是对人改变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这是“修养”的本意。

我们现在讲这个“修养”,身心修养的“修养”,对中国古代学者来说,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这么重视修养的问题呢?我想谈两个最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概念。

(二)从思想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刚才我们只是从文字学的角度来分析“修”和“养”两者的区别。现在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修养”。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儒家经典《大学》,也就是后来“四书五经”里面的第一本书,“四书”的第一本书《大学》,是以修养、修身为核心的一本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修身的不朽经典。

这本书里面曾经引用《诗经》当中的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君子修身养性的过程。

石或者是加工一个对象的过程和方法。朱熹想要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修身养性”。“修身”就好比工匠加工玉石一样,需要反复地切割,反复地打磨。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同样需要反复地切割、反复地打磨、修理,修理和打磨的功夫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儒家经典《大学》和朱熹所解释出来的“修养”的含义。2.“治气养心之术”

荀子在他的一篇文章《修身篇》里也谈到了“修身”的含义,即“治气养心之术”。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修身”或者“修身养性”的另外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和前面朱熹的解读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荀子强调的“修身”或者说“修养”,包括“治气”和“养心”两个方面。“治气”是指一个人的气需要改变,有的人气质比较刚,有的人气质比较柔弱,需要自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养心”就是一个人的心理世界需要反复不断地调整,需要反复地去加以引导、规范和管理;“养心”同时也指让人的心灵得到滋养,让人的精神世界、内心世界得到营养。不然,人在心力枯竭、心力交瘁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有好的生活的,也可以说是系幸福指数很差。这是从“治气”和“养心”两个角度来理解“修身”或者“修养”的问题。

三、“修养”的必要性。

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修身”或者说“修养”的必要性究竟有哪些?我认为,其必要性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气质之偏。

第一个方面,我称之为是气质之偏。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从童年时代起,或者说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受到父母的遗传;从童年时代起,在家庭环境当中成长,会养成自己的性格特点。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区别,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可能都有自己的片面之处。

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特别是幼年时期的生长环境所导致的。

(二)心理疾病。

我觉得第二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人是有心理疾病的。所谓“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心理不健康。我看到过一个调查,说中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其比例在16%左右;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严重的人占20%到25%左右。2005年,全国几大网络媒体联合做的一个调查表明,中国职场员工有25%左右的都有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困扰人类的最大问题之一。

有那么多人自杀?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特别是患有抑郁症。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应当从它的来龙去脉上去诊治,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心理世界出了问题。虽然按照现代心理学的标准来看,世界上心理百分之百健康的人几乎没有,即使再正常的人,心理健康也有出现偏差或者问题的时候,但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可能还是由于个人特殊的经历所致。比如,我们童年时代所经历的一些事件,在我们心理上留下了创伤,长期挥之不去;家庭环境、成长环境,施加给我们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过于强大的压力,在我们心理留下了伤痕;个人情感上的失败、事业上的失败、学业上的打击,在我们心理上留下了阴影。所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

修养,如果就其养心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让人的心理从有病的状态得到滋养,让本来不健康的心理得到正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养心之道”。我认为,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自己的任务,认识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认识自己心理疾病的根源在哪里?虽然我们有时候并不一定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反映出自己心理世界背后的矛盾问题或者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有足够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或者如果我们愿意彻底地冷静下来,面对自我和反省,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疾病,还是可以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的。

和挑战,有时恰恰是人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即使在大夫面前也不愿意彻底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让大夫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没有办法给他治病。假如我们有足够的自我分析能力,就能够引导和调治自己的心理疾病,那么,不需要依靠心理医师,我们也能够找到医治自己心理疾病的最好办法。这也是古人所讲的“养心之道”。所以,这是修养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生存环境。

地度过了。说是我们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罢,性格当中的一些问题也罢,人生选择当中的一些问题也罢,我们本来应当可以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但是由于来不及思考、来不及反省、来不及自我调整,在强大的外部压力面前、在过于急功近利和浮躁的社会潮流面前,我们被淹没了。

在这种被淹没的情况下,我们的一生都活得很茫然。所以,修养的重要性就是,让我们暂时放慢自己的脚步;让我们在非常忙碌和匆忙的环境当中安静下来,好好地去面对自己;让我们在泰山压顶般的挑战和压力面前,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反省自己。

们每个人都感到了非常强大的压力,不得不随着时代的车轮快速地行转,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所谓的“修养”也就无从谈起。“修养”无从谈起,很可能做事的时候就乱了分寸,一错再错,甚至有时候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是我们需要“修养”的第三个重要的理由或者说原因。

(四)贪婪之心。

因为人性的弱点,这在自己身上也同样存在,可能我们的心态会稍微平和一点,不会那么生气。假如我们对人性堕落、丑陋的东西看得更深刻一点,那么在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可能会更加清醒、更加理智地去面对他,不至于情绪化、非理性地起冲动起来,或者走上不光明正大的小人之道。

要理由;第三个重要理由,是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压力太大、节奏太快,对我们的影响太强,如果我们不能够修身或者修养,很可能没有办法很好地去面对来自于环境的挑战和压力;第四,是人性需要我们去认识,特别是人性的丑陋、阴暗、贪婪,我们要不断地去认识,只有深刻地认识了人性、丑陋与贪婪,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才能更好地应付和他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更好地生存于这个世界。

要修身、都需要修养,因为这是决定我们人生是否活得幸福、精神是否保持健康、生命是否实现自身意义与价值的前提条件。所以,都要以“修身”为本。

四、“修身”八条目。

(一)外王。

内慎,所谓“内慎”,就是内心世界的自我完善。“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所谓“外王”是在外部世界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或者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好评。外王的“王”字,按照汉代学者董仲舒等人的解释,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所以“王”贯通天、地、人。这个“王”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称王、称霸的“王”,国王的“王”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和快乐,也让全世界或者说所有跟你行为有关的那些人和对象能够从中受益,就是“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当于外王。

(二)内慎。

这个从低到高,不一定是指时间上的先后,而是指一种逻辑上的层次关系,层层递进的概念。如果把它理解为时间上机械的从前到后的关系,那是不对的。王阳明就说过,“八条目者一条目也。”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条目,什么条目呢?就是“修身”,或者说“修养”。用王阳明的话也可以理解为“知良知”,就是知行合一。这样来理解也可以的。

五、“修养”的九大范畴。

我自己个人的心得和体会,认为这九个方面比较重要,或者说对我们现代人尤其重要。古人有关“修养”的思想,还有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甚至对现代人也同样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可能没有全面地去概括。

我讲的这九个方面,包括守静、存养、自省、定性、治心、慎独、主敬、谨言、致诚。我简单地说一下这九个方面的含义。

(一)守静。

古代的士大夫们,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儒家士大夫们在“静坐”方面投入的功夫,超出了我们今人的想像。朱熹和他的老师李延平在一起静坐的时候,有时候,师徒二人终日相对不发一语。

很多学生在文章里也谈到,从小到大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们,从来只知道告诉我们如何地动,动得越快、动得越多,就意味着成果越多、收益越多。从来没有任何人教过我们如何静下来。在这门课的课堂上,他们学会了静坐,学会了守静,第一次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第一次发现了人活在世界上如果静下来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们讲的修身的第一个条目是守静。

(二)存养。

来讲,是要求人们学会把生活本身当成目的,把生活的每一个片断、每一段时间都当成记忆来追求。

1.为什么我们不会养生?

前些年,温州有一位杰出的企业家叫王均瑶先生,38岁英年早逝。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创造了多达数十亿的财富,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名人企业家,而且他的起点非常低,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确实非常不容易,也因此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曾经担任浙江省商会的会长,获得了很多像“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之类的荣耀称号。但是,当他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时,没有及时地去治疗;又在治疗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没有充分进行的情况下,匆忙地投入了工作,甚至向自己的家人、亲友隐瞒自己的病情。这么一个工作狂式的人物,连自己的命都不顾,还要疯狂地去工作。

像这样引发英年早逝的现象,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蔓延。前些年,清华大学一位36岁的讲师,猝死在自己的家里;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32岁的学者肖亮中先生英年早逝,也是由于工作过于繁忙和劳累所致;高秀敏是我们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小品演员,46岁英年早逝。这些人英年早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过于忙碌,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常年透支自己的身体健康,以至于把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工具和手段——工作,变成了主宰,变成了目的。而我们的生命意义却要被当成手段牺牲掉,当成工具消耗掉,颠倒了两者之间的举此轻重关系。由此可见,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非常急功近利,人心过于浮躁,大家过于在乎物质利益上的所得、表面上的风光与外在的成就,而忽视了自己心理世界的需求、精神世界的健康。所以,不能够“存养”自己。

不够平和;如果发现你自己总是或者经常能够保持心如止水的状态,那就是做到了“存养”。

古人讲“存养”之道,借用程颐的哥哥——程颢的一句话来讲,叫“动息皆有所养”。即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让自己得到滋养,不仅仅是身体、生理世界需要滋养,心理世界、精神世界同样需要滋养。这不仅仅是为了延年益寿,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幸福、心灵变得更加得快乐。这是所谓的“存养”的问题。

(三)自省。

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人要克服自己、战胜自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我们可以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去对付别人,但是未必能够真正有效地对付自己。就像奥运会比赛场上冠、亚军的决赛,冠、亚军之间比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把握能力,跟自省有一定的关系。

大家可能知道,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过有关“认识人”的问题,他把人的意识世界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就是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内容;第二个层次为浅意识或无意识,无意识是人自己意识不到,但实际上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情结有关,而这种自卑情结又与他幼小时期所遭遇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那么他可能会改变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自己的心理。这就是人要自我认识。

弗洛伊德这个人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和复杂。远远超出人们想像的范围。他甚至这样比喻,就是人的意识世界好比是大海当中冰山露出海面的那一角,而人的无意识世界恰恰是冰山隐藏在海面之下庞大的机体。

名的无意识世界、意识世界和下意识世界的三个层次的划分。

《论语》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什么要“三省吾身”?就是提醒人们认识自己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认识自己的艰难。人从小到大在一种环境下,养成一种思维的定式和习惯,一旦思维的定式和习惯形成以后,要想改变是非常难的。定式和习惯让人们把自己当下所接收的某种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当成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来对待,不会认识到其中的缺陷和问题。

国人家里养猫、养狗一样,而他们家里养的是大象,一头有几千公斤重。这些南亚国家很多人家里养的几千公斤的大象,只用一根非常细的铁链拴在一个小木桩上,只要大象稍微使一点点力气,就能够把铁链挣断。但是,主人为什么丝毫不担心大象会挣断铁链跑走呢?我们发现,这些大象在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来到了主人家,在大象幼小的时候,主人就用这么一根细小的铁链拴住它,小象无论如何用力也没有办法把铁链挣断,久而久之,小象就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铁链是永远不可能挣断的。即使在它长成几千公斤重,可以毫不费力地把铁链挣断的情况下,它也丝毫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要去挣断铁链。因此,主人也丝毫不必担心它会挣断铁链跑走。

突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自省。也许没有比自省更基本、更有效地突破自己思维定式的途径了。

(四)定性。

接下来,我想给大家讲的另外一个重要范畴就是所谓的“定性”。“定性”表面的含义是说一个人处变不惊,无论出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或强大的压力,都能够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淡定,不会轻而易举地受到诱惑,乱了分寸。

1.淡定。

前些年,我到一个亲戚家里去,他的孩子只有6岁,这个孩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什么都是浮云,要淡定”。由于受电视广播的影响,现在连6岁的孩子都知道“淡定”的重要。这个“淡定”一方面是指处变不惊,另外一方面指一个人只有看淡了很多东西,才能够处变不惊。

不是说你想要让自己不惊就能够做到,实际上我们内心深处在乎太多的东西,从而导致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处变不惊。

古人关于这个问题也讲得非常好,我在这里给大家看一下。宋代有位学者叫程颢,我们前面曾经说到过这个人,他是程颐的哥哥。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弟弟程颐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二程”,是“北宋五子”的杰出代表。后来所谓的“程朱理学”,就是从他这儿开始的。程颢曾经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定性书》。所谓《定性书》,就是说人要怎样才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他在《定性书》里提到,张载曾向他提一个问题,说“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何如?”就是一个人在没有外部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可以安然不动,保持定性。

而一旦有了外部的诱惑,有了外界的挑战和压力,怎样才能够做到定性。程颢在回答他的时候是这样说的,“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即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要定。“定性”并不是说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安静。“定性”主要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做到了心如止水,做到了神闲气定,不一定指一个人在外部的行为方面处在静止不动的状态。这是程颢的意思。

你做的事情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多么重要,对自己多么有价值,也要保持一种能够放下、能够放手的心态。如果我们对自己追求的目标过于执着,一旦遇到压力、威胁的时候就可能会乱了分寸,很难把持住自己。所以他说,天地普照万物,表面来说它是有心的,但实际上是无心的;圣人处人处世非常合乎人情,表面来说圣人是有情的,但实际上是无情的。圣人和常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够在用情之时忘情,用心之后无心,处在有心和无心之间,用情和忘情之际;然后让自己保持在一种出入自如的状态,所以才能够做到淡定,才能够做到定性。这是程颢对于“定性”问题的一种理解,他认为人要善于放得下。我觉得这种思想跟佛教和道教有一定的相关之处。

2.知止。

《大学》中也讲到了一种“定性”的方法,“知止而后有定”。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应该跟程颢的说法有所区别。“知止”这个词理解起来,是有点麻烦,“止”表面意思是停下来。《大学》里所讲的一些其他话语,跟“止”有一定关系,所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如果从这个方面理解,《大学》当中讲的“知止”,是说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立身取世的根本有效之道,可以让自己满足了,可以让自己以此为最高标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