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防洪救灾志愿者心得体会报告 防洪救灾志愿者实践报告(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2:13:33 页码:12
防洪救灾志愿者心得体会报告 防洪救灾志愿者实践报告(2篇)
2023-01-06 12:13:33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防洪救灾志愿者心得体会报告一

2、抗洪救灾,人人有责;携手同心,共度难关!

3、坚持人水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4、抗洪救灾八方支援,重建家园时不我待!

5、危难时刻伸援手,洪手无情人有情!

6、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7、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奋力救灾,重建家园!

8、加强防汛现代化建设,提高防汛工作效率。

9、行得通的办法用出来,力所能及的事情干起来。

10、加快在建工程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11、普及防洪避灾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

12、防洪防汛,人人有责。

13、大家齐动手,共同建家园!

14、万众一心抗洪救灾、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15、增强洪水治理,保障防洪平安。

16、强化防汛措施,增强自救能力。

17、抓生产、抓经济,重建美好绿色家园!

18、抗洪救灾,你我同行;重建家园,携手并进!

19、弘扬抗洪精神,全力搞好防汛工作。

20、遍及防洪避灾常识,加强抗灾自救才能。

21、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22、自力更生抗灾自救不等不靠重建家园!

23、伸出你的手,扶助受灾人民朝前走!

24、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夺取抗洪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

25、积极行动起来,向受灾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26、深化抗洪防汛工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7、弘扬光泽精神,支持抗洪救灾,重建美好家园!

28、只要有信心,困难必战胜!

29、提高全民防灾意识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前提。

30、支持灾区恢复生产,投身重建美好家园!

31、风雨同舟,共筑家园!

32、全力投入灾后重建,竭诚维护稳定和谐!

33、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手抓抗洪、一手抓灾后生产。

34、增强水患意识,营造全民节水环境。

35、生产自救搞上去,灾害损失减下来。

36、加强防汛宣传,提高全民自防意识。

37、把抗灾自救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摆在心中!

38、抗洪救灾,匹夫有责;齐心合力,度过难关!

39、依法防洪,科学防洪,全民防洪。

40、防汛减灾,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022防洪救灾志愿者心得体会报告二

根据xx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建设分公司xx工程建设部对20xx年防洪度汛的要求,针对xx水电站溢洪道工程施工环境以及合同段内近期多雨的季节特点,xx指挥所于20xx年x月17日上午11:00在业主的统一组织下,实施了本次防洪防汛演练。

为了有效防御灾害性洪水,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灾害后能尽快的恢复生产,保证施工进度,安全度过汛期,熟悉流程及撤离路线,提高我指挥所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

演练主要是在溢洪道现场日降雨量达到25mm时,停止施工作业,关闭电源,人员及设备迅速撤离,值班员迅速就位,对于左岸高线道路排水情况、鼻坎部位渗水情况及2690平台子堰汇水情况,及时汇报并启动应急预案程序,同时按排应急小分队负责组织引导,安排区域分队人员撤离演练。

以四局警报拉响为演练启动信号,第一声警报拉响时,各中队、分队暂停施工作业,做好撤离前准备。第二声警报拉响时,各单位迅速撤离。各区域负责人在防洪办公室的统一管理和组织下,有序组织引导,安排区域分队人员撤离。撤离路线分为两条。路线一:溢洪道堰闸段-2690平台-左岸高线-对外路-营区;路线二:溢洪道泄槽、鼻坎及其下游防护区-溢洪道沿河道路-左岸进厂公路-对外路-营地。组织撤离严密,15分钟内顺利完成全部人员及设备撤离。

1、参加演练人员

本次演练参加人员共计165人,三、六、七中队各1个排为单位组成3个防洪度汛抢险预备分队共计60人,协作队伍3个共计93人。指挥所机关干部12人。

2、演练设备

1、由于部分同志第一次参加防洪防汛演练工作,对各救援组有效配合重要性认识不足,有时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相互协调配合不够;

2、少数人员到达指定地点所耗用的时间过长,对演练程序不熟悉。

3、部分员工演练不够认真,行动缓慢、纪律松散、不够严肃。

4、中队撤离过程过于僵化,撤离过程繁琐,缺乏变通。

六、后续工作安排

指挥所在今后的工作和应急活动中对以上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进一步加强防洪防汛应急救援工作的培训与宣传工作。增强防洪防汛应急救援预案的可行性。确保各救援组,在今后紧急情况下的到位及时性以及在救援过程中如何确保救灾中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