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 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6 14:20:24 页码:8
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 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四篇)
2023-01-06 14:20:24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2、注重安全,保护健康,关爱生命。

3、只有麻痹吃亏,没有警惕上当。

4、重视安全硕果来,忽视安全遭祸害。

5、勤俭节约,爱护公物,以厂为家,共同发展。

6、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没有终止。

7、出门挣钱不容易,安全千万要注意。

8、爱家就是爱生命,重情更应重安全。

9、宁可千日不松无事,不可一日不防酿祸。

10、提高安全意识,建设文明工地。

11、推行品管,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12、安全生产牢牢记,生命不能当儿戏。

13、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安全我有责。

14、精心设计,精良工艺,精益求精,精品非凡。

15、好钢靠锻打,安全要严抓。

16、遵章是安全的先导,违章是事故的预兆。

17、安全人人抓,幸福千万家。

18、事前多检讨,事后少烦恼。

19、抓好安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20、打工千日苦,不酿一时祸。

21、增强师生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22、只有防而不实,没有防不胜防。

23、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保障生产工作安全。

24、走人生安全之路,从文明施工起步。

25、船到江心补漏迟,事故临头后悔晚。

26、提高安全意识,倡导文明风尚。

27、道路牵着你我他,安全系着千万家。

28、安全花开把春报,生产效益节节高。

29、安全生产记在心,健康二字值千金。

30、思想走了神,事故瞬间生。

31、成功意味着发展,发展意味着变革。

32、搞好环境卫生,共建美好家园。

33、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整体素质。

34、把握安全,拥有幸福。

35、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

关于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1、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

2、加强消防宣传,提高全民预防和抵御火灾能力。

3、冒险是火灾之源,谨慎为安全之本。

4、火不留情要人命,预防在先最要紧。

5、增强防火意识,掌握逃生常识。

6、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7、消防安全是一种责任,为己为家为他人。

8、人人关心消防事,家家户户保平安。

9、火灾起心莫急,湿手巾捂口鼻。

10、共筑心中“防火墙”,搭起生命安全网。

11、安全能聚千家财,火灾可焚万户心。

12、人人参与消防,家家幸福安康。

13、消防连着你我他,保障安全靠大家。

14、严禁圈占消防设施,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15、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组织领导部门行业监管设施建设检查考评。

16、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17、消防事关千万家,平安和谐靠大家。

18、单位主抓,完善机制,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19、消防设施别乱动,扑救火灾有大用。

20、隐患险于明火,防患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

21、儿童玩火最危险,家长老师要严管。

22、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平安社会。

23、政府主导,齐抓共管,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

24、全民齐动员,共筑消防安全防火墙。

25、筑牢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确保全省火灾形势持续稳定。

26、消除火灾隐患,创造美满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27、防火常识进校园,自防自救保安全。

28、消防宣传进万家,平安相伴你我他。

29、勿忘火警“119”,患难时刻真朋友。

30、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减少火灾事故发生。

31、家家防火,户户平安。

32、消防情系你我他,预防火灾靠大家。

33、人人防灾防火,家家平安快乐。

34、人民生命至上,火灾隐患必除。

35、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火灾。

36、普及消防知识,增强防火意识。

37、保护消防设施,维护消防安全。

38、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39、让家庭远离火灾是我们的共同的心声。

40、过年过节乐融融,防火工作莫放松。

关于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1、营造校园安全氛围,创造温馨学习环境。

2、安全伴我在校园,我把安全带回家。

3、维护校园安全,营造和谐环境。

4、增强师生防范意识,营造校园安全环境。

5、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事事安全、人人安全。

6、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7、倡导安全文明风尚,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8、以人为本,平安为先,加快建设平安校园。

9、关注校园安全,构建人文和谐。

10、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校园。

11、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12、跨进校园,走进平安,建设平安校园,你我共同的责任.

关于增强警示法制观念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对其开展深入研究,促使其形成理论体系并以之指导实践,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既有学术成果就其概念、内涵、特征、渊源、形成机理、功能意义、培育路径等开展了多角度的细致分析。从研究情况看,学者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历史渊源、重要意义及建设措施等基本达成共识,但对其概念和内涵的见解却众说纷纭。概念和内涵的提炼是理论阐释的基础,既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知识体系,又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

基于对“我者”和“他者”的相同及差异的认识,社会成员对自己的民族归属和利益有所感悟,由此形成民族意识。因此,民族是一种拥有自我认同的人们共同体,认同则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体现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是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取得一致性的“集体身份认同”,但也有学者认为将意识的核心和关键界定为认同窄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从汉语字义辨析认同的涵义,先“认”后“同”,“认”表示认识、分辨、认知或承认,“同”表示相同、共同、参与,可见认同本身就具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状态的层次递进;从心理学视角看,主体基于认知产生归属感,认识到他者与我者的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于是有了情感上的承认或价值取向上的认可,进而赞许和遵守,再到行动上的支持,构成一个从内隐的心理归属到情感依附再到外显的行动卷入的过程;从认同主体和客体的多元化来看,认同并不是独立的、单一的、与世隔绝的,而往往是交叠重合着其他认同,相互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多种认同也可能在某一个或某一类主体中和谐兼容、共生共存。那么,产生于社会存在的认同具有动态变化与相对稳定相结合、多元与共存相结合的特征,实际上可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正是由于认同的多元性和可兼容性,认同的内容和维度也是宽泛多样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以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五个认同”,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持相同观点,但没有进一步论述,还有学者对二者的逻辑关系有不同见解,诸如认为“五个认同”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捍卫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线,或者“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方式。回到本体来分析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决定着认同的关键维度。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疆域内的若干民族,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滋养中,经过从自在到自觉的交往交流交融结合而成,发展到今天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形式的人们共同体。“若干民族”是组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内部单元,其结合方式如同石榴籽一般紧紧拥抱在一起,是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属性。无论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文化,还是特色各异的个体民族文化,“几千年中华文明”已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成为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而这一本体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家形式”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国内事务,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毋庸置疑的政治属性。因此,民族属性、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那么作为本体主观反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容的关键维度应该由这三个基本属性对应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是对与主权紧密相关的最高层面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也是对作为国家民族组成部分的56个亚层次民族的认同,还是56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可。文化认同同样包含三重意蕴,是对中华共同文化、精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及相互之间的认可和欣赏。政治认同则包括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要素,那就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政党。

对国家的认同是最高层次的政治认同,与现代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历史数千年未曾间断,其中王朝国家交迭更替,国家边界随着中原和草原、海洋、高原等边疆的互动而变化,国家称号随着不同朝代国家登场退场而变化,而自华夏起就出现的中国却始终存在,“中国这一名词的涵义就是祖国” 。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对国家的认同是“祖国”意义的认同,既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现代国家,又是对在长时段历史中存在的“中国”这个曾经以“松散政治文化”为特征的文化体的认同,蕴含了更多的文化情结和情感传承,更容易引起人的共情。对制度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显著的成果,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对中国的政治权威或政党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领导力量的执政合法性来源于其所具有与的中华民族最广大群众利益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合理价值体系和有目共睹的历史执政业绩,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坚强政治保障。

这样看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与“五个认同”不谋而合,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主要矛盾支配和决定着事物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关注主要矛盾,紧抓核心内容,着眼于培育和提升“五个认同”的具体要义,落实于建设政治领域有力的领导核心、设计包容共治的合理制度,实现经济领域的共建共赢和社会领域的公平共享,凝聚价值共识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以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等措施。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体系具有包容共治的特征,承认多民族的存在及平等地位,并且以设计合理机制保障各民族共同参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各民族群众平等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项关乎自身利益事业的合法形式和途径,维护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各民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体系中获得平等的法律地位,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参与国家事务和建设,表达并实现自我意愿,是新时代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也是共同体政治凝聚力的根源,能有效增强各民族对国家、执政党和政治制度的认同。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互利共建的经济制度有助于建立平等互惠的共同利益联系,确保长期稳定发展,彼此相向而行,产生深层次的认同,组成稳定的共同体。第三,实施机会均等、体现社会平等正义的社会政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共享的社会福利让全体国民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关怀和保障,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忠诚也由此自然累积,培育公民对国家的主动认同和忠诚。第四,发挥文化的民族凝聚力,构筑团结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认同为核心,以各民族优秀先进文化组成的中华文化为基础,不同层次精神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价值系统和意识范畴即为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多样性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前提,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又反过来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平等及和谐发展,有利于提升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升级”道德体系的调节功能,使其跟上社会结构的变化速度,实现有机团结,维护现代社会整体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是“与中国国家建构多重逻辑紧密相关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人心工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对于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在社会结构变化,社会矛盾增加、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的环境中,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当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力,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先进和纯洁的政治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