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 党员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04:41:43 页码:8
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 党员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9篇)
2023-01-07 04:41:43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墓葬区

地上建筑是一组仿汉建筑群,建筑群中有“夏商周典型墓葬模型”、“汉代帝王出殡仪式群塑”、“民国初洛阳民间出殡仪式群塑”等展室。而地下部分,是搬迁复原了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洛阳地区代表性墓葬25座,陈列文物总计约几百件,还有数量众多的壁画。

地下部分中的各个复原墓葬(室),都是整体搬迁过来的,墓里的砖石都是考古人员在原地编好号码后再拆掉,到这里再按照原样的逐一复原的。每个墓室之间相隔不远,有通道相连。你可以行走在通道中,穿行于各个时代的墓室前,这些墓室千姿百态,其建筑风格各异,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侧面。

墓室中还摆放了不少出土文物的复制品,如北魏的陶俑和生活器皿、唐代三彩等。墓室中还有西晋、北魏、唐宋的墓志,以及丰富多彩的壁画,如打鬼图、妇人启门图、升仙图等,这些堪称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北魏帝王陵墓

位于博物馆西部。该展区以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为主体,搬迁复原清河文献王元悻和江阳王元叉墓组成的。景陵封土呈圆形,夯土堆高二十多米。游客可以沿着甬道一直往下走到墓室的中央,这里停放着一具棺椁,棺椁中没有任何物品。元悻墓墓室顶部绘有一幅天象图,画中有300多颗星辰,这幅图比《敦煌星图》早约420xx年,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壁画馆

壁画馆中展出了西汉、东汉、魏晋、唐宋和金元等多个朝代的墓葬壁画真品。这些壁画形象清晰,题材内容宽广,涵盖天文、地理、人事、神灵。壁画墓的主人上自皇帝、嫔妃、达官贵人,下至地方小吏、普通百姓。

博物馆面积不大,步行可以非常方便的到达各个区域。无论是原样复原,还是原址的帝王陵,这里毕竟是古人安息的地方,游览时,最好不要高声喧哗。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史。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智人阶段。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20xx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学会了制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0xx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0xx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制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秦半两的制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20xx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张骞是我们陕西程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猪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倡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全巢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舒模宏大。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制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1000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周日的早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踏上了我盼望已久的上海之旅。一路上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轻声地哼着歌。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上海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好大。博物馆共有四层,包括地上两层和地下两层,我们的参观是从地上两层开始的。

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群庞然大物:有两三层楼房那么高的恐龙,有几十米的鲸鱼,还有几吨重的巨蜥。乍一看,栩栩如生,吓得我直往后退。

我们顺着旋转楼梯往下走,楼梯的两旁都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标本:金丝猴、糜鹿、大猩猩、绿孔雀、蟒蛇……太多了,我都数不过来。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动物――小浣熊。抬头一看,头顶上还挂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突然,前方传来了奇怪的叫声,像狮吼又像虎啸。我赶紧跑了过去,原来这里是恐龙模型展示区。最吓人的要数那个巨大的霸王龙,不仅体型庞大,而且凶相毕露。它一半脸是正常的,另半脸被剥了皮露出里面的肉,每隔几分钟它就摇头晃脑甩着尾巴大吼大叫一通。最好玩的是一只长得象大鸟一样的恐龙,看了介绍我才知道,它有一个可笑的名字――盗蛋龙,模型做得很有趣,它在护着一窝蛋,每隔几分钟,它就在这窝恐龙蛋上蹲上蹲下的,嘴里还发出伊呀伊呀的叫声,动作很逗人。

后来我们又依次参观了“人类演化之道”“走进非洲”“缤纷生命”等展区,每个展区的内容都精采纷呈,看得我眼花缭乱。

多么有趣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啊!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学旅行社的导游员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并有所收获。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同时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下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他筹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并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馆。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

他拥有着属于湖北独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们武汉市楚文化的故乡,所以该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这三个馆分别是在99年、05年和07年对外开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四大镇馆之宝为: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可是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只能重点游览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好,说话间我们现在来到的展有越王勾践剑的楚文化馆。请大家跟紧我的脚步。

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xx年12月建成开馆。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国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掉,立国约有八百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那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平时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闪着寒光的剑,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

经现代仪器分析测定,勾践剑为青铜铸造,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剑脊的含铜量高,剑因此而具有较强的硬度,剑刃含锡量高,剑因此而更为锋利。越王勾践剑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复合金属铸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合金冶炼技术方面的重要创造,其工艺过程大致是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大家知道铜的熔点高于锡,按熔点高低依次浇铸,既不会使先浇铸部分熔掉,又可将两部分复合为一体,使剑刚柔相济,既坚韧有加又锋利无比。也许大家在见到越王勾践剑之前,就已听说此剑削铁如泥,这并非夸张之说。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用这件国宝去削铁,但我们在稿纸上测试时,惊奇的发现提剑轻轻一划,便有数十张纸破开,真可谓名不虚传,不愧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践剑作为建国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当之无愧的原因,不仅在于剑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价值,还由于剑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显赫的经历,那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在位期间,正值个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春秋晚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国当时在楚国的帮助下迅速的强大起来。越王勾践曾经战胜吴军,吴王阖闾受伤而死。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立志为父报仇。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国大获全胜,使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被吴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践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国,在大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用艰苦的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时,就尝一尝苦胆以激励自己,经过十年忍辱负重、十年韬光养晦,终于使越国由弱转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精兵灭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以剑自刎,并进而成就了越国霸业。

他发奋图强的精神经过两千多年来许许多多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汇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宝库。

越王勾践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越王青铜兵器中唯一一件与勾践有关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国文物、考古、历史界的广泛关注。在对越王勾践剑的深入研究中,出现了有关越王勾践剑的两大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的第一个难解之谜是,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的自用剑,为什么没有留存于越国故地,却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就已经有所察觉并有此疑问。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柄珍贵的青铜剑是在楚国灭亡越国的战争中,被楚国国君缴获作为战利品而流入楚国贵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江陵望山1号墓的年代在楚灭越之前,因此,勾践剑不可能是战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联姻的礼品。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女儿确实是楚昭王的宠姬,勾践剑也有可能是作为嫁妆入楚的。两种观点,谁更符合实际目前尚无定论。

越王勾践剑的第二个难解之谜是千年不锈之谜。它埋入地下两千四百多年为何不生锈?根据现代科学测定,剑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铜。硫化铜可以防锈。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运用硫化铜进行表面防锈处理的先进工艺,这是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却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条件,并且浸泡于酸、缄适度的中性水中。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无可辩驳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践剑曾作为首批文化使者东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间引起了日本国内巨大的轰动。当时担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先生,对这件中国文物珍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日本《朝日新闻》社除广泛宣传报道外,还特意要求复制了一件,陈放于该社陈列室中,作为永久的收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见到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万分,曾赋诗一首:

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两千四百年前,我们祖先用智慧、血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古代文明。作为今人的我们,应该继承先人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再创造出新世纪的现代文化,向世人证明中国无愧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好了,朋友们,湖北省博物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次历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来临。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今天我将陪同大家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它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5.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100平方米,其中陈列大楼面积3000平方米,实际展览面积1600平方米.馆内藏有历史文物2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00余件,国家级文物16件.陈列展出的有商周青铜器,盛楚时的漆、木器具,大批秦始皇时竹简,历史名人字画,陨县猿人,长阳人齿化石,尤以曾侯乙青铜编钟,越王勾践青铜剑,吴王夫差矛,二十八星宿天文图等珍品举世瞩目.湖北省博物馆是武汉市建筑规模最大,馆藏最多的博物馆.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省博的入口处,湖北省博物馆这几个馏金大字是董必武同志于1960年题写的.大家请看那边那幢建筑是于1999年才竣工的编钟陈列馆,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古乐器陈列馆.想必大家都非常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我们不妨先去参观其他文物,最后有足够的时间再来欣赏编钟音乐.大家请随我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了今天主要参观的一个展厅,曾侯乙墓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曾侯乙墓的椁(guǒ)室模型,它分为东中西北四室,每室的低部都有一个门洞是用来连接各室的,其形制有点象我们现在住房的三室一厅.东室放有墓主棺和八具陪葬棺,中室置青铜礼器,著名的曾侯乙青铜编钟就是从这里出土的.西室放有13具陪葬馆,北室放有兵器,车马器,竹简等.

曾侯乙墓是凿石为穴的竖穴式墓葬.整个墓室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据残存的封土推算其下葬深度约为13米,这与同时期的墓葬相比规模是较大的.

如此规模宏大的墓葬,其墓主人是谁呢?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共发现了‘曾候乙’三个字208次。所以我们断定墓主就是曾候乙。大家请看这个,它是根据墓内头骨制作的墓主复原像,我们可以看出墓主是大约42-43岁的男性,其颅骨特征与中原商代人种特征最为接近。

接下来这件造型奇特的物品叫鹿角立鹤。大家可以看到它是由鹿角鹤身和鸟翅膀组合而成的是人们想像中的一种仙鸟。它出土时在主馆的东面,头向着南方,可能是意在引领墓主人的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保佑吧。它的铸造工艺考究,头颅和鹿角镀金装饰,脊背和双翅周边镶嵌绿松石,但因为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再见它的光彩了,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独特的造型想像出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

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走。这里陈列有许多当时贵族们吃饭用的食器,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九鼎八簋。鼎是中国古代食器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它不仅仅是食器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礼器。先秦时期人们对鼎是特别重视,在祭祀天神、地邸[dǐ] 、先祖等重大仪式中,鼎供奉牲肉,簋供奉粮食是最重要的祭器。曾候乙墓出土的鼎有正鼎、盖鼎等很多种,在众多的鼎中,正鼎的个数以及和其他食器的组合往往是用鼎者财富、身份、权位的象征。在曾候乙墓出土的食器中,最主要的就是内外能够反映礼制和曾候乙身份的中室出土的九鼎八簋。它们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十分珍贵。簋在祭祀,宴享等祭祀活动中与鼎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在仪式中,贵族按其身份等级享用单数的鼎和双数的簋。例如士用三鼎二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九鼎八簋等。曾候乙墓出土的九件正鼎八件铜簋正好与他身份相符。这套九鼎八簋已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大家都知道青铜冶炼技术是我国先秦文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商代就已经成熟,周朝继续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群正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代表。

大家看这里,它叫鉴缶,是这个墓里出土的一件比较精美的礼器,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外表,他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璃纹饰,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lòu] 空的孔盖是绣雕夔[kuí] 龙。其实它不仅经看而且还有妙用呢!使用时,先用这四个环把中间的缶拉出来,在鉴里放入热水或者冰,在缶里放入酒,在把缶拉入鉴中,鉴缶就可以工作了,既可以温酒又可以冰酒,怎么样是不是很奇特呢?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过滤器是用来过滤酒中的残渣的,各位是不是要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了呢?

下面我们将要去的地方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编钟陈列处了,编钟是我们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看,这个庞然大物就是编钟了,它是整个墓里最为壮观惊人的,这个巨大的钟架是铜木结构,呈曲尺形,长7.48米,宽3.35米,高2.73米, 蔚为壮观。六个青铜佩剑武士和八根圆柱承托着七根彩绘木梁构成曲尺型钟架。架及钟钩共246个构件,钟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有65件青铜件。上层是三组纽钟,共19件,中层为三组镛[yōng] 钟,共33件,下层为 大型镛钟两组,共12件。大家数一数,下层是不是多了一口钟,而且它还与其他的钟不同?那是楚王博钟,为了纪念他们的情谊,便拿走了原来悬挂在那里的辎[zī] 钟,而把它悬挂在下层居中的位置。编钟是音乐史上的一个奇迹。首先它是一钟双音,按照钟体上的标音铭文所示,分别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一口钟能发出相差三度的两个音。那么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呢?大家请看编钟的两侧有棱,发音时,棱和对钟起到不同的阻隔作用,所以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现象。另外角钟还有一个优于普通圆口中的地方,那就是尾音不长,这样才能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全套编钟有深沉浑厚的低音,铿锵圆润的中音,清脆响亮的高音。其音域跨5个八度音程,它把宫商角紫羽五音发展成1234567七个音阶,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现在大家是比是特别想听一听这天外来音呢?我们在旁厅设有编钟演奏厅,现在大家可以去领略一下了。到这里我的讲解就结束了,现在是10;30大家可以先听一下编钟演奏,然后再自由参观,湖北省博物馆除《曾侯乙墓》、目前还举办有《楚文化展》、《郧县人》、《屈家岭》、《盘龙城》、《书写历史》、《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大家可以随意参观。12点我们在省博的大门口集合,祝大家玩得尽兴游的顺心。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湖北大学旅行社的导游员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在这里我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并有所收获。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看荆楚风云,听古曲清音,与古人对话。

湖北省博物馆位于武昌东湖之滨,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是我国十大博物馆之一,同时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览历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

首先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下湖北省博物馆的历史,他筹建于1953年,“前身”是建国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53年3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科学馆的基础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并与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馆。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

他拥有着属于湖北独特的文化特色,大家知道我们武汉市楚文化的故乡,所以该馆建筑具浓郁楚风,呈一主两翼、中轴对称。馆舍由编钟馆、楚文化馆、综合陈列楼组成,这三个馆分别是在99年、20xx年和20xx年对外开放的。

省博共收藏文物约70万件,四大镇馆之宝为: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可是由于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只能重点游览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好,说话间我们现在来到的展有越王勾践剑的楚文化馆。请大家跟紧我的脚步。

楚文化馆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展馆的一翼,于20xx年12月建成开馆。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国在公元前220xx年被秦国灭掉,立国约有八百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湖北发掘了五千余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现了楚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楚文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区域文化,独具一格、自成一体、博大精深,是构成先秦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展览分为八个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区出土的楚文物精华,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辉煌。 那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该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1号楚墓。剑全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型挺拔、庄重,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剑身上面满饰黑色菱形暗纹,剑格的一面由绿松石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另一面则镶嵌着蓝色琉璃,整个装饰显得典雅、华贵。靠近剑格处有两行错金鸟篆铭文,内容为“越王鸠浅自乍用剑” 。“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准确无误地标明了剑主人的身份和名字,使我们知道面对的是一件名副其实的稀世珍宝。越王勾践剑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剑刃薄而锋利,令人赞叹不已。平时我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闪着寒光的剑,今天大家可以一饱眼福了。

经现代仪器分析测定,勾践剑为青铜铸造,其主要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剑脊的含铜量高,剑因此而具有较强的硬度,剑刃含锡量高,剑因此而更为锋利。越王勾践剑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复合金属铸造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合金冶炼技术方面的重要创造,其工艺过程大致是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大家知道铜的熔点高于锡,按熔点高低依次浇铸,既不会使先浇铸部分熔掉,又可将两部分复合为一体,使剑刚柔相济,既坚韧有加又锋利无比。也许大家在见到越王勾践剑之前,就已听说此剑削铁如泥,这并非夸张之说。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用这件国宝去削铁,但我们在稿纸上测试时,惊奇的发现提剑轻轻一划,便有数十张纸破开,真可谓名不虚传,不愧为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杰作。

越王勾践剑作为建国以来湖北省出土的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当之无愧的原因,不仅在于剑本身所具有的精美绝伦的工艺价值,还由于剑主人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显赫的经历,那便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勾践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在位期间,正值个诸侯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春秋晚期。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多年彼此征伐,互攻不休。越国当时在楚国的帮助下迅速的强大起来。越王勾践曾经战胜吴军,吴王阖闾受伤而死。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立志为父报仇。公元前496年,吴王夫差率精兵攻打越国大获全胜,使越王勾践沦为阶下囚,被吴王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践在忍受了三年的屈辱生活后回到越国,在大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用艰苦的生活磨练自己的意志。每天夜里,他睡在柴堆上,意志消沉时,就尝一尝苦胆以激励自己,经过十年忍辱负重、十年韬光养晦,终于使越国由弱转强。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精兵灭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以剑自刎,并进而成就了越国霸业。

他发奋图强的精神经过两千多年来许许多多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已经汇入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宝库。

越王勾践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越王青铜兵器中唯一一件与勾践有关的文物。它的出土曾引起我国文物、考古、历史界的广泛关注。在对越王勾践剑的深入研究中,出现了有关越王勾践剑的两大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的第一个难解之谜是,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的自用剑,为什么没有留存于越国故地,却出土于千里之外的楚国贵族墓葬中?相信大家在参观的过程中就已经有所察觉并有此疑问。一部分学者认为,这柄珍贵的青铜剑是在楚国灭亡越国的战争中,被楚国国君缴获作为战利品而流入楚国贵族之手的。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江陵望山1号墓的年代在楚灭越之前,因此,勾践剑不可能是战利品,而更可能是楚、越联姻的礼品。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女儿确实是楚昭王的宠姬,勾践剑也有可能是作为嫁妆入楚的。两种观点,谁更符合实际目前尚无定论。

越王勾践剑的第二个难解之谜是千年不锈之谜。它埋入地下两千四百多年为何不生锈?根据现代科学测定,剑的表面大部分地方含有不同程度的硫化铜。硫化铜可以防锈。因此,有的专家认为,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运用硫化铜进行表面防锈处理的先进工艺,这是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锈的根本原因。但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却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真正原因在于其特殊的密封条件,并且浸泡于酸、缄适度的中性水中。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越王勾践剑以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无可辩驳地展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越王勾践剑曾作为首批文化使者东渡扶桑,赴日本展出。展出期间引起了日本国内巨大的轰动。当时担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先生,对这件中国文物珍品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日本《朝日新闻》社除广泛宣传报道外,还特意要求复制了一件,陈放于该社陈列室中,作为永久的收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老先生在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时见到这件文物珍品后,感慨万分,曾赋诗一首:

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

银缕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

两千四百年前,我们祖先用智慧、血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古代文明。作为今人的我们,应该继承先人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再创造出新世纪的现代文化,向世人证明中国无愧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

好了,朋友们,湖北省博物馆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次历史之旅能在您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震撼,也希望不久以后能等到大家的再次来临。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史。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智人阶段。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20xx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学会了制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制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0xx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0xx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制时期”。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制王朝的统治时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制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制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传说夏禹曾制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公元前220xx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秦半两的制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20xx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张骞是我们陕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220xx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公元620xx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制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猪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它的制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制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1000度左右烧制,待冷却后饰以配制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制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八

夏日炎炎,是否有一股清泉渗透你我的心灵。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怎么又了解昨日的愁难呢?而正是这一次的博物馆之行让我颇有感触,受益匪浅。

走进正大门,映入眼帘是百年中国梦之川汉铁路专题所参观。就是它,一条路,断送了一个王朝,这条路,就是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姜家湾村的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川汉铁路对我们来说有着近一百年的历史。它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就让我们在历史的隧道中寻找真相。

“窃取我国地大物博,而已一路之工,必需重外人,引以为耻。”这里描写的路正是川汉铁路,一条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历经百年波折的伟大铁路。川汉铁路计划从成都起,经内江,重庆,忠州(忠县),夔州(奉节),归州(秭归),宜昌,应城至汉口,全长20__公里,至今尚未完工。

刚踏进博物馆的展厅,我便被那古风建筑站台吸引住,醒目的大字“宜昌站”,不免让人联想起当时修筑这条铁路的艰辛与磨难。大幅的宣传海报上,详细精确的介绍了川汉铁路的修筑过程。上面有这样一段话,简介了川汉铁路的修筑开始:1904年1月,四川总督锡良奏准设立“官办川汉铁路公司”,开始筹备横贯四川东西的川汉铁路,1905年7月公司官绅合办,1907年7月3日再改为商办,正是命名为“商办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川汉铁路公司最初诚聘情川籍留美工程师胡栋韩,陆耀庭负责勘测选线,预定之川汉铁路路线,基本定为四川传统商旅水径。

这条铁路投资225.7亿元,路段造价创下中国之最,平均每公里耗资约6000万元,而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只花2900万元。即使在投入如此庞大资金的基础上,铁路仍修得极其缓慢:5万多人修了7年,比青藏铁路、武广高铁耗时还长,是中国修建最慢的铁路。

慢慢走在展馆中,细细品尝着每一件藏品,感受的是无尽的沧桑。四川人民更是写出这样的一段小诗:噩電交馳,驚魂不自持,痛吾國,外債纷入,喪失舆釐。哀楚百越,生命財産從从兮!毋爲賣國賊所欺川粤漢路不争回,不死復何期!

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对我国进行侵略而实施,所以才兴建铁路,以保国家繁荣昌盛。在当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就是这样,因为我们那一份坚持,才有祖国的今天,才阻止了侵略者的进攻。民国之生死存亡,全靠了这项工程,所以它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应当说这是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的一线曙光,它也发挥了它特殊的历史作用。

今天,汉宜铁路的开通,缩短了重庆和宜昌的距离。辉煌的历史创造了今天的朝阳,并有了一个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大好江山。在这炎热枯燥的夏季,它如一泓清泉涌上了我的心头。100年前的川汉铁路梦,后人将延续并发扬光大;100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富强梦,在今天,我们将铭记并奋起。我们不会忘记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会忘记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会忘记中国曾有四大发明的辉煌,不会忘记我们拥有雄伟的万里长城和故宫,当然同样也不会忘记近代100多年的屈辱历史,落后了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让我们重拾往日的民族辉煌,为中华的民族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描写博物馆党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九

__年_月6号,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我组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对安徽省历史博物馆进行考察,并针对人们关于安徽省历史博物馆游览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

6号早上,我组同学在精心计划和组织下安全到达安徽省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观览了博物馆内各类文物、标本、文献、古籍藏品,并对安徽历史古迹,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及远古人类发展史做了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博物馆类工作人员的详细解说,心中对安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清楚明确的认识。安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得安徽位居全国文物大省之列,安徽省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甚丰。现有各类文物、标本、文献、古籍藏品23万多件,具有重要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我组同学在观览中对出土的历史文物最感兴趣,通过阅读文物旁边的注释和解说,对其有了具体的了解。在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历年来在安徽出土的青铜器,收藏品多达4000余件,其中吴越铜器、蔡国和楚国铜器尤为突出,其中大多数都是古代的青铜古鼎,细细数来也足足有数十来种,每一种青铜古鼎都记载了一定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这批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在观览中,工作人员还详细地介绍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即宣纸、徽墨、宣笔和歙砚,闻名遐迩,著称于世。安徽省博物馆也因此成为我国收藏文房四宝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正因为如此,里面还收藏了许多古代书画,是馆藏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品上万件。其中以明清时期新安画派为代表的安徽地方书画流派的作品最为丰富,代表人物有渐江、查士标、汪之瑞、程邃等,他们的作品笔墨高秀,格调清逸。此外,汪士慎、石涛、梅清、萧云从、孙逸、包世臣、邓石如等名家的作品均有大量入藏。所藏古代工艺品中,以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最有特色。其作品造型奇巧、镌刻精细、内容广泛、风格特异。明代中叶兴起的徽派版画在世界版画史上独树一帜,并成为中国版画史上一个高峰,奠定了我国民族版画艺术的基础。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了一批名画家、名刻工的大量佳作。明、清时期徽州契约文书,也是安徽省博物馆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历史上徽州地区政治经济状况、土地关系、思想文化、社会变迁、民俗风情以及明清时期著名的徽商,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工作人员还介绍博物馆内的古生物化石标本也是馆中藏品的重要部分,其中中生代、新生代动物化石及古人类化石、石制品、骨制品,对于研究中国古生物演化、环境变迁和古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馆藏现代艺术品中,收藏了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油画、国画、素描、版画、雕塑等作品4000余件,为国内外所瞩目。我们突然间看到并了解了这些文物,真是大开眼见,在工作人员巧妙而有韵味的解说之下,提高了我们对其中文物了解和认识的兴趣,其他游客们也感同深受。

我们观览了二楼,三楼的文物之后,趁大家正处于迷醉的状态中便抓紧时机,立刻开展问卷调查。我们的调查对象是所有对博物馆中历史文物有兴趣爱好的人,除游客之外,也包括工作人员。虽然这种调查对于安徽省博物馆的系统改进是无足轻重,但关于了解人们对待我国历史文化的态度却是十分必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