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4:21:29 页码:14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汇总8篇)
2023-11-22 04:21:29    小编:ZTFB

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认知和成长。写心得体会时,要避免心态浮躁,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真实的态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儿童好奇心无疑是引领他们认知、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根本动力,但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引导和支持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却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在我与孩子们交流与探究的经历中,我逐渐领悟到,好奇心不仅是一种独立的心理特质,它也可以在适当的环境下被引导、激发和培养。以下是我对于儿童好奇心发展的心得和感悟:。

1.好奇心能促进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好奇心不仅是儿童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学习、探究世界的源动力。在亲子游戏或教育课程中,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之间的探究变得更加主动和自发,就可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这个过程中,家长或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尊重孩子成长的步伐和节奏,给予孩子尊重和支持,鼓励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走向成功。

2.好奇心需要提供有益的环境和资源。

儿童的好奇心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和制约。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准备好各种展示和实验物品,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和场景,以便孩子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3.好奇心的提升需要不断自我挑战。

好奇心的培养和提升,还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给予孩子们的自我挑战,既可以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各种新的试验、拓展和体验,使自己更加开放和多元,也能通过一些主流的人物或事件,使孩子能够从中获取各种信息,进而结合到自己的成长与探究中。

4.好奇心需要受到适度的引导和限制。

尽管好奇心在儿童学习和探索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的引导和限制好奇心,也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注意的方面。我们要从孩子们的变化和局限性,尤其是身体上因不成熟而导致的不稳定性、危险意识不够和情绪波动等角度考虑引导和限制好奇心。

5.好奇心在教育的角度下有利于适者生存的发展。

好奇心不仅是儿童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适者生存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由于儿童的好奇心有存续,这为拥有持续探究、创新和创造能力的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希望和依据。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着力于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同时,也要重视形成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人才。

总之,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好奇心,并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资源,培养和提升好孩子们的好奇心,适当引导和限制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在巩固知识、引擎文明进步的角度下,这些都能够运用起来存在现实的意义,让儿童好奇心在探究和创造中更好的得以发挥并成长。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第一段:引入话题,阐述好奇心的重要性(150字)。

好奇心是人类天生带有的一种心态,在儿童时期更是十分明显。好奇心驱使着孩子们不停地探索、尝试,发现自己的世界。正是因为好奇心的存在,人类的生活才会有如此多元化的发展。而对于儿童来说,好奇心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帮助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第二段:讲述孩子的好奇心可能产生的隐患(250字)。

虽然好奇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但不加限制的好奇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儿童的好奇心会导致他们对一些危险的东西产生兴趣,比如玩火、乱用医药品等。同时,孩子们有时对陌生人的好奇心也会让他们背负危险。更严重的是,在学习上,好奇心过强的儿童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估计,以致经常浮躁心态,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率。我们应该加强对儿童好奇心的引导,让他们知道什么应该追寻,什么是不该去触碰的。

第三段:阐述如何引导儿童好奇心(300字)。

要想引导儿童良好的好奇心,家长和老师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首先,他们要多多向孩子介绍世界各种奇妙的事物,并拓宽孩子的视野。注重交流和引导,不能只给予派对玩具等即时兴趣,还要引导他们去看书、上网、参加课外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不要忽略他们对世界的提问,尤其在涉及难度较高的问题时,应给予他们易于理解的回答,这有利于锻炼孩子们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第四段:讲述好奇心对儿童成长的积极影响(300字)。

好奇心与儿童成长的联系极为密切。孩子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去不断探究世界和发现自我,从而对生命和自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增进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好奇心真正促进成长的关键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好奇心在儿童成长中的最大作用。

第五段:结语,总结好奇心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200字)。

好奇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不加引导的好奇心也会带来一些危险。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儿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并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每个孩子的好奇心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发展成为具有探索精神的、又聪明又勇敢的关键人才。这些都是好奇心对儿童成长中的重要影响。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全国妇联20xx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好奇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好奇心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学心,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好奇心也是培养孩子们创造力、创新能力的源泉。当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好奇心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第三段:引导好奇心。

然而,好奇心也可能会引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如随意翻动他人的物品、逃离成人的视线、尝试禁止的物品等。为了引导好奇心走向正确的方向,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孩子们探究世界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支持。他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安全的探究环境和多元的探究活动,帮助孩子们将好奇心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学习动力。

第四段:教育好奇心。

教育也是引导好奇心的重要途径。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和多种学习途径,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世界。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当然,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学习资源,如书籍、文化活动、博物馆等等,让孩子在学习中更好地满足好奇心。

第五段:总结。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家长和老师应该善于引导孩子们正确使用好奇心,并利用好这种天然的资源帮助他们获取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引导孩子好奇心的过程中,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情感状态合理引导,营造和谐、愉悦、安全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孩子在好奇心的世界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儿童的好奇心是天生的,它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探寻和发现的欲望。但是,这种好奇心也会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危险,比如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探索和尝试。作为一个家长,我的经验是,了解到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他们,同时还能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孩子与我们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一段:好奇心是孩子天生的特质。

儿童的好奇心是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最早的特质之一。他们用嘴巴、手和眼睛去吸收并了解世界周围的一切。他们会问一些关于事物的简单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却针对着我们成年人所会忽略的细节。这种好奇心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起着吸引和推动的作用,他们会对新事物感到兴奋和满足,特别是探究过程本身就已经给予他们成就感。

第二段:好奇心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力。

通过对于事物的探讨,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去自主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老师或者家长的呈现。比如说,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蜘蛛编织网的过程,自己学会如何编织钩针。同样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亲手试错,获得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让孩子对于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持续的动力。

第三段:好奇心也存在危险性和限制。

尽管好奇心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力,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孩子们不懂得什么可以探索,什么不能探索,也不能判断环境中有没有一些危险的东西存在。因此,在孩子们开始探索和尝试之前,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安全指导和防范。在不安全的区域或者场地,家长需要及时制止孩子们的行为。

第四段:了解孩子的好奇心以便进行指导。

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进行指导。因此,要从孩子们的行为中寻找到他们好奇心的方向,以便针对他们的探索和发现的需要进行引导和指导。除了需要提供安全的环境,家长也可以从事物的角度去促进孩子的好奇心,说出一些有趣的、有启发性的想法,让孩子们充满了探索的激情,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五段:总结。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生特质,它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并且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好奇心也存在危险性,我们需要在孩子们进行探索前做好防范措施。因此,了解并理解孩子们的好奇心是家长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和指导,培养和塑造孩子们独特的思维模式。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留守儿童是个大问题,以下是小编搜罗的留守儿童。

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国妇联20xx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19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9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定标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我们这里所呈现的数据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在义务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为了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们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两种。

1.农村留守儿童占39.69%,劳务输出大省尤甚。

在我们所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3750人为留守儿童,占39.69%,比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的37.70%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妇联课题组是按0~17岁全口径计算的,如果仅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计算,则农村留守儿童(2948万)仅占农村同年龄段学生数(10128.5万)的29.11%,这样我们的调查数据要高出六普数据10.58个百分点。在所调研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平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庆(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数量最多,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2.完全留守儿童高达43.36%,父亲外出留守儿童最多。

从父母外出结构看,有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1626人,如果按照严格的留守儿童定义,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与子女见面,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为17.21%。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为半留守状态,达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82.82%,为1759人;母亲外出的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亲作为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家庭较为理性的决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3.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年轻外出母亲更倾向子女留守。

尽管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7~9年级次之,占33.58%,1~3年级最少,仅占15.74%,但是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4~6年级次之,占40.26%,7~9年级最低,只占37.96%,小学高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多于小学高年级,基本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与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关。一方面,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具优势的打工资本(如知识、体力、健康、适应能力等),而且父辈尚有精力帮忙照料孩子。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1~3年级留守儿童在同类型中的占比,母亲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亲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学4~6年级同样是母亲外出最多,占55.11%,父亲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仅占46.62%,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重点关注(见表1)。

4.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在完全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完全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都有五分之一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二)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1.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从身高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1.37厘米。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平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初中阶段尤其是八、九年级,两者相差2~3厘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1.10厘米,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较为明显,尤其是九年级,差出2.60厘米。从体重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平均体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最为明显,而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均值来看,留守女生的体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见表2)。可见,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三、四和八、九年级),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父母的陪护能让他们的生活获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营养水平方面,从而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发育。

2.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

有65.25%的非留守儿童每天或经常能吃到肉,高于留守儿童3.77个百分点。父母的外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营养水平。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较之年轻的父母,他们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只关注“吃饱”,忽视“吃好”,不注重儿童营养水平的提高,即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用在提高孩子的营养方面;第二,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大小琐事需祖辈照料,而他们精力有限,故难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轻父母有着较为开放的生活理念,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平高于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成人的生活照料和监管,一日三餐质量无从保障,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佳。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者,我经常思考如何最大化发挥儿童好奇心的作用。儿童好奇心是天生的,从出生一刻起便开始无休止地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论我对于儿童好奇心的一些心得体会,包括如何激发和鼓励儿童好奇心,如何帮助他们保持好奇心,并最大化地利用好奇心学习和发展的潜力。

激发儿童好奇心的最好方法是提供新奇、有趣的学习体验,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兴趣的玩具,例如拼凑玩具和迷宫游戏,带孩子去探索自然,当然也包括科学展览馆和博物馆等活动。此外,父母或老师可以让孩子参加挑战性的小组游戏或者建造模型,以及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孩子更多地探索和提出问题,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应该被鼓励,并被赞美他们尝试新的事物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父母或老师可以快速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让孩子参与到与业务相关的活动中,例如带孩子去超市或者准备餐菜,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和了解自己所知道或感兴趣的事物。

孩子们天生好奇,但如果不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可能会慢慢消失。为了保持孩子的好奇心,父母或老师应该营造一个充满鼓励和探索精神的环境。父母可以让孩子参加有趣的活动或项目,以及观看有趣或有启发性的影片。而老师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观察和描述发生在周围的事情,并提出问题以鼓励孩子从现实生活中学习。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的基础。孩子们可以通过提问、实验和探索来构建良好的学习基础。不少研究表明,孩子的好奇心往往是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上,老师应该运用儿童的好奇心,让孩子们探索未知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地给他们传授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让孩子们在课前自己读材料或者做一些观察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五、发展未来潜力。

好奇心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潜力。父母和老师应该培养孩子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帮助他们了解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思考能力。这样有助于儿童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和力量,来探索和解决新问题,更好地实现他们的未来抱负和理想。

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通过激发、鼓励和保持好奇心,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和更好的决策者,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未来成长的潜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好奇心,改变过去教学和家庭环境的一切使他们充分发展其好奇心。

儿童好奇心的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好奇心是人类天生的本能之一,它推动着儿童不断探索、学习和发现。然而,好奇心如果不被正确引导和管理,可能会导致儿童受伤、造成损失。我在自己的教育和家庭经验中,认识到了正确处理好奇心的重要性,并从中有些体会。

孩子们总是问各种问题,试图得出自己的想法。好奇心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快地学习,更快地发展。当孩子开始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好奇地探索它们时,他们就能更快地学习并产生动力。教育家们常说,孩子们可以从内部吸取知识,而内在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吸取的动力源泉。

第三段:好奇心需要被引导。

虽然好奇心是好的,但在这个世界上,却有很多危险。有些东西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有些可能会导致重大损失。因此,我们需要控制孩子的好奇心,指导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世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教育孩子感性认识世界,在他们做大决定之前,在他们犯第一个错误之前,便已经了解到世界的真实面目。

第四段:好奇心需要试错。

虽然好奇心需要被正确引导和管理,但孩子们在自己探索世界时,也必须容许失败和错误。试错可以为他们带来经验和自信心,这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孩子们一直坚持着错误一直走下去,他们可能会学到什么时候停下,或者什么时候该求助其他人。

第五段:结论。

在我的经验中,当我们正确管理孩子的好奇心时,我们最终可以观察到积极性、思想性和富有计划性的儿童。当我们指导孩子试着做出错误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自信、适应、勇敢。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最终,好奇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富,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提供机会去探索和学习,以激发他们的无尽潜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