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 河南党史故事1500字(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15:41:00 页码:14
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 河南党史故事1500字(6篇)
2023-01-07 15:41:00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一

你们好,欢迎朋友们来到省级名胜区河南十佳景区――鸡冠洞观光游览。我是月亮旅行社的一名优秀导游,我姓李,你们可以叫我李导。

鸡冠洞洞长4600米,现在已开发1800米。观赏面积23000余平方米。整个游览过程需60多分钟,鸡冠洞坐落于鸡冠山半山腰,因而得名――鸡冠洞。

鸡冠洞发现于清朝乾隆年间,1992年9月开发,1993年9月对外开放。目前全洞已开发8个景区,依次为“玉柱潭”、“溢彩殿”、“叠帏宫”、“洞天河”、“聚仙阁”、“瑶池宫”、“藏秀阁”、“石林坊”八大景区连缀而成,全洞大小景点188个,各个景观姿态奇异,形象逼真,备受广大游客青睐。

大家快看,这就是石柱,这根石柱这没有连接在一起,你们相信吗?在这80年后,这两根石柱才能连接在一起。

看这儿,这墙上的石花五颜六色,姿态不一,没有哪两朵石花是一样的。石花的样子有椭圆形的,有半圆形的,还有正方形的,千姿百态。

快看这里,这些石笋真漂亮啊!有的叶子是打开的,有的叶子是合拢的,还有的叶子是找开一半的,什么样子的都有。

快看那里――瑶池宫,五彩缤纷,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蓝色的……什么颜色都有。

你们快看,那玉柱潭,玉术潭上有千百根柱子,甚至有上千根柱子,因为它的柱子都像是玉,容易碎,所以取名玉柱潭。

朋友们,今天的游行就结束了,希望你们回到宾馆以后睡个好觉,明天精精神神的。

最新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州旅行社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王导,首先我代表旅行社的全体员工欢迎大家的到来!坐在我旁边的这位就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接下来的旅途中将由我和王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如果有什么不周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俗话说:‘相聚既是缘分!”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份情谊,在相聚的日子里,能够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为这段旅途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接下来我把今天的行程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现在我们正行驶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大约需要三个半小时,我们就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安阳殷墟博物苑。

现在,我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河南的概况。可能大家都知道,古时呢,把天下分为九州,河南为豫州,独具九州之中,故称“中州”。而现在许多河南人喜欢把行、可以等词汇说成是中就来源于这里了。全省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分17个省辖市,下辖88个县和21个县级市,省会为郑州。河南不仅平原辽阔、气候湿润、土质肥美堪称我国农业大省,而且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经济逐渐迅速发展。交通方面,中国铁路网的两条中轴线路——陇海线和京广线分别从东至西、从南至北从河南的中部通过,郑州是全国铁路网的中心。另外,河南还是国家重要公路、航空线的贯通之处,是南来北往,西去东行的必经之地。因此,不论陆路或空中交通,河南与全国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都十分方便,处于全国交通辐辏的中心地位。

此外,河南还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就建都在阳城镇,也就是现在的登封告成镇,还有距今八千多年的新政裴里岗化,三千多年的隞都以及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大河村遗址等。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内建都和分封诸侯。在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中,仅河南就占据了四个,它们是:十三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殷开封、殷商国都安阳、郑州。河南地处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四千年与这里紧密相连。所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文化轴心,长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焦点。无数杰出人物在这块土地上纵横驰骋,激荡起多少历史风云。

游客朋友们,景区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景区的概况。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随着对安阳殷墟的全面挖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据史书记载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定,公元前1320xx年,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山东的“奄”迁到了“殷”,并在此建立都城,经历8代12王,共254年,从此这里成为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来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所以就叫“殷墟”了。

现在景区就要到了,等师傅把车停好以后,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关好车窗,记清我们的出牌号,随我一起下车游览!

殷墟景点

各位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殷墟博物馆,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使您对殷商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朋友们,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一片甲骨惊世界”,1899年的甲骨文的发现结束了仓颉造字的神话,甲骨文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表明我国至少在距今3320xx年前就已经具备了完备的文字体系,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时代,从此揭开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

我们现在来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里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扬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放大而成石碑,共三十通。

朋友们,我们先来看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有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龙形玉诀,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成为古都安阳的的象征。 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进入青铜时代这也正是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二个原因。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原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整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显得宏伟庄严。

在建国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时,妇好墓的发现,也让所有考古者振奋。妇好墓在宫殿区西边,各位面前的这个建筑是妇好享堂,而这尊汉白玉雕像就是妇好了。那么妇好是何许人也?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的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大家看,这就是妇好墓了,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大批随葬品共计1928件,在这些随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以外,我们还看到了壁龛里的尺骨,这就是当时被殉葬的奴隶,我们仅从这个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隶社会的缩影。

好了,朋友们,因时间关系,今天的讲解就到此结束,接下来,大家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半个小时以后我们再在这里集合,谢谢各位的支持!

最新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三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3%。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20__年,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人均耕地1.21亩。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年均降水量1380.6~532.5毫米,降雨以6~8月份最多,年均日照1848.0~2488.7小时,全年无霜期189~240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河南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42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省现有林业用地7053.03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林木覆盖率23.77%。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5个,总面积1135.4万亩。湿地面积1663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6%。全省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公园达94处,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23.9%,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

河南地层齐全,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含亚矿种为158种)。其中,探明储量的75种;已开发利用的86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8种,居前3位的有19种,居前5位的有26种。煤、铝、钼、金、石油、天然气、天然碱、萤石、耐火粘土等储量较大,其中石油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2位,煤炭居第8位,天然气居第17位。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自古以来,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军事家姜子牙、商鞅、苏秦、李斯、刘秀、张良、司马懿、岳飞,科学家、医学家张衡、张仲景、僧一行,文学家、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司马光、褚遂良、吴道子,佛学家玄奘等,还有现当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吴焕先、杨靖宇,革命先辈邓颖超、彭雪枫、许世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

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山川壮美,风光秀丽,融南秀北雄于一体。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23处。郑州的嵩山,洛阳的龙门山、白云山,信阳的鸡公山,焦作的云台山,济源的王屋山,平顶山的石人山,安阳的太行大峡谷,南阳的宝天曼、老界岭,鹤壁的云梦山,驻马店的嵖岈山等均属山水奇观;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出三门峡后经小浪底流入黄淮平原,郑州至开封段河床高出地面,形成地上悬河的独特自然景观。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和南太行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红色旅游迅速发展,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26家,拥有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南阳桐柏英雄纪念馆、郑州二七纪念堂等4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新开发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项目,也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截至20__年底,全省总人口98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389万人,农村人口6480万人。全省常住人口936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91人。河南是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13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万人,居全国第3位。

河南辖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济源市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8个县,50个市辖区,1892个乡镇,464个街道办事处,3404个社区居委会,47556个村委会。

20__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58.0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4.4%,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__美元,比上年增长13.8%,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15.7∶55.0∶29.3,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4.3%,呈现出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显著特征。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__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1.5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8.4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7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3852元,实际增长12.2%。城乡居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双双两位数增长、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良好格局,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得到较多实惠。

经济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__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10.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6%。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食品、化工、机械、纺织、建材、电子等河南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526.66亿元,农业、水利、环保、教育、文化等薄弱环节投资得到明显加强。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或开工,进一步夯实了河南经济发展基础。

最新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四

现在我们来到有千古名园美誉的禹王台风景区观光游览。

禹王台风景区位于开封市的东南隅,占地面积400亩,是一个古典园林式的公园,园林布局是以名胜古迹古吹台为主景,以五大植物园:樱花园、牡丹园、芳春园、石榴园、科普园为主体的文化休憩公园。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开封著名的名胜古迹--古吹台,已经经历了25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叫古吹台呢?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双目失明的音乐家名叫师旷,他的音乐造诣很深,是晋平公驾下的一名乐师,他经常在这座高台上弹奏乐器,人们为了纪念师旷,就把这座高台叫古吹台。到了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由于黄河泛滥成灾,人们饱经水患,谈水色变,为了纪念历史上治水有功的大禹,改古吹台为禹王台。

现在古吹台上所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整座建筑,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我们看到的这个四柱三门式的木牌坊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盲人音乐家师旷而修建的,它初建于清代的乾隆二十七年,牌坊上“古吹台”三个大字是清代河南巡抚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古吹台上参观。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座楼叫御书楼,是为了供奉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为大禹治水亲笔题写“功存河洛”匣额而建造并得名的,各位可以到御书楼上欣赏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书法。第一组塑像是“康熙御书”,说的是康熙皇帝在古吹台上为大禹治水题写“功存河洛”匾额落款时的情景。在此康熙还题写了“嵩高峻极”、“灵渎安阑”、“昌明仁义”三个匾额分别赐于河南各地。第二组塑像是“乾隆吟诗”,说的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河南,来到开封古吹台时写下一首五言律诗的情景。在禹王台的后面,专门建有刻着这首言律诗的御碑亭。

御书楼下还保存着珍贵的康有为书法石刻。康有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又是保皇党首领,除了政治上的作为以外,其书法自成一体,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我们现在来看看他的书法杰作,这十块石刻是康有为在1923年应河南省督理张子衡的盛情邀请来到开封,在为他饯行的酒宴上即席挥笔,写下此诗以作留念的。我们现在欣赏的诗、书都是康有为的得意之作,也是碑刻中的珍品。

看过御书楼的碑刻,请大家到师旷祠参观。请看这个神态自若、跪坐抚琴的塑像,就是曾经在古吹台上弹奏乐器的晋国盲人音乐家师旷。师旷音乐技艺非常全面,能够弹奏各种乐器。《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给晋平公弹琴,引来玄鹤起舞,天地动容,《淮南子.原道篇》中记载“师旷之聪,合八方之调”,说他有辨别八方风乐调的才能。他还是一个出色的作曲家,据说古曲极品《阳春白雪》东曲就是师旷所作而留传下来的。春秋时期,开封是魏国南部边境的一个小镇,当时叫仪邑,仪邑的百姓们为了纪念师旷,就把他经常弹奏曲子的地方叫“吹台”,年深日久,吹台已成为远古之事,人们就把这座台子叫作“古吹台”。

离开了师旷祠,我们进入禹王台的主殿--禹王庙。禹王庙是为了纪念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禹而修建的,它初建于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东展室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塑像,西展室是大禹治水成功后亲笔书写的文字--夏禹碑以及夏禹碑的译文和白话文。中间的这座禹王殿是古吹台之上的主体建筑,里面所立大禹塑像原来是一座八尺高铜像,铜像在1927年被毁,现在的这个塑像是1981年7月浙江美术学院的艺术家按照大禹陵的塑像原样制作的,像高5米。殿内东西两侧是大幅仿汉代的砖雕壁画,内容是大禹治水图和治水完工以后的庆功图。殿内后墙壁上四块石刻为大禹碑原碑,是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河南巡抚刘树棠刻制的,其碑文主要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大殿西侧院是水德祠。水德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奉祀自战国时期至清代的38位治水有功者,各立牌位。改建后的水德祠内新增雕塑三尊,中间的这也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史起,东边的这位是元代人贾鲁,西边的这位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水德祠中所奉把的38位治水有功者,大多数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水利学家,都是曾经对治理水患做过贡献的人。东西两侧排放着38位治水有功者的牌位,其中包括战国时期两位、汉代七位、明代七位、清代七位。水德祠充分反映了饱经水患的开封人对治水有功者的颂祷和怀念。

大殿东侧院是三贤祠。三贤祠建于明代(公元1517年);是明代河南巡抚毛伯有感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曾同登吹台饮酒赋诗而特意建造的。主殿有“三贤相聚”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相聚在古吹台上的情景。唐天宝三年(公元774年),在京名噪一时的李白因赋“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而得罪了杨贵纪,被解除了翰林职位。他东下洛阳,结交了杜甫。两位大诗人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便相偕沿着黄河漫游,饱览锦绣山川。初夏时,他们来到开封,在开封又遇到了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这两组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来古吹台上饮酒赋诗的情景。李白在古吹台上写了《梁园吟》,杜甫写下了《遗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接下来是“千金买壁”和“十载客梁园”两组塑像。

最新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五

朋友们,我们今天游览的目的地,就是素有"雄、险、奇、秀"于一体的林滤山。

林滤山,古名隆滤山。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20_年)避殇帝刘隆名讳而改名至今。林滤山,就是南太行山,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境内,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公里,总面积1760平方公里。

林滤山奇峰林立,山势嵯峨,崖谷密布,瀑布高悬,共有大小山峰7658座,大型幽谷7845条,造就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里现存古长城遗址1处,古塔9座,洞窟5处,石刻造像300多尊,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l处。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水溪潭池、飞瀑银花,重岩叠嶂、姿态万千,构成了一幅幅变幻无穷的林滤山风景名胜图。

太行大峡谷是林滤山的一颗明珠,是旅游观光的胜地。它群山环绕,山峦重叠,青山流水,森林葱郁。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太行之魂王相岩,三九冰雪桃花开的桃花谷,三伏酷暑冰凌挂的冰冰背,还有太行平湖、国际滑翔基地等;令人留恋忘返。

朋友,在我们的正前方山头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壑口,这便是闻名退还的鲁班壑,也是古代山前通往石板岩乡和山西平顺县的惟一通道。这里地势险要,海拔1172米,横宽110米,200余米高的绝壁耸立两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岩乡的老百姓要想到县城,只能肩挑手提爬过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艰难。

关于鲁班堑有这样一个传说:工匠师傅鲁班到林滤山伐木,看到山高难越,行走艰难,想劈开大山,便抡起手中神斧,结果只在山顶上砍了一个堑口。在望口东侧的山堑上,有一只全手指印的明显痕迹,据说是鲁班搬巨石留下的手印。

从这个景点往上攀登就是香柱泉,是鲁班喝过的仙水。过路人喝了此水,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不渴不累,因此途经此地的人,都要喝上几口甘甜的泉水。因为山高且离我们太远,因此我们只能饱炮眼福,望山兴叹了。

现在我们穿行在林石公路上,这条公路被称为森林浴廊。公路两旁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林木覆盖率达到72%。而且植物种类上千种,其中350种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难得的回归大自然的去处。

林滤山风景区有天然森林32万亩,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森林浴场。我们脚下走的这条林石公路,就像一个婉蜒的长廊。因此,如果您来林滤山旅游,您会感到空气清新,精神舒畅。

眼前这条公路隧道,就叫"太行隧道"。它全长l000米,高6米,宽7米,于1974年凿通。

山后的石板岩乡千百年来,一直靠鲁班壑进出,路途遥远艰险,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这里的人民群众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于1969年11月,组织380人的凿洞专业队,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战顽石,斗塌方,坚持苦干5年,终于在1974年5月在海拔700米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这么一个较大的公路隧道。从此,高山峻岭再也不是"关塞极天唯鸟道",而成为"万古天险变通途",为山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个大型隧道也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又一曲凯歌。

最新河南党史重大事迹心得体会范本六

鸡冠洞风景区位于河南洛阳栾川城西三公里处,景区内山青,水秀,石奇,洞幽,四季成游;春天,春花烂漫,十里飘香;盛夏,浓荫蔽日,飞瀑流泉;金秋,红叶满山,层林尽染;隆冬,冰挂银条,松柏凝翠。区内一山。山中一洞,山以形名,洞以山名,因此而取"鸡冠洞风景区"

鸡冠洞属于天然石灰岩溶洞,地质学上称她为喀斯特岩溶地貌。据专家考证,她形成于早,中更新纪,诸多景观早在六,七万年前就已定形。早在清代就有人冒险探幽,奇险。惧而返。

鸡冠洞,洞长1800米,观赏面积23000平方米,由八大景区连缀而成,依次为"玉住潭:,"溢彩殿",叠帏宫",洞天河",瑶池宫","石林坊",洞内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景观布局疏密参差,钟乳石形象各异,姿态万千,或如逸仙,如卧佛,如飞禽,如走兽;或如春竹,如密林,如竹帘,如帷幕,其景观无不栩栩如生,维妙维俏,一片片庞大的石幕犹如琴瑟,以石轻击,琴音清脆,余音袅袅,万古流淌的洞中河,清澈见底,"叮咚"作响,给静逸的鸡冠洞增添了无尽的活力!

鸡冠洞旅游资源丰富,洞中共有大小景点168个,尤其以"众仙迎客","金龟渡仙翁","贵妃出浴","玉兔望月","海豚戏着","鲤鱼戏水","八仙拜寿",等88各景观,姿态奇异,形象逼真而倍受广大游客青昧。

鸡冠洞考古研究价值及高。洞中石花,石旗,石瀑,石幔,石钟乳,石笋密布,据科研数据表明,较长石笋在18.4万年前就已行成,现在通过石笋的内部结构、层关结构以及沉淀下来的物质,可考察出古气候、古环境、古地理等多方面的信息。另有石盾、莲花盆等,它们的结构成因及特征、形状属世界罕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科研价值。

鸡冠洞中一年四季恒温18°c,严冬季节洞内热浪扑面、暖意融融、盛夏酷署,洞内寒气侵袭,清神爽心,爽凉宜人,被称为"自然空调"。

九四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九七年被省旅游局授予:"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九八年被河南省建设厅授予"风景区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全省风景区卫生达标先进单位"。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为鸡冠洞欣然题名"北国第一洞",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为鸡冠洞作出了"景观壮、堪称北国第一洞府;成因独特,正是国内首家龙宫"的权威性评语。

目前,鸡冠洞正以崭新的姿态、优质文明的服务,迎接四海宾朋观光游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