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 脱硫事故案例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19:16:08 页码:11
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 脱硫事故案例心得体会(6篇)
2023-01-07 19:16:0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对于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一

基本旅游线路(南线):太清宫--明霞洞--上清宫--龙潭瀑

崂山风景区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绕山海崖线长达87.3公里,主峰高1133米,堪称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崂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远在一亿四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崂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在此聚居生息,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

总之,清新而湿润的空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独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构成了崂山生态旅游的丰富。

太清宫亦称下清宫,当地人也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老君峰下,前临黄海,一碧万顷,背依七峰,峰峦竟秀,地势清幽,竹林翁郁,夏纳清风,冬隔朔气,素称“北国小江南”。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500平方米。庙宇共分三个院落,各立山门。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三帝。太清宫古树参天,院外“龙头榆”又名“唐榆”,为唐朝天佑年间李哲玄所植。院内银杏、古柏相传树龄更长。明朝所植两棵耐冬树,枝繁叶茂,每年冬尽春回,花开似锦,花期长达三个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涝不溢,是崂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于昆化山之阳的玄武峰下,系一天然石洞,原为上清宫的一处别院。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色幽丽,朝晕夕阳,云雾缭绕,霞光山色变幻无穷,素有“明霞散绮”的美称,为崂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宫位于崂山南部丛山峻岭,这里因入山已深,烟尘远隔,空气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苍松翠绿,修竹滴翠,清泉飞鸟,奇石屹立,不但怡静,而且特别清幽。上清宫属全真道华山派道观,是崂山中别具一格的“丛林”庙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宫称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绝霞之外,有八皇老君,运九天之仙,而处上清宫也”,故而得名。又因与太清宫对称,又简称上宫,与太清宫,明霞洞同为崂山东南部的主要道观。

龙潭瀑又名玉龙潭,水源来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顶和北天门之间的山谷。涧水穿山越岭,沿路汇集了数十条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腾而下,在一处高约30米的崖顶平台上,平直地冲出数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飞旋了几曲折之后,会合成一道长约30米,宽约5米的瀑布,顺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气势,宛如一条矫健的玉龙,从悬崖之颠,腾云驾雾,呼啸而下,击得潭中水花四溅。人们拟其形,取其声,观其色,叫它“龙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龙潭”,瀑布顶端“龙吟”两个隶书大字,直径一米,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黄苗子1981年游崂山时所书。瀑下长形巨石下尖上平,游人坐在平台下远可眺望四周群峰,近可仰视“龙潭喷雨”的壮丽景色。

对于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二

成山头,又名“天尽头”,位于山东省荣成市龙须岛镇,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成山头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韩国隔海相望,仅距94海里,是中国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成山头风景区最高点海拔200米,东西宽0.75公里,南北长1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这里群峰苍翠连绵,大海浩瀚碧蓝,峭壁巍然,巨浪飞雪,气势恢宏,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胜区”。主要有海驴岛、始皇庙、秦代立石、拜日台、秦桥遗迹、望海亭、观涛阁、镇龙石和野生动物园著名景点。

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两次驾临此地,修长桥、寻长生不老药,留下了“秦岭遗迹”,“射蛟台”及全国唯一的“始皇庙”,李斯手书了“天尽头秦东门”;公元前94年,汉武帝东巡海上,拜成山“日主祠”,观日出,建“成山观”,且作赤雁歌。

海驴岛位于成山头的北部海域,距陆地最近距离为4海里。由于风景优美,远离陆地,所以吸引着无数的海鸟来此栖息、产卵、繁衍。每逢春季,成千上万的海鸥来此栖息产卵,岩缝中鸟巢鳞次栉比,数不胜数,所以又被称为海鸥王国。

始皇庙坐落在成山峰下阳坡上,原是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东巡成山头时修建的行宫。后来当地居民为了纪念始皇曾亲临此地,改建为始皇庙。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纪念秦始皇的庙宇。庙内有前殿日主祠、正殿始皇殿、东殿东后宫、邓公祠、钟楼及戏台。大殿青砖红柱,飞檐凌空,殿内塑像金面王冠,神态威严。邓公祠内有光绪皇帝诏彰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的御碑及第一代修庙人、第一位老道长徐复昌羽化的坐棺。

秦汉文史馆在成山头风景区内。馆内以与成山头风景区相关的秦汉文史资料、文物为主要陈列内容,以文字、绘画、照片、沙盘及光电显示等形式为陈列手段,使各展厅既独立成块又具有连续性。既是有成山特色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性,既有民族色彩又具有现代风格,以达到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篇章,对广大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之目的。本馆馆名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我国著名古代文史教授、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名誉院长于植元先生题写。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官武将东巡至成山头,认为到达天的尽头,便令丞相李斯撰写"天尽头秦东门",并立碑于成山头顶峰。因年代久远,石碑断成两截,上半截有字部分落入大海,现存山顶的底座高120厘米,宽145厘米,厚75厘米,据专家考证“此碑石质为木成岩,与成山石质不同,确是秦代立石”。

西霞口野生动物保护区位于风光旖旎、景色秀人、美丽富饶的龙眼湾畔、成山脚下,是一家放养式野生动物园。该园从全国各地动物园引进多种国家级1、2类及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东北虎、豹、黑熊、非洲狮、蓝孔雀、糜鹿、袋鼠、梅花鹿等,将带领您领略自然风光,回归“原始森林”。

每年的五、六、七、八、九月份是游览的最佳时节。

主要游览线路:成山头——野生动物园——海驴岛,游览时间为一天。

对于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三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趵突泉主景区,首先我来看一下泺源堂楹联。我们看泺源堂楹柱上悬挂的木刻楹联,上面写的是元代赵孟頫的咏泉的佳句,上联是;“云雾润蒸华不注”,下联是:“波涛声震大明湖”。字是魏体,是当代著名书法家金棼先生书写的。这两句楹联把趵突泉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华不注是一座小山,位于济南东北部,因非常陡峭,可以跟陕西的华山媲美,故又称小华山。趵突泉水温常年恒温,保持在18摄氏度,而济南的天气非常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十几摄氏度,温差很大。这时在趵突泉的水面上形成一层水汽,水汽蒙蒙上升,把远处的华不注山都给遮住了;趵突权泉喷涌的轰鸣声在大明湖畔都可以听到。泺源堂跟娥英祠和三圣殿共同构成了三大殿景区。

过了泺源堂我们首先看到了这快著名的双御碑。请大家看一下它的前后两面,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对,这块碑前后分别有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墨宝,双御碑因此而得名。康熙皇帝先后六次来济南。每来必题必咏,并且题字多有三点水。这块碑的前面就是他于1684年第一次来济南时所书的“激湍”两字,用二字来形容趵突泉,可见它当年喷涌的壮观景象。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每来趵突泉,也都有诗篇。1784年他第二次来时适逢山东大旱,趵突泉停喷,他没有看到第一次来时那种趵突腾空的壮观景象,感到十分遗憾,便写下来《再题趵突泉作》刻在石碑后面,诗的最后一句是“拟唤天龙醒痴眠,今宵一洒功德水”然后浴手焚香,祭天乞雨,接着就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趵突泉就复喷了。双御碑是十分罕见的,它显示着趵突泉的名气和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书法和观赏价值。

趵突泉:趵突泉历史悠久,古称泺。据记载,春秋时期,鲁桓公18年曾“会齐候于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泺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北宋时,又称“槛泉”、“瀑流”,宋代文学家曾巩始称“趵突泉”。我们面前这一方水就是闻名天下的趵突泉了。趵突泉,三窟鼎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清朝人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道:“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士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古人把它列为济南八景之首。趵突泉由于景观奇特,故被历代文人赞咏。我觉得对趵突泉描写得最好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趵突泉的欣赏》。我们右前方有几块石碑,大家看一下。首先,“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的,不知道注意到没有,“突”字少了上面一点,为什么?有两种说法。一说这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希望趵突泉永远喷涌,没有尽头,故意写成这样;一种说法是当年趵突泉喷涌的势头非常旺盛,泉水把突字的点给冲掉,顺着河流到大明湖去了,所以大明湖南门牌坊上的“明”字多了一笔。其实,趵突泉的水流进护城河,经小清河汇流到大清河,最后流入渤海。“观澜”两字是明代山东布政使张钦书写。“第一泉”碑是由清代王钟霖题写的。当年乾隆皇帝在北京时,已封了北京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下江南时,带了玉泉山的泉水供路上饮用。当他来到趵突泉,品尝了趵突泉的水后,认为趵突泉水比北京玉泉的泉水还要好喝,于是把玉泉更名为“玉泉趵突”,又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并倒掉了玉泉水,换上趵突泉水供路上饮用。用趵突泉的水炮茶味醇色鲜,素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

观澜亭:趵突泉西边的亭子叫“观澜亭”,是观赏趵突泉的绝佳位置。亭名取自《孟子.尽心》中“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命名。当年乾隆皇帝来济南时就在那里观赏趵突泉水。1953年毛泽东来济南时也在那里观赏趵突泉。观澜亭上的楹联是张养浩的诗句:“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空雷”道出了趵突泉的气势。这是由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

来鹤桥:趵突泉的泉水为什么清澈甘甜,这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群仙鹤来到这里,水中映出它们的倩影。看到自己这样美丽,它们高兴的叫起来,天上王母娘娘正在宴请群仙,听到地上喧哗,顺手拿起一杯美酒琼桨倒了下来,美酒正好泼到趵突泉里,从此,趵突泉泉水更加好喝了。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我们把东边的这个小桥叫来鹤桥。小桥最初是明万历(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初年,历城知县张鹤鸣建,原为木桥,1956年开辟为公园时改为石桥。桥头的牌坊上写有“蓬山旧迹”,另一面写有“洞天福地”。传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3座仙山,这3座仙山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们来到趵突泉,看到趵突泉的3股水柱,就像海中的3座仙山一样,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猛然醒悟,原来仙山在此,所以明朝天启年间,济南知府樊时英建“蓬山旧迹”坊。趵突泉被古人称为仙景,这泉水也如仙水一般,所以有喝趵突泉水长生不老之说。

南大门景区:我们现在来到了趵突泉南大门。南大门建于1995年,是一座仿宋建筑,中国的建筑以苏州最为著名。不过我相信,任何一位到过苏州的朋友在苏州都没有见过这么气派的大门,它建筑面积1575平方千米,气势恢弘、壮观,被园林专家们称为“中国园林第一门”。此门有三大门匾:康熙提“激湍”;王羲之提“泺源门”;乾隆题“趵突泉”。

王雪涛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坐落在沧园内,王雪涛原名王庭钧,字晓封,河北省成安县人,当年著名花鸟画家,生前任北京画院院长。

殷士儋(dan)、张怀芝和万竹园:始建于元代,因园中多竹而得名。礼部尚书殷士儋归隐于此修建“川上精舍”,并易名“通乐园”。殷士儋明代大臣。字正甫。因官至内阁大学士,人称殷阁老。济南人。曾任(隆庆皇帝)的讲官。万竹园为其故居,并有《聊斋志异.狐嫁女》的传说。万竹园当时叫通乐园,取与民同乐之意。清代诗人王苹因园中望水泉为七十二名泉序列第二十四,故称“二十四泉草堂”。1916年军阀张怀芝任山东督军兼省长,之前曾想为袁世凯修生祠,后改建个人住宅。张怀芝是山东东阿人,毕业于北洋天津武备学堂。他身体魁梧,仪表不凡,但性格鲁莽,说话粗野,因此有“张三毛”、“张扒皮”之称。张征召能工巧匠,重新修建,前后用了近十年时间建成。该园占地面积1.4公顷,在建筑风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园、济南四合院的特点。院内前后共有大小院落13个,房屋186余间。并有“望水”、“东高”等名泉在院内。现国画大师李苦禅纪念馆坐落其中。

对于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四

在几千年前一个春天的早上,一位部落首领登上一座大山,于山巅之上点燃了堆起的干柴。熊熊大火,随着太阳的升起而燃烧着。几千年来,这东方黎明的圣火,在中华民族的心中从来没有熄灭过。那位部落首领,是三皇五帝中的舜,而那座大山,就是泰山。

泰山,地处华北平原东侧,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和济南市境内。南距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北距济南市区60公里。泰山景区范围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36°31′,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最高峰玉皇顶海拔1546米。

泰山素以雄伟著称于市,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泰山的地貌以岩层的断裂突起为主要特征。山阳主要分布有三大断层,呈阶梯式降落,形成泰山南坡陡峻高拔的三大台阶式地貌,使泰山山体在空间体量的塑造上凌空高拔,令人感觉到拔地通天,直冲霄汉的气势。泰山山阴,山左,山右的地势相对平缓,形成了层峦叠嶂、群岗众丘环围于泰山主峰的态势。这与山阳高耸挺拔的山体相对应,构成了泰山博广厚重的空间造型。巨大的体量、宽厚的基础,给人以雄伟、稳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于是就有了“稳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种.种比喻。

除高大雄伟的形象外,泰山还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特征及自然美景。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12座,主要有日观峰、月观峰、尧观顶、龙泉峰、丈人峰、摩天岭、傲徕峰、凌汉峰、大观峰、对松山、天柱峰等;崖岭98座,主要有百丈崖、歇马崖、五花崖、回马岭、翔凤岭、宝藏岭等;岩洞18处,著名的有吕祖洞、水帘洞、朝阳洞、青云洞、白云洞、黄花洞、娄敬洞等;另有溪谷及瀑布上百处,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在大自然的造化钟,呈现着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神韵。

泰山东濒大海,南有汶水、淮水,黄河环其西北,水系发达,有“山多高、水多高”的说法。以岱顶为分水岭,北坡溪流直入黄河,东、西、南坡溪流注入大汶河,经东平湖再入黄河。从岱顶至山麓,溪水争流,泉水清澈。据统计,泰山有溪谷130多条,著名的有渿河、梳洗河、通天河、雁领河、采石溪等;有瀑潭64处,以黑龙潭瀑布、斗母宫三潭叠瀑、云步桥瀑布等最为有名;还有名泉72眼,蕴灵秀于壮美之中,如王母泉、玉液泉、月亮泉、黄花泉等,水质甘冽,含多种微量元素,古城“泰山神水”。

泰山地区属温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于山体高大、地形复杂、物种丰富。其林木茂密、古树参天、森林覆盖率达81·5%,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泰山丰富的生物资源。泰山现有高等植物1553种,动物1371种。其中,泰山特有动植物29种,用泰山直接命名的有10种。

泰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座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密不可分的历史名山。考古资料表明,泰山周围一带是中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泰山东南沂源县,曾发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化石;在泰山东部新泰乌珠台,又发现距今五万年前的智人牙化石。这表明,泰山周围在远古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地方。新石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及北麓的龙山文化,更是以其特有的丰富内涵成为中国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且先进于同一时期其他地域的文化类型。

泰山位于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其空间意义之外,又有了生命的价值。当阴阳说、五行说、五德说出现以后,泰山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万物交代之处”的圣山。泰山主生,大可到操纵一个国家新旧交替的命运,于是就有了远古七十二王封禅泰山的史传,有了秦皇汉武登封泰山的史实;小可至掌管一个人生命的诞生,于是就有了上至皇室子嗣、下至百姓求子都要到泰山祭祀进香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泰山文化史中,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的活动一直贯穿其中,形成了泰山独有的文化特色,也将泰山推至崇高的历史地位。

而在中国文人士大夫眼里,神圣的泰山更是一个精神的归宿地。孔子有“喟然回顾”,以泰山为精神依托的感喟;司马迁以“重于泰山”意喻人生的价值取向;曹植用泰山寄托“九州安所知”的愿望;李白的“蹉跎凋朱颜”,则是面对泰山的自我遗憾;还有杜甫的“岱宗夫如何”的发问;苏轼观泰山日出看“跳丸”的惊喜......是泰山丰富了他们的精神品格,而他们的到来又丰厚了泰山的文化底蕴。

帝王在泰山,谋求天下的太平;文人墨客来泰山,感悟历史抒发情怀;庶民百姓到泰山进香,为的是生活得平安。泰山自然山体之宏博,景观形象之伟大,历史文化之灿烂,民族精神之崇高,无论是在帝王面前、士大夫眼里还是平民百姓心中都是至高无上的。

如此,泰山成为历史的山,文化的山。上下几千年,人们都可以在泰山上找到相应的历史轨迹。从山脚到极顶,较大的古建筑群就有20余处。其中岱庙始建于汉代,主体建筑天贶殿与北京的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并称中国的三大宫殿式建筑。泰山石刻众多,堪称“露天的历史博物馆”。从秦代到清代,计有历代石刻1600多处。秦泰山刻石是秦始皇封禅泰山的遗物,无论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弥足珍贵。而经石屿摩崖石刻为北魏的佛教刻经,被认为是“榜书之宗”。

大自然的恩赐,成就了泰山拔地通天的外在形象以及难得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而泰山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成为一个民族精神与文明的象征。

这是一个民族的财富,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对于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五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首先,对大家来泰山旅游、观光表示热烈欢迎!

希望大家在泰山逗留期间能够玩得开心,吃、住放心,同时希望大家在泰山游览当中能够得到一个较大的收获,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泰山,古称岱宗,它位于山东省东部,华北大平原的东侧,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方位为东经117度6分,北纬36度16分。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古今。巍巍泰山就像一座民族的丰碑屹立于中华大地,举世瞩目。

1982年,泰山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2年荣登全国旅游胜地40佳金榜。泰山至今保护较好的古建筑群有22处,总建筑面积达14万多平方米。在古建筑群之间,还有12处石坊、6座石桥、7座石亭、1座铜亭和1座铁塔。泰山刻石有2200多处,被誉为“中国摩崖刻石博物馆”,这里有中国碑制最早的刻石--泰山秦刻石;有珍贵的汉代张迁碑、衡方碑和晋孙夫人碑;有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北齐经石峪刻石;有天下洋洋大观的唐玄宗纪泰山铭和唐代双束碑等。泰山古树名木繁多,被誉为“活着的世界自然遗产”。泰山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万余株,其中有2120xx年前的汉柏6株,1320xx年前生的唐槐,520xx年前生的望人松、五大夫松,还有一棵被誉为国宝的620xx年前生的盆景松树“小六朝松”。泰山素以壮美著称,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泰山景区内有著名山峰12座,崖岭78座,岩洞18处,奇石58块,溪谷12条,潭池瀑布56处,山泉64处,有著名的黑龙潭、扇子崖、天烛峰、桃花峪等10大自然景观;有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等10大自然奇观。

泰山的日出,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神奇的世界,日出景象的美妙是笔墨难以形容的。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对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都有过生动的描述。宋代词人梅圣俞的“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配熔。浴出车轮光,随天行无踪。”的绝句尤为人爱,凌晨破晓前,站在日观峰,举目东方,晨星渐没,微晕稍露,天地间的一片云海滚动,稍顷,一线晨曦透过云层照亮东方,这时天空由灰变黄,继而呈现橙、紫、红瑰丽的朝霞,波浪似的云层,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幅幅五彩缤纷、绮丽多姿的图案,旭日在阳光中婷婷娜娜从云层升起,阳光因受海波起伏的影响忽隐忽现,闪烁不定,日轮缓升时又受波峰、波谷推进的影响上下跳动,渐渐成圆形,磅礴而出,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大地一片光明。

夕阳西下时,朵朵残云飘浮在天际,落日的余辉如一道道金光穿过云朵洒满山间。太阳象一个巨大的玉盘,由白变黄,越来越大,天空如缎似锦,待到夕阳沉入云底,霞光变成一片火红,天际云朵,山峰好象在燃烧,天是红的,山是红的,云是红的,大地也是红的。举目远眺,黄河象一条飘带,弯弯曲曲从天际飘来,在落日的映照下,白色缎带般的黄河泛起红润,波光翻滚,给人以动的幻觉。“一条黄水似衣带,穿破世间通银河”。太阳慢慢靠向黄河,彩带般的黄河象是系在太阳上,在绛紫色的天边飞舞。泰山的云雾是变幻莫测的。雨后初晴,大量水气蒸发蒸腾,加之夏季季风自海上吹来的暖温空气,成云致雾。有时大片云在山腰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如同官服玉带,而山上山下皆晴;有时则乌云滚滚,大有倒海翻江之势;也有时白云平铺,如大地铺絮,山谷堆雪,团团白云如同千万个玉盘,轻拢漫涌,铺排相接,好象平静如无垠的汪洋大海,这就是著名的“云海玉盘”。

碧霞宝光是泰山的又一大奇景。“宝光”俗称“佛光”,多出现在碧霞祠东、西、南神门外,碧霞祠地处玉皇顶的前怀,地势相对低凹,云雾较为浓密且较稳定,在弥漫背后照来,人影呈现在雾幕上,周围形成内紫外红彩色光环,烨烨生辉,彩环呈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有时还会出现双环,更加绚丽动人。站在雾幕前的游客举手投足,光环中的影子也手舞足蹈,油然而生飘飘欲飞成仙人之感。

泰山的冬季,气温常在-20摄氏度左右,雪后天晴,气温回暖,大陆气团稍有减少,南方暖温气团乘虚而入,雾气笼罩山间,微风吹动,飘浮的雾滴触及树枝、岩石、房顶,凝结成冰粒,层层叠叠,便形成了“千枝琼玉”、“万树花”的雾淞奇景。泰山上下成了一个洁白如银的世界,犹如龙宫洞府,别有一番情调。

泰山的冬季,也常有冷却的雨滴,降落到地面上、物体上,急速结成坚硬、滑而透明的冰层,这就是“雨淞”。每当雨淞出现,山峦树木象冰晶倒挂,地面岩石似铺明镜,泰山变成了冰雕玉琢的“琉璃世界”。雨后天晴,红日映冰峰,蓝天衬霞山,光彩夺目,金光迸射,满山松柏映雪,到处银装素裹,好一派冰清玉洁的北国风光。

泰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造就了千姿百态的丽山秀水和人文名胜,生动地记录了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文明篇章。现代考古科学的研究已揭示出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大量史料也都记载了泰山地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已经显露出文明的曙光。在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不仅影响到山东,而且影响到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齐鲁之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产生了孔子、孟子等历史文化名人。历史告诉我们,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而泰山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名山,成为五岳之首。

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与全国的许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但它为什么成为赫赫于古今的“五岳之长”、“五岳独宗”而独享盛名呢?这要从泰山的地理环境和原始宗教谈起。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从古到今,人们总把泰山作为一个高大、美好、高尚、坚毅的形象,热情加以歌颂。公元前二世纪,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中就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主席曾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名话教导人们,“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这种把泰山精神与人生的意义、人生观密切联系起来的做法,在教育人民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六朝任方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东方是太阳出升的地方,古人即认为是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因此,东方就成了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这个通天拔地的庞然大物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了。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伴随着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泰山成了各种宗教流派活动的重要场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黄伯阳修道于山后,以后历代著名道家名人都曾在泰山传经布道,建观筑庙。佛教自东晋高僧郎公创建郎公寺开始,在泰山也不断发展。

泰山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历代诗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朝山览胜,赋诗撰文,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品。孔子、管仲、司马迁、张衡、诸葛亮、曹植、李白、杜甫、刘禹锡、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世贞、姚奈、郭沫若等都挥笔疾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颂岱诗文,把游人从山神崇拜中引向游览观赏、求知审美的新方向。由山脚拾级而上,到泰山之巅,仅摩崖石刻就有千余处,从秦至清,历代皆有巨制。书体众彩纷呈,书意各代不同,其规模之大,作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无与伦比的。刻古中所包含的高韵深情与巍巍壮丽的泰山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

在泰山数千年的文明中,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系列辉煌的人文景观与高大雄伟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的崇高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泰山风景景观。人文景观的布局与创作,是根据自然景观,尤其是地形特点和封禅、游览、观赏活动的需要而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帝王封禅、百姓朝山进香的路线。其主体是拔地通天的自然景观,主题是封天禅地的思想内容,布局形式重点是祭地的蒿里山,经帝王驻驿的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了长达10余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三重空间一条轴线。即以城西南过奈河桥至蒿里山(在泰安火车站东南侧)为“阴曹地府”;泰安城区为人间;自城北岱宗坊开始,沿长达6666级的“天梯”至岱顶为“天府”。

泰安城是因古帝王封禅祭祀、百姓朝山进香和游览观光发展而成的。岱庙是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这条中轴线从泰城南门起,延伸到岱宗坊,然后与登山盘道相接而通向“天庭”,使山与城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建筑空间序列上形成一体。其序列按登山祭祀活动的程序次第展开,贯穿着一种由“人境”至“仙境”的历程。从地形上看,是由缓坡、斜坡直到陡坡,人们由低到高,步步升高,最后宛若登上天府;从建筑规模上看,是由人间帝王宫殿上达苍穹,渐入仙境;从色调上看,红墙黄瓦始终与苍松翠柏形成对比。再通过三里一旗杆,五里一牌坊,一天门、二天门(中天门)、三天门(南天门),三重节奏,构成了一道步步登天,雄伟壮观的朝天序列。

泰山古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它巧妙地因自然之势,又以人工之力加强和美化自然环境。其一,在封禅祭祀活动的序列空间位置的选择上,充分利用泰山南坡由缓渐陡之势,造成登“天梯”的意境。此路沿溪而上,人在谷中行,属“封闭型”自然景观,下段是紧紧收缩,直至岱顶才开放。前奏长,对比十分强烈,对于“祭天”活动来说,造成环境感应的心理状态,若步步登天,扣人心弦。登临南天门骤然开阔,恰似升仙。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封禅祭祀空间序列的杰作。其二,在建单体或群体位置的选择与建筑结构的创作上,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有临溪而设的赏景建筑,有半山悬挂的宗教建筑,也有耸立山巅的祭祀建筑等。其三,从建筑的结构、材料、装饰及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的群体组合上,均能适应地形环境多变的要求,该建亭的建亭,该设阁的则设阁;需开敞通透处即造型轻巧,需收缩空间处便实厚重,充分体现因景而设,因境而生的建筑思想。

泰山古建筑主要保存的是明清时期的风格,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与会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例证,保存了一个巨大的封禅祭祀序列和一幅记载历史的立体画卷,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顺应自然的建筑典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去协调和加强自然美,去表现和深化自然环境。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生辉,使峻极于天的泰山深入到几亿炎黄子孙的心坎中,并名扬全世界,成为全为类的珍贵遗产。

登泰山,自古3条路。原来的东路已毁,原来的中路自然而然地成了现在的东路,游人在泰安火车站下火车后,可先游岱庙,然后从岱庙后门至岱宗坊,步行经中天门到南天门,或步行至中天门后转乘索道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经碧霞祠登上泰山极顶。若走中路(原来的西路),从泰安火车站下车后,可乘游览汽车沿环山公路经黑龙潭、竹林寺直达中天门,然后从中天门乘索道或步行到南天门,再沿天街直至岱顶。若从西路上山,需从泰安火车站乘游览汽车至界首(泰安与济南的交界处)向北折,沿新辟的环山公路,在鸟语花香,泉水叮咚的茂林深谷中穿行至桃花源索道站,从这里乘索道可直至天街的北端,真可谓一步登天了!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家要想对泰山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亲身投入到泰山的怀抱里,沿着历史文化的足迹慢慢地去游览,仔细地去观赏。

对于山东国顺脱硫事故心得体会六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