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0:41:40 页码:10
2023年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优质15篇)
2023-11-20 10:41:40    小编:ZTFB

工作中的种种经历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交流沟通的必要性。写心得体会时,可以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和比喻,提升文章的表达力。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您一些灵感和启发。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一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教师具备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课堂教学方法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第二段:教学准备。

教学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我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教具、课件等教学所需的资源。同时,我也会针对不同的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面对经验丰富的学生,我会强调参与度和掌握度,采用问答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于初学者,我则会以图表、口头说明等形式,注重对语言规则的讲解和举例。

第三段:课堂互动。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扩展思路,理清观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此,我经常安排分组讨论、表演、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也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解释和阐述,引导他们思考、探索和发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和勇气。

第四段:反馈和评价。

教学工作不光是授课,还有反馈和评价的过程。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积极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及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作业、考试中,我都会尽可能地细致严谨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我也会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评价,以便他们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方向。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我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准备、课堂互动、反馈和评价等三大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仍在不断摸索和飞跑,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初数研究课在研究初等数学问题时,大多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如果过分强调自身完整的逻辑系统,容易导致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内客及方法有很多重复和交叉。

如数与初等数论中的相关内容,解析式的恒等变形,方程、不等式的解法与证明,几何证题法与证题术排列、组合及数列的一些解题方法等。如果不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追求各门课程自身体系的完整,既不利于学生整体数学思想的建立,又制约了他们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占用了很多的课时,所以,对于相关课程中己作详尽讨论过的知识及理论,应作为工具来应用,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

1.知识系统的探究。

课的锲子,留待后面逐个解决。这些问题将整个教学内容串起来,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集中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去探究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一个问题的解诀并非探究的终结,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可以提出一些新问题,延续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合作交流的民主和谐的氛围里,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向自由探究。

2.解题方法的探究。

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未说,解题过程是独立的发现、探索与积极思考的过程,这种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就是真正的创造与发现。应该说,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设置初数研究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结合中学实际对解题作专门的训练。

3.条件与结论的探究。

对一个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探究是对问题深入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数研究课程中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看问题,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的培养,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思想方法不仅要在理论上做研究探讨,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与完善,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学习掌握这一思想,既要全面准确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深入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坚持实事求是,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辅相成、完全统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只有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来自群众的正确意见和真理性认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要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既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意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把我们的事业和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事求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新时代新征程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二、坚持战略定力。

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在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缺乏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坚持战略定力,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同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随着我国改革不断全面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耽误和平发展大局。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在复杂形势下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坚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也好,“进”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推进各项工作,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三、坚持问题导向。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不断有效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学会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事业进程中的新情况、新苗头,由此全面把握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坚持问题导向,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需要党员干部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防患于未然。

四、坚持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实现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

坚持全面协调,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坚持全面协调,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坚持科学统筹,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兼顾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以达到更好效果。

坚持全面协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把握全局与服从大局是内在统一的,要摆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执行,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五、坚持底线思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个很紧要的领导艺术。只有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和国内面临的矛盾和风险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我们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重要领域要坚守底线作过深刻阐述。比如,在道路方向问题上,强调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依法治国方面,强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外交战略方面,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等等。要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决不能触碰、践踏和逾越那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界限,不断增强坚守底线的坚定性自觉性。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

六、坚持调查研究。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经常开展调査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坚持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调査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坚持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査了解情况,既要调査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优、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坚持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健全完善、抓好落实,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的全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但不管信息技术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自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身察看、亲身体验。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七、坚持抓铁有痕。

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也是这样,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干出来的都是实绩。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做到真抓实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任务一经确定,决不能搞一阵风、一下子,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八、坚持历史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品格,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对重大问题、战略问题作出深刻的历史比较和分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阐明中国的复兴道路,联系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展望我们党的光明前景,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大视野、发展大趋势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历史意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先之劳之、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勇扛千钧之重,以胸怀天下、戮力复兴的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给广大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感召,也赢得了世界高度赞誉。进入新时代,前进路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面对。这是最需要担当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只有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历史担当精神,始终把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担国家民族之大任,当新时代新征程之先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增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要用铁的肩膀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切实把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担起来,把从严管党治党的责任担起来,把本职工作责任担起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特别是党的干部,要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做战士而不做绅士,敢于亮剑、敢于站出来说话、敢于表明态度,决不搞“爱惜羽毛”那一套。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等措施,引导党员干部认识到为党分忧、为民尽责是天职,不担当、不作为与合格党员标准格格不入,从而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风尚。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四

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思品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思品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五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课堂教学思想逐渐流行并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有体会地感受到了新课堂教学思想所带来的变革和挑战。通过实践,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传统的课堂中,老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在新课堂中,老师的角色更像是引领和指导者,学生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主体作用。学生们通过讨论、互动、小组活动等方式,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其次,新课堂教学思想强调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在新课堂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例如,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推动学生们相互交流和合作;通过观看教育视频,增加学生的视觉刺激和认知;通过设计游戏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这种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第三,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实践与应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且所学的知识很难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在新课堂中,学生们通过实践和应用的方式,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的实质和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学生们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折扣、规划旅行路线等,来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新课堂教学思想倡导创新和探索精神。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以讲述知识为主,学生只需要记住和理解知识即可。然而,在新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通过开展一些创新性的课堂活动,如项目制学习、科研探究等,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还能够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新课堂教学思想强调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然而,在新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个性特长。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演讲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体育课上,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运动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体素质。这种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和生活能力。

总之,新课堂教学思想的推动和应用,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堂教学思想所带来的变革和挑战,也明白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开放、多元、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六

九月,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我的手机里至今还保存着教师节当天学生发来的祝福短信,这是专属于教师的幸福!回想自己从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觉得取得教师资格证不难,上好一堂课也不难,但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着实不易!“四有”,是一个标杆,而好老师各有各的好,在我的认知里,能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老师就是好老师!

如果,“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教师奋斗的最高纲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为人师表的“四项基本原则”,那么,作为我们——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四有”的指引下实现最高纲领的路径,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实践中做一名好老师。

“学为政本”,老师的理想、观念和情怀,通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向外传播,影响深远。所以,为师的我们应该经常自省“你准备好了吗?你有料吗?”都说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我认为教书仅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不管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我们在传授知识本身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教给学生一种学者的志向、学术的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好老师的课堂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让学生从中获益并成长。

如果,“四有”是国家立场的好老师,“育人”是教育立场的好老师,那么,对于我们“传、授、解”的对象学生来说,他们立场的好老师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懂得鼓励和引导学生!前几天,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到“前几天,我犯了一个错误,政治课上,我没有认真听讲,却在下面看课外书,老师提问,我一问三不知,我想这下糟了,我以为老师会痛斥我一顿,要是报告我爸爸妈妈,我就惨了,整个下午,我忐忑不安,可是没有,到了第二堂政治课,她安慰我说只要认识到了错误,以后不要再犯就好了。我第一次觉得我怕了一个老师,而她没打我也没骂我……”是呀,好老师应该学会包容和尊重学生!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引导学生,即懂得鼓励、启发、尊重与关怀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校的温暖,都能活出自信、活出精彩,能为自己的生活、前程设计最合适的道路。

在学生的眼里,好老师是朋友、是亲人;在学生眼里,好老师有学识、有品位;在学生眼里,好老师有爱心,有热情;在学生眼里,好老师勤奋、公正;在学生的眼里,好老师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

学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学生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学生的实质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曾经读到过一句话,耐人寻味,“我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但我相信,当我专注于每一件事的时候,梦想定会向我走来”。我想说“我不知道怎样才是好老师,但我相信,当我专注于教书育人的每一件事的时候,好老师定会向我走来”!

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教师很累,这几乎是我们共同的感受。教师的工作又是精细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不得半点马虎,它需要教师事无巨细和无私奉献的爱心。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细心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关心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用肯定和鼓励温暖学生脆弱的心灵;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幽默风趣的谈吐,朴素大方的着装,和蔼热情的态度,扎实渊博的知识,犹如春日的阳光照射到学生的心灵上,让学生感到温暖、舒畅、轻松。让我们尊重每一个鲜活而稚嫩的生命,为他们的快乐成长而努力工作,用爱心去浇灌学生智慧的花朵,用真情去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用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的人生,用人格去熏陶影响学生美好的未来,用理想去塑造这一个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生命。在农村教育这一肥沃土地上继续辛勤耕耘,做陪伴一个个鲜活生命成长的守护者,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七

众所周知,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规律,能动地推进教学工作开展便成为我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创新思维展开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他还说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这学期,我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的说教课,多是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义正言辞;而学生是无动于衷应付式的呆坐在教室。更不要谈思维的能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下来,可能连最基本的道德常识都没能及时灌输进学生的大脑。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设计创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乐意听我的课,从而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有了科学的思想做指导,我们还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我们都知道,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宣传部人员少、事物杂,但我相信任何事情只要一件件去做、脚踏实地去做,像钉钉子一样,那就一定能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阐述让人豁然开朗,这一阐述将持续指导我今后的工作。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八

西方法律思想史课是一门讲述欧洲法律发展史的课程。这门课程不但包括法律制度的演变,还包括法律意识形态和法律哲学的发展,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欧洲法律思想史上的经典文献、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第二段: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学习了欧洲法律思想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其中包括罗马法的传承和法学家的成长、教会法和民法的分离以及人权思想的发展等。同时,教授也为我们分析了这些事件所背后的人性本质和社会发展背景,让我们能够窥见欧洲法律思想史发展的深刻内涵。

第三段:课程重要性。

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的内容对于整个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门课程提醒我们法学研究不仅仅是理论模型的研究,而是需要考虑到人类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法律的思考和研究,我们能深刻理解法律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段:对个人的启示。

个人而言,在修习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后,我有了对法律学习的全新认识。我们不但需要理论知识和经验,还需要德行和规范。法律学研究涉及到的是人类与人类、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固定关系,持续学习并提升人文素养是必要的,这也让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法律学的重要性。

第五段:结论。

总之,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的内容对于整个法学研究具有很大的重要性,也能让我们深刻理解法律对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中,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了法律研究所涉及到的人文素养,并从中获得了启示。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九

学习法律思想史是一项复杂而枯燥的任务,但它极其重要。这门课程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西方法律思想的演变史,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在本文中,我想分享一下我个人对于这门课的印象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法律源头。

通过学习法律思想史,我首先了解到了西方法律的起源。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在诉讼中使用理性来解决争端。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罗马帝国时期变得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这些初步发展奠定了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此外,也非常有趣的是,这些基础是通过文学作品和口头传统来传递下来的,这种传统在我们现代的法律体系中已经消失了。

第三段:品味西方思想家之智慧。

在这门课上,我还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其中一个例子是托马斯·阿奎那。他在中世纪的文化变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思想为哲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个例子是约翰·罗尔斯,他是政治哲学和法律哲学方面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对于正义、自由和公民权利的探索非常深刻,其影响力至今不减。学习了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和作品,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巨大力量。

第四段:认识法律文化。

在学习法律思想史的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法律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法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也影响了法律的发展。从希腊到罗马,再到基督教。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影响了法律制度的制定。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思想史中的许多观点和决策。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总之,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过程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法律的起源和演变历程,还让我们从深刻的思想家和文化中领悟智慧和启示。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文化和社会影响对法律体系和思想的巨大作用。我认为,对法律思想史的学习和深入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和发展现代法律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世界观、历史观,也是认识论、方法论;既讲是什么、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学习掌握这一思想,既要全面准确领会其中的丰富内涵、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深入了解实际、掌握实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实事”的客观实际情况,这是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深入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理论升华,再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在实践中使认识得到检验、修正、丰富和发展,这是认识客观规律的根本途径。作决策、办事情、谋发展,都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否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决定工作有无主动权和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

坚持实事求是,根本在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相辅相成、完全统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只有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来自群众的正确意见和真理性认识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要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既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又符合人民意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地把我们的事业和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事求是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新时代新征程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二、坚持战略定力。

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在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大有希望,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辟前行道路。缺乏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坚持战略定力,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同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他反复强调,“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每当遇到严峻挑战,党中央总是能够沉着冷静、把握得当、因应适宜,总是能够成功扭转危局、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坚持独立自主,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大国治理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当前,随着我国改革不断全面向纵深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需要无比强大的战略定力。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坚持战略定力,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最需要的是战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问题上,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要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各种陷阱,使我们长期致力维护的和平环境受到破坏,耽误和平发展大局。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在复杂形势下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坚持战略定力,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有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把握好变和不变的关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也好,“进”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推进各项工作,都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

三、坚持问题导向。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只有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弄清问题性质、找到症结所在,才能不断有效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敢不敢于正视问题,善不善于发现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要学会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形成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发展战略;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及时发现事业进程中的新情况、新苗头,由此全面把握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

坚持问题导向,要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见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要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需要党员干部以解决问题为工作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抓紧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抓紧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潜在性问题,防患于未然。

四、坚持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实现最为有利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全面协调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

坚持全面协调,要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

坚持全面协调,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坚持科学统筹,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各个环节统筹好、协调好,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兼顾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以达到更好效果。

坚持全面协调,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把握全局与服从大局是内在统一的,要摆正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执行,做到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

五、坚持底线思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个很紧要的领导艺术。只有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毛泽东同志多次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和国内面临的矛盾和风险都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我们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

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重要领域要坚守底线作过深刻阐述。比如,在道路方向问题上,强调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在依法治国方面,强调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强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外交战略方面,强调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等等。要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决不能触碰、践踏和逾越那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界限,不断增强坚守底线的坚定性自觉性。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

六、坚持调查研究。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工作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经常开展调査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

坚持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开展调査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

坚持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査了解情况,既要调査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优、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坚持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在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方面,我们党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实践中大力弘扬、健全完善、抓好落实,使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经常性活动。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决策的全过程,使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但不管信息技术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自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过去常用的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在信息化时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选择地开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到市场社区,亲身察看、亲身体验。调查研究要紧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现实问题,紧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这样才能切实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搞透,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七、坚持抓铁有痕。

马克思有句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发扬钉钉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也是这样,要以钉钉子的精神真抓实干,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张蓝图绘到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干出来的都是实绩。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立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做到真抓实干。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任务一经确定,决不能搞一阵风、一下子,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八、坚持历史担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理论品格,就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坚持把历史、现实、未来贯通起来,对重大问题、战略问题作出深刻的历史比较和分析,体现出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紧密联系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来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来阐明中国的复兴道路,联系建党90多年、新中国成立近70年、改革开放4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来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来展望我们党的光明前景,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大视野、发展大趋势思考和分析问题的历史意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先之劳之、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勇扛千钧之重,以胸怀天下、戮力复兴的历史担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系列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给广大干部群众以巨大鼓舞和感召,也赢得了世界高度赞誉。进入新时代,前进路上还有许多矛盾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挑战需要面对。这是最需要担当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只有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的历史担当精神,始终把责任使命扛在肩上,担国家民族之大任,当新时代新征程之先锋,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坚持历史担当,必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一

在我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我始终坚持着一种理念,那就是学生是教室的主人,我作为老师只是他们学习路上的指路人和引导者。因此,我希望我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变得更加活跃和主动,不仅仅能够帮助他们学习到知识,更可以在他们的思想和品格上得到提升。

第二段:自主学习。

在我的课堂中,我构建了一个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学习和探索。每一门课程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并且,我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第三段:启发式问题。

在课程教学中,我喜欢采用启发式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辨和探索。我相信,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识。因此,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讨,自主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第四段:多元化实践。

在我的课堂中,我也会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我相信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更易于记忆和应用。因此,我会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和方式,鼓励他们在实践学习中积极参与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授科学课程时,我会邀请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原理和应用。

第五段:总结。

在这一切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角。我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二

近年来,新课堂教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新课堂教学思想,我逐渐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优势。下面我将通过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总是过于依赖老师的讲解,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然而,新课堂教学思想的运用改变了这种现象。通过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我发现他们变得更加独立自主,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是独立学习,缺乏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在新课堂中,老师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互动,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在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我给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合作,从而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他们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最终达到了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这种合作学习的环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我们当前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能力之一,而新课堂教学思想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学生们的作文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和常见的话题,而是呈现出了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停留在书本和课堂知识的层面上,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然而,在新课堂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学生们获得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实践操作机会。例如,在一个科学实验课上,我组织学生们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并亲自体验科学知识的力量。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最后,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课堂中,教师可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在培养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让学生们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这种方法,我发现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新课堂教学思想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持。我相信,在新课堂的指引下,学生们将能够迸发出更多的创造力和潜能,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贡献力量。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新课堂教学思想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创新,以其强调学生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对新课堂教学思想的理解,从五个方面探讨新课堂教学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体会。

首先,新课堂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唯一的知识源,而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新课堂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我发现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更自信地表达自己,并且能够与同学一同合作解决问题,这为他们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其次,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合作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过去的教育中,学生们经常是孤立地学习和思考问题,缺乏与同学相互启发和交流的机会。然而,新课堂教学思想通过组织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题时,学生们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互相借鉴和帮助,形成学习共同体,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新课堂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缺乏创造性的思考。然而,新课堂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问题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得到了转变,他们变得更加主动和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新课堂教学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然而,新课堂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课程项目时,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项目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发现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高,他们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主动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新课堂教学思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课堂教学思想的提出和推广,推动了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手段。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和教学工具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学生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和远程教育。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通过新课堂教学思想的推广和实践,我相信教育事业将会更加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总之,新课堂教学思想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在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新课堂教学思想的重要性和价值,我将继续坚持并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发展贡献我的力量。我相信,通过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将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四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成就。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对课堂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总结和思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得更好。

第二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我们需要让课堂内容更生动有趣,可以通过一些互动、游戏、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这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乐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第二,我们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教师也要耐心指导学生,让他们有稳定的知识基础,为今后选择职业和发展做好准备。

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其中一种是小组合作。我将学生分组,每组三五人,让他们一起完成一些课堂活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有时候,我会给学生出一些难题,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并得到解答。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评估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和学生反馈,我可以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进。不仅如此,在学期末我还会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估,这可以帮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和重要性。

第五段:总结。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乐意去学习,在大量浮躁的教育环境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必须尽力让自己的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令学生愉悦。同时,我也承认自己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新课堂教学思想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五

参加了我校有效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了教研组2节优质课,深感获益匪浅。我不仅从这次活动中积累了教学经验、提高了业务水平,而且从理念上对于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两位讲课教师都注重了以下几点:

1、让学生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直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经历了这几位老师的课后,心中似乎有了一些答案。要避免在课堂中盲目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吃透教材,对教材的理解要对整个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整体的把握,明确开展合作学习的目标,任何事情只有明确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要求,在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他在那段时间里,他要做的是什么,这里要提醒学生明确组内分工,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要把握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只有经历了独立思考的这个过程之后,小组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才有话可说,有东西可交流;对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动态过程适当加以点评,最好多多赞美,杜绝打击讥笑或者奚落。

2、教师角色转换到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放地自主学习;在教师精心准备出色的主持下,学生能尽情扮演各自的角色,使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相反,满堂灌或者填鸭式教学,往往适得其反,老师口若悬河,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独角戏往往属于孤芳自赏,故意炫耀,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处理不好,事倍功半的效果是不能体现教学艺术,更不必说一张一弛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课堂教学时南辕北辙的。

3、教师讲课的闪光点,是有效课堂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的讲课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无论从教态,从语言,从肢体语言,从内容设计,从掌控课堂的能力,从与学生交流,从对意外情况的发生的处理上,还是从学生出人意料的答题上,都体现了他们所具备的高超的能力和智慧。这就是教师的闪光点,为有效课堂锦上添花。

4、倡导个性化教学,注重学习指导,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个教师只有张扬个性化教学,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次讲课的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上努力去实施和落实。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每一位教师都体现了这一观点,都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在教法上进行了创新,同时还采用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效果很好!

5、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精髓。

每一位教师都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机智和教师激情,时刻感染学生和听课教师,丰富生动的语言熏陶着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将同学带入学习中!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成功。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思想品德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思想品德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思想品德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思想品德课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呢?我认为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c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有效更无从谈起。

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通过这次听课,以人为镜,我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我庆幸步入了课改的行列,周围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学校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那么我们就要多实践、多反思、多学习,才能更快的完善自己。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吸取他人的长处,尽可能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翁堵中学:罗尚高。

2013年1月10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