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 中国奋斗史心得体会(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22:35:12 页码:9
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 中国奋斗史心得体会(六篇)
2023-01-07 22:35:12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一

大家好!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中国散文家--老先生在《匆匆》中说的一句话,让我思绪万千。是啊,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时间——曾经对我来说就像地球在宇宙的对比之下是那么地渺小。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为什么要挽留住时间……在做喜爱的事情时,总感觉时间是那么短暂,一会儿就溜了,可是一到做讨厌的事情时,真是度日如年。时光的转瞬即逝让我渐渐懂得了时间是什么,时间犹如滴在生命上的一滴水,没有声音,也没有任何痕迹。这也使我对时间看得重要了。吃饭时,我总是比别人快一步,做作业时,我都第一个给老师批。这也是--老先生为何要挽留时间的原因吧。后来,我渐渐觉得欲速则不达了,我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在短暂的时间里,做有益的事情,才是根本,而有益的事情就是学习。

伟大的文学家--曾讲过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珍惜时间让我也变得匆匆了,我常常被自己匆匆的举动笑得乐开花,听我细细道来:一次上学时,我心想先把校牌戴上,再带杯水,没想到到了学校,两样东西全落在家里。你说我匆匆地怎样了?我常看一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们应当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做些有用的事。现在,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好好读书,长大了才会学有所成。

匆匆,人的一生是那么短暂,而我们又在匆匆地走着,时间在匆匆的走着,太阳在匆匆地走着,月亮、星辰……都建一去不复返。我对时间的来去匆匆感到有一丝惋惜,时间是如此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切莫蹉跎了光阴。

啊!匆匆,你为何匆匆呢?我只有奋斗了!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快乐,给我们知识。我想对--先生说:“谢谢您让我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失败了并不可怕,我们要努力!时光教会了我许多,我从中获得了不少乐趣。

让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吧!

对于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二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对于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三

翻开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寥寥几笔勾勒出中国的轮廓。淡淡粉彩晕染出中国的韵味;打开一本诗意盎然的书籍,我深情凝望散发淡淡墨香的文字,所有的情感,诉说着中国的美丽。山河锦绣,仿佛镶嵌其中。

美丽中国——我在书中寻找您的影子:嶙峋的山峰、平静的河湖,一抹云雾也描绘出你的眼眸,你的美从书中翩然而至。

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千姿百态、烟海千里。真是:“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高耸入云的山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

嘘!轻点,我似乎听到了清脆的水声,从书中传来!

那从远方传来的水声时而柔曼悠扬,时而清脆愉快,时而雄厚低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水姿最美的要属南方,看透字里行间,仿佛走在滴滴嗒嗒的江南雨里,水雾洗刷着黛瓦白墙,桥畔的花朵也被雨水冲刷的十分洁净。而被称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漓水,湖面碧波万顷,倒映出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点染一点青、一点白,晕乎乎的。水平如镜,不生波澜,明澈的样子不染尘,也不染纷争。无风自落的一朵云,映在水中,愈发衬得瓷白水净,缓缓的醉心啊!

美丽中国的满眼山清水秀凭我一只钝笔,怎能为山水传神?或许书中的祖国你明明到不了,却仿佛去了又去。让我递上那情撇思捺的红笺,为你题词,用一砚墨,绘出蜿蜒曲折的山川,静水流深的倾心。

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走过一段风光,品味一段中国,何乐而不为?

对于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四

户籍制度的核心在于人与土地之间的依附关系,因此它只能在农耕社会流行,但随着农耕时代逐渐落幕,户籍制度的瓦解已成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是中国农耕社会趋于瓦解的时代分水岭。

自1978年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大量农民直接转变为产业工人,或者进入“农忙返乡,农闲务工”的半工半农的状态,于是“农民工”这个颇具时代感的词汇随之诞生。农民工,这本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词,但它直观地表达了一个时代的特点。

但是,改革开放初期,户籍制度的瓦解是从农村端开始的。农民与土地脱钩,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城务工,这只是户籍制度中农村端的巨变,而对于从农村释放出的大量的人口,城市端并没有同步做好吸纳大量人口的准备。

城市端户籍改革的困境在于利益分配调整的艰难。

城乡之间的差异化自古以来就有,城市人口离政权更近,因此自古以来城市人口都会有利用政治优势在城乡收入再分配体系里占农村人口便宜的冲动。故而在农耕社会里,农民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税收压力,却几乎不可能从社会再分配过程中获得相匹配的回报,因为人们一直习惯于将资源投入城市,而不是乡村。

古诗有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就是标准的古代农耕社会里农民境遇的写照。

新中国初期,国家集中力量建设工业城市,而为了快速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农民再次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做着最脏、最苦、最累的工作,但他们能够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却不能于城市居民相比。

城市中的既得利益者们在政治体系里的话语权远胜农村人口,所以各大城市的落户难问题的根源其实不难理解。

改革开放之后,这个社会难题也没有得到迅速解决。

八十年代,中国户口本分为红本和蓝本。红本代表城市户口,红本户口在入学等很多方面享有优惠福利政策,而代表农村户口的蓝本则一度成为许多人的时代伤痕。红蓝本问题就是当时城市未能做好人口吸纳准备的一个集中体现。

九十年代,中国部分城市曾实行过户口买断政策,蓝本公民可以通过付费方式变成红本户口,但是仅限于同一城市之内。这是当时农村户籍转变成城市户籍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没能持续多久。

当时人们曾经一度乐观地认为,中国传统的户籍制度很快就会消失,但是,直至今日它依然存在着。

由于当初的户籍制度只放开了农村端,而城市端这一块一直处于继续管制之中,因此中国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局面:农村释放出大量的人口,但城市却无法顺畅地吸纳。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四十年来农民工群体为中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城市里留给他们的位置既不好也不多,那么当这一代农民工集体老去的时候,他们怎么办呢?城市留不住他们的身体,而农村又已经留不住他们的灵魂。

过去四十年里,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城市硬件的建设上,而社会结构的城镇化节奏则相对缓慢。但是,所谓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是有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就算完事,城镇化的概念里除了城市硬件设施的建设之外,还有居民的身份转变。城镇化浪潮带来的大量新城市人口,怎样让这些进城的农业人口正式转变为市民,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毕竟,如果城市里没有市民,那么城市就没有灵魂。

对于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五

陈陆:

我还要回一次头,还去救那两个人。

《感动中国》颁奖辞

最先出发 最快抵达

为危难的乡亲奉上最好的年华

欠身体一台手术

欠妻子一个告别

欠父母一次团圆

洪水汹涌

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

大雨过后

你是天空中灿烂的霞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陈陆

对于中国人奋斗坐标心得体会报告六

苏炳添一战打破了三个纪录:

首先,新中国从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现在37年的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男性运动员打进到100米决赛的赛场,绝无仅有,这个意义不亚于当年刘翔闯进奥运会决赛并且夺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奥运会上,曾经有一位日本运动员打进到奥运会男子100米的决赛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个时候是用手计时的时代,跟电子技术时代差的还比较多。

第三,亚洲国家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也就是第2届奥运会上,到现在121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亚洲运动员以100米半决赛第1名的身份进入到世界最顶级的百米飞人大战的决赛。

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荣耀,属于伟大的中国,也属于亚洲。年过30的苏炳添,靠着顽强的自律,靠着超强的意志品质,成功的打进到了100米的决赛当中,为全亚洲人长脸。就连中国田径名将刘翔在微博上也发文祝贺苏炳添:“封神!9秒83!!!”

此前展望半决赛时,苏炳添强调,半决赛就是自己的决赛:“对我来说,能够进入决赛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够突破10秒大关,进决赛应该没问题。”

看了比赛,真是激动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简直是一战封神!正像刘翔所赞扬的那样,这是中国奇迹和中国速度,这也是亚洲奇迹和亚洲速度!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赛场,苏炳添的脑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尽全力跑出“中国速度”,为祖国添彩!能打破亚洲纪录,打破黄种人的极限,站在东京奥运百米决赛的跑道上,所有的梦想都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把半决赛当成决赛。是啊,人生路上关键的每一步都需要这种精神,我要向苏炳添学习,他是我最崇拜的奥运英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