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心得体会(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7:05:22 页码:7
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心得体会(6篇)
2023-01-08 07:05:22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一

1、钻研教材,改造教材。比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他们对此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此课的关键应如何激活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因此,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觉得教材创设分糖果这个学习情境是有趣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对这个情境我们可以照搬应用,但是教材在创设这个情境时,一开始出现“幼儿园有大班30人,小班20人,现在有一些糖果要分给这两个班,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就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分,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不用操作就已经知道要按照大班与小班的人数的比来分。于是我把此设计删除。课后,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是正确的。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多大受到限制,相反更加开拓。由此看来,我们老师要坚持这样的理念:教材是死的,老师、学生是活的。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 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 获得什么信息? 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要求学生"配制一杯600毫升的洗涤液,按照1:5的比配制,应该如何做?",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3、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某村民小组共有4户人家卖土地,共得到补偿金九十万元,你们认为该怎么分?”其中的一个条件是开放的,让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并解决问题。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每户得22.5万元;有人认为不合理,因为每户人家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所以应该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还有人认为应该按原有土地的面积来分配。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

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与求比值,但对分数与小数的比进行化简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是已知两个数量的比和两个数量的和,这一类应用题,学生们基本上是会做的,但如果已知一个数量是多少,还知道两个数量的比求另一个数量,有少部分学生还用上面的这种做法。如:男生有48人,男女生人数比是6:5,求女生,学生会错误列成48×[5÷(6+5)]。又如: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36,长和宽的比是5:4,求长和宽或面积是多少,这一题计算错误特别多,大多数学生列成:长:36×[5÷(5+4)]宽:36×[4÷(5+4)]对这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练习。

困惑。第一,当学生没有想出与教材中的几种解题策列时,老师有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如果要介绍,那么又该不该组织学生从这些方法中讨论出最优的解题策列?还是直接引导学生去寻找最优的方法?第二,像这样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要不要归纳出他的解题方法?如果说没必要,但是这对于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是很难掌握的。第三,其实,按比例分配就是平均分,都是把总量按总份数平均分再按各部分不同的份数去取,即归一法。但为什么还要说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方法?只不过是我们所说的平均分,取走的份数相同而已。

总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效果会更好。在全班交流合作时,要给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想法的时间,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效率就会更好。

推荐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91—92页内容。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小学教材中分两段进行,第一学段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要求学生是从“量”抽象到“数”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即小数的意义。本节课是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和整数十进位值制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借助具体的量(元、角、分)和米尺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学习本课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等学习内容打基础的。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在数的认识等内容中体现发展数感。本节课,我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准备丰富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展开学习历程,激发兴趣,唤起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发现、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利用长度单位多角度地完善对小数的认知。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渗透迁移、归纳、推理、数形结合等数学,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推理的过程,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的价值。

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通过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认识0.1米、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课件 米尺模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播放视频,谈话导入新课。

师:那除了整数,分数,在生活中我们还常见过哪种数?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揭示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丰富的生活素材,激活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二、探索新知、自主构建

1.激活经验,唤起认知。

(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素材、初读小数、观察、发现并介绍小数点。

(3)引导认、读小数。

2.借助“元”、初识小数。

(1)结合商品价格标签,运用生活经验,说一说每一张价格标签表示多少元。

(2)在自主思考与语言表述中,初步体会具体情境中小数每位数字的含义。

(3)引导观察,对比发现,小数点前后的数字表示的不同含义,初步感知小数点的价值。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读数中,对两位小数的读法,予以指导。不专门强调读小数,将读数任务穿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3.数形结合、探索推理。

(1)根据经验知道0.1元=1角。

(2)借助多种直观图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再现分数学习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并发现1角= 元。

(3)推理思考并初步感悟1角=0.1元= 元。

人民币的运用,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购物经验,对商品的价格标签上的小数含义都比较了解。因此,从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角度出发,学生的经验中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学生更为熟悉,易于接受,因此,借助生活经验再现0.1元=1角,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来呈现思考过程,唤起分数学习时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推理出1角= 元,感悟1角= 元=0.1元。

4.利用长度单位完善对小数的认识。

(1)根据学习经验,迁移类推出,1分米= 米=0.1米。

(2)生独立探究,写出合适的小数表示出相应长度。

(3)结合直观图,认识1.3米与1.6米,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基础上,借助“米尺”模型,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再一次深入钻研1分米= 米=0.1米,再一次的强化十分之几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2.在数轴上找到每一个小数对应的位置。

设计练习,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本节课表现如何?同学表现如何?老师表现如何?

五、了解小数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

课件播放小数发展史,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推荐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三

这次的高一数学期末考试,是全市高中统考,试卷要拿到区里统改,并要进行全区排名。为了做好复习迎考工作,使备课组活动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与城里的高中缩小差距,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做好高一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高一数学期末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一学期来的数学知识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更利于学生理解;

(2) 少讲多练,巩固基本技能;

(3)抓好方法教学,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4)做好综合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明确复习范围及重点

范围:必修1与必修4

重点:必修1: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

三、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掌握核心概念、基础知识、强调作图、解题规范;

2、围绕综合卷加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面批,争取提高合格率。

四、复习要点:

掌握各章知识结构和要点、知识点、澄清概念、解决疑难问题。

习题归类,解题思路、方法,从解题中对知识加深理解、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具体课时安排

由于教学时间紧,按照计划估计要到12月31号才能结束新课,复习时间大约8天左右,巩固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讲评。具体安排如下:

20xx年元月1日前结束新课;

2日------6日复习必修1:集合(1天)、函数(2天);

7日------8日复习必修4:三角函数(1天)、平面向量(1天); 9日------10日必修1、4综合训练。

六、复习方法

1、根据学生的薄弱点,有针对,有系统地设计4份复习案,其中集合与函数2份,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2份,综合训练试卷4份。

2、利用星期二、五早读课时间对优生进行补短,主要是补基础知识,看学生基础知识有没有记住,记住了会不会应用,再找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练。

3、时间很紧,要求我们稳扎稳打,让每一节课都高效,每节课的导学案都当堂完成,晚自习让学生处理更多的典型题。

推荐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四

期末将至,为了更好、更有效地组织复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的内容

本学期主要有如下几块教学内容:

1 、数和数的运算。数和数的运算主要包括9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1020的数;20以内进位加法和减法。此外,还包括比轻重、比多少、几个和第几、探索规律、钟面的认识等内容。

2、空间和图形。空间和图形主要包括比长短和高矮;物体的相对位置(上、下、左、右、前、后);辨认物体和图形(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球以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

3、统计。统计主要包括对实物、图片及数据进行分类整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和条形图;可能性思想。

4、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每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都安排有综合运用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图文应用题等内容。

二、复习的重、难点

复习的重点主要放在数与数的运算这一块内容中9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两部分内容。

复习的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减法;加法与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求相差数的图文题;钟面的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复习阶段提优补差的措施:

1、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学前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通过大量实物图的感知和具体模型的操作,使学生获得初步的知识和技能。

2、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一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等等。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游戏是一年级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复习,在复习中玩,在玩与复习相结合中发展。如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玩猜数、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数感。又如加减法计算的复习,不能出现单纯的`题海练习,这样学生会厌倦的。可以设计爬梯子、找朋友、等游戏活动,学生边玩边熟练加减法的正确计算。

3、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五、复习时间安排

1、回顾与反思本学期的学习情况(1课时)

2、020各数的认识及相应的加减运算(3课时)

3、分类(1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1课时)

5、认识钟表(1课时)

推荐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五

(1)教材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88-89页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突破点: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认识小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和元、角、分,掌握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方法。

教法: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选择了创设情境法、谈话启发法、发现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在学法方面,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让学生用观察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类推法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方面:多媒体课件、几种常见的实物图片

学生方面:

1、测量自己身高,并以几米几厘米的形式记录下来。

2、搜集生活中的小数。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逛超市购物的情景,出示各类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把这些数分成两类。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再分一分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初步认识小数》。让学生发现和挖掘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联系经验,学习读写

从刚才的情景得出的数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组数,比一比它们之间有什么不一样,表示商品的价格的小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汇报。后教师小结这样的数叫小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前面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是小数部分。

接着指名学生读,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正。然后同桌互相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读,并多让几个学生起来读一读。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部分的数和小数部分的数在读法上不同,整数部分跟我们平时读的一样,是几就读几是几十就是几十。小数部分与整数部分读法不同,只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是几就读几。学习写小数,师示范写,学生学着写。让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和写法。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本环节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1)找找身边的小数。让学生体会到小数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小数的兴趣。

(2)出示小数卡片,让学生读出上面的小数。进一步巩固并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读写的认识。

(3)你能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吗?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

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比较、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推荐数与代数素养作业心得体会报告六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内容解析

引入负数,将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数学内部的运算、解方程等问题的需要.本课内容是本章后续的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

通过实例引入正数与负数,既能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又有助于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从而学会用正数、负数去刻画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刻画现实问题时,通常将“上升”“增加”“盈利”等确定为正,相应地将“下降”“减少”“亏欠”等确定为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自己举出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生活实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学生能借助具体例子,用实际意义(如“增加”与“减少”,“收入”与“支出”等)说明负数的含义.在含有相反意义的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能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相应的量.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包括小数),即正有理数及0的知识,对负数的意义也有初步的了解,还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但他们对负数意义的了解非常有限.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需要针对问题的具体特点规定正、负,特别是要用正数与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的现象(如“负增长”)中的量,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困难.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同时也因为这样的表示与日常习惯不一致.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多举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例子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教师展示教科书图1.1-1,并提出

问题1 哪位同学知道这些图片介绍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数的产生产生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感受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问题2 请同学们阅读本章的引言.你能尝试着回答一下其中的问题吗?

学生思考并尝试解释.对于其中的问题(1),如果本地气温有低于0℃的情况,可以选择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状况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引言中的问题,有的学生凭生活经验可以回答,有的不能回答.让学生阅读并尝试回答,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在生活、生产中需要用到负数,另一方面让他们知道,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新的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观察感知,理解概念

问题3 根据小学的知识,你能指出上述例子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吗?

学生回答,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给出正数、负数的描述性定义:

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前加上符号“-”(负)的数叫负数.

问题4 阅读课本第2页倒数第二段.你能举例说明什么叫一个数的符号吗?

学生阅读,举例.只要学生能举出与课本上不同的例子,并说明它们的符号就表明他们看懂了这段话.

教师补充说明:一般的,正数的符号是“+”,负数的符号是“-”.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他们的读书习惯.通过学生举例,可以检验他们对这段课文的理解情况.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种规定,所以老师直接说明,学生记住就可以了.

3.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加7.5%.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例(1)的?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善,再追问:这个问题中,哪些词表明其中含有相反意义的量?小华体重减少1kg,你认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体重“增长值”?

师生合作回答上述问题.估计学生解释体重“增长值”的意义时会出现困难,教师可以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体重增长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体重增长值为负数,相当于体重减少.

再提问:你能仿照第(1)题的解答,自己解决(2)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通过师生合作,突破用正数、负数表示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这一难点.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题意,重点是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

问题5 你能从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总结一下如何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学生总结,师生共同补充、完善.要总结出:

(1)先找出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词,如“增加”和“减少”、“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上升”和“下降”等;

(2)选定一方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方就用负数表示;

(3)实际问题中,有时需要描述指定方向变化的量,如本例中,进出口总额“减少6.4%”要表示为“增长-6.4%”,这就是说,增长量是一个负数实际上是减少了,也可以说成是“负增长”;

(4)当数据没有变化时,增长率是0.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提炼出可以指导解答其他同类问题的一般性结论.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上把“上升”“盈利”“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把与它们相反的量规定为负.

问题6 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实际例子,并给出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刚总结出的结论解决问题.

4.巩固概念,学以致用

练习: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设计意图】巩固性练习,同时检验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举例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吗?

(2)你能用例子说明负数的意义吗?

(3)有人说,增长一个负数就是减少一个正数,减少一个负数就是增加一个正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1第1,2,4,8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以下各数20__年07月08日 - 一帆风顺 - 一帆风顺祝大家健康快乐!天天都有好心情中,正数有 ;负数有 .

【设计意图】考查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

2.向东行进-50 m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

【设计意图】会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意图】感受数0的特殊身份,并为学习有理数的分类做铺垫.

4.举一个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其中的量的生活实例,并解释其中相关数量的含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