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医馆参观实习的心得体会实用 中医馆参观感悟(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05:11:43 页码:8
中医馆参观实习的心得体会实用 中医馆参观感悟(3篇)
2023-01-09 05:11:43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中医馆参观实习的心得体会实用一

在总支、院办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201x年全国护理工作会议的精神,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为主要内容,以确保护理安全为目标,强调过程管理和环节管理,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创优质服务,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领导满意。

二、工作目标

1、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并狠抓落实,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3、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继续开展全程优质无缝服务活动,创优质服务效益。

三、工作指标:

1、基础护理合格率≥90%、特、一级护理合格率≥90%

2、专科护理合格率≥90%、技术水平合格率≥90%

3、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4、消毒灭菌合格率100%、消毒隔离合格率100%

5、病区管理合格率≥95%、年压疮发生次数0

6、健康教育病人覆盖率100%、病人知晓率≥80%

7、医疗安全管理合格率≥90%

8、急诊科、手术室、供应室质量管理合格率≥90%

9、年护理严重差错、护理事故发生次数为0

10、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98%

11、护理人员培训率达100%,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学分或学时达到规定要求。

12、每年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刊物上交流,发表论文≥8篇

13、年工作计划完成率≥95%

四、工作措施

(一)人员管理

1、在护理人员配置上,尽早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比例。以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为基础,遇特殊情况按实际工作量尽可能在院内作适当的调整,制定紧急情况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预案,避免造成护理资源的浪费。

2、努力争取逐步做到分层次使用护士:

(1)新进人员及低年资的护士认真完成本班护理工作和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指导以及病人的生活护理,护师及主管护师应做好指导工作;

(2)主管护师、护师在完成本班工作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质控、带教、讲课、制订护理计划、科研等工作;

(3)把病人满意的护理骨干用到临床第一线,如静脉穿刺技术好的护士,可以考虑安排治疗班,以保障护理服务的“优质”,成立静脉治疗小组,解决全院疑难穿刺问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学习的积

极性、主动性。

3、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评,护理部及科室认真做好护士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

4、加强护士长的管理,做好护士长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认真落实整体护理,改变排班模式,合理、科学、弹性排班,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二)质量管理

1、认真学习陕西省卫生厅、城固县卫生局关于《医疗质量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结合医院实际,开展医疗质量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落实首问负责制,开展全程优质无缝服务活动。

2、完善护理质量控制制度和护士长会议制度,建立由分管院长为组长,护理部主任为副组长,护士长、质检员为成员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抓好二级质控管理,按要求开展质控活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人人参与,层层管理,共同把关,确保质量。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每季度有信息分析。护士对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知晓率达100%,护理措施落实率达90%以上,以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的有效性。

3、落实护士长夜查房、节假日查房制度。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重点时段的管理。

(三)安全管理

1、组织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每年进行一次法律法规考试,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2、建立和完善护理差错报告和管理制度,加强护理缺陷管理。护理部统一规范护理缺陷、差错事故记录本,发现缺陷及时记录,科室每月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发现差错及时记录并上报护理部,科室组织讨论、定性,有原因分析、有整改措施。

3、狠抓核心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护理常规、规范。由护理部制定护理安全专项检查内容,各层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督查,查隐患、定措施、促改进。

4、加强与病人的沟通,每月召开工休会,向病人征求意见,及时为病人解决问题。对损伤性治疗或特殊检查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5、继续开展医疗安全月活动,查找自身和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写出自查自纠报告上交护理部。

(四)业务管理

1、进一步深化整体护理理念,以病人需求为服务导向,注重个性化服务,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制度,流程,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2、建立和完善危重、疑难病例护理会诊、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制度,强化业务查房效果,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全院护理业务查房1次,科室每月组织1次护理业务查房。

3、引导护理人员积极开展护理科研,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撰

写护理论文,鼓励积极投稿。要求护师以上职称者每年至少完成1篇论文。

4、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认真搞好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工作,创建特色中医医院。

5、在职培训

(1)选派2~3名护士长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新技术(picc)、新业务。各科室派送年轻护士到陕西省中医医院进行轮训3个月,学习先进的护理管理方法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

(2)护理业务学习要求:全院每季度组织一次护理讲课,各科室每月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有记录、有讲稿。

(3)护理理论培训内容:护理质量标准、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三基”护理知识、专科护理常规、应急预案、急救知识等;

(4)护理技能培训重点:基础护理操作和中医护理操作的规范化培训,特别做好新员工及年轻护士的培训;常用急救知识和技能。

(5)积极参加省市护理学会组织的各种短训班,不断增进新知识、开展新业务,带动全院护理业务水平的提高。

(6)请院外护理专家到本院进行护理业务知识专题讲座1~2次。

(7)鼓励护理人员在职继续学习,通过自学考试等方法提高学历,提升知识层次,改善护理队伍智能结构。

五、积极参加医院和社会组织的其他活动。

最新中医馆参观实习的心得体会实用二

一年来,我院在县委、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力争突破,狠抓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全方位管理,根据年初制定的计划,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总结汇报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现有职工35人,其中临时工13人,开放床位30张,在原有临床科室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针灸理疗科。是去年年底云南省卫生厅中医处下达我院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按照上级要求,拟定了《__县中医院专科建设实施方案》,找准了发展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精”的格局,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和上级部门的认可。20__年未发生过医疗事故,急诊的应急能力及抢救危重病人的能力明显提高,收治的病种已越来越多,医院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二、20__年工作开展情况

1、医疗收入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门诊量及住院病人量医疗收入较去年有所增长,截止12月10日全年门诊量37751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1.5%,住院人数52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0%,全年业务总收入180万元,比去年增长67%。

2、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____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相互监督与制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把荣辱观和医德医风教育纳入医务人员的教育、考核、晋聘评先评优和各种奖惩范围。11月份我院自筹资金安装了一套医院微机化管理系统,尽可能简化服务流程,严格实行门诊、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和医疗收费、药品价格查询,提高医疗收费的透明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认真开展“新农合’工作。我院非常重视新农合这项工作,成立的新农合办直接由一名副院长负责管理。为满足参合农民看病、治病的要求,在卫生局合管办召集下,实现了药品统一招标采购。严格执行新农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创造条件,减免程序方便、快捷,认真做好减免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4、专科专病建设有新进展。努力培养壮大充实已开设的消化病内科、皮肤病科、中医肛肠科和美容科,新增加的针灸理疗中心,一炮打响,为提高诊疗水平,积极改善和创造条件,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使其逐渐成熟。对门诊病房、诊疗室进行了装修、改造,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增强了医院的总体服务功能和水平,带动医院全面发展。

5、传染病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我院在人少事多、医务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把传染病防治工作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在防治知识方面经常组织学习,加强疾控等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规范内部管理,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上级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就可能步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最新中医馆参观实习的心得体会实用三

本人x年毕业于_中医学院,在_县_卫生院工作了x年,农村的特点是不分科。所以我是名符其实的中西结合全科医生。72年我就成功开展过针灸麻醉输卵管结扎术。效果特好,使西医折服。在边工作边学习中,我能独立管理西医病房。x年本人和一名护士成功抢救了一名极重型休克型肺炎。我将纯阿托品直接输进静脉,一个晚上就输进500多毫升。这可能是全国的首创。本院的唐_院长夫人,西医张_要我写论文,可惜我没有听,认为这是大医生的事。她后来调至_县人民医院,老公调至_县卫校任书记。他们可以作证。

83年本人调至_市_医院,基本上结束了西医工作,从此专攻中医。但是中医仍然不分科。所以我是名副其实的全科中医师。

_地区的医生把张仲景的药方叫经方,其它的药方叫时方。经方用得好,疗效绝对好。下面仅列举数例。

1,_局工厂职工胡某,男,27岁。左偏头痛七年有余,每天下午加剧,伴有恶心,舌稍红,苔薄白,脉浮昡。用小柴胡汤加味,三剂症缓,六剂治愈。

2,谭某,职工家属,女,59岁。三天前受凉,现手脚在晚上抽筋,汗出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此乃揉痉,桂枝汤主之。我用桂枝汤加味,三剂病愈。

3,王某,退休职工,男,70岁。心慌头痛,全身乏力,纳食欠佳,二便调。舌淡红,苔微黄滑,脉细结代。炙甘草汤主之。服三剂,病情明显减轻。两个月后病情再次发作。连服六剂,脉结代消失。

4,冯某,港退职工,男,79岁。胸闷心慌,乏力气短,劳则加剧。舌淡紫,苔薄白,脉结代。连服炙甘草汤九剂,结代消失。观察八个月,没有复发。

_年《_报》出来100道题,在全国范围内征稿,其中有一题是半夏泻心汤之君,成无己认认为是黄连,柯琴认为是半夏。那么,君药究竟谁呢?我想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痞。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本方立法,寒热互用,调和阴阳,苦辛并进,顺其升降。一言蔽之,辛开苦降。这已明说,君药必须是两味。所以,我提出黄连半夏共为君药。虽文章写得不好,但金榜唯我题名。我生平第一篇论文,竟不费吹灰之力上了《中医杂志》。原来小人物也可写论文。同时也为医院争取了名誉,这是__医院的第一篇论文。虽然中医杂志社把我的名字写成华_,但单位名称没有错,_市_医院唯我姓华,整个_市港务局,几千职工也只有我一人姓x名_。

80年代八十年代,全国掀起气功热。真假李逵齐上阵,气功大师显神通。气功究竟是什么?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所说的"气"是物质。我认为气功同样是物质。我们知道活人都有电,这种电叫生物电。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足以证明。有电必有场。如声场,光场,热场,电场等等。场是物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我认为,气功就是这种特殊物质。气功就是生物场。气功师的生物场特别强大。我的文章“气功经络和元气”发表于浙江《气功》1986年第四期。

由于对气功感兴趣,出了平时_,更注重理论上的提高。有一次看到有关人体固氮菌的文章,我很自然的想到,气功中的辟谷是否和人体固氮菌有关。于是写了篇文章发给浙江《气功》。不久文章就被打回。我不死心,又寄给北京的《中华气功》。反而被录取。真是因祸得福,省级变成了。

退休后我一天也没有休息,继续在外地打工。从深圳到北京,我全国不是地方。实际上打工是的学习。正如司马迁所说,行千里路如读万卷书。从此思路更开阔。85年我就挑战过成无己和柯琴,并得到国家的认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思想能否再开放一点。治好几个疑难病,发表几篇论文对我们老中医来说并非难事。难的是挑战_。谁是_,当然是医圣张_。叶_就敢挑战张仲景。

从张_到叶_、王_、吴_、薛_等温病学派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一千五百年。我认为叶天士非常不简单,他肯定是熟练地掌握了《伤寒杂病论》,而且在实践中发现了它的许多不足之处。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开创出一个新的学科。在《外感温热篇》中,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直接挑战张仲景,他早就发现伤寒杂病论只能解决一部分临床问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新治法。他认为伤寒杂病论太机械,容易_人的手足,在第二条中他提出“在表的用辛凉轻剂,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类,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他为什么不制定完整的方药并制定剂量,不是他定不出来,而是让后人灵活机动的去临床应用。不言而喻,他认为《伤寒杂病论》虽然给后人指出一条路,同时也制约了后人,使许多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值至现代,还有人以使用仲景原方而自豪。一千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难道疾病和人的体质就没有发生一点点变化吗?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呼。

汉代是否有温病?有多少?当时人们又认识了多少?《难经。五十八难》中明确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所其苦各不同。”有多少暂且不说,只是当时人们认识太少了。

中医有生命,有生命就会有发展。从伤寒到温病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从温病到下一个新的学科要经历多久呢?现在的中医走到尽头了吗?现在的中医知识够用吗?发展是必然的,怎样发展?我认为不是中为西用,而是西为中用,不是复古,而是借鉴。我们中医工作者要乘改革之风,以西医为标,以中医为本,推出新的学科,推出新的辨证方法。万变不离其宗,万辨不离其经,新的方法必然从《易经》《难经》《黄帝内经》中产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