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贵州思政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贵州思政课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9 20:59:30 页码:13
贵州思政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贵州思政课心得体会(四篇)
2023-01-09 20:59:30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贵州思政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一

梦幻织金洞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乌江旁,在三岔河与六冲河之间,气候潮湿、凉爽。

织金洞全长12.1公里,有四层共五个支洞,每个支洞中还有五至七个小洞。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还要大出44万平方米。这五个支洞中属“十万大山”洞最大,其面积相当于10个足球场!宏伟壮观便成了织金洞的最大特点。

织金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颜色鲜艳。洞内的“珊瑚瑶池”、“石柱”,五颜六色,而且形态各异。再加上洞中湿度较大,有的地方有刺鼻的气体,有时在人的眼前就会出现幻觉,因此得名“梦幻织金洞”。

织金洞中还有两件奇物:“霸王盔”和“银雨树”。巧妙的是,这两件奇物都位于“广寒宫”中。“广寒宫”的面积为5万平方米,其中有许多石笋、石柱,可这些都是与两件奇物无法相比的。

“霸王盔”是一种特殊的帽状石笋,十分坚固,因其外表像一顶战争时用的头盔而得名,它有30多米高,5米宽,可谓是“石笋之最”。

“银雨树”则是钟乳石,高5.6米,看似一棵用石片一层层累成的小树,表面呈淡黄色。据推算,“银雨树”还需要15万年来完成生长。

那么这个美丽的洞穴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考古学家调查,120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块平地。但是有一天,地壳发生了变化,乌江水流的一部分流到了现在织金洞的位置并开始冲刷、腐蚀这里。95万年后,地壳又开始发生变化,水不再涌到这里。又过了100年左右,洞内大部分水已经干涸,并开始逐渐变成现在的样子。又过了几十年,一群野猪跑到了这里,在洞内生活、繁殖,并产生了“石洞野猪”这个种群。约2万年后,气候变得潮湿,“石洞野猪”不再适应当时的气候并灭绝了,但他们的角、牙等却给人类留下了很有价值的财富。

梦幻织金洞,真是既宏伟又神秘,不愧为中国的“洞穴之首”!

描写贵州思政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各位前来青岩的朋友,下面就由小*我,带领大家移步青岩感受青岩古镇这座明代古城的沧桑与内涵,领悟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的冲击。

青岩古镇是贵州省四大古镇之一,其余三个古镇是镇远古镇、丙安古镇和隆里古镇。青岩古镇建于明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距今已经有635年的历史,它建于贵州建省之前,见证了整个贵州的风雨沧桑。

作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古镇,青岩的文物点多达百处,其中23处已收入《中国文物地图集.贵州分册》。漫步青岩,古色古香的古镇胜迹随处可见。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计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其中8座石碑坊现存3坊。这些古建筑都是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佳作,如慈云寺的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均为贵阳市仅见的精品。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赵理伦百岁坊”是清朝光绪年间所建,造型独特,工艺精巧。最为有趣的是两侧石柱上的“下山狮”,最具匠心。中国绝大多数的狮子造型都是站着或者蹲着,这种下山狮的设计打破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当时的建造者们对于建造这座牌坊的重视和匠师的高超技艺。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刘海粟先生称赞这种工艺“实属罕见”。百岁坊的对面是定广门,它是青岩古镇的南大门,建于明天启年间,距今也已三百多年的历史。城墙依山势而建,蜿蜒曲折20xx余米,极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城墙高4.5米,厚3.5米,城门洞上方镶嵌赵西林题的“定广门”三字匾额。定广门上敌楼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城门楼,叠梁屋架。站在城楼上,目之所及炊烟袅袅,草木葱荣,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反衬着当年的硝烟弥漫、战鼓喧天。

古镇上最有名的人物当数云贵第一状元赵以炯。现存的赵以炯故居始建于清代中晚期,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二进四合大院,坐南向北,有朝门、两厢、正房、后房及全井、花园等。占地面积828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朝门是双开垂花门,高4米,宽2.1米。悬木制匾额上书“文魁”二字。北侧院墙内壁上绘制有百寿图,用各种颜色书写各种字体“寿”字100个,现存的有30多个。现在的赵以炯故居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青岩的魅力还在于在它小小的镇子里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并存。行走在青岩古镇您能领略不同的文化带给青岩的不同魅力。

游览了这么久,想必各位已经饥肠辘辘。青岩的美食一定会满足您的胃,也会满足您的心。青岩的卤猪脚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一定会让您大快朵颐,酣畅淋漓;香甜酥脆、美味可口的百年老字号黄家玫瑰糖是馈赠亲友的佳品;浓稠挂碗、酸甜适中、回味悠长的青岩双花醋开了您的胃,醉了您的心。

感谢各位游客,希望青岩之旅带给大家的是欢乐、是美的感受,青岩古镇欢迎您的再次到来!青岩与我在这里等着大家再次重聚!

描写贵州思政学习培训心得体会三

肇兴侗寨是贵州赫赫有名的侗寨,有千年的历史,其中有五个鼓楼,名称分别为仁,义,智,信,礼;还有两个大点的戏台;而另一个伴随侗族的标志性建筑-----风雨桥,则也有五个。侗族人称风雨桥为“花轿”,大概是形状像是花轿吧。

鼓楼主要是公众汇聚的场所,我走到一个鼓楼时,看到一群人围坐在鼓楼下,中间有一个大火盆正在烧着;有个年纪较大的人用侗族话正在说事,而周围的人正认真的聆听老者的话,比正在开着的全国人大的会议的严肃性差不多。鼓楼的柱子上,绑着一个很大的芦笙,大约是三米多长,这是我见到过的最大的芦笙了。然而现代人的拙劣思维,给鼓楼抹黑了----一个鼓楼的第一层檐角上塑造了一个扛着金箍棒的孙悟空的形象,最让人恶心的是孙悟空居然骑着一条狗。嘿嘿嘿嘿。

风雨桥是侗族标志性的建筑,我三十年前在书上看到这种建筑时候,目瞪口呆的充满了崇敬。现在实地看到后,有了更多的崇敬。风雨桥和鼓楼是侗族木建筑的两个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颐和园的长廊,大约是借鉴了风雨桥的建筑形式。现代人做的鼓楼和风雨桥外形确实很好看,但是用水泥钢筋制做的,只是好看而已。

让我喜爱侗族的建筑的,莫过于侗族那形状优美,自然耐用的木楼。侗族的木楼用上好的杉木做成,一般是三层,据说一个木楼能保存居住上百年历史。木楼冬暖夏凉,亲切自然。据说建一个木楼需要八万元,而在当地建造同样形状的水泥结构的房子需要二十多万。由于木楼隔音差,走路时候声音较大,所以有些侗族人将大的结构用水泥制作,而墙壁和屋顶仍然用木板制作,可谓两全。

选择居住地,是各个民族的首要问题。人,首先要选择有水的地方,否则难以生存。月球上如果有水,航天员恐怕不愿意回到地球了。

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的特点;正如如此,逐江河而居,也是南方各民族的特点,侗族人逐江河而居,实为几千年的迁徙特点,因为人类不能离开水。在江水两岸居住,是江南各族人民的特点。长江黄河珠江两岸,其实也是汉族人的特点。所以说,各民族的居住选择地的必要条件,其实是同样的首选。

侗族人没有文字传承,但是有独特的语言,他们讲话也讲普通话,而且讲的比较标准,虽然有些地方口音。侗族人大多是穿黑色或紫色的衣服,女人似乎个个都会绣花;一个老太太告诉我她七十八岁了,但是手中所绣的花,针脚着实细腻。而男人女人的节日盛 装,均为绣花遍衣,男人的前裙上,还绑着不少的鸡毛作为装饰。

侗族女人所戴的银饰物件,绚丽繁华,闪闪发光,是为铜件鎏银,轻巧奢华。任何一个女孩戴上全套的银饰件,都会美丽光华,俨如贵妇,美丽动人。一般套装大都在千元左右,全是匠人的手工艺品。街上有好几家银匠铺,不过加工用火则现代成了氧气火焰喷灯和小坩埚。在明清时候,银子是最普通金属通流物,因此也造就了侗族的银饰艺术,这种金属易延展的艺术至今也是金属加工业的顶级手工艺术。结婚时候有一套别致的全套银饰件,大约是侗族女孩最高的期望。至今看来,这类银饰件依然是奢侈品,美的令人心醉,令人眼里喷火。

作为男人,侗族并没有给男人多少银饰装扮物件,因为男人就是赚钱买银饰件给自己喜欢的女人的物品,由此可见男人的地位是多么的低,需要花大把钱去买银饰,然而买了之后做什么用呢?

都是荷尔蒙惹的祸,谁叫咱是男人嘛。

爱艺术图案是侗族的特点,甚至连路上铺的卵石,也被精心的镶嵌在水泥上组成各种优美的图案曲线,连侗族的男人也非常讲艺术。

侗族的染衣匠大多人女人担任,将大锅水烧开,加入靛蓝或者紫的红的染料,经过几次过滤之后放入大锅,将布匹放进去后翻煮一个小时左右,然后挂在长竹竿上晾晒。很有意思的是,染了带有麻纤维的棉布晒干之后,女人们用大木槌在门口的方形石板上用力的砸折叠起来的布料,说是要将布捶打的有光亮。说是这种燃料是由板蓝根来制作,有的布料在处理之后还要刷上柿子水,用于布料的防雨防风。果然,经过捶打后的布匹不仅是光亮,更是因为纤维被强制伸展,结果是衣服难以发皱,穿在身上久不变形和发皱。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块方石,磨的异常光洁平整,就是捶打布料用的。甚至将布料捶打成百褶裙,穿上后裙子总是自然折叠的硬楞硬角的永远像是刚烫过似的。每天听到捶打布匹的声音,于我则是一种很惬意的声音:如果有个汉族女人每天在捶布让我听到的话,我会爱上她。

侗族的另一个服饰特点是编织许多带子,用来绑在腰间和捆绑固定背在背上的小孩,还用于女孩对男孩表示爱情的象征。

在侗寨的三天里,每天都看到红白喜事。女人们一手提着竹篮,里面大约放着五斤糯米,左手提着一个罐子,也装的是米,向主家去行礼。问询为什么这样,答曰:右手提篮子是女人行礼,而左手提罐子是男人行礼,里面装着米和钱。一般来说,与红白事主家关系紧密的人,行礼大约是一百元或更多。如果是直系亲戚则行礼大约是五百到三千元。更远点的街坊,只需提来篮子米就行了。但是登记之后,马上反馈的回礼则是一斤半猪肉,一斤米,还有水果或者糖,回礼远远大于普通的行礼,而且还可以吃两顿饭。饭是大锅猪肉炖萝卜,血红,酸菜炖猪内脏等等,四菜另加油炸花生米,没汤,米酒任饮。所以如此算来,红白之事的主人家大办事情完全是阔小姐开窑子店--------图的是快活。

看红白之事来帮忙的街坊的人倒是挺有意思的:将猪肉无论哪一块都是剁成小块,连猪脸都扒了皮,剁成小块放进大桶里,然后倒进锅里和萝卜共煮。对于这些帮忙的人来说,看得见的肉和骨头都剁成小块放进锅里去和萝卜共煮,部位平等,一视同仁。只是猪血,因为珍贵就另行煮菜了。貌似根据主家的气派和财富来讲,杀牛来犒劳街坊邻居直系亲戚,那是最高的酒席了,如果是贵重客人,则一定要安排吃牛瘪的。其实对任何人来讲,碰上红白事,你郑重的去捐献五十元钱或者更多,你就可以猛吃两顿的。如果你不捐助的话,你照样可以去大吃两顿,人家仍然热烈欢迎,并且频频向你敬酒,只要你脸皮够厚就得。

红白之事,在餐馆门前,架了五口大锅,人人都能看到煮的是什么。晚上,就地放电影,这可真的让我开了眼界:居然放映机是数字放映机!也就是电脑化的放映机。想起小时候我看过三十五毫米放映机,看到过八点七五毫米放映机,看到过十六毫米放映机,没料到在这个地方居然看到了同世界先进一个样的数字放映机放映电影,而且是抗日神剧。侗族的三个代表貌似做的很好嘛。

这个地方是三国时候“七擒孟获”的地方,而且这些地方的叫“洞”(比如路上有个地名叫“顿洞”),相当于现在的“镇”。这个我来的地方恰巧碰到的第一个风雨桥名叫“孟猫花轿”,可见孟获还真是这个地方的人的祖先。

“七擒孟获”是一个历史或传说,但是诸葛亮虽然最后该是失败,但“攻城不如攻心”这让诸葛亮大赞的主意,却是马谡讲出来的并留于青史的。马谡学孙子兵法之心得,颇为精粹。谁敢说马谡没有才华?你让现在党校的教授指挥三十八军试试会怎样?马谡不过当时是诸葛亮手下没有将领了的牺牲品。由此三国之后,侗族和汉族和好,此是明证。延至现在,“哇哈哈”充斥侗族乡里,绝不是银匠做出来的,正如当今我面对正在卸货的大卡车上装的满车的“矿泉水”只有傻眼一样,宾馆里的电视机顶盒和wifi,总不是侗族做的吧。

侗寨,晚上的时候静的可怕,静的几乎连自己的心跳声音都能隐约的听到。寨子里的狗似乎都是哑巴,几天里没有听到任何狗叫声。狗儿到你面前,只是傻呆呆的望着你,期盼你能给丫一个骨头;你若是不理它,狗儿十分委屈的只有默不作声的看着你远去。

晚上八点之后到第二天早上八点,你可以死睡到自然的自然的再加自然的醒来,貌似是你睡到了月球上,毫无任何让你惊醒的动静和理由。你要是早醒了去买早餐的话,告诉你没有!您老还是回去睡了回笼觉之后再来买早餐吧。

侗寨有个艺术团,每天两次的表演节目,早上十一点和下午五点钟。这个艺术团全是当地的侗族男女青年组成,一招一式笨拙的可爱,曾参加过全国的各种民族艺术演出,以及走向世界。侗族的无伴奏“大歌”曾经在五十年间走向了世界去演出,当我第一次在深圳民俗文化村听到侗族的大歌时候,感动的热泪盈眶。因为我过去是吹法国号的,也学过深奥的音乐理论,知道人类的无伴奏和声是多么的难和罕见。侗族千年的无伴奏合唱艺术是那样的卓越,令我中华民族在世界音乐舞台有足以骄傲的自豪。于今我在侗寨听到现场的侗族大歌,不能不使我为之动容。

太美了! 美的让懂音乐的人五体投地。

这里的侗族有着太多的淡定,他们对游客来旅游和拍照似乎无动于衷:随你怎么拍照片,他们依然是我行我素,似乎当游客如同空气一样的不存在。如果你认为他们冷漠,那就千错万错了。他们侗族人是非常热情的,经常是主动给你打招呼。熟了之后会请你去家里吃饭,聊天。在少数民族中,侗族人无论年纪大小,其讲普通话是最好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对外来人的热情,是我在少数民族中少见的。你在寨子里,随时会有愿意跟你聊天的人。一个店主妇女就直接坦率的问我:你认为马航失联客机是怎样的结果?我对这个问题只能是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寨子里绝大部分是侗族,少有其他民族居住和做生意。这里的生活没有多少因为外来的事情所改变,他们的生活依然很淳朴,尽管不妨碍镇上开着“海尔专卖店”。镇上的旅馆都有wifi,表示着他们与中国同步。当然,你在这里可以去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店里去抽一百万的大奖,这个抽奖与全中国同步,当然你肯定抽不到大奖的,只能做做此梦,嘿嘿。

黎平的侗族的饮食,有一个特别的菜:牛瘪。咋开始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菜,问了之后方知是牛胃里没有消化完的草和牛胃分泌物的混合物。这也能是菜?听的我毛骨悚然。然而尝了一口之后,觉得除了草腥味外,没有什么特别反胃的。其实汉族大可不必大惊小怪的,臭豆腐不是汉族的么?这种能让美国人宁愿去上吊而不愿意吃的食物,不是汉族发明的么?

这里的侗族人用马来犁田,这种马是广西的矮种马,小的比牛还小;大部分的时候,马被放到野地里去随便吃草,我看到一匹马被绳子缠住了脚,于是去帮助马卸掉绳子;马儿相当配合的提起来蹄子,让我将绳子脱下马腿。然后,我抚摸着马脸,马儿惬意的享受着抚摸,我一边抚摸着马头的各个部位,心想原来马脸也不难看嘛。

是晚,在酒吧主人“花花”的店里,汇集了高档次的客人,可以广交朋友,和陌生人称兄道弟,啤酒是十元钱一瓶的雪花啤酒,比大排档还便宜。然后回到异常干净价格低廉女主人胸脯大的异常其女儿白的像公主的“界池旅馆”去睡觉。不过即使是住了三天,我也始终没有问过旅馆的主人:什么是界?什么是池?

自然的山水,自然的生活,自然而热情的侗族,侗寨的许多特色令人难忘。

描写贵州思政学习培训心得体会四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早上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福泉观光游览,我是福泉百事通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刘玉祥,大家可以叫我阿祥,非常荣幸能为大家做本次旅行的解说服务,如果大家游览中有什么困难或问题,请告诉我,我将竭尽全力为您解决。

福泉因城内的福泉山而得名,在1953年之前都被叫做“平越”,它就像一只船,它装满了故事,装满了沧桑,装满了文化,装满了福泉3020__年的历史。南北呈圆弧状,东西为半圆形的古城垣,无不体现了古代城池的特征。而建在西边沙河上的水城,更是别具匠心,实属罕见。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古城的北城门,大家请跟着我一起参观福泉古城的精华,小西门水城。

明朝年初,苗疆初定,平越卫署无险可守,经常受到敌军侵犯,导致卫署几次失陷,所以文武官员商议后,决定奏报朝廷修建平越卫城,洪武十四年冬(公元1381年)朝廷同意在平越修筑卫城,卫城按府城规制修建,准开四道城门。当年十二月,鸣炮正式开工建设,工期三年,万余军民投入修建施工。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施工从未停止,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春终于完工,依山而建成土城墙4700余米,城门四座。所以福泉古城垣,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距今六百多年。

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土墙的城垣经不住雨水的浸泡,容易坍塌,不够坚固,所以建文三年(公元1420__年)平越卫指挥李福又将土城改建为石城,在城门洞上再建城楼4座,此时的古城墙更为雄壮坚固,成为重要军事设施。

明正统十四年(1449),兴隆、镇远、翁安草塘苗民起义,苗民义军二十万人围攻城池长达九月之久,而城内无河流,全城仅靠一口小小的福泉井取水,不能解决城内百姓及牲畜的饮水问题,众多的兵士、百姓,以及战马和其他牲畜都被渴死,城池不攻自破。如何解决战争时期城内百姓、兵士、牲畜饮水的问题摆在了平越指挥的面前,成化二年(1466年)平越卫指挥张能在西门外的沙河边建一城墙,城墙抵达河边,长百余米,高、宽按原城墙的规格,依山傍水而建。并在水城内凿一深井,筑堰坝将河中的水从城墙脚引进井中,以便战时城内得到供水。另开一门,也就是我们身后这座城门“小西门”,而将原来四座城门中的西门改称“大西门”。使平越卫城有了水城和五道城门。水城城墙石阶比较陡峭,大家游览城墙一定要注意安全。

过了50年,公元1520__年附近苗民又前来围攻平越卫城,城内将五门关闭防守,但是义军将河水隔断,将小西门水渠堵死,无水流入城内水井,城中缺水,人畜渴死众多。汲取了这两次惨痛的历史教训,1620__年贵州总兵安大朝与知府杨可陶、指挥奚国柱商议后,决定在小西门城外,筑一道外城以护水。经心勘察选址,招募能工巧匠,精确设计,一年之后在水城外又筑外城墙183米,将一段河水围入城内,在城墙上建上下两座三孔石拱桥,桥侧有两道石拱门通往城外,桥上有墙体护城,正所谓是桥上城,城下桥。我们大家来看看上下的石孔桥上边都有一道长方形的口子,那么有谁知道这启到什么作用呢?这是为了安置可提升的铁闸门的,在非常时期可切断水上通道,既可防敌人由水道袭城,又可使水蓄满,便于取水,使水城的功能更加完善。至此,构成了“里三层,外三层,石墙围水小西门”的水城奇观。然而,其中两位修城人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按照当然朝廷的规定,是不允许随意加长城垣的,平越增加了近两百米的城垣,却没有上报。于是,有人上告,奚国柱、安大朝知道犯了大罪,便上吊死了。后来朝廷派人来调查,了解到贵州省苗民起义的势力的确强大,修城并非为了谋反,而水城的设计又确实独特,应该特许。奚国柱、安大朝为修水城含冤而死,平越人民永记他们的功绩,为他们的冤魂而昭雪。

福泉水城不仅具有军事、水文、地质、建筑等诸多方面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是游览观光、怀古的胜地。像这样的城墙,不仅在贵州是惟一的一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福泉古城垣已于20__年7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福泉的一张名片,黔南的一块瑰宝,亦是文博专家们喜读的史书,并称之为“贵州八达岭长城”。1986年,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来到古城垣,深感震撼,即兴赋诗一首:明代石城,黔中瑰宝,亲临其境,胜读史书。

现在我们站在水城的最高处,举目远眺,三重城环抱,形成梯级防线,让人浮想联翩。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中的词句,不由冲口而出:“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历经数百年的人世变迁,曾经的兵家重地,如今已悄然成为内陆高原上的一座平凡小城。来到贵州,如果不看看福泉这座精美绝妙的古城垣同,将是一大憾事。

各位尊敬的游客,我的讲解即将结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配合,使我能够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我衷心的向你们说声“谢谢”。希望大家忘记所有的不快,带走美好的记忆!我们福泉人民热忱欢迎各位再来福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