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 江苏党史心得体会(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7:01:12 页码:13
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 江苏党史心得体会(四篇)
2023-01-10 07:01:12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一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xx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 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 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小楼叫“丛书楼”,楼分山下两层,上面是给园主人儿子读书、藏书的地方。丛书楼匾额原本属于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大盐商马氏兄弟,就在个园对面的街南书屋,马氏败落后,个园主人购得马宅,其后又将街南书屋中一些厅堂匾额、楹联移入个园之中。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勤敏好学、广交朋友,是典型的儒商。“二马”时期的丛书楼曾以藏书十余万卷名噪一时。乾隆年间朝廷编纂《四库全书》时,马家进献书籍776种,为全国各地私人进献之最。

大家看到楼在眼前却找不到上楼的楼梯,我们一起进屋看看,那么楼梯到底在哪呢?先留个悬念给大家,游园快结束时我为大家揭示谜底。楼前有一小小院落,植梧桐一株,主干已斜出屋檐,颇有些“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南部住宅部分。依照坐北朝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住宅分别以“禄、福、寿”为主题,由东、中、西三条轴线组成,每条轴线分为前、中、后三进,由两条火巷分隔。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九宫格布局”。

“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来看看黄家的厨房,内设大锅灶、置食盒、酒坛、条凳等厨房用具,黄家大灶为五眼灶,从大到小一字排开,各有各的用途,借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大户人家厨子下人为准备美味佳肴的繁忙场景。灶台边沿悬挂隔板,起到了隔离油污,颇有现代围裙的用途。大灶旁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小灶,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开小灶”,同样是五眼灶,用来煲汤再好不过了。

个园主人的饮食很讲究,据说吃的鸡蛋,是专门用人参、白术等名贵的中药材喂大的鸡生的,每个蛋的成本价要“一两纹银”。当时一石大米的售价才一两多“纹银”,园主人每天早上要吃“两枚”鸡蛋,相当于普通百姓大半年口粮的费用。厨师每天早上还要为主人蒸出十几种点心来招待客人,荤素营养搭配,南北风味俱全。淮扬菜之所以能把中国普通的菜肴发扬到极致,扬州众多的盐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在我们所到达的就是黄家的餐厅了,餐厅的横梁上采用的是金丝楠木,所以又称楠木厅,楠木千年不朽,万年不腐。采用如此粗大的楠木作为大梁完全是主人家丰厚家资的真实写照。我们再来看看正前方条案上摆放的物件,东边是一只花瓶,西边是座插镜,东瓶西镜,我们这里取其谐音“平平静静”的意思。中间这张圆桌是由两个半圆的桌子拼起来的,当时男主人不在家,桌子两边分开靠墙摆放,男主人在家拼成圆形,寓意“团团圆圆”。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黄家接待一般性来客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清美堂”。“清美”以清为美,为官清正廉明,做人清清白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我们来看抱柱上的这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裕后”的意思是造福后辈。此副楹联说:传家没有别的方法不是耕种就是读书;造福后辈,最好的打算就是勤劳和俭朴。表达了主人对治家、传家的深切体会。“耕读传家”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一种以劝人勤于耕种和善于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传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走到天井中我们来看一下门上的图案是一只只梅花鹿,檐口瓦头滴水上也是梅花鹿图案,以鹿寓禄,指高官厚禄的意思,此路住宅点出了“禄”字主题。

天井是住宅中的采光通风口,黄家房屋高大,四面的房屋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狭窄而高深的空间。天井四周的屋檐向内披下来,天落之水会全部流淌到天井里来,这叫四水归堂。所谓“四水”是指四面屋顶的排水,“归堂”是指排水的方向朝向天井,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中路前进为正厅,中进和后进为住宅,称之为前厅后寝。此住宅格局是三间两厢,装修很规整。檐口瓦头滴水及门窗阁扇,皆为倒挂蝙蝠寓意“福到”。天井里这两个大缸不是为了养金鱼,它们是消防用具,称为“门海”。门海即门前的“大海”,门前有了“大海”,砖木结构的房屋就不怕火灾了。当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关于风水学的。古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水在风水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风水学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临水而居就有财运。

汉学堂是大宅门主厅,是黄家正式的礼仪接待场所,此厅面阔三间,抬梁式,柏木架构、柏木轩梁,是扬州最大的一座柏木厅。其大陀梁宽60公分,厚40公分,扁作,古朴雄浑。地面的柱础(石磉)上圆下方,屋顶的矮脑(童柱)古朴简单,整个构架造型简练,全无清代的繁复多变,当为明代遗构。

汉学堂的楹联文字,所彰显的不是高踞盐商总商之位40年之久的黄氏家族的权势与财富,而是一个地道书香门第才有的文化形象。

中堂为郑板桥旧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生竹直似儿孙”。意思是:读到一本好书可以叫人废寝忘食,栽种几根新竹看上去就像儿孙一样讨喜。此联原为板桥的自画像,以生动风趣的笔触,传神刻画了一介书生甘苦自尝的简单生活和不同流俗的精神追求。被用来挂在汉学堂内便有了更多的含义,为黄氏耕读传家、好学重教的文化内涵注入了鲜活成分。

厅堂是一个家庭的脸面,堂名以汉学标榜,高古的建筑格调和渊雅的文风相映成趣,彰显出古朴雄浑的台阁气象。不以富贵骄人,反觉书香袭人。

太师壁两边是木刻落地罩阁,走进罩阁可见两个扇面拓片,一是工笔花鸟,一是仿宋人小品有人物山水,作者均为黄至筠。

现在大家看到一个三间两厢的院落,是为中路中进。这里是黄至筠次子黄奭夫妇的居所。中堂是《四时读书歌》,配以篆书对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晋书”。用竹林的露珠磨墨,专心圈点着唐诗,细品着梅花之清香,静心研读着《晋书》。竹露、梅花,让寒窗苦读多了份静逸与从容。用漫研竹露、细嚼梅花来形容读书,有滋有味。

黄奭是清代的辑佚大家,他十分推崇汉学,治学严谨,著名学者阮元称其“勤博”。《清史列传》说他:小时候很聪明,虽然出身在商人家庭,但喜爱读书学习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盐商子弟的崇尚奢华,不学无术。黄奭十余年足不出户,潜心钻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重实证而轻议论。主要著作有《清颂堂丛书》、《汉学堂丛书》等等,共计数百卷。至此我们也就清楚了黄家主厅汉学堂的陈设布置为什么尽显儒雅之风了。

穿堂而过可至中路后进,同样是三间两厢的格局,但陈设却大为不同,非常简朴,毫无富商大贾的豪华气派。这是黄至筠五子黄锡禧的居住场所。黄锡禧是黄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黄家最后一个离开祖屋的人,他就好像《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一样,历经家业由盛而衰的全过程,晚年寓居泰州。从少时的锦衣玉食到晚年的寄居他乡,其心路历程怕是旁人难以想像的。黄锡禧是清代词人,著有《栖云山馆词存》。正室内迎面悬山水中堂,楹联所写为:“云中辨江树;花里听鸣禽。”就是集黄锡禧的诗句而成,云中江树、花里鸣禽都很难细辩,极具朦胧美,一静一动也更见意境悠远。黄锡禧其文清丽婉约,淡然天成,究其成因也是境遇所至。

火巷是房屋之间,为防止火灾蔓延而预留的狭长通道。这条火巷南宽北窄,俗称“船巷”。园主人是盐商,主要的生意都通过水路运输,在此主人希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能够一帆风顺。火巷由南至北渐行渐窄,强化了透视感,延伸了空间,更觉“庭院深深深几许”。

火巷的南面有一口水井,寓意船行水上。旁边墙上砌成拱形,运用力的分散原理,防止长期取水导致墙体下沉。由此可见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

西路住宅遗存主房前后三进,是黄家内眷集中生活的场所。前进为正式接待礼仪场所,中进与后进为二层楼宅。檐口瓦头滴水是寿桃图案,门窗阁扇,采用的是仙鹤图案。寓意“寿”。正厅三楹,旁设套房,套房前置小天井。廊墙上有两对磨砖大花窗,是典型的扬州风格。此厅堂不但是黄氏三路住宅中最高敞的厅堂,也是扬州古民居中遗存最高的厅堂。

此厅从建筑形式上称方厅,俗称“花厅”,为杉木构架,但极为考究。是园主人举行黄氏宗族聚会、议事、祭祀等盛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时而排戏唱“堂会”的地方,主人家里上百人的家庭戏班就经常在此演戏。

因黄至筠晚年“清誉有佳”而名清颂堂。请看清颂堂抱柱上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积善”、“读书”,可以说是立家的根本。这是中华传统,更是教化子孙后代的需要。

个园史料馆(二选一)

“黄氏家史”展厅

现在来到的是个园史料馆“黄氏家史”展厅。个园黄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文献史料不足的关系而显得神秘。但随着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搜寻与研究,完整地还原了以黄至筠为中心的黄家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黄家谱系图。这份谱系,自黄家汉代始祖黄香起始。黄香即著名《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三字经》所录:“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说的就是他。这是黄至筠父亲黄凝,这一排是黄至筠的五个儿子,最下一排是黄至筠的孙辈。

黄至筠父亲黄凝,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直隶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知州,后任江西抚州知府,因政绩突出被乾隆皇帝亲自接见,最后在抚州任上病逝。

这是《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1卷——黄凝履历

这是《黄稼堂太守传》

二份重要硃卷:上面的是黄至筠堂侄黄锡钧参加同治癸酉科(1873年)乡试硃卷,下面的则是黄至筠嫡孙黄赞清光绪戊子科(1888年)中“拔贡”硃卷。

“硃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为防止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而由专人重新誊抄过的考卷。因为是用朱笔(红笔)誊抄,故名“硃卷”。 硃卷最前有考生履历一栏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园主黄至筠字韵芬,一字个园,扬州甘泉人,原籍浙江仁和。正二品顶戴,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即选道加十四级,诰授资政大夫。因屡次捐资朝廷赈灾及军费开支,曾两次获得进京祝寿,入圆明园听戏的待遇。黄至筠曾三度起落,期间都凭借他过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经商能力坐稳了两淮盐商首总,即使在道光年间盐政改制,两淮盐业趋于没落的背景下,依然能力挽狂澜将扬州盐业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黄至筠作为一名经商奇才,同时也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儒商,在书画艺术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现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还存有他画的一幅扇面。

这是黄至筠二品顶戴的官服、官补、顶戴、官帽、花翎。两边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黄家故事。

这一面墙是介绍黄家五位公子的生平,他们都是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的才子,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尤为突出的是次子黄奭,在古书辑佚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汉学堂丛书》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名字也被载入史册。大家可以自由观看一下。

推荐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二

第一站:水巷古桥烟雨梦

锦溪的生命是水做的,锦溪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湖光水色。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锦溪全镇共有大小湖泊16个,河道238条。细水蜿蜒,静默地流过镇上人家的窗前;水巷两边的绿树,在风中轻摆枝柳,映衬着座座灰白古石桥,加上远近的石驳、河埠、青瓦、红柱、“美人靠”,就像进入画境一般。

古诗说: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锦溪桥梁的密度之高,也属国内少见,“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便是锦溪古镇的特色。一平方公里的老镇上分布着三十六座桥,从唐朝的红木桥,到宋时的里和桥、太平桥以及明清的天水桥、普庆桥、十眼桥唐宋元明清,从

古到今,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细,历历在目。

沿着古桥散步,静听游船飘出的江南丝竹,流连两岸的枕河人家,在那一刹那,一切的一切都一如几百年前的世界,瞬间如梦

第二站:莲池禅院祭香魂

锦溪在南宋孝宗之后的八个多世纪里一直被称为“陈墓”,是因为南宋时孝宋皇帝赵玮为怀念金兵入侵时救过其命的陈妃,在此筑有莲池禅院而得名。如今皇妃香消玉殒之地早已无迹可寻,而这座皇帝钦赐的禅院却成了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佛门胜地。

莲池禅院静卧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院里的古莲池内萦绕着满湖的荷香,荷叶残枝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现代水墨画。禅院前有座三层楼的文昌阁,旧时文人雅士喜欢在此切磋文才。由于锦溪地方崇尚读书,出了不少科学家和文学家,所以文昌阁一直被认为是文运昌盛的象征。整个禅院散发着醇醇的古韵,被誉为冠盖昆南的“世外桃源”。

第三站:民俗藏馆话传奇

锦溪水之美,桥之多,街之奇,巷之幽,园之静,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民间收藏品博物馆、艺术馆,更有探不尽的珍稀瑰宝,听不完的美丽传说。

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各类民间藏馆景点更赋予了古镇新的文化内涵。“中国第一古砖瓦博物馆”,唐志云的“金石人家”书画篆刻艺术馆,陆家衡及其父之“柿园”书法碑贴艺术陈列馆,苏州陶都宜兴的“紫砂博物馆”,以及徐州古钱币收藏家黄风子先生开设的“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刘海粟老先生的关站弟子——我国著名青年画家张省先生的“张省美术馆”、“中国根雕博物馆”、“中华奇石珍品馆”等,藏馆中藏品种类丰富、品位高、内涵深。这些民间收藏博物馆的相继开设,极大地提升着锦溪旅游的文化品位,使锦溪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推荐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三

(一)三十年斗转星移,三十年大江东去,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波澜壮阔 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地球的惊喜,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东方的奇迹.(男)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盛世中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是一个壮阔的盛世中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

坚强的性格挺拔起泰山的气魄,

辽阔的海疆装满了我所有的寄托。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盛世中国

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

我自豪你的悠久,

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

我自豪你的坚强,

抵住内忧外患闯过岁月蹉跎。

我自豪你的光明,

中华民族把自己的命运牢牢掌握,

我自豪你的精神,

改革勇往直前开放气势磅礴。

(二)三十年雄关漫道,三十年上下求索。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崛起的故事,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崭新的奇迹。

我想约你行走在彩虹里,那是青藏铁路正在穿越世界屋脊,那是西气东输通向天际的呼吸.(女) 那是杭州湾跨海大桥衔接太平洋的蔚蓝色跑道,那是三峡大坝云蒸霞蔚的雄奇,那是南水北调挥洒出的一行浪漫诗句.(男)

我想约你去新农村做客,那里的土地正翻种着时代的心律,如歌的田野传唱着三农新曲.你看那片新起的楼房使电灯洋房不再是一个美丽不可及的梦而已。(女)

连续增产增收的丰收锣鼓啊,让城里打工的兄妹都想重新扶起耙犁.去犁平城乡间千年的差距,去快乐的拓展小康人家花团锦簇的新天地.(男)

我想带你走进新奠基的科技园区,灿若繁星的高技成果让我们未来世界触手可及.(女)

我想约你去航天城探密,那里的航天人正在聚精会神为我们筹划下一个三十年太空旅游的目的地.(男)

我想约你去浦东新区,站在亚州第一高楼顶端坐拥东海日出云卷去舒.(女)

我想约你去趟高速公路,三十年前零公里,三十年后纵横南北东西.我想约你坐一次动车组,朝发夕至的梦想正在超越地球引力.我还想约你做一次正运行飞驰的高铁,纵观南北横跨东西距离将不再是一个问题。(男)

我还想约你去港澳旅游,回归十年后的紫荆花和金莲花交向辉应,香飘寰宇.期盼了多年两岸的大三通啊,让亲情穿越台湾海峡直达同胞心里.,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啊,祖国母亲在这里呼唤你。(女)

如果,如果你已经走遍了当今中国,那么就请你坐下来打开高清电视机,要不咱们就一起网上冲浪,让神奇的宽带和我们一起与世界同步呼吸.(男)

(三) 三十年春华秋实,三十年日新月异,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人间的传奇,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时代的瑰丽.(女)

今天,我们同样要把一份岁月的感动送给银屏前的你,三十年时光萦冉的大潮改变了我们集体的命运.捧起了地球村崭新的履历.盛世中国一步跨进未来的行列里.(男)

我相信,中国各族中华儿女都会对伴随这崛起腾飞之路同行的四个字"改革开放"充满深深的敬意和永恒的感激.这一份敬意是十三亿颗心跳迸发出的幸福奇迹,这份感激是十三亿双脚步追逐梦想的火炬接力.(女)

(四) 三十年波涛之上,三十年蒸帆万里,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公开的秘密,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永恒的真理.(男)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些最朴素的话语至今仍在引领我们创新世纪.一个伟大时代变革的交响从此奏响了神圣的序曲.勇于探索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三个代表"的率先足迹践行真理.,以“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跟进脚步继续可持续发展(女)

这是一部由十三亿人共同参与创作的春天进行曲,和弦弹奏的科学发展观,再次融入青春中国的圆舞曲.一幅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蓝图,向世界,向未来打开了盛世中国锦秀河山,春光万里.(男)

赞美你呀,辉煌三十年,盛世中国澎渤日出.(女)

讴歌你呀,奋进三十年,盛世中国和平崛起.(男)

伟大的盛世祖国啊,

无论我走到那里,

我都挽住你力量的臂膊,

无论我身居何方,

你都温暖着我的心窝。 (女)

壮阔的盛世中国啊,

你把住新世纪的航舵,

你用速度,你用实力,

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

你用勤劳,你用智慧,

进行了又一次更加辉煌的开拓! (男)

我们要大声的朗诵盛世中国

我们要大声的朗诵盛世中国

三十年苍海桑田,三十年春潮不息

中华民族正行走在伟大复兴之路上,亿万中华儿女正信心满怀,扬帆进击

高歌迈向新的胜利.(合)

推荐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四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位于的是苏州古城东北面最大的名园“拙政园”。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为中国“四大名园”,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现在我们看到高高的砖砌墙门的正上方,有砖雕贴金的门额“拙政园”三个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该园占地面积约78亩,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为大弘寺。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将其买下,历时20xx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了徐氏。5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

拙政园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宅有园,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相互映衬。

各位游客,现在从园门进去便是东花园。入园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花园的主厅“兰雪堂”。是我们游览的第一厅。兰雪两字出自诗仙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兰雪堂坐北朝南三开间,

“兰雪堂”匾额高挂,长窗落地。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中间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氛围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建筑都与水相邻,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描摹的精彩绝伦。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平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显出江南文人园林主要厅堂的庄重和典雅。

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榭,是苏州园林建筑中的一种类型,造型轻巧,建在水边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者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种变色花,早晨初现时是淡红色,中午阳光直射时变成紫红色,傍晚夕阳西下时又变成粉红色,很是珍贵。水芙蓉,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荷花或莲花。)芙蓉榭的正面是一池荷花,背后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很有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走到芙蓉榭门前向西

看,可以看到水榭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圆光罩,透过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油画。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有一个雕花长方形落地罩,这是一种框景的造景手法。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的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名叫天泉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既庄重又质朴。四周草坪环绕,花木众多。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叫“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下面有一口井,这口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相传它是元朝大德年间的大宏寺的遗物。天泉亭从外部看是两层建筑,不过走进亭子大家会发现其实它只有一层。苏州是个水乡,河多、桥多、井也多,但被载入史册的并不多见。王心一建“归园田居”时,保留了这井,也使园中平添几许田园风光。

从天泉亭往北边看右手边是民间手工艺坊展览和大片的花卉,它突出了整个东部花园的田园风光。左手边则是紫藤长廊。政园中的紫藤为明代书画家文征明所种植,园内一照墙题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下面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写着:“文衡山先生手植紫藤”。每到夏季,游客穿过紫藤长廊时,紫藤花开,水汽喷雾,顿时会让人有一种清凉舒适之意。两廊之间,则种植着许多种类的花草树木。游客驻足此间,野趣油然而生,韵味无穷,给拙政园增添了一景。

那座外观轻快明朗,体量较大的四面厅,称“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欣赏稻麦飘香的地方。“楼可四观,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观望中。”现在所见到的“秫香馆”,其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过来的,体量偏大,与原景略有不同。

秫香馆的西南方向,隔着溪水有一座土山,上面有个长方亭,名“放眼亭”,取唐代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意,亦曾叫“补拙亭”。在亭中居高临下放眼四望,东园景色尽收眼底。

我们可以从秫香馆的前门通往后门,入眼的就是纪念品商店,连接秫香馆和复廊的是具有特色花纹的小路。低头看脚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象征子孙满堂,富贵满堂的鱼、蟾蜍等花纹。 接着我们来到了将东中花园分隔的复廊,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这就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而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流水之上,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那就是园外远处的北寺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的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下面,我们来观赏“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它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红亭”相邻。梧竹幽居造型独特,

以往大家所见的亭是圆形,而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方亭。亭四周的白墙都是方形的,方墙上又有圆洞门,一座天圆地方,表示园主追求“天人合一”,把自己融入自然的意境。人站在亭中向外看,犹如四个巨大的镜框镶嵌着园 。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的楹额和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慢慢品味,似乎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和远望群山、近看流水的那种赏心悦目的感受。

随着我们跨过了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缓步登山后,我们来到了待霜亭。待霜亭位于园中部池中东岛高处的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字里行间透出了一股霜浓橘红的山野气息和泥土芳香。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亲爱的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远香堂对面的雪香云蔚亭。“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

亭柱上还有文徽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6�1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游客们,您现在来到的是位于中部花园西山下池水中央的“荷风四面亭”,“荷风四面”顾名思义:四面临水,夏日荷花在四面盛开,有阵阵荷香从亭周围飘来。有着“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的美景。亭名因荷而得,所以最适合的是欣赏夏景,因而此亭为四亭中的夏亭。荷风四面亭位于湖中岛上,四面临水,三面植柳。且位于三条路的交叉口,可供游人休息赏景。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勾画出拙政园春夏秋冬的景色。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使得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更是四季皆宜。荷风四面亭亭为六角攒尖,四面通透,临池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所在的小岛与待霜亭、雪香云蔚亭所在的二岛构成“一水三山”的海上神山境界,象征蓬莱 方丈 瀛洲三神山,形容园林美境恍如仙境。

与“荷风四面亭”隔山相望的是“香洲”。“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坊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而这艘石坊由亭、台、楼、阁、榭五种典型建筑组合而成: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所以在园林中也建有石坊。同时石坊也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

覆舟”的道理,借此表白园主“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见到“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语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它三面环水,似苍龙嬉水,楼是龙头,水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相传此楼曾被用作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处。登楼远眺,可见苏州西南的灵岩山。这里视野开阔,为北部的主景区,与南部次景区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的空间窄小的布局形成对照。

从“见山楼”沿着游廊往南走,可以来到“小沧浪”。“小沧浪”的出典是《楚辞·渔夫》,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引退逍遥自在。“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两面临水,跨水而居,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就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小飞虹。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此得名。古人以虹喻桥,别具一格。冬天在桥上看雪景也是极佳的,雪落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此桥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条支流弯弯曲曲,扑面而来,经"小飞虹",过"小沧浪",有一种余味未尽的感觉。这样的理水手法,符合苏州古典园林关于"水面有聚有散,聚处

以辽阔见长,散处以曲折取胜"的要领,可称一绝。

小沧浪往东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远香堂是在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山池环绕,后面是荷花池。夏日荷花盛开时,清香远送,一一风荷举,是赏荷的佳处。远香堂建筑形体高大,视野开阔,没有庭柱阻隔,而且四周都是玻璃,在厅里品茶、聊天、看景,最惬意不过了。厅的南边是一座黄石假山,这在苏州园林里是很少见的,北边是池岛假山,东边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近山远水,山高水低的感觉。“远香堂”匾额原为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手笔,现为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书。两边有一副对联,共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

远香堂的东南角圆洞门中,深藏着一组各具特色的小建筑,闲庭别院,这里被称为拙政园中的“园中园”,因种有枇杷而得名“枇杷园”。枇杷园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听雨轩”前的天井面积比较大,就开了一个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适宜,园景丰富。当年园主喜欢同家眷在这里,一边品尝苏州的船点,一边细听那余地打在瓦楞片上、芭蕉叶上、碎石地上,发出各种声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乐创作之中。“嘉实亭”里有一幅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这里,惟妙惟肖。

从中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花园。此处有一条波形水廊。水廊,凌跨于水上,真所谓浮廊可渡,将

水面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拙政园的宜两亭下至倒影楼这段水廊,造型优美,似卧虹临水,人行其上宛如凌波踏水,饶有情趣,又因它如水波起伏不停,故又称波形廊。

在别有洞天的西南方向,卅六鸳鸯馆坐落于此。卅六鸳鸯馆是拙政园西部的主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北厅是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从外面看是一个屋顶,而里面则是两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面则分为两个客厅。由于主人张履谦爱好听昆曲,因而这座鸳鸯厅较其他而言多设了戏台,馆内四角都增设了耳房,演员可以在耳房休息、化妆,平日里客人来了,佣人随从也在耳房休息。馆内屋顶采用弓形,营造出了余音绕梁的效果。卅六鸳鸯馆四面菱形玻璃蓝白相间。由内向外望去,一窗一景。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厅南向阳,小院围墙既挡风又聚暖,并使室内有适量的阳光 照射,宜于冬、春居处。厅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贵山茶花,山茶又别名曼陀罗花,为与北厅相呼应,题额作“十八曼陀罗花馆”。据园史资料,明末清初之际,古园最负盛名的花树景是几株山茶中最名贵、最华丽的宝珠山茶。馆内悬清未状元陆润庠(xiáng)行楷写的额匾“十八曼陀罗花馆”,两侧挂着已故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先生补书的原有景联:“迎春地暖花争诉,茂苑莺声雨后新”。

这座容南北两厅的建筑除春冬赏花、秋夏观荷纳凉之外,在考虑赏景之外,厅堂建造还如此周到地考虑园林中生活起居的方便,这正是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艺术目的性的很好体现。

西北面的“留听阁”,取唐代诗人李商隐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之意命名。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匀称,手法精巧。楠木镂雕的云龙图案落地罩和隔扇裙板上的蟠龙图案,相传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

"倒影楼"位于"卅六鸳鸯馆"的北面。之所以取名为"倒影楼",是因为从前面的池塘可以看到其他楼阁,树木的倒影。“倒影楼”是一座两层建筑,楼的下层,叫"拜文揖沈之斋"。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文征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资料说,他参与了拙政园的规划设计。也有的资料说,他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取义于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

坐?明月清风我。扇面状屋面和扇亭与后山屋面恰似扇把的“笠亭”构成了一把完整的折扇。

各位游客:拙政园的主要景观就游赏到此。让我们在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在“咫尺山林”再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在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小园林里,享受一份温馨的家庭气氛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