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 江苏党史心得(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07:10:39 页码:11
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 江苏党史心得(8篇)
2023-01-10 07:10:39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一

拙政园和我市的留园、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后两个属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装饰繁复,金碧辉煌,充满满清的审美趣味;而我们苏州的两个花园是典型的南方文人写意园,宅园紧凑小巧,素朴精雅,是文人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

拙政园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风格疏朗,创造的山水亲和喜人,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是中国最典型的明代园林作品。同时,在中部花园山水处理上的伟大成就,“一池三岛”的格局成为了后世园林创作的范本。被世人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也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先生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20xx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20xx年。历史上几经兴废,园主几经变更,其中包括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相传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有关大观园的许多描写都与拙政园的园景相吻合。

第一任园主王献臣是明朝的监察使,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官,监督地方官员的吏政情况,职位显赫;官场失意后还乡,在苏州城内东北角置地建屋,就是现在的“拙政园”。名字源于晋代潘岳的文章,“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自嘲地说,自己才学浅薄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识而行治国平天下的壮志,只配回家作一农夫,从此不理朝政,享受隐退林泉的雅兴。就象这座“兰雪堂”的名字,取自诗句“清风洒兰雪”,表达主人洁白自持、潇洒大方的志趣。

在这幅漆雕屏风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拙政园由两条游廊分成三部分: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明代王心一买下后取名为“归田园居”。曾经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的建筑很少。如今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珍贵树种和典型的古典建筑。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又称“复园”,完好地保留了明代简雅而铺张、敦厚而轻灵的风格,在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上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西部是清代主人张履谦重修的,称“补园”,色彩上有了蓝色的装点,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清代时尚特征。

同时,我们从这幅漆雕画上可以看到,园中绝大部分的建筑都与水相邻,面对水面或者挑起凌空于水面之上,它们的名字也都得灵感于流动着连接着园中各处的水,把江南水乡特有的风致描摹得精彩绝伦。特别是水中遍植的荷花,或拥翠堆绿,或红白点缀,或枯枝待雨,古人赋予它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和园主青睐于它的“香远益清”,这些催发诗人清愁的物事在这里都因园景需要各有表现。如今,拙政园一年一度的“荷花节”,不但集及了百余种荷花品种,还精心使千年古莲子发芽,并培育出碗莲等珍贵的观赏品种,赢得了游客啧啧称赞。

【出兰雪堂西门,在缀云峰前】

一来到花园里,园主给我们观赏的竟然是一块巨大的湖石,遮挡了园中秀丽的景色,反而更激起我们游园的兴趣。进门见山这种处理方法,在造园手法上,称作“抑景”。既是屏障,相当于园门入口处屏风的功能;又因自身的美感淡化了它本身的实用功能而成为一景。就好象“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样,遮遮挡挡的,却使欣赏者更想见识“庐山真面目”了。含蓄而委婉的表达艺术是蕴藉在我们东方人血液中的,也正是所谓的“东方魅力”吧。在拙政园的任何一点看花园,你都看不到它的全部,以围墙、游廊、树木等把整个花园分割并连接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园中有园,园外还有园,别有洞天。一个个障景,象眼前的“缀云峰”,闭合、展开的过程谱写了游园的节奏之美。而园中道路曲折起伏,连石桥都是一波三折,使我们观园的视角时刻发生变化,园林景色在光影变化中精彩纷呈,达到“移步换景”的审美感觉,如同展开一幅描绘主人心迹的山水古画。在这点上,拙政园由画而园、游园成画的特色是中国画和苏州古典园林相互结合、相互影响最好的例证了。

中西方文化截然不同,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西方花园是古典主义时期笛卡儿理论的实践。它的开阔与部分功能和我们先秦的宫苑有相似之处。走出宫殿,整个花园一览无遗,可以一直望到尽头的阿波罗池塘,好象和西方人的直率不谋而合。在中轴线大道两旁,苗圃以各种几何形图案修剪排列着,工整有序,同时树木也修成锥形、柱形或圆形,用笛卡儿几何原理来塑造自然,来迎合当时朝廷讲究礼仪、寻求秩序的潮流。它产生的背景是路易十四希望迁都凡尔赛,重造王室的威望,所以成为园中最重要的“阿波罗”。也许因为其直也失去了很多“柳暗花明”的乐趣。

我们的拙政园和法国的凡尔赛花园都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时代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两者千差万别,但都是把人类的意志强加于大自然,按主人的趣味、文化加以修饰,只不过我们的花园更自然化,已经超越了第一次的抽象,把抽象再赋予具体的自然形式,进入返朴归真的新境界。同时我们还在建筑上创造了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优美的曲线与自然的曲折相映衬,使人类的活动一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整饬山水而使野趣天成,这一理念同时极大地影响了十八世纪的欧洲造园事业,在德国、法国、英国、都出现了仿苏州式的花园的出现。

熟悉《红楼梦》的游客注意往左看,两座湖石站在路口象守护神一样,正好和书中描述的大观园门口的情况一致,一象猛兽,一象鬼怪。右面这鬼怪石,藤萝似散发,有耳有鼻,形神兼备。曹雪芹先生的祖父在苏州织造府为官多年,小时候居住园中,耳濡目染,把拙政园的胜景嫁接到他心目中的大观园也在情在理,秫香馆也成了稻香村,见山楼成了藕香榭等等,为我们的拙政园也添色不少。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二

各位游客:

早上好!欢迎大家来无锡游览,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进行太湖精华游,我感到很高兴。太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相当于400个杭州西湖那么大,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之间周围有无锡、苏州、常州、湖州四个城市。2400多年前吴越春秋时,吴王阖闾首开太湖画舫进行水上旅游,并首创太湖般菜;唐宋时期,太湖又以盛产太湖石出名。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还有72座岛屿山峰点缀其间,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画卷。

我们首先游览的是真山真水的鼋头渚公园。鼋头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临水的半岛,因状如鼋头而得名。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渔夫在湖中遇到风浪,误入鼋头渚,舍舟登岸,发现这里茂林修竹,落英缤纷,疑为世外桃源,不忍离去。后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为这里留下罢拔几分神秘色彩。鼋头渚向南可望烟波太湖,恶青岛海滨浩淼气概;往北能观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风光。在这么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辅之以别具匠心的人工点缀,使之成为观赏太湖风月最理想的游览胜地。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却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无数中外游人。 (澄澜堂) 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明代宫殿式样建造的,面阔五间,四周游廊,宽敞豁达,气宇不凡。澄澜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静清澈,澜是波澜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览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 澄澜堂位于鼋头渚的高处,居中面湖,视野开阔,远眺近览,景色各异。 (甘露寺)

这里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镇江北固山上,是孙权的母亲、刘备的丈母娘念经的地方。因为东吴起先建都在镇江,火烧赤壁之后才迁都南京的。

三国城内的甘露地建于山坡之上,经二组台阶到达建在7米高的平台上的甘露寺山门,山门内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台,可到佛殿。殿内有释迦牟尼佛像,旁边是吴国太的经心,吴国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摄。

赤壁之战后,孙、刘曹均势鼎立。周瑜设下美人计,假称把孙权的妹妹孙尚香许婚刘备,京口招亲,然后扣下刘备,逼还荆州。刘备则按诸葛亮之计,设法让孙权之母吴国太甘露寺相亲,弄假成真,并带着孙夫人一起返回荆州。这就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灵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国无锡灵山大佛奠基典礼在小灵山上隆重举行,这标志着世界第一大佛即将诞生。

灵山大佛是一座高达88米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立像,投资超亿元,用铜700吨。比耸立于纽约赫德森河口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被誉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巨像还高42米,用铜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乐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见,灵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灵山大佛采用锡青铜材料铸造,除因青铜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铜艺术是源于石器时代的古典艺术精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发族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青铜的古朴素雅和优美细致,在世界艺术上享有崇高地位,这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再者,青铜时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着佛教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大佛的建筑结构设计则由设计上海东主明珠电视塔而名扬海内外华东建筑设计院承担。此工程由于采用了高新技术,可防止岩层滑坡和岩石风化,可搞7级地震和12级以上大风,而且防雷,还设有烟警、温警两套报警系统,达到自动喷淋降温、防火的联防作用。

大佛内层主体工程于1996年5月28日举行了封顶典礼。内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后主心骨外焊接钢支架,钢支架上再安装青铜材料铸造的大佛铜板,最后将焊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灵山大佛,灵山大佛的焊缝总长度达30公里。

大佛的铜板铸造是一顶大规模、高难度的工程,由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承建。该厂曾运用航天技术成功地为香港宝莲寺铸建了天坛大佛,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致赞誉。南京晨光机器厂根据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创作的8米高灵山大佛的佛像小样,通过电脑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浇铸成铜板。88米高的灵山大佛的佛体部分共由1560块铜板拼接而成,第块铜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约600公斤,共用青铜达700吨。1995年7月24日正式开炉浇铸,耗时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灵山大佛第一块净重666公斤的锡青铜板佛体开始安装,1997年4月3日灵山大佛圆顶,1997年11月15日灵山大佛落成开光。

灵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层裙楼基座,总高达101.5米。大佛的脚趾前端高80厘米,趾甲宽有60厘米。

灵山大佛的建造,不仅仅是创下了一个世界纪录,更主要的是他将在宗教文化、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灵山胜境将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成为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同里游览。

大家看到的牌楼是仿明建筑,它是同里古镇众多明清建筑的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

走过三元桥,我们就进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镇史的同里古镇区。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同里”。而改富土为同里则另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浙江富阳一带灾荒不断,不少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而使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就将这里称为“富土”。直到隋炀帝即位,因其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国库日渐亏空,有一年北旱南涝,许多地方粮食歉收,交不上“皇粮”。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粮,限十天缴清,违者将处以重罚。富土百姓得讯,焦急万分。便请教当时镇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这般地作了安排。

转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粮的钦差乘船来到富土。金秀才率众乡亲在岸上跪地迎候,钦差一上岸,便催问加缴皇粮之事,金秀才从容答道:“今年受灾,收成大减,难以为缴”。钦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无粮?若不如数上缴,定要遵旨重罚。”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释说:“大人息怒,请听在下细说。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士?,请大人明察。”钦差听后迷惑不解,顺着街面东西南北巡视了一大圈,见到的都是“同里”,而绝无半点“富上”痕迹,于是只好罢休。哪位游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么安排?原来金秀才关照众乡亲用拆字法,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二字。而当时的书写习惯与今日不同,是竖写的,因此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同里的一园二堂三桥,请各位随我一起寻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同里古镇布局与众不同,市河如网,小桥遍布,街市民居依水而成,并拥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园林古迹。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为江苏省文物保护镇。

同里古镇全称苏州市同里古镇景区,位于苏州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同里镇距近临上海、浙江等地,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她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其中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同里镇内自成水网,民用水河桥比比皆是,悠悠绿水,水活水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独特景观,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镇。

同里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宋元明清桥保存完好。它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现存著名的有退思园、耕乐堂、环翠山庄、三谢堂、侍御第、卧云庵、城隍庙、尚义堂、嘉荫堂、崇本堂等园林和古建筑。

1、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具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建筑格纵向为横向,自西向东,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宅分外宅、内宅,外宅有轿厅、花厅、正厅三进。轿厅、花厅为一般接客停轿所用。其退思园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古风园位于公园桥东侧、南濠弄内,南与退思园一弄之隔,设在原晶体管厂里。该馆分百床、木雕和古玩三大区,古风园展示的古玩,种类繁多,包括瓷器、铜器、珠玉、文房四宝、紫砂等。每件古玩,都由故宫博物院专家标注年代和名称。木雕戏文故事由四川戏曲专家还原故事,百床、木雕、古玩由作家车前子撰写解说词。

3、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古镇区石皮弄中,毗邻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

嘉荫堂,位于竹行街尤家弄口,建于民国初年,有四进,门窗梁栋皆雕刻精美。房主柳炳南,北厍人,先于芦墟开设油坊,发迹后迁于同里营建宅第,共耗白银贰万两。与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同宗。嘉荫堂主建筑系仿明代结构,俗称“纱帽厅”。

4、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东与嘉荫堂隔河相望,西与长庆桥等三桥相连,整齐的石驳岸护卫着这座古朴的宅第。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馆的话,那么崇本堂就是这座博物馆中一件雕刻精致的艺术品,其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内涵,让每一位游人赞叹不已。

5、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

同里的街道是古老的,明清年间古镇东南为居民住宅区,这里"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街巷逶迤,室宇丛密,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给老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古镇同里水多桥多,因水成街、因水成市。镇区由九个圩以桥梁连结而成组成,河两岸以条石砌成的石驳岸,长达十三里之遥。居民家家临水、户户上河桥,打破了江南集镇那种“一条河道两面街,后为居民前店”的格局。

6、街:同里镇现有八条主要街道,它们是:竹行街、富观街、新填街、上元街、三元街、东溪街、鱼行街、南新街。八条街道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有的宁静恬淡,有的绿树掩映,有的依水傍屋,有的店铺林立。有些老式的商店装起了霓虹灯,有些石库门的楼屋换上了铝合金窗,有的被粉刷得亮亮堂堂,有的正在播放着年轻人喜欢的乐曲,但这些变化无损于老街给予每个游人的那份浓浓的风情。老街是同里一条溜淌着生活暖溜与生命色彩的小河,它的变与不变,都将给古老的小镇带来一种新的希望。

7、桥:同里古镇上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石"的石雕。乌金桥坐落在镇西北郊,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中元桥又称赌气桥,是一座梁式三孔石桥。

同里的桥以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最有代表性。同里人有过三桥的习俗,取其消灾解难、幸福吉祥之意。太平桥和吉利桥均是乾隆十二年,同里人范景烈等重建的。前者属梁式桥,小巧精致;后者属半月行拱桥,处太平桥与长庆桥之间。长庆桥俗名谢家桥,又称广利桥,是明代同里人陈镛、谢忱改建的。如今走三桥已是游客不可少的项目,使三桥成为同里人气最旺的桥。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四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扬州著名古巷东关街,北对着扬州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总黄至筠的家宅。为扬州明清私家园林的经典代表。199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园主黄至筠为两淮商总五十余年,家资累积巨万。全园占地2.3公顷,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在造园上以竹石为主。植竹以品种丰富为旨归,万竿千姿,蔚为大观。叠石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叠出独一无二的四季山,南北称奇,名闻遐迩。此外更有三路豪宅,宏达微著,余光遗响,彰显尽一代盐商家居生活的奢华气象。由于置景独特,构撰巧妙,于疏朗开阔之中,别有一种曲折幽深引人入胜的境界。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风情万种生态竹

进入北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万竿修竹,竹是个园的精魄,个园的灵魂,游个园,第一要观竹。黄至筠爱竹,并在园内种竹万竿,就连个园的名称也是由竹而来。其实竹在扬州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姚合的《扬州春词》里就写到扬州人“有地唯载竹,无家不养鹅”。“竹”历来也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比如张九龄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1997年,个园在四季假山北建“品种竹观赏区”,逐渐恢复当初有竹“百种万竿”的历史原貌。目前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总占地面积120xx平方米,现有竹60余种,近20xx0竿。设土山竹林,品种观赏,映碧水榭,竹西佳处等区域。

在个园观竹,既是一次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也是一门深奥有趣的学问。竹,既非草本.也非木本,它在植物界中自成特殊的一族。在植物分类学上,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据记载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50余属,1300余种。我国自然分布的竹种就约有30余属,500余种。分丛生和散生两大类,扬州地处江淮,适宜散生竹种和少数比较耐寒的丛生品种。园内现有60余种,从观赏角度可分为观秆和观叶两大类型。观秆类中,又有形与色的分别。像龟甲竹、方竹、螺节竹;佛肚竹、罗汉竹、辣韭矢竹、高节竹等是欣赏其秆形的不同寻常;而紫竹、黄皮刚竹、黄槽刚竹、小琴丝竹、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花毛竹、金明竹、黄皮乌哺鸡竹、花秆哺鸡竹、斑竹、茶秆竹、紫蒲头石竹等则是欣赏秆色。观叶类中,有宽叶形的箬竹、狭长叶形的大明竹、和叶面有各种色彩条纹的菲白竹、铺地竹、黄条金刚竹等。此外,晏竹、芽竹、苦竹、红竹、唐竹、鹅毛竹、平竹、斑苦竹等散生品种,也可在园内找到身影。

龟甲竹是园中最奇特的竹子,它是楠竹的变异品种,属自然生长的变异竹子,因此极为稀少,上千亩竹林中也难见其踪。是珍稀观赏竹种。龟甲竹的节片像龟甲又似龙鳞,凹凸,有致,坚硬粗糙,与其他灵秀、俊逸的竹相比,少了份柔弱飘逸,多了些刚强与坚毅。秆基部节间连续呈不规则的短缩肿胀,并交斜连续如龟甲状。象征着健康长寿,福如东海。

慈孝竹,这一品种称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紧靠老竹,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老竹,则殷殷呵护、扶持着新竹免遭风雨侵袭,平安成长。正如板桥所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靠老杆来扶持。”因为气候的关系,个园内丛生竹较少,只有孝顺竹、凤尾竹和小琴丝竹几种。

斑竹在所有的竹子里,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伤感的就是斑竹了。因为它和我们民族传说中一个优美动人的悲剧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绿色的竹秆上呈现着紫色的斑点,宛如泪痕。根据晋代博物学家张华《博物志》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尧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姐妹俩同时嫁给继承皇位的舜帝为妃。舜帝驾崩后,失去了丈夫的姐妹俩昼夜啼哭,泣泪成血,洒到竹子上,长出来的竹子从此部满了斑点。人们把它叫做斑竹。后来,娥皇、女英的泪哭干了,就投入湘江自尽了,传说做了湘水女神,所以斑竹又叫湘妃竹。斑竹是著名观赏竹。其实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应该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不过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它是泪珠染成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所代表的忠贞的爱情,总是令人无限向往的。

碧玉间黄金黄金间碧玉是园内最多的竹子。此竹色彩美丽, 叶片披针形,为优良的观赏竹种。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竹西佳处(竹径)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进入竹生态区,即有一条数十米长的小路穿越其间,竹影横斜,竹香清幽,筛光漏月。行至竹径尽头,可见一匾额上题着“竹西佳处”。竹西”的来历,出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到了宋代词人姜夔这里,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词句,后来人们便用“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竹西佳处”在这里回归了字面的本来意义,显然是在提示人们:此处竹景最佳。仔细琢磨回味,你会恍然大悟,其实,真正的竹西佳处,都在这条竹林小径上呢。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前后可持续20天左右,不过盛花期也就一个星期的样子,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满园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这时,你若是来游园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这甜蜜的幽香。微风拂过的时候,细碎的桂花便如雨一般纷纷扬扬,落满你的发稍和衣襟。你现在看到的小楼是“丛书楼”。从名字可以知道这是主人藏书、读书之所。桂花向来和旧时人们仕途得意、飞黄腾达密切相连。黄至筠在园中植桂花、置书楼当然是希望子孙后辈才华出众,仕途通达。楼下有楹联: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冠盖豪门盐商第过丛书楼向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园主黄至筠的日常起居之所。依照坐北面南、前宅后园的传统,个园南部是主人的起居区,正门开在东关街上。大门对面是座豪华大八字磨砖砖雕照壁。陈从周先生在《园林丛话》中说;“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大门上的,制作精美。”清人金雪舫曾说个园是:“门庭旋马集名流”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五

个园是扬州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盐商园林,南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街,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扩建而成。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苏州拙政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全园占地30余亩,整体布局采用古典园林前宅后园的传统形式。

个园的营造离不开一位传奇人物,即个园园主、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黄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凭着卓著的经商才能,积聚起万贯家财,被嘉庆皇帝钦赐“盐运使司盐运使”,曾两次进京为皇帝祝寿,入圆明园听戏。可以说,黄至筠与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岩一样同为“红顶商人”,都是钦赐正二品顶戴。园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个园就花了20_年时间,耗银600万两,相当于江苏省一年的赋税。

为什么黄家的园子不叫黄园?偏叫“个园”。“个园”得名缘于园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叶三片形似中国汉字“个”字;中国汉字“竹”字一半亦为“个”。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繁茂的竹林在月光的映照下,地上仿佛出现了成千的“个”字。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个园”名称的形象化图解。

“竹”历来为中国文人所爱,不仅是因为竹子姿态清雅,色如碧玉,更主要的因为它“正直,虚心,有气节”的品格。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个园名称中这个“个”字,最为耐人寻味,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字典里,还是语言习惯中,“个”都是用来作量词的,如:一个人,一个苹果。其实呢,“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古书《史记正义》便有 “竹曰个,木曰枚”的说法。这一点不奇怪,因为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而“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诗句,物象鲜明,意境空灵,可谓深得竹的神韵。另外黄至筠自己也以“个园”作为自己的别号,人与园合一,意味深长,园中竹居三一,石居三一,人居三一。分而独立成章,各奏华彩、合而大化天成,高潮迭起。人与竹与石浑然一体,宾主难分。是最具扬州地方特色的江南私家住宅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个园的“万竹园”是扬州城内最佳赏竹处。现有竹60余种,近2万竿,不乏稀有品种,如龟甲竹、方竹等。这是黄金间碧玉,此竹色彩美丽,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是黄金间碧玉;竹秆碧绿色,节间是黄色条纹者即碧玉间黄金,为优良的观赏竹种。这是孝顺竹,也叫慈孝竹,丛生竹种,笋期在夏季,新笋围着老竹生长,像是遵从古训“父母在,不远游”。

曲径通幽,是江南园林的审美要素之一。而悠长纤瘦的竹林小径,在体现园林意境美方面更胜一筹。我们抬头看看,墙的匾额上有“竹西佳处”四字,“竹西”取自晚唐诗人杜牧吟咏扬州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后来到宋代词人姜夔又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后来人们就以竹西佳处来指称扬州了。在这里把竹西两字回归本来的意思就是:此处竹景最佳。

走过竹径是一条由桂花树枝叶交错形成的林荫小径。这里种的是银桂,“银桂”谐音“迎接贵宾”,因此又称“迎宾道”。桂花的花期大多在中秋前后,此时天清露冷,所以亦有“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说法。每到花开的时候,这条小径都浮动着清清悠悠的芬芳,令人沉醉。

走到尽头,请大家看一下地面上鹅卵石砖片瓷片铺设的图案,在图案中我们看到的有:铜钱两枚、花瓶一只、方天画戟三支——寓意:“连中双元,平升三级”。大家经过之时可以踩一踩、踏一踏,好运连连。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六

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

【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

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20xx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

【造园概况—园林春景】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

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

【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

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

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

【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

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

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

【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

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

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

【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

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

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

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七

何园号称晚清第一园,由清光绪年间任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曾任清zf驻法公使的何芷舠所造,又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

穿过山庄圆洞门是牡丹厅,翻开导游词,原来是此厅嵌有"凤穿牡丹"砖雕,而船厅的别致处在台阶前,以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西园的水心亭则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是很多电视剧的拍摄主场地.穿过园中假山,来到了住宅区,这里有扬州市保存最好的清楠木厅,玉绣楼则是具有异国风格的双层楼房.何园之所以出名便在于它的中西结合.住宅的侧面有一片石山房.从没听过这个名字,只在导游词里见说是石涛叠石造园的唯一遗迹.进入山房,并未觉得有何特色,恰好几个游人跟着讲解员在走,便也随着听了起来,这一听居然欣赏到了一个绝色景致,人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这里却于白天也赏到了月亮!原来在假山上开有一圆洞,洞后有一没有门板的门,光线透过圆洞便在水中形成了一轮明月.水边的廊壁上挂有一面镜子,山石上的迎春花摄入镜里,这便是"镜花水月"了.游罢暗叹不虚此行.

何园有冠盖中国造园艺术的四个“天下第一”,其中特色建筑之冠――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1500米复道回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在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片石山房“天下第一山”,是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

“牡丹厅”因东墙歇山尖有《凤吹牡丹》砖雕山花而得名。这幅《凤吹牡丹》图是至今扬州保存最完整的砖雕之一。

“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建园主人何芷刀一身与船紧密相连,此厅是其形象化的标志性建筑。其“窗开四面、地铺波纹”的构建手法使人赞为绝妙。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

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水绕山行,疏林横空,暗香浮动,假山小亭翼然,背依粉墙,旁依绿水,沿石级过小亭可登串楼。

水心亭(有人称戏台),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的,以供园主人观赏戏曲和歌舞之用。《红楼梦》等影片的拍摄,都曾把何园的水心亭作为场景。它被视为中国戏亭的范例,也被专家认为扬州园林中“小方壶”,所谓小方壶,即“海中仙山”。

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它是园主人阖家居住的处所,位于园区的中心。玉绣之名,来自庭院中的两株广玉兰树和一株绣球树。20世纪40年代初,名园曾经沦落成为驻军营盘,其中一株广玉兰树横遭砍伐。如今幸存的这棵广玉兰树已经有120年的树龄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此外,在体现住宅建筑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细节,如地面设通风孔、地下建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等,可见当时园主人“与年俱进”的思想!

玉绣楼是何家小姐的闺房,有小姐的卧室、书房和琴房。

清代楠木大厅名为“煦春堂”。挂在楠木柱上的楹联,上联是:“莫教春秋佳日过”。下联是:“最难风雨故人来”。大堂正中有个条案,上面放着有一件类似袈裟的钟乳石,象征者佛祖,主人希望佛祖能够终身保佑他们全家幸福安康。袈裟两旁有个花瓶和一架屏风,象征着平平安安。大堂四周的墙上的窗子都是用原法国进口玻璃制成的。最大的两块玻璃共有8个平方,9毫米厚,其中一块曾在wenge中被打过两枪,但没有坏只有两个枪孔。因为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玻璃,所以这钟玻璃非常的昂贵,是一两黄金一两玻璃。

一进片石山房就会看见石涛和尚堆的一座小假山,那就是“滴水喷瀑”。整个假山贴在墙上,山顶凹处与屋檐相连,下面与内池相接,下雨时雨水从屋檐顺假山流入池内。

沿着石径向前走,就来到了园子的娱乐厅。西边有一个半壁书房那就是“书”,再书房东边一点点有一口与内池相接的小方井,当水涨时风把水吹打在井里的石头上就会发出“叮咚”的声音人们称它为“琴”,一眼就会看出来那是用老槐树根制成的棋盘。那画在哪儿呢?原来就在棋的后面,那是一幅天然的竹石图。

“片石山房”又名“双槐园”。因园内有两棵槐树而得名。是石涛和尚唯一一座亲手堆制假山的园林。曾多次出售,可是再低的价钱也没有人来买。原因就出在园内的两棵槐树。古人认为“槐”这个字不吉利,因为棺材是木头做的,人走近木就变成鬼了。但最后还是何芷刀看中了其中的假山的艺术价值,就买了下来。

这里能看见在全国都罕见的景象——日月同辉。可以在白天看到月亮,而且只要沿池边由西向东走动,就可以看见月亮由缺而圆的变化过程。走在假山桥上,向对面望,就会发现一面镜子,镜子里又映出一个园林,那就是“镜中天,水中月”。

个 园

出得园来已经四点多了,于是又游个园.个园和瘦西湖是此行扬州的主要景点.只因爱那亭亭的翠竹和想一睹四季假山的真面目.进了大门,满眼郁郁葱葱的竹林顿使人忘却凡尘,有飘然脱离俗世之感.这里大约就是万竹园吧,园内又有一池,池中红鲤翔游,两个老者在水边的古厅上闲坐赏鱼,乐而忘忧.穿过重重竹林,到了园林的主体部分:四季假山.明知这里就是了,而我围着这里转了几圈也没分辨出哪是哪季.正徘徊着,有讲解员领两位客人来介绍夏山,夏和秋与我所想的一样,而冬和春则是跟着讲解员走了一遍才恍然大悟的.随后又深深折服于造园者的情趣和匠心.时天已渐晚,游人返归,工作人员也都收拾着准备下班了,便匆匆别过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以竹石取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

清漪亭

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

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冬去春来.

宜雨轩前的祥云台阶,脚踩祥云,步步高升...

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主人以春景作为游园的开篇,想是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意吧!透过春景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

旧雨适至新雨初来

出口和进口不是同一个门,门外一色古色古香的建筑,都是卖东西的门脸,此时也都关门了.走过这一片建筑群,又回到入口处,而刚走的这里有个牌坊,原来这里是"花局里".

“花”

扬州自古就是一个将栽花当作种田的城市,一个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扬州人种花、赏花、簪花、懂花、惜花,对于花的酷爱和需求,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代代沿袭。

花局里,恰是花城扬州和扬州花俗、花景观、花风情的代表与象征。

“局”

扬州老百姓爱说局、设局,如书局、饭局,茶局、棋局等等,“局”由此成为一个极具扬州市井意味的词汇。

以“花局里”命名仿古商业街,蕴含着老扬州市井的流风遗响,铺陈着老扬州地方的风俗画卷,彰显出以三把刀为代表的扬州生活文化热烈亲和的市井情调。

“里”

中国古代将人们聚居的地方叫做里,所谓“百家为里”,扬州自古繁华,人丁兴旺,房舍密集,将城市道路挤成一条条细长弯曲的小巷,遂成为有名的巷城。

我住的旅馆没有餐厅,沿着汶河路向文昌阁方向逛去,最后在一个小巷里找到了一家小饭店.点了个扬州炒饭和大煮干丝,便静静等待.此时店里只有我一个客人,老板和老板娘似乎很爱说,不停的跟我聊着.起初只是有一答没一答的应着,聊了几句却发现当地人真的很热心,他们告诉我扬州有哪些可转的地方,有哪些特色小吃,在附近还有哪个饭店,还说那年去兵马佣的时候,那里的饭菜如何的贵...呵呵,这一聊也不觉得等待的时间长了.在他们的谈话里,我才知道原来花居里过去是盐商聚居的地方,也是广陵古城的一个特色.扬州炒饭确实好吃,而所谓的干丝就是豆腐干切成的丝.饱餐一顿,别过店家,回房休息.带了一天雨伞也没下雨,这时没带雨伞,雨却下个不停.一直认为到了一个城市,如不品一下它的特色小吃,不坐坐公交车,不在小巷里逛一逛,便算不得真正到过这个城市,而此时,走在这雨巷中,只感觉自己便似这里的居民一般,溶入了这个城市。

关于中国江苏地方简史心得体会精选八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前往南京东郊三大景区之一的灵谷寺游览。车行下坡,我们看到一处面积不大的湖面,水平如镜,山光树影,十分缓丽。湖边一座临水而建乳白色琉璃瓦覆盖的卷棚歇山顶的开敞建筑叫流徽榭,是1937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资建造的,用以纪念军校创始人孙中山先生。由黄埔一期学员,后成为开国元勋之一的徐向前元帅题写“流徽榭”楷书匾额。再向前,绕过灵响亭即到了灵谷寺大门万工池停车场。我在门口广场向大家介绍一下灵谷寺的历史概况。

明朝初年,钟山西侧的蒋山寺搬迁至此,改名为灵谷寺。它最早建于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20_年)。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在高僧宝志(济公原型)圆寂后,于此建五层琉璃珠宝塔,第二年武帝扩建造寺,名开善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声名的大寺。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选中寺址为陵寝吉地,并利用皇上权威迫其二次搬迁,于1381年(洪武十四年)在现址复建。这位和尚出身的太祖皇帝,为避迁寺建陵不敬之口实,亲自赐名为“灵谷禅寺”,书写“天下第一禅林”匾额悬于寺门。当初养寺僧千余名,下辖12座佛寺,包括栖霞寺、定林寺等大寺庙,占地500余亩,拥有庙产三万四千多亩土地山林,可谓盛极一时,名噪佛界。数百年间,屡有修茸,景况不衰,康熙南巡,游寺题联,韩隆驻辟,作诗赐宝。可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军镇压太平军,在此几次摆开战场,巍峨殿宇,付之一炬,仅剩下烧不掉的无梁殿。太平天国失败后,两江总督曾国藩虽重建少部分建筑,但也绝非前貌了。

1920_年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寺旧址建阵亡将士公墓,在原寺庙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轴线上为第一公墓,两翼距中轴300米分别建第二、第三公墓,建门、树坊,改造无量殿,兴建纪念馆、纪念塔,成为民国时期一处重要的中山陵园附属纪念区。这里安葬了数以千计的国民党部队官兵的遗骸,每逢纪念日都有祭祀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灵谷公园,栽植树木花草,维护旧观,继续开放游览。现第一公墓改为草坪,第二公墓修建了邓演达烈士墓,第三公墓培育成茂密的树林。尽管这里是寺庙、公墓、公园的混合体,但人们还是把这一带称为灵谷寺,可见灵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亲自命名,来历有多种说法,但都为山有灵气,谷有合水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面前的半圆形面积数亩的水池,叫万工池,也叫放生池。相传朱元璋见这里有景无水,命一万军工筑池,栽植白莲。应该说,寺前放生池也是一般寺庙的传统布局,搬来皇上,实为景点增色吧。池的西端不远有一小石桥,叫迎驾桥,传说是众僧迎接乾隆圣驾的地方。

广场北面有一座大门,绿色琉璃瓦虎殿顶,下辟三个拱门,花岗岩基座。这种门的形式稳重气派,用的是皇家规格。原来门额上是蒋介石手题“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书写的“灵谷胜境”。门外一对石狮是建造公墓时北平军分会所赠。门墙为红色,故名红山门。红墙左右延伸又辟有二门,方便车辆通行,门额上分别为“松声”“泉涛”。它虽叫山门但不是原灵谷寺大门,而是原金刚殿的位置,大家看到的门外柱础的痕迹就是原殿殿基的范围。

进入山门,步过青石甬道,前方42层台阶上,原天王殿旧址,耸立着一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大牌坊,高10米,钢混结构,顶覆绿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须弥座,梁枋仿彩画浅刻纹样,斗拱挑檐,气派不凡。这是仿北京十三陵入口大牌楼的形式修造的。五间坊门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质国民党党徽,中间夹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图案,正面梅花中间写有“大仁大义”四字,背面是“救国救民”,都是国民党中常委主席张静江书写。大家细看,上面的瓦当都是国民党党徽图案,体现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坊前石台上立有一对高档汉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话传说貔貅是黄帝作战阵前冲锋陷阵的凶猛神兽,每至阵前,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这里象征阵亡将士的忠勇威武,是陆军第十七军所赠。这对石刻肌肉横暴,矫健奋进,从雕刻艺术手法看,是一件精美独特的作品。

各位游客,前方有一古老面庞大的建筑,请哪一位朋友猜一猜它是什么样的结构。好的,几位朋友都抢先说是无梁殿,非常正确,好眼力。它通体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一寸梁木,叫无梁殿,用其谐音,又叫无量殿,原来供奉无量寿佛。正因为无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战火中幸存,但仅残留拱券,在造公墓时加修重檐屋顶。它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结构建筑,比苏州开元寺、宝华隆昌寺、山西显通寺、峨嵋山万年寺的的无梁殿大得多。现殿东西长54米,宽38米,高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置有三座复体式喇嘛塔。外观面阔五间三门。室内进深三间,实际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高大,宽11.4米,高14米,前后券宽4.8米,高7米,侧面为纵连三间的大简卷,两侧山墙用砖垛出挑,逐层弧形上伸1米多。施工过程中木模架券,砌成凝固拆模。中券正中三个券龛内,原供奉无量寿佛居中的西方三圣,顶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据说是升天孔。其实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顶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风采光。造公墓时,请走佛像,代以石碑。中碑由张静江书写“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之灵位”,左碑刻蒋介石所书北伐誓师词,右碑刻陈果夫所写国民党中执委祭文。建国后碑文被磨去。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重修改刻,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左碑为民国国歌,右碑为“国父遗嘱”。祭堂四周嵌有110块青石碑,刻有按战役地点、军阶职务分类的阵亡将士姓名33224人,共十六万五千字。殿内前二券还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蜡象馆,展出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当时名人57位,组成22组场景,再现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无梁殿后有一片半圆形的大草坪。各位朋友,能看出这块地是干什么用的吗?好,这位游客反应快,已看出是一座墓。这就是位于中轴线上的第一公墓。它就是灵谷寺五方殿遗址,供奉五方五智大佛。作为公墓,主要安葬北伐战争及1932年上海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和第五军的阵亡将士,按编制军阶抽签实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个。在公墓北侧东西两头各立纪念碑柱,纪念这二支抗日部队的牺牲官兵。现这两座碑成为南京抗日战争纪念地之一,用来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现在墓地已成草坪,请大家仔细看,还可见按放射形划块的分格,有似国民党徽。背向数百米长的半圆形墓墙,弧形起伏,这是设计者美国工程师茂菲为益求古典庄重的效果,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弧形卷波的手法而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在闽南广东沿海也经常能看到。

各位游客,在高大栎树的浓荫覆盖下,绕过墓墙,我们看到陡阶高台之上,有一宽阔恢宏的殿宇,现在叫松风阁。原是明初律堂的位置,清代复建为观音殿,重檐庑殿,绿色琉璃瓦,面阔连廊共11开间,红柱列绕,雕梁画栋,是古典建筑中最高规格形式,按帝王陵墓中供奉灵位的主体建筑享殿的形式设计,反映出其当时受推崇的地位。民国时建成“阵亡将士纪念馆”,由蒋介石题写馆名。内部布局作了一些变化,改单层为二层,是走马楼式串廊,中间为单层穿堂,宽敞明亮。梁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仿古装修。原内设许多陈列橱架,展出阵亡将士遗物,举办专题展览。抗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室内物品损失一空。现在开设了小商店,各位可以在舒适的大堂中小饮休憩,也可选购一些你所喜爱的纪念品。

阁后广场中央,立一石鼎,上刻六角重檐亭式鼎盖,四面鼎身刻有狻猊兽头,乃龙之九子之一,中刻“垂勋铭鼎”,是当时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献给公墓的纪念物,它是众多赠品中存世不多的遗物。大家可在鼎前以塔为背景留影,效果绝佳。

各位朋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领略灵谷深松、涛声依旧的风光,不登九层塔,是不能如愿的。前方100米,巨塔巍然,就是公墓中轴的终点灵谷塔,即阵亡将士纪念塔。它建成于1933年,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阶,中间的日照山河图,长5.2米,宽2.8米,象征气壮山河,与日月同辉,用的是白色花岗岩石料。上面是直径30.4米的花岗岩平台。四周是云头雕花石栏。塔高60米,九层八面,钢混及花岗岩结构,外形是楼阁式塔样式。底层直径14米,向上逐层收分,顶层宽9米,每层挑出绿瓦披檐,上置回廊护以石栏,供游人凭栏远眺。塔顶绿瓦攒尖,中竖塔刹,运用佛家的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的形式,金光熠熠,直刺青天。整座塔造型优美,坚固稳重,雕栏玉砌,绿白相间,真是第一流的纪念塔。

底层外壁刻有蒋介石手题“精忠报国”,前门横楣上书“灵谷塔”,后门是“有志竟成”,侧门分别是“成功”、“成仁”,塔内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盘旋而上,共252级。从二层至四层,各位可以看到内壁上刻有洒脱如泻,奔腾似龙的草书,是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长于右任所书的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北上告别辞。于右任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才华横溢,精于诗书,魏、草有名,更擅草书,时称“一代草圣”,又因长须飘髯,人呼“于大胡子”,晚年居台,其思乡盼归之情溢于言表。五层至八层是另一元老吴雅晖篆书孙先生黄埔开学训词。吴为篆书大家,其字谨严精妙,端庄秀丽。原在塔身外壁刻有当时要人手迹,现用水泥覆盖,尚未恢复旧貌。

登临九层,极目四野,爽风万里。远方山峦起伏,近依钟山屏障,环顾林海松涛,脚下诸景环抱,春日嫩绿如绒,夏季苍翠欲滴,秋色金黄交映,冬景莽莽似烟,西望遥见中山陵堂,下俯历数门坊殿阁。各位朋友,游览至此,岂不快哉!

灵谷塔西南侧林中,有一覆钵式塔,上置相轮宝瓶和须弥座,人们称为宝公塔,是南朝高僧宝志和尚的舍利塔。最初在现今明孝陵的位置,民国改建公墓时,原想保留不动,但在阵亡将士中掺进一个老和尚,很不相宜,也就委屈迁移至现在位置。十年动乱中,塔中灵骨石棺均遭毁坏无存,后又重修,仅是象征之物了。塔前嵌有一黑色石碑,刻有吴道子所画宝公像,李白所作画像赞词,颜真卿所书赞词,三人皆为唐代顶级大师,人称“三绝碑”,被视为国宝。此碑也四毁四刻,在第三次复刻时。乾隆皇帝也来凑热闹,在碑首题了“净土指南”四字。

各位朋友,观碑怀古,我不得不介绍宝志和尚其人其事。在1400多年之前的南朝,他是一个赫赫有名无人不知的人物。他七岁出家,成年得道,行为灵异。所作预言,皆有应验,还戏弄皇帝,被请入宫中上座。他手持的法器是禅枝上挂着刀、尺、拂尘,暗喻南朝刘宋之后的王朝,即齐(刀)梁(尺)陈(拂尘)。所以李白赞词“水中之日,了不可取,灵空其心,寥廓无主,锦蒙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丹青圣容,何往何所”,就是这位大和尚的写照。梁代开善寺直至明代灵谷寺都是为纪念他而造,连贵为开国太祖的朱元璋,迁他的灵塔,还要上香祈祷赔礼,许愿在自己的陵墓禁区内再造更大的寺塔来补偿,地位真是不一般。也许应了“何往何所”,他的墓塔三迁四建,颠沛流离,最后灵骨无存,真是“水中之日,廖廓无主”了。

塔基正前方,有一三开间小殿,硬山顶接一架廊庑,叫志公殿,是造公墓时为保存一些宝志遗迹特地建造的。原内供志公及侍者弟子之像,两侧有历次迁葬的碑文,记述转迁经过。

各位游客,我又要出一道问题,请大家回答,殿前的叉形铸铁件是什么名称?干什么用?大家讨论很热闹,但都没说准。请看旁边景点说明碑文。这叫“飞来剪”,民间传说是孙权用来剪蟒镇妖的,其实它是明代造寺用的起重机械的部件,就像今天的吊车。旁边还有一块巨石,二条巨龙盘绕,人称蟠龙石,高2.4米,有传说飞来剪拿住蛟龙,此石镇住二龙。实际上这块巨石是碑帽。大家知道,我国古碑都有帽、身、座三部分,现在是身、座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碑帽头,给我们留下了不解的话题。

各位朋友,向西南看去有一小石桥,叫玉带桥。传说朱元璋在此封大银杏树为树王并赐以玉带。山坡上有一方亭叫进思亭,亭西为第三公墓址,原有墓穴2268个。1946年军统头子戴笠空难摔死,蒋介石亲选第三公墓为戴入葬。1950年被炸成废墟,仅有园路成了痕迹。

灵谷寺公园我们游了一大圈,灵谷寺内不见寺,寺在哪里呢?请跟我从无梁殿后穿过,就会看到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这就是现在的灵谷寺。庙前迎面立有大照壁,上有“普济圣师应化真身道场”十字,点出该寺与宝志大师的缘脉关系。大门门楣上有于右任写的“灵谷寺”三字。各位朋友,此灵谷寺非彼灵谷寺,彼寺已毁,此寺乃重建物。这里是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曾国藩在“八功德水”处焚香祈雨,求有灵验就造龙王庙还愿,后来又有增修。民国时,把无梁殿中佛像归并龙王庙,改名灵谷寺,所以前后二寺不可相提并论。

进了山门是一般佛寺的格式,迎门是笑口常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是按五代奉化的契此和尚(布袋和尚)的形象塑就,相传是弥勒在东土的显身。佛经所说,弥勒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的华林园继承佛位,又称未来佛。背后是身披甲胄,手执降麾杵的护法神韦驮,在警视四众,惩戒犯禁。山门内壁东侧有“灵谷寺龙王庙碑记”。西侧有“祈雨碑”。前庭中立1983年铸万年宝鼎。正面主体是近年重建的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楼阁相依,殿内幡幢悬垂,华灯长明。黑花岗石铺地,深沉明亮。中间高台座上一尊主供释迦牟尼佛,鎏金装彩,阿难、迦叶侍奉左右。东西两侧贴壁而立的是二列像设,一列为十八罗汉,一列为二十诸天,把二种常见而又极易混淆的供像集中在一起,兼收并蓄,统而有之。主台背面是大悲菩萨海岛观音,脚踏鳖头,手持净瓶杨枝,左右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后壁东为大智文殊菩萨,座骑青狮,西壁为身跨六牙白象的大行普贤菩萨。殿后为宏大高敞的观音堂。底层供奉开山祖师宝志铜像,上供观音铜像。1994年,观音阁落成,举行了真慈法师升座仪式,这是自太平天国以来的首次升座。

东首院落现为“大遍觉堂”,是玄奘法师的纪念堂。中供法师译经坐像,前有十三层木质密檐式塔,塔内供奉法师顶骨舍利。讲到这里,有的游客肯定产生疑问,玄类法师在西安住锡、圆寂,灵骨怎么会转到这里呢?各位,说来话长,这其中又有一段曲折而又与国运共兴衰的故事。

唐高僧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俗名陈祎.他13岁出家,21岁受戒,精通经论,公元620_年历经艰辛,西行天竺20_年,带回经卷657部,创唯识宗,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著名使者。664年圆寂于长安慈恩寺,初葬白鹿原,继改樊川兴教寺,又因黄巢义军起事迁葬终南紫阁寺。至宋金陵天禧寺可政法师在终南见塔毁寺废,就迎奉至天禧寺,在东岗造塔安葬。明初迁南京名扬中外的大报恩寺。太平天国时期战火纷飞,寺塔又湮没无存。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扩建军工厂,施工挖出石函及珍贵器皿,还有迁葬碑文。日军妄图封锁消息盗走诸物,后迫于国人压力和出于粉饰汪伪政权的政治需要,除在九华山造塔安葬一部分,其余瓜分存于多方佛寺。这里供奉的是当初存于博物院的一部分,几经周折,辗转至灵谷寺供奉。1998年8月,中国台湾玄奘大学法师了中住持向大陆申请分供舍利,经批准,取出2.8863克一粒分供,由两岸僧众护送至台,成为两岸交往,促进统一的盛事。

纪念堂前存一座三圣殿,中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及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是属净土宗的特色。

寺的最东侧为素菜馆,供应素食斋饭,选料素淡,做工精细,口味鲜美,各位不妨一尝。

各位朋友,钟山之麓,还有一些民国要人之墓,从前面“八功德水”开始就是谭墓的墓道了。“八功德水”现用石栏围护,清泉从二龙头中流出,自古相传此水对人体有八种有益功能,是优质矿泉水。泉后路中有一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现刻“灵谷深松”,原为谭延闿的墓碑。可能在场的朋友们大多不了解这个人,他出身清代大官僚家庭,父官至巡抚(省长),本人为光绪进士,点了翰林,宣统元年任湖南咨议局长,此公精明圆滑,审时度势。辛亥革命爆发趋附革命,又杀害革命党人,夺任湖南都督,又追随孙中山和蒋介石,历任内政部长、国民党中政委主席、党部主席、国民政府主席,他纵横捭阖,官运亨通,1932年病故,享年52岁。国民政府下令国葬,蒋介石亲选墓地。谭墓依山带水,曲折幽深,具浓厚的江南山水园林风格。第一段墓道350米长,尽头是一圆形广场,中间有一圆形花坛,上植松竹梅岁寒三友。坡道入口有一回柱三门汉白玉石坊,清代式样。柱头有石狮云板,三门横枋上有佛焰背屏立于须弥座上,柱基夹有抱柱鼓石。东南有一石碑,原为国葬令碑;南面有一方石碑,原刻谭的生平,现碑坊上文字都已不存。牌坊内坡道有石马一对,是第二段200米水泥墓道的起点。右转上坡即为祭堂,歇山重檐。面阔五间,梁柱藻井饰以描金彩绘,原门窗镂花金钉。堂前为花岗石祭台,台二例有方形经幢两柱,仿佛教之物。祭堂内原有许多珍稀祭器祭台,抗战期间流失殆尽。台东有一汉白玉牡丹花坛,刻有三圈飞龙图样。顺坡上行,右下方是曲水流觞出自景区。曲水流觞东晋时海西公宴请群僚的流杯渠,又取王羲之兰亭序中临溪饮酒作诗之趣。流瀑阁上有千秋坊、水亭、心亭、香竹芳亭,流水跌宕,层台错落,小桥越溪,林路盘折,完全是山水园林的文人写意,幽雅至极,在墓园中独树一帜。

再向西行一段,到了二侧休息亭,便是墓地。主轴南向通直,缓坡开阔,绿草如茵,绿树屏绕,入口平台是汉白玉圆壁的睡莲池,素白莲花照水开放,殊显清幽。坡上有清式云纹华表一对、石狮一对、花缸一对。墓前平台陛石刻有五福捧寿和八面玲珑的图样。墓茔半圆高3.5米,直径9.5米,十年动乱中墓被炸毁夷平,1983年以骨灰罐重葬。墓前祭台刻有西洋古典花纹,原为圆明园遗物,法国人进贡,尤其珍贵。墓后有十几米高的山茶花树,是金陵之首。春天红花满树。

谭墓石刻,似是宫廷之物,牌坊一组还来自咸丰顾命大臣肃顺的墓园,用料上乘,刻工高超,非其他民国墓可比。说是来自圆明园,无法使人不信。再和中山陵的豪放气势对照,谭墓的婉约幽深,不能不令人叹服。游览这样的墓园真是一种精湛的园林艺术和雕刻艺术的审美享受。

从谭墓墓道起点向东上坡,是民国著名人物邓演达烈士墓。邓14岁加入同盟会,是颇有名望的左派领袖,其短暂一生充满悲壮奇事。他追随孙中山筹办军校,任黄埔教育长,后历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总司令部武汉行营主任、国民党中央执委。蒋介石4.12政变后,他开始从事倒蒋革命活动,被迫流亡莫斯科,又因反对斯大林干预中国革命,差点被秘密处死,连夜逃出苏联,前往柏林,历访欧亚十余国。1930年回国在上海组织“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是该党创始人。因策划军事倒蒋,不幸于1931年因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戴笠密捕,蒋介石诱降不成,并置宋庆龄、何应钦等众多要人营救而不顾,下令秘密杀害于麒麟门外沙子岗,年仅36岁。遇害后家属寻获遗体由好友时任京沪卫戍司令的陈铭枢为他具棺入殡。建国后两迁葬址定在第二公墓。1955年墓建成,举行了安祭安葬仪式。

邓墓开阔宽宏,肃穆幽静。墓道入口有圆形花坛,十字形通道柏树成行,芳草鲜花铺满墓地,两侧是花架亭廊,紫藤覆盖,很是幽雅。平台中央圆顶墓高4.5米,直径9.5米,墓圈饰有月桂叶图案,墓碑花岗石高达4.8米,宽1.2米,正面为何香凝书写“邓演达烈士之墓”,背面是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的铭文,记述了邓生平事迹。碑前小平台上横卧一西式桂叶花圈,寓长青留香之意,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平台上还摆有花缸八只,可装点盆花。

各位朋友,灵谷寺景区游览到此即将结束,希望各位能在此次游览后得到许多的回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