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6:27:27 页码:9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4篇)
2023-11-13 16:27:27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过程或经历中的感悟和总结。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需要先明确写作的目的和主题。4.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分享,通过他人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少走弯路。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片麻构造。变晶结构。岩石中有深色矿物的云母,角闪石和浅色矿石石英,长石成条状带状分布,相成黑白相间的断续带状构造。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等片状矿物。节理比较完整。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强。极易沿片理产生滑动。

此岩石形成与震旦纪与二叠纪之间后经风化等形成枕状节理,沿四角风化,象馒头,蘑菇的形状,是全风化的结果。

风化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3种,它们都具有各自的表现特征。详细内容如下:

全风化:

1、全部变色,光泽消失。

3、除石英颗粒外,其余大部分风化蚀变成次生矿物。

4、锤击有松软感,出现凹坑,矿物手可捏碎,用锹可挖动。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庐山地貌壮丽,山水秀丽,自古即以奇峰怪石、碧水流泉而闻名。为了加深对地质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我所在的班级组织了一次庐山地质实习活动。这次实习活动不仅使我对庐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带给我不少收获和体会。

庐山地质特征的形成是长时间的天地变化和地质作用的结果。在实习中,我们首先走访了庐山的各个景点,观察和记录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貌特征等。庐山由花岗岩主体构成,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有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和构造带。在庐山的山体上可以看到形态各异的奇峰怪石,经历了风化、侵蚀等自然作用。同时,庐山还有一些古老的岩层和泉水,这些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遗迹。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地质学理论在实际地质景观中的应用。

第三段:实地实习的收获。

通过实地实习,我不仅对于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还学到了很多实践技能。我们学会了使用各种地质工具,如测量仪器、试验设备和野外工具等,这些工具能够更准确地获取地质信息。在庐山山体上,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实地勘测和采样的方案,运用实践指导的方法,熟练地进行了野外工作。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对地质实践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呈现,培养了对地质事物观察和判断的能力。这些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在地质学理论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开展实际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实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庐山地质实习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在野外工作中,山脉地势复杂,行进道路崎岖,有时需要翻越陡峭的山岭。夏季的庐山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加之长时间的野外工作,容易出现疲劳和身体不适情况。此外,庐山地质实习活动需要我们在实地环境中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这对我们的实践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但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互相鼓励,最终顺利完成了实习任务。

第五段:实习心得和感悟。

通过庐山地质实习,我不仅提高了对于地质学的理论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我深刻体会到地质实践是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只有在实际中去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地质学的知识。同时,这次实习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性,地质学不仅仅在庐山地质实习中有着重要作用,更在社会生活中对于矿产勘查、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庐山地质实习,我对地质学的兴趣进一步被激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将来从事地质学相关工作的决心。

总结: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的撰写,让我进一步回顾了庐山地质实习的整个过程,回忆起了那段有关地质学的美好时光。通过实地实习,我不仅对庐山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学到了很多实践技能,并明白了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性。我相信,这次地质实习对于我的人生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一)构造地貌。

庐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4.积极参加现场讨论和及时整理野外记录。

二、实习内容。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每年7月-9月平均气温16.9度.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在十九世纪末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第一段:引言(120字)。

庐山地质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最有意义的一次实践经历。在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和形成演化过程,体验了地质勘探工作,并与同伴们一同探索了庐山的壮丽景观。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受益终生。

第二段:实习经历(240字)。

庐山地质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参观了庐山地质博物馆,了解了庐山的地理概况以及地质构造。接着,我们进入了实地勘探阶段。我们去到了庐山的特定地点,进行了现场勘探。通过收集地质样品,并参与地质地貌的测量和观察,我深刻感受到了地质学的实践性与重要性。在实地勘探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辨不同的岩石类型和矿石,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测量和采样。这不仅增加了我的实践经验,也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

第三段:团队合作(240字)。

在庐山地质实习中,我们必须密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我们需要携带大量的设备和工具,但往往有限的携带空间让我们束手无策。通过团队合作,我们紧密协调,合理分配装备,保证了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我们还互相学习,相互补充知识。在分享和交流中,我意识到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专长,互相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和帮助,并共同进步。

第四段:解决问题的能力(240字)。

庐山地质实习期间,我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判断矿石的种类,如何处理地质样品以保证准确性等。这些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答案,我们需要运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实践进行判断和解决。通过与同伴和导师的讨论,我学会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段:结尾(360字)。

庐山地质实习让我深深感受到地质学的精彩与重要性。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还锻炼了自己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中的相互学习和帮助让我更加明白,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团队的力量无可替代。我相信,通过这次实习,我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感谢庐山地质实习给我带来的宝贵经验和成长机会,我将记住这段难忘的经历并终生受益。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强风化:

1.大部分变色,只有局部岩块保持原来形状。

2.岩石的结构大部分已破坏,小部分岩石已崩解成土,大部分岩石呈不连。

续的骨架或心石,风化裂隙发育,有时含大量次生夹泥。

3.除石英外,长石、云母和镁、铁矿物都已风化蚀变。

4.锤击哑声,岩石大部分已风华变质形成风化次生矿物。易碎,用镐撬可。

以挖动,坚硬部分需要爆破。

弱风化(中等风化):

1.岩石表面或裂隙面大部分已变色,但断口仍保持新鲜岩石色泽。

2.岩石原始组织结构清楚完整,但纷华裂隙发育,裂隙壁风化剧烈。

3.沿裂隙铁镁矿物氯化锈蚀,长石变的模糊不清。

4.锤击哑声,开挖需要爆破。

微风化:

1、岩石表面或裂隙面有轻微褪色。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场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东谷等。

2、冰碛地貌。

(1)、终碛垄:如花寺内。

(2)、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漂砾:如西谷的“飞来石”。

三.气候概况。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气候状况受到大范围气候状况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以牯岭为参照系,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5~6℃,与北京年平均气温11.6℃几乎相等,这相当于牯岭纬度向北推移10°。盛夏时,长江中下游河谷和鄱阳湖盆地一片热浪,而庐山虽处于这片夏热中心,却与"长江火炉"形成鲜明对照。牯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这与自由大气气温垂直递减(0.6℃/100米)基本相符合,在相同天气状况下,夏日午后最热的时刻,牯岭气温比九江低10℃,比星子低7.8℃。牯岭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故而有"清凉世界"的美誉。有趣的是,牯岭的英译文kuling便是从英语cooling(清凉)一词演变而来的。庐山是一座中山,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却具有山地气候特色,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牯岭的四季,同山下九江、星子相比,夏季短85天,7月进初夏,季节开始落后一个半月,"走走过场"便悄然而去了;冬季早早"叩响山门",提前一个月来临,延后一个月迟迟不愿结束,冬季几乎比山下长两个月;春季姗姗来迟,三月桃花四月开,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随着云雾,使春光神"半抱琵琶半掩面";天高云淡的秋季,云雾偏少,显现庐山真面目的机会增多,和九江,星子相比,秋季的来去都提前一个月左右,而秋季的长短差别不明显。冬日的庐山,仿佛是耸立在江湖间的一座琼岛。牯岭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0.1℃,极端最低气温,也曾在水银柱-16.8℃的刻度上停留过。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能提高实习的工作效率。本站实习报告栏目为您提供《地质专业庐山实习报告》最新范文,希望对您大家有所借鉴!

1、实习时间:2007年11月9日至2007年11月11日。

2、实习目的:1.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认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野外观测技。

3.认识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常见植物的识别。

4.认识常见地质现象和岩石、矿物的野外的识。

5.认识常见地貌类型,掌握其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3、实习路线:11月9日牿岭—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龙首崖。

11月10日牯岭—女儿城—含鄱口—三逸乡冰窖—五老峰—庐山植物园。

11月11日牯岭--大月山水库--剪刀峡--好汉坡。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米,属中山类型,。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庐山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也就成为了一个各高校都首选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

二、庐山地质概况。

(一)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喂最高。

(二)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一)构造地貌。

庐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组成庐山的地层由沉积到剥蚀。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为东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来自西北——东南的挤压力。完成后,内力作用见效,外力作用增强,从燕山运动到新构造运动,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坏又建设。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岩性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林立,谷岭相对的现象。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1、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3)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4)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为受剪刀峡断层的错东的错东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场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东谷等。

2、冰碛地貌。

(1)、终碛垄:如花寺内。

(2)、侧碛:如裁缝岭侧碛。

(3)、漂砾:如西谷的“飞来石”。

三.气候概况。

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气候状况受到大范围气候状况的制约,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以牯岭为参照系,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5~6℃,与北京年平均气温11.6℃几乎相等,这相当于牯岭纬度向北推移10°。盛夏时,长江中下游河谷和鄱阳湖盆地一片热浪,而庐山虽处于这片夏热中心,却与"长江火炉"形成鲜明对照。牯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这与自由大气气温垂直递减(0.6℃/100米)基本相符合,在相同天气状况下,夏日午后最热的时刻,牯岭气温比九江低10℃,比星子低7.8℃。牯岭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故而有"清凉世界"的美誉。有趣的是,牯岭的英译文kuling便是从英语cooling(清凉)一词演变而来的。庐山是一座中山,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却具有山地气候特色,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牯岭的四季,同山下九江、星子相比,夏季短85天,7月进初夏,季节开始落后一个半月,"走走过场"便悄然而去了;冬季早早"叩响山门",提前一个月来临,延后一个月迟迟不愿结束,冬季几乎比山下长两个月;春季姗姗来迟,三月桃花四月开,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随着云雾,使春光神"半抱琵琶半掩面";天高云淡的秋季,云雾偏少,显现庐山真面目的机会增多,和九江,星子相比,秋季的来去都提前一个月左右,而秋季的长短差别不明显。冬日的庐山,仿佛是耸立在江湖间的一座琼岛。牯岭1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0.1℃,极端最低气温,也曾在水银柱-16.8℃的刻度上停留过。

四,植被概况。

庐山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许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存下来。为保存古老类型,如鹅掌楸、擦木、大血藤、紫树等和引进新的植物种类,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本世纪之初,中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的胡先啸教授,便对庐山的植物社会进行过调查;秦仁昌、陈封怀等教授也相继作过研究。他们三人于1934年在庐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正规的、供研究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从国内外相继引种3千余种植物,总数达到3000余种。

庐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植被上显示出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庐山植物区系中,中国特有成分,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钱柳、大血藤、八角莲、鹅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喜树、香果树、长年兰等。其它残遗种,裸子植物中有银杏、金钱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被子植物中尚有连香树、枫香、玉兰、糙叶树等。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庐山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特征。

庐山植被的分布规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根据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可以分为三个垂直带)。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也是一座以地质景观著称的地区。作为一名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我怀着无比的激动和期待,准备前往庐山进行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活动。在出发之前,我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对庐山的地质构造和地质遗迹做了详细的学习和了解。同时,我还向老师请教并学习了实地勘察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我对庐山的地质背景和实习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二、实习的任务与成果。

我参加的庐山地质实习活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地勘察,二是编写实习报告。实地勘察是实习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也是锻炼我们地质学专业技能的最好机会。在庐山的实地勘察中,我们使用了各种仪器设备对岩层、断裂、岩石和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量。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许多地质实习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在编写实习报告的过程中,我对实地勘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撰写了详细的报告,从而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实习中的收获与体会。

庐山地质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我了解到地质实习和课堂学习的差异,实习活动更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亲自动手去体验和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知识。其次,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地质勘察技能,这些技能对于以后从事地质研究和工作都非常重要。最后,通过实习,我加深了对庐山地质景观和地质历史的认识,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庐山美丽的自然景观唤起了我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使我更加热爱地质学这个学科。

四、实习中面临的困难与应对策略。

在庐山地质实习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首先,实地勘察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而且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和观察工作,这对我们的体力和耐力是一种考验。为了应对这些困难,我们在实地勘察前加强了体能训练,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其次,庐山地质构造复杂,地质遗迹众多,这给我们的勘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参考资料和实地勘察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互相学习和交流实践经验,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我们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五、实习的收官与反思。

庐山地质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在这一周的实习中,我不仅增加了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实习不仅仅是学到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实习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在实地勘察中有时对细节不够注意,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还不够深入等。这些问题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和克服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综上所述,庐山地质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通过实地勘察和实习报告的编写,我掌握了更多的地质实践技能,提高了实践能力,并且对庐山的地质背景和地质遗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实习中我也面临了种种困难和挑战,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团队协作,顺利克服了它们。这次实习收获满满,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庐山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级名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及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征,也就成为了一个各高校都首选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地点。

二、庐山地质概况。

(一)庐山的形成。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1、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岩组成。高1453米。

(3)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4)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为受剪刀峡断层的错东的错东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三)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此外在野外进行地质实习还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和磨练意志,并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在实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排除干扰,专心听。

2.要做到五勤:勤敲打,勤观察,勤测量,勤记录,勤追踪。

3.熟练操作罗盘。对地质罗盘,要求了解其结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庐山地质实习心得体会报告篇十四

1.实习概况:

20**年10月,我们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工程地质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目的

理解基本的地址概念,了解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技能。

通过简短的野外地址实习,巩固学过的《工程地质》内容,加深对课程有关内容的理解;此外,通过实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提高随地址科学的兴趣:同时充分认识到地质实践对地质科学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实地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联系。

3实习内容:

昌乐火山口

昌乐火山口,距今1800万年是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

火山口呈圆锥形,石头呈红褐色,气势极为壮观,数万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顶,直插云天。

此火山口是火山筒内充填的玄武岩栓,经过200多万年的长期风化剥蚀,被剥露出地面,岩栓柱状节理发育,呈辐射状,向上收敛,向下散开,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火山喷发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据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考证认定,该火山口为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约1800多万年,它的发现,对地求物理和地震科学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介值。

一色的红褐圆棱柱石,竖指苍天,凡经开凿者皆显露出明显的喷发纹理,表明其成因于火山喷发,近百平方公里内的几十座山包构成了蔚为壮观的远古火山群。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

山东山旺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约22公里处,面积约13平方公里。

地质公园地处鲁中隆起区中的临朐凹陷,公园内总体由两个次级小盆地组成,即解家河盆地和包家河盆地,其外围均为由玄武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形起伏较大。

为季节性河流。

地质公园以闻名世界的山旺古生物化石及反映其形成环境的火山地貌为特色。

公园内各种地质遗迹丰富,一是第三纪中新世时期距今1800万年山旺玛珥湖沉积岩层(科学上划分为山旺组地层---硅藻土),沉积厚度25米左右,具有标准的层型剖面,现已成为国际上中新世生物建阶的重要依据。

由于层薄如纸,稍加风化即层层翘起,宛若书页,被古人形象地比喻为"万卷书"。

大量古生物化石含在其中。

尤其是山旺地层层型剖面所处位置,是由早期的牛山组玄武岩、第三纪中新世时期湖相沉积岩(山旺组)、第四纪黄土和晚期的火山岩浸入等地质现象组合而成。

二是新生代时期(距今xx万年)火山作用形成的古火山锥、熔岩流动特征等各种火山地质现象,如黄山、尧山、擦马山、灵山等都是典型的古火山口,因此亦是研究新生代火山岩区的理想场所。

特别是擦马山玄武岩柱状节理,直径近于80cm,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尧山西侧,火山作用形成了高高的台地,经长时间风化剥蚀,形成了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石楼"。

山旺组地层中的化石,形成于距今1800万年的第三纪中新世时期。

目前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10几个门类700多种,其中大部分是已绝灭的物种。

植物化石包括真菌、硅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藻类。

动物化石有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

特别是山旺山东鸟、齐鲁泰山鸟等鸟类化石的发现,填补了中新世时期的空白,山旺成为我国鸟化石丰富的产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发现鹿类化石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化石产地。

新发现的带胚胎的犀牛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的,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植物化石枝叶最多,花、果实和种子也保存得非常完美。

山旺古生物化石主要保存于中新世山旺组硅藻土层中(距今约1千4百万年),其种类之多、保存之完整为世界罕见,目前已发现的化石有十几个门类600多种。

动物化石包括昆虫、鱼、蜘蛛、两栖、爬行、鸟及哺乳动物。

昆虫化石翅脉清晰,保存完整,有的还保留绚丽的色彩,已研究鉴定的有11目46科100属182种。

山旺鸟类化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完整鸟化石最丰富的产地,三角远古鹿化石和东方祖熊化石是世界上中新世该化石保存最完整的标本。

植物化石有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藻类。

除100种藻类外,其它植物有46科98属143种。

它们在世界上研究古生态、古气候、动植物演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被中外专家誉为研究中新世的“综合实验室”。

山东地下大峡谷

高峡深涧,鬼斧神工。

飞瀑流泉,溅玉喷珠。

天赋幻境,兆年孕育。

暗河漂流,惊险刺激。

管轨滑道,激越航程。

江北溶洞,魅力所在。

山东地下大峡谷位于沂水县城西南8公里龙岗山下,是一座风貌奇特的溶洞王国,洞体长度6100米,是江北第一长洞,中国特大型著名溶洞之一。

特点:

一气势雄伟壮丽,峡谷深切近百米、两壁如削、宽处百余米、窄处仅可容身,成具体而微之地下三峡。

洞内有一河、九泉、九宫、十二瀑、十二峡等景观100余处,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洞中峡谷雄奇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二 地下暗河漫长而曲折,水量充沛,四季长流,地下河瀑布十分壮观,在我国北方溶洞内实属罕见。

三 利用暗河水势开发的1000米漂流项目,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总部认证为“中国最长的溶洞漂流”项目。

漂流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溶洞内的幽深莫测,起伏高下,波激浪涌,抑扬顿挫的特点。

将地下河漂流的原生野始,惊险刺激演绎的`淋漓尽致。

4 实习总结:

短短一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

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

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

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

知识从感性认训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

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为了让我们土木专业的学生多了解一些当前比较普遍的建筑形式及建筑方法,磨练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毅力及勤看、勤问,勤思,勤学的习惯,把我们从理论的殿堂带入实践的前线,为了让我们下学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在小学期学院组织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五天的土木专业认识实习。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土木工程是一门大学问,有很多很多的知识。

我还是个连土木工程门都没进的无知学生,要学的很多,要做的很多,今后的时光应该是自己发奋读书的日子,是努力求索的日子。

(二)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我们的第一天第一站一座拱桥的施工现场,谢老师问:“这座桥的拱是双曲线,还是抛物线。”记得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并不是不知道,但是没有马上反应过来,为什么呢?没有意识,没有将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意识。

以后,要多加努力,大学不是高中,要学真本事,能把课本上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并有所创新,才能算是真正学会了,才是真正的本事。

(三)要想学好,先要“三勤”。

在许多工地,特别是桥东开发区房建工地,工地技术人员等给我们最多、最宝贵经验就是“三勤”,勤看、勤问、勤思。

对各工地、工程,要多留心看,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等要多留心看,另外,就是对于专业书籍等要多看;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太清楚的地方要多问,问技术人员,问工人师傅,总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解决好,搞清楚;对于任何问题、任何方法等,都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不要把问题留给别人去解决,不要简单的照搬别人的方法,思考是进步的捷径。

(四)学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这次老师和工地技术人员,让我记忆最深的话就是“学真本事,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不要死钻课本,但也不要脱离课本,联系实际,要把本事真正学到手,学过的就要能用的上,能在将来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本领。

要有自己的特长,用工人师傅的一句话就是“一招先吃遍天”,要有自己的夺人之处,才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五)搞工程要能吃苦,要有耐力.

一个连阳光都见不得的人,会有什么作为呢?一个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更不会有什么作为.这次实习我的又一收获,就是自己的毅力,又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为将来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准备了一份适应力.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于是今年暑假学我来到了平煤地质工程勘探处勘探一队二号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实习。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自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自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文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

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

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安全生产的法规。

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

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

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

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

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

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

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

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

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

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

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

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

同时了增强了自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

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该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处,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

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