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0 23:32:10 页码:7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6篇)
2023-01-10 23:32:10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大家好!欢迎来桃花源旅游观光!

桃花源位于常德市西南部,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桃花源以其幽静秀美的独特风貌,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曾令多少游人迷恋,陶醉!她以红树、青山、斜阳古道闻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凤聚气,泻灵溢韵, “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大家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之意境时,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传说武陵渔郎所逢桃花林,正是这片林子。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彩。可谓“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现在登上的这座桥,叫“穷林桥”,以《桃花源记》“欲穷其林”而命名。桥下流水潺潺,桥畔桃花灼灼。传说当年武陵渔郎沿溪而行,置身于一片桃花林中,十分惊讶。历经沧海桑田,桃花溪虽已没当年那么宽、广,但“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筑物就是菊圃,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渊明祠,因陶渊明爱菊,遂改名菊圃,门口有副对联:“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采,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寻彭泽令,问囵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采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 走进菊圃大门,仔细观赏一下菊圃的建筑,菊圃四周环以垣墙,数处开窗,分前后两进,前进人门为鱼池,池旁绕以回廊。两旁随地形高下,雕栏疏棂,修竹垂影,兰桂飘香。池上石桥纵跨,狮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后为花圃,金菊竞放。正中是一块渊明东篱采菊石刻,后镌《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栋古朴典雅、雕梁画栋、耀碧流丹的建筑,就是渊明祠。

正门廊柱上,挂着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联:

“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写出了陶渊明心爱菊花,厌恶荣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他特别喜欢喝酒,从不追求富贵,心甘情愿归隐回园,种豆南山,好个五柳先生啊!渊明祠正中,供有汉白玉雕刻的渊明像,右边是他自传体铭文《五柳先生传》。这30多幅画,以历代名家所写陶渊明为依据,介绍陶渊明这个伟大诗人61个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为官,五次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乐道清贫,安居田园,终老一生。

这里有他自己的《挽歌诗》的一部分: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从这里我们仿佛看到陶渊明先生以极为淡泊的心态,视生如死,视死如生,超凡脱俗的高风亮节。

历代文人贤达颜延之、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朱熹、辛弃疾、顾炎武、王夫之、龚自珍、梁启超、鲁迅等对之予以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陶渊明先生的敬仰之情。颜延之的“畏荣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渊明高洁的人品。游览菊圃,就像阅读了一本有关陶渊明的书。穿过圆门,来到碑廊。千百年来,游桃花源者,骚人墨客多览物兴怀,写景抒情,碑碣传世颇多,惜为风雨剥蚀。现存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虽历经沧桑,尚可摩读,弥足珍贵。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为八方三门四窗砖石结构。亭方8米,墙厚1米,上覆琉璃瓦,内为穹隆顶,有古今石刻8方。亭侧方竹,依依滴翠,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因此而得名。1995年,游览到这里,抚摸方竹后,连声说:“还真是方的呢!”

品玩方竹之后,前往遇仙桥。桥原系横卧涧上的天然巨岩,传为渔郎遇仙之处。桥柱上有对联一副:“花藏仙溪,落英何许流出,水引渔郎,春风不知从来。”是写桃花源藏于仙溪之内,正是那和煦的春风和这流着落英的桃花溪,引武陵渔人进人这样一个神秘奇异的境地。走过遇仙桥,循着飞瀑流泉,拾级而上,来到山腰的“白云轩”,轩因“时有白云衣上生”而得名,轩后古木参天,轩下碧潭澄澈,潭上小桥横跨,白霭漂流其间,另有一番意趣。 穿过雾霭,踏着古朴的石板小径,经乱石向右,就到了“秦人古洞”,相传为武陵渔人从此口人。洞口嵌“秦人古洞”古匾,洞门半启, “初极狭,才逼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给人一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感觉。

现在尽收眼底的这些房屋,古香古色,都是村民的住宅,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乐土里,繁衍生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趣的是,这里许多人家都姓秦,大概是为“避秦时乱”,就以朝代为姓吧。他们非常好客,“每逢客至,必设酒杀鸡作食”,并“咸来问讯”。 沿齐整而古朴的石级下行,首先到达秦人居。秦人居为秦代建筑样式,古窗幽壁,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室内陈设极富先秦风味,室外田园桑竹,古意苍茫。在这里不妨欣赏一下美妙的楹联吧:

“豁然敞五百奇踪,祗山上白云,尽堪怡悦;到此空古今疑案,彼天涯黄绮,未免尘嚣。” 它是说桃花源突然敞开了神秘境界,像无心出岫的白云,舒卷自由,可以使人留恋、快乐、消忧解愁;到了这里,把心中存疑的古今关于桃花源的渔樵仙隐种种说法,都搞清楚了。想起秦末嵩山四皓夏黄公、绮里季他们,晚年还出山辅太子,未免欲心太重了,只有这儿的避秦人,才是真正的隐者。

走出秦人居,便是竹廊。竹廊全用竹子精工做成,廊亭相连,结构精巧,造型奇特。远观蛇行龙腾,气势非凡,古意野趣,淋漓尽致。廊内高挂诗词对联,两旁栽植各类花竹。一览可饱平生之眼福,一行意越千年之沧桑。

不知不觉,来到公议堂,这公议堂为回廊穿斗式木构古典建筑,传为秦人所建,内有院坪、戏台和鱼池。公议堂是秦人议事之处,凡祭祀、婚丧、营造等大事,均在此处理。 走出公议堂,又踏进了奉先祠的门槛。奉先祠传为蓁人奉祀祖先的祠堂,后多次重修。今之祠堂,疏窗画棂,保留了先蓁建筑风貌。祠旁田园桑竹,祠下阡陌交错,恍人蓁代。每逢佳节盛会,婚丧嫁娶,秦人均于此祭祀祖先。再往前就是“余荫堂”,因陶诗“桑竹垂余荫”得名,堂周桑竹掩映,古树茂密,风景奇幽。传说秦中孤寡、无生养者均居于此堂,所需由村人聚献四时供养,无生活之忧。

真如陶诗中所说: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是一个平等、互助的理想社会,只有父子,不知君臣,过着平等自给自足的生活。

现在来到“自乐桥”,因陶诗“怡然自乐”而名。桥下池水清澈见底,桥上清风习习,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茶余饭后,村中男女老少常聚于桥上,望天谈月,轻歌曼舞,怡然自乐。再往上走,就是奇踪馆了,它因陶诗“奇踪隐五百”而名,馆前良田美池,馆后松竹垂荫,风景甚佳。

前面是一段起伏曲折的竹廊,正所谓曲径通幽。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对班子成员的批评意见:

1.对xxx同志意见:安排工作主观武断。强迫命令多,不听意见,不讲客观条件,不考虑同志们面临的困难。例如,幸福路改造工程,在个别户附属物赔偿上,给基层征地带来了困难。

2.对xxx同志意见:深入一线时间不够。很少和群众接触,不了解困难企业职工的疾苦,没有真正沉下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在处理一些企业职工上访时,没有吃透情况,而是直接交给部门办理,造成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例如,产业集聚区纺织厂职工上访问题。

3.对xxx同志意见:工作上不思进取。到政府工作后,不再有过去那种拼劲了,而是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思想,所以平时缺乏主观能动性。例如,配合县长抓财税工作,就是开开会、听听汇报,被动地听安排。

4.对xxx同志意见:你自我约束还不够严。有时未能恰当处理好“情理法”之间的关系,面对亲戚、朋友就学、办事等的请托,为了图方便也打招呼。

5.对xxx同志意见:在谋划发展上魄力不够。在责任担当上,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推进,没有全部做到定期扫描,“钉钉子”、“拧螺丝”不够。如:对“十三五”期间需要重推的“xxx”、xxx等重大项目谋划的多、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

6.对xxx同志意见:工作闯劲不足,医改工作抓得不紧,力度不够大。县医院住院楼建设进展缓慢。建议抓住我县纳入全国医改试点单位有利时机,把医改工作抓深、抓细、抓到位。

7.对xxx同志意见:你学习不够全面,对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等内容掌握的比较全面,但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内容,认为与本职工作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只是初步的了解,没有全面的学习,对工作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有时候碰到一些工作不得不多方查阅相关资料才能进行。

8.对xxx同志意见:群众观念、基层观念有所弱化,服务基层不够好。这几年你在机关呆久了,与上下级打交道多了,与基层和群众打交道少了,平时深入基层和企业也不够,下去调研也往往是到一些好的企业,而对一些困难企业和小微企业,调研不多,关注较少。对xx县xx村包村点关心程度还有待加强,去年仅去过xx次,只待了比较短的时间,没能很好地帮村里理思路、谋发展。

9.对xxx同志意见: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够强。建议在对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加强探索和研究,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对网吧歌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监管力度,净化社会环境。

10.对xxx同志意见:你理论学习不够自觉,在今年全省党员干部在线学习的时候,要求副县级以上领导网上在线学习时长不少于xx课时,而自己由于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只是粗略的学习了几课时后,便把剩余任务交给了办公室的人代为学习。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结构性矛盾凸显,新旧增长点青黄不接,各类风险挑战增多,旧的增长路径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日益紧迫。“十三五”期间,安徽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切实摆脱旧的路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转入新轨道。

改革开放特别是本世纪以来,我国抢抓全球化和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出口和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模式。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外需和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我国出口贡献率由2002-2008年10%以上降为2011-2013年的-2%到-4%,投资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25.5%降至2014年的15.3%。安徽外贸增速从“十一五”时期的20%以上滑落至2014年的8.2%,投资由37.5%降至16.5%。国际经验表明,大国发展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扩大内需上。

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信息、健康养老、旅游休闲等新的消费热点和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业态快速涌现,内需增长空间广阔。从安徽看,“十三五”期间要积极推动需求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内外需协调、投资消费联动的新局面。选择好有市场、有长期回报的项目,创新投融资方式,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积极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进一步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统筹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加快各类开放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徽在“一带一路”经济中的份额和竞争力。

本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迅猛,房地产市场快速成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目前,传统产业面临需求“天花板”制约,产能扩张空间收窄。我国钢材人均消费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倍多,人均水泥累计消费量已接近西欧和日本的产量增长拐点,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新世纪前10年的20%以上降至2014年的11.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8.7%;房地产增速明显回落,上半年投资仅增长2.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8.7%。总体来看,随着传统产业接近增长拐点,数量扩张已经难以持续,结构调整的要求更为迫切。

当前,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既对产业平面扩张形成了挑战,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十三五”时期,安徽应适应产业竞争格局新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互联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产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随着要素供给趋紧、环境容量下降,低成本、粗放式发展难以持续。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人均淡水、煤炭、铁矿石资源降至世界平均水平的25%、67%和50%。我省煤炭以及铜、铁矿石等传统优势资源日渐枯竭,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一半。我省人口抚养比在2011年降至42.9%的低点后开始回升,2013年达到44.4%,用工成本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缩小。

同时,随着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逐步落实,环境成本将大幅上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绿色化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按照减量、节能、控污、废弃物再利用的要求,推动经济绿色化发展,也将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按照绿色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加速生态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巢湖流域和黄山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大区域协调发展力度,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总体战略,但目前区域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落差。安徽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皖北地区人均gdp仅为全省的2/3,城镇化率低5个百分点左右。2014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2%,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3%。伴随城乡区域发展失衡,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矛盾凸显,“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日益加大。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针对当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国家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大力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十三五”时期,安徽应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各地特色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化从规模扩张向以人为本、质量提升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坚持市场化方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掌握的权限过大,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不惜拼土地、拼环境、拼政策,干扰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导致竞争不充分、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新型城镇化、医药卫生等改革先行先试,一些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但传统体制束缚依然严重,发展活力亟待释放。新增长动力机制的形成有赖于市场化改革。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随着行政管理、科技体制、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入,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科技经济“两张皮”、市场准入“玻璃门”“弹簧门”等问题有望逐步破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将得到充分释放。安徽应抓住用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新型城镇化、医改等先行先试机遇,探索构建市场化发现培育增长点的新机制,推动市场和政府作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十三五”时期,摆脱旧的路径依赖,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亟需改革的思路、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办法。一是强化系统思维。国际国内需求收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传统发展路子已走不通了。只有把眼光放到需求升级、民生改善、生态保护、体制创新上,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能发现新的增长空间,也才能找到稳当前、管长远的现实路径。二是强化底线思维。

在经济下行周期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可以为长远发展增强动力、预留空间。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运行底线,在守住稳增长、保就业下限和防通胀上限的基础上,努力在调结构、促改革处着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蓄积能量。三是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新技术、新业态、新政策快速涌现,不仅对企业、也对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新常态,各地既要勇于担当,在国家顶层设计明确的框架内主动作为,更要破除在经济平面扩张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适应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脚下,这里埋葬着明朝13个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开始修建长陵,到清朝顺治初年建思陵,营建时间前后长达220xx年之久。明十三陵体系完成、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成、埋葬皇帝较多帝王陵墓群。20xx年明十三陵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纪遗产名录》,成为中外游客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明朝有十六帝,这里为什么只有十三陵呢?那是因为明朝有三个皇帝没有埋在这里,一个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一个是明朝第二皇帝朱允炆;还有一个是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明朝第一个在北京修建陵寝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明朝永乐五年(1407)七月,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在北京一带选址建陵。最后选中今天昌平区康家庄楼子营一带,作为陵址上报给皇上。朱棣亲自现场考察后,非常满意,封这里的山叫“天寿山”,选择“黄道吉日”开始动工修建陵寝。

从永乐七年到宣德二年(1409-1427),历时20xx年之久,陵寝才大功告成。徐皇后先入葬,然后是明成祖朱棣本人。朱棣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命名为“长陵”,这就是十三陵的“首陵”。

长陵的后续装修工程并没有结束。明朝嘉靖年间,朱厚熜下旨修建了长陵的神道。大石牌楼,神道上的碑楼陆续建成。如此算来长陵最后建成历时130余年。这条长陵的神道,也随着明朝后续几位皇帝的陵寝依次完工,成为了明十三陵的主神道。

清朝入关后,在统治国家的问题上遇到极大的困难,为此朝廷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老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绪。如暂缓实行剃发易服、恢复科举考试、重用汉臣,以及对明朝陵寝的管理。

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会特意到南京的明孝陵为朱元璋上香祭奠,而且特意走在明孝陵神道的右侧(古代以左为上),来表示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子成父愿”,下旨寻找明朝皇帝的直系后裔。找到后封官。乾隆年间,乾隆皇帝赐朱家皇室后裔为一等延恩侯,世袭。并且清廷在政府机构上专设司香使,也就是守陵太监,负责具体相关事宜。设陵户负责看管陵园建筑与陵区内的树木。

民国时期最后一代延恩侯叫朱煜勋。由于他本人好吃懒做,又监守自盗,被民国政府撤销了他和看管陵区有关的一切职务,从此延恩侯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现如今的明十三陵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修缮下,恢复了部分景观。整个陵寝是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十三个陵墓分别排列在天寿山脚下,一条道进出。左有象征青龙的蟒山,右有象征白虎的虎峪。山前有一条小溪流过,在东南方,形成水潭,这就是有名的十三陵水库。这片区域还埋葬着23个皇后、1个皇贵妃、殉葬宫人数十,另外还有7座妃坟和1座太监坟。

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是其中的四处,它们是长陵神道、长陵、定陵、昭陵。我今天要讲的是长陵。

长陵的墓主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1360年生人,1420xx年去世。

朱棣一生跌宕起伏,生于群雄争霸的年代。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娶徐达的长女徐氏为妻,21岁在北平(也就是北京)走马上任,成为北平地区,集军、政、权于一身的最高行政长官。40岁以“靖难”名义起兵,历时4年拿下南京,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中夺得皇位,成为大明朝第三个皇帝。

朱棣执政20xx年。当政期间,勤于政务,关心百姓,生活俭朴。

最突出的功绩有三个:第一,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第二,派郑和下西洋;第三,修了四处被今人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古迹。(故宫、天坛、十三陵、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

当然朱棣一生也有被今人看来不太光彩的事迹。如设立东厂特务机关;发动“靖难之役”篡夺皇位;“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时期的朝臣,给人留下凶暴、好杀的坏印象。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开疆拓土。但死,也死在了行军的途中。朱棣是在第五次亲征漠北时,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一带,享年65岁,葬于长陵。

朱棣是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

朱棣的陵寝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侧的山腰处,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布局特点是“前方后圆”。“前方”指的是一组三进院落,“后圆”指的是宝城宝顶,也就是朱棣的坟墓。

前方这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的大门是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中开三门,建于月台之上。第一进院落里现在能看到的只有一座碑亭。其他建筑都毁于清朝中期。

第二进院落的大门是裬恩门,进入裬恩门就看到了裬恩殿。

长陵的裬恩殿,上覆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开间,由60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内铺“金砖”,占地面积达1938平方米。这么大的大殿,而且还都是金丝楠木的大柱,在国内的古建筑中实属罕见。金丝楠木本身就十分珍贵,长陵裬恩殿内的32根金柱,高达12.58米,直径都在1米上下。中间四根最粗,直径达1.124米,俩人相抱都无法合拢。而且明朝没有留下官修古建工程的标准。长陵的裬恩殿就成了研究明初官式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而却它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裬恩殿,非常值得游客到此参观。

过了裬恩殿,穿过内红门,我们就来到了第三进院落。首先可以看到棂星门,然后是石供案,案上放着石五供。它们分别是:中间是香炉、两侧是烛台、再两侧是香瓶。石五供的北面就是明楼。

明楼属于“后圆”部分,“后圆”指的是朱棣的陵寝。它由明楼、方城、宝城、宝顶(宝山)而组成。凡是您看到十三陵地区有这样一座明楼,就说明里它的后面埋葬着明朝的一位皇帝。

明楼是建在方城之上,重檐歇山顶,明楼内是“圣号碑”。碑首用篆字刻有“大明”字样,碑身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碑身下面的碑座分四层,第一层二龙戏珠,然后是白云、群山、海水。“圣号碑”就相当于陵墓前的墓碑,说明里面埋葬的是成祖朱棣。

明楼的后面就是宝城宝顶。宝顶又叫宝山,人工夯土堆砌。宝山四周围有一圈城墙,高7.3米,上有垛口,周长是1千米,它叫宝城。宝山下就是地下宫殿。但长陵的地宫并没有打开,十三陵中唯一打开地下宫殿的是定陵,朱翊钧的陵墓。

原来在明初皇帝死后有一种殉葬制度,叫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奴隶主要用大量的奴隶和牲畜作为陪葬品和自己一起下葬。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就实行了这种野蛮残暴的人殉制度。朱元璋死时,埋了38人;朱棣埋了16人;朱高炽埋了5人;朱瞻基埋了10人。陪皇帝殉葬的宫女或爱妃,被皇帝赐封家里为“朝天女户”。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才下诏废除这种人殉制度。

英宗朱祁镇昏庸无能。当过俘虏,丢了皇位,被敌人释放回京后,在太监的帮助下,利用计谋重新当上了皇帝。有俩年号一个正统,一个天顺。在明史上绝对不是个好皇帝,但他却废除了人殉制度,也算是在有生之年,做了件好事。

不过明十三陵地区殉葬宫女究竟葬在何处,尚未知晓,仍需后人考证。

好,明十三陵中长陵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有关十三三中全会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平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2019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口外的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猪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燕家台”,有与“宴驾”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 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平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现在大家沿途看到的这一个石牌坊,就是陵区的标志,是嘉靖年间制造的。这个牌坊是5间6柱11楼,高有14米,宽达到了28.86米,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边的图案装饰也都是云龙图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点。

大宫门就是陵墓区的正门儿,也叫大红门。门是南向的,分三洞,在这个门里边就是陵墓区。在门两侧都有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因为当时规定这些人进入陵区都是要步行,否则可是要治罪的。而且这里也是禁区,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入的地方,严重的是要被斩首的。而进了这个门儿,也就走进了贯穿陵园南北,能够直接通到长陵陵门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国历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长的,其实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皇帝灵魂通过的地方,全长有 7公里。

我们一边走着,就可以看到前边有一个碑亭。这个碑亭是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里边有赑屃驮着巨碑,这个就是长陵的神功颂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 年,正面就是永乐皇帝的长子朱高炽写的颂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则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写的《哀明陵三十韵》,里边详细记录了陵墓的破损情况。碑身的东面是清政府修缮陵墓的花费,西侧则是在嘉庆九年论述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过了碑亭,我们继续沿着神道行走,会发现在神路两侧,都有很多石雕。其实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紧挨着碑亭后边的是两根石望柱,接下来就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各有四匹,按照先卧后立的顺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勋臣各有四人。修建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帝王生前的仪仗和死后的尊严。所以体积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细。而且这些也都象征着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样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还是要为我独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棂星门,也叫龙凤门,取天门之意。在这个三门六柱的门中央位置上,有三个火焰宝珠,所以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们其实一直都是沿着神道来前进的,来回顾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宫门,现在我们就要已经进入了长陵了。碑亭,石象生,过了龙凤门,还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达长陵的陵门了。而我们所说的整个陵墓群的中轴线其实也就是这条贯穿陵园南北,全长共7公里的神道。

说到长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19年,在142019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当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难为名,从北平发兵攻下南京,并且从当时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夺得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这件事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当了皇帝以后仍然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而连年征战,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迁都北京的重大决定。在他所统治的明朝年间,国库充实,政局稳定,而且还命人写作了《永乐大典》这部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派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各国之间友好关系。而他的贤内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也是一位有中国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经编写了《内训》和《劝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时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长陵的第一个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长陵共占地10公顷,中轴线由陵恩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和宝顶共同组成。陵墓共有三进院,第一进院是从陵门道陵恩门,可以看到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碑亭,但当时上面都没有文字,现在的文字是清顺治皇帝写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进院落中,在1412,明永乐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它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殿内有60根楠木柱,中间的四根直径都达到了一米以上,是国内最好的楠木殿。原来陵恩殿中陈列有大佛龛,现在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乐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绕道坐像的后边来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条龙,而龙头则正对着万历皇帝的头部,这象征着皇帝是真龙天子。而四周则是出土文物的展览。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宫中最大的一个殿,高大9.5米,长31米,宽9.1米,地面上铺设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设有白石镶边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个长型方孔,中间填的是黄土,也就是选择墓穴时的第一铲黄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寝建筑格局的基本点。在棺椁四周和棺椁内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称为玉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古人认为金井可以沟通阴阳,交流生气,而玉葬能够保持尸体不腐烂。金井玉葬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等级的葬礼。当然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没有什么科学根据。在棺床的上安放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还有装随葬品的26个木箱。

按照皇帝陵寝的规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椁用的,那为什么两个皇后的棺椁也出现在这里呢?这个现象在史料中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可是根据专家推测:在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着七月就是万历皇帝去世,而他的儿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红丸案,在这短短百日之内,死了两位皇帝,一位皇后,还有孝靖皇后还要迁葬,这么巨大的任务都压在了刚刚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准备工作十分的仓促。而且当时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开,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椁就都从正门进去了。可是到了地宫发现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椁进不去,所以只好将它们一并放入了后殿当中。现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宫中棺椁的摆设呈这样是怎样一回事儿了吧。那好,现在就请大家跟随我走出地宫。

随着参观定陵的活动结束,我们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将近尾声了,相信大家一定都为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叹,随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缮明十三陵,这座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也将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时,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对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欢迎各位下次再来参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