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心得体会实用 清华管理课读后感800字(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0:25:35 页码:12
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心得体会实用 清华管理课读后感800字(5篇)
2023-01-11 10:25:35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心得体会实用一

今天,百年清华又一次张开双臂,迎接2019级研究生新同学。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研究生是求学生涯的新阶段,也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选择深造,因为你们怀揣着更大的梦想;选择清华,因为这里是圆梦的舞台。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来到清华,你们是清华园的新主人,也是清华的新生力量。我相信,清华会成为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你们中有些同学曾在清华学习过,我希望再次成为新生的你们,与母校一起继续成长进步。你们中还有来自88个国家的留学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的timothy hesler,曾在清华英语夏令营为大一本科生短期授课,对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考虑继续深造时,清华-mit全球mba项目成为他的首选。我相信,未来的清华会成为全球更多优秀学子圆梦的地方。

清华大学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在“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熏陶下,一代代清华人在这里学习成长,并从这里走向广阔的天地。创新同样也是清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1926年毕业的校友们赠送给母校一块刻着“人文日新”的牌匾,如今这块牌匾仍高悬在大礼堂南墙上。其中的“日新”二字出自古代典籍《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为学绝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革故鼎新,勇于突破。实际上,追求创新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清华人的血脉,并化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具体行动。2019年,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其论文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誉为“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就在今年8月21日,施一公院士领衔的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同时发表两篇论文,首次解析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揭示了其基本工作机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评价这一成果为“巨大的突破”。

朝气与活力是青春的标志,创新也应当是青春的标志。研究生阶段是奠定学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时期。事实上,很多学术大师都是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一生中第一个甚至是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因为电影《美丽心灵》而为公众熟知的纳什,在其22岁时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而这正是他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重要的基础。著名生物学家克里克也是在他的博士生阶段揭开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奥秘,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从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奖。青年永远是创新的生力军,希望你们在研究生阶段充分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为青春岁月刻下最难忘的印记。

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要敢于质疑。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学术进展,往往都是在最熟视无睹、人云亦云的地方取得突破的。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要善于合作,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在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术水平。当然,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给知识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你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质疑、合作、想象力都很重要,但今天我更想强调的是,创新者要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不畏惧创新之路的艰辛。正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爱好登山的人都知道,攀登珠穆朗玛峰有南北两条路线,南坡易、北坡难,攀登北坡除了要克服严寒缺氧,战胜陡峭悬崖外,还需要跨越“北坳”冰陡坡、“大风口”以及被称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三大难关。真正的登山者更愿意选择北坡,在极限挑战中锤炼无所畏惧的勇气。无论选择南坡还是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勇士,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我相信,选择北坡的人一定能看到更加奇异的风景,沿途的艰辛以及经历艰辛的过程一定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创新同样是一个攀登的过程,探索的道路越艰险,达到的境界越高远。

英国数学家怀尔斯从小喜欢数学,10岁时就立志要征服300多年未被证明的费马大定理。33岁时,已成为著名数论学家的怀尔斯,决定放弃所有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关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失败风险极高的研究之中。通过长达7年的努力,他完成了这一证明。然而,他的论文在审稿过程中被发现存在一个重要缺陷。怀尔斯在解决这个缺陷的过程中一度面临绝境,但他坚持了下来,用392天最终做出了完美的证明。怀尔斯凭借他过人的勇气和执着努力,不仅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高峰,更是收获了非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他说:“再没有别的问题能像费马大定理一样对我有同样的意义。我拥有如此少有的特权,在我的成年时期实现我童年的梦想。”无论做什么事情,清华人都永远追求卓越。我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中选择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执着坚守,“衣带渐宽终不悔”,做不畏艰辛的创新者!

同学们,未来属于每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敢于创新的人。你们是清华园的主人,你们将在这里播种耕耘,并收获属于你们自己的创新成果。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谢谢大家!

主题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心得体会实用二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它所在的地区是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最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这里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把熙春园分为两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为近春园,东边的一部分仍旧叫做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清华园”这个名字的最早由来了。

而要说到清华大学的建立,则是和一起重大的国耻事件——八国联军侵华相联系的,所以老一代的清华人都把我们的学校称之为“国耻纪念碑”.

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惨败,于1920xx年与八国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加在一起为9.8亿两。当时的美国政府分得了3200万两,折合美元为2400万元。

后来美国政府觉得赔款“实属过多”,所以决定拿出赔款的1/2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20xx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美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部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那桐批准,于1920xx年开始兴建校舍,1920xx年,第一批校舍建成,1920xx年4月29号学校开学,取名为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历史纪元了。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

,校园占地约450亩,全校师生只有1000多人。直到1920xx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生,当时设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个部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1920xx年成立“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1920xx年,清华大学最后一班留美预备生毕业,结束了我们的留美预备学校的历史。 1931到1937年是清华大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当时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名主治校,而且还建立起来了在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这一时期被清华人称为“黄金时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北平非常不平静,很多大学开始南迁,清华大学首先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又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西南联大也坚持了8年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却是清华历史上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如最早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政宁、李政道,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是毕业于西南联大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闻一多、吴晗等,都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正是这四个字鼓励清华的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进取。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才迁回清华园复校,当时只设了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共26个系。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发展工业的号召,调出文、法、理、农四个学院,其中文科基本上都并入了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学,其他的院系则成立了一些新的学校,比如现在的北京农业大学

就是我们的农学院分出成立的,还有总理温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就是当时清华大学地质系分出后成立的,还有因为神州五号升空而名声大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当时我们的航空航天系分出成立的。当时的清华大学,只留下了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文科、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xx年,在教育部批准下,我校成立了医学院,20xx年4月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xx年5月18日,清华大学恢复了航空与航天系,并将他扩大为航空与航天学院,它的首任院长是神州五号的总设计师,清华大学1952级校友王永志先生。

清华大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13个学院,53个系,成为了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航空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体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是:到20xx年百年校庆之时,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荒岛)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做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到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想重修圆明园,因此拆除了近春园的所有残存建筑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圆明园没有修成,而近春园的所有建筑材料也不知去向,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现在一提到荒岛,清华人都知道是这个地 方。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现在树立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雕像。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如我们所熟悉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等。

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的一位毕业生专门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府运过来的,它的寓意就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理工科的学生能多关注人文科学。此外大家身后的这块纪念碑和对面山坡上的零零阁也都是清华的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礼物,在清华大学像这样的小纪念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这里我要简单给大家介绍两个清华大学的著名人物,第一个是吴晗先生。吴晗是清华大学1934届毕业生,在校时因为学习非常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戏称为“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后,曾调任北京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严酷迫害,1969年10月11日惨死于狱中。后来,清华的师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校友、学者,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亭内匾额“晗亭”两字是1984年邓小平亲笔手书。

与晗亭相连的是“临漪榭”,“临”是面临的“临”,“漪”是涟漪的“漪”,“榭”则是指水边的亭子的意思,临漪榭是遗址内唯一象征性的旧物恢复。 在我们正前方的这座亭子,叫做“荷塘月色亭”,关于这个亭子,还必须提到一个人,它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作家朱自清。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于1920xx年应聘来清华执教,前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图书馆长等职。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都读过朱自清写的散文,像《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1920xx年7月 由于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心里非常不平静,当时他就写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并且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实际上,这一切都折射出了当时他苦闷和孤独的心情。 朱自清于1948年8月因贫病交加而逝世,临终之前他还嘱告家人,说他已经签名拒绝“美援”,因而不要再买政府配售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亭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字是来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集下的手迹。近春园一直以来都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休闲场所。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华大学早期建校的地方,还是清华景色最美的区域之一——清华园了,在这里汇聚了清华大学几个时期的建筑,而且很多建筑在20xx年的时候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华学堂是一栋德国古堡式的建筑。清华学堂是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校舍中的主体建筑,建于1909到1920xx年,建成后作为学生教室。学堂总面积约为4650平方米,大门外正上端书写的“清华学堂”四字,就是清朝末期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0xx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为这所楼房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解放前和解放初,学校的总领导机构基本上都设在这里。后来,以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进入此楼,清华学堂成为该系的专用馆。现在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办公楼,研究生的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清华的首期建筑除了清华学堂外,还有一处就是二校门了。二校门是清华最早的学校大门,始建于1920xx年,门上端大理石上镌刻着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 1933年,清华住宅区进行扩建,校园围墙外移,新建了西大门,从此,习惯上称原大门为“二校门”

这就是二校门这一名称的由来。十年动乱期间,二校门被当做四旧而被彻底破坏,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尊很大的毛主席塑像,80年代拆掉。一直到90年代初期,在一些校友的倡议并集资下,经学校同意依照片重建,终于在1991年恢复了这一个校园文物。现在二校门已经成为了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到这里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礼堂、科学馆、西区体育馆和图书馆被称为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建于1920xx年9月,建成于1920xx年3月,一共耗时3年,它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相混合的建筑,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的庄严雄伟,而且它又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所以一直被清华的师生员工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建筑面积为1840平方米,高27.6米,有座位1200个,是当时国内高等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可容纳全校一切人员聚会。大礼堂建成后,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很多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这里仍然是学生们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每年清华学生学士学位的颁发也是在这里进行。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组来到清华大学演出,就是以大礼堂为背景的。

在建大礼堂时,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所以他是由美国政府出资,美国设计师设计,建筑大礼堂用的一砖一瓦也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再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现在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 大家左边的这2栋楼,分别是第一、第二教室楼。第一教室楼建于1952年,一楼是两个大阶梯教室,二、三楼也有大小教室数间,刚建成时是全校的主要课堂之一,到现在仍然是学生上课自习用的教室楼。

第二教室楼建于1954年,里面有三个大教室和一个大会议室,一直以来就是学生上课自习的场所,学校的很多会议、活动也是在这里进行。实际上,第一、第二教室楼代表了50年代清华校园的苏式建筑风格。

在清华还有很多的小纪念物,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日晷了。这是1920级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部是中国古典计时器——日晷的造型,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大学的校风,就是鼓励清华的同学们少说多做

发扬实干的精神。日晷是我国古代一种简单的计时器,它是根据太阳光对一个倾斜的指针所产生的阴影的位置来表示时间。一般都是把一个不锈钢的指针装在一个石刻的圆盘的中心,再将圆盘斜卧在一个平台上,南高北低,使指针的上端正指北极,下端正指南极。圆盘的上下两面各刻上12个时辰,当太阳正南的时候,针的投影正好投在正北的方向,也就是午时。每当春风以后看圆盘上面的影,秋风以后看下面的影。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20xx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给清华学生进行了一次演讲,其中,他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字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的运行一样,刚劲强健,风雨无阻,不受外界的干扰。人也应该像大地一样柔顺,培养出公而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从而永久流传。

主题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心得体会实用三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清华园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久违的蓝天也为你们回到了北京。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庆祝5180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旅程。首先,我代表学校,向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各位同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悉心指导你们的老师,向坚定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在座的同学,基本上都是“70后”“80后”。你们成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你们是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广博、渴望成功的一代。我相信,经过清华的培养,你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一定能够在拼搏奋斗中书写辉煌的人生。然而,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人的一生中,比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赢得尊重,而赢得尊重的关键在于坚守良知。

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当今世界,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我们既享受着科技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新奇与惊喜,又承受着社会转型带来的苦痛与焦虑,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适应和越来越大的压力,难免产生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绪。近年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一再触碰社会良知的底线,不断拷问着人们的心灵。可以说,坚守良知,将是你们走上社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也是你们终身的考验。

坚守良知,不需要你有过人的才华,不需要你有远大的志向,也不需要你有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能力,它是你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是有抱负有能力的人,越是应该自觉主动、矢志不渝地捍卫良知。这是你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责任,这也是你的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在今年初清华举办的达沃斯高层圆桌会议上,一位外国企业家对我说,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由“笨孩子”造成的,而是由“聪明孩子”造成的——当他们基于贪婪、而不是基于道德准则行事的时候,他们可以比任何人都危险。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孩子”,正因为这样,你们更要做社会良知的坚守者,做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的人。正如一个世纪以前,梁启超先生所说:“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

清华人历来是坚守良知的。1948年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先生身患重病,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8月初,他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他以微弱的声音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kmt配给的美国面粉!”以朱自清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清华人,以铮铮铁骨将生死置之度外,守护的是民族的气节和良知,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今年,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力学家、教育家张维先生诞辰100周年。张维先生从1947年开始一直在清华工作,曾任副校长和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名誉副主任。前不久学校专门召开了座谈会,缅怀这位学术大师和仁厚长者。大家回顾了张维先生的很多往事,听来感人至深。其中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纪40年代,张维先生和夫人在德国留学,曾居住在物理学家波尔教授家中。波尔为人正直,坚决反对纳粹。他用生平积蓄购置了0.75公斤铂,因恐战乱有失,在张维夫妇回国时,托付他们带回中国保存。波尔还郑重声明,由于时局和今后遭遇都变化莫测,这些铂如有遗失绝不要求赔偿。张维夫妇感佩波尔教授的为人和诚意,毅然承诺下来。由于新中国与联邦德国长期没有建交,张维先生回国后10多年里,双方通讯断绝。1958年,民主德国的一位教授访华,张维先生获悉他与波尔教授相熟,就托他设法将铂带给波尔,同时向组织作了汇报。张维先生没有辜负老朋友的信任和托付,但在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年代,他却因此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受到审查,直至“文革”以后才获得平反。也是在“文革”期间,蒋南翔校长被打成“走资派”,许多人都与他“划清界限”,张维先生却一如既往,仍然常去看望南翔同志。从张维先生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坚守良知的巨大人格魅力。

同学们,今天你们告别清华,带上了知识、能力和师生情、同窗谊,更带着学校赋予你们的精神品格和社会良知。在你们朝气蓬勃追寻梦想、积极主动服务公众的过程中,对于你们而言,最重要的不只是做什么,而是为社会坚守什么。我相信,你们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很好地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严谨做事,诚信为人,用自己的正直、善良和智慧维护社会的良知。但是,当周围很多人都在做有悖良知的事情、你需要独自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当你面对难以抗拒的利益诱惑、甚至要以个人前途和生命作为代价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始终不违良心、坚守良知呢?我想,这才是对一个清华人真正的考验。孔子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面对上述情况,希望你们不要畏惧、不要退缩、不要逃避,因为还有许许多多的清华人、许许多多恪守良知的各界人士和你们站在一起。正如韩国总统朴槿惠女士最近在清华演讲时所谈到的感悟,人生再长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点,重要的是活得正直、真实。

各位同学,你们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坚守良知,是学校对你们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对你们的热切期待。我盼望着,当你们多年后重回清华园,带回来的不只是出色的业绩,更有你们坚守良知的故事,母校将因此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谢谢大家。

主题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心得体会实用四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它所在的地区是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最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这里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道光皇帝把熙春园分为两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为近春园,东边的一部分仍旧叫做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清华园”这个名字的最早由来了。

而要说到清华大学的建立,则是和一起重大的国耻事件——八国联军侵华相联系的,所以老一代的清华人都把我们的学校称之为“国耻纪念碑”.

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惨败,于1920xx年与八国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加在一起为9.8亿两。当时的美国政府分得了3200万两,折合美元为2400万元。

后来美国政府觉得赔款“实属过多”,所以决定拿出赔款的1/2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20xx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美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部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那桐批准,于1920xx年开始兴建校舍,1920xx年,第一批校舍建成,1920xx年4月29号学校开学,取名为清华学堂,这就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历史纪元了。

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校园占地约450亩,全校师生只有1000多人。直到1920xx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招收大学本科生,当时设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个部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1920xx年成立“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1920xx年,清华大学最后一班留美预备生毕业,结束了我们的留美预备学校的历史。

1931到1937年是清华大学的蓬勃发展时期,当时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名主治校,而且还建立起来了在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这一时期被清华人称为“黄金时期”.

但是很不幸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当时的北平非常不平静,很多大学开始南迁,清华大学首先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又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了8年,西南联大也坚持了8年

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却是清华历史上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如最早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杨政宁、李政道,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是毕业于西南联大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闻一多、吴晗等,都在西南联大任教。当时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正是这四个字鼓励清华的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进取。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清华大学才迁回清华园复校,当时只设了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共26个系。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发展工业的号召,调出文、法、理、农四个学院,其中文科基本上都并入了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理科并入了北京大学,其他的院系则成立了一些新的学校,比如现在的北京农业大学

就是我们的农学院分出成立的,还有总理温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就是当时清华大学地质系分出后成立的,还有因为神州五号升空而名声大噪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是当时我们的航空航天系分出成立的。当时的清华大学,只留下了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文科、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xx年,在教育部批准下,我校成立了医学院,20xx年4月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xx年5月18日,清华大学恢复了航空与航天系,并将他扩大为航空与航天学院,它的首任院长是神州五号的总设计师,清华大学1952级校友王永志先生。

清华大学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13个学院,53个系,成为了一所具有文、法、理、工、医、经济、管理、航空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全体师生员工的奋斗目标是:到20xx年百年校庆之时,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

(在荒岛)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叫做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到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想重修圆明园,因此拆除了近春园的所有残存建筑

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圆明园没有修成,而近春园的所有建筑材料也不知去向,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现在一提到荒岛,清华人都知道是这个地 方。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现在树立在我们面前的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雕像。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如我们所熟悉的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温故而知新”等。

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的一位毕业生专门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府运过来的,它的寓意就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理工科的学生能多关注人文科学。此外大家身后的这块纪念碑和对面山坡上的零零阁也都是清华的毕业生赠送给母校的礼物,在清华大学像这样的小纪念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在这里我要简单给大家介绍两个清华大学的著名人物,第一个是吴晗先生。吴晗是清华大学1934届毕业生,在校时因为学习非常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戏称为“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后,曾调任北京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严酷迫害,1969年10月11日惨死于狱中。后来,清华的师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杰出的校友、学者,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亭内匾额“晗亭”两字是1984年邓小平亲笔手书。

与晗亭相连的是“临漪榭”,“临”是面临的“临”,“漪”是涟漪的“漪”,“榭”则是指水边的亭子的意思,临漪榭是遗址内唯一象征性的旧物恢复。

在我们正前方的这座亭子,叫做“荷塘月色亭”,关于这个亭子,还必须提到一个人,它就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诗人和散文作家朱自清。朱自清毕业于北大哲学系,于1920xx年应聘来清华执教,前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系主任、图书馆长等职。

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都读过朱自清写的散文,像《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1920xx年7月 由于蒋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心里非常不平静,当时他就写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并且在文章里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实际上,这一切都折射出了当时他苦闷和孤独的心情。

朱自清于1948年8月因贫病交加而逝世,临终之前他还嘱告家人,说他已经签名拒绝“美援”,因而不要再买政府配售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亭”以资纪念。亭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字是来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集下的手迹。近春园一直以来都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休闲场所。

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华大学早期建校的地方,还是清华景色最美的区域之一——清华园了,在这里汇聚了清华大学几个时期的建筑,而且很多建筑在20xx年的时候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华学堂是一栋德国古堡式的建筑。清华学堂是建校初期兴建的首批校舍中的主体建筑,建于1909到1920xx年,建成后作为学生教室。学堂总面积约为4650平方米,大门外正上端书写的“清华学堂”四字,就是清朝末期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0xx年起,学校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聚,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家,为这所楼房增添了新的文化色彩。解放前和解放初,学校的总领导机构基本上都设在这里。后来,以梁思成为主任的清华建筑系进入此楼,清华学堂成为该系的专用馆。现在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办公楼,研究生的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

清华的首期建筑除了清华学堂外,还有一处就是二校门了。二校门是清华最早的学校大门,始建于1920xx年,门上端大理石上镌刻着那桐题写的“清华园”三个大字。 1933年,清华住宅区进行扩建,校园围墙外移,新建了西大门,从此,习惯上称原大门为“二校门”

这就是二校门这一名称的由来。十年动乱期间,二校门被当做四旧而被彻底破坏,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尊很大的毛主席塑像,80年代拆掉。一直到90年代初期,在一些校友的倡议并集资下,经学校同意依照片重建,终于在1991年恢复了这一个校园文物。现在二校门已经成为了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到这里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礼堂、科学馆、西区体育馆和图书馆被称为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建于1920xx年9月,建成于1920xx年3月,一共耗时3年,它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相混合的建筑,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的庄严雄伟,而且它又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所以一直被清华的师生员工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大礼堂建筑面积为1840平方米,高27.6米,有座位1200个,是当时国内高等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可容纳全校一切人员聚会。大礼堂建成后,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很多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这里仍然是学生们举行各种活动的场所,每年清华学生学士学位的颁发也是在这里进行。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组来到清华大学演出,就是以大礼堂为背景的。

在建大礼堂时,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所以他是由美国政府出资,美国设计师设计,建筑大礼堂用的一砖一瓦也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再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现在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

大家左边的这2栋楼,分别是第一、第二教室楼。第一教室楼建于1952年,一楼是两个大阶梯教室,二、三楼也有大小教室数间,刚建成时是全校的主要课堂之一,到现在仍然是学生上课自习用的教室楼。

第二教室楼建于1954年,里面有三个大教室和一个大会议室,一直以来就是学生上课自习的场所,学校的很多会议、活动也是在这里进行。实际上,第一、第二教室楼代表了50年代清华校园的苏式建筑风格。

在清华还有很多的小纪念物,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日晷了。这是1920级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部是中国古典计时器——日晷的造型,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大学的校风,就是鼓励清华的同学们少说多做

发扬实干的精神。日晷是我国古代一种简单的计时器,它是根据太阳光对一个倾斜的指针所产生的阴影的位置来表示时间。一般都是把一个不锈钢的指针装在一个石刻的圆盘的中心,再将圆盘斜卧在一个平台上,南高北低,使指针的上端正指北极,下端正指南极。圆盘的上下两面各刻上12个时辰,当太阳正南的时候,针的投影正好投在正北的方向,也就是午时。每当春风以后看圆盘上面的影,秋风以后看下面的影。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20xx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给清华学生进行了一次演讲,其中,他引用了《周易》中“乾”、“坤”二字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的运行一样,刚劲强健,风雨无阻,不受外界的干扰。人也应该像大地一样柔顺,培养出公而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从而永久流传。

主题清华大学教授管理心得体会实用五

大家好,欢迎来到清华大学。我姓*。是清华大学系**届的学生。很高兴能够作为大家的校园讲解带领大家参观游览,希望大家能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一起在北大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由于校园并不是作为景点开放,在参观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强调几条纪律:

1、校园不是公园,这是一个学习的环境,希望大家不要喧哗,一起来感受校园里该有的氛围。

2、校园景色非常优美,请大家爱护环境,不要践踏草坪,攀枝折花,乱丢废弃物。

3、校园里的人非常多,大家走的时候排成两列纵队,紧跟队伍,沿着道路右侧走,千万不要走丢走散了。

我们今天采取集中讲解,集中解散的方式,主要参观近春园和清华园风景区。我们游览的时间大约是50分钟。

首先我给大家回顾一下清华大学的建校历史。清华大学创办于1920xx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道光年间,把熙春园分为两个部分,西边的一部分取名近春园,东边的还是叫熙春园。后来咸丰皇帝即位,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这就是我们今天清华园的由来。

1920xx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遭到惨败,于1920xx年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向列强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一个美国政府就得到了3200万两,美国政府觉得赔款较多,决定拿出一半赔款在中国培养留美学生。1920xx年,中美两国达成协议,决定成立留没预备学校,校址选在清华园,经兼管学院和外交部的军机大臣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姓氏)那桐批准,于1920xx年开始兴建校舍,1920xx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知道1920xx年清华学校才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当时设立了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院研究部,开始由一所留美预备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型大学过度。

1920xx年,国立清华大学才算正式成立,1931年到1937奶奶是清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梅贻琦任校长,开始广聘名师,实行民主治校,而且还建立了我国工程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清华工学院。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很不安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纷纷南迁长沙,后又转到云南昆明组建临时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持续八年,西南联大持续了八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是出人才最多的时期之一。西南联大汇各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维系中华教育命脉,在此精神的激励下,培养了如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振道,两弹元勋邓稼先,文学家闻一多、朱自清等名人。

抗战胜利以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调出农、文、理、法等学科。纷纷组建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院校,如北航、北医、地大、北科、农大、矿大等。把工科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只保留文科与理科,成为一所侧重基础学科的文理科综合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基础科学的研究人才。

1966年-1977年,文革十年校园遭到很大破坏,许多知识分子遭到迫害。

1978年以后清华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恢复了许多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20xx年兼并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清华有十大学科,只缺农学,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清华已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医药科学和新型工程科学的多学科新型综合型大学。20xx年,成立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目前清华有13个学院,54个系。到20xx年百年校庆的时候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

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的世界一流大学。校本部占地面积6000多亩,在校25000学生,10000教职工,20xx名教授,50多位工程院院士,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9个国家重点学科,20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数字在全国高校都名列前茅。清华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目前清华知名人士有神五总设计师王永志等。历代领袖都很重视清华的发展,清华西校门是毛泽东题词。(此段只需了解)

我们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学风是行胜于言。

现任校长是陈吉宁,党委书记胡和平。

好了,学校概况就介绍这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周边景点:我身后这是近春园遗址公园,近是远近的近,春是春天的春。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也遭到严重破坏。从此沦为荒岛达100余年,直到1979年,学校才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在岛上种植草坪,修建假山,亭子。经过几年的改造,荒岛终于成了现在这处具有历史和文化气息的胜迹。

孔子的雕像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治学思想,这尊孔子塑像是清华毕业生专门从孔子故乡山东曲阜运过来的,他的寓意是希望清华的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工科的学生们能够多多关注人文科学。

临漪榭,临是面临的临,漪是涟漪的漪,榭则是指水边亭子的意思,它是唯一象征性的旧物恢复。

吴晗先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在校时因学习刻苦,在学术上很有成就,所以被同学们笑称太史公。他从清华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担任助教、教员、教授等职,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曾调任北平市副市长。文革期间,吴晗因著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受到迫害,1969年惨死狱中。后来清华大学师生为了几年这位杰出校友,学着在荒岛上立了一尊吴晗的塑像,并且修建了晗亭,这两个字是邓小平亲笔手书的。 荷塘月色厅是为纪念朱自清而建。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0xx年应聘清华执教。先后担任过国文系教授、图书馆长,朱自清写过很多散文。如《背影》《春》《荷塘月色》等,其中《荷塘月色》就是描写近春园的景观,这篇文章里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星星点点的荷花,淡淡的月光,默默的荷香。。。这一切都反应了他当时苦闷、孤独的心情。1948年他因贫病交加而死去。临终时他还嘱告家人,不要政府配给的廉价美国面粉,毛泽东称颂他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后来清华师生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就在此建了荷塘月色厅以资纪念。厅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个大字是朱自清文章中手稿的笔记。对面山上零零阁是校友捐资兴建的,20xx年竣工。所以叫零零阁。近春园是清华师生娱乐休闲的场所。

清华园区:

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的诗《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湛是澄清的意思,水木清华就是因为其后有一池塘而得名。现在此建筑物为清华贵宾接待室,校长党委书记也在院内办公室。

在此园中,我们还看到为了纪念朱自清同志而修建的自清亭和一尊朱自清的汉白玉雕像。另外有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和闻亭,亭内有一个大钟为清华的珍贵文物,以前按钟声控制作息时间。闻一多先生1932年来清华教书,1946年在云南昆明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在会上登台演讲,痛骂反动派无耻,在回家途中,中弹死亡,碑上的字是诗人的主要天赋要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闻先生的座右铭。

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门,建于1920xx年,门上端大理石上刻着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字。因为校园不断扩建,修建了西大门,所以称此为二校门,十年动乱年间,

二校门曾被推到,在此修建毛主席雕像。91年在一些校友的倡议下经学校同意,安老照片重新修建此门。二校门现已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建筑。来参观的师生们都喜欢在这里合影留念。

大家左边这两栋楼是第一、第二教学楼,分别建于52年、54年,是苏式建筑风格,里面有大小教室数间,现在仍在使用。

最北边这个宏伟的建筑就是大礼堂。是清华大学第二批建筑中的四大建筑之一。建成于1920xx年,它是一座古罗马与古希腊式建筑风格混合而成的。圆顶,铜门,门前有四根两人合抱粗的汉白玉大石柱,看上去非常庄严宏伟,它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地带。大礼堂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高27.6米,里面有1200个座位,是当时国内学堂中最大的礼堂兼讲堂。建礼堂时,美国政府不信任中国的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就连设计都是由美国设计师莫非亲手操作。而这个建筑的一砖一瓦全部是从美国先由水路运到天津塘沽,然后运到北京。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栋和它一模一样的建筑,很多反帝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从这里动员出发,现在我们仍在此举办各种活动。 南面的同方部也是清华早期建筑之一,还长期用作8月27号祭祀孔子的地方。?同方?二字源于《礼记》,?同方部?是指志同道合者聚集的地方。1936在此为鲁迅先生举行过追悼会。闻一多、朱自清都发表了演说。现在同方部是清华大学校友办公室。

清华学堂是清华第一栋教学楼,1920xx年竣工,是德国古堡式建筑。门上清华学堂四个大字是清朝军机大臣那桐所书。1920xx年在这里增设了?国学研究院,当时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在此办公。1946年作为建筑系的专用馆,梁思成为系主任,现在这里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办公室。

日晷是1920(清华目前最优异的一届学生)级的学生送给母校的礼物。它的上端是中国古典计时器,圆盘中央的不锈钢指针正指着地球的南北极两端,圆盘上面刻着十二个时刻。春分以后用太阳在上盘面上的倒影计时,秋分以后用太阳在下盘面上的倒影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是没有作用的。下部的底座上刻着?行胜于言四个字,这是1920级学生的名言,也是清华的学风,就是鼓励清华学子少说多做,发扬实干的精神。两边侧面是拉丁文的翻译。

大礼堂东侧是水电水利系,毕业于此。

校训碑上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20xx年,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名,引用《周易》里面?乾坤?二字的卦辞,在同方部给清华学生做了一次演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不已,自强不息,努力进取;也应该像地一样柔顺,包容万物,培养出大公无私,宽厚为怀的高尚品格。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演讲过后,学校就以此八字为校训,设计校徽,广为流传。

校训碑旁边有一个书形状的标识叫做《悟》,有中国福建清华校友会捐赠。雕塑是铸钢制造的,长2米宽1.3米,由人类的面部和一本巨型的书组合而成,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教育有着实不可分的关系。书是传播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人类学习、进步的工具。同时书中的知识和思想也代表着人类已有的探索成果,昭示我们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大家可是去看看,看看自己能否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

我们景点就介绍到此,现在是*点*分,给大家*钟的时间自由活动和照相。请大家*点*分按时在此集合。(整队,清点人数,列队带出校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