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 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1:17:49 页码:9
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 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8篇)
2023-01-11 11:17:49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忆往昔,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里,多少优秀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国家的和平统一,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矢志不渝,用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看今朝,我们继承他们的遗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新时期的工作方针,大力弘扬“拼搏进取,奋力赶超”新时代的××县精神,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启动投资、开拓市场,在广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努力下,全县经济发展的形势出现了长足的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增长%;财政收入实现亿元,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元,增长%,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展望未来,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以革命先烈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以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坚定信心;以他们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求索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勤政为民。时刻铭记自己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牢牢记住“两个务必”,勇于接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接力棒,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辉遗志,发扬光大革命传统,精诚团结,开拓创新,为我县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革命先烈,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革命烈士抗击日寇,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保家卫国长城,为了独立、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战,时间永是流逝,信念未曾更改。多少年来,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一直被人们传诵。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先烈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为他人谋幸福的高尚品德永垂史册,他们的无畏和奉献精神万古长青。

革命先烈们虽然壮志未酬,未能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冉冉升起,但他们为革命而洒下的热血,将永远浇灌着中华民族解放胜利的鲜花。他们能为国捐躯,从容赴死,原因何在?那就是他们遵循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道德准则。我们有幸,有着这样英勇的开拓者;我们有幸,有着这么多高风亮节的革命先辈。先烈们虽然离我们远去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是,先烈精神,殷殷在怀,不敢或忘。

同学们,生命权是一个人最基本最珍贵的权利,为了他人的幸福,先烈们不惜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是何等的高尚!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藐视他人生命甚至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也有人特别是青少年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懂得珍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玩物丧志,或自私自利,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就让他们退缩;一点点小小的矛盾,就让他们大动干戈。面对这不眠的的烈士碑,让我们永远记住去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珍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他人带来快乐,这才是青年人学习英雄,缅怀先烈的真谛!

在我们这个时代,国家富强了,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为了我们今天这样的时代,先烈们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他们用自己的热血,浇灌着人民的幸福之花;他们用自己宝贵生命铺就了通往胜利的革命道路。

我们要学习烈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永远跟党走。我们要学习烈士艰苦奋斗、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我们要学习烈士勤于学习、不倦探索的求知精神。我们要以这种精神来求得最先进的知识、最先进的生产力,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我们要强化责任意识。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无数建设者挥汗水、勤耕耘,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大好局面。从前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青年一代,应清醒地认识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旧是任重而道远,面对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肩上的压力更大、责任更重。我们一定要立志成为有责任感的一代青年,成为无愧于先辈的嘱托、无愧于党的关怀、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一代。 我们要刻苦学习,力求有所作为。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练就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真才实学,并在实践中不断经受磨炼,提高自身技能,从而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真正落到实处,成为一代有作为的青年。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革命传统》。

同学们,当我们在大街上闲逛时,当我们在教室里读书学习时,你们可曾想过我们幸福的日子是哪来的吗?是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换来的。有的人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搏。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人为了建设和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了青春和热血。

曾经,这里刻下了红军屹立不倒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为了这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他们是英雄,他们是路标,他们是丰碑!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事迹,一个个可赞可叹的信念,一个个可敬可畏的军魂!我能不被他们感动,不被他们震憾吗?他们是永恒的,因为信念永存。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今天就在脚下,让我们铭记英雄先烈,去开拓美好幸福的未来,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好本领,弘扬革命精神,争取今后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为谱写祖国的繁荣发展的篇章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们来到了鸳楼烈士陵园举行“继承先烈遗志,激扬青春风采”的祭奠先烈的扫墓活动,我们怀着无比沉重和景仰的心情在这里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此时此刻,当我们站在烈士墓前的时候,我们悼念,我们品读,我们铭记。我们悼念无数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捐躯的英雄;我们品读革命志士的信仰、坚贞、崇高和不朽;我们铭记源远流长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时间总是流逝,可信念未曾更改。多少年来,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一直被人们所传诵。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先烈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为他人谋幸福的高尚品德没有被遗忘,他们的无畏和奉献精神则已万古长青。

生命权是一个人最基本也是最珍贵的权利,为了他人的幸福,不惜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这是何等的高尚!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懂得珍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或玩物丧志,或自私自利,一点点小小的困难就让他们退缩;一点点小小的矛盾就让他们大动干戈。所有这些都留给我们极其沉重的思考。面对这些不眠的烈士碑,让我们永远记得去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珍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他人带来快乐,这才是青年人学习英雄、缅怀先烈的真谛。

同学们,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时代啊!今天,在我们的身边洒满了和煦的阳光,拥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与优越的学习环境。园林般的校园,宽敞而明亮的教室,还有那循循善诱,无私奉献的老师

同学们,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将历史地落在我们的肩上。让我们继承革命先烈们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的思想永远昂扬,灵魂永不跪倒,步伐永远坚定,这就是我们面对先烈的铮铮誓言。我们将无愧伟大时代,我们将奋然前行。革命先烈,浩气长存。让我们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扫墓活动作为悼念先烈、净化灵魂、鼓舞斗志的形式坚持下去,以追忆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告慰先烈的英灵,弘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把先烈们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使烈士们的不朽精神在古沛大地开花结果,发扬光大,告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愿烈士们永垂不朽!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6月9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的电影《1921》观摩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以党史题材电影作品致力于讲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为主题,从叙事方式、创作手法、美学特征、影像表现等方面探讨电影《1921》的创作成果和艺术创新,从历史的深度、国际视野、信仰道路、美学逻辑、青春气息、生活质感等方面给予电影肯定。

专家们普遍认为,电影《1921》通过重塑建党初期的革命先驱,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起点,重温了党历史上的重要瞬间,致力于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为党历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可视化学习教材,为讲述活跃的党历史故事提供了生动模式。同时,专家学者提出建设意见,为进一步探索重大题材电影作品的创作规律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黄建新(电影《1921》监督兼导演)

以电影独特的方式表现电影。

我参与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视创作,每一次都会思考,影视母体的一直没有在这一题材领域充分展开。从事电影工作的人,目的是用电影讲好故事。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用故事现这个题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电影《1921》的主题是根据历史的事实,这些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丰富,其核心是人。他们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太大,他们的研究全面,涉及维度。电影如何体现这些人,通过触摸他们的情感、思想、理想、思想、行为逻辑和个性,将他们变成电影的特殊艺术载体来表现其丰富性,这是一个挑战。

基于这样的挑战,我们产生了创作的原始驱动力,希望能迈出一步。首先,我们找到了电影主要涉及的十几个历史人物的传记、回忆录等史料,深入研究他们的细节,找到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分析当时的形势,其中涉及的一个大代表,在日本、法国、俄罗斯,共产党诞生的前期世界革命已经展开,在这样的维度上,他们在当时世界上产生了最先进的思想,他们带来了很多有思想价值的东西。有了这个国际背景,我们希望能找到以前不熟悉的角度和细节,我们派出了法国工作组、日本工作组,找到了很多真实的历史资料,再加上一些根据历史的虚构,就构成了马林这条线和日本这条线,正好体现了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拍完这部电影最直接的感觉是每个人都无限丰富。随着史料的增加和艺术形式的发展,用电影独特的方式展示电影,我们都在努力,相信会越来越好。

任宁(电影《1921》制片人)

在深度焦点中深入挖掘细节。

从一开始就接到这个任务,我们感到很大的挑战,感受到使命感和意义。建党100周年期间,承担电影人的责任制作这样的作品是有价值的。

电影《1921》的叙事有三个焦点。一是时间的焦点。这次我们只说了1921年,前面是1920年,后面是1922年,主题集中在这一年。二是地点的焦点。主题放在上海,党的诞生地,初心的出发点,包括故事的开头在叙事上,从维也纳、东京到湖南、北京,讲上海这个名词,把故事线汇集到上海,采用了从散落到集中的叙事手法。三是主题的焦点。主题集中在大代表和大会上,集中在今后的好处是用很多精力挖掘细节,挖掘以前的故事中没有看到的一面,结果说这样的故事,其目的是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但我们又选择了小切口进入,其实这个故事很难。导演、编剧等创业团队在制定这个命题时确实是个大问题,如何集中注意力,明确说明这件事,其实很难。

关于人物的形成,比如王会悟的角色,我们写这样的上海女性,经常提供细节,革命女性不仅展示了她革命性的一面,还展示了她当时作为23岁的女孩,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是怎样的想法,这个人物在试映中反响很好。当时的女人非常独立、智慧、勇敢,她后来提出把会议搬到南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百年前追求独立自由解放的新女性的表现也是这样题材中比较少的尝试。

徐粤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文艺工作者为建党百年奉献的真诚作品。

一是致力于挖掘党史富矿,表现清晰的历史观。电影《1921》坚持唯物史观这一根本方法把握这一历史,从历史发展规律和国际风云的大势认识和反映建党这一开放的大事件,挖掘历史资料,选择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叙述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大成立和从上海石库门转战嘉兴南湖红船的场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这部电影对创造和烘托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大力歌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高主旋律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是青春化展现历史人物,引领青年人生观。1921大量使用青年演员,在现代90之后,向100年前的90之后集体致敬,反映了20世纪初的90后使命负责人,为今天的90后加深了中国共产党的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提供了模板和模板。同时,这种青春化的表达,也是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创新措施,是开展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式,让青少年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历史原因。

三是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具有优秀的艺术表现。小细节体现大历史,小视角展现大人物,小空间折射大世界。电影成功地将历史记述转化为艺术表现,统一历史细节和整个历史,统一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运用比喻、象征、互文、呼应等艺术手法,电影气血丰富,有趣,是成功的完整电影艺术作品。

路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忠于史实与艺术创新的融合。

《1921》艺术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生动地再现了建设新中国伟大开端的建设党的艰苦历史,马克思主义传入了中国的伟大影响,深深地描绘了党的第一代革命先辈的伟大心情、崇高的理想和勇敢的献身精神,赞扬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现代中国进步中的伟大贡献,在正确的历史观下表现了巨大的艺术创造性。

一是宏伟与人民的融合。电影的全景式表现了大历史、大背景、大事件、众多着名革命家和历史人物,对五四运动、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南陈北李的契约开辟天地、毛泽东在京沪湘的活动、京沪工人的运动、人民出版社的成立、共产党的国际援助、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对革命活动的包围等进行了全面的描写,历史大事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同时,电影的内涵渗透了深刻的人民性。情节中没有分量大的人民角色,但电影总是有人民中心的精神视角。

二是崇高性与平凡性、多样性相融合。电影充分赞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李达等人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建党,开拓天地的英雄性,赞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拯救国民的奋斗精神。陈独秀、李大钊对开始建党的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深刻理解,李达投入了《共产党宣言》出版的热情,夫妇俩全力以赴,是电影的亮点。

三是写实性和表意性、理想性的融合。电影在现实主义的底色和紧凑节奏中也有充分的人物心和表达意义的深刻表现。例如,在法国国庆节的戏剧中,旅法的中国留学生和法国人民一起自由庆祝,同一天在上海的毛泽东和法国人一起唱马赛曲,但是被外国巡回追赶,毛泽东在奔跑中头脑浮现出父亲的追击,几组画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压迫人,毛泽东成为投身中国革命的有力衬托。

四是忠于史实与艺术创新的融合。作为重大革命历史电影,电影的美丽大幅度提高。历史电影中加入了许多间谍类型的电影、文艺电影和青春电影的表现形式,产生了深刻、深刻、快感的审美体验。

张德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多条线索中明确表现历史横断面。

2小时的电影要表现建党这一重大事件,必须集中精力、集中精力、集中精力。由于从四面八方和国际国内各方面展现,线索非常多,背景非常复杂,作为电影如何集中,难以把握,对电影《1921》是一个挑战。一是具有国际视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13人参加会议,成立政党。这不仅是中国的事,也是国际事件。视频中从马林到日本的线索,这些线索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历史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电影表达了这些线索是历史的细节,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具有国际视野。二是事件的清晰度。13名代表在此召开会议,成立党组织。严格来说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在各种思想的激动下,人们为了自己的主义和信念,根据各自的信仰思想成立的政党组织可以说是雨后的竹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今天看来,其伟大意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历史过程中越来越伟大。1921以李达为中心辐射,他如何向各地共产主义集团发出会议通知、联系会议地址等,会议过程和事件的明确性在电影中完全说明。三是人物的清晰度。13个代表是什么机缘来参加这次会议,很多代表都是根据共产主义学说和信仰,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当时镜头里展现了法国国庆节,上海租界的中国人进不去,这块地到底是中国人的还是外国人的,这些镜头也清楚地表现了中国当时的情况。

胡智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高中电影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2021生动时代气息下的1921

1921是2021年的1921,符合现在强烈的时代气质,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有发自内心的中国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有三种感觉很突出。一个是青春感。浪漫的年轻人们给我们带来了青春的气息,整个屏幕充满了浪漫的青春气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最小的还不到二十岁,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对拯救中国的热情,对社会底层受苦的中国人的关怀,以及他们聚集在一起的友谊。毛泽东、李达、王会悟等,热情、温柔、友谊和爱情相连。这不是青春吗?只有青春才会充满如此浓烈的各种情感,同时与拯救国家、拯救人类、拯救穷人的豪情交织在一起。二是时尚感。视频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为大背景,当时摩登上海的空间、感官和时尚,让观众感受到了。这种时尚感从王会悟的旗袍到张国岛的五四青年服,油纸伞、红船、营造的各种氛围、大小场满年轻人对世界的关怀,青春时尚。三是生活质感和历史质感。这部电影大到大上海的建设,十。

洋场商业街区、川流不息的人群,小到一副眼镜、一本书、一把梳子、一把伞、一个布包,每一个细节,包括每个人穿的衣服,都充分还原了当时的生活质感和历史质感,由此可见主创下了很大功夫。影片尽管是群像塑造,但还是凸显了会议召集人李达,给我们印象中的书生李达形象加入了青春、时尚和历史生活的质感,赋予了更多活力。

饶曙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为党的百年华诞唱响礼赞之歌

作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历史剧情电影,《1921》以微观视角介入宏观讲述,对1921年建党前后社会历史进行“横截面”式回顾,讲述了首批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前途焕然一新的故事。同时将悬念叙事与证据叙事相嫁接,对都市景观与宏大场面进行复原,探索主旋律的类型化之路,挖掘主旋律的吸引力和魅力,从而革新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惯例,实现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创新性表达。

一是宏观与微观视角:构建差异化的建党图景。首次将“微观”叙述视角提升到与“史诗式”的宏大叙述同等的地位,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这种宏大、全景视野中“小处落笔”的微观视角,高度浓缩地展现建党历程,既避免了“建党”题材作品的雷同化表达,又使其得以与经典作品相互补充,形成巧妙的互文叙事。

二是悬念与正剧叙事:探索主旋律的类型化。创作团队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置于本位,从文献资料中挖掘到适宜进行艺术化处理、类型化改造的真实事件。

三是都市景观与宏大场面:发掘主旋律的吸引力。《1921》在视觉呈现上也颇有特色,其对老上海都市景观的完美复建,对历史事件“大场面”的生动再现,皆源于创作团队对无数细节的严谨把控和对真实历史质感的追求,而这份执着亦在作品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中得到回报。《1921》创新性表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当下的纪念,在时代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为党的百年华诞唱响礼赞之歌。

李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以“横截面”的电影视角高度浓缩地展现建党历程

一是历史逻辑。沸腾的热血、激荡的青春、昂扬的斗志、坚定的信念,光影淋漓间,一个又一个场景还原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的风云变幻。《1921》讲述的是,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势剑拔弩张。13位来自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从民族危亡的困境出发,将青春理想化作救国救民、寻求真理的信念,突破国际各股复杂势力的监控和追踪,在上海共聚,在陈独秀、李大钊的领导和推进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这个改变了亿万国民前途命运的政党正式成立,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

二是信仰逻辑。初心在萌芽,信念在激荡。《1921》显然并不只是想简单将中共一大这个大会召开搬上银幕,而是将中国共产党成立放在前前后后诸多历史事件以及时代背景中,告诉观众为什么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最终会做出开创性的决定,他们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和梦想,又遭遇了怎样的磨难和考验。

三是美学逻辑。1921年,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正处在风华正茂、青春无畏的年纪,这部影片正是从“青春”两个字着手,演绎1921年的“青春实力派”。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的杰出人物其实在当时都非常年轻——多数都是二三十岁。可以说,他们都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之交的“90后”和“00后”,正是这样一群青年人在民族面临危机之时奋起反抗,书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戴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影像叙事的充分表达

一是国际化视野。影片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置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勃兴的宏阔背景之下进行表现,一一简略呈现发生在奥地利、巴黎、日本等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与国内各类思潮、学生运动、工人罢工结合在一起,对建党的历史必然性有着全景宏阔的表现。二是青春化气息。影片始终洋溢一脉蓬勃的青春朝气,不只是先觉者们年轻的面庞与爱情,更重要的是流淌在他们身上的革命激情,“开天辟地,从无到有”。毛泽东、王会悟的奔跑,通过人物行为、行动、背景音乐、对比等暗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个性与追求。三是纪实性与戏剧性结合。首尾借助丰富的黑白影像史料,史料与片头字幕叠加出现,高效、紧凑,形成历史的纵深感与互文、开放的表达。开篇黑白影像的社会现状通过陈独秀眼睛看到的,纪实与虚构自然衔接、对时代与人物的表现笔墨俭省、一举两得。

邓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

生动还原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群像

敢于把镜头对准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题材,却又必须在高度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演一场弱情节、弱冲突的开会的戏,结果都在观众意料之中,却要努力给观众一个出人意料的呈现;短短100多分钟,却要塑造一个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群像——电影《1921》在如此多的局限之中,依然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实属不易。这得益于主创团队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总体把握能力、对材料取舍和叙事角度选择的果决性。《1921》遵循历史的逻辑和人性的逻辑,把一批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严谨的、极度简洁的历史教科书上请下来,用细腻、温暖、充满青春气息和人间烟火味道的镜头,还原了他们生动可感的立体形象。从某种意义而言,细节就是本质。影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李达坚持要把“百姓”改成“人民”;青年毛泽东两个奔跑的镜头;李达在天台上与对面小女孩的温情对视,等等,看似轻描淡写却极富表意功能,着墨不多却余韵悠长。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

党史题材创作的拓展与创新

一是对建党题材影视剧的创新书写。《1921》虽也概览了历史风云,但将建党这一宏大叙事尽可能地转化为微观的、人文的叙事。如影片的主线不再是围绕风云际会的五四运动等历史风云,而是李达、王会悟夫妻筹备、组织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以此秉持生活化叙事、常人化视角,取得了同类题材的创新性。全片没有再将叙事重点放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这些伟人身上,而是将之前不太被历史关注的李达、王会悟夫妻作为男女主角,通过人物关系带出历史伟人,试图以主角的常人化设定来取得叙事创新。影片首次以国际化视角来呈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还完整演绎出了日本这条线。这种国际化视角使其在同类题材影视作品中拓展出了新意。

二是新主流大片的美学赓续。《1921》对主流价值观多样化、深度化的诠释:人性化,符合当下观众的情感体验。首先,不局限于宏大历史叙事,而是重点表现反映普通人,并以个体人物的情感体验和当下的主流观众建立情感上的共鸣。其次,影片还具有很扎实的情感内核,比如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的情感,以生活细节以及情感真实来实现对观众的感染,这种情怀从人性最基本本能的情感出发,具有当代价值,吻合当下的观众情感体验。

李道新(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诗史互鉴、家国天下的高远境界

《1921》在《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建党献礼片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以青年时代的李达、毛泽东、何叔衡、刘仁静等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和嘉兴南湖的建党活动为中心,并将其纳入更加深广、生动的国际共运史、中国近现代史与上海独特而又复杂的租界背景,将历史、传记、政论、青春与侦探、黑帮、惊险等类型影片的多种元素整合在一起,呈现出思想的深刻、信仰的魅力与牺牲的悲壮、激情的感召,既感人肺腑,又震撼人心。影片功力深厚、结构严谨、细节精彩、首尾呼应,具有一种诗史互鉴、家国天下的高远境界。

皇甫宜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

以充满情感和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现情怀与信仰、奉献与牺牲

作为一部人物众多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1921》巧妙地把负责筹备会议的李达夫妇作为贯穿人物来展开历史时空和建构叙事,并着重对其精神世界进行了揭示。这样的艺术处理,使影片既有围绕“开会”展开的生死较量,也能对代表性人物的情感进行深入挖崛,更可以通过李达夫妇工作的展开,来不同程度地刻画其他参会代表的个性和精神世界,从而使得影片的人物虽多却有序,叙事主线清晰。同时,由于李达夫妇的精神世界和追求与其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有着许多共通性,因此塑造好李达夫妇的形象,也就为塑造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这个群像提供了可能性。影片正是通过这样的诗意书写,让我们可以站在今天的历史节点上,穿越一百年的历史时空,向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英雄致敬!而一百年前这些看上去势单力薄的中国共产党人,也通过这种诗意书写,遥望未来,穿越历史时空,与今天的我们相聚。

胡建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

平民化视角叙事拉近影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与《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以往建党题材的影视作品相比,《1921》着重截取了1921年这一年的史实,从新颖的视角,详细讲述中共一大的缘起、李达和王会悟等人筹备的过程、上海的罢工运动、海外党员的活动、一大代表的日常生活、开会时出现的波折等。建党前的历史背景和建党后的辉煌历程,都用影像资料一笔带过。《1921》是一次新颖大胆、难能可贵的尝试,主创人员在片中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令人钦佩。一方面,首次以李达和王会悟筹备会议的过程为叙事主线,能让观众对这一段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另一方,详细描写了一大代表到上海后住宿、夜游、聊天等生活化的场景,展现出代表们平凡的一面,是影片平民化视角叙事的体现,能拉近影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天,当我们凝视着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我们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纷飞的岁月。在祖国危急存亡的时刻,为了祖国的解放,无数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他们用生命,用热血,换来了华夏民族的新生,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今天,我演讲的故事的题目是:“宁死也不做俘虏”

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白色群雕,群雕雕刻的是八名神情各异的女战士,它再现了中国抗战史上悲壮的一幕。

20__年夏天,日本关东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五军为摆脱困境被迫向西转移。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当时,任妇女团指导员的冷云,为了革命事业,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强忍悲痛,随部队西征。

20__年十月的一天,部队撤退到了乌斯浑河边,部队决定晚上就在岸边休息,第二天清晨再过河。很快,战士们在篝火旁睡熟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篝火暴露了目标。特务把消息报告给了日本人,后半夜,日本人纠集了一千多日伪军,把抗联战士包围了。

第二天拂晓,日伪军开始向抗联战士发起进攻。妇女团的宿营地离大部队比较远,冷云听到枪声后马上命令女战士们卧倒,所以,敌人并没有发现她们,而是直接向大部队逼近。

在这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们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伪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最终,抗联主力部队顺利突出重围。尽管抗联主力部队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八名女战士,但终因日军火力强大而未能成功。

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在背水作战、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冷云坚定地队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折断枪支,高唱着《《国际歌》》,挽臂走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他们中年龄最大的25岁,最小的才13岁。

“八女投江”的悲烈壮举,令敌人震撼。日军指挥官连声哀叹,“连女人都不怕死,中国灭亡不了!”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具有“八女投江”这样英勇不屈的气节,我们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环境里。 我们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好少年。以英雄为榜样,用我们的热情,用我们的才智,奋发学习,让先烈们奋斗的轨迹在我们的拼搏中延伸,让我们用实际行动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我们的国旗更鲜艳,五星更闪亮!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从1921年到1949年这28年间,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通过重温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对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结合个人所学,分享三点心得体会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从一诞生就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始终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谋幸福,作为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崇高情怀,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带领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奋斗。

在建党之初,我们党把解救劳苦大众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把革命的力量放在工农结合的基点上,通过发动人民群众有组织地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逐渐将分散的革命力量吸引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上来,形成了强有力的革命大军。大革命失败后,在极端困难的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道路,奋力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十年土地革命,我们党时刻心系人民、情系群众、服务人民,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的忠诚,赢得了越来越多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迅速壮大了武装力量,最终赢得了战争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短短的28年时间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关键就在于我们党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充分证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们党永不过时的“传家宝”。

二、走好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保障

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和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各个方面,陆续出台了一大批惠民利民的重大举措,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筑牢。特别是2020年,我们党举全国之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但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党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新的多样化需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美好生活的高尚境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注重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三、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

学习党的光辉历史,最终是要把蕴含其中的宝贵经验和革命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勇担使命的具体行动。作为企业一名党员干部,我将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基础上,坚持“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担负起带队伍、促发展的岗位职责。

一方面,带头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四史”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党史、悟原理、办实事、开新局,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强化党性修养、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能力素质,不断增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另一方面,牢固树立“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站位对企业发展负责的政治高度,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保障职工群众的健康安全。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定期到联系点和分管部门开展调查研究,主动与一线职工开展谈心交流,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翻开中国历史,革命圣地——延安占据着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页,巍巍宝塔山上的星光照耀着延安人历史的天空,排排枣园窑洞的灯火指引着延安人奋斗的方向,浩浩的城市高楼呈现着延安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滚滚的延河流水承载着延安人希望的明天。

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心愿——心怀对革命圣地的由衷敬仰,接受伟大祖国、延安精神的教育。

九月二十三日,延长油田__采油厂领导干部在党委书记__x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圣地,在宝塔山上,举行了全体党员宣誓活动,重温了入党誓词;在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瞻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伟岸英容;在张思德纪念馆重塑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

登上宝塔山,经济腾飞的延安全城风貌尽收眼底。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塔高44米,共九层。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级,现在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站在宝塔山上,我心潮涌动,仿佛听到了革命胜利冲锋的号角,仿佛呈现出遭受战火硝烟摧残的城市旧貌,仿佛看到延安儿女解放斗争的顽强身躯。今天,和平的年代,经济腾飞的延安,和谐发展的延长油田,我作为油田中的一员,则要牢记革命先烈的过去,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立足当前,认真分析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眼未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带领全体职工确保采油大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踏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大门,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绿草成荫。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高5米的毛泽东铜像,基座上镌刻着___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馆内展出的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这些资料为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素材。

矗立于毛主席铜像前,感触伟大领袖的思想是何等的境界,结合当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有过去那么多吗?我们的条件有过去那么艰苦吗?我们的困难有过去那么难吗?没有,的确没有。那么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为此,在延长油田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下,我们要树立持久的思想理念,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创造和谐发展的油田环境。

走进张思德纪念馆,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平凡的烧碳战士,平凡的工作岗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颗沙砾,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的人民战争……。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成长。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开放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今天,时代发生了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本丢根。要继续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优良作风,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这次学习给了我们石油人精神上一次彻底的洗礼;给了我们石油人思想上全面的净化,给了我们石油人管理工作中新的启迪。我们要决心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和革命精神,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德高尚品德,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的光荣传统,学习窑洞的灯光照亮祖国大地,学习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完成采油厂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为延长石油事业的发展、壮大尽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最新革命先辈先进典型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召开20-年度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通知》要求,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这个主题,深入查找了对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要求,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标准,对照入党誓词,对照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党员不准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对改进措施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要求”方面。一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主动性还不强,比如,存在领导点一下、学一下的情况,主动学习、深入钻研还不够。二是系统学习还有差距,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xx次党代会和市第x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存在学习时间碎片化;对党史学习教育指定教材的学习,存在赶进度、为学而学、囫囵吞枣。导致学习不深入、不全面、零散化。三是学习成果运用还有差距,存在着学用“两张皮”的现象,没能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应用到工作中,理论推动业务工作还不够。

(二)“对照新时代合格党员标准”方面。一是党员意识树得还不牢,对“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理解还比较肤浅,认识还不深不细。二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感到自己只是个普通党员,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行了的错误思想,一定程度了弱化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先进性。

(三)“对照入党誓词”方面。一是履行入党誓词还不够,虽然多次参加支部组织的“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但还存在举手时热血沸腾,放手后心平气和的现象,没能一如既往的用入党誓词规范自己的工作。二是落实工作与入党誓词还有差距,对负责的工作大胆抓、大胆试、全力推还不够好,特别是工作任务繁重时有完成任务、交差了事的思想。

(四)“对照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方面。一是牺牲奉献精神弱化,满足于过好小日子,虽关注台海、中印边境、乌克兰危机等国际国内大事,但感觉到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人民军队做坚强后盾,自己作为普通公民,想为国而战,但还轮不到自己的思想。二是以先辈和典型为榜样,推进工作还不力,特别是在工作繁忙时,存在标准不严、质量不高,只讲篇幅、不讲内容,只讲进度、不讲质量,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情况。

(五)“党员不准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方面。一是有宗教与已无关的思想,自己不信教,也没有参加过宗教活动,导致对宗教不关心、不关注,更不了解。二是对宗教政策学习缺乏,仅仅从“学习强国”做题、挑战答题等方面接触过宗教知识,接触面很窄,主要是党和国家对宗教的大政方针政策。

(一)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xx次党代会、市第x次党代会精神不够。虽然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但作为一名党员,是党的肌体上的一个细胞,只有自己这个细胞运转好,才能为党执政兴国夯实基础。才能保证方向不偏、目标不移,我对此认识上有些偏差,导致只顾低头做事,而是把看方向的任务依赖单位和支部领导。当前,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市党代会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只有把自己摆进去,深入系统学,才能把自己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要求上来,工作才会有方向。

(二)合格党员标准没有入心入脑,没有体现在实践工作中。党章对党员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要求,但对照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能勉强达到,对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差距还很大,没有把党员标准放在实践工作中检验,导致做了点工作,就感到知足了、行了,没有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没有意识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

(三)入党“誓词”深入骨髓不够,仅停留在嘴上、停留在本本里。对入党誓词深入、系统的学习理解不够,在工作实践中践行誓词不深入,导致学用脱节、践行不力,没有把入党誓词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来实践,没有把入党誓词铭刻在心上,没有把入党誓词深入到骨髓里。

(四)对照先辈、对照典型推动工作实践不力。在我国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历长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和典型人物,他们为党、为国家建设牺牲奉献了一切,是我们永远值得学习、铭记的榜样。但在我个人的工作中,对照他们的英雄事迹指导工作不够,导致“小胜即喜、小成即满”而沾沾自喜。

(五)宗教政策学习不够。仅仅停留在自己不参与、不信教上,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党的宗教政策,不知识哪些是提倡的、哪些是不提倡的,所以导致不会做群众宗教方面的工作,也就不敢做这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把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委、市委党代会精神来强化对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掌握。确保自己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用合格党员的标准随时要求自己。不管在工作上、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随时把党员标准挺在前面,随时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用自己作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将入党誓词铭记在心、刻进骨髓。不能只是重温入党誓词时心情激荡,放下手后也要随时铭记,随时用誓词规范自己的言行,随时用誓词践行工作,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远维护党的利益,永不叛党。

四是以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为榜样,推动工作落实。学习革命先辈为新中国的诞生、先进典型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卓越贡献,随时以他们为榜样,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做好,用“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这篇文章。

五是学习宗教政策,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对宗教的政策要求。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对宗教政策的学习,在自己不信、不参与的同时,正确认识宗教,正确认识信教群众,不把合法的宗教当成洪水猛兽。

以上是我的对照检查,请同志们提出批评意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