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 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感受(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12:17:11 页码:13
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 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感受(8篇)
2023-01-11 12:17:11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①明代晚期的思想界因循守旧; ②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

③士人强烈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2、李贽思想主要内容:

①批判孔孟儒家思想,揭露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②万物源于阴阳二气,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2、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振兴工商;“工、商、皆民生之本”

(2)君主专制的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评价:

①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②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 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一)天文学

①战国:《甘石星经》中《石氏星表》为世界最早的星表

②东汉: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说早1000多年;地动仪早1700多年

③唐:僧一行:黄道游仪;世界首次测量子午线长度;水运浑象仪。

④元:郭守敬:简仪早300年;《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确的历法

(二)数学:

①春秋:九九乘法表;度量衡;筹算

②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早500年

③东汉:《九章算术》

④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点后七位,早1000年

(三)四大农书:

①南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元:王祯《农书》介绍工具改进

③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四)医学:

①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介绍四诊法;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立“五禽戏”

③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创立世界最先进分类法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印刷术:

①唐:现存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活字印刷术

③13世纪后传入朝鲜、欧洲

3、火药:

①唐:发明火药,孙思邈《丹经》记载,唐末用于军事。

②五代、宋:广泛应用。火炮、火箭、突火枪等

③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指南针: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欧洲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文艺

一、书法艺术

1 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 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5、宋代:山水画兴起;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 木刻版画、年画等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

3、汉赋:司马相如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四大奇书、“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两宋:南戏

3、元代: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4、清代:京剧

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一 中国近现代的先进思想

单元主题:西学东渐(林则徐、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中体西用” 早期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 孙中山“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4、与顽固派论战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五、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

1、背景:

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②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③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标志: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②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刘半农

③思想阵地: 《新青年》

④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⑥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思想解放+文学革命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影响:

①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自

然科学的发展;

③局限性: 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

六、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救国主张的失败;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同盟会成立,提出十六字纲领;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土地革命纲领)

4、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三民主义的发展(新三民主义)

1、背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带来新启示和希望;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2、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区别是:明确的反帝要求)

3、评价: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成为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三)三民主义的特点:时代性、爱国性、纲领性。

七、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

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 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④创造性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义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八、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形成和发展过程:

1、1978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实现伟大转折;

2、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

于”标准)

3、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4、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一国两制”理论

5、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的基本路线、战略三步走思想;

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社会主义本质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计划手段互补)

7、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作用:①指导了改革开放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是当代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③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

九、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

(一)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3、建设中国特色的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军经验,提出新思想

(二)主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形成过程:

1、2000年江泽民第一次完整概括三个代表的思想;

2、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三)历史意义

1、性质特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建党理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3、作用:①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②是新世纪全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指针;

③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专题二 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成就

时 间 重 大 成 就

1964.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

1966.10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4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1973 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培育成功

1983 年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 年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9 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1999年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2003 年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2、历史意义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新中国生产力的进步;

②为建设特色中国社会主义提供了保障;

二、新中国的教育

(一)扫盲教育

1、1950年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全国开展扫盲教育;

2、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扫除文盲;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文盲率为5%以下;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含义

2、发展义务教育的措施:

①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②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实施“希望工程”

3、成果: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

1、建国初,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调整;

4、文革十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982年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

三、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经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②政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新文化;

2、文化方针制定:195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成果:小说、散文、诗歌、话剧、电影、史学

(二)遭遇曲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文革十年,双百方针受到严重破坏;

(三)文艺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2、成果:见教材130页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5、6)三个班级的《中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近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1班和6班,特征各不相同。1班学生人数66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6班学生人数70人,男生人数占了绝大多数。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1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6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到县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谭道书主席。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两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特别是这次期末考试,我6班32名(近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习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我深深的知道,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经验还是很缺乏,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以一颗年轻上进的心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把教学工作当做我一生的事业!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重庆,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也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辖市。她是在悬挂于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有标注的中国四大城市之一。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人口3107万。

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公元前11世纪,巴国就在此建都。公元1189年,宋光宗在此先封王后登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重庆由此得名。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为国民政府战时陪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庆于1950年成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成为中央经济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全国人大第八届五次会议批准重庆设立中央直辖市。

重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煤、天然气、锶、铝土、锰、岩盐和钡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品位在全国占明显优势;列入国家保护的野生珍稀动物近100种,珍稀植物达50多种;重庆还是中国生猪、烤烟、药材、蚕桑、柑桔、长毛兔的重要生产基地。

重庆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古代石刻文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蜚声中外,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璀璨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

重庆拥有完善的水陆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现代邮电通信网络。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水路通江达海,110余条国内、国际及地区航线将重庆与全国和世界连接,外国人入境可在机场直接办理落地签证。通邮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个。

重庆拥有产业门类较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两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食品、建筑、旅游等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形成发展中。面对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重庆将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重庆市场网络完备,周边辐射人口近3亿。

重庆对外开放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状态。加拿大、日本、英国在重庆设有领事机构。目前已与17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合作关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8家落户重庆;加拿大丰业和香港宝生、香港汇丰、日本住友、东亚等银行,日本安田、美国利宝、加拿大永明等保险公司及香港苏江叶冼律师事务所都在重庆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奥地利等国的商会也在重庆设有办事机构。20xx年4月在重庆召开并发表了《重庆宣言》的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20xx年7月由美国《商业周刊》在重庆主办的有数位国际知名政要出席的国际总裁会议以及将首次在中国重庆召开的20xx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已经并将进一步提升重庆对外开放的形象。

自中央批准为直辖市以来,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2665亿元,比1996年增长1.51倍;固定资产投资1610亿元,增长4.9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9221元、2535元,均比直辖前增长60%以上。近年来,重庆市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20xx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8.6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8倍,其中出口20.9亿美元,增长2.48倍,各类外贸经营企业达到1485家。特别是近年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外商投资环境正日趋完善。截至20xx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748家,合同外资金额68.41亿美元,实际吸收外资36.41亿美元;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金额12.85亿美元,派出人员31311人次。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开发,为重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直辖市的设立,开辟了重庆发展的新天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揭开了重庆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重庆各族人民正根据中国共产党第xx届代表大会绘制的宏伟蓝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正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努力构建以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代表的“三大经济区”,为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奋斗着。

今天的重庆,在地理、人文和社会环境上,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磁场,产生着不可抗拒的引力,正日益凸显其气度恢宏、激情飞扬的魅力。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1.立足基础,重视主体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资料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第一题选取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占总分的30%,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大部分题目透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潜力。第二题为简答题,共15分,占总分的30%:第1题设问明确,答案唯一,重视知识的认知和潜力再现;第2题题型新颖,共设置有3个小题,有务必梯度和难度,重视对学生审题潜力的考查。第三题材料分析题共20分,占总分的40%:给出了三个材料,设置了四个问题。能够说是一个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现潜力,历史的空间思维潜力,知识迁移潜力。设问由浅及深,贴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

2.坚持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目标

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选取题第10题,11题,13题等题的设置正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

3.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潜力。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这套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17题中第1小题,第3小题的设置,图示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潜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这套试题注重课本,重视基础,更重点考查学生对该学科识记资料的掌握。虽然具有灵活,新颖的特点,但只要识记准确,学生都能够准确应答。

学生整体考的差,及格学生占不到30%,绝大多数学生成绩在20分左右,部分学生得分出现个位数,甚至有的一分的学生,真让人难以想象。就整体而言:第一题得分在7-10分之间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得分在12-15分之间的学生约占15%,还有一半学生得分在7分以下;第二题(示图)材料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读懂材料,失分尤为严重。一半以上学生该题没有得分;第三题材料分析题,仅有10%-20%的学生得了分,但答案不够准确完整,所以得分不高。

1.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潜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播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是扩展学生学科潜力的条件,所以应让学生掌握最为基础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掌握,仅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重点知识。能够说,八年级历史学科资料都是基础也都是重点,八年级历史教学更应注重基础,注重课本。目前的考试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务必的识记是必要的,这也是此刻考试要求的。如果课本知识不熟悉,没有掌握基础知识,就根本无从作答试卷。

2.端正态度,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我觉得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摆正态度,明确目标。从这次考试得分来看,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目标不明确,因而学习、复习比较浮躁,课本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才导致如此结果。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更需要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潜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仅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才能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总体来看,试卷设置全面实效,命题角度灵活,提问新颖,对今后命题设计和历史教学具有务必的指导性。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在这新的一年里,我决心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整合,使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不断积累历史知识、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成为一个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一个逐渐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的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清河中学学校特色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争取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1、深入钻研新课程教材,依据历史课程目标,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精心地设计历史教学课堂。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2、认真教好每一堂课。上课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引入课堂,采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同时重视基础知识,搞好学科内专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迁移,培养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愉快中学到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习题要精选。教师要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习题。做到习题要精选,反馈要及时。要通过习题讲评评出方法、规律,同时还要强化学生对试题的掌握。进行复习时,重在理清每一专题的框架,尽量使每一专题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回顾一学期以来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为此,我总结了一些平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以前的历史课堂, 白话文…那是一个在旧课程下老师一言堂,学生记笔记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在我的脑海里,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老师讲解完整的知识结构下,按照细致的板书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我当时的认识是:历史=死记硬背。然而,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将教材内容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学期,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的:把问题的设计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部分。课前问题的设计,最初我是依据"课标"把这一课内容这样设计后,上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体现在课堂提问时,没有太多的学生知道答案并回答出来。经过这样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设计之后,使我感到课前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变换了,尝试课前的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比如讲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之前,我布置的问题是:1、查阅有关秦始皇的资料,说说你对秦始皇的认识。2、你知道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吗?他们与秦始皇称自己为"皇帝"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样一系列轻松、有趣并且与教材重点知识无关的内容反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前,学生积极发言谈自己的认识,我给予每一名发言同学鼓励。这样做,一方面,使发言的学生在身边同学中显示出知识面广,得到同学的钦佩,另一方面,倾听的同学不仅满足了求知欲,而且把羡慕同学的情愫转变为自己也要比别人知道更多的动力。在现实教学中,我逐渐体会到:同龄人之间的激发和促进作用比教师的教育和批评更有效果。

课上,我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一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一些问题可能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答出来,所以他们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很难答到点子上。于是,我就把难懂的问题要先讲解明白,并且注意引导他们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比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还要经常的训练,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比会完整的背出一道题要更有价值。在讲解完难懂的知识后,我要设计一些与现实联系的探究小题目,发现效果不错。比如:在讲到《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这一课,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谈谈城市化对今天社会的影响"。学生回答的效果超出我的预想。有些同学能够从积极、消极两大方面谈出城镇化的影响,而且还以自己家农村亲戚进城务工的例子来谈利、弊,既生动又有说服力。他的回答给我的启发是:学生其实很注意观察生活,而且有自己对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言,把表扬的话时常挂在嘴边,使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更加愿意思考,更加热爱生活。我对新课改的理解是:不是把问题变难,而是把问题变活。

课后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针对基础知识而进行的。因为学生要真正掌握基础知识就必须要课后回去看教科书。我认为该识记的内容有必要强化。每堂课结束,我都回布置他们做书后的自我测评和同步导学。引导他们做题前先看每一课的知能导向,有利于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再做题强化基础知识。在辅导课上,我会及时总结批改作业中发现的学生答题的思路偏差,把正确的思维方法教给他们,把可供参考的答案带给他们(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课堂上就引用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是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的一段话:"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国家。我们两国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鸿沟虽难以填平,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想方设法在上面架座桥,今天我就是来架桥的!"当我饱含激情把这段话说完后,没想到学生给予我热烈的掌声。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引用给我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课后有位同学还专门买了本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阅读后并和我交流。他说都是老师上课引用的话激发他渴望了解更多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我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六个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我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我时常鼓励他们主动发言要比老师点名字得的学分多。因此,大家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在我的课堂上回答问题不用举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来说。这样既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又有助于我们之间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有的时候回答问题一下站起来几个人,我就分别给他们每个人机会说,不让任何同学感到失望和遗憾。受课改专家连建平老师的影响,我在课堂上也常对学生说:"你们回答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可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探索和尝试,我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轻松,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了。

以上方面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我认为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正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课程下,我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是否有风格?我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爱,一切就会做得更好!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想起了前几天看到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这本书讲述了中国改革30年来,历经的苦寒和风霜。这就像那梅花呀,在风欺雪压面前,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正是这些在漫漫岁月里历史堆叠而成的刻痕,才令中国拥有了如此深远的文化。其实,不是每道风景都是珍贵的文化,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一种有着生命力的文化,是历史粹取的结晶,是人民无穷的智慧和顽强的精神的结晶,无穷的力量感动着历史,让历史的选择成为悠久。漫长的文化历史中,太多太多的奇迹被中国所创造,甚至成为绝响,但也有太多本不该被散化的而被散化为烟尘,我们文明的精髓,我们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毁去,我们的“万园之园”就这样随风而去,它是被历史所淘汰了吗?

中国文明犹如一座大山,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而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历史选择了中国,人类并不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一座永远推不倒的大山,每一粒泥土的沉淀都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千载兴衰风雨,你,静静地伫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你如此浩瀚。

历史选择了你,我的中国,永远的中国.

有关历史文献片信仰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大昭寺座落在拉萨市的中心,是西藏佛教徒心目中的金色圣殿,同时也是藏汉团结友好的最有力的印证。售票处的四们喇嘛精通英语、汉语、藏语及日语,且通晓佛法,妙语连珠,是西藏所有景点导游里最出色的。

尼玛次仁是大昭寺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在北京接受过高等教育,精通汉语,英语和日语。听尼玛次仁讲解大昭寺绝对是一种享受。阿旺曲扎的汉语讲得最好,又善于和旅行者交流,经他介绍的佛法常有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他是这四个人里最了解当代社会的一个。

普布的性格温和内向,是所有人里英语最好的,同时擅长很多藏族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丹增是这四个人里最年轻的,汉语讲得也特别好,而且为人热情,他讲解的大昭寺比任何导游书籍都要全面详尽清楚。由于人手有限,他们通常只能团队做导游,若有机会聆听他们的精妙讲解,千万不要错过。

来自远方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我用藏语向各位贵宾表示问候:“扎西德勒”!我向各位解释一下,这是吉祥如意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著名的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它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著时期的建筑,始建于公元647年,由松赞干布、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共同兴建,经历代多次扩建,才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它有5座金顶,108个佛殿,统摄苯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西藏佛教的五大教派和各教派所崇奉的佛、菩萨、本尊、祖师、护法诸神像。

于大昭寺的来历有一段传说故事。那是1300年前,那时的拉萨平原还是一片荒原和湖沼,藏王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妃子赤尊,试图在这里建一座神庙,供养她从家乡带来的明久多古神像,即释迦佛祖八岁等身像。她的努力并没有成功:神庙白天建起,夜里倒塌;今天建起,明天倒塌。正当尼妃苦恼和沮丧之时,文成公主经历了千辛万苦从长安来到了这里。赤尊听说文成公主懂得阴阳八卦,善于勘舆地形,便派女仆带上一升金粉的礼物,到文成公主驻地登门求教。文成经过勘舆和测算,测出西藏地形如一巨大魔女仰天而卧,拉萨城中心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牛奶湖)是魔女的心血汇成,在此处填湖建寺可以镇魔。史书记载:“为了使仰天躺在地上的女魔四肢受到控制,人们在她身上钉了12根钉子用以固定。”这12根钉子相传就是现今大昭寺主殿内的12根柱子。要建成供奉释迦牟尼的神庙,还必须调集looo只白山羊。从北郊的果噶拉山驮运土石,把卧塘湖填平,才能完成这样的功德。

松赞干布和尼泊尔公主采纳了文成公主的主张,征集了许多民夫和1000只白色山羊,开始填湖建寺。一时从湖边工地到果噶拉山麓,驮运土石的白山羊络绎不绝。这段路程实在太远,驮的东西太重。不少山羊倒毙路边,还有更多的腰背磨烂,痛苦万状。大昭寺开光的时候,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妃子,感念白山羊的功德和付出的牺牲,吩咐匠人雕出一只白色山羊,安置在大殿一角,让它和大昭寺其他神柢一样,享受信徒香客的朝拜和祭祀。神庙也定名为“热阿曲朗祖拉康”,意为“山羊负土幻化的释迦神庙”。

现在大家请看,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前面,竖立着两块石碑,这块就是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碑高342厘米,宽82厘米,厚35厘米,用汉藏两种文字刻成的。这是公元823年,吐蕃赞普为纪念长庆元年至二年问的唐蓄会盟所建。碑文记载:“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碑文中强调了唐文成、金城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结了舅甥姻好之事;追溯唐蕃的历史和功业,并记载了这次会盟的经过、立石年月以及双方参加登坛会盟的官员名单。表达了汉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是汉藏历史上一件可贵的文物。另一块是“劝人种痘碑”,高3。3米。宽1。2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公元1794年由驻藏大臣和琳撰立。乾隆期间,西藏流行天花,致使很多人死亡。驻藏大臣和琳命人在藏北修房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患者生返。和琳并劝令喇嘛和班禅拨口粮作为定例,随后立了这块“痘碑”。由于迷信,百姓常用卵石敲砸,年深日久,现已遍体鳞伤,形成了许多臼形窝坑。致使文字大多损毁,难以辨认。在唐蕃会盟碑的两侧种有著名的“唐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将皇后在长安灞桥赐的柳枝带来西藏亲手种于大昭寺周围,所以也称“公主柳”。公主柳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尽管它现已枯萎,却依然为人们珍视。据传西藏原无柳树,而现在各地的柳树都是从文成公主所带树苗而发展起来的。

大昭寺坐东向西,太殿高4层,殿顶覆盖着独具一格的金顶。殿门边框上,雕刻着莲花、飞天、禽兽,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的半圆雕塑。说来有趣,狮身伏兽的鼻子全是扁的,这里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大昭寺修建中,松赞干布亲自挥斧上梁,惊动了九天之神纷纷前来助阵。一天,女仆送荼时见梁上梁下全是松赞干布,不禁大惊,连忙禀告赤尊公主。赤尊公主来到工地大喊“赞普”,松赞干布闻声扭头下望,手中斧子不慎斜挥将承檐上面狮身伏兽的鼻梁给削平了。大家看,整个建筑飞檐雕兽,雕刻精美,既保存了藏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特点,叉融合了唐代建筑具有的浑厚古朴的风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