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1:41:18 页码:14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七篇)
2023-01-11 21:41:18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一

我是导游员,接下来将由我为大家介绍清东陵的历史、建筑以及这里埋葬的历史人物和有关传说,希望大家在清东陵能够感受皇家山水福祉,并给大家带来好运和快乐!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10月15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公布,清东陵景区成为唐山市首家5a级景区。

清东陵西距北京125公里,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20xx年,清东陵景区被北京市奥组委确定为唯一的一处京外景点,成功地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奥运宾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清王朝统治时期,东陵分“后龙”和“前圈”两部分,陵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后龙”为“风水来龙”之地,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延至承德,西接密云,东达遵化,层峦叠翠,山秀石奇,气象万千。当时,“后龙”禁地派重兵驻守,负责安全保卫。“前圈”是陵寝分布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中间野阔川平,东、西各有一泓碧水缓缓流淌,形似一只完美无缺的金瓯,可谓景物天成。一座座陵寝依山面野,井然布列在这80平方公里的盆地之内,其间苍松翠柏、楼殿亭阁、门坊城垣、桥柱碑雕,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浃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共建有五座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寝和一座公主园寝。全部陵寝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东侧有康熙帝的景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西侧有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皇后陵,还有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五座妃嫔园寝。

清东陵目前开放的景点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展览馆、孝陵、景陵、昭西陵、二郎庙等9处景点。

在清东陵14座陵寝之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当数座落在昌瑞山主峰下的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

孝陵神道

孝陵神道长达5600多米、宽12米、用砖石铺成。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宝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由于其他各陵的神道都与孝陵神道相连,所以孝陵神道也称为清东陵的主神道。

孝陵石牌坊

孝陵石牌坊是进入清东陵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是全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石牌坊虽然历经了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劫难,但依然岿然屹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得雄伟壮观。石牌坊南有天台山和烟墩山东西对峙,形成陵区的天然门户,被称为“龙门口”,常年水流不断,当年皇帝来谒陵要临时搭建浮桥通行。“龙门跃鲤”历来被誉为东陵八景之一。正南方的这作山峰因为它的形状象汉字的金字,所以叫金星山,此山在清东陵的风水中,是清东陵的前朝山。

大红门

石牌坊以北是大红门,它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整个清东陵的总门户。面阔58米,进深11.15米,单檐庑殿顶式建筑,是整个清东陵内等级最高的建筑。

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是谒陵者和帝、后、妃棺椁的必经之处。大红门前左右各设一座下马牌,上面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雕刻有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谒陵者在进入大红门前必须提前下马、降舆,步行通过。

具服殿

大红门北侧路东的这座建筑叫具服殿,也称更衣殿,是供前来谒陵的帝、后更衣、休息、方便的地方。整个陵园只有一座具服殿。

神功圣德碑亭

再往北,迎面的这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是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简称大碑楼。

大碑楼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须弥座上,通高约33米,每面檐墙面阔25米多。每面墙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楼内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形似海龟的神兽,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其中一子,因它天生喜文、善负重、长寿,故让它驮着巨大的石碑,以示万古长青,永垂不朽之意。

孝陵的功德碑,高6.72米,宽2.17米,厚0.73米,屃头刻6条蛟龙,碑额篆刻“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满文在右(西),汉字在左(东)。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叫神功圣德碑。按明、清制度,大碑楼要在先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碑文由嗣皇帝撰写。孝陵大碑楼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碑文由康熙皇帝撰写。这篇碑文长达1700多字。在大碑楼外周围是砖墁地,俗称海墁。海墁四角各有一根华表,亦称擎天柱。大碑楼在四根华表的衬托下,更显得气势恢宏。

据传,清朝皇室家法规定:凡后世皇帝有失国土尺寸者,不得立“神功圣德碑”。可是,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道光皇帝对此只字不提,却以自谦的口吻说自己治理国家的功绩不能和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提并论,于是下了一道谕旨,“自本朝起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所以自道光以后,清代的皇帝陵前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成为定制。

石像生

我们眼前的这座山是天然形成的影壁山,为清东陵的案山。过了影壁山就是孝陵的石象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石象生放置在神道两侧,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帐和护卫。石象生一般有两种,即石人和石兽。石人又称翁仲。据说,在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吓得望风而逃。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清代陵制,只有皇帝陵设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园寝不设石像生。清陵石像生以孝陵的规模为最大,共有18对,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马立、卧各1对,麒麟立、卧各1对,象立、卧各1对,骆驼立、卧各一对,狻猊立、坐各1对,狮子立、坐各1对,最南端为一对石望柱。孝陵石像生从北到南长达870米,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在迎接着谒陵者的到来。孝陵石像生不仅石雕像多,序列长,有立、有卧、有坐,而且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突出写意的风格,刻意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表现出清初八旗子弟以弓马征服天下,朝气蓬勃,不可战胜的气势。它们与苍松翠柏相互映衬,使神道圣洁、庄严、肃穆,气势非凡。

清东陵的风水和选址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清东陵到底有什么好风水呢。我们先看一下前方特别尖的这座山,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金星山。它是清东陵的朝山,相当于一位大臣手持护板向北朝拜;前方特别平坦的山叫影壁山,也称案山,相等于皇帝批阅奏章的龙书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正北方向的这座高大雄伟的山峰叫昌瑞山,是清东陵的后靠山,相等于皇帝所坐的龙椅,这三座山天然形成一条直线,构成清东陵的风水线。西侧的山峰叫黄花山如白虎雄踞,东侧的山峰叫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这两列山峰如同两列文武大臣侍立两侧。整个陵区的山川形势如同天子临朝的壮观场面。另外在陵区的东侧有一条马兰河,西侧有一条西大河,这两条河似两条玉带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清代诗人张从孔曾作诗一首:

万载隆兴地,双峰锁口齐。

金星高拱北,玉水曲流西,

鸟语崖间树,鱼游石畔溪,

举头陵上望,常有彩云栖。

那么,清东陵的陵址到底是谁选定的呢?据史料记载,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后又经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人进一步踏勘卜定。

顺治八年(1652)十二月,14岁的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来到京东一带巡幸。他来到昌瑞山上,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雾霭霭;风吹海树,碧影森森,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心念闪动,遂宣谕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于是从身上取下佩韘,向下一扔,对侍卫们说:“韘落处定为穴”,后来,清王朝在这里建造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龙凤门

石像生以北的这座建筑叫龙凤门。龙和凤分别是皇帝、皇后的化身。据说龙凤门是按神话中的南天门修建的,皇帝、皇后之灵经过此门即可进入天堂。龙凤门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由三门六柱和四段琉璃墙组成,龙凤门是横向建筑,而石像生则为纵向建筑,与石象生形成纵横交错之势,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象生的作用。当人们从南面进入石像生范围时,由于龙凤门横置石像生北端,顿时会使视线收拢住,目光集中在石像生上,从而突出了石像生形象。

孝陵的石桥

穿过龙凤门,沿神道北行,依次有一孔拱桥、七孔拱桥、五孔拱桥和三路三孔拱桥。这些桥座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敲击这些桥的石栏杆,会发出像打击钟磬般的悦耳之声,或清脆悠扬,或低沉雄浑。因为这些声音与我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似,故称之为“五音桥”。其中以七孔桥和五孔桥最为著名。

神道碑亭

三路三孔拱桥北面就是神道碑亭。因其建筑形制与神功圣德碑亭一样,只是体量收小,故又称为小碑楼。楼内巨大的赑屃背上驮着一统高5.1米、宽1.77米、厚0.71米的石碑。碑额题“大清”两字,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陵”字样,满文居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

东西朝房

东西朝房在神道碑亭以北,神道两侧相向而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有前廊,黄色琉璃瓦顶。皇陵祭祀需要大量祭品,主要分膳品桌和饽饽桌两大类。东朝房是内务府差役制作膳品、熬制奶茶的所在,所以东朝房又叫茶膳房。西朝房是内务府差役们制备饽饽供品的地方,所以西朝房又叫饽饽房,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东西值班房

在东西朝房北,宫门的东西两旁各有一座布瓦卷棚顶的小房子,面阔各三间,进深一间,两房相向对称而建。这两座小房子就是值班房,也叫守护班房。护陵值班的八旗官兵驻守在这里,昼夜看护陵寝。

隆恩门

隆恩门俗称宫门,是陵院的唯一门户,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盖顶。有三个门,中门上方的斗匾上题“隆恩门”三字,也是满、蒙、汉三种文字。左门(东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故称君门。右门(西门)是大臣出入的门户,故称臣门。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门户,故称神门。

焚帛炉

焚帛炉也叫燎炉,位于前院南部,东西相向而建。燎炉采用砖木建筑形式。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一间。螭吻、垂兽、跑兽、仙人、斗拱、椽飞、隔扇一应俱全,完全是琉璃件构筑而成。前面有一个炉口,炉座为须弥座形。炉体内部四壁及顶部均为铁板,顶部有出烟孔,下面有出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和谐,精巧秀致。每当大祭日,五色纸及金银锞等在此炉内焚化。

东西配殿

燎炉北面就是东西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有前廊一步,黄色琉璃瓦盖顶。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制帛的地方。每当大祭前,先把祝版和制帛存放于此,届时取出使用。东配殿还是临时供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便把帝、后神牌移放到东配殿临时供奉。竣工后,再将神牌移回原处。皇帝谒陵时,有时临时到东配殿内休息。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皇帝、皇后忌辰大祭之日,则有13名喇嘛在此殿内念经。

隆恩殿

隆恩殿俗称大殿,也称享殿。是供奉死者神牌,举行祭礼活动的场所。重檐歇山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色琉璃瓦盖顶。殿内设暖阁三间,中暖阁内供奉顺治皇帝和孝康章皇后的神牌。西暖阁内供放孝献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内陈设孝陵陵图和后宝山所产灵芝等物。殿前面为月台,上面陈设铜鼎式香炉一对、铜鹤、铜鹿各一对。大殿及月台环以青白石栏杆。隆恩殿是陵寝地面上最主要的建筑,大祭礼在此殿内举行。

陵寝门

陵寝门叫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位于隆恩殿后面,是后院的门户。它有三个独立的门口,均为单檐歇山顶,中门较大。其神门、君门和臣门一如隆恩门。每门前各有一座月台,月台前有石踏跺。中门门跺上身装饰琉璃料中心花和岔角花,下边是石须弥座。两侧的门则无琉璃花和须弥座。

二柱门

穿过陵寝门,迎面正中神道上就是二柱门。此门为礼制性建筑,由两根石柱和一个门楼组成。只有皇帝陵才可以建二柱门。从道光帝的慕陵开始,二柱门被裁撤不建。

石五供

石五供由五供和祭台组成。五供即一座香炉、二个烛台、二个花瓶共5件器物。祭台是长方形须弥座,通体雕刻莲花以及各种吉祥图案。五供和祭台全部用青白石雕琢而成。香炉不能烧香,花瓶上的花和烛台上的蜡烛均为石质,没有实用价值,只起到一种象征作用。只有帝、后陵才设石五供,清代妃园寝则无石五供之设。

方城、明楼

方城位于石五供以北,宝城之南,是一座用砖砌成的城台式建筑,台面为正方形。台面的东、西、南三面砌雉堞,北面砌宇墙。城身东、西、南三面用澄浆砖干摆,底座为石须弥座。下部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隧道,两扇巨大的木门上分别钉着81颗铜门钉。

明楼建在方城台面正中,碑亭式建筑,重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面檐墙各辟一个券门。楼内正中有石碑一统,因碑身涂以朱砂,故俗称朱砂碑。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样。明楼是全陵最高的建筑。

哑巴院

哑巴院是方城和宝城之间的半封闭式小院。北面月牙墙正中的琉璃壁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转向马道,从此可达明楼、宝顶。传说建陵时,为了保密,传说所用匠夫皆为哑巴,以防泄密。只有皇帝陵有哑巴院。

宝顶

宝顶,就是坟头。孝陵宝顶为长圆形,其他陵寝宝顶多为圆形。宝顶在地宫上面,高高隆起,用三合土(黄土、白灰和砂子)夯筑而成。

宝城

宝城就是围护宝顶的马蹄形城墙。外面澄浆砖干摆。城面外侧做雉堞,内侧砌宇墙,之间是马道。宝城东、西两侧各设挑头沟嘴二个,伸出墙外,以排出马道上的雨水。

地宫

地宫也称玄宫,俗称地下宫殿。清制,皇帝陵地宫结构为九券四门,石门上浮雕八大菩萨。地宫的最后一券为金券,内有宝床,宝床上为3坛骨灰。顺治帝居中,左为孝康皇后,右为孝献皇后。

神厨库

神厨库位于东朝房后偏南,小碑楼以东,由神厨、南北神库、省牲亭组成,环以红色院墙,西面有一门。整组建筑坐东朝西。神厨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做肉类祭品的地方。南、北神库是存放物品、材料的库房,也是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省牲亭为亭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显三间,内设锅灶、缸座、水池,是杀牛宰羊之所。神厨库所有建筑及围墙顶均覆以黄色琉璃瓦。

孝陵墓主人

顺治皇帝6岁登基,在位20xx年,终年24岁,是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的皇帝。顺治帝1661年死于天花,火化后葬入孝陵,地宫中还葬有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

顺治皇帝火化入葬,这是葬在关内的清朝皇帝中仅有的,究其原因,一是顺治好佛,这位法号“行痴”的皇帝选择佛门规矩处理后事,“圆寂”后火化;二是遵循满族关外习俗,满族原为游牧民族,亲人死后“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火化后把骨灰带在身边,皇帝崩后火化并不为讳。

孝陵是清东陵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寝

在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8年时间里,清东陵遭到了多次盗掘洗劫,不仅帝、后、妃陵寝均遭劫难,就是那些陪葬墓也无一幸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东陵的主陵、规模最大的孝陵在38年兵荒马乱、盗陵成风的岁月里,竟奇迹般地幸免盗掘,地宫至今安然无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野史和东陵地区盛传孝陵是空的,地宫里没有葬人。为什么是空的呢?因为传说顺治皇帝自爱子荣亲王、宠妃董鄂氏死后,悲痛欲绝,万念俱灰,连皇帝也不想当了,弃天下如敝履,遁入五台山当和尚去了。康熙皇帝后来曾几次去五台山访父、认父。既然地宫是空的,没有葬人,当然也就没有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随葬地宫。盗匪自然就不去盗掘了。

二是顺治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均死后火化,地宫里只有三个骨灰坛子。随葬珍宝是放在棺内的,既然没有棺椁,自然也就无法存放珍宝。没有珍宝,自然也就绝了盗掘之念。

三是顺治皇帝平素节俭,反对厚葬。在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宫里没有随葬珍宝,盗陵也是徒劳无益的。对孝陵地宫存有觊觎之心的人也就丧失了盗陵的信心。

康熙大帝的景陵

康熙大帝的陵寝在孝陵东面,称景陵。康熙大帝名玄烨,8岁登基,在位61年。他平定三藩叛乱;1683年收复中国台湾, 1689年又派兵驱逐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并与之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两国东段边界;将喀尔喀蒙古(今天的外蒙古)正式归入清朝行政管辖;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派兵入藏,稳定西藏秩序。他一生励精图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整统一,稳定了清朝的统治,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康熙一生显赫的文治武功都以满、汉两种文字记录在圣德神功碑上,因为康熙后人认为他功德隆盛,太多了,故立双碑。碑文是嗣皇帝雍正亲自撰写。清朝皇帝陵前立双碑自景陵始。康熙帝的景陵位于顺治皇帝孝陵以东1公里处,陵园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主体建筑完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这里北靠昌瑞山,南望象山,景物天成,是风水阴宅中的一处“上吉佳壤”。康熙大帝和他的孝诚、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以及敬敏皇贵妃六个人就落葬于此。

虽然封建社会有皇帝登基就开始建陵的说法,但康熙皇帝登基时年方8岁,即位十几年一直没有给自己选建陵寝,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中宫皇后赫舍里氏因为生子难产死在了大内的坤宁宫,于是康熙皇帝按照传统的子随父葬的做法,派人在昌瑞山孝陵附近选好了万年吉地,好先让皇后入土为安。

当时,大清王朝正爆发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康熙帝特意对建陵事宜做出安排,上谕中说:“仁孝皇后陵寝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从景陵诞生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孝诚皇后意外离世,建造景陵很可能要向后推延。

康熙帝景陵是清东陵内继顺治皇帝孝陵后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清王朝入关后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景陵满语译作安巴灵武。“景”字在典籍中有多种解释,“光有令绪曰景,耆意大图曰景,明照旁周曰景,布义行刚曰景,由义而济曰景。”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木兰围场,我是你们的导游。

位于河北省最北的围场县境内,与内蒙古交界,从承德北行约120公里。围场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在这里建立了方圆一万平方公里,含72围的狩猎场。到嘉庆20xx年(公元1820)前后140年共举行“木兰秋”105次。1690年,康熙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木兰围场秀丽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瞩目,先后有《响铃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侠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还珠格格》等二百余集影视剧在此完成。

木兰围场,是满语、汉语的混称。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何为哨鹿?打猎时八旗兵头带戴雄鹿角,在树林里口学公鹿啼叫,引诱母鹿 ,是一种诱杀的打猎方法。围场是哨鹿之所,即皇帝打猎场所。木兰围场在清代是原始森林和辽阔的蒙古草原。到了清朝晚期,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到了清朝晚期,原始森林被砍伐一尽。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此建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木兰围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辽阔的蒙古草原,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满山遍野的山花,笑迎天下游人。国家领导人对此的评语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木兰围场是动物的天堂,影视剧的最佳外景地。

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而来,雄鹿为夺偶而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有一幅《乾隆木兰秋 图》,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围猎的壮观情景。每次围猎,一般要进行二十几天。围猎结束以后,以张三营行宫(现隆化县境内)举行盛大的庆功告别宴会,饮酒歌舞,摔跤比武。并宴请蒙古等王公,按军功大小,予以奖赏。

现在,围场还保留着东庙宫、乾隆打虎洞和石刻、古长城说碑等十几处清代皇帝行围狩猎和北巡围场的文物古迹,以及点将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连营等古战场遗址。围场不仅是著名的狩猎名苑,更是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被田纪云副委员长赞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塞罕坝景区一百多万亩森林,一百多万亩草原,为游人提供了回归自然、旅游观光的美好去处。

春夏时节,万顷松涛,清风习习;茫茫草原,繁花似锦,游人徜徉其间,心旷神怡,不知有暑。八月金秋,红叶满山,霜林叠翠,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和艺术家前来观光、摄影、写生。一到冬季,林海雪原,莽莽苍苍、气象万千;雪淞玉树,无限情趣。丰富的冰雪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滑雪、狩猎的理想场所。

1991年国家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把木兰围场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增强,来这里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到1998年年接待游客已达45万人次。同时,木兰围场秀丽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瞩目,先后有《响铃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侠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还珠格格》等二百余集影视剧在此完成。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皇家风水宝地清东陵参观游览:

我是导游员,接下来将由我为大家介绍清东陵的历史、建筑以及这里埋葬的历史人物和有关传说,希望大家在清东陵能够感受皇家山水福祉,并给大家带来好运和快乐!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xx年10月15日,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公布,清东陵景区成为唐山市首家5a级景区。

清东陵西距北京125公里,居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承德五大城市腹地,交通便利,每年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旅游观光。20xx年,清东陵景区被北京市奥组委确定为唯一的一处京外景点,成功地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奥运宾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清王朝统治时期,东陵分“后龙”和“前圈”两部分,陵区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20公里,占地面积达2500平方公里。“后龙”为“风水来龙”之地,从陵后长城开始向北延至承德,西接密云,东达遵化,层峦叠翠,山秀石奇,气象万千。当时,“后龙”禁地派重兵驻守,负责安全保卫。“前圈”是陵寝分布的地方,四周群山环绕,中间野阔川平,东、西各有一泓碧水缓缓流淌,形似一只完美无缺的金瓯,可谓景物天成。一座座陵寝依山面野,井然布列在这80平方公里的盆地之内,其间苍松翠柏、楼殿亭阁、门坊城垣、桥柱碑雕,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笏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浃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共建有五座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五座妃园寝和一座公主园寝。全部陵寝以顺治帝的孝陵为中心,东侧有康熙帝的景陵,同治皇帝的惠陵,西侧有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孝庄、孝惠、孝贞(慈安)、孝钦(慈禧)四座皇后陵,还有景妃、景双妃、裕妃、定妃、惠妃五座妃嫔园寝。

清东陵目前开放的景点有裕陵、裕妃园寝、慈禧陵、慈安陵、展览馆、孝陵、景陵、昭西陵、二郎庙等9处景点。

在清东陵14座陵寝之中,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当数座落在昌瑞山主峰下的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

孝陵神道

孝陵神道长达5600多米、宽12米、用砖石铺成。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宝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产生了极富感染力的空间艺术效果。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由于其他各陵的神道都与孝陵神道相连,所以孝陵神道也称为清东陵的主神道。

孝陵石牌坊

孝陵石牌坊是进入清东陵的标志性建筑,采用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是全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石牌坊虽然历经了康熙十八年北京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劫难,但依然岿然屹立,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得雄伟壮观。石牌坊南有天台山和烟墩山东西对峙,形成陵区的天然门户,被称为“龙门口”,常年水流不断,当年皇帝来谒陵要临时搭建浮桥通行。“龙门跃鲤”历来被誉为东陵八景之一。正南方的这作山峰因为它的形状象汉字的金字,所以叫金星山,此山在清东陵的风水中,是清东陵的前朝山。

大红门

石牌坊以北是大红门,它既是孝陵的大门,也是整个清东陵的总门户。面阔58米,进深11.15米,单檐庑殿顶式建筑,是整个清东陵内等级最高的建筑。

大红门是陵园的正门,是谒陵者和帝、后、妃棺椁的必经之处。大红门前左右各设一座下马牌,上面用汉、满、蒙三种文字雕刻有 “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谒陵者在进入大红门前必须提前下马、降舆,步行通过。

具服殿

大红门北侧路东的这座建筑叫具服殿,也称更衣殿,是供前来谒陵的帝、后更衣、休息、方便的地方。整个陵园只有一座具服殿。

神功圣德碑亭

再往北,迎面的这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建筑,是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亭,简称大碑楼。

大碑楼建在正方形的青白石须弥座上,通高约33米,每面檐墙面阔25米多。每面墙各有一个拱券式门洞。楼内正中有一个巨大的形似海龟的神兽,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是其中一子,因它天生喜文、善负重、长寿,故让它驮着巨大的石碑,以示万古长青,永垂不朽之意。

孝陵的功德碑,高6.72米,宽2.17米,厚0.73米,屃头刻6条蛟龙,碑额篆刻“大清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满文在右(西),汉字在左(东)。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顺治皇帝一生的功德,故此碑叫神功圣德碑。按明、清制度,大碑楼要在先帝入葬后由嗣皇帝营建,碑文由嗣皇帝撰写。孝陵大碑楼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正月,碑文由康熙皇帝撰写。这篇碑文长达1700多字。在大碑楼外周围是砖墁地,俗称海墁。海墁四角各有一根华表,亦称擎天柱。大碑楼在四根华表的衬托下,更显得气势恢宏。

据传,清朝皇室家法规定:凡后世皇帝有失国土尺寸者,不得立“神功圣德碑”。可是,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道光皇帝对此只字不提,却以自谦的口吻说自己治理国家的功绩不能和列祖、列宗的功德相提并论,于是下了一道谕旨,“自本朝起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所以自道光以后,清代的皇帝陵前不再修建神功圣德碑,成为定制。

石像生

我们眼前的这座山是天然形成的影壁山,为清东陵的案山。过了影壁山就是孝陵的石象生。石像生是陵墓前神道两侧设置的石人、石兽的总称。石象生放置在神道两侧,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帐和护卫。石象生一般有两种,即石人和石兽。石人又称翁仲。据说,在秦朝有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是活着的阮翁仲,吓得望风而逃。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清代陵制,只有皇帝陵设石像生,皇后陵和妃园寝不设石像生。清陵石像生以孝陵的规模为最大,共有18对,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马立、卧各1对,麒麟立、卧各1对,象立、卧各1对,骆驼立、卧各一对,狻猊立、坐各1对,狮子立、坐各1对,最南端为一对石望柱。孝陵石像生从北到南长达870米,犹如两列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在迎接着谒陵者的到来。孝陵石像生不仅石雕像多,序列长,有立、有卧、有坐,而且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突出写意的风格,刻意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表现出清初八旗子弟以弓马征服天下,朝气蓬勃,不可战胜的气势。它们与苍松翠柏相互映衬,使神道圣洁、庄严、肃穆,气势非凡。

清东陵的风水和选址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山水之术等,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清东陵到底有什么好风水呢。我们先看一下前方特别尖的这座山,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金星山。它是清东陵的朝山,相当于一位大臣手持护板向北朝拜;前方特别平坦的山叫影壁山,也称案山,相等于皇帝批阅奏章的龙书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正北方向的这座高大雄伟的山峰叫昌瑞山,是清东陵的后靠山,相等于皇帝所坐的龙椅,这三座山天然形成一条直线,构成清东陵的风水线。西侧的山峰叫黄花山如白虎雄踞,东侧的山峰叫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这两列山峰如同两列文武大臣侍立两侧。整个陵区的山川形势如同天子临朝的壮观场面。另外在陵区的东侧有一条马兰河,西侧有一条西大河,这两条河似两条玉带自北向南缓缓流淌。清代诗人张从孔曾作诗一首:

万载隆兴地,双峰锁口齐。

金星高拱北,玉水曲流西,

鸟语崖间树,鱼游石畔溪,

举头陵上望,常有彩云栖。

那么,清东陵的陵址到底是谁选定的呢?据史料记载,清东陵这块风水宝地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后又经钦天监杜如预,杨宏量等人进一步踏勘卜定。

顺治八年(1652)十二月,14岁的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来到京东一带巡幸。他来到昌瑞山上,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雾霭霭;风吹海树,碧影森森,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心念闪动,遂宣谕曰:“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于是从身上取下佩韘,向下一扔,对侍卫们说:“韘落处定为穴”,后来,清王朝在这里建造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龙凤门

石像生以北的这座建筑叫龙凤门。龙和凤分别是皇帝、皇后的化身。据说龙凤门是按神话中的南天门修建的,皇帝、皇后之灵经过此门即可进入天堂。龙凤门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由三门六柱和四段琉璃墙组成,龙凤门是横向建筑,而石像生则为纵向建筑,与石象生形成纵横交错之势,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象生的作用。当人们从南面进入石像生范围时,由于龙凤门横置石像生北端,顿时会使视线收拢住,目光集中在石像生上,从而突出了石像生形象。

孝陵的石桥

穿过龙凤门,沿神道北行,依次有一孔拱桥、七孔拱桥、五孔拱桥和三路三孔拱桥。这些桥座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敲击这些桥的石栏杆,会发出像打击钟磬般的悦耳之声,或清脆悠扬,或低沉雄浑。因为这些声音与我国古代的宫、商、角、徵、羽五音相似,故称之为“五音桥”。其中以七孔桥和五孔桥最为著名。

神道碑亭

三路三孔拱桥北面就是神道碑亭。因其建筑形制与神功圣德碑亭一样,只是体量收小,故又称为小碑楼。楼内巨大的赑屃背上驮着一统高5.1米、宽1.77米、厚0.71米的石碑。碑额题“大清”两字,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之陵”字样,满文居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

东西朝房

东西朝房在神道碑亭以北,神道两侧相向而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有前廊,黄色琉璃瓦顶。皇陵祭祀需要大量祭品,主要分膳品桌和饽饽桌两大类。东朝房是内务府差役制作膳品、熬制奶茶的所在,所以东朝房又叫茶膳房。西朝房是内务府差役们制备饽饽供品的地方,所以西朝房又叫饽饽房,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东西值班房

在东西朝房北,宫门的东西两旁各有一座布瓦卷棚顶的小房子,面阔各三间,进深一间,两房相向对称而建。这两座小房子就是值班房,也叫守护班房。护陵值班的八旗官兵驻守在这里,昼夜看护陵寝。

隆恩门

隆恩门俗称宫门,是陵院的唯一门户,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盖顶。有三个门,中门上方的斗匾上题“隆恩门”三字,也是满、蒙、汉三种文字。左门(东门)是皇帝出入的门户,故称君门。右门(西门)是大臣出入的门户,故称臣门。中门是帝、后棺椁经过的门户,故称神门。

焚帛炉

焚帛炉也叫燎炉,位于前院南部,东西相向而建。燎炉采用砖木建筑形式。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一间。螭吻、垂兽、跑兽、仙人、斗拱、椽飞、隔扇一应俱全,完全是琉璃件构筑而成。前面有一个炉口,炉座为须弥座形。炉体内部四壁及顶部均为铁板,顶部有出烟孔,下面有出灰口。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和谐,精巧秀致。每当大祭日,五色纸及金银锞等在此炉内焚化。

东西配殿

燎炉北面就是东西配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有前廊一步,黄色琉璃瓦盖顶。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制帛的地方。每当大祭前,先把祝版和制帛存放于此,届时取出使用。东配殿还是临时供放神牌的地方。每当大修隆恩殿时,便把帝、后神牌移放到东配殿临时供奉。竣工后,再将神牌移回原处。皇帝谒陵时,有时临时到东配殿内休息。西配殿是喇嘛念经的地方,每当皇帝、皇后忌辰大祭之日,则有13名喇嘛在此殿内念经。

隆恩殿

隆恩殿俗称大殿,也称享殿。是供奉死者神牌,举行祭礼活动的场所。重檐歇山项,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色琉璃瓦盖顶。殿内设暖阁三间,中暖阁内供奉顺治皇帝和孝康章皇后的神牌。西暖阁内供放孝献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内陈设孝陵陵图和后宝山所产灵芝等物。殿前面为月台,上面陈设铜鼎式香炉一对、铜鹤、铜鹿各一对。大殿及月台环以青白石栏杆。隆恩殿是陵寝地面上最主要的建筑,大祭礼在此殿内举行。

陵寝门

陵寝门叫三座门,也叫琉璃花门,位于隆恩殿后面,是后院的门户。它有三个独立的门口,均为单檐歇山顶,中门较大。其神门、君门和臣门一如隆恩门。每门前各有一座月台,月台前有石踏跺。中门门跺上身装饰琉璃料中心花和岔角花,下边是石须弥座。两侧的门则无琉璃花和须弥座。

二柱门

穿过陵寝门,迎面正中神道上就是二柱门。此门为礼制性建筑,由两根石柱和一个门楼组成。只有皇帝陵才可以建二柱门。从道光帝的慕陵开始,二柱门被裁撤不建。

石五供

石五供由五供和祭台组成。五供即一座香炉、二个烛台、二个花瓶共5件器物。祭台是长方形须弥座,通体雕刻莲花以及各种吉祥图案。五供和祭台全部用青白石雕琢而成。香炉不能烧香,花瓶上的花和烛台上的蜡烛均为石质,没有实用价值,只起到一种象征作用。只有帝、后陵才设石五供,清代妃园寝则无石五供之设。

方城、明楼

方城位于石五供以北,宝城之南,是一座用砖砌成的城台式建筑,台面为正方形。台面的东、西、南三面砌雉堞,北面砌宇墙。城身东、西、南三面用澄浆砖干摆,底座为石须弥座。下部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隧道,两扇巨大的木门上分别钉着81颗铜门钉。

明楼建在方城台面正中,碑亭式建筑,重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四面檐墙各辟一个券门。楼内正中有石碑一统,因碑身涂以朱砂,故俗称朱砂碑。碑身阳面用满、蒙、汉三种文字镌刻“世祖章皇帝之陵”字样。明楼是全陵最高的建筑。

哑巴院

哑巴院是方城和宝城之间的半封闭式小院。北面月牙墙正中的琉璃壁遮挡着地宫的入口。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条转向马道,从此可达明楼、宝顶。传说建陵时,为了保密,传说所用匠夫皆为哑巴,以防泄密。只有皇帝陵有哑巴院。

宝顶

宝顶,就是坟头。孝陵宝顶为长圆形,其他陵寝宝顶多为圆形。宝顶在地宫上面,高高隆起,用三合土(黄土、白灰和砂子)夯筑而成。

宝城

宝城就是围护宝顶的马蹄形城墙。外面澄浆砖干摆。城面外侧做雉堞,内侧砌宇墙,之间是马道。宝城东、西两侧各设挑头沟嘴二个,伸出墙外,以排出马道上的雨水。

地宫

地宫也称玄宫,俗称地下宫殿。清制,皇帝陵地宫结构为九券四门,石门上浮雕八大菩萨。地宫的最后一券为金券,内有宝床,宝床上为3坛骨灰。顺治帝居中,左为孝康皇后,右为孝献皇后。

神厨库

神厨库位于东朝房后偏南,小碑楼以东,由神厨、南北神库、省牲亭组成,环以红色院墙,西面有一门。整组建筑坐东朝西。神厨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做肉类祭品的地方。南、北神库是存放物品、材料的库房,也是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省牲亭为亭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显三间,内设锅灶、缸座、水池,是杀牛宰羊之所。神厨库所有建筑及围墙顶均覆以黄色琉璃瓦。

孝陵墓主人

顺治皇帝6岁登基,在位20xx年,终年24岁,是清王朝入关定鼎中原的皇帝。顺治帝1661年死于天花,火化后葬入孝陵,地宫中还葬有孝康章皇后和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

顺治皇帝火化入葬,这是葬在关内的清朝皇帝中仅有的,究其原因,一是顺治好佛,这位法号“行痴”的皇帝选择佛门规矩处理后事,“圆寂”后火化;二是遵循满族关外习俗,满族原为游牧民族,亲人死后“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故火化后把骨灰带在身边,皇帝崩后火化并不为讳。

孝陵是清东陵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寝

在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前的38年时间里,清东陵遭到了多次盗掘洗劫,不仅帝、后、妃陵寝均遭劫难,就是那些陪葬墓也无一幸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清东陵的主陵、规模最大的孝陵在38年兵荒马乱、盗陵成风的岁月里,竟奇迹般地幸免盗掘,地宫至今安然无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是野史和东陵地区盛传孝陵是空的,地宫里没有葬人。为什么是空的呢?因为传说顺治皇帝自爱子荣亲王、宠妃董鄂氏死后,悲痛欲绝,万念俱灰,连皇帝也不想当了,弃天下如敝履,遁入五台山当和尚去了。康熙皇帝后来曾几次去五台山访父、认父。既然地宫是空的,没有葬人,当然也就没有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随葬地宫。盗匪自然就不去盗掘了。

二是顺治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均死后火化,地宫里只有三个骨灰坛子。随葬珍宝是放在棺内的,既然没有棺椁,自然也就无法存放珍宝。没有珍宝,自然也就绝了盗掘之念。

三是顺治皇帝平素节俭,反对厚葬。在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这就等于告诉人们:地宫里没有随葬珍宝,盗陵也是徒劳无益的。对孝陵地宫存有觊觎之心的人也就丧失了盗陵的信心。

康熙大帝的景陵

康熙大帝的陵寝在孝陵东面,称景陵。康熙大帝名玄烨,8岁登基,在位61年。他平定三藩叛乱;1683年收复中国台湾, 1689年又派兵驱逐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并与之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两国东段边界;将喀尔喀蒙古(今天的外蒙古)正式归入清朝行政管辖;三次亲征,平定噶尔丹叛乱;派兵入藏,稳定西藏秩序。他一生励精图治,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整统一,稳定了清朝的统治,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康熙一生显赫的文治武功都以满、汉两种文字记录在圣德神功碑上,因为康熙后人认为他功德隆盛,太多了,故立双碑。碑文是嗣皇帝雍正亲自撰写。清朝皇帝陵前立双碑自景陵始。康熙帝的景陵位于顺治皇帝孝陵以东1公里处,陵园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主体建筑完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这里北靠昌瑞山,南望象山,景物天成,是风水阴宅中的一处“上吉佳壤”。康熙大帝和他的孝诚、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以及敬敏皇贵妃六个人就落葬于此。

虽然封建社会有皇帝登基就开始建陵的说法,但康熙皇帝登基时年方8岁,即位十几年一直没有给自己选建陵寝,至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中宫皇后赫舍里氏因为生子难产死在了大内的坤宁宫,于是康熙皇帝按照传统的子随父葬的做法,派人在昌瑞山孝陵附近选好了万年吉地,好先让皇后入土为安。

当时,大清王朝正爆发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康熙帝特意对建陵事宜做出安排,上谕中说:“仁孝皇后陵寝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目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从景陵诞生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孝诚皇后意外离世,建造景陵很可能要向后推延。

康熙帝景陵是清东陵内继顺治皇帝孝陵后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清王朝入关后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景陵满语译作安巴灵武。“景”字在典籍中有多种解释,“光有令绪曰景,耆意大图曰景,明照旁周曰景,布义行刚曰景,由义而济曰景。”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木兰围场,我是你们的导游。

位于河北省最北的围场县境内,与内蒙古交界,从承德北行约120公里。围场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在这里建立了方圆一万平方公里,含72围的狩猎场。到嘉庆20xx年(公元1820)前后140年共举行“木兰秋”105次。1690年,康熙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木兰围场秀丽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瞩目,先后有《响铃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侠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还珠格格》等二百余集影视剧在此完成。

木兰围场,是满语、汉语的混称。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何为哨鹿?打猎时八旗兵头带戴雄鹿角,在树林里口学公鹿啼叫,引诱母鹿 ,是一种诱杀的打猎方法。围场是哨鹿之所,即皇帝打猎场所。木兰围场在清代是原始森林和辽阔的蒙古草原。到了清朝晚期,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到了清朝晚期,原始森林被砍伐一尽。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此建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木兰围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辽阔的蒙古草原,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满山遍野的山花,笑迎天下游人。国家领导人对此的评语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木兰围场是动物的天堂,影视剧的最佳外景地。

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缩小。头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隐藏在圈内密林深处,吹起木制的长哨,模仿雄鹿求偶的声音,雌鹿闻声寻偶而来,雄鹿为夺偶而至,其他野兽则为食鹿而聚拢。等包围圈缩得不能再小了,野兽密集起来时,大臣就奏请皇上首射,皇子、皇孙随射,然后其他王公贵族骑射,最后是大规模的围射,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内有一幅《乾隆木兰秋 图》,生动地描绘了清代围猎的壮观情景。每次围猎,一般要进行二十几天。围猎结束以后,以张三营行宫(现隆化县境内)举行盛大的庆功告别宴会,饮酒歌舞,摔跤比武。并宴请蒙古等王公,按军功大小,予以奖赏。

现在,围场还保留着东庙宫、乾隆打虎洞和石刻、古长城说碑等十几处清代皇帝行围狩猎和北巡围场的文物古迹,以及点将台、将军泡子、十二座连营等古战场遗址。围场不仅是著名的狩猎名苑,更是一个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优美的自然风光被田纪云副委员长赞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塞罕坝景区一百多万亩森林,一百多万亩草原,为游人提供了回归自然、旅游观光的美好去处。

春夏时节,万顷松涛,清风习习;茫茫草原,繁花似锦,游人徜徉其间,心旷神怡,不知有暑。八月金秋,红叶满山,霜林叠翠,吸引无数国内外游客和艺术家前来观光、摄影、写生。一到冬季,林海雪原,莽莽苍苍、气象万千;雪淞玉树,无限情趣。丰富的冰雪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滑雪、狩猎的理想场所。

1991年国家建设部通过专家论证把木兰围场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随着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增强,来这里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到1998年年接待游客已达45万人次。同时,木兰围场秀丽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瞩目,先后有《响铃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侠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还珠格格》等二百余集影视剧在此完成。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 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不足,及时补过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所以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筑小巧,院落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犹如两个天地。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方,生活气息浓厚。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宅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不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大、日光足,在院内栽植花木、陈设盆景,可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督署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西路主要建筑自南而北有武职胥吏居住宴乐之所──合乐轩、马厩、两进院落的刑名幕、考试武官射手的箭道,致祭旗纛的旗纛庙,西花厅、办事厅、花园等。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从全国范围看,做为清代官式建筑的总督衙署,如今大多荡然无存,即使是残留的遗址,也往往历经改建,面目全非,已失去清代官衙的,而充分体现雍乾时期建筑风貌,在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多年来一直为党政军界驻守,才得以妥善保护,因此它自然就成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研究,欣赏清代官式建筑的最好实物史料。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建筑等领域文化的补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好,游客朋友们,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六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欢迎您来清西陵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旅途中您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出来,我愿竭诚为您服务,我们今天的日程是这样为大家安排的:首先参观泰陵,中午到行宫就餐,下午参观崇陵。

  泰 陵

  清西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陵墓建筑群之一,位于北京西南125公里处的河北省易县境内。在800平方公里的陵区范围内,建有帝陵、后陵、妃园寝、王爷、公主、阿哥园寝等十四座,还有行宫、永福寺两处附属建筑及衙署营房遗址,品种齐全、布局合理。陵区内保存有古松一万五千余株,这些树不但美化了西陵,而且可以避免外界风沙的侵袭和热气、寒流的影响,为西陵营造了一个特别的小气候,使陵寝处于一个独立完整的自然环境之中,使这里的建筑,得以很好地保存。清西陵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在20xx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20xx年1月11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堪称首陵。这是一处清朝盛世时期遗存下来的古建群体,从它的选址、规划,布局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强盛以及政局的稳定,在建筑用料、工程技术,传统工艺等方面也都非常考究。

  当代建筑学家讲,泰陵是一处典型的风水宝地的模式。站在大红门前五孔桥上环顾四周,可以看到,北面有连绵起伏的永宁山,为靠山,酷似屏障。永宁山是太行山的余脉,与东陵的昌瑞山属于同一脉系,此山从山西过来,如巨龙横卧中原;大红门两侧的东、西华盖山为天然门户;九龙、九凤山为环护左、右的低岭;南面形态端庄的元宝山,为泰陵的朝山;在中间广阔的平原上座落着泰陵辉宏壮丽,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易水河从五孔桥下流过,形成山映于水,水扶于山的格局。“陵制与山水相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这里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展示出古代建筑学家巧夺天工的高超艺术。正如美国景观建筑学权威西蒙德先生所说的:“埃及人是在他自己预定的一条不能改变的需求道路上一直走到底,中国人在他的世界里独自徘徊时有友好的大自然来引导他拜谒上天和祖坟。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地方,风景会真正成为建筑艺术材料。”

泰陵的建筑布局也非常考究,完全依照帝王生前所居宫廷格局,按礼制的需要而规划设计。以神道为中轴线贯穿南北,主体建筑安排在中轴线上,一律座北朝南;地宫座落在中轴线的末端,居中当阳,其余建筑沿中轴线次第排开。这些建筑都以准确的尺度,适宜的体量,斑斓的色彩,灵活巧妙的手法进行配制和空间组合,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紊地展开并不断深化。

  石牌坊是泰陵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泰陵设三架,无论是从数量还是排列形式上都独具一格。一架面南、两各东西,与北面的大红门形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三架牌坊的大小、规制完全一样,均由66块大小石料,仿木卯榫结合而成,每架牌坊高12.75米,宽31.85米,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造型,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打造,各个部位还雕有丰富的纹饰,画面布局合理,造型生动,雕工细腻,玲珑剔透,生机盎然。这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尚属孤品。成为清西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具有价值的建筑之一。

  整个陵区注重对门的处理,门既可作为出入之用,也可截断空间界面。大红门是进入陵区的总门户,单檐庑殿顶,看上去质朴、凝重、敦实、稳重,视若腾龙偃卧,镇守陵前。两侧有42华里的风水墙,逶迤延展,包护陵区,愈发显出大红门的庄严气派。

  具服殿独成一院,是供后代皇帝、后妃来谒陵祭祖时更换衣服的场所,沿续明代拂座殿而建,殿内有净房,类似于现在的洗手间,内有绣花墩马桶。而今为了方便游人,在净房的旁边建有一座水冲厕所。

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德的主要建筑之一,俗称大碑楼,建成于1739年,花费白银十三万一千五百两。大碑楼占地5.54亩,高26.05米,四面辟门,为重檐九脊歇山顶,稳中有变,富丽典雅。它座落在方形广场的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12米的华表相衬,使碑楼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雄伟、壮观。四根华表的柱身均用整块石料雕成,呈圆柱形,直径1.5米,周身浮雕着朵朵云团,一条巨龙于云朵间盘绕柱身扶摇而上,带有呼之欲出的动态感。华表也叫擎天柱,又称墓表。起源于远古时代,初为木质,为纳谏而设,又叫诽谤木。在陵墓神道上设华表,在西汉时期就很流行,是木质华表,石刻华表在东汉时盛行。华表装饰着象征皇权的云龙图纹,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碑楼内,矗立着两统巨大的石碑,每统碑重56.55吨,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雍正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大约五千字,这是一部给雍正歌功颂德的重要资料。

  绕过碑楼,是一座七孔石拱桥,这是清西陵四十九座桥梁中最长的,长107米,宽21米。(栏板上是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又称火焰望柱头。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二十四节气。因为有河才有桥,而河位于田野之中,大地与田野不可分,与二十四节气有一定的关系,耕种、浇灌都离不开二十四节气。)像这样巨大而完美的石桥在中国是不多见的。它对于建筑物的布局组合起着连接作用,使组合群的层次明显,过渡自然,紧凑而不松散,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推荐河北地区教育大会心得体会范本七

首先我代表白洋淀人民欢迎你的到来!我国有句古话"千年修的同船渡",现在我们就将同乘一船去饱览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看来我们是千年修来的缘份,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呦!在这里我还要提醒一下各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手机、照相机等,否则不小心掉到白洋淀里可就变成"落汤机"了。预祝大家度过一个愉快、难忘的白洋淀之旅!

现在我们的游船已经荡漾在美丽的淀区,现在我把白洋淀的概况和历史渊源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总面积有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传说很久以前,一个中秋之夜,天上的嫦娥偷吃了仙药,朦胧中飘然离开月宫,就在她即将落入凡间的时候,突然惊醒,随身的宝镜跌落下来,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块,变成了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您若不信,就请在中秋之夜到白洋淀来,您一定能看到美丽的嫦娥对着白洋淀梳妆打扮。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白洋淀大约形成于一万年以前,是古雍奴泽遗址。白洋淀目前有大小143个淀泊,且各有其名称。或根据它的物产命名,如荷花淀、菱角淀;或根据它的形状命名,如葫芦淀、羊角淀;或根据它的历史传说而得名,如捞王淀、烧车淀等等。其中白洋淀的面积最大,因此而命名。

白洋淀的143个淀泊被三千多条沟壕所连接,河淀沟壕纵横相连,芦荡荷塘星罗棋布,水域辽阔,气候宜人,风景绝美,四季竞秀,水光天色,妙趣天成。春光降临,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至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时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气象万千,一派北国水乡风光。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鱼类达17科54种,鸟类有19科26种,盛产鱼虾蟹贝,莲菱藕芡,特产有青虾、绒蟹、皮蛋、鸭蛋、鸭肝、熏鱼等,所以素有"华北明珠"、"北地西湖"之称,有"鱼米之乡"、"日进斗金"之说。

白洋淀是华北天然的蓄滞洪区,四周有堤防围绕,它上承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等九条河,下通渤海,是华北最大的湿地,有"华北之肾"的赞誉。淀中有纯水村39个,生活着10万勤劳勇敢的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白洋淀的治理,以淀造福,以淀生财成了治理的主攻方向,淀区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强。1991年9月来白洋淀视察工作,欣然题词:"华北明珠白洋淀",为白洋淀的建设和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

白洋淀地处燕南赵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历史上不乏名臣硕辅、文人墨客、艺人工匠。关于白洋淀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辞赋家左思的《魏都赋》,书中写道"…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掘鲤淀特指今天的白洋淀,北宋年间始称白羊淀,后因"汪洋浩渺,势连天际",遂称白洋淀。据史志记载,北宋杨延昭曾在白洋淀屯兵御辽,现在境内的营、寨、口、垒等村名即来源于此;明成祖朱棣曾带兵到留通淀、莲花淀修筑台田,并在洛王淀边修建"乐驾台"记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到过白洋淀,在端村、郭里口、赵北口、圈头等地修过行宫,康熙皇帝以"溪光映带"赞美白洋淀大淀风光。此外,众多文人墨客来白洋淀观光游览,写出大量的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奇闻逸事。

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是革命老区。活跃在白洋淀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利用有利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辗转茫茫大淀,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国的壮歌。他们打日寇、锄汉奸、端岗楼、打伏击,进行大小战斗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有31名雁翎队战士为了民族独立和祖国的解放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会儿我就将带大家参观雁翎队纪念馆。

现在您来到的是雁翎队纪念馆。参观之前,请允许我先给您诵读几段抗日战争时期在白洋淀流传的民谣: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汉奸心里直打颤,鬼子跺脚喊头疼。

雁翎队,是奇兵,端岗楼,像拔葱。淀头、刘庄、十方院,眨眼端个干干净。

雁翎队,是天兵,打了伏击打保运。水路切断运输线,旱路击毙杨文凤。

雁翎队,是子弟兵,白洋淀百姓最欢迎。群众是水他是鱼,鱼水相连骨肉情。

从这段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雁翎队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它令敌人闻风丧胆,它与人民血肉相连;它有无数传奇式的故事,它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

是雁翎队纪念馆的序厅。迎面屏风上的照片是原新华社副社长、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石少华同志,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六进白洋淀所拍摄的照片,反映了白洋淀的旖旎风光。屏风西侧的画面是以淀区景色为背景,上面的歌曲是《雁翎队之歌》;东北侧,我们看到的是身姿矫健的雁翎队员正娴熟地驾驶小船划行在广阔的白洋淀水面上。从画面上,我们不仅看到波光粼粼的淀水,纵横交错的苇塘,而且欣赏到雁翎队员的勃勃英姿。

现在我们来到第二展厅。这里介绍了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总体情况(因在白洋淀综合导游词中有介绍,此处略)。各位游客,下面这个展室是以历史图片为依据,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抗战爆发与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第一组图片集中反映了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对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在卢沟桥上奋勇还击的场面,以及北平、天津、保定相继沦陷的情况。第二组照片突出反映了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情况,朱德同志号召全军指战员将抗战进行到底,毛泽东同志撰写了指导我国抗战的《论持久战》,八路军东渡黄河,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抗日斗争中去。第三组照片反映了我军著名将领吕正操、孟庆山受中共中央派遣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吕正操将军任八路军三纵队及冀中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从此,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一场荡气回肠的殊死斗争,而雁翎队便是这场斗争中开展水上游击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五展室,我们怀着十分愤慨的心情看到侵华日军在白洋淀制造的许多惨案。请看,这是侵华日军在白洋淀决堤128处,致使千里田园变成汪洋一片,造成200万灾民无家可归;这是侵华日军在白洋淀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后被洗劫一空的水乡村庄。日军的暴行与他们书写的"王道乐土"的标语形成强烈对比,这也正是对侵略者的无情讽刺。从展出的图表中,我们看到日军侵略者先后在端村、关城等地制造了一系列惨案。敌人的暴行,遭到白洋淀人民强烈反抗。在喇喇地村一名15岁女童被日军堵在屋里,奋起反抗,在其父与敌人搏斗时,抄起菜刀砍下敌人的脑袋。像这样奋不顾身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事例在白洋淀屡见不鲜,这为雁翎队以后的成立和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第六展室的重点是雁翎队的建立。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起了白洋定人民奋起反抗。为镇压白洋淀人的反抗,日军于1938年秋以"献铜、献铁"为由,强迫当地猎户交出土枪土炮,这对以渔猎为生的猎户来说,等于掐断了他们的生命线,因而猎户十分愤怒。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新安县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赶到猎户集中的大张庄村,召集猎户开会,揭露日军收缴猎枪的阴谋,号召组织抗日武装。当场有22名猎户报名参加,并自带枪排、大抬杆、火枪组成了由陈万任队长的抗日武装。因为火枪和大抬杆的引火处易被水打湿,所以插上雁翎。又加上猎户过去行围打猎时,小船行驶像雁翎群飞翔的"人"字形,因而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这支队伍起名为"雁翎队"。

大家请看,这是大抬杆、火枪、枪排子和鹰排子,大抬杆、火枪射出的铁砂,杀伤力极大,枪排子、鹰排子灵活快捷,是雁翎队战斗用的武器和船只。

这些照片是雁翎队初建时的几位领导和队员。当时雁翎队员驻扎在芦苇丛中,对这种生活情况,雁翎队员的形容是:

"天当被,地作床,芦苇是屏障。喝的淀中水,吃的人民粮!咱是人民子弟兵,打败鬼子保家乡。"

第七展室介绍的是雁翎队水上战斗情况。

雁翎队成立后,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开展水上游击战,伏击日伪军过往船只,截断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本展室的照片集中反映了雁翎队员听取上级指示,袭击敌船、俘获日军以及对俘虏实行人道主义救治等活动的场面。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雁翎队员利用战斗空隙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的情况。他们练泅渡,搞演习,察地形,讲战斗,不断提高作战本领。请看第一组照片是雁翎队员实弹演练情况;第二组照片是雁翎队员实施渔战结合的情况;第三组照片是摸察敌情,为下一步战斗作好准备。

第八展室详细介绍了雁翎队对敌斗争的另一条战线--端岗楼、拔除敌人的据点。

敌人在水区不少村庄建起了岗楼,妄想遏制雁翎队的活动。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雁翎队以智取胜,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分化瓦解,里应外合,端掉了敌人一个个岗楼,挫败了敌人封锁雁翎队的阴谋。

第九展室的主要内容是惩处汉奸,为民除害。

在全民奋起抗战的同时,也有一些民族败类卖身投靠敌人,为虎作伥,残害百姓。在中共安新县委领导下,成立了除奸团,对那些效忠敌人、罪不容赦的汉奸和叛徒,坚决预以镇压。当时,白洋淀流传着雁翎队除奸团三英雄的民谣:"要打抢,找田章;要爬城,找杜鹏;要仗胆,找熊管"。田章,枪法极准,百步之内,说打哪,就打哪,无一失误。一次,在枪毙汉奸时,汉奸突然起身向苇地逃窜。田章把枪一顺,喊了一声:"打太阳穴!"话出口,枪声响,汉奸应声倒下。验尸时发现,子弹正中汉奸太阳穴。

第十展室的主要内容为雁翎健儿冰上战斗情况。

数九寒天,白洋淀上到处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雄壮场面。日伪军企图利用芦苇已收割,雁翎队失去天然屏障的机会,疯狂围剿雁翎队。而雁翎队在白洋淀人民的支持下,创造了"土坦克"、"冰上轻骑"等水上交通,作战工具,巧妙与敌人周旋,让敌人马队无法踏冰,步兵坠入冰河。本展厅的照片都是反映雁翎队冰上战斗场面的。

十一展室的图片使我们看到雁翎队是人民的子弟兵,群众与雁翎队血肉相连。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中,白洋淀人民全力支持雁翎队斗争。他们为八路军、雁翎队缝制棉衣,破冰捕鱼慰问子弟兵,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掩护雁翎队,为伤员喂饭,护送伤员到后方医院。

十二展室是反映抗日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欢快场面。

"1943年,环境大改变,白洋淀的岗楼端了多半边……"这首民歌唱的是1943年以后,白洋淀对敌斗争形势有了很大改变。到1945年,英雄的雁翎队配合主力部队全线出击,解放新安城,彻底摧垮了盘踞新安的敌人。时隔不久,抗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展室内展示的图片包括雁翎队侦查地形、攻打新安城,火烧敌人在新安的最后据点(原天主教室),以及雁邻队的光辉战绩和乘胜前进等多项内容。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曾猖狂一时的侵华日军头目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的垂头丧气的神态。历史是无情的,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必败,这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

十三展室集中展示革命传统在白洋淀地区得到发扬光大。

雁翎队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白洋淀儿女顽强奋斗,自强不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他们英姿勃发,投身祖国建设,展示了崭新的时代风采。

请看老雁翎队员孙革、李全、刘海文、赵波、李志坤等人,正在神采奕奕地为各地群众、战士和前来白洋淀旅游的客人讲述当年雁翎队战斗故事。雁翎队英勇无畏的精神鼓舞着下一代,也推动了白洋淀地区的经济发展,安新县源兴电力安装有限公司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电力安装工程中发扬"能战斗、肯吃苦、不惧险、迎难上"的精神,做出重大贡献,被誉为"空中雁翎队"。这张照片就是弘扬雁翎精神的源兴电力工人在高空作业的情况。

十四展室:英雄的雁翎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用自己的青春、鲜血、生命书写了光辉一页,一代雁翎英烈的牺牲更是名垂青史。

请看,这是曾为雁翎队命名的原中共安新县委书记侯卓夫的事迹专版;这是雁翎队长陈万烈士的专版。下面还有雁翎队烈士邸芝科专版及部分雁翎队员名单。

下面一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关怀雁翎队、关心白洋淀的照片。仅就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朱德总司令、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将军、吕正操将军来白洋淀视察时的珍贵照片。

另一组照片则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资深的新闻工作者先后为雁翎队拍摄的照片,创作的小说、电影。孙犁在《荷花淀》中为我们描绘的头顶荷叶伏击日本鬼子汽船的游击健儿、月光下织席沁着新鲜荷叶荷花香的水生嫂,早已成为人们难忘的形象,"荷花淀派"便由此而生;孔厥、袁静描述的英雄儿女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徐光耀塑造的"小兵张嘎"形象,为无数儿童和成年人所喜爱。这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铸就了白洋淀一个文学时代的辉煌,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道绚丽奇特的景观。

各位朋友,如果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汹涌澎湃的人民战争的海洋,那么雁翎队就是汇入这个海洋的一股河流;如果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支气势磅礴的抗日交响曲,那么,雁翎队在抗日斗争中,便是这支交响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雁翎队在抗日烽火硝烟中诞生,在血与火交淬中成长壮大。我们为有雁翎队这样的优秀中华儿女而骄傲,我们也一定要继承雁翎队的光荣传统,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做出应有的贡献,无愧于英雄的雁翎队,无愧于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捐躯的先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