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对于科技创新传播大会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2:16:20 页码:14
对于科技创新传播大会心得体会及感悟(3篇)
2023-01-11 22:16:20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科技创新传播大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何为高质量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根据马克思的划分,高投入所带动的高增长无疑是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则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对高质量发展,中央也有明确的解释,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在经济学里,发展与增长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一书中作过这样的解释:“如同一个人,增长是指身高体重的增加,发展则是指知识素质的提升。”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增长重点强调的是经济总量,发展虽然也要有一定的总量,但重点强调的却是经济质量。

全面理解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我体会应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二是以资源集约和节约为前提;三是以提升产出质量和效率(竞争力)为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通过动力变革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与效率变革。如果这样理解高质量发展,那么接着的问题是:我国经济为何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从对外出口看。无须讳言,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成功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可20xx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围堵中国的出口。由于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生产,而且成本比我们更低。在中高端产业方面,由于美欧发达国家近年来大幅减税吸引了高端制造企业回流,而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却相对落后,因此要想靠出口中低端产品拉动经济已经难以为继。

从国内投资需求看。自20xx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增长率出现了下滑趋势。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已经完成,若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其边际收益必然大幅递减。目前我国所面临的困难正是如此,我们不仅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而且已建成了中低端制造业体系。随着投资空间的逐步缩小,今后若再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也已难以为继。

从供需结构看。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原理:收入决定消费。意思是说:中低收入群体对中低端产品有消费需求;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会产生新的消费需求;高收入群体对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有需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中高收入群体在日益扩大,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长期以来我们的生产要素却集中于中低端产业,导致中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了中低端产品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矛盾。这种局面不改变,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升级通常是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然后再从“资本密集型”升级到“技术密集型”。需要研究的是,中国经济实行高质量发展是否也应遵循这一升级路径?我们是否能超越这一路径而实现跨越式升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是怎样形成的。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之一。众所周知,人类早期农业的生产效率极低,直到17世纪工业革命到来,机器的发明推动了机械农具的采用,农业才得以升级。不过到19世纪末,农具的自动化程度虽不断提高,但种植技术却未有大的改进,故此前的农业称为“传统农业”。进入20世纪后,生物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传统农业便升级为现代农业。

事实上,在工业化中期之前,其他产业的升级路径也是如此。如制造业先从手工生产升级到机械化生产,然后再升级到智能机器生产。服装业最初也是手工缝制,后来采用半自动缝纫机,而今天则采用全自动化机器。也正因如此,马克思当年用“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企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所谓资本有机构成,指的是由企业技术构成决定的资本价值构成。假定某企业原来一个工人操作一台机器;而现在一个工人操作5台机器,这样技术构成就提高了5倍。技术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当然也随之提高。由此可见,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的过程。应当追问的是:工业化中期之前,为何产业会普遍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

马克思解释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为取得超额利润,行业内部的企业必然出现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不由某个企业决定而是由市场决定,这样企业要争取超额利润只能降成本。比如有两家企业生产玻璃杯,每只市场价格为10元。当价格由市场锁定后,企业要赚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降低生产耗费或者提高生产效率,可这两者都需使用先进的机器。

要指出的是,马克思分析的是工业化中期前的情形。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特别是第三次新技术革命后,产业升级却发生了变化,有不少企业直接从劳动密集型跃升为技术密集型,也有企业一经设立便是技术密集型,微软、英特尔、苹果公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国内的大牌制药企业“同仁堂”“九芝堂”等,产业升级也主要靠提升技术含量,而不是提高有机构成。

为何微软、苹果公司不再走传统产业升级的老路?对此我们可借助经济学的“受价”与“觅价”原理作分析。所谓“受价”,是指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觅价”则是指企业可以自主决定产品价格。经济学指出,有的企业之所以能够“觅价”,是因为此类企业有独特的领先技术,别人无法与其竞争,他可通过调控产量主导定价。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一个企业一旦拥有了觅价权,争取超额利润就无需降成本,当然也就用不着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同时,由于市场上存在众多的潜在竞争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觅价权,企业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让产品向更高的技术层面升级。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苹果手机已升级到iphonexs,可苹果公司自己主要是做研发,产品生产加工却委托给了别的企业。

分析至此可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产业升级是部门内企业竞争的结果,目的是争取超额利润;第二,产业升级路径取决于觅价权,企业没有觅价权会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而有觅价权则向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三,觅价权来自独特的领先技术,一个企业要想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前提是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领先技术。

推动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依靠创新驱动

我国要实现产业跨越式升级,必须转换发展动力,从过去的投资、出口拉动转换为创新驱动。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那么科技创新的动力从何而来?目前人们的共识是通过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关于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有个非常精辟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通过体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必须明确科技创新的主体和不同主体追求的目标,因为创新主体和目标与创新动力紧密相关。目前流行的说法是,科技创新主体有三个:一是政府;二是企业;三是科技人员。我的看法,政府是体制创新主体而非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可推动科技创新但不直接从事科技创新;企业与科技人员是创新主体,但两者追求的目标却又有所不同。

政府作为体制创新主体,其动力来自对民族复兴的追求。鸦片战争后一百年,中国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是建国初的一个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经济发展处处受制于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全国科技大会召开,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企业的创新动力,则来自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有利润最大化的牵引,照理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可时下不仅国企缺乏创新动力,民企也普遍创新不足。究其原因是创新有风险。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曾将企业分为三类:风险偏好型;风险规避型;风险中型。由于创新失败的概率高,而大多企业又属风险规避型,若没有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企业当然不愿创新。

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一方面来自他们的报国情怀,另一方面也来自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但无论出于何动机,科技人员都不会缺少创新动力。有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连续几年居全球之首,年均超过100万件;到20xx年底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00万件。两个100万足可佐证这一判断。

由此看来,当前增强创新动力,重点是在政府与企业。关于推动体制创新,关键是要通过中央顶层设计,并利用中央的权威加快“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束缚创新发展活力的桎梏,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让亿万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依靠创新提质增效。

增强国企创新动力,关键是激励或约束企业高管层。有两招:一是将技术创新(如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对高管层采用“工资+期权”的薪酬机制:工资与年度绩效挂钩,期权与整个任期的创新收益挂钩。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关键是建立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问题是这种机制如何建?从国际经验看,创新板市场是分散风险的有效机制。纳斯达克(创新板)对推动美国技术创新居功甚伟,而英国1995年也开放了创新板(aim)。我国的创新板虽然已经在上海设立,但进出机制尚待完善,这方面的改革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以便为企业创新提供融资平台并分担风险。

对于科技创新传播大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1、由“韩寒现象”引发对个性的思考

十七岁的高中生韩寒有一支颇具灵气的笔?他先后在两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上获一二等奖,其文笔引起不少名作家的欣赏,而且接连出版的处女作长篇《三重门》和散文集《零下一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好评如潮。但正是这样一位“文学神童”,竟因为学习偏科,被勒令留级重读,最后他自己索性申请休学,以专心写作。韩寒自言,他是一个有棱有角的纸团,却正被放进杯水中,像纸团的命运,被水逐渐侵蚀和消融,自己的写作灵气也将被冲磨掉。为保住自己“个性”的棱角,韩寒勇敢地以一个应试教育叛逆者的身份和其特有的“个性”豁地站出来。

对于韩寒,众说纷纭。但韩寒不过是一个勇敢地举着靶子的人而已。韩寒的“个性张扬”,显然带着自身的勇气和信念,所以在冷不防地接到冷矢时,仍能够处之泰然,并以其鲜明的对抗态度,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执著的追求。

“个性张扬”也得有一个限度?不能以张扬个性为名,而故意标新立异,刻意地捏造花样,甚至于凌驾于集体、群众利益之上和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应该以追求美好的人生为目标?且在不断的美好追求中完善自己的个性。

[内涵解读]我们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但张扬个性要有一个限度,要自我作认真的审视,拒绝浮躁,努力发现自己个性中积极实用的东西,以期待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创造最大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2、钱钟书一入清华,便开始创造一面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口出狂言第一?钱钟书读书爱做眉批,于是,清华图书馆在藏书上便到处有了“钱批”。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在清华,他还以专挑教授学者的错而出名。1932年,周作人出版了专著《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书一问世,颇得好评。然而,钱钟书却从中挑出了许多错误,且秉笔直书,毫不顾及周的难堪。

人是要有点“狂”的个性精神的。这“狂”是一种表达,一种才气的表达,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成功的不可缺少的一种个性品质。

抹杀学生个性创新能力的四大现象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曾在“创新中国论坛”上指出四大抹杀中国学生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典型现象:乖孩子现象,木水桶短板现象,磨球现象,出头椽子先烂现象。

乖孩子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许多家长和老师只要求孩子好好听话,不注意培养孩子主观能动性,甚至对孩子自主表现的个性进行压制,这与“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背道而驰。

选才时应该宽容缺点,宽容失败。尚勇认为中国企业在选择人才时,对人才不够宽容?尤其不宽容具有某一缺点的人,不宽容失败的人,而倾向于“四平八稳”型人才。这种“木水桶短板现象”使中国丧失了不少具有某一特点的人才。他介绍,美国风险投资家最青睐曾有失败经历的人,因为这种人才知道如何避免不再失败。

“磨球现象”与“乖孩子现象”类似。中国人习惯于将学生棱角打磨贻尽,培养一种温和的性格。但是,没有个性的孩子是不可能创新的。

中国人最爱打出头鸟,这在教育中也得到表现。尚勇认为,中国学生从小就被教育“别出风头”、被教育“出头椽子先烂”,这些“道理”压抑了孩子的潜力,使其创新性得不到发挥。

[内涵解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用人单位的录用人才标准是阻碍个性创新能力的重要环境。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创新能力,教育理念和用人标准都得改变,全社会都要关注这一重大问题。

[优秀语段]

是青松,便有嶙峋的傲骨;是花蕾,便是娇艳的风姿;是小草,便具不屈的精神。梅花不与繁花争春,追求自己的个性,于是有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风韵;杨柳不慕青松的挺拔,追求自己的个性,于是有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婀娜;枫叶不羡绿树的苍翠,追求自己的个性,于是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

人生是一棵“咬定青山”的松,个性便是那“立根破石岩中”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韧”的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放达,只要你能坚韧的傲然挺立,个性就会绽放出夺目的光辉。“雪化松高洁”就是你的写照。

如果说人生是一枝“凌寒独自开”的梅,个性就是那默默浮动的暗香,只要你耐得住苦寒和寂寞,个性就会香远益清。如果说人生是一个窄窄的湖泊,个性便是那“精卫填海”的执着。只要你朝着心中的信念永不言弃,个性就会张扬出瑰丽的彩虹。如果说人生一株蒲公英,个性便是蒲公英的伞,便是那随风飞舞的一簇簇白毛团,正是有了那忽上忽下的飘飞,才会无数次重塑着生命的希望。

张扬个性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个性的色彩多样,才会创造出色彩缤纷的世界;正是多样的个性色彩才有你我之间的差别。因此我们需要个性的张扬,我们呼唤张扬个性。因为个性有大海的浩瀚深邃。因为个性有山峰的高耸起伏。因为个性有笛声的悠扬。

对于科技创新传播大会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21世纪的今日,现代科技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应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我们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与飞速发展的科技共同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期望,应当树立远大的梦想,因为仅有具有远大梦想的青少年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梦想的达成需要历经坎坷,但只要我们埋头苦干,不抛弃。不放弃,就必须能取得成功!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时代在发展,科技在提高,我们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抛弃。而探索就是永无止境的追求,鲁迅先生曾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前进。”这教育我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自满,要一向坚持谦逊的态度,不懈追求完美。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青少年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实践。实践的成功须以顽强坚韧的精神为动力,所以我们应当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另外,实践还需要必须的知识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把握青春,努力学习。

此刻,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竞争能推动人类礼貌的创造,能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但参与竞争必须具备顽强的斗志和良好的心理承受本事。我们仅有学会竞争。敢于竞争,才能适应这个科技爆炸的时代,不被它无情地淘汰。

在这个科技时代,我们必须学会创新。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创造力的萎缩会导致民族活力的窒息。我们要克服惰性,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地进行创造。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应充分利用这大好时光,用青春的热情点燃时代精神的火炬。

科技正在提高,我们应当和着科技提高的旋律,用青春的力量谱写出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我们要与科技共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