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3:39:06 页码:8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优质14篇)
2023-11-21 03:39:06    小编:ZTFB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的措施。写心得体会时,首先要对经历进行充分回顾和整理,确保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贵州省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全国发展的重要领头羊之一。为了更好地推动贵州省的发展,贵州省提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强省会战略。这项战略的实施,不仅对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从实际参与强省会战略的一线工作经验出发,我深感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实践中有了一些个人体会。

首先,强省会战略强调了城市发展。作为一个省会城市,贵阳市在强省会战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过去的几年中,贵阳市迅速崛起,成为了贵州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大大提升了贵阳市的地位,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我曾参与了一些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发现贵阳市的发展潜力无限。通过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贵阳市成为了一个吸引人才和资本的热门地区。这为其他地方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告诉我们城市发展是推动地区发展的关键。

其次,强省会战略注重了产业升级。贵州省的传统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逐渐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我曾在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区域工作,目睹了这一转变。强省会战略提出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目标,这为我们的区域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引进一些高科技企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的区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这不仅为地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推动力,同时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因此,我深信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再次,强省会战略重视了人才引进和培养。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支持。贵州省以其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吸引了很多人才的关注。强省会战略通过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前往贵州省工作、生活和创业。我曾在一所高校工作,并参与了一些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项目。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我们吸引了一些具有高技能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这为地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也告诉其他地方在发展中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最后,强省会战略强调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贵州省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曾参与了一些环保项目,亲眼目睹了贵州省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强省会战略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贵州的目标,这对我们在项目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贵州省通过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也保护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告诉我们在发展中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注重城市发展、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和培养以及环保可持续发展,贵州省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作为一名参与其中的一线工作者,我深感这项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贵州省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二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都在竞相争夺发展利益和城市地位。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在全国发展格局中也站稳了脚跟,并提出了“贵阳强省会”战略。这一战略的推出,极大地推动了贵阳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分享我对贵阳强省会战略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这也是贵阳强省会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坐落在贵州盆地的中部地带,贵阳具备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交通条件。这使得贵阳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向这座城市。因此,贵阳在强省会战略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利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以便更好地吸引外来的资本和产业发展。

其次,强省会战略要加强城市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贵阳在推进强省会战略的过程中,应注重打造具有独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借助贵州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民族文化,贵阳可以通过建设一系列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设施,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同时,也要加强城市的品牌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和保护城市环境。

再次,强省会战略还要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贵阳在推进强省会战略的同时,应注重人民的福祉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只有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因此,贵阳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加强环境保护等方式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最后,强省会战略要加强对经济的引导和调整,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作为贵阳的强项,工业和服务业是贵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贵阳在实施强省会战略的过程中应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也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培育优势产业,贵阳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总之,贵阳强省会战略是贵阳发展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推动了贵阳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在推进强省会战略的过程中,贵阳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利优势,加强城市的吸引力,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对经济的引导和调整。只有这样,贵阳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省会城市。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三

按照调研通知要求,现将我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有关情况作以汇报。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林甸县幅员面积3503平方公里,下辖5镇3乡3个林牧苇场,83个行政村,549个自然屯,总人口2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5万人。全县耕地230.5万亩、草原152万亩、芦苇34.2万亩。境内有天然湿地69.7万亩,是国家扎龙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地热资源丰富,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属国内特大型中低温地热田,是全国首个获得国土部授牌的“中国温泉之乡”。

近年来,我县坚持抓扶贫、上项目、调结构、惠民生,全力构筑跨越振兴发展新优势,县域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_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和4.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同比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7503元和8591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12.8%。

20_年,投入9082.7万元,改造农村危房9251户,其中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1258户,除动态调整后新增6户外,全县贫困户全部住上了“安全房”。三年来,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4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9756户,占农村有人居住存量危房的93.1%。220_,投入3.34亿元,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476.2公里,其中,贫困村道路351.9公里,农村道路环境明显改观。此外,农村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达到国家脱贫退出验收标准。扶贫政策落地见效。累计发放“雨露计划”各类教育扶贫政策资助资金383.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706人次。减免垫付医疗费用1360万元,受益贫困人口7064人次,贫困人口医疗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到100%。县财政投入123.6万元,按照医疗保险参保缴费60%比例,给予贫困人口缴费补贴(即个人缴纳104元,政府资助156元);投入254.1万元,为贫困人口购买个人补充医疗保险,在扣除“三重医疗保障”后,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以上。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乡村振兴有序实施。20_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我县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累计统筹资金11600万元(市投4000万元、县投5046万元、乡村自筹2554万元),在鹤鸣湖镇、宏伟乡两个试点乡镇,大力实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工程。其中,投入3168万元,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水田开发等产业项目5个,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投入843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8个,配套乡镇卫生院诊疗设备14台,硬化村屯道路108.3公里,绿化村屯26个、栽植树木6.9万株,安装路灯244盏、艺术围栏4.2万延长米,铺装人行道1.9万平方米,硬化排水沟1.2万延长米,改造室内厕所67个,组建了村屯保洁队伍,购置了保洁设备,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观。

——产业质效稳步提升。20_年,立足产业升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项目引领,稳步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优质玉米100万亩,新增水田2万亩(总量38.7万亩)、大豆6.9万亩(总量29.36万亩),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及饲草饲料作物种植规模达51万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实现98.25万吨。巩固提升畜牧业,奶牛规模牧场达31处,存栏奶牛5.6万头,规模牧场数量、交售商品奶量及鲜奶质量位居全省前列。林甸牧原年出栏3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一期、乐尔年加工1000万只肉兔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3.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51.8%。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19个,建成投产15个;引进汇恒鲜食玉米深加工及速冻果蔬等项目20个,总签约额62.2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13亿元;发展总部经济29家,实现税金2249万元;规上企业达到11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8亿元,同比增长50.8%;规划投资1.5亿元,启动园区道路、电力、排水、供热等基础建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入驻项目14个。持续壮大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以温泉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成4a级景区4个,20_年接待涉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收入1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1%和55.6%,其中:接待温泉游客175.23万人次,实现收入3.06亿元;接待俄罗斯游客1.92万人次,实现收入5683万元。电商产业园投入运营,建成村级服务网点67个,实现交易额3303万元。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落实基础保障。20_年,城镇新增就业1705人,职工“五险”扩面3933人;完成城镇低保复查4244户4639人,清查后城镇低保940户1417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各类救助资金3814万元;完成重度残疾人类别等级重新审核工作,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97万元。发展文教卫生事业。20_年,投入3532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25个,全力以赴迎“国检”;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和3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城乡医疗诊疗能力有效增强,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和黑龙江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建设基层文体广场25处、全民健身场地2处,林甸龙江剧艺术中心获评全国优秀基层院团。保障基本民生。投资3232.2万元,完成城镇自来水厂升级改造,新建改建城区供水管网130公里,自来水水质不优、供水时间不足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20_年重点工作安排。

20_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产业项目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积极助力大庆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奋力开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一)补齐脱贫短板,决战脱贫攻坚。20_年是我县“脱贫摘帽年”,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等脱贫退出标准,进一步查缺补漏,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坚决完成户退出、村出列、县摘帽目标。计划剩余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68户2248人实现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82%。一是继续推进“四个一”产业扶贫工程,多元增收促脱贫。向“稳产田”要效益。依托汇恒鲜食玉米、昌林木耳等产业项目,大力发展鲜食玉米、吊袋木耳等种植基地,扩大贫困户订单种植促增收。向“特色养殖”要效益。对剩余1449户贫困户实施“托牛入场”扶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支持贫困户参与肉兔养殖,发展胶原驴养殖,提高养殖效益促增收。向“稳定就业”要效益。加强技术培训,拓宽用工渠道,通过设立光伏扶贫电站维护、村屯保洁员等公益岗,积极稳定就业促增收。向“多种经营”要效益。积极发展粘豆包、大煎饼等传统加工业,扩大庭院果蔬种植和狮白鹅养殖规模,依托电商平台,拓宽营销渠道促增收。二是巩固提升基础设施,补齐短板促脱贫。深入开展“回头看”、补短板。加快贫困村道路建设,计划硬化贫困村村组内道路215.6公里,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完成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569户,确保农村困难群体危房改造圆满收官。加强安全饮水工程后续管理,制定和完善运行管护机制,做好设备运营、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管得好、长受益。完成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逐村核查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文化设施、卫生室等达标情况,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脱贫退出验收标准。三是落实落靠扶贫政策,强化保障促脱贫。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因贫辍学失学;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在“三重”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商业补充保险,防止因病致贫返贫;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确保低保线和扶贫线紧密衔接;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落实贫困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跨省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小额人身保险等政府财政补贴政策。四是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发挥效益促脱贫。按照20_年涉农整合资金确定的项目,组织好项目的评估论证、手续办理、推进实施工作,落实好项目承载企业与贫困户、贫困村利益连接机制,确保收益用于支持贫困户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盯紧看牢扶贫“钱袋子”,严把“资金安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资金拨付”四个关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资金使用高效,让贫困群众共享脱贫攻坚成果。

(二)推进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认真落实《大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六清两化一改”行动方案》,按照“干净、整洁、有序”要求,在剩余6个乡镇,全面实施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乡村振兴工程,为“脱贫摘帽”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围绕“一路一带一院一体系”,按照以路为中心,向两侧延伸整治的工作思路,计划投资3.03亿元,实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131个,其中,使用涉农整合资金的项目73个、1.8亿元。一是围绕“一路”实施“硬化”工程。利用好涉农整合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以贫困村为重点,以非贫困村为补充,计划实施道路硬化工程462公里(其中非贫困村道路205.2公里),让农村群众全部走上“硬化路”。同时,清修边沟8.6万延长米,铺装步道板6200延长米。二是围绕“一带”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在乡村道路两侧,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花则花的原则,积极打造乔灌结合、花草搭配、层次多样的绿化带,计划绿化道路446公里。同时,在重要路段实施“亮化”工程,安装路灯3182盏。三是围绕“一院”实施“美化”工程。通过安装庭院围栏(5.3万延长米)、规范简易围栏、推广生态围栏,解决农村庭院围栏参差不齐问题。动员农户规范农具摆放、柴草堆放,打造整齐美观“农家院”。加大对无人居住的破旧危房以及残垣断壁、灰堆土堆的清理力度,腾出空间,鼓励和引导农户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和栽花种草,积极打造“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实现庭院“美化”。四是围绕“一体系”实施“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政府投入引导与村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农村保洁体系,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建立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借助省林草局500个生态护林员扶贫公益岗补助资金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等扶贫产业项目收益,确保每个自然屯至少有一名保洁员。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调动群众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良好习惯,在确保自家庭院整洁的基础上,实行门前“三包”,即: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管理、包容貌秩序,打一场人居环境治理“人民战争”。同时,要坚持因户制宜、实用为主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将农厕改造与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采取集中建设和分户改造等途径推进厕所革命。

(三)强化招商引资,加快项目建设。20_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全省“招商引资年”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三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项目增效年”行动,进一步优环境、广招商、建项目,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提升脱贫攻坚支撑力。一是抓招商引项目。围绕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借助国家贸促会包扶优势,在市里出台抓招商促发展八条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林甸县促进项目发展十条指导意见,通过以商招商、载体招商、产业链招商、政策招商,力争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5个、超5亿元项目1个,引资额达到35亿元。目前,全县新引进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汇恒鲜食玉米等招商引资项目11个,签约额36.14亿元。此外,在17个意向招商项目中,纳入市里“百项谋划招商”行动的超亿元主导产业链招商项目7个,其中,哈尔滨博能环保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中青旅林甸冰火寒地国际温泉城项目近期将进行深入洽谈,研究制定前期手续办理的时间表、流程图;金融产业服务中心项目已通过省金融办审批,计划6月开工建设;牧原饲料厂和育肥猪厂两个项目已经完成选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力争4月末开工建设;润琦6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场投资2.5亿元,4月末开工建设;华邦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在办理开工相关手续,5月全面开工建设,确保完成市里下达的50%签订合同,20%开工建设或具备开工条件的任务目标。同时,强化政策引导,积极对接服务,争取伊利饲料加工、德汇科技植物纤维环保产品(台资)等10个投资额度大、创税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尽早落地。二是抓服务扶项目。实行“定向跟进、跟踪服务、全程包保”项目推进机制,推进“百企提质增效”行动,稳步提升伊利公司安慕希、金典等高端产品产能,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加大对同禹药包、康丰科技等规上企业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乐尔、博奥等一批临规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在今年年初新晋5家规上企业的基础上,力争年底前再有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0万元以上。三是抓开工建项目。按照全市“百项开工建设”工作的总体安排,今年计划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16个,目前,伊利液态奶、宏福现代农业(2号棚室)、汇恒鲜食玉米、牧原生猪、昌林木耳、润琦奶牛6个项目已经开复工,开复工率达37.5%,完成投资19256万元。在市级推进的3个项目中,伊利液态奶生产基地项目(省百大项目)各项手续均已办理完毕,4月4日正式开槽奠基,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及设备采购,今年力争完成11万平方米加工车间主体及其它土建工程;宏福现代农业(2号棚室)前期手续全部办结,番茄筛选及精深加工项目已完成部分场地平整、打桩及部分桩头预埋等工程建设;昌林工厂化木耳菌包项目已于3月末完成设备调试进入试生产阶段,目前正在实施厂区内道路、绿化等配套工程、安装养菌车间设备,完成总工程量的70%。在县级推进的3个项目中,汇恒鲜食玉米精深加工及速冻果蔬项目已完成生产车间框架结构安装及办公楼基础工程,正在进行生产车间、冷库建设及生产线设备安装;大庆康鑫粮食加工项目已完成前期手续办理,正进行场地平整,预计4月15日开工建设;大庆宏福食品加工项目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预计4月25日开工建设。四是抓园区聚项目。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项目,实施天然气管网、标准化厂房等工程,完善道路、供热、供电、路灯等配套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拓展园区产业板块,启动花园化工产业园(b园)建设,承接石油石化、轻工制造项目。创新运营模式,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整合资源,构建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发展质效。20_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优结构、强指导、抓生产,确保农业农村工作打好底、开好局。一是持续调优种植结构。借助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等项目,新增水田10万亩,总量达到48.7万亩;扶持汇恒公司、润琦集团、辽百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扩大鲜食玉米种植3万亩;借助昌林木耳菌包项目,探索推广吊袋木耳种植,推动木耳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油桃、绿色蔬菜等特色种植项目,推动棚室经济规范发展;鼓励发展杂粮杂豆、果蔬、饲草饲料等特色种植,确保面积稳定在55万亩。二是巩固提升畜牧产业。推动奶牛牧场提产扩能,政府投资1.1亿元,为16个奶牛牧场新购进口奶牛6500头,加强管理,提高单产,实现日交售优质商品奶700吨,年底达到800吨。依托乐尔肉兔项目,在花园镇和四合乡分别建设一处年出栏600万只和300万只的肉兔养殖产业园区。同时,鼓励支持农户利用原有奶站、闲置房屋从事肉兔养殖,整体推动肉兔产业繁育、养殖、加工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持牧原集团实施生猪养殖二期项目建设,建设年产30万吨中心饲料厂、40万头育肥猪场,谋划建设年加工200万头生猪项目,打造生猪全产业链,发展壮大生猪产业。三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建市级规范社5个,省级规范社2个,新增合作组织20个,拉动土地流转20万亩。加大杂粮杂豆、优质水稻、温泉果蔬等优势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林甸特色、市场冲击力强、信誉度高的特色品牌。四是深入实施农村改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合理测算调整农业水价。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引导各类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交易,提升农民增收空间。

(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民生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健全保障体系。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7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加大救灾救济、临时救助、优抚安置等工作力度,确保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比例达到40%,新建康养服务中心1处,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和救济水平。办好民生实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尾工作,确保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验收。深入开展县域医共体创建,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水平,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推进城市供水管网二期工程,实现城市规划区供水管网全覆盖。实施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确保110千伏林南变电站如期投入运行。加快城区23个废品收购站整体移址搬迁工作,规范经营秩序,改善城区环境。完成县客运站移址新建项目,增强客运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公安、交通、城管平台共用、数据成果共享。

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着眼全年,立足当前,全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全力保障备春耕。今年备春耕所需的4.6亿元资金已基本筹集到位,农机设备全部完成检修,储备的种子、化肥、农药、柴油等各项物资4月中旬可全部下摆到位。同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教育和引导农民科学选种,杜绝越区种植。针对今年抗旱形势,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检修,积极协调北引增调水量,全面做好抗旱准备。水稻育秧工作已经全面开展。二是做好“大棚房”清理整治后续收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县“大棚房”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683个“大棚房”全部整改到位。按照3月31日全省“大棚房”整治工作总结会议提出的力量不减、排查不停、整改不断、督导不止、生产不误的要求,通过拉网式“回头看”,我县“大棚房”整治实现无遗漏、无死角,全部达到了“四净一露”标准,适耕地块全部达到待耕状态。目前,正在按照市“大棚房”迎国检会议要求,对照验收标准,逐条逐项进行自查自检,查缺补漏,确保顺利迎国检。同时,积极谋划林甸镇木耳扶贫产业园等城市生态农业项目3个,确保棚室经济规范可持续发展。此外,严格落实常委包乡镇责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大棚房”整治信访苗头,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隐患,确保平稳完成整治工作。三是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深刻汲取明水交界草原火情教训,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森林草原防火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在宣传教育上,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防范氛围;在火源管控上,进一步细化县、乡、村、屯四级网格化管理,特别是针对草原防火,严格落实野外用火报备审批制度,与相邻县区建立草原防火联防联动机制;在隐患排查上,成立了4个督查组,深入开展“拉网式”“扫荡式”火灾隐患排查,对查出的隐患逐一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整改,同时聘请群众火情监测员,随时发现火情,第一时间报告;在应急处置上,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火情报告反馈机制,严格24小时领导带班和值班值宿制度,强化大风天气预警预报。四是实现首季“开门红”。一季度,我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亿元,同比增长10%,与任务指标持平;规上工业增加值9915万元,同比增长47.8%;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同比增长5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5亿元,同比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962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1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15.3%,均超额完成首季“开门红”任务指标。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信访维稳网络建设和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维稳责任,严肃信访工作纪律,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工作制度,力争第一时间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三、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尽管林甸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基础弱、底子薄,本级财力有限,一些问题仅靠自身难以解决,恳请市里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一)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近两年,我县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大投入、集中攻坚,基本补齐了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但是,受限于涉农整合资金只能用于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如不尽快解决,势必会影响脱贫退出考核。目前,我县仍有26个非贫困村205.2公里村屯道路需要改造,资金约1.2亿元;正在实施的农村环境整治需资金约2000万元,恳请市政府参照去年试点乡镇投入标准,给予乡村振兴乡镇1.4亿元资金支持,以彻底解决非贫困村道路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缺口问题。同时,除“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外,我县还有1458户常年有人居住危房(一般户)需要改造,需改造资金2916万元。此外,为保障脱贫退出考核,按照20_年底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100%达标的要求,我县计划投入3611万元,实施农村垃圾转运处置项目,为乡镇卫生院采购设备45台件,资金缺口3043万元。

(二)关于园区道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加大投入力度,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园区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仍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长庆路和林长路是通往园区的交通要道,近年来,入驻园区的企业逐年增多,但是,这两条道路路面过窄,且部分路段有破损,一定程度制约了园区招商和项目建设。因此,亟需对这两条道路进行拓宽改造,需资金约3.4亿元。

(三)关于飞地项目分税方面的问题。由于我县没有铁路运输线路,原计划引进投资15亿元的30万吨玉米制酒精项目,采取飞地经济方式落户市高新区林源工业园区。由于该项目使用了我县玉米制酒精项目指标,经协商,高新区同意与我县分税,恳请市政府予以批准。

(四)关于棚室接续生产方面的问题。为巩固“大棚房”整治工作成果,推动棚室经济规范可持续发展,依托昌林木耳产业项目,计划投资1400万元,在林甸镇和平村、创造村,东兴乡红阳村建设木耳种植棚室140栋,打造木耳扶贫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恳请市政府予以支持。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四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南昌以强省会战略为指导,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我有幸参与了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昌强省会战略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的制造业方面,南昌积极推行智能制造,推进工业4.0的应用,提高产业附加值。例如,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吸引了大批高科技企业入驻,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南昌还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高了整体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南昌强省会战略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南昌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南昌创新谷、南昌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器等平台,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土壤。南昌还大力发展科技研发,鼓励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些举措使得南昌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三,南昌强省会战略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南昌通过多种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为人才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例如,南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补贴政策,为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南昌还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

第四,南昌强省会战略注重城市品质提升。南昌在城市规划建设上下大力气,实施了一系列城市更新和改造项目,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品质。南昌还加强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了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这些举措提升了南昌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

最后,南昌强省会战略注重开放合作。南昌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南昌与国内外多家企业开展了合作项目,推动了南昌的对外贸易增长。同时,南昌还加强了与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势使得南昌获得了更多的机遇和资源,进一步促进了南昌的发展。

综上所述,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使得南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进培养、城市品质提升和开放合作等方面的实践,为南昌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相信,在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引领下,南昌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五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一直以来承担着推动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进一步加强南昌的城市竞争力和全省的综合实力,南昌市近年来实施了强省会战略。这一战略在推动南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以下是我对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南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南昌一直以来都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潜力。但是,在全省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南昌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而南昌强省会战略的推动,使得南昌的发展更加注重整体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弥补了以往发展中的不足。比如,在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引进上,南昌加大了投资力度,推动了城市的快速转型升级。此外,南昌还鼓励企业家、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投资和创业,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南昌不仅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同时也是周边地区的引领者。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使得南昌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更加紧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例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南昌对周边县区进行了直达铁路、高速公路等的规划和建设,提升了整个区域的交通便利性。此外,南昌还积极引进了一些重大项目,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第三,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加强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强省会战略的核心就是把南昌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昌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例如,南昌加强了城市环境整治,提升了市容市貌。同时,南昌还加大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南昌的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四,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南昌的文化繁荣。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使得南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更好的挖掘和利用。例如,南昌加强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传承,举办了多场盛大的文化活动和节庆。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南昌市民的文化自信,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交流,推动了南昌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随着南昌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控制,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保障,确保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不仅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南昌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在南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南昌自身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文化繁荣,这一战略为南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南昌强省会战略实施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南昌可持续发展。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六

近年来,贵州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推动省会贵阳市的发展,以实现“强省会、强经济、强全省”的目标。在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几个方面的重要性:建设宜居环境、培育创新创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开放和推动产业升级。下面将从这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建设宜居环境是实现贵阳市强省会的基础。贵阳市通过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了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同时,城市交通的便利化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这种优质的城市环境吸引了许多人才和企业前来贵阳市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培育创新创业是实现贵阳市强省会的重要因素。贵阳市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建设了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平台。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创新创业者的潜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些措施,贵阳市促进了创新创业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贵阳市强省会的重要保障。贵阳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了城市交通、供水供电和通信设施等的建设进度。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特别是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为省会贵阳市的强省会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推进对外开放是实现贵阳市强省会的重要途径。贵阳市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市场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和举措,吸引了众多外籍人才和国际知名企业来贵阳投资和发展。这种对外开放的态势为贵阳市的强省会目标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推动产业升级是贵阳市实现强省会的重要手段。贵阳市通过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水平,打造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既带动了相应产业的发展,又为经济的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产业升级,贵阳市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实现强省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对贵阳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宜居环境、培育创新创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对外开放和推动产业升级这五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全面发展中,贵阳市才能真正实现强省会的目标,迈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七

第一段:引言及背景介绍(200字)。

南昌作为江西省的省会,近年来致力于实施强省会战略,以推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身为南昌市民,我在过去的几年中亲身见证了南昌在强省会战略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南昌强省会战略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经济发展(200字)。

南昌强省会战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南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为南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南昌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传统产业逐渐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领域迈进。这些都为南昌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三段:城市建设(200字)。

强省会战略也推动了南昌的城市建设。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中。道路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不断推进。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公园和景区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此外,南昌还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举办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四段:人才引进与培养(200字)。

南昌强省会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南昌建立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高校人才、科研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纷纷来到南昌,为南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南昌也鼓励本地人才的成长和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这些举措既促进了南昌人才的流动,又为南昌提供了更充足的人才资源。

第五段:展望未来(200字)。

南昌强省会战略在过去的几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未来,南昌可以进一步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南昌还可以继续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创意和文化创新。此外,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南昌还应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相信南昌会在强省会战略下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结:南昌强省会战略为南昌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吸引投资、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支持,南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望未来,南昌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南昌市民,我为南昌的强省会战略感到骄傲,并将积极参与和支持南昌的发展。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八

20_年以来,南谯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区委六届九次全会和南谯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南谯乡村振兴,现将主要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振兴势头稳成效实。

今年以来,全区“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是“总体稳”,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22.4%,位列全市第二,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22.4%,全市占比为4.8%,排名第二,各项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二是“亮点多”,3个滁菊千亩示范片成功落地,申报施集为省级茶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西涧春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省级评审,“滁菊”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列,“浦口-南谯”跨界示范区13平方公里农业示范区板块进入实操阶段,滁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成立项审批工作,闲置农村宅基地和乡村治理成功纳入省级试点示范,井楠精品民宿对外试营业,承办全市功能农业、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功能农业协同创新基地破土动工,制定出台《南谯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区创建方案》和《南谯区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方案》等11个专项方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50艘船拆除工作已完成。三是“工作实”。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时调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机构配置,常态化推进组织协调、督察督办工作;牵头制定《南谯区乡村振兴推进年行动方案》、《南谯区四个特色产业滁菊、茶叶、功能农业、麻栎发展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各成员单位出台21个政策文件,制定了包括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土地增减挂钩奖补、现代农业发展奖补等系列激励政策措施,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十大行动”撑起乡村振兴新格局。

1.粮食生产保供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_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56.78万亩,总产21.65万吨,累计种植蔬菜3.1万亩,生产各类蔬菜6.7万吨,水产品产量2.17万吨,肉蛋奶总产2.8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幅明显;常态化开展蔬菜每日采收情况监测,与志成牧业等多家禽屠宰和餐饮企业做好对接,帮助养殖户缓解压栏困难;开展快速检测3900批次,检测样品4100个,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目前共开具860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共计2400吨;全区已认证“三品一标”主体47家94个产品,“西涧春雪”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省级评审。

2.生猪稳产复能行动:制定《南谯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方案》,禁养区面积由原来约676平方公里缩小至约230平方公里。完善补贴政策,统筹市、区两级生猪生产临时救助资金53.6万元,同时启动实施育肥猪保险工作。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全区53个规模猪场粪污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已全部完成,新建、改扩建规模化猪场6家,12月份生猪存栏7.21万头,同比增长28.75%,生猪出栏15.6万头,同比增长9.09%。积极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行6个养殖场“先打后补”试点,强制性重大动物免疫“三病五率”均达到了100%,规模养殖场户的猪瘟和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到达100%,奶牛场的布病和结核病免疫密度到达100%。

3.乡村产业发展行动。目前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受疫情影响,板材、食品、饲料等企业产值下滑,通过积极帮扶和融资,自3月起情况开始好转,至9月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27.6%,全市占比为6.1%,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累计增速为22.4%,全市占比为5.8%,排名第二。滁州市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已完成项目立项,目前正在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发展;围绕滁菊产业,目前正与江苏、广东等地大型食药企业对接,谋划开展药(饮)品研(开)发;启动滁河沿岸“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编制与招商工作。

4.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印发《南谯区农村改厕突出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方案》《20_年南谯区农村厕所改造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20_年南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南谯区20_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分解表》和《南谯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美村庄”和“最美庭院”认定办法》,明确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目标按时保质完成;深入施集镇井楠中心村指导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推进该行政村抓好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创建。同步推进乌衣镇黄圩村、沙河镇新塘村、大柳镇曲亭村3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按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补齐短板和弱项;谋划实施“一镇一村一带一园”(即大柳镇全域推进、姑塘村重点打造、滁河观光带沿岸村庄、施集镇井楠茶园周边环境)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程,作为重点打造,引领和带动全区上下对标学习,奋力争先,营造良好环境整治氛围;评选最美村庄30个,最美庭院50个;加快实施改厕,扎实开展农村改厕突出问题整改,截止目前20_年农村户用改厕已经完成2145户,超任务数145户,其中贫困户改厕任务数164户,已竣工164户,完成任务数的100%,全区共排查出农村改厕问题1729个,已完成整改1729个,整改率100%;施集镇井楠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首期赵洼民宿示范院落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于5月份对外开放试运营,井楠乡村mall于9月份完工,一期项目于10月份对外开放营业。

5.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20_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2个项目已完成,正待市级验收,共完成土地平整6030亩,泵站14座,砖砌渠道开挖12.79公里,塘坝清淤及防渗加固76座,配套建筑物678座,田间道路路基54.97公里,沟渠疏浚31.91公里;省20_年度2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0.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施集镇片区(一标段)土地平整约1600亩。排洪渠清淤2100米,新建灌排土渠1500米,塘坝清淤3座;田间道路砼路350米,砂石路1900米,土路2800米;沙河镇片区(二标段)土地平整1260亩,排洪沟清淤800米,放水渠道2600米,塘坝清淤2座,田间土路6600米,砂石路1800米。20_年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分布在27个灌溉片区,涉及沙河、乌衣、章广、施集、珠龙、大柳和黄泥岗等7个镇,主要建设内容为沟渠清淤、硬化,沟渠建筑物配套,塘坝清淤加固,泵站更新改造等。

6.重大项目推进行动:推进功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调优粮食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稻虾米”“青谷粮油”“功能农业”等优质稻为代表的专用品牌粮食,全区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已扩大到15万亩。发展优质高效蔬菜栽培,去年以来,南谯区新增及改造绿色蔬菜专供基地2000亩,引入食用菌加工企业1家,新增菌棒600万棒,“南谯栎菇”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影响力逐年提升;特色果品“黄金梨”“珠龙莓”“麦饭石桃”等已打入“长三角”多个城市,目前线上平台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目前,南谯区还加快“长三角”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和都市蔬菜保供基地的创建工作,积极打造“长三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今年以来,南谯区还积极培育乌衣镇为“长三角”区域水产品特供基地,新增特种水产品基地1500亩,推广螃蟹、青虾、鳜鱼、小龙虾等优质水产品养殖,海宝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和金盛家庭农场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品养殖示范场。目前南谯区年销售优质水产品2.5万吨以上,80%销往“长三角”地区。

7.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施集水厂管网延伸65km,新增解决和改善农村饮水困难人口0.47万人,完成覆盖20个自然村的珠龙水厂管网延伸70.0km和覆盖6个自然村的沙黄水厂管网延伸20.0km;提升西部山区抗旱能力,完成201口塘坝和15座水库清淤扩挖;13座病险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年度90余公里建设任务已完成。

8.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新增核减审核工作,4836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补助资金43.6万元,2579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补助资金15.47万元。完成20_年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统计、惠残民生工程绩效考核档案整理、残疾人评定残疾经费统计、结算工作;同禾康智慧养老公司签订”阳光家园”80名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协议并已上门服务;完成对南谯区小学、中学、大学的残疾学生救助金进行发放,小学1.86万元、中学4.8万元.大学1.5万元;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分别开展了读书送书、观看残疾人励志影片、唱歌比赛、游园、参观展览馆活动,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履约率及完成率,特别是重点人群的履约率和老年人群的履约率,开展2021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张浦郢村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已完成建设任务,大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外演出舞台主体工程完工;“公益电影与院线电影整合改革”试点工作,井楠电影院已完工。

9.乡村治理融合行动:强化党建引领。13个基层党(工)委围绕六场硬仗制定“1+n”抓党建个性化清单,扩大范围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按季度调度推进;摸排确定4个软弱涣散村和4个后进村,4个软弱涣散村由区级层面整顿(乌衣镇白庙村、施集镇杨饭店村、珠龙镇官塘村、黄泥岗镇唐庄村),4个后进村由镇级层面整顿(沙河镇沙河社区、腰铺镇二郎村、章广镇街道社区、大柳镇横塘村);全面落实村干部12条、村书记“四项制度”、村干部职务退出办法等激励举措,对村干部基本报酬重新测算,对村党组织书记“一人一档”全覆盖备案管理,明确任职备案和履职备案的双重管理要求,共补齐配强村(社区)“两委”成员5名;完善基层自治。全面开展全省乡村治理示范县创建工作,着力将培育1镇八村打造省级治理试点,重点围绕村域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约“四会+x”制度,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x”等自治组织管理村级事务,全区成立各类社会组织100余家,成员1100余名,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等基层治理品牌。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升级法治文化阵地,构筑普法大平台,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成功创建珠龙镇珠龙村等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乌衣镇红山村等2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施集镇李集村等33个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乡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截止目前全区各乡镇已调解矛盾纠纷2115件,调解成功2103件,调解成功率达99.4%。努力构建平安乡村。以平安建设为主线,争创省级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到90%和92%,创建无访乡镇7个,全区组建“1+4+n”网格员队伍630个,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1名(由网格党支部书记优先兼任),网格员、党建网格员、网格指导员、政法网格员各1名,网格信息员若n名。截止目前,全区有村(社区)“两委”干部566人担任网格指导员,确定支部网格长40人,选聘其他各类网格员1890人。积极营造文明乡风。新增设置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125个、文化墙215处,18015平方米,通过文艺演出、搭建志愿服务宣传台、入户等形式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公筷公勺”“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累计举办22场文明实践日活动,组织3名援鄂医务人员巡回宣讲,组织全国道德模范等约70余人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新增评选区级好人40组51人,文明实践在“疫”线志愿服务先进典型60名,文明(最美)家庭30户,星级文明户10户,7组14人当选“滁州好人”,17户当选市级文明(最美)家庭30户,大柳镇、沙河镇新塘村、腰铺镇姑塘村、施集镇孙岗村、珠龙镇北关村获评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珠龙镇北关村作为安徽省推报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单位。

10.改革试点推进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成功进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机制创新统筹解宅基地闲置、管理缺失等问题,试点推进施集镇井楠村和章广镇太平集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井楠村将闲置“两宅”盘活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项目有机结合,已流转21户2600平方米闲置住宅,太平集村流转13户1280平方米闲置住宅新建中草药加工厂同步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入股合作打造“诗意田园”木屋旅居营地项目,目前接待中心已动工。“引企入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57家,通过“联合+资金”“联合+指标”“联合+资源”“联合+产业”4种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与土(林)地、人力等生产要素结合,引导本地农户实行劳务合作,共谋划村企联建劳务合作项目11个,涉及果蔬、粮食、茶叶等12个特色产业,工业类项目5个,预计投资额6.78亿元;区级从要素支持、资金倾斜、金融支持及产品销售4个方面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村企联建”优惠措施17条,目前已统筹各级财政资金超800万元,土地约200亩投入联建项目,带动全区29个村与44家企业实现联建,带动返乡农民创业项目9个,为全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650.47万元,目前全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12个,其中100万元以上1个,63个村全部达10万元以上。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九

第一段:引言(150字)。

强省会战略是最近几年来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在这个战略中,省会市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引领者。接下来我将结合我所在的省会市,分享一下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优化产业布局(250字)。

在实施强省会战略中,优化产业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所在的省会市,以信息产业为代表,打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也积极引进其他行业进入市场,构建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这种极具吸引力的产业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人才来到省会市,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50字)。

与优化产业布局并肩而行的,是智慧城市建设。这点可以通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来实现。我们的省会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互联网等平台,不断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快速向外界展示我们省会市智慧、先进的一面,吸引更多的人们到来。同时,这也有利于省会市更具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四段:整合发展资源(250字)。

发展的推进局面也需要人、资、智、政策等多种资源支撑。我们的省会市在实施强省会战略中,近年来也在积极整合各种发展资源。首先,这包括各种市场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使我们的省会市对市场的敏锐度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还有不同行业、部门、企业之间合作的激发与强化,急需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与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在各项发展方面不断加速,为省会市带来更多机遇。

第五段:结语(300字)。

强省会战略的提出,是为优化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正。不过,强省会战略要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省会市深入考量宏观经济趋势、市场环境、各项政策走向等多方面因素。这需要省会市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规划,才能更好地行动实现自身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多元共赢的原则,为省会市的不断推进助力。深入推进强省会战略,领衔发展地方经济,必将为我们的崛起注入强劲动力,推动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改革,省会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如何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当前各省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强省会战略,可以跳出地方狭隘性视角,着眼于全局,放长远,盘活全省各个领域的资源,为经济、文化、民生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实施强省会战略需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点。

第一,体制机制要得当。

实施强省会战略需要切实做好体制机制的体制优化和改革。只有建立起健全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等制度,才能让战略真正贯彻到实处。从落实任务到流程设计,再到制定指标,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精细打磨。只有把工作做足做好,才能有效推动省会城市和整个省份的经济发展。

第二,政策要到位。

推行强省会战略需要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因此拟定完善的经济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要着眼综合考虑省会城市现有资源和其他城市之间的协调关系,保证每一个地级市都加入到该战略共同的发展中来。深入研究各地区经济、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并针对性的出台财税、土地、劳动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促进各级经济、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省经济整体的快速提升。

第三,团队合作要协调。

实施强省会战略需要多部门紧密协作,所以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工作过程中,不仅仅是省会城市领导班子的团队配合,还要广泛支持全省市府政府发展。应当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实现省级中央领导和地方领导之间的共同合作和协调,畅通各层级的沟通渠道,避免相互利益的影响和冲突,使工作更加统一、协调、顺畅。

第四,集中力量要打造。

实施强省会战略必须通过大力投资,才能最大化贡献出强省会战略效果。各地区应该从积极引进优秀企业,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争取到更多更大的资源投入。比如,可以集中力量在省会城市建设特色产业和中心城市,加快落实旅游、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及新方法的应用,创造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第五,服务品质要优化。

实施强省会战略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全省经济发展质量,为全民服务打造品牌支撑。因此,每个地级市都必须牢记企业和民众都是衡量他们工作的重要标杆,做好投入适度、产出可观、服务过硬的服务工作。建立全新的服务模式,优化现有的行业标准和管理方法,提升服务工作的品质,打造最好的印象,彰显出一种新的城市精神。

综上述,实施强省会战略是一个相对综合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围绕着关键点进行精细化处理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价值优势。只有坚决贯彻落实这些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战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工作体制,扩大政策支持范围,指导形成分步推进选择的长效机制,确保强省会战略的落地生根。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一

近年来,贵州省坚持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实施强省会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深感贵州省强省会战略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谈谈我对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突出地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贵州省位居我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为实施强省会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贵州省积极整合地方文化、旅游、科技等优势资源,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我曾经参观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目睹了当地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开展旅游景点开发和特色产品加工,带动当地产业的繁荣。这充分体现了贵州省强省会战略中“突出特色、创新发展”的思路,也是一个鲜活例证。

其次,贵州省强省会战略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对接。作为科技强省,贵州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融合对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曾见证了贵阳市科技城聚集了大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型公司,这些企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在推动贵阳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贵州省强省会战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对接,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第三,贵州省强省会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了打造现代化省会,贵州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完善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记得我曾在贵阳市学习期间,深深感受到城市交通的便利和公共服务的高效。公共交通系统覆盖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出行变得更加便捷,同时,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贵州省在强省会战略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提升城市形象、吸引资源和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作为贵州省的一大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施强省会战略至关重要。贵州省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我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进行实地考察,被那里清新的空气、原生态的风景所深深吸引。这得益于贵州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水污染治理战等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的决心和行动。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最后,贵州省强省会战略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在强省会战略中,贵州省不仅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贵州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行健康扶贫政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丰富公众文化生活。我曾走进贵阳市的一家综合医院,见证了医疗条件的显著改善和患者就医的方便快捷。这得益于贵州省在强省会战略中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努力提升公众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贵州省强省会战略实现了地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对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注重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见证者,我为贵州省强省会战略的取得的成就和取向感到振奋,同时也深感这些实践所给予我的启迪和警示。我相信,贵州省强省会战略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推动力和示范效应,为全国其他省市提供有益借鉴。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二

贵阳,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省会,近年来以强省会战略为引领,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强省会战略是指通过加强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和人才引进等手段,提升贵阳在西南地区和全国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过去的几年,贵阳在强省会战略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将结合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对贵阳强省会战略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探讨贵阳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首先,贵阳在强省会战略中积极拓展新兴产业,助力经济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是全球瞩目的热点领域,贵阳在这些领域积极布局,打造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数据产业高地。这不仅为贵阳带来了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的人才和企业落户贵阳。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贵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贵阳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其次,贵阳在强省会战略中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推动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贵阳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丰富城市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贵阳在全国的影响力。比如,贵阳的花果园、花溪湖等大型休闲公园的建设,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此外,贵阳还重视保护传统文化,积极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第三,贵阳在强省会战略中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搭建创新平台。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贵阳通过吸引优秀人才落户,并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例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为贵阳培育和孵化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公司。同时,贵阳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和国内各类人才,通过各类培训和人才项目,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措施,贵阳不仅加快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贵阳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贵阳在强省会战略中注重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近年来,贵阳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保力度,注重建设绿色生态城市。贵阳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贵阳采取多项措施,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例如加大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些措施不仅为贵阳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贵阳逐渐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绿色发展典范。

最后,贵阳在强省会战略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贵阳的发展速度依然相对较慢,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贵阳的综合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贵阳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贵阳还需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避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

总之,贵阳的强省会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贵阳在新兴产业、城市品质、人才引进和培养、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突破。然而,贵阳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持续关注和努力解决。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贵阳将会迎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十三

强省会战略是当前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了省会城市,这也促使了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作为一个在省会城市工作多年的人,我深感实施强省会战略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就来分享一下。

实施强省会战略可以促进城市建设。首先,战略的提出使得各层级的政府部门以及我们的市民,都有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和方向,更有利于城市建设的规范与协调。其次,强省会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去提升城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这必然促进了城市建设的进程和水平。例如,南京市作为江苏省会,通过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了城市交通建设,新建了地铁、快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同时也扩建了城市公园、广场等休闲娱乐场所,使得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市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实施强省会战略可以推动人才与产业集聚。一方面,强省会战略使得省会城市成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热门地区,这些人才到来后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对于当地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强省会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来到此地进行投资和创业。例如,武汉作为湖北省会,通过实施强省会战略,积极推动了本地区智能制造、医药、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和企业前来投资,在经济发展方面实现了突破。

实施强省会战略可以加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实施强省会战略可以使得城市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首先,所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可以用来提升城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来到此地进行投资和创业。其次,强省会战略可以推动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竞争力。例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通过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大了对于科技产业的投资和扶持,推动了城市高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段:总结。

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需要统筹规划,强化协调,积极引进人才和资金,打造出更加宜业宜居的城市环境。总之,实施强省会战略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进取,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实施强省会战略的心得体会总结篇十四

在贵州省的发展中,贵阳市作为省会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近年来,贵阳市积极推行强省会战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参观考察贵阳市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战略的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以下是我对贵阳强省会战略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贵阳强省会战略注重政治核心地位的发挥。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政治中心,承担着省委、省政府的职责。贵阳市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核心、服从大局。这不仅为贵州省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也为其他地区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贵阳,我亲眼见证了党委政府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坚持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带动全市干部群众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贵阳强省会战略注重经济建设的突破。贵阳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交通优势,积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贵阳市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我参观了贵阳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发现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还注重研发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这些企业的兴起不仅为贵阳市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再次,贵阳强省会战略注重文化建设的推进。贵阳市意识到作为省会城市,文化建设既是软实力的体现,也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贵阳市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和推广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在我参观的过程中,我深深被贵阳市的文化氛围所折服。无论是风景秀丽的独山村、还是富有古韵的黔灵山,都展现了贵阳市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这些不仅为贵阳市带来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的软实力和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最后,贵阳强省会战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贵阳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贵阳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贵阳。我在贵阳市的大街小巷中看到了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和绿意盎然的植被。这些都得益于贵阳市政府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在贵阳,我看到了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样本。

总之,贵阳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政治核心地位的发挥、经济建设的突破、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贵阳市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我相信,贵阳强省会战略将持续推动贵州省的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学习机会。同时,我们也应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加深对强省会建设的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