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和感想 孙子兵法的感悟(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2:35:02 页码:8
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和感想 孙子兵法的感悟(四篇)
2023-01-12 02:35:02    小编:ZT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一.《孙子兵法》讲什么

(一)练将,治卒

行军打战,首先离不开人,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如果没有经过严格挑选,强加训练,那么整支军队就是一盘散沙,一上战场便顷刻溃不成军。所以说,练将,治卒应该是战争的首要准备条件。

第一,对将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领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这里,我们要特别提一下,《孙子兵法》虽然是用来指导严酷的战争,但其中蕴含了儒家“仁”的思想。《势篇》便提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主将不苛责下属,不把战败的责任往士兵上推,才有利于军心的团结。“地形篇”更是提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为将者要懂得施恩于部下。

将领不仅要为人宽厚,还要有军事谋略,也就是“智”。“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值得赞赏的是,孙子还提出了“将受命于君”但“君命有所不受”,这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情况下可是相当难得。原因其实也简单,古代交通通讯并不发达,而战争局势却是瞬息万变,法令的传达往往是不及时的,并且君主对战局的了解也不如将领清楚,这就要求君主要赋予将领指挥作战的自主权。

孙子还提到“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这也就要求君主在任命将领时,要综合考虑将领的各方面素质,做到任人唯贤。

第二,治卒。其实《孙子兵法》并没有侧重讲怎样训练士卒,就算涉及到了,也是间接地讲。比如,《军争篇》就提到“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作战时能够以金鼓,旌旗一耳目,想必离不开平时对士卒的训练。“行军篇”也讲到“令素行以教民”,这便要求将领平日便要对士卒严加训练,做到“令行禁止”。

但也仅此而已,孙子没有细致地去讨论怎么挑选士卒,训练士卒,但是行军打战,“人和”可是重中之重,这个缺漏也许算是《孙子兵法》的一个不足吧。正如戚继光所说,“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戚继光也谈行军作战,但与《孙子兵法》不同的是,他结合实战经验所创立的建军学说相当具体细致。我们看看《纪效新书》,从选兵到练兵,从各色兵器的配合使用到诸兵种的协调行动,都介绍得再清楚不过,务求实效。

(二)作战的流程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好将,治好卒,我们再来谈在战场上如何厮杀。我分三个部分来讲《孙子兵法》所提到的战争流程,也就是战争开头的筹措工作,战争进行中的具体应对方法,和战争的最高目标。

1.战争未开,谋略先行。孙子所提到的,战争还没开打便要先做的两件事,一是定计,二是蓄势。孙子曰:“多算胜,少算不胜。”打战之前,要是将领对战局没有全盘的规划,那么军队就像是无头苍蝇,找不到制敌制胜的突破口。再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藏于九地,动于九天”,先要做好防守工作,使自己处于攻不破之境地,再等待时机,打败敌军。

2.《孙子兵法》集中讲的便是战争行进中的战略问题。个人认为,孙子的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机变”。其实,就算有哪一步兵书写得多好多厉害,将领也不可能单单凭借纸上知识出奇制胜,这就要求为将者脑子要灵活,懂得随机应变。机变,就是在了解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避实击虚,以曲为直,以患为利,以进为退,综合采取火攻,用间等战术。同时,要对敌方的行动有较为准确的估测。《行军篇》里有段描写极为精彩,“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真可谓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从《孙子兵法》看来,作战的最高目标有二。一是速战速决,二是全胜。作战篇讲到,“兵贵胜,不贵久。”每一次战争其实都是劳民伤财,士兵的征集,物资的供应,不仅虚耗国库,还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战事拖得越久,对一个国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久越重,这也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全胜”,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孙子提到,“全国为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如同从汉字学看“武”是由止戈构成,孙子严格说来并不偏爱战争,甚至是想避免战争。原因不是他爱好和平,而在于,战争就是消耗资源(日费千金),最棒的作战,是不战而胜。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三光”政策不同,我们古人讲求的是“慎战”,希望能用比较和平的方式,较少的人员伤亡去换取战争的胜利。所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战火一开,战场上便少不了“马革裹尸”的残酷景象,而且,火力开得越大,对占领区所造成的损害也就越严重,战后的修复更是一个难点。

《孙子兵法》在古代中国军事领域所起的重大作用

古代中国爆发的战争,多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中原地区以农为本,爱好和平稳定,而北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生性凶悍。姜戎在其著作《狼图腾》中提到,“农耕民族可能早已在几十代上百代的时间里,被粮食蔬菜农作物喂养得像绵羊一样怯懦了,早已失去炎黄游牧先祖的血性,猎性无存”。不谈文明的发展程度,农耕民族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北方游牧民族。

对于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我这天读了一本书,名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因为书比较厚,所以我只看到了第十三篇,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最精彩的一篇吧!

那一篇讲的是蜀争夺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15年,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超、韩遂势力后,亲率大军进军汉中的张鲁,占据了汉中。汉中地处益州,曹操的进军汉中,使刘备感到自我在四川的统治权及其稳定性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汉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于是,刘备争夺汉中之战发生了。刘备用“知迂直之计”转败为胜,迫使曹军退出四川。

我读完十三篇之后,明白了打仗不仅仅要有兵力,还要有计策。

《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我理解就是要明白自我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竞争谋个位置或者某个目标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你的同事中哪个有竞争力,对你最有威胁,他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然后衡量一下自我是继续与他争下去,还是另谋他就,还是韬光养晦,应对现实,调整为其他更实际的目标。

《孙子兵法》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是: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就是道义,就是要坚持正义,做官要正直,这样你才能在道义上占有优势,才能上上下下都支持你,天就是天时,你时机没到,就不要急,就不要跃跃欲试,锋芒毕露,欲速则不达,你时机到了,接把握住机会,略做努力,一切水到渠成;地就是地利,位置与位置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市委书记,重庆市委书记和上海市委书记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你在有利的位置上争取下一个目标就有利的多,反之则很吃力或者根本没有期望;将就是自身的潜力,没有潜力再好的天时地利也只能白白浪费;法则是工作方法,如何团结同事,加强群众基础。

《孙子兵法》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工作中也要灵活机动,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和同事之间相处,要靠自我的品德让别人信服自我,而不是靠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靠高压政策更不可取。

《孙子兵法》说:“主不能够怒而兴师,将不能够愠而致战。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能够复存,死者不能够复生。”工作中必须要制怒,想想经常在工作大怒,真就应好好改改了,因为怒而兴师最后失败的例子太多了。

对于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书柜里面的书不下上百本,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那本博大精深的恢宏著作《孙子兵法》,可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首先,喜欢《孙子兵法》这本书是为作者的意志力所折服。其作者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后裔。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作为一个双腿残疾,行动不能自如的人,他忍辱负重的坚强意志力、对待自我的人生梦想永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理念对我个人有着超强的震撼力。工作的艰辛、繁琐经常会让我失去耐心,业主们的不理解,也会让我在事业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感……这一切和作者的经历相比,又是多么的微乎其微啊,作者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自我的人生梦想,以及在这条梦想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其次,《孙子兵法》是我们中国人自我的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礼貌的结晶。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为历最杰出的智慧,并成为美国高级军校的必修书目;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的必读书。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古人的成就而自豪,更被这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军事著作而深深的着迷。

当然,《孙子兵法》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书中的资料博大精深、思想深刻卓越,逻辑紧密严、韵味无穷。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相似的联系。对我个人来说更是:“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懂得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是能够借鉴运用到工作中的。

1.《孙子兵法》中的“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本事;,经过比较,我发现自我还不具备足智多谋、勇敢果断的本事,而工作中应当做到的赏罚有信还贯彻落实的不到位。自我仁爱部下、治军严明的管理理念更应当发挥的淋漓尽致。《孙子兵法》在用人方面更独到之处,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作为一名基层工作的者,我的理解是亲爱士卒,使其心甘情愿赴汤蹈火,与主将同生死。但亲爱绝不是溺爱,更不是放纵,而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阵法整齐、调度有数。

2、在《军争篇》中,阐述了两军对垒战争的决策者必须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景做出不一样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应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对团体和个人有了更高的要求。“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因地生宜,灵活运用,让每一位量才而用,恰到适宜,掌握适度,发挥出作用。那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

3.“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当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当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团队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在物业工作中,必须重视绩效管理,同时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精神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实现激励效果。

初读《孙子兵法》时,只觉得晦涩;再读《孙子兵法》时,脑袋有几分会思考了,好像是有那么回事;如今,又捧起《孙子兵法》一书时,思绪万千,感悟良多。学习“孙子兵法”,真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与精髓,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我们的老祖宗原先在数千年前就已认知和分析得如此确切与深透,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前人的伟大和华夏礼貌的精深的同时,多读读我们中国人自我的文化经典,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仅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对于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今天,我将带大家到秦淮河、夫子庙去游览。秦淮河旅游区,位于南京老城区城南,从市区出发,坐汽车约需20分钟才能到达。它是一个以夫子庙为中心,集游览、购物、品尝风味于一体,展示古城风貌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地。

秦淮河的由来和历史变迁

秦淮河,是一条曾对古城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河流。相传秦淮河是秦始皇下令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东巡会稽,经过南京时,为方便船只行驶,曾下令开凿方山,使淮水与长江沟通,因而这段河道得名"秦淮河"。但据地质考察证明,秦淮河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天然河流,当时这条古老的河流确是曾从方山经过,但由于地理变迁,河流改道,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河道。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宽绰。自五代吴王杨行密在长干桥一带筑石头城以后,河道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内、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人城,经夫子庙,再由水西门南的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10公里,这就是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赞美倾倒、寻迹访踪的"十里秦淮"了。唐朝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为她写下诗篇,孔尚任的《桃花扇》和吴敬样的《儒林外史》中,也都对"十里秦淮"有过生动的描写。古老的秦淮河与流经南京城北的长江相比,显得十分渺小,但是它与南京城的诞生、发展,以及南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迄今为止,沿河两岸发现的原始村落遗迹多达五六十处。六朝和明初封建朝廷一直把它作为都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和皇宫所需的天然通道。东吴孙权定都建业(南京)后,曾在秦淮河两岸作"栅塘",既可御敌,又可防洪。从六朝时起,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两岸已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之地,秦淮河充当了南京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航道,河中舟船穿梭,一派繁荣。据说,旧时的秦淮河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房水阁争奇斗艳,游艇画防灯火通明,富豪贵族在这里过着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生活,清代戏剧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写的不畏权贵的名妓李香君,她就居住在秦淮河南岸的文德桥畔。美丽的秦淮河曾流淌过蛮荒时代的寂寞,六朝以来的繁华和奢靡,旧社会的污垢和劳动人民的血泪,然而,今天的秦淮河,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人民的改造,已散发着健康文明的馨香,展现了清澈动人的风姿。它是南京历史的见证,难怪人们惯于把"秦淮"当作南京的代名词。

秦淮画舫-伴池-夫子庙照壁-庙前广场-棂星门

各位游客:

现在我们来到了秦淮河畔,河中的画防都是仿照明代建筑风格制造的,船头挂有大红彩球和红灯笼。每当元宵节南京人习惯来这里游玩赏灯。这种风气在明代就已盛行,据说明朝建都后,朱元津微服巡察京城。当他来到秦淮河畔,看到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亭台楼阁,风景宜人,随口说了句:"惜河中缺游船。"皇帝开了金口,左右就连夜差人赶造画舫,以博取皇帝欢心。从此,秦淮画访成了这里的一大特色。尤其到了中秋佳节时分,更是河上水灯万盏齐放,两岸龙灯飞舞,歌声、鼓声、欢声、笑声,连绵不绝,通宵达旦,真可谓"秦淮灯火甲天下"。难怪南京有"家家走桥,人人看灯"的民谚。我们眼前的这段秦淮河,自宋以后就成了夫子庙(孔庙)成泮池,又称月牙他。古时候皇帝讲学的学宫叫辟雍,诸侯讲学成学宫叫泮宫,夫子庙的学宫相当于诸侯讲学的地方,所以这池称"泮池"。泮池上一般建有三座石桥,按等级而论,县官、学官走中间一座,秀才走两边的桥。相传古时候有位秀才误上中桥,有犯上作乱之罪,进退两难,只好自己跳进了泮池。再请各位看河对岸的一段朱红色石砖墙,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历泽年),长达110米,为全们照壁之冠。各位游客:这座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当时成帝采纳了王导的建议:"治国以培育人才为重",决定立大学于秦淮河畔。原来只建有学宫,孔庙是宋仁宗景拍元年(1034年)在学富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所以夫子庙是一个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它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主要建筑群,其范围南临秦淮河北岸,北抵建康路东端,东起姚家巷,西止四福巷,规模庞大。夫子庙虽屡遭破坏,但各代都加以兴修扩建,到清末民初,其楼阁、殿宇的结构和布局堪称东南之冠。现在的夫子庙建筑,~部分是清代末年重建的,一部分是近几年重建的。请大家回头看,这座楼阁式建筑,叫做奎星阁,它初建于清乾隆年间。这座临街傍水的建筑曾两次被毁,1985年重建。现在我们来到了清代开辟的庙前广场,广场东西两端竖有两块碑,高有一丈许,上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文武大臣至此下马",表示对圣人孔子的崇敬。左侧的这座六角重檐亭子叫"聚星亭","聚星"取群星集中,人才荟萃之意。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也曾几经兴废,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才由江宁乡贤朱芙峰等人筹资重建。这是一座在日军炮火中惟一幸存的清代建筑,可惜在1968年被当作"四旧"拆除,1983年又得以重建,恢复了原来的风貌。广场正中的这座牌坊,叫"天下文枢坊"。请大家继续随我往前走。这座门叫棂星门,这是孔庙的庙门。据传榻星是天上主管教化的星宿,他得人方便高兴。门是石结构的,六柱三门,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来被毁,又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不过,现在所见到的极星门是1983年再次重建的。极星门东西两侧便是东市、西市。

大成门-大成殿-学宫

各位游客:

走过棂星门,便是孔庙的正门,叫大成门,也叫戟门。门内侧有石碑四块。第一块是《孔子问礼图碑》,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记载了春秋末年奴隶制衰亡之际,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20xx年),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碑的上半部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图中是二人驾车,一组身穿古装人物在城门前欢迎的场面,还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人周门礼周流"的字样。这块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图文仍清晰可辨,是难得的珍贵文物。第二块碑是《集庆孔庙碑》,碑文是元朝至大二年(1320xx年)重建孔庙时由卢挚撰写的,到元至顺元年(1330年),由纯斋王公书写刻石。第三块碑是《封四氏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文宗皇帝诏示:加封颜回、曾参(孔子的两个弟子)、孔极(孔子的孙子)、孟轲(孔子的再传弟子)为四亚圣之事。第四块碑是《封至圣夫人碑》,讲的是元至顺二年(1331年),文宗皇帝颁旨加封孔子之妻为至圣夫人之事。庙院两侧是碑廊(原来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牌位的地方),廊内陈列了当代书法名家的碑刻30块。现在,请大家随我从中间的石雨道走。在进大成殿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殿前的这个露天台子,这是祭祀和歌舞的地方。古时每年二月、八月的第一个丁日和孔子诞辰这一天(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地方官吏都要在孔庙举行盛大的祭扫活动。祭祀采用的是酉周奴隶主祭天地鬼神的礼仪,在大成殿前摆上仿青铜器做的祭器,上供牛2头、猪16头、羊16头,以及大量布帛菽粟、干鲜果品、香纸蜡烛等。主祭人要穿特制的古装祭服,宣读祭文,向孔子及"四配"(孔子高徒)、"十二哲"(孔家子弟)牌位行三拜九叩礼,还配有乐队和舞队表演,以歌颂孔子,所以大成殿前要设舞台。现在请各位游客随我进人孔庙主殿--大成殿。这是一座气势巍峨,重檐庑殿顶,屋脊中央有双龙戏珠立雕的建筑。这种规格的建筑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大成"意思是孔子集古圣先贤思想之大成。大成殿内原先正中供奉的是孔子和他的四位高徒,两旁是孔家子弟塑像十二尊。现在的大成殿已被辟为"南京乡土文化博物馆"。请大家再往前走,这里便是夫子庙的学宫。门楣上方原来有"学宫"匾额,门外柏木牌坊,牌坊上题有"东南第一学"。牌坊的北面是四周围有木栏的花圃,左右有四书斋,是学子自修读书的地方。这四斋名称分别是"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后面是明德堂,这座建筑建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堂名为文天祥所书。明德堂是学子集会的地方,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朝圣后,学子在此集会,训导师宣讲圣教和上谕。东墙有"卧碑",就是训教的法规。左右横梁上悬挂着江宁府所属六县举贡员生题额。我们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梨香阁,原来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崇圣祠,现改为游乐场了。东面那座建筑是青云楼,它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是供把历代督学使的祠堂,初建时为三层楼,因为临近贡院,为防止有人从楼上偷看贡院,清代时改建成二层楼,上层用作藏书,下层是阅览室。清末废除科举后,改为小学,民国初年改为江宁县教育会,抗战时被用作开茶馆、歌场,战后曾先后作为民众教育馆和南京市通志馆。这也是旧学宫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建筑之一。各位游客:参观完学宫建筑后,我们再去参观一下夫子庙的另一座古建筑群--贡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