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 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想(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3:35:37 页码:14
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 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感想(8篇)
2023-01-12 03:35:37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汉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攻取兰州,次年置兰州卫,洪武五年置庄浪卫;建文帝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以及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20xx年08月20日,国务院以国函【20xx】104号文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兰州新区,原则同意《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_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明代皇帝朱元璋开国重臣刘伯温斩西北龙脉的传说老少皆知。在有关史书的传说中,记载着刘伯温与西北黄土高原陇右明珠——榆中兴隆山的许多神话故事。

兴隆山地处甘肃省省会兰州东45公里、榆中县西南6.8公里处。有兴龙、栖云两山峰,主峰有东西两峰组成,仙人峰、灵龟山皆系两峰支脉。两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卧桥横空飞架峡谷。其脉来自马衔山,枝连皋兰山,东结飞龙卧虎之势,西集瑞凤灵龟之象。相传此山以东1公里有座云盘山,那里曾经是轩辕黄帝羽化升天的地方。人们为了祭奠黄帝,决定在云盘山建道观, 不料夜间有神狐将五色道旗衔至兴隆山,于是便易地而建。而栖云主峰建有混云阁、朝云观、雷袒殿阁;兴龙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等。山上曾有位道士说:“山有龙兴之状,此地必出真龙天子(皇帝),藏龙卧虎之地。”

在兴龙山与栖云峰中间有座形似弥勒佛袒腹而坐的小山叫仙人峰,这里青松如云,苍翠欲滴,鸟飞蝉鸣,宛如一处仙境。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年,镇海仙童触犯了天规,玉皇大帝用仙仗把镇海仙童打下天宫,镇海仙童摔倒在地上,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仙人峰。龙王的两个太子听到,起来相劝,也变成了两座山峰,就是现在的兴龙山和栖云峰,将仙人峰团团围在当中。仙人峰是由神仙化成的,自然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成了风水宝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金代和元代时的榆中县,有一个身世显赫的女真族世家蒲察氏,先后出了五六个当过国公、将军之类的大官,其中金代的燕国公蒲察俊最有名。过了若干年,当朱元璋坐天下的时候,蒲察氏败落改为蒲氏。此后连个知县、把总之类的文武小官都没有了,只出了一个精通地理勘察风水的先生,便是蒲察俊后裔孙蒲察世禄。孙蒲察世禄为巩昌路都元帅,金兰会都元帅,阖州安抚使;曾孙蒲察谊,明代列为贡生,为榆中的贤达。

相传,在明初洪武年间,榆中县蒲家庄蒲阴阳,为了夺取江山,主宰天下,到全国各地察访风水宝地,曾汲取江南,踏遍西北,见很多地方虽然能取得江山社稷,但不能持久巩固,所以不停地选又不断地放弃。一日凌晨,他突然看见西面的兴隆峡谷紫气氤氲佛光普照,一束龙脉徐徐从兴隆山谷腾空而起,不禁大惊失色,此地必出帝王!尤其仙人峰背靠起伏的兴龙山,面对高耸的栖云峰,内含腾飞之势,外有登天之举,谷中清流沿着山际涓涓而去,宛如玉带,三山低头,五峰朝供,此处作为墓地,可取得江山并保住千秋万代。

他掐指一算,自己的大限已到,蒲阴阳当即进山,在兴隆山中盘亘数日,并在龙脉出没的地方为自己选中一块风水宝地,坐北朝南的仙人峰怀中埋下一枚麻钱(古币),将来帝王必出自蒲家。

蒲阴阳还是不放心,又让自己略微懂得风水的儿子四处察访墓地。结果儿子也选准了这块地方,将一枚绣花针穿根红线扎在地上。第二天,父子俩一同到仙人峰察看选的坟址是否相同。儿子顺着红线刨开黑土,见绣花针扎于铜钱方孔之中,蒲阴阳十分高兴,吩咐儿子说:“儿呀,爹爹大限已到,没能给你留下什么财产,我死后不能给我挂一针一线,你若见到蛇打鼓、马摇铃、驴骑人,就把我埋在这里,并且在我死后一百日那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太祖朱元璋必定在金柱前洗漱。那时候,你朝着东方连射三箭,必将取代朱元璋成就帝王大业。”蒲阴阳的儿子半信半疑,不几天,蒲阴阳死后,儿子便按其遗嘱,不给死去的爹爹穿一针一线,而他的妻子为了遮羞,硬是给老人穿上了一件裤头。儿子便让村里人将灵柩抬到墓穴等待时机。没料到老天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淫雨。这天天刚放晴,山后一个阴阳在谷中歇息,无意中将阴阳扇鼓压在一条蛇上,棺材抬进兴隆峡谷时,蒲阴阳的儿子碰巧看见这条蛇用尾巴敲打着卧龙桥头的一面石鼓玩,他大为震惊,渐渐深入幽谷,一群商人赶马走来,脖胫里的铜铃铛响成一片,在山谷里回荡无穷。蒲阴阳的儿子更加惊奇,想看看爹爹说的驴骑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走了半晌,并不见此怪事,蒲阴阳的儿子内心犯起了嘀咕,驴怎么会骑人呢?突然峡谷乌云四起下起瓢泼大雨,一农夫的驴恰巧产下一小驴驹子,农夫怕小驴驹子被雨淋坏了,索性背在肩上下山,蒲阴阳的儿子一见大喜过望,连忙将老父亲葬在这里。可是挖开墓坑一看,里面竟然埋着三枚麻钱,

安葬好蒲阴阳后,儿子便再没有回家,按照爹爹的遗嘱,开始昼夜不间断地为爹爹守坟。但是在这深山老林中守一百天坟不是件容易事。天一黑,周围的山就像一块黑幕蒙在眼上。狐鸣狼叫,怪兽出没,加之淫雨不断,好不容易守到第九十九天。这天红日刚出东方,他的妻子送来饭,见他住的窝棚里雨水还在滴落,心疼地说:“你整天守在这里,让我天天走几十里路送饭,我走路不要紧,就是天天担心你会不会被狼叼走,怕你生病没人照顾,你看看,你都熬成什么样了!”他的妻子边说边抹着眼泪,又接着说:“现在只差一天了,俗话说‘有个九十九,没个一百一’,你就照爹说的,照日头射上一箭我们回家吧!”

蒲阴阳的儿子听了妻子的话,心想只差一日,也无大碍,便心急火燎张弓搭箭朝着东方连射去三支金翎箭,正好射在南京紫禁城里金銮殿的金柱子上。据说刚起床的朱元璋走到宫柱背后,突然天崩地裂三声巨响,第三支箭恰好射在金龙柱上,再差一步朱元璋必死无疑!朱元璋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掐指一算,连呼“不好”,西北要出帝王。

刘伯温手执朱元璋御赐上方宝剑,带着三千人马,日夜兼程到西北察访龙脉,每到一处,将有龙脉的地方挖开口子斩断脉气。最后刘伯温一直寻到兰州榆中兴隆山,见两峰系马衔山支脉,如龙飞跃,前有凤凰岭如同屏风立于峡口,藏精聚气,一派帝王之象。能掐会算的刘伯温深知,兰州历史上曾出过黄金,故又有“金城”之名。古代风水堪舆理论,将山与水形成的格局,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为五类,以论地之吉凶。刘伯温断定兰州为一大都会,皋兰山坐南朝北,开八扇威屏,如大将屯军,黄河水自西而东,环绕而去,其形如玉带缠腰,水口紧锁,明堂开阔。太祖为秦岭山脉,千里来龙,千里结作,少祖为黄土高原第一峰马衔山,主峰海拔3700米,其势峻险,方圆数百里,终年积雪,雄踞陇右。其脉向东北而出,结兴隆山阴宅穴场,能产王侯将相、真龙天子,故曰“兴龙”,其脉向西北而去,结皋兰山兰州省城,与黄河水组成“金城”格局,故曰“金城”,能兴国立都。刘伯温带几百号人凿挖兴隆山山石,取出栖云山半山的蜡烛(两锭黄金),确定兰州的黄金在兴隆山。进一步确定西北的龙脉便在此处,随后开始斩龙、伏龙。起初命人挖仙人峰左腿,可奇怪的是,白天挖的大坑在夜间又会长平,一连挖了十几天还是原来的模样。

有一天晚上收工后,有个老士兵的烟袋掉在了挖取出来的土地上,走到中途又返回去寻找。听见挖开的壑口里,有人喊叫说:“快点长!快点长!老士兵把这件事告诉了督工的官兵,官兵又禀报给了刘伯温,刘伯温便下令轮班斩挖,昼夜不停。又挖了三天三夜,挖出个芦草根,士兵们将其斩为两段,芦苇中不断涌出鲜血,一直流到兴隆山峡河边,离峡水河边一指宽的地方有个牛蹄窝,血流到蹄窝中刚满就凝固住不流了。刘伯温上前一看,暗暗自喜:“真好,真好若芦苇中的鲜血流到峡谷的河水里,便可借助‘青龙’,东山再起。”有位当地老人讲了蒲阴阳儿子守父亲坟的事儿,刘伯温听后更是大吃一惊:“就因为少守了一天的缘故,不然他就成就帝王了。刘伯温还听到蒲阴阳临终前嘱咐儿女不要给他穿一针一线,可是儿媳妇不忍心,给穿了一条裤头。刘伯温听后暗暗窃喜,如若没有给穿那件裤头,他定能乘马飞腾,助儿子成事,给蒲家流下千古美名。

刘伯温听说了常有恶龙盘踞在兴隆山上,担心会留下隐患,便将恶龙的一条腿斩下,落在地上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松树,树根攀岩在半山坡上,颇像龙爪。现如今,闲暇时,邀朋友和家人去爬兴隆山时,还偶尔会听到其他游客谈论龙爪松,会有一些游客停在一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老树前拍照留念,当人们抬头看时,发现它的树根真的酷似龙爪,深深地扎在山石中。

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老少能详,“刘伯温斩断龙脉后,出现了这一道河谷,马衔山的水从分水岭被“榆七兰三”分成两股,有三分水从柴沟河流入了兰州汇入黄河,七分水分成两股从上庄、羊道沟和白家堡、红庄子、马坡、卧龙窝流下汇合在龙头峰一处,向峡外流向了榆中宛川河汇入桑园子峡的黄河内。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到张掖七彩丹霞景区来观赏旅游。景区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以南30千米,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也是中国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20xx年11月,由中国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当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

各位朋友,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景观区主要包括冰沟丹霞风景区和七彩丹霞风景区,两景区间隔约12千米。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分布面积约536平方千米,其中七彩丹霞景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冰沟丹霞景区面积约300平方千米。冰沟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县康乐乡、白银乡地段;七彩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临泽县倪家营乡。中国丹霞地貌总数达790处,集中分布在东南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干旱区的26个省区。其中,张掖丹霞地貌面积达536平方千米以上,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钱雁秋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第三部)》等影片均把该景区作为外景拍摄地。

各位朋友,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景观区位于方圆100平方千米的祁连山北麓丘陵地带,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海拔高度在20xx米至3800米,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的地方,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绝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的丹霞地貌。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

张掖丹霞地貌主要有两块带状分布区,一块东起金塔寺、马蹄寺一带,向西延伸至红山村,集中分布点为金塔、马蹄、红山湾、白银、大河、红山村;另一块东起红四湖一带,向西延伸至高台合黎,集中分布点为红四湖、红圈子、板桥、合黎,最为独特的是红山湾、白银一带和红圈子一带。

由于深处大陆腹地,张掖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冬寒夏暖,四季分明,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仅13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为71左右,每年降雨比较集中的6〜9月是到张掖旅游的最佳时间,此时湿润的空气和凉爽的天气会让人们的旅程倍感舒适。

各位朋友,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距张掖市仅40千米处的张掖临泽倪家营南台子村彩色丘陵地貌景区,海拔2180米,东西长约45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以其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斓而称奇,有红色、黄色、白色、绿蓝色,色调有顺山势起伏的波浪状,也有从山顶斜插山根的,犹如斜铺的彩条布,在阳光的照射下,像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轻纱,熠熠泛光,色彩异常艳丽,让人惊叹不已。同时该地貌群与梨园河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

在临泽,最为独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有七彩霞峡、七彩塔、七彩屏、火海、七彩练、琉璃峰、七彩瑚、七彩菇、大扇贝11处,登上山顶,极目远眺,但见山峦、河流、田园、村庄、炊烟,宛如一幅风景名画,尽收眼底,人行其间,感到精神振奋、心旷神怡。

中国丹霞地貌权威黄进教授曾说:张掖彩色丹霞地貌色彩之缤纷、观赏性之强、面积之大冠绝全国;张掖彩色丘陵中国第一。

位于白庄子一带的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站在张掖彩色丹霞地貌的观景平台上,视野开阔,为游客提供了极佳的观赏空间。张掖丹霞地貌被誉为“张掖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中国第一”,“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各位游客朋友,丹霞地质构造是由岩石堆积形成的,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加之特殊的地质结构、气候变化以及风力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新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山的雄、险、奇、幽、美和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于一体。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汉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

兰州全景(2)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攻取兰州,次年置兰州卫,洪武五年置庄浪卫;建文帝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以及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很高兴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相聚在麦积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导游小潘,希望我们一行游览快乐。

麦积山地处甘肃天水东南约50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景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麦积山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难度之大,智慧之高,这在我国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见的。下来,咱们就去看一看吧。

进了景区,大家现在看麦积山像什么呢?对,像一个麦垛。麦积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这里荟萃着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被誉为我国四大石窟。如果就艺术特色来分,敦煌侧重于绚丽的壁画,云岗、龙门著名于壮丽的石刻,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闻名于世。正如我国雕塑家刘开渠所赞美的: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

大家步入栈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拥挤。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凭崖而凿的一组雕刻造像。中间一座佛,高达15米,左右两尊菩萨侍立,喜笑颜开,迎送来往游客。这也是麦积山最大的佛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壮丽的4号窟上七佛阁。7间佛龛里有42尊菩萨塑像,神态庄严可亲,华美而不俗。

现在大家来到西崖石窟,这里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其中10号、11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127号窟更为精彩,这座雕像,不要说在麦积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艺术中,都是稀有珍品。

麦积山的主景区我们先观赏到这里,再次感谢大家对小潘工作的支持!欢迎大家再次光临甘肃、光临麦积山!

谢谢大家!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明代皇帝朱元璋开国重臣刘伯温斩西北龙脉的传说老少皆知。在有关史书的传说中,记载着刘伯温与西北黄土高原陇右明珠——榆中兴隆山的许多神话故事。

兴隆山地处甘肃省省会兰州东45公里、榆中县西南6.8公里处。有兴龙、栖云两山峰,主峰有东西两峰组成,仙人峰、灵龟山皆系两峰支脉。两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卧桥横空飞架峡谷。其脉来自马衔山,枝连皋兰山,东结飞龙卧虎之势,西集瑞凤灵龟之象。相传此山以东1公里有座云盘山,那里曾经是轩辕黄帝羽化升天的地方。人们为了祭奠黄帝,决定在云盘山建道观, 不料夜间有神狐将五色道旗衔至兴隆山,于是便易地而建。而栖云主峰建有混云阁、朝云观、雷袒殿阁;兴龙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等。山上曾有位道士说:“山有龙兴之状,此地必出真龙天子(皇帝),藏龙卧虎之地。”

在兴龙山与栖云峰中间有座形似弥勒佛袒腹而坐的小山叫仙人峰,这里青松如云,苍翠欲滴,鸟飞蝉鸣,宛如一处仙境。相传很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年,镇海仙童触犯了天规,玉皇大帝用仙仗把镇海仙童打下天宫,镇海仙童摔倒在地上,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仙人峰。龙王的两个太子听到,起来相劝,也变成了两座山峰,就是现在的兴龙山和栖云峰,将仙人峰团团围在当中。仙人峰是由神仙化成的,自然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成了风水宝地。

据有关史料记载:金代和元代时的榆中县,有一个身世显赫的女真族世家蒲察氏,先后出了五六个当过国公、将军之类的大官,其中金代的燕国公蒲察俊最有名。过了若干年,当朱元璋坐天下的时候,蒲察氏败落改为蒲氏。此后连个知县、把总之类的文武小官都没有了,只出了一个精通地理勘察风水的先生,便是蒲察俊后裔孙蒲察世禄。孙蒲察世禄为巩昌路都元帅,金兰会都元帅,阖州安抚使;曾孙蒲察谊,明代列为贡生,为榆中的贤达。

相传,在明初洪武年间,榆中县蒲家庄蒲阴阳,为了夺取江山,主宰天下,到全国各地察访风水宝地,曾汲取江南,踏遍西北,见很多地方虽然能取得江山社稷,但不能持久巩固,所以不停地选又不断地放弃。一日凌晨,他突然看见西面的兴隆峡谷紫气氤氲佛光普照,一束龙脉徐徐从兴隆山谷腾空而起,不禁大惊失色,此地必出帝王!尤其仙人峰背靠起伏的兴龙山,面对高耸的栖云峰,内含腾飞之势,外有登天之举,谷中清流沿着山际涓涓而去,宛如玉带,三山低头,五峰朝供,此处作为墓地,可取得江山并保住千秋万代。

他掐指一算,自己的大限已到,蒲阴阳当即进山,在兴隆山中盘亘数日,并在龙脉出没的地方为自己选中一块风水宝地,坐北朝南的仙人峰怀中埋下一枚麻钱(古币),将来帝王必出自蒲家。

蒲阴阳还是不放心,又让自己略微懂得风水的儿子四处察访墓地。结果儿子也选准了这块地方,将一枚绣花针穿根红线扎在地上。第二天,父子俩一同到仙人峰察看选的坟址是否相同。儿子顺着红线刨开黑土,见绣花针扎于铜钱方孔之中,蒲阴阳十分高兴,吩咐儿子说:“儿呀,爹爹大限已到,没能给你留下什么财产,我死后不能给我挂一针一线,你若见到蛇打鼓、马摇铃、驴骑人,就把我埋在这里,并且在我死后一百日那天太阳升起的时候,太祖朱元璋必定在金柱前洗漱。那时候,你朝着东方连射三箭,必将取代朱元璋成就帝王大业。”蒲阴阳的儿子半信半疑,不几天,蒲阴阳死后,儿子便按其遗嘱,不给死去的爹爹穿一针一线,而他的妻子为了遮羞,硬是给老人穿上了一件裤头。儿子便让村里人将灵柩抬到墓穴等待时机。没料到老天连续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淫雨。这天天刚放晴,山后一个阴阳在谷中歇息,无意中将阴阳扇鼓压在一条蛇上,棺材抬进兴隆峡谷时,蒲阴阳的儿子碰巧看见这条蛇用尾巴敲打着卧龙桥头的一面石鼓玩,他大为震惊,渐渐深入幽谷,一群商人赶马走来,脖胫里的铜铃铛响成一片,在山谷里回荡无穷。蒲阴阳的儿子更加惊奇,想看看爹爹说的驴骑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走了半晌,并不见此怪事,蒲阴阳的儿子内心犯起了嘀咕,驴怎么会骑人呢?突然峡谷乌云四起下起瓢泼大雨,一农夫的驴恰巧产下一小驴驹子,农夫怕小驴驹子被雨淋坏了,索性背在肩上下山,蒲阴阳的儿子一见大喜过望,连忙将老父亲葬在这里。可是挖开墓坑一看,里面竟然埋着三枚麻钱,

安葬好蒲阴阳后,儿子便再没有回家,按照爹爹的遗嘱,开始昼夜不间断地为爹爹守坟。但是在这深山老林中守一百天坟不是件容易事。天一黑,周围的山就像一块黑幕蒙在眼上。狐鸣狼叫,怪兽出没,加之淫雨不断,好不容易守到第九十九天。这天红日刚出东方,他的妻子送来饭,见他住的窝棚里雨水还在滴落,心疼地说:“你整天守在这里,让我天天走几十里路送饭,我走路不要紧,就是天天担心你会不会被狼叼走,怕你生病没人照顾,你看看,你都熬成什么样了!”他的妻子边说边抹着眼泪,又接着说:“现在只差一天了,俗话说‘有个九十九,没个一百一’,你就照爹说的,照日头射上一箭我们回家吧!”

蒲阴阳的儿子听了妻子的话,心想只差一日,也无大碍,便心急火燎张弓搭箭朝着东方连射去三支金翎箭,正好射在南京紫禁城里金銮殿的金柱子上。据说刚起床的朱元璋走到宫柱背后,突然天崩地裂三声巨响,第三支箭恰好射在金龙柱上,再差一步朱元璋必死无疑!朱元璋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军师刘伯温,刘伯温掐指一算,连呼“不好”,西北要出帝王。

刘伯温手执朱元璋御赐上方宝剑,带着三千人马,日夜兼程到西北察访龙脉,每到一处,将有龙脉的地方挖开口子斩断脉气。最后刘伯温一直寻到兰州榆中兴隆山,见两峰系马衔山支脉,如龙飞跃,前有凤凰岭如同屏风立于峡口,藏精聚气,一派帝王之象。能掐会算的刘伯温深知,兰州历史上曾出过黄金,故又有“金城”之名。古代风水堪舆理论,将山与水形成的格局,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为五类,以论地之吉凶。刘伯温断定兰州为一大都会,皋兰山坐南朝北,开八扇威屏,如大将屯军,黄河水自西而东,环绕而去,其形如玉带缠腰,水口紧锁,明堂开阔。太祖为秦岭山脉,千里来龙,千里结作,少祖为黄土高原第一峰马衔山,主峰海拔3700米,其势峻险,方圆数百里,终年积雪,雄踞陇右。其脉向东北而出,结兴隆山阴宅穴场,能产王侯将相、真龙天子,故曰“兴龙”,其脉向西北而去,结皋兰山兰州省城,与黄河水组成“金城”格局,故曰“金城”,能兴国立都。刘伯温带几百号人凿挖兴隆山山石,取出栖云山半山的蜡烛(两锭黄金),确定兰州的黄金在兴隆山。进一步确定西北的龙脉便在此处,随后开始斩龙、伏龙。起初命人挖仙人峰左腿,可奇怪的是,白天挖的大坑在夜间又会长平,一连挖了十几天还是原来的模样。

有一天晚上收工后,有个老士兵的烟袋掉在了挖取出来的土地上,走到中途又返回去寻找。听见挖开的壑口里,有人喊叫说:“快点长!快点长!老士兵把这件事告诉了督工的官兵,官兵又禀报给了刘伯温,刘伯温便下令轮班斩挖,昼夜不停。又挖了三天三夜,挖出个芦草根,士兵们将其斩为两段,芦苇中不断涌出鲜血,一直流到兴隆山峡河边,离峡水河边一指宽的地方有个牛蹄窝,血流到蹄窝中刚满就凝固住不流了。刘伯温上前一看,暗暗自喜:“真好,真好若芦苇中的鲜血流到峡谷的河水里,便可借助‘青龙’,东山再起。”有位当地老人讲了蒲阴阳儿子守父亲坟的事儿,刘伯温听后更是大吃一惊:“就因为少守了一天的缘故,不然他就成就帝王了。刘伯温还听到蒲阴阳临终前嘱咐儿女不要给他穿一针一线,可是儿媳妇不忍心,给穿了一条裤头。刘伯温听后暗暗窃喜,如若没有给穿那件裤头,他定能乘马飞腾,助儿子成事,给蒲家流下千古美名。

刘伯温听说了常有恶龙盘踞在兴隆山上,担心会留下隐患,便将恶龙的一条腿斩下,落在地上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松树,树根攀岩在半山坡上,颇像龙爪。现如今,闲暇时,邀朋友和家人去爬兴隆山时,还偶尔会听到其他游客谈论龙爪松,会有一些游客停在一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老树前拍照留念,当人们抬头看时,发现它的树根真的酷似龙爪,深深地扎在山石中。

刘伯温斩龙脉的故事老少能详,“刘伯温斩断龙脉后,出现了这一道河谷,马衔山的水从分水岭被“榆七兰三”分成两股,有三分水从柴沟河流入了兰州汇入黄河,七分水分成两股从上庄、羊道沟和白家堡、红庄子、马坡、卧龙窝流下汇合在龙头峰一处,向峡外流向了榆中宛川河汇入桑园子峡的黄河内。

关于甘肃三死一伤事件心得体会及收获八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汉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

兰州全景(2)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攻取兰州,次年置兰州卫,洪武五年置庄浪卫;建文帝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