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佛法的六种想心得体会总结 学了佛法有什么心得(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4:04:56 页码:12
佛法的六种想心得体会总结 学了佛法有什么心得(3篇)
2023-01-12 04:04:56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佛法的六种想心得体会总结一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描写佛法的六种想心得体会总结二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 )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丝竹声音,于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这座做东面西的佛殿。

说到大佛寺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建筑,首先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建筑,这在我国古代是最高的建筑形式,在殿门的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作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如三摩地、元演法。大殿面宽九间纵深七间规模宏大给人以精神震撼。在大殿的屋脊上蹲坐有吻兽,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异兽。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细心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事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钟鼓楼(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完全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传统建筑。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

洞门上方嵌刻着匾额,东“旭升”,西“贾城”,南“迎熏”,北“镇远”。楼上四面悬有匾额:

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顺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国栋反抗清廷,曾因诱杀巡抚都御史张文衡,分巡西宁道林维造,镇守总兵刘良臣,烧毁此楼。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悬额四面:“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记》碑刻,镇远楼于明正德二年(1520xx年)由都御史才宽负责兴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数次维修。楼东南角悬有唐代铜钟一口,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钟的外壁略呈黄色,又带铁青色。钟高1.3米,直径1.1米,上细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钟身有三层图案,每层六格。上层其中三格为飞天。飞天头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赤脚、手捧花束,形象优美,颇似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风格。中层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长颈、长腿、长尾、展翅;玄武是长嘴、长尾、展翅,作奔走状,下层为六格,其中三格为青龙白虎。这口大钟铸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它既能承受重击,又能产生宏亮的声音,钟声可传至金城的各个角落。楼上北侧树立重修甘州吊桥及镇远楼碑一块,至今保存完整。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0xx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1966年在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境、铜壶、佛经等,还有一块铅牌,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在河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资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银币,则是古代中外贸外贸易往来的见证。此外,该寺碑有明宣宗《敕赐宝觉寺碑记》、明通政使穆来辅《重修宏仁寺碑记》等。寺中藏有《大藏经》等众多佛经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当皇帝了,转身却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经阁里,还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描写佛法的六种想心得体会总结三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河南旅游观光!很高兴能为大家导游服务并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还请大家对我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今天我将带大家到鲁山县中原大佛景区旅游观光,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东麓,东临煤城平顶山,北接省会郑州,西与洛阳相望,南与南阳毗连。总面积2432.32平方公里,辖五镇十七乡,554个行政村。西南北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山脉连绵,河流纵横,东向开口与黄淮平原相连。其历史悠久,于夏商时便初称鲁县,曾改称鲁阳,因故城地处鲁峰山而得名,从1983年至今属平顶山管辖。鲁山县自然资源丰富,在平顶山四资源优势中占了两个。这四大资源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黑、白、黄、蓝。其中,“黑指的是煤资源,在鲁山储量达1.3亿吨。另外,“蓝”指的是水资源,在鲁山有大、中、小型水库39座,地热泉5处,分别是上汤、中汤、下汤、温汤和碱汤。其中,中汤年平均水温45。c,下汤年平均水温29。c,上汤最高是73。c,温汤和碱汤两处温泉年平均水温21。c。是春秋思想家墨子的故里,至今仍保留着先哲的活动遗迹。这里曾是唐代大诗人元结(字次山)的诞生地,诗人仙逝,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亲为撰文书碑。颜碑至今保存完好,颜碑亭矗立于鲁山第一高中园内绿树掩映之中,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鲁山县是全国旅游大县,昭平湖景区位于鲁山县中心区域,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旅游市场,年接待游客量达60万人次。鲁山是宋代名将牛皋的故乡,是清代大侠买壮图的栖身地,至今仍传颂着他们石破天惊的佳话。

中原大佛景区,座落在,鲁山县城西50公里,郑州至尧山高速公路终点,与311国道交汇处,景区交通便利,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拥有世界第一佛、第一钟,大陆第一汤,伏牛山区第一寺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集佛教文化,温浴辽养、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河南伏牛山生态游的龙头景区。历经10多年的建设,景区初具规模,知名度日渐提高,已经成为豫西南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景区。景区有牌坊、佛泉寺、愿心台、福慧大道、礼佛坛、八宝广场、中原大佛、天瑞吉祥钟及钟楼等景点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组成。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白玉大牌坊,坐北朝南,东西20余米,高15米,坐落在佛泉河南岸,呈五门六柱型。自底座有六根巨柱拔地而起,撑起上面九层玉雕,直达最高处五个门楼。中间的大门楼高昂冲天,两边逐渐双落,典雅古朴,别具风格。

过牌坊,跨过116米长的朝圣桥,迎面来到千年古寺——佛泉寺。

佛 泉 寺

佛泉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一说玄宗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贞观初年,唐太宗夜做一梦,见佛祖立于中州之玉枕山下,为婆娑汤池众生遍洒甘露,为之一震,知佛祖点化,即依梦境画图,命人于中原大地寻觅。自鲁山县城西行过下汤,进中汤,寻至乱汤(上汤),见之地形与图相符,喜出望外。寺前沙河南岸终年有温泉喷出,水质优良,水温适宜,富含矿物质,善治百病,人称“佛泉”。河北山势轩昂,紫气冲天,即于山前寻穴建寺。寺由泉而得名。

佛泉寺历经几度兴废,现修复的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下面请随我一同走向山门。山门是寺院的大门,建筑面积128.8平方米,正中门上方的匾额“佛泉寺”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大师亲笔题写。山门两侧是哼哈二将,哼将名叫郑伦,哈将名叫陈奇,他们都是商末时的大将。郑伦拜昆仑山渡厄真人为师,学得“窃中二气”之法。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由此得名哼将。陈奇是受人秘诀炼就体内一道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到者当场死亡,故称哈将。哼哈二将战场相遇,一哼一哈各显神通,难分上下。周灭商后,天下太平,姜子牙奉命封神,策封郑伦和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护持佛、法、僧三宝,称密迹金刚和那罗延天。

一般寺门都有三个门,且中间门大,两边门小,左边叫无相门,中间叫空门,右边叫无作门。三门都有脱离尘俗之意。由于佛寺多依山而建,所以寺门也称“山门”。

中国的寺院布局大同小异。进入山门的后的第一个殿是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架,面积96.6平方米。殿中供奉的是弥勒佛,两边是四大天王。弥勒佛的化身像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大肚弥勒佛,完全是中国化的佛。他两耳垂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语出无定,疯疯癫癫,寝卧随处,常拿着一个布袋,终日奔走,劝人教化,人又称之为“布袋和尚”。五代后梁真明二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他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弥勒佛的形象启迪世人,要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育人们要宽容大度,容人容事,不要小肚鸡肠,自寻烦恼。古人撰写对联赞誉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眼前沟施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磨难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弥勒佛像一般都置于天王殿,面对山门,故又称欢迎佛,寓意笑迎天下朝佛人。

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寓意年年丰收,丰衣足食。

弥勒佛背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韦驮又称韦驮天,受佛祖之意,统管东、西、南三洲,护持佛法,保护出家人。人称“三洲感应“。韦驮与金刚力士、四大天王都是佛教护法神。韦驮因护法有功,成了菩萨。我们现在看到的韦驮,是少年武将的形象,手拿法器金刚杵,忠实的保护着佛、法、僧。

寺院的第三进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寺的主要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面积173.28平方米。这是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供奉的三世佛:中间是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还有阿难和迦叶。释迦牟尼的背后是倒座观音和善才童子、小龙女。

佛是佛教最高的神,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好了,大家也听完了我对释迦牟尼佛的介绍。我们大家再来看一下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都是传说中的佛。药师佛他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拿药丸,表示救治众生疾苦。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普渡众生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传说中描绘的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没有等级之分,众生一律平等,身体健康、聋者能听、哑者能语、跛者能行、人的寿命由自己随意而定。人人可享尽快乐,没有痛苦和烦恼。我们再来看这两尊小佛像,是阿难和迦叶,二人是佛祖五十岁后的两个贴身随侍弟子。

迦叶和阿难常常随侍佛陀左右,被称为“二贤者”,后来在寺院就形成了“一佛二弟子”的雕像。

来看十八罗汉,罗汉都是佛祖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关于十八罗汉,据佛经记载:佛祖开始令其四个弟子留在人间普渡众生,后来感到天地太大,便增加了十二个,成了十六罗汉。在唐末画家贯休和尚画完十六罗汉后,又加了斯里兰卡高僧庆友和唐代取经的玄奘法师,这便是十八罗汉的由来。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钦定,去掉庆友和玄奘,补上两位中国僧人降龙和伏虎,就形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分别是:举钵罗汉、伏虎罗汉、喜庆罗汉、看门罗汉、静坐罗汉、挖耳罗汉、长眉罗汉、骑象罗汉、坐鹿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芭蕉罗汉、过江罗汉、布袋罗汉、降龙罗汉、笑狮罗汉、沉思罗汉。

佛祖后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因面向北,故称倒座观音。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扶在左手上,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佛法广大。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到南北朝时,北魏灵太后,为了更好的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改观音为女身,从而产生了咱们所看到女身观音像。观音左边是善才童子,右边是龙女,是观音的随侍。

福慧大道

大殿往上是愿心台,面积约6000平方米。北部设有焚香许愿的大香炉。在这里烧香许愿是很灵的哟!在香炉前跪拜,抬头能看清大佛慈祥端庄的面部表情,焚香叩拜后默默许愿,大佛会保佑你的愿望得以实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