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西医三观之争心得体会实用 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的论证思路(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4:34:23 页码:13
中西医三观之争心得体会实用 文化反思中西医之争的论证思路(五篇)
2023-01-12 04:34:23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中西医三观之争心得体会实用一

二、中医以继承、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技术为宗旨,谦虚学习,互相帮助,注意沟通、友爱、团结、积极搞好诊疗工作。

三、文明礼貌、态度和蔼、热情接待,耐心、细致、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四、中医诊断、治疗以中医方法为主,必要时可请西医协助。救死扶伤,对于危重病人要及时送上级医院抢救。

五、认真书写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病历。病历记载要完整、准确、整洁,要签全名、写日期。

六、积极弘扬中医的特长,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七、常见病、慢性病可以运用中药、针灸、按摩、理疗或西药等方法综合治疗,努力提高治疗效果。

八、治疗医师未见患者,一概不得给病人开处方和抄方。

九、为病人保守医密,不得泄露病人隐私和秘密。

十、对于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医师要向患者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

十一、做好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与中医诊疗等健康知识教育,使更多的群众少患病、不患病,更健康。

十二、加强与各级医疗机构的沟通和合作。

2022中西医三观之争心得体会实用二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单单运用西医消炎,保护胃粘膜的治疗比较单一,长期效果观察疗效较差。总之,只有取长补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才能见效快,治愈率明显提高,同时还要重视生活情志调理。因此在治疗同时,饮食起居,情志精神,锻炼身体等方面给患者耐心细致的指导,对提高和巩固疗效都有很大的帮助。

将病例分别中西医进行治疗,应用中医辨证,按中医分型施治,所用方剂如下:

①瘀血阻滞型:化瘀通络,理气止痛。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药用炒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0g,檀香9g,砂仁6g,延胡10g,当归10g,香附10g。若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见有呕血、便血加三七粉3g,白术15g,以化瘀止痛,若气虚血瘀加党参10g,白术12g,茯苓15g,甘草6g,黄芪15g,益气而行瘀。

②肝胃郁热型:疏肝泄热和胃。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药用青皮10g,陈皮10g,丹皮12g,栀子10g,黄连15g,黄芩10g,吴茱萸3g,白芍10g。若夹湿浊内阻,苔厚纳呆加川朴10g,砂仁9g,藿香10g,以芳香化浊。

③痰浊阻滞型:祛湿化痰,顺气和中。方用平胃散加味。药用苍术10g,陈皮12g,厚朴10g,半夏12g,茯苓15g,枳壳10g,白蔻仁10g,旋覆花10g,甘草3g。若呕恶明显加苏叶10g,黄连6g,以和胃降逆。

④寒邪犯胃型:温胃散寒止痛。方用良附丸加味。药用高良姜10g,制香附10g,佛手10g,陈皮9g,白芷10g。若寒凝气滞较重,加吴茱萸5g,丁香6g,荜澄茄10g。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⑤胃阴不足型:养阴和胃。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10g,麦冬10g,石斛10g,玉竹6g,白扁豆10g,生地10g,山药15g,白芍12g,炙甘草6g,乌梅10g。若口干甚加重沙参、石斛用量,以滋阴养胃生津止渴。

⑥脾胃虚寒型:温阳健中。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30g,桂枝6g,白芍10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饴糖10g。若泛吐清水加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以温胃化饮;若泛吐酸水加乌贼骨15g,煅瓦楞子15g,以制酸止痛。

在以上辨证治疗基础上,有些病例适当加以中医电针治疗,选用直径0.35mm,长40mm毫针,针尖斜向脊柱方向,角度70°~80°,在华佗穴上刺入25~30mm,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于同侧上下两针接脉中电流,左右各1组,留针30min。针刺1次/d,7d为1个疗程。

胶体次枸橼酸铋240mg,每日2次,早晚餐前30min服,阿莫西林胶囊0.5mg,每日4次,甲硝唑片0.2mg,每日4次。若上腹部饱胀恶心加服吗叮啉片20mg,日3次,反酸吞酸加法莫替丁40mg,睡前口服。

2022中西医三观之争心得体会实用三

摘要分析了牛前胃病的症状分型,总结了该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并进行了例析,以为牛前胃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前胃病;中西医结合;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6-0173-01

前胃病是牛的前胃神经兴奋性降低,食物在前胃内不能正常消化和向后推送,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和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见于中兽医之胃火、胃寒、脾虚慢草、脾胃不和等。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或不吃草,前胃蠕动音减弱或停止,反刍减少或停止。本病在牛内科疾病中占比例很大,据西吉县马莲畜牧兽医工作站2000~2006年门诊治疗统计,共诊治病牛1886例,其中前胃病占55.6%。多年来,为寻求诊治牛前胃病较为理想的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观点,将本病分为湿热型、湿寒型、虚弱型、外感型、反刍不食型、阴倒阳不倒型,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措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湿热型

多因春夏秋农忙季节,使役不当,饲草料搭配不均及饲喂无规则,胃内有积热而又过饮冷水,冷热相聚,湿热郁结,致脾胃不和。症状见食欲、反刍减弱或停止,左腹部间歇性虚胀,舌红苔黄,口腔粘滑,粪干或干稀不均,尿短少而黄,体温正常,被毛干燥无光。

1.2湿寒型

秋冬季外感风寒,内伤阴冷,久卧湿地或被阴雨苦淋,寒湿之邪,由表及里,伤及脾胃,脾乏不运,胃乏不纳。病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耳鼻发凉,口流清水,体温37.8~38.3℃,口色清淡,苔薄。

1.3虚弱型

多见于老弱、怀孕母牛,加之劳役过度,营养不良,草料质量低劣,饲喂饥饱不均,导致体质瘦弱,气血双亏,精神不振,毛焦肷吊,四肢浮肿,行走无力,舌体虚软,口腔滑利。

1.4外感型

此型病牛占很大比例,多因气候突变,正气不足,卫气减弱,外感风寒侵袭,内伤脾胃功能。症见耳鼻四肢末端发凉,被毛逆立,拱背打颤,舌色青白,口津滑利,体温37.9℃。

1.5反刍不食型

患牛倒沫而不吃草,约持续2~5d,多因长期休闲运动不足,饲喂不定时定量,饥饱不均,致使胃不纳脾不运,反刍迟缓,咀嚼无力,粪干尿少,体温正常。

1.6阴倒阳不倒型

饲喂无规则,运动不足,使役忽轻忽重,或长期休闲而突然使役,过劳伤脾,运化紊乱,出现白天磨牙,晚上倒沫。

2.1绝食与给食

对瘤胃积食、胀满坚硬的牛应绝食1~4d,以降低胃内压力,减轻胃内负担,促进前胃蠕动。对瘤胃上虚下实反刍减少或不反刍的患牛,根据具体情况可适当给一点柔软适口性好的饲草,不愿吃草者,可以人工强行填喂0.25~0.50kg草,以刺激胃壁神经,兴奋瘤胃,促进反刍。绝食与给食如果用的恰当,再用药物配合治疗,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中药疗法

以温阳健脾,补中消食,行气宽肠,促进反刍为治则。基本方药:厚朴、枳壳、陈皮、党参、白术、山药、槟榔、枳实、云苓、木香、香附、常山、炒萝卜子、炒二丑、干姜、黄苓、甘草。

(1)湿热型。偏湿者加苍术、赤茯苓、白术增强燥脾去湿作用;偏热者加黄苓、龙胆草、茵陈,以清热利湿,通小便。

(2)湿寒型。寒重加附子、肉桂、干姜、温脾助阳,温中散寒,暖胃进食;湿重加苍术、茯苓、燥脾除湿。

(3)虚弱型。重用党参、黄芪、补气升阳、健脾生津。

(4)外感型。加柴胡、黄苓、紫苏、桔梗、羌活,耳鼻四肢发凉重用桂枝。

(5)反刍不食型。重用山楂、神曲、麦芽、白术、炒仁、健脾开胃,促食欲。

(6)阴倒阳不倒型。属虚火旺之候,用沙参、麦冬、丹皮、滋阴降火,养胃增液;加常山、山药、益智仁、槟榔以促进反刍,开胃进食。

2.3西药疗法

以宽肠健胃、促进食欲及反刍为治疗原则。前胃病不论何型,首先要疏通胃肠。瘤胃积食粪便干燥者,先灌注石腊油1000~2000ml,急性膨气者,瘤胃注射消气灵20ml加常水100~200ml胃管投服。对瘤胃上胀下虚的患牛,即使粪便不干,仍可用石腊油1000ml,大蒜酊60ml、陈皮酊60ml、鱼石脂40g一次混合灌服,以清除胃肠内腐败发酵之物质,兴奋瘤胃,促进反刍。同时,配合运用强心补液,兴奋瘤胃。另外,为了调节胃肠神经功能,可肌注排毒开胃针复合维生素b20ml,对反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002年,马莲乡后庄村马某饲养的1头6岁大黄公牛。主诉:该牛不吃不喝不倒草,在本村医疗站取药灌服打针已4d,无效果。检查:患牛精神欠佳,拱背肷吊,瘤胃空虚,

耳鼻稍凉,粪便稀而有粘液;听诊心跳快而弱,瘤胃蠕动消失,偶尔听到流水音,体温38.4℃,见草想吃而不吃。诊为虚弱型前胃迟缓。治疗方药:党参120g、黄芪120g、厚朴60g、干姜40g、槟榔50g、山药60g、茯神60g、桂枝30g、肉桂30g、常山100g、山楂100g、神曲60g、炒白萝卜子60g、炒二丑60g、砂仁60g、枳壳40g、甘草30g,混合一次煎服。灌药后10h开始倒草,倒草10min又停止,30min后又倒草,持续约20min,听诊瘤胃有蠕动音,持续时间较短,夜间能吃少一点草。第2天,再灌服前方1剂,7d后追访,患牛已康复。

(2)2005年马其沟马某饲养的1头7岁黑母牛。主诉:该牛磨牙白天不倒草,夜间仅倒2~3口,病已6d,吃草甚少,粪便干而少,尿黄量少。检查:体温正常,膘情中下等,触诊瘤胃上虚下实,听诊瘤胃蠕动音微弱。稍进水草,瘤胃膨胀明显。治疗:石腊油1000ml、鱼石脂30g、陈皮酊60g、姜酊60g、大蒜酊60g,混合一次灌服;肌注复合维生素b20ml,静注促反刍液1000ml,第2天膨胀基本消失。中药以疏肝和胃汤加减灌服。处方:柴胡30g、黄芩30g、厚朴60g、枳壳30g、陈皮60g、连子60g、常山100g、茯神30g、槟榔60g、人参40g、丹皮30g、黎芦60g、白术30g、神曲35g、山药60g、炒萝卜子90g、炒二丑60g、益智仁30g、甘草30g,混合一次煎服。第3天开始排稀便,见草想吃,喂柔软易消化饲草少许,第4天早上喂草约1kg,30min又倒草。第5天追访病牛已不磨牙,倒草接近正常,食欲增加,饮水正常。

(1)预防前胃疾病的发生,应重视饲养管理的改善,杜绝可能致病的因素,尽可能地饲喂优质全价饲料,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较丰富的饲草料,以防止异嗜癖的发生,维持前胃正常生理功能。

(2)饲料要妥善贮存,精心加工、防止霉败不洁饲料入口;要合理使役,及时观察家畜饮食及反刍情况,注意每次反刍咀嚼次数,次数不够是前胃疾病的前驱症状,应及早诊治。

5参考文献

[1]李瑞甫,牛献珍.用反刍健胃散治疗牛前胃病28例[j].兽药市场指南,2007(6):40.

[2]郭红斌,张洪德,杜建,等.牛前胃病的辨证施治[j].黄牛杂志,2004,30(3):72-73.

2022中西医三观之争心得体会实用四

论文关键词:孝道;家庭伦理观;个人主义;多元 文化;中庸;跨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 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 哲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电影作为媒体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容与符号,通过解读反映文化特征的电影,可使人们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香港著名导演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三部影片当中,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华人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的经历与感受,本文选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矛盾冲突及体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影片的主要内容是:年届33岁尚未成婚的高伟同和美国人塞门同性相恋。高伟同的父亲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高伟同的一所旧屋,租住着一位从上海来美国的女孩郭威威。为了安抚催促高伟同成婚的高家双亲,伟同与威威假“结婚”。最后,伟同不得不向母亲说明事实真相以及自己与塞门同性恋的实情,高母大为震惊。病愈出院的高父跟塞门谈话,他与伟同关系早就被高父看穿了,但高父决定继续保守秘密。伟同和威威把要孩子的想法向塞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孩子的另一位“爸爸”。在机场,高家二老即将离开纽约时,伟同偕着妻子及塞门,目送二老相互扶持着走去。

复杂纠葛的情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纷繁芜杂的现象有着背后深层的必然与文化原因。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剧中反映出来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

自古以来,中国的孝文化就指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经典著作《孝经》所提出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尽孝成为历代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孝经》中“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孝文化推崇以孝为本,倡导要格守父子、君臣、尊卑、长幼、上下之序。在家庭的单位中,孝道讲的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顺从他们的意志与思想是构建于血缘关系上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根据文化学者朱永涛,孝的一层含义是顺从,即在行动上必须尊重服从父母的意志;另一层含义是保持家庭的连续性,子女必须按照祖辈的意志,将家族的姓氏、家业、荣誉等代代相传下去。中国人伦关系之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孝文化具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经历了数十个朝代,成为世代传承文化。由于各代人对它的认同,因而一直起到融合代际关系的作用。

在《喜宴》一片中,男主人公高伟同的父亲重病之时念念不忘的就是儿子的未婚和没抱上孙子这样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传统中国 社会人人尽知的孝道信条。若让老父带着遗憾合眼,高伟同无疑就是不孝子孙了。所以在他的同性恋伴侣塞门的建议下,高伟同选择了假结婚。虽然假结婚绝非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作为同性恋的高伟同采取这样一个缓兵之计也实在是出于无奈。其动机是好的:安抚重病中的老父,满足双亲的愿望,顺从父母的意志, 实践中国人的孝道。

与孝道密切相关的还有中国人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在本片中,文化的冲突浓缩到了家庭这一范畴,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是异常强烈的,家庭伦理道德与外国的截然不同。“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注重不同辈分的等级关系,强调一家人相互依靠、孝顺服从、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家庭成员很少要求权利或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长辈具有绝对的权威指挥、安排家的一切事务,了解每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子女只能听话、顺从,否则就是不孝”。在这样的家庭观念背景下,高伟同选择以虚假为手段以欺骗为代价来满足父母的意愿的做法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重视血缘、血亲关系,家庭的单位要比西方的核心家庭大,往往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随着社会的 发展,中国的家庭单位正在缩小,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成员对家庭抱有更为强烈的责任感,成员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纽带关系,家庭的功能得到强调。正是基于此种观念基础之上,高伟同虽然生活在讲求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但其骨子里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使他不可能脱离滋养自己的文化土壤,不能违背家庭和父母的意愿做出选择。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感受,更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较少受到父母、家庭的约束与限制,享受更多自由权利。比如《喜宴》中的塞门,就没有受到父母催婚的压力与烦恼,能够按照个人选择的方式自由生活。自由是指:“控制自己的命运不受来自政府、统治阶层、教会、或其他有 组织的权威的外界干扰的意愿与能力。”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西方的青年人就会较少地受到来自家庭、父母的干涉,较为独立地生活”。在学术界,学者们更倾向于称这一概念为“个人主义”,它表示“个人的尊严不可侵犯,提倡个人的独立思考、判断和做出选择的自由,强调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实现自我,同时也强调个人利益的至高地位”。在个人主义这一西方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西方人的生活更加自主、自由,更加注重个人的 体会与感受,较少纪律性的约束与束缚。

虽然同性恋问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人事务,不是西方意义上的个人权利就可以自我做主的事情,它也涉及到舆论的影响和社会的关注。同性恋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多少还是要受到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压力。但是,西方的个人主义及家庭价值观都赋予了其个体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和更大的生存空间,使一位同性恋者至少不会受到像高伟同那样来自父母的巨大压力,所以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价值观可以归结为塞门能够较为自由地选择同性恋生活的原因之一。

二、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

在《喜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高家父母所期盼的传统的中国式婚姻为体现的。儿子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让老俩口抱上孙子是中国人眼中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导演却未能让二老如愿,剧中儿子高伟同在美国有一个同性恋伴侣塞门,这与中国传统水火不容的情节安排是本片的一个主要冲突。同性恋这种在美国已被接受的现象在中国则是不能容忍的。当儿子高伟同最终不得不向母亲告知事实的真相时,母亲无法接受,如五雷轰顶,还反复叮嘱不要告诉高父。 由于大多数 中国人对同性恋行为持反感态度,且无 法律明确声明要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所以同性恋者在 社会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与欺压。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封建社会,以农耕 经济为主,自给自足,较为闭塞,很少接触新鲜的 文化和事物,这样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人的接受能力较弱。片中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 台湾人,收人、事业稳定,还有多余的房产出租,事业小有成就,其同性恋的身份没有影响他生活的平静、事业的 发展。然而,如果高伟同以同性恋的身份生活在中国,那么无论他的能力如何优秀,学历如何显赫恐怕也难以受到认可,只会被主流社会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斥,难以求生存、图发展。

而北美人较为开放,较容易接纳新鲜、新奇的事物,文化呈多元性、多样化的特征,与他们移民国家的性质有较大关系。美利坚和共国就是数个不同民族、种族和信仰的集合体,所以“美国被称之为一个‘马赛克夕国家—是由不同颜色的小个体构成的一副图画。表面上是一个国家,但若仔细看,就会发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个体仍保持各自鲜明的特征,各不相同”。由于各个民族都或多或少的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整个文化呈现出内容迥异、各具特色的特征。所以,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美国人对新生事物及现象能够较容易理解、接受。美国社会认同同性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它的认可,但是他们深信个人对各自生活选择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因此这种社会的多元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恋以较为自由的形态出现在美国社会。

三、解决中西方婚姻矛盾问题的“中庸”处世 哲学

影片充满了微妙的细节,这些细节无一例外地表现出文化冲突之后的一种和谐。在《喜宴》的最后,高伟同在一番挣扎后终于向母亲交待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这样的情节在中国的影片当中无疑是具有震撼力的,同性恋这个在中国社会很难被认同的概念被运用于影片中主人公身上,这是与中国父母所期盼的传统婚姻相对抗的尖锐的事实。中西方对婚姻的不同态度、不同观念的冲突应该如何调和?

导演李安巧妙地运用影像 语言解决了这样的冲突。在机场送别父母时,郭威威、高伟同、塞门三人百感交集地拥抱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镜头,这三个原本立场对立的人,怎么会拥抱在一起呢?其实,导演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传递这一信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可以共存的,一种是被尊重的同性爱情,一种是传统的中国式的婚姻。

这样的矛盾处理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即折中、调和不同的思想与意识,使人们的行为、做事不走极端,寻求和谐宽容的氛围。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可能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纳了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才能和谐共处。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人面对差异,面对异己的宽容接纳的心胸与睿智。中国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中庸的理想状态,是一切处于和谐之中,这种和谐就是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具体讲,中庸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度”,是人们行为做事不走极端的合适的行为标准。

“中庸概念对中国人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这个名称不仅仅代表一个地理概念,也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掌握中庸这一原则,他们已经发现了哲学所有学派的基本事实”。在中国人看来,掌握了中庸之道,即掌握了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就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应对自如,它是一个人成熟练达的标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讲中庸之道其实就是通往极高明境界的一种适当的方法。《中庸》中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圣人境界:就是“从容中道”。它是达到中庸后的人的一种高度自觉,不期而然,不有意而为,却无所不为的境界。”这是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成为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四、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与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喜宴》纷繁复杂的剧情反映了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它包括中国人的孝道观、家庭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透过生动的电影情节和人物的精彩表演,观众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对异域文化、风情习俗的了解与认知,本土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对比与感受。电影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实际上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都在习得、接受文化的滋养与熏陶,理解、认知着文化的差异及冲突。因此电影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语言学习者可通过观看不同国家的电影,来直观、生动地学习、了解文化的差异,并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及文化敏锐性。

2022中西医三观之争心得体会实用五

摘要:本论文主要研究在语言交际中英汉语言呈现出的诸多文化差异。本文试图从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非语言交际等角度,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地域环境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文化的差异。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2、历史传统的差异    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已要“克己复礼,不喜形于色”,处世则“不偏不倚、公正和谐”。在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出头的椽子先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举例说明,“inpidualism”在英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常被译成汉语“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使人们产生曲解,误认其为贬义词,事实上,在西方inpidualism是个褒义词,可译为“个体主义”或“个性主义”,而“利己主义”、“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词。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尊老敬老,“某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李老”、“张老”、“老先生”、“老爷爷”、“老领导”等。西方国家是不能用“old”称呼老人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在西方,如果见到一位老太太在过马路,千万不要过去扶住她说“you are so old, let me help you.”(您年龄大,我扶您过去)。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社会负担”的代名词,意味着“风烛残年”、“来日不多”。和old相比,他们更愿意被委婉地称作是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再如:汉语中的“凤凰涅槃”、“生死轮回”、“八卦”、“阴阳”、“东施效颦”等,对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必然是一头雾水。    3、风俗习惯的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打电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习俗。比如打招呼,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说“下班啦?”“您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而在西方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真实的问题,他们会觉得:问我“吃饭了吗”是什么意思?你要请我吃饭呀?我到哪儿去,去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  比如中国人招待客人时,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自己也要一再地说:“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  中国式礼貌最大的特点“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与人交际一种美德,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   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隋唐时期,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随着佛教进入中国文化的主体,汉语中出现了很多与跟佛教有关的词语,如:“阿弥陀佛”、“一尘不染”、“天花乱坠”、“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从全球范围而言,对英语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莫过于基督教了,其教徒众多,区域广阔。该教自597年传入英国后,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如angel, monk, creature, deluge, religion, dean等。现代英英语的许多习语和格言出自基督教的《圣经》,比如: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有余而力不足)、a 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又如一些英语中用以表达感情色彩的口语: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lord blesses me (my soul)! by god! go to hell等等。这些简约生动的习语在英美国家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5、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思维方式表现于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也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文化由于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故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和诗化想象;西方文化由于倡导“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科技意识发达,抽象思维突出,注重逻辑推论和实证研究。由于中西思维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使得汉英语言在造字、句法特征、话语组织、语篇结构等方面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于从大到小,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英语则相反。这一差异大量地反映在汉英句子的词序中。如在时间、地点、姓名、称谓、组织系统、位置、人物介绍等排列顺序中,汉语都是从大到小,英语则都是从小到大。还有两个以上的定语修饰名词时,汉英排列顺序相反,如:shanghai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the world.另外,汉语的词或概念的意义往往是模糊的, 闪烁不定的, 必须靠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其所指,而不是靠理性的把握。例如:“你吃饭了没有?”“饭”可以指“早饭、中饭、晚饭”,但人们往往无须指明, 因为从说话时间就可推知“饭”的具体所指。而翻译成英语,则须将“早饭、中饭、晚饭”分别译成breakfast,lunch,supper. 

6、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非语言交际指语言、文字以外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包括手语、体语、面部表情、空间利用、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据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而且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非语言传递的信息。比如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中国人喜欢轻拍小孩子的头部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认为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许多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因为有的中国人见到外国人感到好奇新鲜,老盯着人家看,使得老外很尴尬。还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对不会汉语的瑞士夫妇在香港一家中餐馆用餐,点了菜以后,对服务员比划让他给他们的小狗也弄点吃的,服务员自以为明白了比划的意思,把小狗带至厨房,过了一会儿端出来的是一盘红烧全狗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二、中西文化融合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人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在对目的语所处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的状态下,是很难掌握好一门外语的。有的学习者认为只要学习好词汇、语法、语音、语调就是英语学习的全部内容。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语言学、结构语言学, 还是转换生成语言学,都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因此传统的外语教学便陷入仅仅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的误区,english learners尽管会造出一些合乎语法规则、意义正确的句子,而且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但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这些原因导致了大多数english learners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抱着这个目的去进行英语学习。鉴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如此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跨文化的交往中,假如我们没有对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只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记得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刮痧》,是讲由于中国两千年、中医传统经络疗法“刮痧”不被美国认可,造成“虐待儿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许大同一家被迫服从法律,父子分离、夫妻分居。在中国人看来,明明是对爷爷对孙子的爱而用刮痧的手法为其治病,而美国人却认为是虐待儿童。可见中西文化差异是比较大的,培养英汉文化融合意识的重要性就突显了出来:

1.熟悉中西文化的差异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谈到中西文化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时间由邀请方确定,被邀请者视受到邀请为一种荣幸,一般都会按时赴约。而在美国,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被视为占用别人的时间,需要双方协商有关的时间。因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风俗传统。在美国收到别人的礼物应当面打开表示对别人的礼貌、尊重,而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是不礼貌的行为。

2. 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阅读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读懂一篇文章,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表明,在语言难度小时,阅读英语作品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乏。这一点许多英语学习者深有体 会。因为英语作品的对文章的背景文化一般都比较熟悉,材料中词语的运用以及文章意义的表达都自然得体,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但是读者不一定了解这些文化背景,这就轻易出现读者熟悉每一个单词,却不能理解文章意义的情况。

3.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异国风情。

三、结语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还要熟悉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培养交际能力的基础,进行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性原因的比较研究,不断探索和实践,就能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实现人类交际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sapir, 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1921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张公、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