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道真尹珍文化400字(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5:50:51 页码:9
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道真尹珍文化400字(6篇)
2023-01-12 05:50:51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一

曾多少人,日日夜夜手提灯笼,寻求真理。曾几何时,包拯凭借一身不撼山峦的正气,任凭你当朝驸马权贵,还是横行一方的翻江大盗,一喝京堂木下,心怀鬼胎的人们,何敢不从实招来?在正义的威严下,再坚硬的后台也掩盖不了罪恶的灵魂,一切浮于言表的虚伪和假象,只能是弱不禁风的衰草,轻加尘埃,不堪一击。

正气,是满腔热血的真爱,是恒古不失的节操,屈原不媚世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怀王排挤也好,顷襄王流放也罢,亦余心之所善兮,贵久死其犹未悔,哪怕世人皆醉,也终有清醒的一天,一筏龙舟,多少青年后生,拼搏奋进,一抖雄黄,多少鬼怪妖魔,为之胆寒。汨罗江水所掩盖不住的,是高洁的心灵,是傲岸的灵魂!

正气,是刺字入骨的母训,是不畏强权的勇气。缶武穆仰天长啸,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所看重的,不是荣华,不是富贵,而是血洗靖康耻,泯灭臣子恨,是要收拾旧山河,朝天厥!哪怕三十功名最终都化作了尘土,连性命也丢失在秦桧的谗言之下。相信历史的公正性,他的光辉形象必将在此长河中永存,流芳百世;反之,秦桧则只能遗臭万年,永远跪倒在人们心中最阴暗的角落。

正气,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超然,是置身田园的安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改变不了黑暗,则要保重自身的光明。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

正气浩然,力拔山兮气盖世!

为人坦荡,无私公正惊堂木!

汨罗江叹,至死不渝离骚词!

忠心肝胆,慷慨淋漓满江红!

陇亩田畔,不媚世俗田园诗!

惜前人往事,回首当今社会,血脉依旧传承,奈何满地疮痍?五千年沧海桑田,沉淀了多少醇香精粹,当今社会,流淌着中华血液的儿女,汉堡爬上餐桌,西餐化作时尚,圣诞淹没元旦。外族入侵,可由战士们的鲜血从做抵挡。而今,面对文化的入侵,该当如何?

雨一直下……一直下,曾经听人说过,雨!那是上天的哭泣,那么,现在这无尽的愁雨,究竟是为谁而泣呢?

炎黄子孙,不知道是这些年改革开放过度了还是怎么,再也看不见一丝祖宗的血液,似乎养成了一种心态,凡是自己的东西就是糟糠,别人的就是精华,舍去几千年只会凝聚成的筷子,学习西方的左叉右刀。朝露昙花,咫尺天涯,八十年玉老,一夜枯荣,人生何其短,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短暂的什么能习得的知识本就是沧海一粟,又何必让国外的文明来充当呢,难道我们自己的文化就真是糟糠,一定要摄取外来的才能存活么!

横平坚直一个“中”

方方正正一个“国”

顶天立地一个“人”

这三个字,还有多少人真正的会写?悠远的历史早已被璀璨的灯火掩盖,二月十四的恋人是那么的甜蜜,传统节日的气氛却冷清的让人发抖。同胞们,醒醒吧!难道真的要让我们华夏文明就此葬身吗?

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课文——《最后一课》书中那位法国教师发的一声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得到了全球人民超越国界的赞同。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何尝不是最美丽的呢?只不过,它的这种美丽只有危急存亡之刻才会被人们发觉,才会被人们赞同。

外族文化的入侵对于我们,就好比“狼来了”来了一匹极其凶恶的狼,我们没有能力将其赶走,不过……我觉得,即使我们没有能力将其赶走,也没有必要,把我们身上的肉和我们的孩子,送到他的嘴里,任其撕咬吧?

秉承心中浩然正气,与天共喊!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关于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

县道线起点建瓯城北(与新建的线分道),经小松镇进入建阳境内,终点建阳小湖镇(与新建的线交会),全长约50公里。根据我省公路路网建设规划,x县道拟升级改造为省道,同时连接小湖至建阳,使x县道真正形成建阳与建瓯、浦城、政和的四县(市、区)相连的重要通道。

一、道路现状情况:

由于县道线绝大部分是借道原205国道路基,目前该路已硬化,总体达到等级要求,路面宽为6米,路肩各0.75米水泥,硬化里程50千米,从建瓯城北至小湖集镇与205国道交汇。而小湖集镇到建阳城关之间还有11公里道路(小湖集镇到童游官源)未纳入县道线,该道路仅为路面宽5米的乡村道路,官源至建阳城区11公里则为宽7.5米的县道,从小湖集镇至建阳城区的道路连接着205国道,并承接着建阳东片四个乡镇和相关县(市)共10余万人的生产生活,多年来交通事故频发。

为使x县道升级改造做到环保、便捷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等,特提出以下升级改造建议:

方案一:走原有线路,将小湖至建阳(起点205国道,终点建阳城区新福利中心)的县道升级为省道,路面宽度设计为7.5米,其中小湖集镇到童游官源路段11公里从现有路面宽度5米拓宽改造为7.5米,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方案二:x县道改线方案,不走原有小湖集镇到童游官源的县道线路,而是从小湖205国道起经小湖镇贵源村源头自然村,再经庵山脚下隧道到童游街道的南山,再由南山经往建阳城区方向新建一条线路,按7.5米路面宽、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二、升级改造的主要理由:

1.改线方案的优势:原来的老路经过村庄较多,拆迁任务重,需要征用大量农田,拆迁大量民房。从建议方案二的线路征用农田较少,不要拆迁民房,大部分为低山丘陵,仅在庵山脚下要修建一条长约2100米的隧道。该路修通后小湖集镇至建阳城区可以从原有的22公里缩短至16公里,整整近了6公里。

2.无论是将原有县道拓宽改造的方案,还是经庵山隧道改线的方案,均有利于缓解建阳城区交通拥挤,城区南北方向和浦城、政和往武夷山方向的车辆行车均可不进入城区,可经205国道,接小湖线路,接童游水尾福利中心303县道改线处通行,形成城区的南北环城公路。

3、为建阳区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做贡献,建阳市地处武夷新区核心,近年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处于庵山的省级森林公园,小湖大历溪旅游风景区,中国武夷森林狩猎场的建设等,均在这条拟新建的省道上。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因为这条道路的升级改造,小湖作为建阳城区的后花园,各项经济建设将越来越好,且更多的生态项目会因为道路交通的便利而落地林业生态良好的小湖镇。

4.极大地带动建阳东片4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都将建阳城区和205国道紧密连接,路程短、投资小,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205国道沿线紧靠南浦溪、地多、劳动力多、农副产品丰富、交通方便的优势,发展国道沿线的工业经济带,带动东片4个乡镇经济发展。

5、项目建设要惠及更多的人民,由于该省道由建阳城区出发到小湖与205国道相连,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浦城、政和东平和建瓯龙村、小松及建阳东片四个乡镇(漳墩、回龙、水吉和小湖)共10余万人的生产生活,同时缩短了建阳城区与南平市规划中建瓯至浦城方向高速公路小湖互通口(规划选址小湖镇马坑村后塘自然村)的路程,形成建阳城区至建阳东高速互通口的快速公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关于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学校基本情况

思进小学创建于2000年8月,2008年4月被苏州市教育局批准为首批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现在的校园新建于2007年,原来校舍是租赁的民房,后来由于无发展空间,也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读书环境,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投资600余万元新建了校舍。现在我们校园占地面积近9000平米,建筑面积近5000平米,21个班级,900余名学生,50名教职工。

办学以来,我们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发展核心,引导全体教职员工立足岗位、立足课堂、立足改革与发展,走规范化管理之路,深挖校内外各种资源,努力创建和谐校园,不断提升办学品牌,各方面硕果累累:办学以来,有数百名师生在市、镇各类比赛中获奖;数百名优秀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学校在市、镇教育部门工作考核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学校在市、镇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校是“苏州市首批合格外来工子弟学校”、“吴江市绿色学校”、“吴江市优秀家长学校”、“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实验基地”。

二、学校的管理

1、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实现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针对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们主要从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两方面着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教师师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师德建设的文件及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等。要求教师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从教,提高师德修养。

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搭建平台,为教师创造多种培训机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教师到盛泽中心小学、盛泽实验小学,盛泽实验幼儿园等公办学校(幼

儿园)学习,邀请盛泽中心小学周建文书记,盛泽实验小学关工委成员来校进行课堂、班队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为教师教育教学指点了迷津;我们每学期还组织教师到吴江天河小学、长安花园小学、同里实验小学等吴江名校学习。积极参加教育局、平望片、盛泽镇的各种教育教学教研活动。

经过学习培训,加上老师自身的努力进取,近一年来,我校老师在市镇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陈雅婷、谭佳、徐莲老师在全镇英语、语文、数学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唐慧老师、徐连老师在镇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语文组、数学组一等奖;我校教师在全镇红歌合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张军老师的德育案例获2011年吴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奖;张军老师的文章被入编《中国名校成功之路》一书;陈雅婷老师在吴江市原创童谣大赛中被评为优秀老师等等。

2、强化德育工作,提高育人意识

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制定出台了《思进小学学生行为规范十条》、《思进小学学生家庭行为规范十条》。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学校每天对各中队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等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公布检查结果,颁发流动红旗,并把检查、评比的结果列入班级考评内容中。

高度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进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等,将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细化到具体的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明白哪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以此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例如,我们教育学生做人首先从如何走路学起,要求学生放学、就餐、上厕所等等均需要排队;课前,桌子要拉整齐、地面要扫干净、学生要做端正、嘴巴要动起来;课间每个班级设立安全监管员,让学生互相监督,自我管理,要求学生不在课间追逐奔跑,在走廊内要轻声慢步,上下楼梯要靠右边,不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集会时是要排队有序,不说话,不打闹等等。

2012年3月30日,吴江市“养成育人,和谐发展”现场观摩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我校作大会交流发言。

3、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帜,一项品牌,有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堵

墙会说话,每一处景点有寓意。我们所有的教室走廊,楼梯都布置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各班教室都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学习园地、黑板报定期更换。每墙每角、一草一木都在充分发挥着教育的作用。

做好卫生工作,营造舒适环境。我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卫生工作。现在我们专门聘请2位清洁工负责校园保洁,聘有专门绿化养护人员。

4、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养成育人。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养成教育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要从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出发,从每一件小事抓起。我们坚持观摩班级的中队主题活动,不少中队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亮点纷呈;每学期学校少先大队和德育处还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安全教育主题月活动;读书节活动;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清明节,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活动;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地震逃生演练;组织全校广播操比赛;开设了“红领巾校园广播”;成立吴江日报小记者团,小记者文章多次见报;我校校刊《浅草》,通过报社专业排版印刷,实现质的飞跃;我校多名学生做客吴江电台《七色花》节目。小主持人主持《七色花》,学生多次和电台电话播报新闻。

每周一在教师策划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才艺展示,给同学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全市爱吴江讲文明树新风主题知识竞赛中,我校获一等奖;我校从2008年连续4年参加军训,军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军训基地领导的表彰;养成教育小报在吴江市妇联的评比中荣获全市二等奖。学生在吴江市的现场绘画比赛、盛泽的现场绘画比赛、才艺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吴江市原创童谣大赛中,我校有三名同学获奖;我校的王梦圻、胡倩倩在2012盛泽绸都宝宝总决赛中脱颍而出,当选为2012绸都宝宝,我校是唯一进入决赛的民工子弟学校;在盛泽镇2013年绸都宝宝评比中,我校汪晴雨、李遵成再次当选。他们是我们民工子弟好行为习惯、好能力素养的杰出代表,是我们民工子弟的骄傲。

三、加大投入改善办学

起初我创办学校时,是想为了营利而办学的,通过10多的办学历程,我的心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逐渐认识到:“想赚钱就不可能办好学校,想办好学校就不可能赚到钱”!

2000年办学时,校舍是租赁的民房,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校舍矮小、光线暗淡,校园无活动空间,无发展空间。狭小的教室、破旧的桌凳,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2006年经过多方努力,租赁了这块地,投入资金600万新建了新校区。到目前为止约投入800余万元,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基本每年都有较大的投入。例如: 2010年---2012年,我校投入40万,幼儿园装修了4间教室、小学部装修了3间教室及走廊。新装修的教室有空调,有多媒体设备,幼儿园的还有专门供幼儿休息的床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在不断的改善。上学期我们投入10万元在校园树立了电子显示屏和雕塑。最近,又投入近20000元,在主道路西侧新建三个花坛,目前还没有完工。明年,我们准备投资30万元新建塑胶跑道和塑胶操场。

四、学校发展面临的困难

1、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流动频繁。流动性大是民工子弟学校显著的特点。前几年,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主要为公办学校离退休教师、农村学校外流教师、文化程度较高的进城务工者,许多教师都是临时从教,流动性大。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师范毕业生走进了民工子弟学校任教。现在大部分学校老师是来自师范院校,学历达标,但是队伍还是不稳定,大部分老师把从教当做临时跳板,有好的工作就走了。

负担重,待遇低。大部分教师课务重,而且要从事多门学科教学。可是,他们的付出与待遇不成正比列。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待遇各地各校有差异,但总体偏低,现在一般在每月2000元左右,虽然现在国家要求,学校要为教师购买养老保险,但绝大部分老师都把这项工作当做跳板,不愿意买。不少老师,家里为了培养他这个大学生花了十几万,好不容易找到的这个工作,虽说体面,可钱实在是少。别说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是养活自己都很勉强。民工子弟学校老师不但经济待遇低,政治待遇更无从谈起。对于和公办老师一样的学习培训,机会不多,对于评优、评职称等待遇,目前民工子弟学校老师还无缘参与。

业务能力不强。民工子弟学校老师虽然也是来自于师范院校,但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不相适应,大都是空有一腔理论,没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我们学校很重视教师的培训,可惜辛辛苦苦培训好,一年半载就走了,来了一批还要从新培训。

2、学生流动频繁难以管理。

在他们家庭中,大部分家长十分忙碌,为了生存,早出晚归,终日奔波,根本无暇关爱孩子,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处于失控状态。由于民工的工作是流动的,所以,学生也是随父母在漂泊,有的一学期要转好几个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在一个学校读的,几乎没有。漂泊期间,成绩根本无法保障。例如,有的地方,小学还没有开设英语或开设了也不上课,来到我们这里,英语成绩无法保障;有的老家教材和流入地教材不同,产生知识脱节;有的在老家祖辈溺爱、父母管教鞭长莫及,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成绩很差。

3、家长素质

民工子弟学校的家长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低(甚至很大部分家长是文盲),素质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对孩子教育缺乏耐心,对孩子教育不重视,对学校工作不理解不支持。

五、对学校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回顾十几年来的办学历程,我深感,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基础。针对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在此,我有几点想法:

1、对投入大的学校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目前,盛泽学校众多,各校生数分化严重,彼此不均衡。教育部门能否进行调控:加大黑校取缔力度,保障合格学校利益。位置偏僻、生源较少、投入过大的学校,能否重启校车,或者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确保合格学校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2、对办学成绩好,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加大奖励力度。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对我们民工子弟学校降低标准。例如,教师资格证比例。因为,我们很难保证教师全部有资格证,我们这样的条件、这样的待遇,只有招聘一些师范实习生和非师范类的。

4、关于教师社保方面,并不是我们学校不愿意为他们买,而是大部分老师自己不愿意买保险。

5、关于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指标。我们学校位置稍微偏僻,生源还没饱和,这个学期生均占地面积指标都稍微有点超标了,而其他生源数较多的学校,这两项指标早已远远超标,根本不符合生均占地面积10平米,生均建筑面积不低于5平米的要求。

今后,我们将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奋发努力地工作下,为思进小学更加美好的前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四

县道线起点建瓯城北(与新建的线分道),经小松镇进入建阳境内,终点建阳小湖镇(与新建的线交会),全长约50公里。根据我省公路路网建设规划,x县道拟升级改造为省道,同时连接小湖至建阳,使x县道真正形成建阳与建瓯、浦城、政和的四县(市、区)相连的重要通道。

一、道路现状情况:

由于县道线绝大部分是借道原205国道路基,目前该路已硬化,总体达到等级要求,路面宽为6米,路肩各0.75米水泥,硬化里程50千米,从建瓯城北至小湖集镇与205国道交汇。而小湖集镇到建阳城关之间还有11公里道路(小湖集镇到童游官源)未纳入县道线,该道路仅为路面宽5米的乡村道路,官源至建阳城区11公里则为宽7.5米的县道,从小湖集镇至建阳城区的道路连接着205国道,并承接着建阳东片四个乡镇和相关县(市)共10余万人的生产生活,多年来交通事故频发。

为使x县道升级改造做到环保、便捷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等,特提出以下升级改造建议:

方案一:走原有线路,将小湖至建阳(起点205国道,终点建阳城区新福利中心)的县道升级为省道,路面宽度设计为7.5米,其中小湖集镇到童游官源路段11公里从现有路面宽度5米拓宽改造为7.5米,达到三级公路标准。

方案二:x县道改线方案,不走原有小湖集镇到童游官源的县道线路,而是从小湖205国道起经小湖镇贵源村源头自然村,再经庵山脚下隧道到童游街道的南山,再由南山经往建阳城区方向新建一条线路,按7.5米路面宽、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二、升级改造的主要理由:

1.改线方案的优势:原来的老路经过村庄较多,拆迁任务重,需要征用大量农田,拆迁大量民房。从建议方案二的线路征用农田较少,不要拆迁民房,大部分为低山丘陵,仅在庵山脚下要修建一条长约2100米的隧道。该路修通后小湖集镇至建阳城区可以从原有的22公里缩短至16公里,整整近了6公里。

2.无论是将原有县道拓宽改造的方案,还是经庵山隧道改线的方案,均有利于缓解建阳城区交通拥挤,城区南北方向和浦城、政和往武夷山方向的车辆行车均可不进入城区,可经205国道,接小湖线路,接童游水尾福利中心303县道改线处通行,形成城区的南北环城公路。

3、为建阳区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做贡献,建阳市地处武夷新区核心,近年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处于庵山的省级森林公园,小湖大历溪旅游风景区,中国武夷森林狩猎场的建设等,均在这条拟新建的省道上。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因为这条道路的升级改造,小湖作为建阳城区的后花园,各项经济建设将越来越好,且更多的生态项目会因为道路交通的便利而落地林业生态良好的小湖镇。

4.极大地带动建阳东片4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都将建阳城区和205国道紧密连接,路程短、投资小,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205国道沿线紧靠南浦溪、地多、劳动力多、农副产品丰富、交通方便的优势,发展国道沿线的工业经济带,带动东片4个乡镇经济发展。

5、项目建设要惠及更多的人民,由于该省道由建阳城区出发到小湖与205国道相连,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浦城、政和东平和建瓯龙村、小松及建阳东片四个乡镇(漳墩、回龙、水吉和小湖)共10余万人的生产生活,同时缩短了建阳城区与南平市规划中建瓯至浦城方向高速公路小湖互通口(规划选址小湖镇马坑村后塘自然村)的路程,形成建阳城区至建阳东高速互通口的快速公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关于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五

清晨的滨河公园,微波荡漾,绿树成荫。

我又开始了清晨的散步,迎着微风,走在河畔。和我一起散步的是,我的姐姐。她温柔贤惠,能歌善舞,吉他弹得也好,对我也非常好。

散完了步,我和姐姐就跑回家吃饭了,桌上有丰盛的早餐,但对我来说,这都是每日必备的功课。

吃完早饭,我匆匆地骑着车向补习班驶去。补习班上完之后,又匆匆骑车回家,沿途中我感觉我无比精神。阳光洒在马路上,房子上,人身上,感觉无比舒适。我又闻到一股股香喷喷的味道,有面条味,有饺子味,有米饭味,还有自己的汗味,感觉无比美妙,这觉得绝对是人世间最美的味道。

吃完午饭,我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后,我就去外面溜达了一圈,突然,一辆拉粪车从我身边驶过,我感觉那味道真是难闻极了,可是,我却不得不承认,那也是一种味道,一种不太美好,却又没毛病的味道,毕竟每个人都要五谷轮回。

傍晚,太阳已经慢慢地落下了山,当最后一缕阳光消失时,天空中换了一个主人,其名曰:月亮。

晚上,一盏盏明灯在街上闪烁,让我不禁想起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在那时我又闻到了烧烤的味道,伴着清风,伴着明月。

睡觉前,我闻到了父亲浑身的酒味,但我还是不嫌弃他,毕竟我在父亲的身上还闻到了亲情的味道。

就这样属于我的一天又过去了,所有的味道我也闻完了,伴随着这些味道,我再次进入甜蜜的梦乡。

关于道真尹珍文化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六

——写在《科创学院报》出刊100期

《科创学院报》编辑部

八年多以前的冬天,科创学院建校十周年之际,董事长何济先生召集了一批有梦想和热血的教师,夙兴夜寐、筚路蓝缕,开始摸索科创学院一条新的知识传播和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子,一份属于科创人自己的报纸呱呱坠地。

2004年1月1日,《信工学院报》创刊,发刊词《创新——信工学院腾飞之路》宣示着蓬勃的朝气和逼人的豪情:“一面新的旗帜、一个新的阵地、一座新的论坛、一块新的园地”,校报以准确的定位和昂扬的姿态走到全校师生的身边。

2005年9月30日,为便于阅读和收藏,《信工学院报》由对开四版改版为四开八版。当年,我校实现了在校生超过两万人的历史性突破,《信工学院报》在头版头条上自豪地宣布“我院提前实现了第三个五年发展计划,跻身全国民办高校前列!”

2006年8月19日,《信工学院报》由黑红双色印刷改为全彩色印刷,并改版为对开四版,基本确定了校报的版式和各版主题。

2008年4月25日,随着我校升格为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信工学院报》更名为《科创学院报》。

今天,《科创学院报》出刊100期!

这100期的路,走得蜿蜒曲折:要在我校这样一所学生众多,学习形式多样的学校办好报纸,要对全校师生都有所裨益,编辑部所有同仁均感重任在肩。可由于人手较少,经验不足,囿于知识结构相对较窄,每每有学校的大事小情,未能见诸报端,总使郁结难抒。

这100期的路,走得康庄坦荡:董事长多次亲自主持召开编辑工作会,提出校报的“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原则,高屋建瓴、倾心谋划,指明了办报方向;各级领导和关心学校发展的有识之士认真阅读,真知灼见润人心田;编辑部人员同心同德同理想,求新求变求发展,为校报撑起一片晴空;全校师生喜闻乐见、踊跃投稿,此情弥足珍贵。

100期,是一座里程碑。文化的力量,在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校报将这春风化雨变作字,着上墨,沉淀成记忆。她镌刻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庞,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桩桩振奋人心的大事,一段段青春飞扬的岁月,让“育人育德、尚知尚能”的办学理念融会贯通、深入人心。

100期,更是一条起跑线。高职评估、跃升本科,宏伟的蓝图已在眼前绘就,校报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改革中获取动力,从师生中汲取营养,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在激励中稳步成长,进一步发挥“宣传阵地、舆论喉舌、育人园地、互动平台”的作用,共建“和谐共济、博爱进取”的优良校风。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科创学院报》出刊100期之际,我们更豪情满怀地希望办好200期,500期„„伴随学校“办特色名校、建千秋功业”的办学宗旨,不断前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